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好看圖片 » 蒙古國手工商品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蒙古國手工商品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2-17 00:46:58

A. 小學生手工蒙古包做法

工具/原料:粘土、小刀。

1、准備三塊粘土和一把小刀。

B. 蒙古包手工製作方法簡易模型

1.用海綿印章蘸(黃、草綠、深綠)顏料在大白紙上,蘸滿整個紙張。

2.用藍、白顏料畫出小河,可以分支流,或者有小水坑。

蒙古包以木頭、毛繩、氈子三位一體的材料,「套腦」(天窗)、「烏尼」(傘股式輻射的椽子)、「哈納」(網格狀木圍牆)三位一體的架木,幪氈(覆蓋天窗的部分)、頂篷(覆蓋「烏尼」的部分)、圍氈(覆蓋「哈納」的部分)三位一體的苫氈,組合成一種最適合北方氣候和游牧生產的獨特民居。由於它基本上是一種「三段組合」的房屋,可以化整為零,材料也輕捷便攜,可以反復使用,所以建造、拆卸、搬遷、修理都十分方便。

C. 哪裡有最原始的蒙古族服飾,包括手工藝和面料材質都是很原始的那種最好

內蒙古保持最原味的蒙古服飾就在烏珠穆沁旗。你到那邊去看一下,旗袍邊邊都是人工綉出來的,其他地方無法做到。這在蒙古族服飾當中是很有名的。看看圖片中孩子穿的袍子,那彩虹一樣的就是手工製作。

D. 蒙古包是什麼樣子

蒙古包樣式: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

據《黑韃事略》記載:「穹廬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

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廬或氈帳逐漸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尺,圍牆高約50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包內四大結構為:哈那(即蒙古包圍牆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

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6個、8個、10個和12個哈那。12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0多平方米,遠看如同一座城堡。過去幾十個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壯觀。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4)蒙古國手工商品圖片擴展閱讀:

蒙古包演變發展

蒙古包的形成經過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猿人住天然山洞,古人改造利用現成山洞居住。到了今人時代,才會自己製造「洞室」,在地面挖一個地洞,沿洞壁用木頭、石頭之類謅甃起來,甃得快齊至洞沿,再在洞中栽一排木桿,與木石牆平齊,上面搭一些橫木封頂,就成了洞室--烏爾斡。

洞頂要留一口子,靠口子斜支一根粗木通到洞底,上面刻一些簡單的壕作為梯子,供人出入用。同時兼有走煙出氣採光通風等多種功能,後來就發展為蒙古包的門和天窗。

隨著原始人類由採集向狩獵過渡,活動范圍越來越大,同時也把一部分食草動物逐漸馴成家畜,出現了畜牧業的雛形。這要求一種便於遷徙的居室,於是窩棚之類的建築應運而生。窩棚再向前一步,支架變成哈那,並跟前面提到的洞頂結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雛形。

蒙古包是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是「家」、「屋」的意思。蒙古等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接,圍成圓形 ,上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百人。

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

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游牧區尚保留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稱的「格爾斯」。自從有蒙古族以來,人們就開始使用蒙古包。

這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究竟是何時開始使用的,無人知道確切的時間。蒙古包成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數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終年趕他們的山羊、綿羊、氂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頭雙峰駱駝馱著,運到下一個落腳點,再重新搭起帳篷。蒙古包是隨著牧民們的行程而建的。

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禁忌,主要有: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所以,進入蒙古包後,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不得跨越火爐或腳蹬火爐;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得用刀子挑火或將刀子插入火中;不得用刀子從鍋中扎取肉食。

水忌:蒙古族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在河流中洗手和沐浴,也不許洗婦女的臟衣服或將不幹凈的東西投入河中。牧民家有重病號或病危者時,一般在蒙古包左側掛一根繩子,並將繩子的一端埋在東側,相當於掛出了「閑人免進」的牌子,以示患者不待客。

產忌:蒙古族婦女生孩子後,一般要在屋檐下掛個明顯的標志,生男孩掛弓箭,生女孩掛紅布條,客人見此止步。

E. 蒙古馬鞭子製作流程

蒙古馬鞭子製作流程如下:

1.選料: 製作馬鞭子桿的材料,是以牛骨頭為原材料,牛骨頭要選擇上好的骨頭。

(5)蒙古國手工商品圖片擴展閱讀:

蒙古習俗中馬鞭的禁忌:凡蒙古人騎馬,皆隨身攜帶馬鞭,其俗不得將其帶入居室或指人,否則即被認為對主人蠻橫和有敵意。亦不得以鞭打來襲的家犬,因此舉被認為對主人的不敬。

此俗由來已久,西方旅行家普蘭諾·迦賓尼《蒙古行紀》在記述元定宗貴由(1246—1248年在位)時蒙古習俗曾指出類似禁忌:凡倚靠在馬鞭上或用馬鞭去接觸箭,皆被認為是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