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物理摩擦起電小實驗
① 工具:塑料梳子,小紙片
步驟:將塑料梳子在乾燥的頭發上梳幾下,再將梳子的一端靠近小紙片
現象:小紙片被吸引
結論:塑料梳子帶了電
((分析:梳子與乾燥的頭發摩擦帶了電荷,帶電體吸引輕小物體))
② 工具:絲綢,玻璃棒,驗電器
步驟:將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
現象:金屬箔張開
結論:玻璃棒帶了電
( (分析:帶電的金屬棒接觸不帶電的小球時,有一部分電荷轉移到金屬箔上,兩片金屬箔就因為帶同種電荷而相互排斥,所以張開))
『貳』 幼兒園科學教案摩擦生電
幼兒園科學教案摩擦生電(精選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准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兒園科學教案摩擦生電,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科學教案摩擦生電 篇1
活動目的:
1、了解摩擦生電這一現象。
2、會用塑料尺子和頭發摩擦生電。
3、探索摩擦生電的樂趣。
活動准備:紙屑,尺子。
活動重難點:探索尺子和頭發摩擦生電。
活動過程:
一,舞蹈導入。
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跳一段小蘋果吧。
二,引入紙屑跳舞。
不光是小朋友們會跳舞,老師今天請來一群小夥伴,它們也會跳舞。
教師展示尺子在頭發上摩擦生電,讓紙屑跳舞的現象。
三,講解紙屑跳舞的原理。
小朋友們要來試試怎麼讓紙屑跳舞嗎?
恩,小朋友們想一想,為什麼紙屑們會跳舞呢?
恩,讓老師來給大家講一講吧。
四,小朋友自由探索除了塑料尺子,還有什麼可以產生靜電。
五,記錄探索結果。
小朋友們,想必大家都找到一些東西,不知道你們找到的東西能不能產生靜電呢?讓我們在紙上,用自己的方法,把結果畫一畫,記錄下來吧。
六,探索延伸。
小朋友們回家去,也可以試一試找一找,看看還有什麼東西能夠產生靜電。
幼兒園科學教案摩擦生電 篇2
一、設計意圖:
《綱要》強調"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我班前階段開展科學主題探究活動,大部分幼兒的探究意識及能力得到提升,他們會集體計劃安排操作活動的順序,能用形象的符號、圖像記錄自己的觀察和發現,能對兩至三種事物進行比較找出季節、動物、植物等的異同和歸納簡單的特徵,特別喜歡把摸擺弄物品,實驗操作。
在以集體、小組形式開展的多次探索、實驗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常常呈現出關注的興趣點和探究的著眼點各不相同、各具創想的現象,《綱要》一再強調"創設寬松自由的環境,從興趣和需要出發,引導幼兒主動參與、自主選擇"。我覺得很有必要為他們提供自主探究的條件,更好地實現其自我策劃,提高其實踐能力。
"摩擦生電DIY"主題就是根據幼兒這一發展現狀設計,它以師幼共同設定問題情境為開端,基於幼兒各自不同的關注點,鼓勵幼兒通過真實事件來感受科學,在親身經歷中學習,獲得具體的感受和方法,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獨立探究的能力。
二、主題教育目標
1、對摩擦生電現象好奇,激發自主進行現象探究的求知慾。
2、運用各種感官探究生電現象,自主配對材料進行摩擦實驗。
3、能用圖畫表格符號、語言等方式表達交流探索摩擦生電現象的過程和結果。
三、活動准備
師生共同搜集塑料小棒、尺子、綢布、碎紙屑等各種實驗材料、記錄表格。
四、可利用的資源
1、環境創設:主題牆飾-《摩擦生電》,其中有生活中摩擦起電的各種現象,也包含了幼兒參與實驗過程的照片、幼兒的個人實驗紀錄表、集體的實驗匯總表。
科學區、圖書區中投放的實驗器材、材料和圖書、圖片資料。
2家長參與:豐富孩子摩擦生電相關知識,支持孩子在家獨立實驗;鼓勵孩子自主收集准備材料、用品。
五、主題探究活動
六、主題活動反思
本主題一直緊扣幼兒的興趣點開展,從開始幼兒就對摩擦生電有濃厚的興趣,開始他們用物品是"濕的"、"上面有膠"、"他們有磁力"等理由來解釋靜電的吸引現象,但通過用手觸摸卻證明不是如此。當凌峰說:"是布帶電,在尺子上擦,尺子就吸小紙片了。"其他幼兒更好奇了,提出"摩擦就會產生電嗎?""怎樣知道有電呢?""電能吸引什麼?""還有什麼東西摩擦會產生電?"等問題,可見,孩子雖然對生活中的這些現象不陌生,但不表示他們已感知了其中的科學道理。
我把問題還給幼兒,引發幼兒的猜想、思考,他們被這些問題深深地吸引住,深入探究的條件已經具備。我覺得"摩擦生電DIY"讓孩子自己設計方案,籌備實驗器材去實驗是讓孩子的興趣和求知慾一直保持高漲的原因,因為,幼兒猜想磁鐵、塑料、鐵、吸管、玻璃、氣球、筆等實驗要用的材料都是他們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幼兒很容易就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主探索摩擦生電現象。
幼兒園科學教案摩擦生電 篇3
活動目標:
1.對摩擦起電感興趣,了解關於靜電的簡單知識。
2.能正確記錄自己的發現並表達自己的認識。
3.體驗合作學習帶來的成功和快樂。
活動准備:
1.每組1盤小紙屑,塑料勺子,小毛巾人手一份。
2.塑料水筆、塑料尺、塑料吸管、鉛筆、勺子,記錄單人手一份。
3.蝴蝶、花若干。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小紙片,引導幼兒討論。
1、教師:老師的盒子里有許多的小紙屑,這里還有一把小勺子和一塊布,如果我把勺子在布上摩一摩,再把勺子靠近小紙屑,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情?
2、幼兒交流猜想,教師歸納幼兒的意見。
(二)教師引導幼兒分組進行嘗試。
1、教師:剛才小朋友猜想了一些結果,現在請你們來試一試,看看到底會發生樣的事情?(幼兒第一次操作)
2、討論交流:你發現了什麼有趣的事?小紙屑是怎樣吸上來的?吸上來後事什麼樣子的?
3、教師:除了塑料勺子,老師這里還准備了幾種東西,你來猜猜看哪些東西用布摩擦後也能吸氣小紙屑?
A認識記錄卡上的標記。
B猜一猜:這些東西摩擦後也能把紙屑吸起來嗎?
C如果可以的話打勾,不行就打叉
4、幼兒猜想記錄。
5、操作驗證。
(三)教師引導幼兒交流各自的試驗過程和結果。
1、教師:小朋友用哪些材料吸起小紙屑的?
交流:為什麼塑料尺、塑料筆、塑料吸管和布摩擦後可以吸起小紙屑?
幼兒思考討論(相互討論)
師小結:兩個物體在一起摩擦後會產生靜電,叫做「摩擦起電」。塑料尺、塑料筆、塑料吸管和布摩擦後產生靜電,因此吸起了碎紙屑,塑料的物品最容易產生靜電。
活動延伸:
在我們身體的哪些地方摩擦後也會產生靜電?
幼兒園科學教案摩擦生電 篇4
設計背景:
天氣乾燥的時候,特別是秋冬季節,我帶孩子們進行戶外活動時或者在與孩子不經意的親密接觸間,經常會發現孩子驚呼:「哇!有電。好麻!」但是孩子們都說不清「電」是從哪兒來的?為什麼自己會被電到?為什麼夏天不會遇到這樣的現象,秋天和冬天卻常常遇到這樣的現象呢?因為這樣的摩擦起電現象在孩子們的生活中時常地出現,孩子們也產生了各種的疑問,所以針對這一客觀存在具有教育價值的課題,我想引領孩子們去思考、探究,發展孩子的科學的.探索能力,感受奇妙地自然現象。以下是我和孩子們的第一次探索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請幼兒一起玩「叫醒小蛇」的游戲。
游戲玩法:幼兒與教師的桌面上一人一把塑料牙刷、紙片「小蛇」,教師與幼兒分別用塑料牙刷吸引紙片「小蛇」。
1、引導幼兒觀察老師與自己的「小蛇」有什麼不一樣的?為什麼自己沒有叫醒「小蛇」?
2、教師揭示:因為老師在叫醒「小蛇」之前把塑料牙刷在自己的頭發上摩擦了一會兒,使塑料牙刷上帶上了靜電,靜電可以吸引輕小的物體,所以老師的塑料牙刷能叫醒「小蛇」。
3、請幼兒用塑料牙刷在自己的頭發上摩擦一會兒,用摩擦後的牙刷再次叫醒「小蛇」,感受成功的喜悅。
(二)出示材料,引發幼兒猜測,並嘗試實驗操作。
1、向幼兒出示材料盒,請幼兒觀察材料盒裡都有哪些材料。
2、引導幼兒猜測:材料盒一中的材料在材料盒二中的材料上摩擦一會兒是否會吸起材料盒三中的小物品?
(1)用綢子、毛皮或尼龍布料在塑料牙刷、塑料梳子上摩擦幾下,然後把尺子靠近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2)用綢子、毛皮或尼龍布料在塑料牙刷、塑料梳子上摩擦幾下,然後把尺子靠近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3)將你的圓珠筆筆桿與頭發摩擦後靠近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4)用摩擦過的簽字筆靠近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5)用摩擦過的水彩筆靠近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6)用摩擦過的木質鉛筆靠近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7)用摩擦過的橡皮靠近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3、向幼兒出示記錄單,引導幼兒記錄下猜測結果,然後進行實驗操作,證實自己的猜測並記錄下自己的實驗結果。
物體能不能吸起小東西(能√,不能×)
(三)展示幼兒的實驗報告單,教師與幼兒一起歸納總結實驗結果。
1、摩擦過的塑料牙刷能夠吸引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2、摩擦過的塑料梳子能夠吸引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3、摩擦過的圓珠筆桿能夠吸引小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4、摩擦過的簽字筆能夠吸引小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5、摩擦過的水彩筆能夠吸引小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6、摩擦過的木質鉛筆不能夠吸引小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7、摩擦過的橡皮不能夠吸引小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教師小結:塑料牙刷、梳子、圓珠筆等這些物品能夠吸引紙屑、頭發、羽毛等輕小物體,是因為這些塑料物品經過摩擦後產生了靜電,靜電會使這些小的物品吸在這些塑料製品上,這就是摩擦起電的現象。木質鉛筆不是塑料製品,摩擦後不會產生靜電,所以不能夠吸引小紙屑、頭發、羽毛等輕小物體。
(四)引導幼兒談一談生活中遇到的靜電現象,以及靜電的危害
我們穿的化纖衣服,用的塑料製品,都會通過摩擦產生靜電,靜電使這些物品沾上一層灰塵,使用不久後它們失去了原來好看的顏色了。
在煤礦里,摩擦起電放出的電火花會引起瓦斯爆炸……
在乾燥的環境里,如果你穿著塑料底鞋在干凈的地板或地毯上長時間行走之後,伸手去抓金屬門把,也許會「啪的一個小火花跳到你的手上,把你電了一下。」
(五)活動延伸
1、對照幼兒用書,利用氣球和光碟繼續探索摩擦起電的有趣現象。
2、在科學角設置「有趣的靜電」探索區,幫助幼兒進一步了解生活中「摩擦起電」的現象,以及探索避免靜電產生的方法。
幼兒園科學教案摩擦生電 篇5
活動目標:
1、對探索自然事物感興趣。
2、能大膽地進行操作實驗,與同伴進行合作。
3、感知塑料小棒摩擦後可以吸取紙屑。
活動准備:
1、塑料小棒或塑料筆桿(彩色筆)、小木棍、梳子、尺子、碎紙屑。
2、記錄單。
活動過程:
1、「猜一猜,想一想」,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1)教師出示裝滿紙屑的籃子,請幼兒思考。
師:如果不用手直接拿紙片,用什麼辦法可以取出籃子里的小紙片。
(2)教師提供彩色筆,繼續讓幼兒探索取出紙屑的方法。
2、教師示範「摩擦起電」實驗,讓幼兒嘗試實驗。
(1)教師實驗,幼兒認真觀察結果。
(2)讓幼兒實驗,嘗試用彩色筆取出小紙屑。
(3)教師根據幼兒實驗進行提問,並進行小結。
小結:水彩筆在頭上擦一擦就可以把小紙片吸起來了,是因為水彩筆與頭發摩擦以後產生了靜電,這種現象就叫摩擦起電。
(4)讓幼兒將沒有在頭上或者在其他處(衣服上)擦一擦的彩筆進行試驗,然後與老師做的試驗結果進行對比。看會不會有新的發現?
3、嘗試用不同的材料進行實驗「摩擦起電」。
(1)教師介紹操作材料以及記錄單。
(2)共同檢驗不同材料的實驗結果。
4、討論:
(1)為什麼有的材料能成功實驗?(塑料)
(2)試一試彩筆能吸起多大的紙片?為什麼?
活動延伸:
這些塑料的材料除了與頭發摩擦產生靜電,還可以在哪裡摩擦後也能產生靜電,請小朋友去試一試。驗真是太好玩了,回家我一定要再玩一玩,爭取把它做成功。
;『叄』 用一把塑料直尺和一些碎紙屑做摩擦起電的小實驗
抓住尺的兩端輕輕用力,使尺彎曲,使尺彎曲,說明力能使物體發生形變;將尺斜放在水中,水下部分彎折,說明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發生折射;用尺與頭發摩擦後去吸引輕小紙屑,說明摩擦起電。
原子原理
近代科學告訴我們:任何物體都是由原子構成的,而原子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所組成,電子繞著原子核運動。在通常情況下,原子核帶的正電荷數跟核外電子帶的負電荷數相等,原子不顯電性,所以整個物體是中性的。
原子核里正電荷數量很難改變,而核外電子卻能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轉移到另一物體上,從而使核外電子帶的負電荷數目改變。當物體失去電子時,它的電子帶的負電荷總數比原子核的正電荷少,就顯示出帶正電;相反,本來是中性的物體,當得到電子時,它就顯示出帶負電。
兩個物體互相摩擦時,因為不同物體的原子核束縛核外電子的本領不同,所以其中必定有一個物體失去一些電子,另一個物體得到多餘的電子。
如用玻璃棒跟絲綢摩擦,玻璃棒的一些電子轉移到絲綢上,玻璃棒因失去電子而帶正電,絲綢因得到電子而帶著等量的負電。用橡膠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電子轉移到橡膠棒上,毛皮帶正電,橡膠棒帶著等量的負電。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摩擦起電
『肆』 哪些東西可以摩擦起電
梳子、毛衣、氣球、絲綢、塑料等。摩擦起電是通過摩擦的方式使得物體帶上電荷。
摩擦起電的步驟是使用兩種不同的絕緣體相互摩擦,使得它們的最外層電子得到足夠的能量發生轉移,摩擦起電後兩絕緣體必帶等量異性電。
原子原理近代科學告訴我們:任何物體都是由原子構成的,而原子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所組成,電子繞著原子核運動。在通常情況下,原子核帶的正電荷數跟核外電子帶的負電荷數相等,原子不顯電性,所以整個物體是中性的。
原子核里正電荷數量很難改變,而核外電子卻能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轉移到另一物體上,從而使核外電子帶的負電荷數目改變。當物體失去電子時,它的電子帶的負電荷總數比原子核的正電荷少,就顯示出帶正電;相反,本來是中性的物體,當得到電子時,它就顯示出帶負電。
兩個物體互相摩擦時,因為不同物體的原子核束縛核外電子的本領不同,所以其中必定有一個物體失去一些電子,另一個物體得到多餘的電子。
如用玻璃棒跟絲綢摩擦,玻璃棒的一些電子轉移到絲綢上,玻璃棒因失去電子而帶正電,絲綢因得到電子而帶著等量的負電。用橡膠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電子轉移到橡膠棒上,毛皮帶正電,橡膠棒帶著等量的負電。
『伍』 摩擦起電的原理
摩擦起電的原理任何物質均由原子組合而成,而原子的基本結構是質子、中子及電子,將質子定義為正電,中子不帶電,電子帶負電。任何兩個不同材質的物體接觸後再分離,都可以產生靜電,這種產生靜電的普遍方法,就稱為摩擦生電。
摩擦的本質就是一個物體的某個表面與另一個物體的表面相互接觸並相對掠過,在接觸時,一個物體中的分子與另一個物體中的分子近距離地相互作用,在掠過時,這個物體的分子必然會碰撞另一個物體的分子,在碰撞過程中分子的運動就會更加劇烈,也就是物體更熱。而分子間撞擊得激烈,就可能把原本束縛在原子里的外層電子撞出來,這個撞出來的電子還可能跑到另一個物體上,這就是摩擦起電。
『陸』 三年級科學小實驗製作過程是怎麼樣的
三年級科學小實驗製作過程是如下:
需要工具材料:塑料瓶、泡沫球、勺子、泡沫板。
1、准備好摩擦起電小實驗的工具和材料,有塑料瓶、泡沫球、勺子、泡沫板,如下圖所示:
『柒』 摩擦起電吸引小紙片原理是什麼
電體周圍的電荷分布不均勻,致局部正或者負電荷量增大以吸引紙片。
摩擦起電的原理是介電體周圍的電荷分布不均勻,導致局部正或者負電荷量增大,因而吸引紙片。
但是世界上不存在完美介電體,介電體上的電荷分布會緩慢的趨於均勻(時間長短問題),當電荷提供的電磁力不再足以對抗引力時,紙片就會重新掉下去。
兩個相互摩擦的物體產生靜電是因為,在摩擦的過程中一種材料會失去電子,然後帶正電,而另一種獲得電子,就帶負電。摩擦帶電適用於很多情況,比如用氣球摩擦頭發。
靜電的經典演示
范德格拉夫(Van de Graaff)發電機,這是關於靜電力最簡單、最常見的演示之一,其由於正電荷相互排斥,那些頭發越直、越長的人會感覺到,頭發里的電場力很容易變得比地球引力或其他任何電場力都要強,頭發就會豎起來,因為正電荷會排斥其他正電荷。
但范德格拉夫這個發電機實驗對於那些卷發的人來說,內部靜電力可能比施加的任何外部電荷都要強,所以卷發不容易豎起來。
『捌』 實驗四:摩擦起電
實驗步驟:准備鉛筆和碎紙屑,把鉛筆在頭發上來回摩擦,把摩擦後的鉛筆靠近碎紙堆
實驗現象:碎紙被鉛筆提起
實驗原理:容易起電的材料進行相互摩擦,兩個摩擦表面會出現帶電現象。
准備鉛筆和碎紙屑
鉛筆在頭發上來回摩擦
鉛筆靠近碎紙屑,碎紙屑在摩擦起電作用下被提起
『玖』 摩擦起電小實驗步驟
摩擦起電小實驗步驟如下:
1、准備好摩擦起電小實驗的工具和材料,有塑料瓶、泡沫球、勺子、泡沫板。
2、接著,打開瓶子,取出勺子,可以用勺子取泡沫球。
3、然後,打開泡沫球塑料袋,使用勺子在袋子中取泡沫球。
4、接著,用勺子把泡沫球放入透明塑料瓶中。
5、然後,把塑料瓶的蓋子蓋好,搖勻瓶中的泡沫球。
6、接著,拿泡沫板在頭發上摩擦一會,這樣泡沫板上就會有靜電。
7、然後,把泡沫板靠近塑料瓶,可以看到泡沫球被吸附在瓶壁上了,就表示摩擦起電小實驗製作好了。
8、接著,用手拍塑料瓶,可以看到泡沫球都落在瓶中了,表示用手把靜電釋放了。
9、最後,把泡沫板靠近塑料瓶,可以看到泡沫球吸附在瓶壁上了。
『拾』 摩擦為什麼會起電
兩個物體互相摩擦時,因為不同物體的原子核束縛核外電子的本領不同,所以其中必定有一個物體失去一些電子,另一個物體得到多餘的電子。
如用玻璃棒跟絲綢摩擦,玻璃棒的一些電子轉移到絲綢上,玻璃棒因失去電子而帶正電,絲綢因得到電子而帶著等量的負電。用橡膠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電子轉移到橡膠棒上,毛皮帶正電,橡膠棒帶著等量的負電。
(10)摩擦起電的實驗步驟圖片擴展閱讀
摩擦起電的應用:
中美科學家聯合開發出一種能從汽車車輪與地面的摩擦中收獲能量的納米發電機,有望將此前白白浪費掉的能源回收。據稱,該裝置能將車輛的燃油效率提高至少10%。
納米發電機就依靠這種摩擦電效應,從路面和車輛車輪之間電位差的變化來獲得電能。這種納米發電機依靠集成到車輪上的分段電極來發電。
當這部分輪胎表面與路面接觸時,兩個表面的摩擦會因摩擦電效應產生電荷。它們將電極附著到玩具車的車輪上,當玩具車在地上行進的時候,就能點亮LED燈。實驗顯示,摩擦引起的電子運動產生的電能足以驅動LED燈,這些能量完全可以被收集和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