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好看圖片 » 手工制茶工具圖片及名稱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手工制茶工具圖片及名稱

發布時間: 2022-12-15 14:41:42

Ⅰ 請教茶葉手工製作方法!

手工製作
一手工製作方法:
1.篩分、將採摘的鮮葉按不同品種的鮮葉、晴天葉與雨水葉、上午采和下午採的鮮葉分別用網眼竹編篩子進行分級,剔出碎葉及其他異物,分別盛放。
2.攤放、將篩分後的鮮葉,依次攤在室內通風、潔凈的竹編簸箕籃上,厚度宜(5~10)cm,雨水葉或含水量高的鮮葉宜薄攤,晴天葉或中午、下午採用的鮮葉宜厚攤,每隔1h左右輕翻一次,室內溫度在25℃以下,防太陽光照射。攤放時間根據鮮葉級別控制在(2~6)h為宜,待青氣散失,葉質變軟,鮮葉失水量10%左右時便可付制,當天的鮮葉應當天製作完畢。
3、生鍋
採用炒茶專用鐵鍋,鍋口面直徑84cm(事先磨洗光滑無銹),生鍋呈35°左右傾斜,鍋台前方高40cm左右,便於操作,後壁高1m以上,與牆貼合。生鍋用干木柴作燃料,鍋溫宜(140~160)℃,每鍋投鮮葉量500g左右,以手掌心試探鍋溫,掌心距鍋心(3~5)cm,有燙手感即投鮮葉,用茶把(細軟竹枝紮成的圓帚)稍快反復挑翻青葉,經(3~4)min,待青葉軟綿後,用茶把尖收攏青葉,在鍋中轉圈輕揉裹條(將殺青適度的茶葉,用茶把在鍋內順斜鍋自然旋轉),動作由輕、慢逐步加重、加快,不時抖動挑散,反復進行。青葉進一步軟綿卷縮,初步形成泡松條索,嫩莖折不斷,然後用茶把盡快將茶葉全部掃入熟鍋。生鍋歷時(7~10)min,茶葉含水率約55%左右。雨、露水鮮葉,火溫提高(10~15)℃,勤翻多抖,嫩葉水分較多,火溫稍高,動作宜輕。
4、熟鍋
與生鍋規格一致,與生鍋並列排列,呈40°傾斜。在接納生鍋轉來的茶葉後緊接操作。鍋溫(80~100)℃,開始仍用茶把操作,並以把尖先把茶團打散,然後以把尖團揉茶葉,繼續「裹揉」,不時挑散,反復進行,約(3~4)min後,茶條進一步緊縮,茶把稍放平,進行「趕條」。待茶條稍緊直,互不相粘時,即用手「理條」(掌心向下,拇指與食指稍張開成「八」字形,其餘三指與食指並攏,稍向內彎曲,成抓東西的虎口狀。抓起鍋中部分茶葉稍握緊,以抓滿手心為宜。然後於鍋心10cm高左右,手腕使勁,將手中部分茶葉從「虎口」甩出,撒開拋到茶鍋上沿,茶條則順斜鍋自然滾回鍋心),如此反復進行,逐漸形成緊細、圓直、光潤的外形。全部過程的操作歷時約(7~10)min,含水量30%左右時,立即清掃出鍋,攤在簸箕上。
毛尖
5.初烘
將熟鍋陸續出來的4~5鍋茶葉作為一烘,均勻攤開,厚度以2cm為宜,選用優質無煙木炭,燒著後用薄灰鋪蓋控制火溫,火溫宜(90~100)℃。根據火溫大小,每(5~8)min輕輕翻動一次,經(20~25)min,待茶條定型,手抓茶條,稍感戳手,含水量為15%左右,即可下炕。
6.攤涼
初烘後的茶葉,置於室內及時攤涼在大簸箕內4h以上,厚度宜30cm左右,待復烘。
7.復烘
將攤涼後的茶葉再均勻攤在茶烘上(厚度以(4~5)cm為宜),輕輕於茶炕上(火溫以(60~65)℃為宜),每烘攤葉量2.5kg左右,每隔10min左右輕翻拌一次。待茶條固定,用手揉茶葉即成粉末樣,方可下炕,復烘30min左右,含水量控制在7%。
8.毛茶整理
復烘後的毛茶攤放在工作台上,將茶葉中的黃片、老枝梗及非茶類夾雜物剔出,然後進行分級。
9.再復烘
將茶葉進一步乾燥,達到含水量6%以下。厚度宜(5~6)cm,溫度60℃左右,每烘攤茶2.5kg左右,每隔10min左右手摸茶葉有熱感即翻烘一次。經30min左右,待茶香顯露,手捏成碎末即下烘。分級、分批攤放於大簸箕,適當攤涼後及時裝進潔凈專用的大茶桶密封,存放於乾燥、低溫、衛生的室內。

Ⅱ 制茶的步驟

1、採摘

採摘是用食指與拇指挾住葉間幼梗的中部,藉兩指的彈力將茶葉摘斷,採摘時間以中午十二時至下午三時前較佳,不同的茶採摘部位也不同,有的采一個頂芽和芽旁的第一片葉子叫一心一葉,有的多采一葉叫一心二葉,也有一心三葉。則另有單人式、雙人式採茶機,可利用機械採茶,既省力且快速。

蒸使茶再多熱受潮。

壓利用茶葉本身的膠質使葉子緊密連結在一起,穩定了往後陳放期間受潮、陳化的速度。

繼續緊壓前一些成分的降解與陳化,使茶質變得更醇厚。緊壓茶的陳放年份是決定市價很重要的因素,當然陳放的品質也很重要。

緊壓的形狀有圓餅狀、有方磚形、有碗狀、有球狀、有柱狀...等,緊結程度也所不同,有些緊壓茶只要用手一剝就可以剝開,有些緊壓茶就非得用工具不可。緊結的程度也會影響陳放的效果,緊結程度高者,陳放的效應慢,茶性顯得結實,緊結程度低者,陳放的效應快,茶性顯得豪放。

(2)手工制茶工具圖片及名稱擴展閱讀

各種茶的功效作用

1、鐵觀音:除具有一般茶葉的保健功能外,還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動脈硬化、防治糖尿病、減肥健美、降火,敵煙醒酒。

2、普洱茶:同時具有清熱、消暑、解毒、消食、去肥膩、利水、通便、祛痰、祛風解表、止咳生津、益力氣、延年益壽等功效。又由於普洱茶經歷了生茶到熟茶的轉變過程,其生茶具有祛風解表、清頭目等功效,而熟茶又有下氣、利水通便等功效。

3、武夷岩茶:含有多種化學元素和咖啡鹼、茶多酚、脂多糖等.其葯理性能特別顯著.不但能醒心、明目、健神、消愁、止渴、殺菌、去垢、利尿、解暑、醒酒等,還有降壓、減肥、抗輻射、防癌、延緩衰老等延年益壽效。

4、龍井茶:可以凈化血管,預防中風和心臟病。

5、碧螺春:屬於綠茶具有抗衰老,抗菌,防癌降血脂,瘦身減脂,防齲齒,清口臭,防癌,美白及防紫外用。

6、黃山毛峰:對出盡血液循環、降低膽固醇、增加毛細血管單行,增強血液抗凝性都有一定好處:同事,黃山毛峰對防癌、抗癌還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7、廬山雲霧茶:具有六大功效,即降脂、減肥、降壓、抗動脈硬化;抑制腫瘤細胞產生;養胃、護胃;健牙護齒;消炎、殺菌、治痢;抗衰老等這樣的一些功效。

8、六安瓜片:有利於預防和抑制癌症;有利於心血管疾病的保健治療;有利於減肥和清理腸道脂肪;有利於清熱除燥、排毒養顏。

9、君山銀針:具有一般茶類索有的保健功效:興奮解倦,益思少睡,消食祛痰,解毒止渴,利尿明目,增加營養。還有殺菌、抗氧化、抗衰老、預防癌症的功效。

Ⅲ 手工竹子茶盤製作教程

先將茶盤表面磨得平整,磨粗,噴漆,待幹了,再磨粗,再噴漆。磨粗是為了讓油漆能很好地吸附在上一層木層或漆面上,不至一層很光滑地脫層。

茶盤就是盛放茶壺、茶杯、茶道組、茶寵乃至茶食的淺底器皿;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也有各種款式,可方可圓或作扇形;可以是單層也可以是夾層等等。

不管什麼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凈。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杯;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邊要淺,不能給人條條框框拘束的感覺;色要純凈,不能看起來雜亂晃眼;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材質】
製作茶盤的材質廣泛,玉、石、金、竹木等皆可取。
一、玉石類茶盤,名貴,漂亮,收藏價值大於實用價值,此類茶盤的優點是外形漂亮且色彩豐富,但玉石茶盤自身色彩十分絢麗,會起到喧賓奪主的反效果,會在一定程度上會破壞品茶的氛圍,再者在喝茶時,或多或少總會留下一點茶漬和茶垢,這樣久了就會影響茶盤的整體美觀,再者玉石茶盤造價比較貴,且易磕碰,易裂,易碎等,而且現在造假也很厲害,稍不注意就容易上當受騙。
二、石茶盤,美觀大方,高貴典雅,和紅木一樣,富有中國特色傳統文化內涵,能體現中國茶文化之獨特韻味。伴隨歲月蹉跎,不但是一件與眾不同茶具,同時也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但其硬度和紫砂壺、瓷杯接近,使用時需小心,最好有壺墊杯墊相托,以免碰裂。
三、金屬類茶盤,最為簡便耐用,但是偏生冷,沒有「中國味道」。但在閩地安溪,經營鐵觀音的茶商多喜此物,家家必備,亮晶晶的一字排開,頗為壯觀。
四、竹製茶盤,輕便小巧,清雅相宜,不過略輕,質感稍差,耐腐性低,易損壞。
五、紅木類茶盤,自然雅緻,別有韻味,歷來為中國文人所推崇,天生就是茶道組合的最佳搭檔,富有中國特色傳統文化內涵,最能體現中國茶文化之獨特韻味。近些年加工水平逐年進步,雕工栩栩如生,自然雅緻,美觀大方,不足之處是需要保養。
【流程】
我很喜歡紅木類茶盤,下面給大家介紹下紅木茶盤的製作過程。
以紅木製作成的茶盤就叫做紅木茶盤。紅木的范圍確定為5屬8類。5屬即紫檀屬、黃檀屬、柿屬、豆屬及鐵刀木屬。8類則是以木材的商品名來命名的,即紫檀木類、花梨木類、香枝木類、 黑酸枝類、紅酸枝木類、烏木類、條紋烏木類和雞翅木類。
第一步:切片,木料要斜面切割,或者縱切,這樣才能體現紅木的紋理,因為垂直的橫切面,一方面是易出現碎末,另一方面橫切面紋理比較生硬,不美觀。

第二步:規劃,畫出大概的模型,用雕刻機刻出大概的輪廓。


第三布:要初步精雕,這一步非常考驗手勁,心無雜念,手要穩,按照第一步規劃的圖案雕刻,新上手的雕刻師要按部就班的,不能大幅度抖動,否則就會破壞一副好胚子,雕刻師都要帶上口罩,防止吸入大量的木料粉塵,否則時間久了會損害肺部,患上職業病。
經驗豐富的雕刻師,都是胸中有溝壑,腹里有乾坤,每一步怎麼走,力道大小,輾轉騰挪的空間有多大,都精確萬分,不錯毫釐,而且還會隨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微雕修改,讓紋理更漂亮,雕刻更生動。這一點是機器所不能比的,機器雕刻的非常的精細,但是總感覺少點什麼,老師傅說是少點靈性,沒有那種靈動的感覺。第四步:雕琢打磨,經過第三步之後,就需要開始精細打磨,在第三步的基礎上,把細節在雕琢打磨,把有瑕疵或者雕刻不到位的地方,細心的雕琢,以達到完美,然後要進行初步的打磨,打磨是為了把雕刻過程中的一些小稜角打磨完美,這一步茶盤的形狀基本上就定型。

第五步:做保護,上漆打磨,成型的實木茶盤需要防腐防水防高溫,因為是需要長時間接觸熱水或者茶水,如果不塗上一層清漆,水或者茶水很容易滲入木質中,導致色澤變烏,變得沒有光澤,所以紅木茶盤一定要上漆,主要目的是保留木質本色而防腐防蛀增光防乾裂,增加表面強度、耐臟等等優點。除了上漆,還有一種觀點是上蠟,天然的蜂蠟,這種上蠟,沒有實用意義,除非做收藏,不做實物器具用,因為蠟遇熱可是會熔的,試過很多次,上蠟真的不能接觸水,沾了水就要重新打蠟。
手工雕刻的茶盤,每一刀,每一道,滿車間的粉塵,每一片木頭的重量,每一塊油漆的味道,在胃裡,在肺中,浸透了師傅的汗水與艱辛。而這些成品卻沒人看到背後的功勞,在機械化越來越普及的現在,很多產業都逐漸的被機器所代替,茶盤雕刻行業未能倖免,機器雕刻速度快,精確,但是總感覺少一些什麼,老師傅說是少那一份靈性,少那一份用心,少那一份辛勞,這些卻都是凝聚在雕刻師的汗水裡,這永遠不會被機器所取代。

Ⅳ 手工制茶的步驟是什麼

1、手工浪菁

手工浪菁,促進茶葉中的水分散失,並促進發酵。整個製程下來大約要四至六次,最後一次時時間要拉長,因為水分散失得差不多,要讓它發酵了大約20、40分鍾。茶要時常動,才會保持活性。而茶葉摘下來十幾個小時,葉身還很柔軟的很有活性。

制茶的禁忌:

1、茶葉殺青後忌立即揉捻。

因為在殺青過後茶葉中的含水量明顯提高,如果馬上進行揉捻,茶葉中的茶汁很容易被擠出,讓成茶失去應有的色澤,使其變成暗黑色。殺青過後,要等茶葉中含水率降至40%左右時,再開始揉捻。這樣茶汁才不會外溢,才能製作出成色好的綠茶。

2、茶葉烘焙忌用炭火加籠烘形式。

這種傳統的烘焙方式在科技不發達的過去適用,但它烤出的茶葉常常帶有木炭味的異味。如今制茶最好使用烘乾機烘茶,烘乾機不帶異味能夠有利於制出色香味較好的綠茶,同時還可以節約能源。

3、茶葉乾燥過程不宜低溫長烤。

低溫長烤制出的茶葉色澤暗、湯色黃、香味鈍熟,只能夠制出下品茶。不過也有例外,黃茶就適合用低溫長烤。在製作綠茶過程中尤其是優質綠茶,乾燥時間不宜過長,需要用旺火快烤,這樣能夠去除茶中的青草氣,增加茶香。

4、茶葉乾燥不足是大忌,正常情況下干茶含水率在5%左右。

如果茶葉沒有達到足干,在存放過程中就會逐漸出現問題,茶葉的品質會隨之下降,最終會導致茶葉價值下降。我們在市面購買茶葉時注意手捻茶葉呈粉末狀時為足干。

Ⅳ 人工炒茶需要哪些 工具

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灶,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紮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厘米。
「第一鍋滿鍋旋,第二鍋帶把勁,第三鍋鑽把子。」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鍋溫180-200℃,投葉量0.25-0.5公斤,葉量多少視鍋溫和操作技術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鍋中旋轉炒拌,葉子跟著旋轉翻動,均勻受熱失水,要轉得快,用力勻,結合抖散茶葉,時間約1-2分鍾。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二青鍋主要起繼續殺青和初步揉條的作用,鍋溫比生鍋略低。因茶與鍋壁的摩擦力比較大,用力應比生鍋大,所以要「帶把勁」,使葉子隨著炒茶掃帚在鍋內旋轉,開始搓捲成條,同時要結合抖散茶團,透發熱氣。當葉片皺縮成條,茶汁粘著葉面,有粘手感,即可掃入熟鍋。熟鍋主要起進一步做細茶條的作用,鍋溫比二青鍋更低,約130-150℃。此時葉子已經比較柔軟,用炒茶掃帚旋炒幾下,葉子即鑽到把內竹枝內,有利於做條,稍稍抖動,葉子則又散落到鍋里。這樣反復操作,使葉子吞吐於竹帚內外,把殺青失水和搓揉成條巧妙地結合起來。這與炒青綠茶先殺青後揉捻的制茶技術顯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濕熱條件下葉子較柔軟,可塑性好的機會,促進粗老葉成條,又可以克服冷揉進斷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條索緊細,發出茶香,約三四成干,即可出鍋。

Ⅵ 制茶的過程、和工藝(詳細的 謝謝)

不同的茶葉製作工序也不同,以綠茶為例製作工藝如下:

1、採摘

採摘是用食指與姆指挾住葉間幼梗的中部,藉兩指的彈力將茶葉摘斷,採摘時間以中午十二時至下午三時前較佳,不同的茶採摘部位也不同,則另有單人式、雙人式採茶機,可利用機械採茶,既省力且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