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好看圖片 » 手工業生產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手工業生產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1-30 09:21:56

❶ 人類社會三次大分工分別是什麼時候,什麼內容

人類社會三大分工時間依次為:原始社會後期、原始社會末期、原始社會瓦解後期、奴隸社會初期。

人類社會三次大分工分別是:游牧部落從其餘的野蠻人群中分立處理;手工業和農業的分立;商人階級的出現。

1、第一次社會大分工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發生在原始社會後期,指游牧部落從其他部落中分離出來。

此時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游牧部落出現後它所生產的生活資料不僅其他原始部落多。而且種類也不同從而使經常的交換成為可能,為私有制的產生創造了物質前提。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使社會出現了主人和奴隸,剝削者和被剝削者。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後,母系氏族逐漸衰落,父系氏族固定下來,並向個體家庭過渡。

2、第二次社會大分工

原始社會末期,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

由於鐵器的發現,農業上開始使用犁耕代替鋤耕。犁耕使用畜力,使農業發展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農業的發展為手工業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此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金屬工具的採用,當時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手工業生產,例如:制陶、冶金、鑄造等,手工業種類日漸增多,生產技術日益復雜,它們逐漸從農業中分離出來。

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促進了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並使商品交換范圍進一步擴大,從而加速了私有制的產生和原始社會的瓦解。奴隸製得到進一步發展,成為社會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使直接以交換為目的商品生產開始出現。

3、第三次社會大分工

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指原始社會瓦解,奴隸制社會形成時,商品交換日益頻繁,交換地區不斷擴大,從而出現的一個不從事生產而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商人階級。

第三次社會大分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奴隸制的鞏固、發展。由於商業資本的積累,使得腦力勞動開始從體力勞動中分離出來。

(1)手工業生產圖片擴展閱讀

社會分工產生過程:

對於所有群居動物都是一樣,分工的產生是由於群居生活,為了使群體更能生存下去,因而要加快群體中各種工作的效率,因而產生了分工,最早的分工是自然分工。社會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礎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的。

下文以人類的分工為例。一方面,在氏族部落共同體和後來的家庭內部純生理的自然分工基礎上,隨著共同體的擴大,人口的增長,特別是各氏族之間交往的發展,這種分工的范圍也擴大了。

另一方面,在不同氏族部落共同體之間形成的自然地域分工,在相互接觸時引起了產品的相互交換並使產品變成了商品,這樣就使具有不同條件的氏族從事活動的不同領域,逐漸變成社會生產過程中具有某些相互依賴關系的生產部門,社會分工由此開始產生。

畜牧業和農業的分離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社會分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勞動產品。勞動產品在滿足本部落的共同消費之外,還出現剩餘。

進入交換的勞動產品的種類和數量增加了。一些氏族部落首領開始把剩餘產品據為已有,私有制產生,氏族部落共同體開始瓦解,在此基礎上,奴隸制社會隨之產生。

隨著金屬冶煉技術的出現,專門從事生產工具製造的手工業逐漸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從而出現了農業和手工業相分離的人類歷史上第二次社會大分工。

這次社會大分工出現了專門以交換為目的商品生產。適應商品生產和交換發展的需要,社會中開始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商人階層,於是又有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三次社會大分工。

在手工業者和商人活動的集中地,逐漸產生了城市經濟,又有了城鄉的分工。

分工帶來了生產力的進步和剩餘產品的增加,使得一部分人完全擺脫了體力勞動,專門從事監督生產、管理國家及科學、藝術等活動,最終形成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

❷ 宋代的手工業有哪些領先世界的成就

1、煤的開采量很大「汴京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煤還廣泛用於冶煉鋼鐵。
2、北宋絲織業有較大的發展,絲織品花色品種繁多。
3、在棉紡織業出現了紡車、彈弓、織機等。棉布逐漸代替了麻布。
4、先進的瓷器技術,定窯、汝窯、哥窯、官窯、鈞窯是當時著名的五大瓷窯。
5、造船業領先於世界。長江最大的船米萬石以上。

❸ 圖1:鴉片戰爭前中國農村家庭紡織業 圖2:19世紀後期經營洋布的商鋪 材料二:19世紀六七十

(1)男耕女織,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這種生產方式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進步是其出現的原因。
(2)在外國商品傾銷的沖擊下,中國傳統的家庭手工業紛紛破產,耕與織逐漸分離,從而使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3)1895—1900年: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社會上興起實業救國的熱潮。1912—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建立的推動。
(4)主要原因: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志意義: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基礎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或我國進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或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中國基本確立)

❹ 從上述圖片反映的幾個奴隸制王朝的興亡過程中你能得到什麼啟示

在奴隸社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雖都為奴隸生產,但已有了一定的分工。分工促進了生產和生產技術,特別是手工業技術發展迅速。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發現了金屬礦砂,並掌握了冶煉和鑄造技術,這就為雕鑄青銅器准備了良好的條件。
青銅器是我國古代奴隸階級在長期的辛勤勞動中所創造的燦爛藝術遺產之一,它與原始時代的陶器製作同樣在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中國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以種類繁多,造型新奇,紋飾精美而著稱,在中外文化藝術史上,都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很高的藝術成就和重要的歷史價值而著名於世。」(《中國古代青銅器》——《人民畫報》1972年第六期)有的歷史學家把我國夏、商、周奴隸社會時代也稱之為「青銅時代」。共所以名為「青銅器」,是因為它是用銅與錫合金鑄成,其成分的比例,因器物的用途、類別的需要而有差異。這說明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國在冶煉技術方面已具有合金的科學知識。至於青銅器的造型和裝飾花紋的設計、雕模等藝術和技術,無疑是在長期塑造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據史籍記載,殷商時代,為奴隸主服務的官府手工業,有土,金,木,石,獸(皮革),草(葦席)等六工;到了周代,更有珠),象(牙),玉,石,木,金,革,羽(毛)等八材之分。所有這些手工藝多與雕塑藝術有直接關系。其中最著稱的是工奴們在艱苦的條件下,經過長期勞動實踐,發揮集體智慧所創造的燦爛的青銅器雕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