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好看圖片 » 剪春牛步驟圖片視頻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剪春牛步驟圖片視頻

發布時間: 2022-11-20 15:17:13

A. 立春最全習俗,中國傳統的立春習俗有哪些

  • 一、打春牛
    據清嘉慶本《澄海縣志》載: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須率人馬到郊外舉行迎春大典,然後舉行「鞭春牛」活動。
    早在周朝時,就有春日鞭春牛的活動。每年立春節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這一天,官府帶著迎春隊伍,浩浩盪盪地來到東郊八里處事先准備好的芒神亭和土牛台。迎春隊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車子、擎青色旗幟,人們吹著牛角號、唱著「青陽曲」,舞動羽毛儀仗,跳著雲翹舞,隆重舉行迎春儀式。這儀式發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據清人的《燕京歲時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打春牛意在策勵農耕。潮汕地處韓江三角洲土壤肥沃。農業甚發達,因而與勸農有關的這一習俗得以在潮汕地區保留下來。但具體事像已有所改變,不一定要打牛了。

  • 二、抬春色
    據《粵游小志》載,清朝時,潮汕地區還有一種稱為「抬春色」的活動。在立春日的遊行隊伍中,必有裝飾過的台閣,上坐歌妓,由兩個人抬著走。嘉應梅州地區還有高春、矮春的分別:矮春為一人坐台上;高春則用兩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後扎著一根直木,隱藏在那個人的長衣中,與這人的肩平齊。然後再橫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這橫木隱藏在寬袖中,橫木上再站一個人。為保險起見,將兩腳牢牢扎在橫木上,兩個人裝扮成某個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個人持纏著布條的長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個人腋下,隨著迎春隊伍遊行。如路上遇到障礙,則由持長棍子的人用混子撥開障礙物。

  • 三、吃春餅、春卷
    立春這一天,潮汕民間還有吃春餅、春卷一俗。據《四時寶鑒》說:「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春餅是以麥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餅,以豆芽、韭黃、粉絲等炒成的合菜作餡兒包著食用。春餅的特點是薄而軟,形狀根據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元朝時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就此俗作詩一首曰:「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嘗。木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和碗豆搡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梁。」現在潮汕人立春日吃春餅,配料已是十分講究了除了傳統的豆芽炒韭菜之外,還有肉絲、蛋絲,香菇等等高級佐料,春卷盛行於宋元,宋朝時稱為「春 」或「探春 」,元時稱為「卷煎餅」。元·韓弈《易牙遺意》栽:「餅與薄餅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豬肉亦可。大概如饅頭餡,須多以蔥白或筍干之類,裝在餅內,卷作一條,兩頭以麵糊粘住浮油煎,令紅焦色。「潮汕地區少羊」,故現在人們所吃到的多用豬肉作料,也有一種是甜的,用乾果、芝麻、花生等佐料碾碎作餡,香甜可口。

B. 什麼是打春牛

立春時節在迎春儀式上「打春牛」,又稱為鞭春。民俗,流行於中國許多地區。「春牛」,用桑木做骨架,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塑成。身高4尺,長8尺,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

立春前一日,人們到先家壇奉祀,然後用彩鞭鞭打,把「春牛」趕回縣府,在大堂設酒果供奉。男女老少牽「牛」扶「犁」,唱栽秧歌,祈求豐年。解放前後又出現了「打春牛」的耕作戲,一人系犁,一人掌犁,邊耕邊舞,或游於鄉間,或演出於舞台,增添節日氣氛,也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製作春牛時很有講究,春牛的牛身長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365天;牛尾長一尺二寸,象徵一年12個月;四蹄象徵四季;柳條象徵春天;同時柳條鞭子長二尺四寸,代表24個節氣。

C. 立春三候

立春三候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那麼立春分為哪三候呢?下面和我一起看看吧。

古代將立春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zhì)負冰。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陟,升也。魚當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陽氣至則上游而近冰,故曰負。

中國自古為農業國,立春既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節日。古時立春要祭祀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亦稱芒神。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里之郊(句芒神居東方)迎春,行布德施惠之令。宋代《夢粱錄》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清代立春儀式已成了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清嘉錄》: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

農民耕田離不開牛。打春牛(打土牛、打春、鞭春)是漢族和白族立春主要習俗。歷代封建統治者立春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燕京歲時記》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一稱春官,一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可以隨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笑臉相迎。迎春活動以鼓樂儀仗隊引導所有當地政府工作人員,且要求正裝,後面是農民隊伍,都執農具。來到東郊迎接先期製作好的芒神與春牛,行二跪六叩首禮。執事者斟酒授長官,長官接酒酹地後,再行二跪六叩首禮,然後到春牛前作揖,將芒神、春牛迎回城。第二天地方長官主持迎春儀程,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眾農民將春牛打爛。

現在一些農村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生病。立春日,村裡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塗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塗灶,據說可以祛蚍蜉。山西民間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

民間藝人立春時製作許多小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有的地方在牆上貼畫在黃紙上的春牛圖。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女孩剪綵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桿”。晉東南的女孩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谷等雜糧,掛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平安吉祥。運城地區娘家要接回新嫁女,稱為“迎春”。

;

D. 什麼是「打春牛」

各種迎春儀式中,還有一項必不可少的就是打春牛。

因為耕牛在古代農業生產中是非常重要的生產工具,幾乎直接決定了一戶人家農業生產的成敗,所以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耕牛能夠踏踏實實的勞作,為自家的農作出力。大家對耕牛都非常的愛惜,但又為了鞭策耕牛,所以人們就用材料做出耕牛的樣子,然後鞭打它,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這些耕牛好好出力幹活。這就是「打春牛」了。

最開始的時候,春牛是用泥土製作而成的,人們把春牛打碎以後,爭相搶奪散落的土塊,希望能夠帶來福氣。唐朝詩人元稹就曾經在《生春二十首》中寫到「鞭牛縣門外,爭土蓋蠶叢」,就描繪了這種熱鬧的景象。後來人們改進了製作方式,使用木頭、蘆葦或者紙張等材料製作春牛,避免了爭搶的發生。

雖然製作春牛的材料有所改變,但是對於它的尺寸要求卻非常的嚴格。春牛的身高一般四尺,象徵著春夏秋冬四季;春牛全身長八尺,代表著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牛尾巴則一尺二寸長,象徵著一年十二個月。

在各地的立春活動中,一般打春牛就是最為火爆的環節。人們會把提前製作好的春牛放在約定的地點,然後由當地的管事執鞭抽打以後,大家再揮鞭而上,一邊打著嘴裡還會喊著「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這樣寓意美好的話語。周圍往往聚集著圍觀的百姓,因為人太多插不上手,索性就跟著號子一起大聲地呼喊。在呼喊聲中,春天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E. 誰能告訴我通勝裡面的春牛圖怎麼看法啊

名稱: 春牛圖
分類: 剪紙
種類: 窗花
製作年代: 清
製作地點: 河北豐寧
尺寸: 縱9厘米 橫13厘米
迎「春牛」是我國民間甚為重視的「立春」日的迎春活動。表示舊的一年已過去,新的一即將來臨,新的農事也將開始,迎春牛還寓有期望春牛帶來風調雨順,五俗 豐登的意思。民間把「春牛」剪成窗花,在春節前貼於窗上,以示迎接新春到來。系紅紙剪制收集於豐寧縣南辛營。

迎「春牛」是我國民間甚為重視的「立春」日的迎春活動。表示舊的一年已過去,新的一即將來臨,新的農事也將開始,迎春牛還寓有期望春牛帶來風調雨順,五俗 豐登的意思。民間把「春牛」剪成窗花,在春節前貼於窗上,以示迎接新春到來。系紅紙剪制收集於豐寧縣南辛營。

片 名稱: 民國廿一年春牛圖
分類: 年畫
種類: 紙本,木版套色
製作年代: 民國
製作地點: 江蘇蘇州
尺寸: 縱26厘米 橫49厘米
圖中畫一敞軒,中間有文、武財神並坐其上,兩童子執障扇立於神後,左右又有招財、進寶兩仙人分立其下。財神前方畫一春牛,牛背馱一聚寶盆,芒神、春官前後護送。兩邊還和合、劉海,各路仙官在敲鑼打鼓,吹號奏樂,熱鬧非常,刻畫了新年時,人們盼望物阜民豐,國泰民安的太平天下之樂趣。是農家歷畫之一種。

圖中畫一敞軒,中間有文、武財神並坐其上,兩童子執障扇立於神後,左右又有招財、進寶兩仙人分立其下。財神前方畫一春牛,牛背馱一聚寶盆,芒神、春官前後護送。兩邊還和合、劉海,各路仙官在敲鑼打鼓,吹號奏樂,熱鬧非常,刻畫了新年時,人們盼望物阜民豐,國泰民安的太平天下之樂趣。是農家歷畫之一種。

F. 2022年什時候立春

2022年什時候立春

2022年什時候立春,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顧名思義就是秋收冬藏的結束,是萬物復甦的開始,天氣開始回暖,從冬季進入春季,下面和大家分享2022年什時候立春。

2022年什時候立春1

2022年什麼時候立春

2022年立春時間是2022年02月04日,星期五。農歷壬寅年正月初四。

立春,為廿四節氣之首,又名正月節、歲節、改歲、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在自然界,立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萬物開始有復甦的跡象。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立春即春季的開始,時序進入春季。此時雖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盡,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大自然生機勃發。所以古人重視立春,在古時有迎春之儀。

立春歲首對於傳統農耕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重大的拜神祭祖、祈歲納福、驅邪禳災、除舊布新、迎新春等慶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後時段舉行,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歲首節慶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

打春習俗

1、糊春牛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扎能手好匠,於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製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製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穀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後,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2、打春牛

鞭春即打春牛,亦稱「鞭春牛」「鞭土牛」,立春日將泥塑春牛打碎,這是農耕文明時代的遺風。通過打春牛之俗,提醒農人,春天已到,應該不違農時,及時播種穀物,祈願一年五穀豐登,國泰民安。鞭春之俗與祈求豐收相關,是一項較為古老之節俗。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迎春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郊區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於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3、咬春

咬春立春日時令飲食是作春餅、贈春盤、食春菜等飲食之俗,以迎春、慶春。春餅是立春日典型的時令食品,從魏晉南朝時代起,人們迎春食春餅。《荊楚歲時記》載:「立春之日,親朋會宴,啗秦餅、生菜,帖『宜春』二字。」春餅是一種薄面餅,取生菜、果品、餅、糖等置於盤中,取迎新之意,時稱「春盤」,也可贈送親友品嘗。

4、踏春

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2022年什時候立春2

立春的象徵:春季的開始;風和日暖;萬物復甦。

立春這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古代有這樣一個傳說:立春快到來的時候,縣官會帶著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個坑,然後把羽毛、雞毛等輕物質放在坑裡,等到了某個時辰,坑裡的羽毛和雞毛會從坑裡飄上來,這個時刻就是立春時辰,開始放鞭炮慶祝,預祝明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農歷立春節氣將至,我國民間有立春給小孩佩戴「春雞」的.習俗,寓意豐衣足食、茁壯成長、吉祥如意。

3、「迎春」,是中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天津市民俗專家尚潔介紹說,舊時,地方官親自主持祭祀儀式,上香、獻供、讀疏文,三拜九叩芒神和放在供桌前的一隻泥制春牛,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之後將春牛請至官署衙前,視為「迎春」。立春之日,民間還有「打春」習俗,是以「鞭打春牛」來「催農耕作」,帶有典型的農耕特質。春牛有紙牛和泥牛之分,扮作芒神的人用紅絲綢纏扎的鞭子猛抽春牛三下,即為『打春牛』,意為打走春牛的懶惰,督促人們在春回大地之際,趕緊耕種。

立春代表的寓意是什麼:春季的開始

立春日:古稱「立春」春氣始而建立,黃河中下游地區土壤逐漸解凍。《歲時風土記》:「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綵為小幡,謂之春幡。或懸於家人之頭,或綴於花枝之下。」

每年的農歷十二月或者是農歷正月,為立春日,一過立春,就意味著冬季結束,進入了春天。 立春是富有潮汕地方特色的傳統節日之一,潮汕地區人們在立春當天,都會舉行「打春牛」,「抬春色」,「吃春餅、春卷」等傳統民俗活動。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一,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歷范疇。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古人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道」,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 ,就形成了24個節氣。

24個節氣其實就是24個時令點,每月2個節氣。每個節氣有三個候,每個候是五天。當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節點。

立春,陰陽轉化,陰退陽升,生氣始發,萬物復甦,新的一個輪回從此開始了。

二十四節氣古人通過觀察星象規律,認知一年中的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在星象上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時為立春,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寅月的開始。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另《立春》詩雲:「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

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左河水)。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立春節令,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陽和起蟄,品物皆春。

人們對「春」很重視,將有「雙春」之年視為大吉年份。

2022年什時候立春3

關於立春的諺語

1、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2、一人心裡沒有計,三人肚裡唱本戲。

3、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4、人勤地不懶,人懶地起鹼。

5、人勤地不懶,秋後糧倉滿。

6、讀書不離案頭,種田不離田頭。

7、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

8、船到不等客,季節不饒人。

9、人誤地一天,地誤人一年。

10、增產措施千萬條,不誤農時最重要。

11、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12、要想莊稼好,一年四季早。

13、一場春風對一場秋雨。

14、行下春風望夏雨。

15、春寒夏悶多雨,秋冷冬干多風。

16、春寒雨颼颼,夏寒雨斷流。

17、春寒有雨夏寒晴。

我國古代農業灌溉依託於天上降水與地上河流,農耕主要集中於降水充沛與江河水網發達的地區,這些地區的人民按照節氣配合溫度、降水來從事農業生產。

二十四節氣歌,是為便於記憶我國古時歷法中二十四節氣而編成的小詩歌。如下這首暗含了「二十四節氣」的先後順序: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G. 打春的習俗

打春牛
1、立春(舊時府縣官在立春前一天迎接用泥土做的春牛,放在衙門前,立春日用紅綠鞭抽打,因此俗稱立春為打春)。
打春的風俗,最早來自皇宮,傳說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把它當作節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慶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說,史書上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那樣說的話,年頭幾乎和我們中華民族一樣的老。《京都風俗志》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後,「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那時,將春牛打碎,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人們紛紛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之為吉祥的象徵。
這里說的芒神,就是春神,主宰一年的農事,這在《禮記》和《左傳》里,都有記載。立春這一日,老北京的廟會里,一般都會賣春牛圖,前面牽牛的那個男人,畫的就是芒神。一般人家,哪怕已經進了城,也會把春牛圖請回家,和那些拿回家裡的春牛的碎片的意義是一樣的,自己對自己祈禱,春神和春牛都是一年收獲的保佑。
彩牛繪身,鞭炮齊鳴,裝扮成春官,跑在道前接芒神,打春牛,這樣的儀式,歷史很悠久了。而且最早都是皇上親自出馬操辦這一切的,是要在宮內親自迎接芒神和春牛的。最早時皇上還要像模像樣做親自扶犁狀,剪綵一般,做個象徵性的造型。宋《東京夢華錄》書中曾經記載:芒神和春牛「從午門中門入,至乾清門、慈寧門恭進,內監各接奏,禮畢皆退。」可謂禮儀隆盛倍至。
這一傳統,到後來已經稍稍有一些變動,把芒神和春牛設於宮前,改為了設立在郊外,這樣的變動,在明朝的文字中已經有了記載。不過,在京城,所有的儀式照舊還是由宮廷委託順天府伊來組織完成,有些普天同慶、官民同樂的意思。
明崇禎年間印製的《帝京景物略》中有專門對春場的記載:「東直門外五里,為春場,場內春亭,萬曆癸巳,府伊謝傑建也。故事,先春一日,大京兆迎春,旗幟先導,次田家樂,次勾芒神亭,次春牛台,次縣正左、耆老、京師儒。府上下衙役皆騎,丞尹輿。官皆衣朱簪花迎春,自場入於府。是日,塑小牛芒神,以京兆生舁(抬之意)入朝,進皇上春,進中宮春,進皇子春。畢,百官朝服賀。立春候,府縣官吏公服,禮勾芒,各以彩仗鞭牛者三,勸耕也。」
這樣的風俗,一直延續到清朝,清潘榮升《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立春日,大興宛平縣令,設案於午門外正中,府縣生員舁進,禮部官前導,尚書、侍郎、府展及丞後隨,由午門中門入。」那轟轟烈烈的陣勢,一點兒沒有變。
但那時的「打春」,和最早以前的一哄而上「眾役打焚」,拾取春牛碎片如鳥獸散回家以求吉祥的情景,已經有所不同。禮儀更加繁復,一列逶迤,由府伊帶隊,將春牛從午門抬入宮內,百官朝服,彩仗鞭牛,把場面推向更加壯觀的高潮。鞭打春牛之後,眾官退朝時,還可以得到皇上的「各以彩仗贈貽」,那些官員如以前農人把春牛碎片拿回家一樣,樂不可支,求得一年的風調雨順,其祈禱與保佑的含義,是和前輩一樣的繼承和延續。
打小鑼
2、舊時湖南一帶無業遊民,在春節前後,敲打小鑼、竹板等,唱著歌詞,挨戶索取錢財,叫做打春。
每當春節期間,農村中到處能聽到「咚咚旰」、「咚咚旰」的春鑼春鼓聲,並還伴有節拍的唱詞,原來是有人在打春。
傳說,在明朝年間,有個知府,在上任的頭一年的春天,氣候非常寒冷,而且時間也冷得很長,雖說立春已有個把月了,花草樹木都未看見發芽。知府心想這不是一個好兆頭,他急於想見到樹草花木發的芽。於是,他立即下令,要百姓去尋找發了芽的樹枝送到知府里。如誰送得早,就有獎賞。次日,便有一個姓吳的和一個姓周的兩個人,找到了幾枝發了芽的楊木,送到了知府的衙門。知府見了,心裡自然大喜,認為是送來了吉祥。吳、周兩人得到了知府的重賞。知府又要他們兩人明年更早些來報春。恰巧,第二年因冬季比較暖和,正月初一立春,周、吳兩人手持發了芽的楊柳,各入還拿了一面小鑼半邊特製的鼓,一齊來到知府衙門報春。他們一邊敲鑼,一邊唱起自己編的一些好聽的吉利奉承話。知府格外高興,又給了周、吳二人雙倍的獎賞。這樣一來,周、吳受賞的消息傳到了其他老百姓那裡。來年,其他百姓也仿照著周、吳二人的樣,成群結隊地上衙門報春。知府見到這樣多的百姓都來了,他再也不拿出自己的銀錢賞給百姓。知府便對大眾說:「報春是件大喜事,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回大地早,是萬民之福。你們可以拜吳、周二人為師,到各地村莊的鄉親們家裡去報春。本府從今後,在立春時節辦個盛大的迎春大會,與民同樂。」自從那時候起,各地都形成了打春的風俗。

H. 立春做什麼活動

立春做什麼活動
1、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准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2、送春
立春這天,民間藝人會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各戶,謂之「送春」。也有的地方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
3、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

4、籍田禮
古代在立春日舉行的籍田禮,籍田的內容包涵有對地母的祈求。在籍田儀式後聚飲,這是後世「團拜」和「賀年」的一種雛型的儀俗。
5、糊春牛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扎能手好匠,於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製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製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穀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後,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6、鞭春牛
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
7、吃春餅、春卷
立春這一天,潮汕民間還有吃春餅、春卷一俗。據《四時寶鑒》說:「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春餅是以麥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餅,以豆芽、韭黃、粉絲等炒成的合菜作餡兒包著食用。春餅的特點是薄而軟,形狀根據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
8、咬春
立春這一日,中國民間講究要買個蘿卜來吃,叫做咬春。因為蘿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老北京人講究時令吃食,立春這天要吃春餅,吃春餅就是咬春,也有叫吃春盤的,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著擔子在胡同里吆喝:蘿卜賽梨。那時候,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卜給孩子咬咬春。
其他活動
祭祖: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
躲春:立春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