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草書技法有哪些呀
草書的特點是流跌宕落筆。
1.草書的特點是流跌宕落筆,運轉龍蛇;流懸腕中鋒,揮灑舞墨;流九霄拔勢,神閑張狂;流縱橫灑脫,一氣呵成;流懸岩掣電,放海之勢;流法度可為,天資稟賦;流結字貴奇,氣脈尤暢;流筆力筋節,承合轉換。
2.使點畫與插圖相連接,省略與省略,是草書的一大特色。行筆快捷的草書行筆,主要在於簡化和連筆。簡單化、畫化簡化、部首簡化、整體簡化。連筆,是幾筆連在一起,不再單獨起筆,有一筆連、二筆連,以及多筆連成。經過簡化和連筆,把原本寫好的十幾筆字,兩三筆寫成一本或兩本。
3.草書可分為章草和今草。以隸書為基礎,使章草筆畫減量化、速度提高而成。古代因筆小,存墨少,所以在簡牘上所用的空間有限,故字字獨立,筆畫無連貫,收筆處又略帶「雁尾」,後人稱之為「章草」。
擴展:章草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名著如三國吳皇象松江本。此詩不拘泥於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有晉王羲之《初月》、《得示》。唐代草書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成了完全脫離實際的藝術創作,從此以後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其代表作有唐代張旭《肚痛》、懷素《自敘帖》等,均為現存名著。
㈡ 喜字的草書寫法
喜字的草書寫法具體步驟如下:
(1)首先寫「士」字頭。第一筆是一個短橫,然後往上回鋒寫一個短豎,短豎末端接連下一筆短橫,寫就形近一個漢字「七」字。
㈢ 臨帖的正確的臨帖方法
要想學習好毛筆字,選正確毛筆、選正確的紙張、運用正確的臨帖方法。
這三項是很關鍵的。選正確的毛筆:毛筆的種類很多,在初次學習時,希望你選用「兼毫」的湖筆。
因為兼毫的湖筆,筆芯硬,易於掌握,對你以後的學習很重要。在選擇筆峰時,我們應該選擇適當的長短,因為筆鋒太長不易於掌握,但筆鋒長可以含很多的墨水,適合寫」草書「一氣呵成」,筆鋒長可以保證墨的夠用,反之,筆鋒短適合寫楷書,易於掌握。選筆時也要顧及臨摹的碑帖。
所謂「用某家所用的筆,又寫他那一種字」。
要判斷所使用的是那一種筆,直接看他的字跡是最好的方法:風格健勁的,選用健毫;姿媚豐腴的,選用柔毫;剛柔難分的,則選用兼毫。
㈣ 學草書的方法步驟
剛開始要先學習一種小草,從小草開始練習,不要直接學習狂草,通過小草先了解草書的筆法和字法,然後再去學習大草。
草書入門,先認字,從最簡單的入手,既是草書符號。草書符號基本有2種一左旁符號和右旁符號。 草書的書寫,要會辨認每一個符號代表的偏旁或者字,往往是一個符號對應著 幾個偏旁或字。
2.辨認草書字的例子
學習草書,認字很重要,第二步還是要多看例子,去練習辨認草書的字,多看名家和古跡的草書,從古到今的手跡、演變,對理解草書的意思和書寫更深刻,掌 握草書的靈魂。
3、辨認草捌寫.
辨認草書,不單只要懂得辨認左右旁符號的字,還要懂得辨認異寫字,這樣才認得完整。寫字不同於左右旁符號,所以要針對個別去識別、記憶。下功夫去掌握,系統全面地認識所有的草書字體。
4、韓創造
草書創造形式包括橫幅、條幅、對聯等。草書創作經常與行書交替使用,搭配創作。草書書寫是不規則的,這個不規則包括上下、左右、大小等。草書創作的落款包括時間、作者、印章、銀章、被贈送人稱呼。
5.韓臨寫方法
於草書瀉法的無規則、不對稱,所以在練習的時候,要學會自己劃線或折線,這樣才能更准確地抓住字的位置,臨墓更准確,不會臨墓得不清不楚、抓不到重點。
㈤ 綠字草書怎麼寫好看
將「綠」字草書寫好看的具體步驟如下:
(1)首先,需要明確「綠」字的絞絲旁需要簡化成「子」的形式,如圖示。
(5)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介紹的只是「綠」字草書的一種學法。如果想要將草書寫得更好,可以多多臨摹書法大家的作品,最重要的是融入自己的寫字習慣,形成自己的字體。
㈥ 《 潔 》的草書怎麼寫,請提供圖片以便可以臨摹,謝謝!
一、潔的草書寫法:
三、相關組詞:
1、聖潔[shèng jié]
神聖而純潔:~的心靈。
2、潔癖[jié pǐ]
過分講究清潔的癖好。
3、整潔[zhěng jié]
整齊清潔:衣著~。房間收拾得很~。
4、貞潔[zhēn jié]
指婦女在節操上沒有污點。
5、純潔[chún jié]
純粹,沒有雜質污點:思想~。
㈦ 教你如何寫草書
——給書法學校同學簡談寫草書問題篆、隸、楷、行、草,草是最難寫的一種書體。我國書法藝術是線條藝術,不斷演變,產生了今草書,草書體則達到了線條美的極致。草書之難,在於草書將篆隸楷行諸體之筆意融會貫通渾然一體,卻又不可得見端倪。對此,劉熙載說得好:「草書之筆劃,要無一可移他書,而他書之筆意,草書卻要無所不悟」。草書之難,又在於點劃與點劃、結體與結體、此行與他行有著連綿不斷地緊密呼應關系,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草書之難,還在於一字數體,或同體異字,其變化「似無定則」,而又「毫釐必辨」,有著嚴格變化的限度。如「知、去」等。草書之最難者,還是在於通過線條所組成的形體,表達書者的素養、人品、氣質、閱歷和思想感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表達的越深刻、越強烈,藝術的境界就愈高。草書之難甚多,蔡希綜《法書論》中說草書尤難。包世臣曾「自謂於書道頗盡其秘」也說「惟草書至難」。草書自身正其律,篆書備其骨,楷書規其法,還要做學問、立人品,確實很難。面對這些尤難、至難,我們是退避三舍?還是知難勇進?「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我認為只要肯於、敢於、恆於實踐和探索,一定會達到理想的黃金彼岸。今天不打算深談學術方面的理論,只想就我們初學草書一些實際問題和簡括知識性問題談一點看法。一、欲學草書,應先識草書。草書分章草、今草、狂草。今草是從章草演變而成的。章草和今草各有著自身的規律。今天主要講講今草。今草(包括狂草)有兩個基本要領①楷書的法度。②草書的自身規律。楷書的法度,簡說之,就是依照楷書的點劃結體意識去寫草書,把簡化了的草書點線筆筆交待清楚,使人看了一點一線既相互連帶,又各自獨立的形狀。草書的自身規律,一是線條長使轉盤旋幅度大,有獨立之字,有連綿之字,有的甚至數字相連。二是「長短分知去,微茫視每安」嚴格界定。三是相互借用,上字之終而為下字之始,有的運用符號代替,如『し』可以代替「言、イ、ㄔ、水」等偏旁。草書規矩只准豎連,不準橫連等等。如果不先摸清這一規律,匆忙落筆,超出規范,便成天書。盤旋使轉幅度大小掌握不住,便成為另外之字,如「知、去」。「鷺影不來秋瑟ワ,葦花伴宿路瀼瀼」,「ワ」就是符號,這些符號可寫成「ワ、ン、゛」。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其書字元號的兩點之末,便被「不」借為開始。「旋轉幅度大如仙」,如果『仙』字不以楷則完成,便會寫成『心』字。類似了『心』字。於右任先生說過:「余中年學草,每日僅記一字,二三年間,可以執筆」。今日我們可以借鑒此法,更以邊學邊識,邊學邊記,找出規律,熟悉面貌,謹記法度,乃為學草者第一要務。怎樣識。①先將所臨之帖的字去識。②識所臨範本的文詞大意,了解他書寫時特定的背景,分析其思想情懷和藝術構思。③識使轉大小,收與放的程度。如果臨前不識,就會像孫過庭所說:「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二、欲學草書,先背草帖。草書特點是筆意連綿,一氣呵成,使干、濕、濃、淡合理分布,揖讓有度,顧盼生情,縈繞盤旋,氣韻貫通,下筆果斷,才能神生紙上。前人法帖往往如是,我們臨寫時宜得如是安排,才能達到入帖手段。臨習草書與臨習其它書體不盡同者,章法與點劃結體是同步進行的。這是因為草書連綿不斷,迂迴曲折,變化多端,意到筆隨所決定的,它有著易見的整體感。由於這些點、線的忽長忽短,驟提驟按,急轉又折,方虛即實的瞬間變化,和連綿不斷的態勢,一著筆便要果敢進行,不允許片刻思考,若不先讀熟記內容及這些變化,怎能落筆果敢,進入碑帖,再出碑帖之目的呢?背什麼?①背內容。②背字的態勢和字與字牽連的搖擺動勢,將其體察所得,默記在心,把範本上『靜』的筆劃,演練成動的形質。③既背墨劃的使轉成字,也要背這些墨劃之間所呈現的空白。使轉大小和空白留法,往往形成這個書家的面貌。古人所說的「細玩熟觀」、「學而思,思而學」的經驗是可取的。力求從字間、行間、整篇布白的深入理解,加強記憶,可獲四美:即線條美、結體美、節奏美、意境美。清代姚孟起說:「古碑貴熟看,不貴生臨,心得其妙,筆始入神」。是臨帖可貴的經驗談。三、寫草書要乍徐忽疾,驟提即頓的互換用筆。草書要先立大調子,強調韻律和節奏感。在一幅字內,其躍動現象,時而如大海波濤,時而如平湖微波,因而在用筆上就不能像其它書體用力均勻。有時則須大起大落以通身之力送之,有時則輕提出筆偶相帶過。有的則速到迅雷不及掩耳連綿不絕。如張旭《古詩四帖》中「難之以萬年儲宮非不貴豈若上登天」。有的則緩以會心,筆斷意連。如「王子復清曠,區中實嘩囂喧」。乍徐忽疾,瞬間即換的用筆同時,還要驟提即頓的迅速交替,方能達到體意連綿,筆意奔放,有旋律和節奏的特色來,如果提高到創作上來說,才能使你的筆墨淋漓盡致的抒發情懷,表達個性。疾徐的交替和提頓的轉是隨著字的態勢和連綿起伏的氣勢以及感情的變化而不斷進行的,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大家今後在實踐中去體會和驗證。四、寫草書的執筆高低與運力。一般說寫草書執筆要高一些,手掌要空虛,長鋒筆的筆桿相應的也較長,能執到2/3處為適應,這樣易於靈活表達草書的使轉,從物理上講如執筆過低,上部重力大,不易駕馭,執於頂端,則力不易貫注於筆鋒。前人雲:「一筆一劃,均須以通身之力送之」。為了把力送入紙底,也是執筆桿2/3處為宜。初學時提倡的手掌豎起,此時的手掌則宜於斜下,立勢與臨習其它書體一樣,但必須闊胸、臂開、手遠,眼觀全紙,其神必爽,其力充分得到發揮。五、草書的墨法。草書的韻味在於墨的體現,運用得好會呈現出豐富的變化。由於筆的巧妙運用和宣紙獨具的效果,起始、運行、終止,便會出現干、濕、濃、淡、枯的多層次變化,使我們的草書干則生險勁,濕則呈潤腴,濃則見沉厚,淡則顯典雅,枯則示老辣。墨分五色,就是以這種用墨方法來區分的。用墨的多層次,是由本人功力、熟練程度和個性來達到的。墨的層次不同,可以出現其人其書的特色。如清代王文治喜用淡墨,格調則高雅;顛張醉素喜用濃墨,格調則雄勁古樸。功夫欠缺者宜用稍淡的墨,若用濃墨則易滯筆。功夫具備者,可用濃墨,所書線條則筆力沉厚。(據說有的人不能寫宣紙,有的人用濃墨則咬牙切齒,枯則拋骨露筋,皆功力不到之故)墨有死墨活墨之分,死墨原因有二:①宿墨所致。②只有筆墨功夫,而缺少書外功夫的靈氣所出現的死板。反之有筆墨功夫與書外功夫相默契的書者,功夫越強則意境愈深,而宿墨亦會變成活墨,出現奇趣和神采。書法有二韻:一為墨潤(韻),二為氣韻。氣韻貫通之字,而少墨潤,猶如妙齡體巧姑娘,身材窈窕而皮膚粗糙損其色一樣。我們在一般吸水紙上臨慣用墨,可用任其調和,如寫在宣紙上,則將墨汁2/3,水分1/3調勻即可,如果再能用墨多磨幾下,寫起字那墨之潤感,就會如磨墨一樣。六、寫草書宜提筆用鋒。草書的筆劃美在筋力為勝,從勁挺中呈現立體感,這種效果是提筆用鋒得來的。何謂鋒?即筆中透明的部分。筆分三分,鋒筆頭先分成兩個等分,將下端一半再分成三部分,用底端為一分筆,2/3處為二分筆,再上為三分筆。一般用一分筆摻以二分筆為佳,最大量用到筆頭的一半。草書用鋒要先裹後鋪,提筆運行。這里要強調一下,提是經常的,頓時暫時的,且頓也是在提著的頓。提分為二:一曰實提,一曰意提。頓是意提中的頓。筆的運行中,要不時翻轉筆面,節節換筆。因為筆分八面,會用可達四面,精到者可用八面。有人(慶福)看到我筆中少墨已不能進行時,我還能繼續寫下去,之後問我是什麼原因,答曰:這是尚會用筆之故。我可以這樣說,如果還有些特長的話,就是筆中之墨與別人相等,我能多寫幾個字而已。七、草書的章法。草書筆劃,點線連綿,長短殊異,形體大小亦懸殊較大。且字有字態,行有行勢,欹側傾斜,變化萬千。學書布局,甚感茫然。此時應該抓住主要矛盾,任你千變萬化,我力求重心穩當。以楷書的原理,使「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准」的要求,揮運在你假想的軸線之上。注意有五:①要注意主筆劃、主字的運用,如「知、去」。②要注意欹側相柱,險絕救應的去掌握重心的措施,即一字有一字的重心,一行有一行的重心,一章有一章的重心。③要一氣呵成,氣韻貫通。④要點劃互盼,字字牽情,相揖相讓,行間呼應。⑤落款的字與正文的字相一致,正文緊密則款字緊密,正文疏朗,則款字隨之。依據內容該窮款則窮款,該富款則富款。視其正文而定之。用印甚有講究,地點、大小都受內容和款字的約束力。草書最能抒發書者的性情和個性,由於感情作用於筆端,揮運起來,往往超越界定之外。這種率意天成的章法,神采盎然,看似無法而法在其中。這種成功的章法來源於兩個前提:①學習傳統,出入碑帖,融會貫通,胸中儲有呼之來揮之去的萬千形象。②嫻熟的筆墨技巧,對詩文的真正理解,感情的激發,並作用於書法作品之中。八、範本的選擇。初學應以孫過庭《書譜》為宜。《書譜》有四個主要特點:①以楷則為其法度。②以筆送到為准則。③筆劃簡練,結體准確,自身規律體現完整,且形體剛健而又婀娜,險絕救應,通篇一體。④墨跡清晰。其次可根據你的愛好,進行選擇。欲求圓活勁健,法度謹嚴的還有懷素草書《千字文》、《智永真草千字文》等。欲求奔放開闊,剛柔相濟,跌宕變化,法外有法的張旭《古詩四帖》、懷素《自敘帖》、黃山谷《諸上座》等。欲求行距寬舒、閑靜、清雅的有董其昌、張瑞圖、鮮於樞、趙孟頫等人的草書。欲求點劃勁挺,勁挺俊美的有祝枝山、文徵明,黃道周、倪元璐的草書等等。附題:各類書體,即篆隸楷行草,書法藝術門類都能表達藝術的面貌來,但也有終身苦苦追求、實踐而達不到藝術成效的。書法屬於藝術范疇的,可以供人欣賞、感染和激勵人。如果不屬於藝術范疇,則可以作為應用。書法藝術與別的姊妹藝術不同的它具有兩個方面都可算為藝術品:其一脫化生新是供人藝術欣賞的作品。它是從傳統的書境中,脫化出來,以個人筆墨技巧,另立個人面目,在結體、行距、章法、氣勢上,給人以新的啟迪和感染。這是能稱得起書法家的起碼條件。其二創作生新是書家深入詩詞意境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所產生的時代背景和具體遭遇,所流露的情懷,和由此而被激發的感情,以平時所練就的得心應手的技巧,提筆而書之所得的結果,是抒情達志、有靈魂、有神采、有生命力的高境界的書法藝術。沒有技巧,意境無處依附。但沒有靈魂和意境,則技巧不過是點劃的堆砌和一堆肉罷了。觀古看今,優秀的作品都是書法家把技巧和意境的統一而獲長存和受到高度贊譽的。《蘭亭序》、《祭侄稿》、《寒食詩》、《張好好》墨跡概不能例外。在我們看來不能稱藝術品的認為是好的,而成為藝術品的則看不出來,反之認為是不可取的,就是我們還沒達到有觀察和審辨技巧和意境相統一的能力的表現的效果。我們要想在書法上有建樹,那就必須逐步學會提高我們的認識能力。我建議書法學校辦下去。課程是學什麼書體,我們就要一面作實踐指導,一面作作品賞析。而作品分析後,增長了分辨好與不好的本領,實踐的進步就更快了。書法家的感情是產生優秀作品的水之源,木之本。書法家的感情豐富與否,是個人素養、學識、氣質、胸懷和內心世界的綜合默契所決定的。古今名家任何書法技巧,如筆劃、結體、字距、行距、章法,我們都能模擬,都能學像。而感情所造就的意境,形成的格調,不是垂手可得的。可以這樣說,技巧不能服務於意境,寫字功夫越深,就越板越匠,技巧能與意境默契,功夫越深,意境就越高。有人問我,其他書體特別是楷書能否表達情懷,答曰能。那還是要有學問和感情。如孫過庭所說的:「王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拂郁,《畫贊》則意生瑰奇,《黃庭經》則怡情虛無」等等。他們都是表達不同時期感情和意境所產生的作品。怎樣臨摹?(臨書有兩個階段)別問臨摹哪一家書風,哪一種碑帖,哪一種書體,其規律過程是:不像——像——不像中之像。這種學習傳統、博學而後多變手法達到創新目的的道路是任何書家不可逾越的。提倡抬頭苦練,不贊成依樣葫蘆埋頭苦練。同時起步,練同一種碑帖,進展有快有慢,除天資、素養、氣質、學識外,其關鍵還在抬頭臨習與埋頭臨習方法有關。抬頭,就是在練中加強觀察,加強研究。學而思,思而學的實踐,是得其形,或其神的重要手段。埋頭,易得其形,不易得其神。書法屬於視覺藝術,具有很大的直觀性,所以沒有洞達的觀察力,把握前人書法藝術風格的能力就薄弱。面對所臨碑帖,感到龐雜,生無可採摘之嘆。只是依樣葫蘆,不學前人藝術精華。反之,觀察精細,用心揣度其用筆、結字、章法的特點,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神采和氣勢,再進一步玩味其細微變化所流露的氤氳奇趣,不但能與所臨碑帖形神合拍,而還有得乎意外易於被別人忽視的甚至連該碑帖書家還沒有覺察到的東西。就可達到孫過庭《書譜》中所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的地步了。上邊一席話,是對初學者所談的學習方法,供大家參考。第二階段臨習諸家碑帖,得其形神,不斷積累變化,有了深厚的臨摹基礎手段。臨摹方法,應有變化了。那就是董其昌所說的:「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而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出」。早年我看了董其昌所臨的一些帖,如《張芝帖》、《秋月帖》等對照一下不像,多是董其昌的東西,後來我臨董氏法書後,才覺得臨書手法之高,就在於能在原有法帖基礎上採用寫意臨寫手法而得其神韻之法了。追求功力只是一種手段,而目的是在於創造出有生命、有個性風格的藝術形象。那就是在筆法上要求有靈動性,在力度上求筋骨血肉具備,在動勢上要有自然的節律變化,在形象上要賦予文字以生命意趣。在整幅氣氛上要有鮮明的個性和情懷的抒發。
㈧ 練習書法的順序怎樣大致經過那幾個階段
練習書法的順序:臨摹、後臨寫和北臨以及創作。
1、臨摹:執筆姿式,五指執筆法,首先用拇指與中指緊夾住,手掌中的空閑位置要有像4厘米左右的正方體的位置,然後用無名指和小指自然的放在毛筆後面,身體挺直,手臂要離桌子有合適的一段距離。
2、臨寫:習書者對照書法原帖,在另外一張紙上盡可能和原作模樣一模一樣的書寫出來。
3、背臨:多次臨寫之後,根據頭腦記憶中留下的原作形象,再次書寫出來。
4、創作:依據不斷修正的背臨書寫習慣和書寫風格,重新選擇書寫內容及表現風格,寫出來的新作品。
大致經過三個階段:熟悉筆性、挑選字帖和開始寫字。
1、首先,第一個階段要解決一個最重要的問題——筆性,熟悉毛筆的性能。熟悉筆性是最重要的,過了這一關才能開始書法的學習。
2、第二階段不用寫字,要從繁多的字帖中挑最喜歡的。真草隸篆行,每一種書體都有許多字帖。興趣和筆性同樣重要,不喜歡仍要逼迫著練絕對不好。
3、第三個階段開始寫字,寫字從上手起就要臨碑、帖,不需要其他的過程。
(8)草書臨摹步驟圖片擴展閱讀
學習方法
描摹
執筆姿式:五指執筆法,首先用拇指與中指緊夾住,手掌中的空閑位置要有像4厘米左右的正方體的位置,然後用無名指和小指自然的放在毛筆後面,身體挺直,手臂要離桌子有合適的一段距離。
常用方法:用薄紙(絹)蒙在原作上面依照原來的樣子去寫或去畫。描紅即是其中的一種方法。
臨寫
習書者對照書法原帖,在另外一張紙上盡可能和原作模樣一模一樣的書寫出來。 臨寫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許多愛好書法的人遲遲未能邁入書法聖殿的大門,就在於他們沒有掌握科學的臨寫方法。
背臨
多次臨寫之後,根據頭腦記憶中留下的原作形象,再次書寫出來。 創作 依據不斷修正的背臨書寫習慣和書寫風格,重新選擇書寫內容及表現風格,寫出來的新作品。
書寫姿勢
學習書法姿勢正確與否很重要,尤其是初學書法的青少年,正值身體發育時期,養成不正確的姿勢不僅難於改正,影響書法的進步,而且會影響骨骼以及眼睛的健康。所以學習書法姿勢一定要正,即頭正、身正、手正。
書法的姿勢大概有以下幾種: 坐勢 凡寫三寸以內的字,都可以坐書。坐書的桌椅高矮要適中。頭要正,可稍前俯,但不宜左右歪斜。
臀部要做正,腰脊要直,胸要挺,不要伏在案子上,胸前離桌邊一般要保持在3-5寸的距離。兩腿要自然張開,腳要放平,左手按紙(紙亦應放正)。
筆的位置,以距鼻6寸左右為宜。有人主張寫字時筆桿對准鼻尖,這樣太機械、拘謹,容易分散注意力,不必如此死板,只要做到筆桿位於鼻之左右,所寫之字居於兩目視線正中即可。
參考資料
網路_書法
㈨ 怎麼練草書(硬筆)
首先要認,其次要會寫。議看草字訣、書譜、智永千字文等書,要注意草書的規范,在它的范圍內變化,不能胡寫,寫的時候要動腦子。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9)草書臨摹步驟圖片擴展閱讀:
簡史及特點:
任何書體在使用中都有簡便易寫的要求,發生省簡筆畫和潦草的趨勢。這種趨勢是文字演變的主要原因。每當社會變革和文化大發展的時期,文字應用頻繁,個人隨手省簡,異體字出現的速度加快,為了使文字更加利於應用,勢必要加以糾正。
甲骨文時期有草寫的痕跡。「周宣王太史作籀書」、「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隸書」以及蔡邕以八分書寫熹平石經等,都是兩周、秦、漢各自對當時流行的字加以規范化而頒定的標准字樣,也是公認已形成的新的書體為正體字的開端。
但是要求簡易的趨勢並不因此停止。早在記錄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簡筆和潦草的字跡,史籍中「屈原屬草藁」、「董仲舒藁書未上」,說明戰國古文和西漢隸書在急速書寫時也非正體。
據魏晉人記載,東漢北海敬王劉睦「善史書,當世以為楷則」,劉睦死前,明帝派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章帝時,齊相杜度善作習字的範本,章帝曾詔令杜度草書奏事。可見公元 1世紀中葉以來,草字已經不盡是出於匆促書寫而是被珍視和仿習的字體了。
從近世出土的漢簡可以看到,西漢武帝時字劃省簡的隸書已經通行。到新莽時期,有更多省劃和連筆的字。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簡就已經完全是草書了。但是從周代到新莽時期都不曾把草書列為一種書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