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麗繁體怎麼寫
繁體麗字:
Ⅱ 繁體字麗怎麼寫
麗字的繁體與簡體寫法對照圖片如下:
Ⅲ 麗字在古代有幾種寫法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商代統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以後又在甲骨上刻記所佔事項及事後應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自清末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數量在15萬片之上,大多為盤庚遷殷至紂亡王室遺物。以出至殷墟,故又稱殷墟文字;因所刻多為卜辭,故又稱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單字共有4500個,已識2000餘字,公認千餘字。它記載了三千多年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資料。是現存最早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契文
甲骨文之別稱。契通栔,因以契刀刻於龜甲、獸骨上,故名。清代孫詒讓著有〈契文舉例〉二卷,為考釋甲骨文之始。
刻符
秦代一種有特殊用途的篆書體。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秦書有八體,三曰刻符。用於符信。」段玉裁註:「《魏書·江式表》符下有書字元者,周制六節之一,漢制竹,長六寸,分而相合。」這類篆體專刻於符節上,因系用刀刻在金屬上,不能婉轉如意,故筆畫近於平直,形體近於方正,如現存陽陵虎符上的文字。
大篆
大篆是西周時期普遍採用的字體,相傳為益所創。針對不同的書寫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稱「鍾鼎文」)、籀文之別。
金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現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鍾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金文的內容是關於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脫去板滯,變化多樣,更加豐富了。金文基本上屬於籀篆體。這些文字,在漢武帝時就已被發現,當時有人將在汾陽發掘出的一尊鼎送進宮中,漢武帝因此將年號定為元鼎(前116)。以後金文又陸續有所發現。宋代文人歐陽修、趙明誠都善書,對金文作過研究和記載。
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毛公鼎》銘文的字體結構嚴整,瘦勁流暢,布局不馳不急,行止得當,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銘、《散氏盤》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籀文是古代秦國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於在春秋時秦人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個字,因此叫籀文,據說「籀」的意思是「誦讀」。唐朝時出土的「石鼓文」據考證是秦襄公時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
小篆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據說是李斯書寫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康熙字典上對所有的字還注有小篆寫法。
鳥蟲書
亦稱「蟲書」。篆書中的花體。春秋戰國時就有這種字體,大都鑄或刻在兵器和鍾鎛上。往往用動物的雛形組成筆畫,似書似畫,饒有情趣。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記秦書八體,「四曰蟲書」;新莽六書,「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段玉裁註:「幡,當作幡,書幡,謂書旗幟;書信,謂書符節。」說明此類書體多用於旗幟和符信,在漢印中也不乏鳥蟲書入印的實例。
署書
亦稱「榜書」。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書有八體,「六曰署書」。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載:「檢者,書署也,凡一切封檢題字,皆曰署,題榜曰署。」
石鼓文
石鼓文比金文規范、嚴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徵,它是從金文向小篆發展的一種過渡性書體。傳說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經對金文進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稱「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傳後世,保存比較完整且字數較多的書跡之一。
石鼓文,亦稱獵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無具體年月,唐人韋應物和韓愈的《石鼓歌》都認為是周宣王時期的刻石。宋人歐陽修的《石鼓跋尾》雖設了三個疑點,但還是認為屬周宣王時史籀所作。宋人鄭樵《通志略》則認為《石鼓》系先秦之物,作於惠文王之後,始皇之前。近人羅振玉《石鼓文考釋》和馬敘倫《石鼓文疏記》都認為是秦文公時物,與韋、韓說法出入不大,只相差十七年。據郭沫若考證,《石鼓》作於秦襄公八年,距宣王更近。所不同者,出於宣王時史籀手筆或秦臣手筆罷了。
《石鼓》於唐代初出土於天興三疇原(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三疇原),以後被遷入鳳翔孔廟。五代戰亂,石鼓散於民間,至宋代幾經周折,終又收齊,放置於鳳翔學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歡《石鼓》,於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將其遷到忭京國學,用金符字嵌起來。後因宋金戰爭,復遷《石鼓》於臨安(今杭州),金兵進入汴京後,見到石鼓以為是「奇物」,將其運回燕京(今北京)。此後,石鼓又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滄桑。抗日戰爭爆發,為防止國寶被日寇掠走,由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主持,將石鼓遷到江南,抗戰勝利後又運回北京,1956年在北京故宮展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為更好地保護原鼓,曾令人仿刻了十鼓,放置於辟雍(大學)。現仿鼓在北京國子監。其形狀與刻字部位和原石鼓有不少差別。
石鼓共十隻,高二尺,直徑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細下粗頂微圓(實為碣狀),因銘文中多言漁獵之事,故又稱它為《獵碣》。以籀文分刻十首為一組的四言詩。目前其字已多有磨滅,其第九鼓已無一存字。其書傳為史籀手筆,體態堂皇大度、圓活奔放,氣質雄渾,剛柔相濟,古茂遒朴而有逸氣。橫平豎直,嚴謹而工整,善用中鋒,筆劃粗細基本一致,有的結體對稱平正,有的字則參差錯落,近於小篆而又沒有小篆的拘謹。在章法布局上,雖字字獨立,但又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間的偃仰向背關系、其筆力之強勁在石刻中極為突出,在古文字書法中,是堪稱別具奇彩和獨具風神的。康有為稱其「如金鈿委地,芝草團雲,不煩整我,自有奇采。」其書體為大篆向小篆過渡時期的文字,學《石鼓文》可上追大篆,下學小篆,百無一失。後世學篆者皆奉為正宗,無不臨習。楊沂孫、吳大澄、吳昌碩、王福庵等皆得力於此。
石鼓文的拓本,唐代就有,但沒有流傳下來。宋安國所藏石鼓宋拓本,被民國秦文錦售給日本東京河井荃廬氏。此外,社會上所流傳的早期拓本有北宋的《先鋒》、《中權》、《後勁》三種,其中天一閣藏北宋拓存四百二十二字本為最。然原拓己失,現只能見到郭沫若30年代在日本收集的此三種拓本的照片。安國所藏的宋拓本《先鋒》本,舊商務印書館、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收在郭沫若所著《石鼓文研究》一書中。上海藝苑真賞社、日本鳹 堂有《中權》本影印本。中華書局、日本二玄社出版的《書跡名品叢刊》中,有《後勁》本影印本。上海書畫出版社《書法》1984年第三期,也刊有石鼓文的宋拓影印本。
石鼓為中國第一古物,亦為書家第一法則,具有很高的文史價值和藝術收藏價值。
玉筋篆
亦稱「玉箸篆」。篆書的一種。其書寫筆道,圓潤溫厚,形如玉筋(筷子),故名。始於秦代,唐代齊已《謝曇城大師玉筋篆書》詩稱:「玉筋真文久不興,李斯傳到李陽冰。」後人論書,將用筆圓渾遒勁的其他字體亦稱為「玉筋」。如明代王世貞評論顏真卿書:「《家廟》、《茅山碑》正書中玉筋筆者。」
鐵線篆
小篆的一種。由秦代《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玉筋書風中脫出。用筆圓活,細硬似鐵,劃一首尾如線,故名。後世稱唐代李陽冰的篆書為「錢線篆」。
隸書
亦稱「佐書」、「吏書」。字體名。形體扁平方折,便於書寫。始於秦代,通用於漢魏。唐代張懷瓘《書斷》引東漢蔡邕《聖皇篇》:「程邈刪古立隸文。」晉代衛恆《四體書勢》:「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胥吏)佐書,曰隸字。」程邈將當時這種書寫體加以搜集整理,後世遂有程邈創隸書之說。秦隸出於秦篆,字形構造仍有較多的篆書形跡,後在漢代通用中不斷發展完善,成為筆勢、結構與秦篆完全不同的字體。隸書的出現,沖破六書的造字原則,奠定楷書基礎,標志漢字演進史和書法史上的轉折。魏晉時曾混稱楷書為隸書,因別稱有波磔的隸書為「八分」。湖北雲夢出土的《秦律簡》和漢《五鳳元年十二月簡》,即是秦漢手寫隸書的代表作。
草篆
書體名。飛白的別稱。東漢蔡邕稱:「何草篆之足冥,而斯文之未宣。」《金石林·緒論》:「一曰飛白,篆貌隸骨,雜用古今之法,勉作草篆,為器所使,自我作之,不得不然也。」指以草書筆法書寫的篆字。《書史會要》稱:「(趙)宦光篤意倉史文學,創作草篆,蓋《天璽碑》而小變焉,繇其人品已超,書亦不躡遺跡。」傅山等都擅長草篆書。
科鬥文
亦稱「科斗書」、「科斗篆」。篆字(包括古,籀)手寫體的俗稱。因以筆蘸墨或漆作書,筆道起筆處粗,收筆處細,狀如蝌蚪,故名。此名初見於漢末,盧植上書稱「古文科斗,近於為實」。鄭康成〈尚書贊〉稱:「書初出屋壁,皆周時象形文字,今所謂科斗書。」元代吾丘衍論證科斗書形體的形成是:「上古無筆墨,以竹挺點漆書竹上,竹硬漆膩,畫不能行,故頭粗尾細,似其形耳。」
繆篆
漢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種篆書體。王莽六書之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記新莽六書稱:「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形體平方勻整,饒有隸意,而筆勢由小篆的圓勻婉轉演變為屈曲纏繞。具綢繆之義,故名。清代桂馥《繆篆分韻》則將漢魏印採用的多體篆文統稱為「繆篆」。亦稱「摹印篆」。
楷書
楷書有兩個問題難以定位:一是其名稱與正書、隸書、今隸、八分書、章程書混淆而難分;二是其起源定於何時眾說紛紜。一般而言楷書的標准在於方正端齊,有別於長縱形的小篆書和橫扁形的隸書,有勾起而無波挑。筆畫轉折處不用轉而用折等。另外,行書的行式,甲骨、鍾鼎中不固定,左右行不拘。自秦以後,一律從右至左,無不例外。孫過庭《書譜》中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可說是一種概括。
自秦漢之際產生筆畫至三國楷書成型,兩晉南北朝是楷書發展的勃興時期,王羲之楷書為其代表之一。以魏楷為代表,北朝書法的勃興是楷書興旺的標志。其質朴雄強的藝術風格,與南方的秀麗典雅,雙峰對峙。楷書鼎盛期在盛唐,書家輩出,風格多樣,蔚為大觀,以"唐楷"稱之。初唐楷書承隋楷風格之變;各書家各顯其個性體貌,中唐顏真卿以雄風創新;晚唐柳公權以"柳骨"相媲美於"顏筋",凡此三變,形成唐楷之大貌。五代、宋、元、明、清是楷書式微期。書家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都未能突破晉唐楷書已有的格局。楷書式微的另一些原因還有:印刷文化的興起,楷書的審美表現性和抒情性均不及行草書。
草書
字體名。別稱「藁書」。廣義指不論時代、字體、凡寫法潦草者;狹義專指筆畫連綿、書寫便捷的字體。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漢興有草書」。漢初通行的手寫體是草隸(即草率的隸書)。後逐漸發展成「章草」。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章草」中蘊有隸書波磔的筆畫和字字不相聯綴的形跡,成為編旁相互假借,筆畫連綿便捷的「今草」,即後世所稱的草書。至東晉王羲之而臻於完善。唐代中期張旭、懷素將「今草」寫得更為放縱奇詭,筆走龍蛇,被稱為「狂草」,以別於「今草」。
狂草
亦稱「大草」。草書中最放縱的一種。擺脫東晉王羲之一路草書溫文爾雅風格,筆勢連綿奔突,字形變化多端,極龍飛蛇舞之致。得名於唐代張旭、懷素。傳世的張旭《古詩四帖》及懷素《自敘帖》即為代表。
行書
亦稱「行押書」。書體名。相傳為漢末劉德升所創。行書一般在楷書形體的基礎上,作流暢便捷的書寫,既不象草書縱放難辨,又較楷書生動簡便,是社會上廣泛使用的手寫書體。書寫行書湏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而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南宋姜夔認為行書「以筆老為貴,少有誤失,亦可暉映。所貴濃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姿態俱全。」
Ⅳ 麗用隸書體怎麼寫
Ⅳ 麗字怎麼寫
麗字的寫法:橫、豎、橫折鉤、點、豎、橫折鉤、點。
麗(拼音:lì、lí)是漢語一級通用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本義一般認為是「成雙」「成對」,這個意思也寫作「儷」,引申為一方附著另一方。麗還表華美之義,引申為好看、漂亮、美好等。
麗組詞
蒙娜麗莎、麗水、美麗、麗華、高麗參、高麗、風和日麗、高句麗、綺麗、炫麗、麗人、壯麗、梁麗、瑰麗、絢麗、妙麗、麗正門、華麗、麗姬、佳麗、愛麗舍宮、麗都、杜麗娘、天生麗質、雅麗、麗麗、杜麗、勁麗、麗娟、靚麗、富麗堂皇、妍麗、富麗、秀麗、曼麗。
麗造句
1、楊麗萍是白族。
2、像你一樣美麗。
3、瑪麗大發脾氣。
4、西湖景色瑰麗。
5、今天風和日麗。
6、她長得嬌柔美麗。
Ⅵ 麗的連筆字怎樣寫
麗的連筆字,寫法如圖:
「麗」上面一個「麗」字下面一個「鹿」。如今把下面的「鹿」字去掉了,大家不知道這個「麗」當什麼講了。
實際上,「麗」是指雄鹿的角,大家見過雄鹿,雄鹿的鹿角非常好看,指的是一支雄鹿在陽光下站在山岡上。
(6)麗字隸書怎麼寫好看圖片擴展閱讀
麗
基本字義
1. 好看,漂亮:美~。秀~。明~。絢~。富~。~質(女子美好的品貌)。風和日~。
2. 附著:附~。
3.地名:麗(lí)水。
Ⅶ 古字的麗怎麼寫
麗 大篆(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