當前位置:首頁 » 好看圖片 » 廣元白花石刻雕刻步驟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廣元白花石刻雕刻步驟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1-16 00:30:12

① 中國四大名雕是什麼

浙青田石雕、閩壽山石雕、湘菊花石雕、川廣元白花石雕。

1青田石雕
產品產地:麗水
產品特性:五彩繽紛、玲瓏剔透、晶瑩如玉,別具藝術效果
產品簡介:青田石,地質學稱「葉蠟石」,是一種耐高溫的礦物。葉蠟石並非都可用於雕刻,可用以雕刻的是優等葉蠟石,它占總量不到百分之一。青田石色彩豐富、光澤秀潤,質地細膩,軟硬適中,可雕性極強。用青田石雕制的作品五彩繽紛、玲瓏剔透、晶瑩如玉,別具藝術效果。青田石英鍾分子結構均勻細密,雕鏤的線條可細微到頭發絲而不斷裂,做成印章,篆刻時走刀利落順暢,印章久用不損邊鋒,印油不易滲入印體。
產品歷史:青田石雕是以青田石作為材料雕制而成的藝術品。以秀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藝博得人們喜愛,石作為材料雕制而成的藝術品。以秀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藝博得人們喜愛,被喻為「在石頭上綉花」,令人嘆為觀止。
青田石雕是中國傳統石雕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歷史悠久。現在可以見到的最早作品是珍藏在浙江博物館內的出土文物——六朝時期殉葬用的青田石雕小卧豬。作品線條簡練、造型古樸、形神兼備,藝術上可見漢、魏風貌。
唐、宋時期,青田石雕有較大的發展。從龍泉雙塔內發現的五代吳越國時期的青田石雕佛像造型說明,唐代青田石雕創作題材和技藝有突破性的進展。至宋代,青田石雕吸收了「巧玉石」製作工藝,運用「因勢造型」、「依色取巧」的技巧,並發揮青田石自身石色、石質、可雕性的優勢,開創了「多層次鏤雕」技藝的先河。多層次鏤雕是青田石雕一大特色。精緻入微的刻劃和復雜層次的處理是任何玉石雕刻都難以做到的。
元、明時期,青田石被趙子昂、文彭等文人應用到印章篆刻藝術上,拓寬了石雕藝術門類。
清代和民國初,青田石雕作為江南名產屢被選作貢品。乾隆八旬萬壽節,大臣們用青田石雕製作一套(60枚)「寶典福書」印章作壽禮(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隨著遠洋商貿開通,青田石雕遠銷英、美、法,並多次參加諸如巴黎賽會、巴拿馬太平洋賽會美國聖路易博覽會等國際性賽會。宣統二年,青田石雕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獲銀牌獎。
新中國建立以後,青田石雕得到快速的發展,目前石雕從業人員逾萬人,年產值數億元,作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享譽國內外。
青田石雕技術力量雄厚,有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藝人一百餘名,有一大批具有自己藝術特色的中青年石雕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經濟價值,其精品為國內外許多收藏單位和有識之士所收藏。青田石雕曾多次被選作國家禮品贈送外國領導人。

2瀏陽菊花石雕 [湖南長沙瀏陽]

產地:中國湖南瀏陽。
歷史:瀏陽菊花石雕已有悠久歷史。據傳說,在200多年以前,當地人們在瀏陽河上游碧波潭附近採石砌堤時,無意中發現了這種奇特的岩石,於是當作珍物取回家中供奉廳堂,或者陳設於書案,也有的將它雕刻成硯台、筆筒、花瓶之類工藝品。從此,瀏陽菊花石和菊花石雕,名噪一時。
品種:石雕工藝由僅有的浮雕和半浮雕,發展到現在的圓雕、鏤空雕、透雕;石雕作品由原來的平面苗葉發創立體花卉,由山水花草發展到古今人物、飛禽走獸。
特點:菊花石雕是用菊花石雕刻而成的。菊花石是瀏陽河上游,瀏陽縣永和鎮附近的碧波潭中特有的產物。這種岩石與眾石不同,它色澤呈灰色或灰黑色,上面顯現著一朵朵天然生成的菊花狀白色花紋,其花紋潔白晶瑩,花紋奇趣天成。據地質學家考察,瀏陽菊花石是一種以燧石結構為核心的碳酸鈣集合體。其花萼部分是堅硬的硅質燧石,花瓣部分是碳酸鈣沿石灰岩裂縫充填而成的放射晶體狀集合體。
工藝:菊花石的開採取石並不容易。過去,採掘方法相當落後,採石匠人們只能在每年秋季,當潭水下落時,結筏咿咿呀呀地駛進碧波潭,然後由識水性又懂得開掘菊花石的匠人,潛入六至七米深的潭水中,揮錘鑿眼,從巨大的岩石上撬下有花的石料。匠人們把水淋淋的菊花石堆放在岸邊,讓它與自然界的菊花共相比美。

3壽山石雕 [福建福州倉山區]

壽山石雕產於福建福州。福州壽山石質地奇異,學名「葉臘石」,因產於福州北郊的壽山而得名。壽山石品種繁多,或以 產 地取名,或以坑洞命名,或以色相命名,約百餘種。以產地分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類。其中以田坑石最佳。田坑石,簡稱「田石」,零散埋藏在壽山周圍約數里長的溪流兩旁砂層中。質極 溫嫩,肌內隱隱可見蘿卜細紋,色澤外濃而向內漸淡,外表常裹黃或黑色石皮。按顏色又分為田 黃、田白、田紅、田黑四種。田黃石略呈透明,具有蘿卜一樣的紋條帶,呈桔黃、熟栗黃、枇杷 黃或金黃色。是壽山石中罕見之珍品。其顆粒和塊度不大,歷史上最大的一塊重4、3公斤。田黃石具備石之六德:細、潔、潤、膩、溫、凝,故有「石帝」之稱。曾有人建議把壽山田黃石作 為「國石」。壽山石中還有水坑石和山坑石。水坑石多呈晶瑩透明狀,富有光澤,其中「坑頭石」、「凍油石」、「水晶凍」、「魚腦凍」、「黃凍」等品種,質地優良,開采不易,亦甚名貴。山坑石中名目很多,有80多種。壽山石雕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共分圓雕、浮雕、鏤雕、薄意、印鈕五大類,品種千餘種。其中有人物、動物、花果、山水、花卉等供人們陳設的欣賞品,也有文具、煙具、花瓶、印章等實用品。

4廣元白花石刻 [四川廣元]

廣元白花石刻,廣元民間石雕工藝品。廣元出產一種白花石,石質細密柔潤,是藝人製作筆筒、筆架、花瓶、座屏、仿古器皿、硯台的極好材料。石刻用色得體,各盡其態,浮雕層次豐富,高雕鏤空剔透,顯得格外玲瓏精緻。各式山水風景屏極富詩情畫意。多次參加全國工藝美展並赴國外參加博覽會,為中國石刻一絕。

② 白花石刻的簡介

廣元白花石刻是廣元當地漢族民間藝人採用以廣元為中心,輻射半徑在周圍不足約六七十公里的大巴山中,一種罕見的赤(綠)白相間的白花石。 巧妙的利用其赤(綠)白相間的自然紋理,採用鏤空的雕刻手法,製作成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龍鳳、花鳥、蟲魚等文房用品及裝飾物件。百餘年來,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由於廣元白花石刻始終堅持純手工製作,雕刻難度大,出品周期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觀賞價值,而成為海內外眾多藏家競相追逐的珍貴藏品。

③ 白花石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兩年來,四川省將白花石刻納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圍,似乎讓劉玉瓊師徒看到了希望,他們希望當地政府對白花石刻原料地實施合理保護,免遭更大的人為破壞。希望壯大白花石刻藝人隊伍,修建白花石刻綜合藝術館,對「廣元白花石刻」進行全面、系統的保存和宣傳,帶動旅遊產業的發展。

④ 白花石刻的分類

中國古代自商周起逐漸形成了一套等級分明的陵寢制度陵墓石刻就是隨
著陵寢制度和喪葬習俗的發展而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陵墓石刻大致分為兩類地下和地上石刻。地下石刻為墓室內實用性和裝飾性石刻如漢代的畫像石即作為墓室構件嵌置於墓門及四壁上面刻有內容豐富的各種圖畫。還有石棺、石槨等葬具除了本身具有藝術性的造型外還刻有各種圖案裝飾。這些畫像石及各種刻飾多採用減地平雕及線刻的手法鐫刻精美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及裝飾效果。
地上石刻主要是陵園、墓葬前的儀衛性和紀念性石刻。儀衛性石刻是在陵墓前神道兩側按一定的規制置放的石人、石獸等起著保衛及儀仗作用紀念性石刻則是為了紀念某個事件而專門雕刻的如唐太宗昭陵墓前雕刻的「昭陵六駿」等。這些石刻體量碩大造型生動威嚴肅穆。 宗教石刻是指石窟寺、寺廟及民間供養的各種宗教造像及與之相
關的雕刻以佛教石刻為主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其傳播形式除了經典文字外「以像設教」的藝術形式更易於被人們接受、膜拜南北朝以降造像之風盛行。本館收藏有大量北魏至隋唐的佛教造像及道教造像其中北朝時期的多為造像及造像碑以開龕造像、浮雕為主:隋唐的寺廟造像多為單體圓雕。這些造像種類較多雕刻精美時代特色鮮明反映了佛教造像由外來形式向中國風格的演變過程。 中國古代石刻除上述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外還有很多實用性石刻。如宮殿、門闕、牌坊橋梁寺廟等各種建築構件及一些實用性石刻如石燈石函、石鎮、碑首、栓馬樁等這些石刻上也多有精美的雕刻。古代匠師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將實用性和藝術性巧妙地結合起來其中不乏石刻藝術中的珍品。

⑤ 白花石刻的歷史

早在隋、唐時期,廣元石刻就由鑿崖造像逐步演變為雕石為器,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廣元民間藝人利用赤白相間的白花石,因材設計,雕刻成色彩分明的山水、人物、花鳥、禽獸等石屏、硯台、筆筒、花缽、筆架等。到了近代,白花石刻已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文風格。以濃厚的地方特色及精湛的雕刻工藝形成一絕,被譽為全國四大名刻之一,著稱中外。
據《辭海》藝術分冊工藝美術章雕刻工藝一節記載:四川廣元地區出產的富有特色,細密柔潤的石料,在豬肝色和墨綠色的石塊中呈現出白色、灰白色、淡綠色的石層,當地藝人用以雕刻各種形式的文房用品、水盂、糖缸等實用工藝品,被中外譽為廣元白花石刻。
《廣元縣志》文化卷,第二節群眾文藝中第六項工藝美術,首先介紹了廣元白花石刻。廣元縣志記述了白花石刻的歷史狀況。縣志中介紹道,白花石刻始於清咸豐年間,民間藝人采縣北太平鄉一帶白花石(一種細密、柔潤的石料,在豬肝色和綠色石層中顯出白紋),刻制石硯出售。

⑥ 石刻眼珠雕刻方法

商代婦好墓動物形玉器眼睛雕琢技法,說說古玉中眼睛的雕琢技法。
一、是臣字眼。

對商代玉器的臣字眼,人們最為熟悉,了解比較多。這種眼睛雕琢技法實際上是具像的,外面是一個眼框、裡面是一個瞳孔。

婦好墓出土玉器的臣字眼眼框多以雙陰線勾畫,瞳孔有圓形的也有的僅為圓形的一部分,在臣字眼雕刻上有砣切的,也有管鑽打的,還有壓地的。

▲圖1

▲圖2

▲圖3

上圖為幾件婦好墓出土的商代玉人,眼睛均為臣字眼。

▲圖4

▲圖5

▲圖6

▲圖7

以上為幾件臣字眼婦好墓出土玉器。

二、是近似長方形眼。

這種眼睛實際上是刻畫出眼框、眼球,不刻畫瞳孔。

紅山、石家河文化中有類似的表現手法,但未見近似長方形的眼睛。

婦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多件近似長言形眼的動物,比較特別,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臣字眼的簡化。

▲圖8

▲圖9

▲圖10

上圖幾件婦好墓出土商代玉器眼睛均為近似長方形眼睛。

三、是重圈眼。

動物形玉器雕刻重圈眼,看上去很有神,其實它既有抽象的一面,也有具象的一面,有些動物眼睛本來就是圓的,所以這種表現手法生命力也比較旺盛,後世玉器雕刻上也經常用重圈眼。

▲圖11

▲圖12

▲圖13

▲圖14

上圖幾件婦好墓出土的商代玉器眼睛為重圈眼。

四、壓地起凸圓形眼。

這種眼睛看上雲立體感更強,後世玉器中也常用這種雕法。其實,可以把這種眼形看作重圈眼的變種,對重圈眼的內圈外側進行壓地就變成了這種眼形。

▲圖15

▲圖16

上圖幾件婦好墓出土商代玉器就是這種壓地凸起的眼睛。

五、是與穿孔相結合的眼。

商代玉器中有的把眼睛和穿孔合二為一,有的則不是這樣,寧可讓穿孔破壞了眼睛也依然單獨打一個穿孔。

▲圖17

上圖這件婦好墓出土的玉虎,眼部為對鑽穿孔,側面看上去也很精神。

▲圖18

上圖這件婦好墓出土的玉虎為臣字眼,在眼睛旁邊穿孔,把眼角都破壞了。也許,這件玉虎在雕琢時並沒有想著穿孔,其穿孔是後來加工的。其實,這樣又引出了另外一個問題,這件玉虎的尾巴上圈,本來就是一個穿孔,可為什麼還要在頭上穿一個孔呢,難道當時的玉虎

⑦ 郭桂花認為白花石刻有什麼特徵

石雕(白花石刻),四川省廣元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石雕(白花石刻),是以大巴山白花石為原料的一種傳統手工雕刻技藝。白花石刻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從北魏到隋唐時期,廣元曾出現過眾多的石窟雕刻和摩崖造像;清代之後,白花石刻得到很大發展,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雕刻藝術。白花石刻有深雕、淺雕、鏤空等各種雕刻技藝,每每取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為題材,製品以煙盒、文具、花缽、花架、石屏等實用品居多。
文化特徵
廣元白花石刻選材於川北大巴山中一種罕見的赤(綠)白相間的白花石,該石料堅硬如鐵,細潤如膚,雕刻難度很大。當地藝人巧妙地利用其赤白相間的自然紋理和形象、結合高雕鏤空的雕刻手法,在構圖上結合當地的自然風光,隨勢雕就製作成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龍鳳、花鳥、蟲魚、山水等文房用品和創作出劍門雄關等地域特色濃郁的裝飾擺件,色彩分明;還以民間傳說和名人佳句相結合創作出有高雕鏤空的「飛龍」石硯、「蘇武牧羊」石硯、「梅花」筆筒,有玲瓏剔透的「松鶴」花瓶、「荷花」魚缽;有充滿詩情畫意的「春江水暖鴨先知」花盆,糖果盒、鏡屏上所刻的「泛舟尋春」「白猴盜桃」「海外仙蹤」「松濤鶴唳」等圖景,層次分明,清新自然,惟妙惟肖。石刻的工藝特徵十分明顯,無論是雕刻技法還是圖案構思都達到了較高的藝術境界,作品中的人物、動物、山水、飛禽、花鳥,有的清奇宏偉,有的鐵骨錚錚,個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體現並傳承了古老的中華雕刻藝術之精髓。

⑧ 廣元的特產是什麼

1、百花石刻

百花石刻是中國四大石刻之一,廣元百花石刻是四川名特產品,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

廣元白花石刻歷史悠久,從隋、唐開始,藝人們就利用當地一種細密柔潤、赤白相間的白花石(在豬肝色和墨綠色的石塊中,呈現出白色、灰白色和淡綠色石層),因材施藝,雕刻成各種石屏、硯台、筆筒、花缽、花瓶、煙缸、果盒等日用器皿,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工藝品。

2、麻柳刺綉

麻柳刺綉是流傳於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境內的麻柳、魚洞、臨溪、小安等一帶的刺綉總稱,是一代一代親族傳承而繼承發揚的漢族民間美術,是麻柳先民在自給自足的悠閑生活中創造發明的純朴精美的漢族民間藝術珍品,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黎淵石硯

黎淵石硯是四川名硯之一,以石硯材料出產地廣元市青川縣古村名「黎淵里」而得名。

由黎淵石雕刻的黎淵石硯,其石質細膩精密,剛柔相濟,色澤晶瑩,滋潤而富有耐性,兼有端硯、歙硯優點。

凡硯池內墨未用完時只要將硯盒蓋好,無論冬夏都能保持數日不涸,作繪畫調色盒時亦然,在缺水的情況下,呵氣三口即可磨墨。且寫字、繪畫不易磨損毛筆, 故該硯有「發墨,護筆,保水」之三絕。

4、劍門豆腐

劍門豆腐又名劍門關豆腐,包括鮮豆腐和豆腐乾,是著名四川特產,四川十大土特產食品之一,素有「劍門天下險」「雄關豆腐絕」的美譽。劍門豆腐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劍門關豆腐產地范圍為四川省劍閣縣現轄行政區域。

劍門豆腐將炒、炸、燒、燉、蒸、煎、拌等多種工藝融為一體,將一百餘種美侖美奐的豆腐佳餚呈現在人們面前。雪山豆腐形似雪山,由生魚和嫩豆腐加工而成,咸香爽口,滑嫩無比;牛蹄筋豆腐色澤紅亮,川味純正,營養豐富,軟硬適中。

5、黑木耳

木耳又稱黑木耳、雲耳、木蛾、黑菜、榆耳。它色澤深遂,細質滑美,柔而不膩,味道清香,無污染,被國家批准為出口免檢產品,大量出口日本、東南亞等許多國家,現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6、朝天核桃

朝天核桃是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特產。被稱為「廣元七絕」之一。具有個體大,果殼薄,香味美,肉質肥厚細膩,香脆,品質優,有益元素含量極高,出仁率高、易取仁的特點。

⑨ 白花石刻的介紹

白花石刻是四川省廣元市的漢族雕刻藝術。當地民間藝人採用以廣元為中心,輻射半徑在周圍不足約六七十公里的大巴山中,一種罕見的赤(綠)白相間的白花石。巧妙的利用其赤(綠)白相間的自然紋理,採用鏤空的雕刻手法,製作成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龍鳳、花鳥、蟲魚等文房用品及裝飾物件,其精湛的雕刻技藝,無一不顯現出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藝。

⑩ 白花石刻的石刻第四代傳人

陋室中「藏龍卧鳳」
廣元城中心東山西側的半山腰,有一座青瓦木檐的小院落。蜚聲中外的廣元白花石刻第四代傳人劉玉瓊和她的兩個弟子就生活工作在這里。
一張厚實的大木桌旁,一個壯小伙正擺弄著四五塊嶙峋山石。他是白花石刻第四代傳人劉玉瓊的弟子唐駿,從18歲跟師學藝已有16年。
記者參觀了唐駿和師傅劉玉瓊雕刻的部分作品。真沒想到,呼之欲出的龍、鳳,振翅欲飛的仙鶴、喜鵲就是在這些粗糙的石塊和簡陋的環境中一刀一鏨打造出來的。
文化傳承後繼乏人
在30年的從藝生涯中,劉玉瓊的許多作品在全國獲獎、被人收藏。 劉玉瓊告訴記者,白花石刻始於清咸豐年間,當時廣元的民間藝人採集毗鄰陝西一帶白花石刻制石硯。白花石刻的第四代傳人,僅剩劉玉瓊一個,她門下只有一男一女兩個徒弟。
由於長期手工勞作,劉玉瓊的視力減退,雙手骨關節腫大,究竟還能在這條路上走多久,她也說不清。
原料地濫采嚴重
除後繼乏人外,困擾白花石刻發展的第二個因素是原料。目前探明的原料地僅有一處,位於廣元城北毗鄰陝南的一座大山深處。唐駿說,以前隨師傅進山找料,奔波一個星期,還能選一些中意的石材,但近年來進山半月或一月,都難以採到如意的石料。原因是當地一些百姓受利益驅動,發現了白花石,便用爆破方式大量濫采。這樣毫無節制地採掘,要不了幾年,「白花寶石」將被洗劫一空。此外,一些商人准備大規模機械化開采和製作白花石刻,其工藝流程相對簡單,此舉無疑會將傳統工藝逼進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