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陶藝製作教程
陶藝不僅可以用來擺設與觀賞,而且還可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那麼,你知道陶藝是如何製作的嗎?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陶藝製作教程,希望能幫到你。
陶藝製作教程
瓷器全手工圓器製作工藝流程
圓器製作,是景德鎮傳統陶瓷成形工藝中的一類。它依靠陶車手工拉坯成粗形,進而利用陶范規整形制,是大量應用於日用瓷(杯盤碗碟)生產的一種方式。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採用了先進的機械生產方式,手工圓器幾乎退出了景德鎮的舞台。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但是對於傳統,具備一定的殺傷力。
1:揉泥
揉泥,目的在於排空泥料中的氣泡,使得泥料進一步緊致。缺少這一道工序,則容易出現坯體中含有氣泡,坯體乾燥燒制時容易破裂變形。
2:做坯
景德鎮傳統圓器做坯,即是依據最終的器型作出大致相應的坯體,以供後期印坯時使用。
3:印坯
做好的粗坯,在經過一定時間的自然陰干(必須在一定的濕度和溫度條件下自然陰干,不可日曬。做坯成形的坯體,必須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直立放置,則可能產生底部的坯裂),就可以進入印坯工序。印坯,是為了使手工成形的圓器在燒制後達到整齊劃一。待手工拉坯的坯體自然陰干後,將半乾的坯體置於土製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體周正勻結。
4:利坯
利坯,是將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進一步光整圓潤。
5:盪里釉
圓器製作,若是器內沒有裝飾的,則需要先上里釉。器物外面的釉則是後期第二次的浸釉。釉,是附著在陶瓷坯體表面的玻璃質薄層,與玻璃有著類似的物理和化學性質。釉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等為原料。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噴、吹、浸、澆、盪等方法。里釉(器物內部的釉面)和底釉(器物底足的釉面)我們採用的是傳統的盪釉法,外釉我們採用浸釉法。
6:畫坯
盪好內釉的坯,則可以進入畫坯工序。
畫坯用的青花料事先需要長時間的研磨,配方,則是每個工作室密不可宣的了。
混水:
青花瓷的魅力,就好比寫意水墨山水在中國國畫中的地位,而青花之美,不僅僅在精細的畫工,青花的山水具有中國傳統水墨山水的皴法和染法所具有的優美細膩的層次,而這一切都來自於混水這一道工藝。
7:施外釉
繪制完成的瓷坯,需要進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此時,杯子的底足還未形成。浸釉法需要師傅對坯體、釉料以及瓷器的預期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瓷坯浸在釉水裡的時間長短,直接影響到瓷器燒成後的品相。
8:挖底足
瓷坯外部施釉後,在釉面自然乾燥後,就可以進入挖底足的工序了。由於我們製作的是釉足的器物,在挖底足時需要留出底足最外圈的坯,且必須保持外圈的基本一致,這需要很強的控制能力和功底
9:寫底款、施底釉
10:裝釉足
釉足,初始狀態是在陶輪上手工制出的小圓泥餅。乾燥後再次在陶輪上旋削出相應的造型,與每一個杯子一一對應。
帶有釉足的支燒工藝,始見於官窯燒造宮廷瓷器,使用釉足支燒的瓷器器皿足部為滿釉,即美觀,又光滑而不至於劃傷傢具的表面,然而由於這種工藝的復雜程度和難度,現代陶瓷工業僅用這一工藝燒造貴重的高檔瓷器。
11:滿窯、燒窯
將待燒的瓷坯合理的分布於窯體內,稱之位滿窯。滿窯時需要依據窯體的結構大小以及所有待燒的坯體大小合理擺放,並留出合理的火道煙道,否則會影響燒制時窯體內的氣氛,導致燒制失敗。
12:開窯
經過12-18小時的自然冷卻,在窯體內溫度降至常溫時,就可以開窯了。這是整個製作過程中最激動人心的一刻。
最後,我們還需要對燒制出窯的瓷器進行檢驗和底足的打磨。
陶藝基礎知識與陶藝文化
最初的陶器,露天燒成,粗糙易碎,約在八千年前,開始將陶坯放到窯中,用控制燃燒的辦法來提高質量,陶器不僅較以前結實,也更美觀,成為藝術品了。商代以前,陶器的顏色主要是紅、灰、黑三種。後來人們掌握了塗釉的工藝,陶器的色彩也變得為鮮艷豐富。唐朝製成的工藝品彩陶,習稱唐三彩最為有名。
由於有這長期積累的陶藝為基礎,我國在世界上生產出瓷器,並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西方人遂用CHINA即中國來稱呼瓷器,也可以說是用瓷器來稱呼中國。而在西方語言中china 一詞,也是把陶器包含在內的。
關於陶器--彩陶、黑陶到白陶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步。它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開始。
我國最初使用的岩石陶器,由於考古發現不全,雖不知其全貌,但六、七千年前黃河中游地區仰韶文化的彩陶,體現了中華民族祖先在制陶技術上驚人的創造才能。
仰韶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繁榮時期的文化。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故名。遺址中出土了許多石器和骨器,還發現了非常精美的陶器。因此,有人稱它為“仰韶文化”。起後,考古學家在黃河流域,又陸續發現了許多類似仰韶村的文化遺址,起分布極廣,從新疆、青海、甘肅、陝西,往東到山西、河北、河南各省,遺存不下千百處,其中以西安半坡遺址最為典型。仰韶文化彩陶所塗的彩料,大致有赭、紅、黑、白四種,因含不同的礦物質而定。彩料都燒牢在陶片上,非常牢固,非用刀刮不下來。彩陶最初的裝飾,受編制物的影響很大,後來人們發現燒制好的陶器不用編制物也可以使用,但紋路還是保留了下來。彩陶上常見的有席紋、繩紋、藍紋等,又以魚紋最具代表性。
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成就卓越,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是中國藝術發展的起源,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留下絢麗多彩的一頁。
新石器時代晚期,當我國中原地區的彩陶工藝逐漸衰落時,在黃河下游和東部臨海的廣大地區,又興起了另一種文化。它以出現較多的黑色陶器為其特徵,所以稱為“黑陶文化”。因為它最早發現於山東歷城(章丘)龍山鎮,故而也稱“龍山文化”。
黑陶工藝的發展,東起山東半島,西到河南、陝西地區,北到遼東半島,南到杭州灣地區。黑陶工藝在生產上利用陶輪製作陶器,是技術上的一個巨大的進步。封窯技術是黑陶工藝的又一重要的發展,黑陶工藝的窯室擴大,火坑延長,提高了窯室的溫度,縮短了燒窯的時間,也增加了揚室的容積。封窯技術是在燒制過程中,將窯口密封,而是陶土的含鐵成分充分還原,這不僅使陶器的硬度提高,使陶器堅硬耐用,而且獲得灰色和黑色的色彩效果。滲入碳素所燒制的黑陶,是一種質量很高的陶器。這種陶器的器體很薄,內外皆黑,表面光亮,有“蛋殼陶”的美譽,是黑陶工藝器中的精品。黑陶的工藝特點,可以歸納為四個字,即黑、薄、光、紐。黑是指烏黑如漆的色彩,薄是指器壁很薄,光是指它具有平滑的光澤,紐則是指在造型上具有鼻、耳、蓋紐以及流、足、扣手等適於使用的各種飾件和功能件。
陶器的製作十分精美,但它畢竟是用黏土值得器物,質地較疏鬆,還會滲水。我國的祖先發現用一種白色的高嶺土,以千度的高溫燒成器物,體潔白,緻密,堅硬,也不滲水,這樣的器物後人稱為“白陶”。
白陶的製作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目前發現最早的白陶是距今6000多年前,浙江桐鄉羅家角馬家浜文化早期遺址出土的白陶片。大汶口、大溪和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中也有出土。到了商代,白陶胎質潔白細膩,質地堅硬,飾紋精美,使陶器裝飾與青銅藝術交相輝映。白陶不但和以灰陶為主的各種泥質陶器和夾砂陶器的顏色不同,而且兩者所用的土質原料也有著很大的區別。根據對山東城子崖龍山文化和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白陶的研究,發現它們的化學成份非常接近瓷土(河南鞏縣瓷土)及高嶺土的成份。在對安陽殷墟白陶的電子顯微鏡觀察中,發現它的礦物主要組成與高嶺土很相似(參見周仁、張福康、鄭永圃:《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和殷周時代制陶工藝的科學總結》,《考古學報》1964年1期)。這說明了我們的祖先至少在龍山文化時期和夏、商兩代就已開始利用瓷土和高嶺土來作為制陶原料,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高嶺土燒制器皿的國家。高嶺土是一種主要由高嶺石組成的粘土。長石經過完全風化之後,生成高嶺土、石英和可溶性鹽類;再隨雨水、河川漂流轉於他處並再次沉積,這時石英和可溶性鹽類已分離,即可得高嶺土。我國高嶺土的儲藏量很大,分布極廣,品種繁多。其中比較著名的產地有江西星子高嶺、江蘇蘇州高嶺、湖南大德嶺高嶺。由於瓷土和高嶺土的含鐵量分別為1.59%和1.72%,遂使這種陶器的顏色都呈白色,再加上藝術裝飾就形成了我國獨特的白陶。由於白陶器比一般灰陶器有著胎質堅硬和潔凈美觀的優點,所以在夏、商時期,白陶器多被統治階級生前享用,死後隨葬於墓內。
陶質與顏色 瓷土或高嶺土,呈白色。
器型 夏代的白陶器在河南豫西一帶的龍山文化晚期和二里頭文化早期遺址與墓葬中皆有發現,常見的白陶器形制多系鬶、盉、斝等酒器。盉為圓頂折肩管狀流、細腰帶鋬袋、狀足;白陶斝為敞口、細腰帶鋬、袋狀足。商代早期的白陶器,在河南豫西一帶的文化遺址與墓葬中也有發現,形制除鬶與盉外,又出現了爵。爵的形制為敞口、深腹細腰、扁形鋬、平底三錐狀足。商代中期的白陶器,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不少遺址中都有發現,但多系殘片。其中能看出形制的,除有鬶、盉和爵外,還有豆、罐和缽等。湖北黃陂盤龍城和江西清江築衛城等商代遺址中,也發現有胎質堅硬而細膩的白陶器,其中有罐和缽等。商代後期是我國白陶器的高度發展時期。在河南、河北、山西和山東等地的商代後期遺址與墓葬中,多發現有白陶器皿,其中以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數量最多,並且製作相當精緻。常見的白陶器形制有小口短頸、圓肩、深腹、平底罍,小口長頸、鼓腹、圈足壺,小口長頸、鼓腹、平底觶,小口、鼓腹雙鼻卣,敞口鼓腹平底盂和斂口、鼓腹、圈足簋等。
到了西周,可能由於印紋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較多燒制與使用,白陶器已經很少發現或根本不見了。
紋飾 夏代有些白陶鬶的口沿飾鋸齒狀花邊,上有長方形鏤孔和鋬對稱的乳釘裝飾。部分白陶盉除腹部飾弦紋兩周外,有的在鋬上還刻劃有三角形紋。這時的白陶器一般他說來胎質堅硬細膩,胎壁也較薄。商代早期的白陶爵的鋬上和口部刻劃有人字形紋飾,白陶盆器表拍印著繩紋和附加堆紋。中期白陶器的器表多為素麵磨光,只有少量飾印繩紋。商代後期的白陶器,胎質純凈潔白而細膩,器表多雕刻有饕餮紋、夔紋、雲雷紋和曲折紋等精美圖案花紋裝飾。從有些白陶器的形制和器表的紋飾看,顯然是仿製同期青銅禮器的一種極為珍貴的工藝美術品。商代後期可說是我國白陶器燒制工藝技術發展到了頂峰的時期。
燒成溫度 可能在1000℃左右。
陶制技術 基本上都是採用手制,以後也逐步地採用泥條盤制和輪制。
“陶藝”是“陶瓷藝術”的簡稱。現代陶藝是針對西方工業化生產日益發展、機械化代替了手工製作的現象而產生的。雖然大工廠生產出來的瓷器比手工陶瓷器更為精細、工整,而且價格更便宜,然而這種整齊劃一的產品缺少個性和變化,因為每十件、每二十件的陶瓷器都是一樣的,漸漸使人們厭倦,這種情況在其他行業也是一樣!於是現代社會開始崇尚個性,崇尚自然朴實的風氣!這時,有一些人開始有意識地創作富於陶瓷製作者個人特性的陶瓷,陶瓷作品的造型和表現手法開始豐富起來,不只限於日常用的器皿,一些純粹的陶瓷造型藝術或陶塑也大量出現了,這些人成為最早的陶藝家。現代陶藝就此誕生了!
不過,中國的陶瓷發展歷史是獨特的,中國人很早就用陶瓷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願望,比如大家熟悉的唐三彩陶源就不是用來日常使用的,而是作為陪葬用的冥器,代表著死者和生者希望在冥間繼續享受的生活方式。這件《唐三彩胡人騎駱駝》是一件隨葬品,反映了當時東西交流的繁盛,湖人(外國人)騎著駱駝來到中國進行貿易。
花瓶也不一定是用來插花,比如清代的貨瓶就是皇帝專門用來賞賜大臣用的;十九世紀末,有一批陶瓷藝術家以盜當紙,用陶瓷材料進行繪畫創作並題詩著名,其創作風格表現出對文人畫欣賞趣味的偏好,他們實際上是我國現代陶瓷藝術的先驅,是現代陶藝的鼻祖。例如王濤《劉海戲贈》瓷板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它借鑒了中國畫的筆墨和詩書畫一體的特點進行藝術探索,他們的藝術實踐比西方現代陶藝早得多。
歸納起來,現代陶藝就是在一種反對機械化、表現自我、表現個人的審美趣味的觀念下成長起來的藝術,所以現代陶藝喜歡隨心所欲地進行創作,即使陶藝作品並不完善,即使它留下了人工的痕跡,都不要緊,這種理念吸引了眾多的人參與。近幾十年來,當現代陶藝的觀念在世界上已經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和支持,目前國際上探索的主要問題是:怎樣使作品更好地反映創作者的個人意志和思想?在技法上、藝術品位上如何獲得突破,提高審美趣味?
過去的半個世紀,當中國人還在為生存苦苦掙扎的時候,發達國家的陶瓷藝術已經飛速發展起來了,而且每個國家都呈現不同的風格和特色。比如美國的陶藝教育非常普及,從中學到大學都有陶藝專業供各個年齡層的人學習,參與人數眾多,美國的陶藝作品體現這個民族輕松活潑、色彩斑調的特性,喜愛表現社會生活中的人和故事,直接而且生動。日本的陶瓷藝術是在汲取傳統營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 11藝術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作品追求工藝的完美、精緻,以及風格的典雅、新奇……陶藝在中國正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門類逐步成長起來,參與和從事這一藝術門類的藝術家越來越多。而且,由於它集趣味性、創造性為一體,已經成為一項極受青少年歡迎的學校素質教育和都市休閑活動的內容。其實,陶瓷對於我們並不陌生,它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吃飯的碗,喝茶的杯,堡湯的項,插花的瓶,存錢的撲滿等等,每一個 中國人自小就摸著各種不同風格和樣式的陶瓷器長大,在無意識中形成了對陶瓷器的直接觀感,雖然日常接觸的陶瓷器未必具有藝術品的質量,但不要緊,她為你建立了比較好與壞、精與粗、雅與俗的基礎。所以,留意一下你會發現,沒有一種藝術品種像陶瓷器一樣深入尋常生活,如果你想看國畫,或者油畫、版畫、雕塑,你必須有一定的際遇,否則必須特地去博物館、美術館參觀,惟有接觸陶瓷器不需要,它就是生活本身。
法國Jean-FrancolsFOuihouX的獲獎作品《大貝殼狀容器》,這件作品的造型介於貝殼狀容器和線形構造之間,正好“迎合”了國際上崇尚在日用器皿造型的基礎上進行雕塑的潮流,它採用的釉色是我國傳統的粉青釉,豐厚而瑩潤,有玉般的質地。
陶藝的發展史是人類文明史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中國人民在世界科學史上和文化史上,都曾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其中陶瓷的製作工藝及其發展,更是絢麗多彩,鮮艷奪目的一頁。
隨著人類世世代代長期用火經驗的積累,對於火的使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火與上的結合,社會生活的需要,這就為陶器的出現准備了必要的條件。陶器,作為人類的生活用品以及文化象徵是不斷發展、更新的,這在人類創造發明史上也是一個奇跡。當人類第一次發現泥土過火焚燒變成陶器時,人類的文明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陶器的出現,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作斗爭的新篇章,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同時,陶器的發明,也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在人類生活史上開辟了新紀元。陶瓷總是記載著每個時代人類文明的進程,因此一部陶瓷的發展史,必然是一部人類的文明史。
陶瓷的發展經歷了一個不斷演化、不斷更新的過程,這個家族日益豐富多彩。彩陶、黑陶、白陶、唐三彩、紫砂器、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繽紛的彩繪瓷……這一粒粒陶瓷史上的准康明珠,結成了一串最吳的珠鏈,陶瓷發展的歷史便是串起這條珠鍵的細線。
陶器作為一種生活用品,從它產生之時開始,就和藝術密不可分,無論是器形還是紋飾,都是藝術的創造或模仿。也許,沒有一種材料能像陶瓷一樣在每一個時代都參與了人類的生活。而在當今的現代生活中沒有陶瓷藝術是不可想像的,這一古老的文明為現代人們的生活。文化增添了無限的趣味。以往在人們的觀念中;陶瓷只能作為一般的日用品看待,無形中就制約了陶瓷在藝術領域中的地位。當今陶瓷這一古老的材料與製作工藝重新得到認識、理解與應用,並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門類——陶藝。陶藝以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參與了現代人的生活,並協調於時代的審美追求。
陶藝分為傳統陶藝與現代陶藝。傳統陶藝主要從傳統的繼承與發展的角度去認識傳統陶瓷的材料、工藝製作、成型手段、裝飾技藝、燒成效果與藝術效果,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各個不同時代所創造的不同的藝術風格。
而現代陶藝則是在傳統陶瓷的基礎上,去更新工藝材料、發揮技藝手法的表現力,去探索新的表現技巧,創造出具有時代感與個人風格的藝術形式的。現代陶藝在世界各國都逐漸得到發展,尤其是歐洲。美洲、日本等國家發展的速度比較快,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退然不同的作品。因此,現代陶藝使古老的陶瓷材料更具有強盛的生命力。
無論科技發達的現在,還是人類起源的遠古,火與土對於人類來說始終充滿了激動與就力。陶藝是一種集歷史、科技、技藝、藝術創造為一體的藝術。對於材料、造型、裝飾、色彩、肌理以及製作工藝,陶藝同其他藝術形式有很大差異,正是這些特殊的材料、工藝與燒成,構成了獨特的表現語言與表現形式。
中國雖作為瓷的母國、陶的故鄉,但現代陶藝的起步應當說還比較晚。但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現代陶藝以它獨特的特性,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表現空間,越來越成為現代人所熱衷的一項藝術活動。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陶瓷產區遍布各地,國內許多藝術院校相繼成立了陶瓷及相關的專業,陶藝界也出現了一批深具實力的先行者。相信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人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中國現代陶藝將會以其獨特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同時也會出現更多的愛陶人和作陶人。
『貳』 我想自己做一個彩陶送給朋友,但不知道去哪裡可以學習
首先使用研磨石、研磨盤 石斧,類似毛筆的工具
(1)等分或分隔
彩陶除個別器物外,均為圓形器物,基本是由多組紋飾構成橫向展開的彩繪帶,少數彩繪為縱向。所以,首先要設法將彩繪部位加以合理等分或分隔,然後再分組繪畫紋飾。由於器形各異,等分的方法也不同,豎長型器物多以橫向平行線從上到下將彩繪部位分隔;橫寬型器物則以縱向平行線將器物由左向右等分。彩繪的圖案帶有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和多等分,都因主題圖案紋飾而定。有些圖案較為簡單也易劃分,如魚紋盆,把圓周橫向分為二等分,繪兩組相同紋樣的魚;花瓣紋彩陶盆是先用垂直線將器物腹部橫向二等分,之後再四等分、八等分,最後繪成八組花瓣紋圖案。還有些器物的彩繪部位為單數分隔,如永靖三坪出土的被稱之為「彩陶王」的彩繪瓮,它以平行線將彩繪部位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之後再分部繪彩。等分線或分隔線不僅可作為各部位不同圖案的間隔線,又成為邊框起到了一定的裝飾作用。半山、馬廠類型的圖案繁密復雜,等分或分隔極為精細,如廣河地巴坪半山類型連續重弧紋彩陶瓮,需將圓周等分為11份,可見當時此項工作的難度非同一般。因此,當時也許已經有了用來等分的工具,否則,這11組弧線難以等分得如此精確。對於帶耳的器物,這些附件都是最方便、現成的等分點。
(2)定位
仰韶文化晚期以後,彩陶出現了大量的旋動連續性圖案,且極富整體性,又無法分隔,用等分法顯然已不能適應彩陶發展的需要。根據此類圖案的特徵,首先要整體規劃布局,確定其定位點或定位圓,並劃分彩繪部位。如隴西呂家坪採集的尖底瓶,需用三個渦紋的中心圓。點作為定位點,然後再以圓點為中心,向四周引出弧線,構成連續的漩渦紋。半山、馬廠類型的彩陶,多以圓圈為主題花紋,於是圓圈便取代了圓點,演變為圓圈定位,如半山類型的彩繪,要先繪出幾個大圓圈、葫蘆紋等,再繪其他周邊補充輔助的鋸齒紋等圖案。馬廠類型彩陶也是如此,先繪出四大圓圈的輪廓,其後填充圓圈內的網格圖案,以及周邊空當的細碎紋飾。
(3)先主後次,由繁至簡
彩陶圖案一般可分為主題紋飾及非主題紋飾。主題紋飾繪在器物最醒目的位置,其他紋飾或作為陪襯、補空,或飾在口頸部、下腹部,起輔助裝飾的作用。繪彩時,要把握重要位置,先繪顯要位置的主題圖案,後繪邊角的附屬紋飾,以便整體達到完美和諧的效果。永靖三坪出土的彩陶瓮,上中下分為三格,由三部分圖案構成。中腹部一格最大,主題圖案位於中間重要位置,需先繪作為主題的旋渦紋,之後再於周邊空白之處填畫小同心圓,上下腹部的其他紋飾最後完成。半山類型彩陶,圖案繁密精緻,繪畫難度大,但仔細觀察分析,雖然黑彩圖案占據主要空間,仍不難看出整體圖案是以紅彩為骨幹,紅色的線條還起著等分定位作用。黑色鋸齒紋或條帶、條塊間隔於紅色線條之中,黑紅相間彼此輝映,形成完美的畫面。因此,看來半山類型彩繪的繪畫程序應是先用紅彩勾畫出主幹紋飾之後,再繪制黑彩圖案。總而言之,先繪主題圖案、骨幹線條,就能控制整個畫面,使布局更為合理美觀。
(4)先勾輪廓,再填充
自仰韶文化晚期,出現了較多的網格紋,其外輪廓有圓形、橢圓形、葫蘆形、三角形、回形條帶等等,而且輪廓內填充的網格亦越來越密集精細。對於這類器物進行分析,應是先繪外輪廓,其後再填充輪廓內的網格紋、菱形方塊紋等紋飾。如鯢魚紋彩陶瓶,應是先勾勒鯢魚的身軀之後再繪其軀體內的網格紋及肢體。半山類型的葫蘆紋彩陶壺,顯然應先繪出葫蘆的外輪廓,然後填充葫蘆內的細網格紋,最後再用其他線條紋飾將周圍空當補充完善。馬廠類型的單耳杯,需先繪出回形的條帶紋,再繪條帶間細密的網格紋,約1平方厘米的條帶間,有5條縱橫交錯的經緯線組成,當時畫工精湛嫻熟的技巧以此可見一斑。如若不然,線條則會粗細不一、疏密不勻,或線條彎曲以致造成重疊等等。由此可見繪畫技能的熟練程度直接影響著彩陶的質量與美觀。
網路:
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製作方法大致可分為手制、模製和輪制。從早期的手制經慢輪修整,發展到快輪制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換句話說,最早制陶是沒有陶輪的,大約在距今7000年後才產生了慢輪,在距今5000年前後黃河下游的龍山文化才發明並使用了快輪。 手制又可分為捏塑法、泥片貼築法、泥條築成法。捏塑法僅限於少量小型器物,以及器物上的附件,如耳、足與貼附在器物上成為附加堆紋的手捏泥條等。泥片貼築法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地區,泥條築成法是包括甘肅在內的黃河流域的主要制陶方法。 模製法即以模具為依託的陶器成型方法。它的初級階段是模具敷泥法,我國最早的彩陶即大地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彩陶,就是以這種方法製成的。而成熟階段的模製法則盛行於黃河中游的廟底溝、龍LLJ文化。兩者的區別是,前者在模具上敷泥,後者卻是在模具上壘築泥條。 輪製法是用快速旋轉的陶輪拉坯成型的工藝。據李文傑先生觀察,只有轉速達到每分鍾90周以上,坯體才能迅速成型,低於這個速度,轉輪只能用以修整坯體的工藝。可見慢輪雖已用於制陶,但因無法使陶器成型,因而只可作為輔助手段修整坯體,所以不能歸人輪製法。 根據研究成果,甘肅彩陶的成型方法主要為模具敷泥法和泥條築成法。 大地灣一期的陶片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徵,即陶片分層。主要分為內外表層和內胎層,而內胎層又可分成兩層或三層,從陶片剖面就可清晰地見到各層的縱向貫通紋理。彩陶缽形器內外表層均為紅色泥質陶,內胎層為灰黑色,夾有較均勻的細砂粒。陶片斷茬處可見分層脫落現象。由此初步判斷,陶坯是由不同的泥料分層敷貼製作的。為什麼可以認定是模製?有幾方面的原因:其一,根據制陶工藝的常識,泥條築成法製成的陶胎胎壁較厚,而一期陶胎較薄,一般厚為0.3厘米;其二,一期器型種類簡單,而且許多陶器大小尺寸相同,進一步證明模製的可能;其三,也是最確鑿的證據,因為發現了製作器物的內模和製作壺口的外模,均為經燒制的實心泥質模具。由此我們確認最早的彩陶成型是模具敷泥法,即主要以內模為依託,直接將泥料擠壓成泥片,一層又一層地敷貼到模具上。 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下:先將內模置放在木質墊板或平整的石板上,模具表面撒上一層細干土,以便製成後的陶胎與模具分離。敷泥時將模具放置在墊板上,大頭朝下,以便操作。直筒罐、深腹罐等,因其內模器壁呈陡坡狀,敷泥應自下而上,否則如果自上而下地敷,胎心則易下墜或斷裂。缽的內模器壁呈緩坡狀,既可從中央開始自上而下去敷,亦可從邊緣開始,自下而上去完成。敷泥最關鍵的第一個步驟是敷第一層胎心泥,以擠壓的方法用手使勁擠壓泥料,使其牢固地貼附在模具上不致脫落,然後再一層層地繼續往上敷泥。分層所敷的泥片要有一定的疊壓關系,相互間的黏貼面要參差不齊,這樣才能將先後所敷的泥片牢固地黏結在一起。 陶胎成型後脫模,然後在陶胎的內外表用手塗抹一層泥質陶土。在一些陶器內壁發現有自下而上的手指抹痕,正說明表層是抹泥而成的。抹泥時雙手分放在器物內外,用力提拉擠壓,既排除了泥層間接茬處形成的氣泡,又可消除、抹平器壁的縫隙,從而使陶胎的結構進一步緊密結合,器表也因此而變得光滑平整。 彩陶中的三足器,足是用拼接安裝的方法完成的。足用手捏制而成,待水分蒸發略變干硬時才便於操作。將預先做成的足插入器底鑽好的孔洞中,再分別在內底與外底貼上泥條,將接縫擠實壓平,再以泥漿抹光。 經對大地灣一期的陶器研究可以看出,此時的制陶者不僅利用器身的內模,而且還利用壺領部(口沿)的外模,並且熟知泥質泥料與夾砂泥料的不同性能,在同一器物上間隔交替使用兩種泥料。這些事實表明,人們已經有了較為豐富的經驗,說明這種模具敷泥法並非最原始的制陶方法。對於其來源目前尚不大清楚,有待繼續研究解決。 但由於模具敷泥法製作工序繁復,加之坯體的形狀、大小都要受到模具的限制,因而難以製作大型器物。且製成的器物形制單調、生產效率低下,燒制過程中又往往產生開裂及分層剝落現象,造成許多廢品、殘次品,因而極大地制約了陶器的進一步發展。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對陶器的大量需求,在不斷的生產實踐中制陶工藝逐步發展,以致這種較為落後的制陶方法被隨之而來的新工藝——泥條築成法取而代之。 泥條築成法是一種典型而成熟的手製成型方法,在新石器時代是使用最為廣泛、時間最為長久的陶坯成型技術。這種方法是先將泥料搓成泥條,再用泥條築成坯體。在甘肅境內,從距今約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開始,直至青銅時代,始終以泥條築成法為制陶的主要方法。也就是說,甘肅彩陶除大地灣文化之外,基本都使用這種製作技術。 應當指出的是,在仰韶文化早期,上述兩類方法共同使用。圜底的缽、盆多為彩陶,仍然採用模具敷泥法。它們的陶片仍是分層的,因此證明與大地灣一期製作方法相同。不同之處則在於此時各層陶質一樣,均為細泥陶,各層之間結合得更為緊密牢固。大量使用的平底器、尖底器,則改用泥條築成法。在平底器內,有時留有泥條之間的接縫,在尖底瓶內底,可見一圈圈盤旋的泥條痕。到了仰韶中期,圜底器基本消失,泥條築成法最終完全替代了模具敷貼法。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泥條築成法又分為盤築、圈築兩種方法。盤築是將泥條一根接一根地連接起來,呈螺旋式築起坯體;圈築是把泥條 每根首尾相接,做成泥圈,再用泥圈摞壘成坯體,因而胎壁內側往往留有泥條的縫隙。兩種方法中以盤築法多見,馬廠期彩陶有時也使用圈築法。 具體操作時有倒築和正築兩種手段。倒築是從上部往下部製作坯體,先築器壁後築器底,用於尖底瓶等;正築法是先製作器底後築器壁,用於平底器。器底是事先製作成的泥餅,再從器底外側邊緣用泥條築成器壁,俗稱「天包地」。有時將器底製成淺盤狀,從內側接續器腹,俗稱「地包天」。這種製作是在一個固定的工作台上來完成的,泥條一根接一根,根據需要不斷續加或壘築添摞。器壁各部位的變化,依靠捏泥條的手指控制並改變造型。手指向內或朝外就能擴大或縮小器物的直徑。向內傾斜,器壁直徑逐漸增大形成腹部;向外傾斜,器壁直徑逐步縮小形成肩部;與工作台垂直,器壁直徑不變,形成直腹或頸部。因為器壁的薄厚取決於泥條的粗細與手捏的力度大小,所以,在泥條築成坯體的整個過程中,手的操作技巧起著決定性作用。彩陶是造型美與裝飾美結合的統一體,造型的完美和諧全憑工匠高超的技藝。造型美是指器物的外輪廓線美、形象美,其首要條件是各部位間的比例協調。底徑、腹徑與口徑的比例,腹徑與通高、器身高與領(或口沿)高的比例等。下腹部的傾斜度不同,器物的造型就不同,如仰韶中期的曲腹盆,傾斜—度較大呈曲腹;馬家窯類型的平底瓶,傾斜度小因而呈長直腹;半山類型的彩陶瓮,傾斜度大呈圓鼓腹。不同的造型競顯出不同的優美曲線,以及和諧統一的藝術風格。 陶坯製成後,需進行適當的修整,這樣可使器物各部位規整而美觀,口沿及外表變得光滑,造型也更加勻稱。修整時用類似骨匕的片狀物,刮削掉多餘的泥料;還可用陶墊等塊狀物墊在內壁,用以調整器物的曲線;或用手增補泥料,進行加工,使陶胎達到最佳形態。造型完成之後,要對陶胎進行拍打滾壓,才能使泥條相互黏合得更加緊密牢固。 雙耳尖底陶瓶
在仰韶文化中,出現了慢輪修整技術,在一些陶器口沿留有輪旋的痕跡。大地灣、王家陰窪等遺址出土的陶罐、葫蘆瓶,底部出現修整時產生的正心渦紋,都足以證明慢輪的存在。正心渦紋是將坯體倒扣在陶輪上,用工具從中央往邊緣修整器底時逐漸移動而產生的紋理,它不同於快輪制陶分割器底時所產生的偏心渦紋。雖然至今尚未發現陶輪,但在大地灣卻發現了從仰韶早期到晚期成系列的制陶轉盤。轉盤為夾砂陶,既厚且重,直徑大多30餘厘米。早期轉盤中部隆起為一平整的工作檯面,晚期轉盤則在盤中央倒扣一陶盆。仰韶晚期的一套器物,出土時就正好表現了製作中的情形:陶盆倒扣在轉盤上,轉盤中間有一圈凸起的圓形泥棱,正好將盆固定於轉盤之內。操作時轉盤置放於陶輪之上,直徑15厘米的陶盆底部則成為盤築陶坯的工作檯面。有的轉盤內部還刻有許多以正中為圓心的同心圓,藉此可將陶器圓形口腹部及底部製作得更為規整。有的轉盤邊緣部位有多個小孔,以便排出盤內制陶時流出的過多泥漿。這套制陶工具及其細部精巧的構想,充分體現了我們的祖先有著聰明的才智與豐富的創造力。 秦安、甘谷一帶有些村民至今仍然使用慢輪。一般先挖一個地坑,坑內埋設轉軸,陶輪用草泥製成,置放時與坑口齊平。製作時用腳蹬踩陶輪,使輪轉動。因無其他動力,陶輪只能慢速旋轉,陶輪中部再加置一泥質工作台。從這種設備及工作場景中,我們似乎可以捕捉到幾千年前先民們制陶的信息。 彩陶的繁榮與制陶工藝水平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快輪興起後,彩陶迅速衰落。經研究發現:凡具有彩陶製作傳統的古代文化,其制陶工藝必然停留在手工製作階段,掌握和使用了快輪制陶術後,彩陶工藝便很快隨之消亡。甘肅彩陶直至辛店、沙井文化,仍然使用泥條築成法製作。新疆彩陶結束得更晚,是因為至漢代才傳人了快輪制陶。我國西北地區,彩陶生產之所以到了青銅時代依然十分發達,其重要緣故就是未能掌握快輪制陶的方法,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得甘肅彩陶豐富多彩、異彩紛呈。
『叄』 誰能給我說點 玩彩陶的技巧
彩陶是我國新石器時期廣泛流行的一種精美陶器,它是仰韶文化的一項卓越成就。彩陶藝術,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多為手工製作,常見的器形有碗、盆、缽、罐、瓶等飲食器、盛貯器和汲水器等。主要特徵是在陶坯上用赫、紅黑等色進行繪飾的,再經壓磨後燒制而成,其彩繪不易脫落。有的在彩繪之前,先塗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繪節紋之前,先塗上一層白色陶衣,使彩繪花紋更為鮮明。彩陶彩繪及裝飾圖案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與獨特的藝術風格,花紋絢麗多彩,構圖優美,一些幾何線條組成的圖案,規整而富有變化,具有強烈的韻律性。彩陶花紋主要是花卉圖案和幾何形圖案,也有少數動物紋。幾何形圖案主要有:弦紋、網紋、鋸齒紋、三角紋、方格紋、垂幛紋、旋渦紋、圓圈紋、波折紋、寬頻紋,並有月亮、太陽、北斗星等紋樣。動物紋樣,常見的有魚紋、鳥紋、蛙紋等。獸紋較多的是豬紋、狗紋和鹿紋,有的賓士,有的站立。這些動物形象的出現,反映出當時的漁獵在原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紋樣較少見,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出一件陶缽,其口沿內壁上畫有三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組,舞人動作整齊,姿態優美,精美異常。植物紋樣,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發現有稻麥粒、枝葉、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為幾何形體,並和幾何形紋混和在一起構成紋樣,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別有一番情趣。某些人與動物的奇妙構圖,則具有一種原始巫術的神秘色彩。仰韶文化的彩陶,通過早期的半坡類型慢慢發展,歷經廟底溝類型,形成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這一地方性分支,彩陶也由鼎盛走向衰落。彩陶是遠古人類文化與智慧的結晶,遠古先民對於色彩、用線和圖形組合原理的深刻認識及嫻熟運用以及它那繽紛多彩的紋飾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和歷史信息仍令當代的我們不得不發出由衷的驚嘆!
彩陶的製作
彩陶的製作:彩陶的製作過程,主要有幾個環節:挖陶窯、制陶坯、燒制。
陶窯分橫穴窯、豎穴窯兩種。
橫穴窯:由火膛、火道和窯室等部分組成。火膛較深,火口較小,火道有主、支之分;主火道兩股,支火道三股。窯室成圓形,要是一部分向內作弧線收斂,以便於封閉。窯室底部有痹,痹上共有火眼25個孔。
豎穴窯:前部火膛,後面窯室。火膛是一個橢圓形袋裝豎坑,窯室成圓形,直徑1.3米底部有四條南北平行的溝形火道。火膛與窯室間有一橫梁,斜坡式火道經橫梁通往窯室。
制陶坯:彩陶的坯子一般是手工製成的,具體有倆種方式:
1小型器物一般採用直接用手捏的方法製成陶坯。先把經過充分攪拌、揉捏的粘土搓城泥條,然後把泥條做成一個個的圓形泥圈,再把泥圈一個接一個迭起來,製成坯子。
2比較大型的器物則採用泥條圈疊築法火泥條迴旋盤築法。八一根泥條迴旋盤成陶坯的雛形。到原始社會末期,陶器採用輪製法。這種方法所採用的陶輪為木製圓形平盤,水平地固定在直立而又便於轉輪的短軸上,其優點是轉動起來不僅沒有搖擺而且還有比較好的慣性。制陶時,把泥料放在轉動的陶輪上,利用陶輪旋轉之力,以手掏料製成所需要的器形。
陶坯製成的最後環節是彩繪圖案。
當時所用的彩繪原料主要是礦物原料,紅彩可能是赭石赤鐵礦粉做顏料,黑色可能是在赭石中加入含錳的其他原料混合而成,或者用一種既含錳又含鐵的礦物做顏料。當時彩繪圖案主要有動物花紋、植物紋、幾何紋、迴旋紋、網格紋、圓圈紋、菱形紋。
燒制: 彩陶坯制好後,就可以放在窯室的平台上,用草泥土封好,留出出煙孔,然後點火燒制經過一定的時間,彩陶就燒成了。
『肆』 非遺文化都有哪些手工藝
1、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中國蠶桑絲織包括:杭羅、綾絹、絲綿、蜀錦、宋錦等織造技藝及軋蠶花、掃蠶花地等絲綢生產習俗。中國勞動人民是首先發明並大規模生產使用絲綢的民族,其製作的絲綢製品更是開啟了公元前二世紀與公元前一世紀之間世界上的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
2009年9月30日,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南京雲錦:
南京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稱,其歷史可追溯至417年(東晉義熙十三年)在國都建康(今南京)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歷史。
如今只有雲錦還保持著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一直保留著傳統的提花木機織造,這種靠人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仍無法用現代機器來替代。
3、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地方民間傳統制陶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紫砂陶製作技藝以特產於宜興的一種具有特殊團粒結構和雙重氣孔結構的紫砂泥料為原料,採用百種以上的自製工具,經過打泥片、拍打身筒、鑲接身筒或鑲接與雕塑結合等步驟最終完成陶製品
4、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安徽省界首市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界首彩陶燒制技藝源於唐代,是淮北手工藝的精華。1999年,淮北柳孜運河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界首三彩陶片,成為當時全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5、燒藍
我國傳統的首飾工藝之一。這種工藝興盛於清代。銀藍工藝主要應用在銀飾件上,是金屬制胎工藝與點藍施色工藝相結合的一門藝術。因其工藝的特殊性——只能燒制在銀器表面的「藍」,故而又得名「燒銀藍」。
『伍』 「彩陶之鄉」看彩陶
幸福
五一前夕,臨夏州第十屆旅遊宣傳月活動暨臨夏市第二屆河州牡丹文化節下午,參觀臨夏馬家窯文化彩陶博物館,在人群中碰到了臨夏作家詩人、《河州》雜志編輯馬萍。我們隨觀眾邊走邊看,她忽然問我:「幸福,你喜歡彩陶吧?」我想了想,對她說:「喜歡。」除了回答「喜歡」,我真的不知該怎麼回答。接著我說自己真實的感受,「生活在臨夏,尤其臨夏人,應該有所了解彩陶。外地朋友來了,或者跟我們問起彩陶,究竟是怎樣的,我們能闊幾句,不一定非得是考古專業,但至少應該比較了解。」
馬萍聽了以後沒有吭聲。她心裡對彩陶的感受我無從得知,不知道她是不是也跟我一樣,對臨夏彩陶懷有這樣景仰的心情。令我煩躁不安的是線頭繁瑣的彩陶,就這樣讓我開始對彩陶上心,並開始留意起,它塑造的外觀與造型樣式,以及所包涵的特定年代具有文化類型。然而,一切都彷彿這個世界的回聲,此時我站在遙遠的千里開外,立在它的門前,懵懵懂懂地久久凝視,聽瓦釜齊鳴的流露,臨夏彩陶靜默無語,始終大言稀聲,佇立在櫥窗的世界裡,恍惚定格在千年的星移斗轉,等待著一如既往的默默無語,永遠只在乎給人的一種無言的提示。
彩陶,其實並不是彩色的。那是什麼原因讓它被人叫做彩陶的呢?
我對彩陶的理解是從臨夏州博物館彩陶展開始的。以前在紅園的臨夏州博物館,館藏文物門類系統完整,浩若繁星的彩陶展品,數量規模,等級價值等項位居全國之首。成為臨夏州彩陶博物館「鎮館之寶」的便是彩陶文物,還有一座出土於臨夏南龍的金代墓葬等。在這座發掘的南宋時期的墓葬中,考古學家們驚喜地發現,一塊石碑上雕著牡丹的圖案,它的出土,如同一塊敲門磚,使臨夏人文歷史的研究訇然洞開,它將河州牡丹栽培歷史,河州磚雕藝術的歷史,推前到了八百多年前。或許還會比這更早,現存在僅有的實物只把人們的視線就帶到了這里。
再往前,線索斷了。
最初聽臨夏州博物館講解員馬玲給遊客講彩陶,到她參加全州首屆導游講解員大賽時,依然用彩陶選題參賽開場,已是多年過後,她的彩陶講解雖沒有道具,面對在場聽眾和評委,臉上帶著微笑,好像她不是來參賽的,確是在彩陶館里,自信而熟練地給遊客的又一次講解,那些關於彩陶的故事感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第三屆全州導游講解員大賽時,臨夏市旅遊局有三位參賽選手,她們先後以彩陶講解為題,在比賽中取得了好成績。彩陶歷久彌新的奧秘,在於它包涵的歷史文化演變過程,千百年來吸引著世人的目光,那些已知與未知的部分,敞開的命題正如它的塑造,至今包裹在瓮中的秘密,仍然等待著後來者解讀。十多年來的發展過程,臨夏旅遊產業漸成規模,旅遊產品不斷完善豐富,臨夏彩陶隨著在學術研究領域的深入,它正在揭開神秘的面紗。
東鄉族自治縣博物館彩陶館里有一幅油畫,描繪著幾千年前古人製作彩陶的模擬圖,那是今人根據想像而描摹復制的勞動場景,山川河流,鬱郁蔥蔥,草棚田園,溫馨怡人的世外桃源,勾勒出舊石器時代男耕女織的火熱大生產中,在畫面中的營地周邊,一群製作彩陶的人,多為婦女和她們身邊的孩子。各司其職的部落勞動分工,男子們負責外出狩獵或砍伐拓荒耕作重體力活,由於勞動工具簡單有限,很多勞動需要人們一起協作完成。還是母系社會時期,母親是一家之主,看家護院,哺育後代的間隙做彩陶,或許今天我們看到的彩陶很多就出自於母親之手,她們心靈手巧。
彩陶手工藝主要有盤築法和條築法兩種。在沒有模具和校準儀的情況下,純手工製作陶罐,顯示出製作者的高超技藝,精湛的美學思想。那天我跟一批外地遊客參觀馬家窯文化彩陶館,聽講解員介紹,有三個信息點概括了彩陶文化的發展來龍去脈。一個是「逐水草而居」的顯著特點,很能說明花華夏文明發源地的特徵,在黃河上游以及中下游形成的一條文化生態鏈。如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發現出土的遺存中,世界上歷史最早的一碗面條,以及散落的彩陶文物,齊家文化的陶罐,與廣河縣出土的齊家文化遙相對應。一個是造型變化和紋飾變化,記載著古人對大自然的無限敬畏的思想情感,寄託著人們的對未知生命崇拜的圖騰,由無花紋素凈的闊腹細瓶頸到敞口盆,從手繪的波浪紋到網格紋,再到神娃紋、神人紋,到從表面突兀而出的立體紋理的變遷。一個是新石器時期的崛起,漸次過渡到父系社會,彩陶退化過程,新石器時代到取而代之的青銅器在黃河流域中下游,特別是在渭河流域的振興,彩陶文明逐漸式微,隨後迎來了瓷器時代的到來,在元明清時期達到了輝煌巔峰。
在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陳列著部分仰韶文化類型的彩陶,而較多的展品還是唐三彩,器宇軒昂的馬匹車輛,恭敬肅立的侍者,體態飽滿的仕女釉面粗瓷器從塑型到燒制,標志著瓷器在當時的水平。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了有名的人面魚紋陶盆。那天去看兵馬俑的路上,計程車司機說到陝西旅遊,「在陝西能看見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北京旅遊看得見五百年的歷史,在上海能看見一百年的歷史。」——他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神情,我坐在旁邊能感受到他的自信與幸福感。並由此感覺到了一座城池給予一個人的文化營養,相同地一個人傳輸給一座城市的躉交疊加的無限榮光。讓一個人內心獲得更多的滿足感,擁有實在的獲得感,有足夠的理由和文化自信,愛上他所生活的城市。
今年五一,我隨臨夏作家王國俊漫步在大夏河畔,我們徜徉在灑滿明媚陽光的十里牡丹長廊。走到途中,他放下手機,突然問我:「幸福,你說,什麼是幸福感,看這波光瀲灧的河水,岸邊流光溢彩的櫻花,柳條隨風飄舞,我們眼前所見的景象,這就是了!」他激動地說,山水臨夏,生態臨夏,給臨夏人除了自信,還有點石成金的文化營造,煥發出蘊藏於民的心智,將智慧和自然合力完成的創作。聽他詩意盎然的感慨,讓我為之深深感動。
萬能的造物主,無吝慈憫與垂顧,上蒼待河州不薄。在旱魃貧瘠之地的賜予,給予臨夏人幹事創業的膽識與魄力,給予臨夏這塊熱土的人文靈感。在臨夏,極其完整的彩陶文明博物館,實際上不相上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地方。臨夏州彩陶館陳列的彩陶,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半山類型——邊家嶺類型,東鄉縣、廣河縣、康樂縣、積石山縣博物館,在和政縣古動物化石館,彷彿用考古遺址連接的人文長廊,置身山川形勝組成的地質走廊,彷彿穿越千年的是一道時光隧道。
彩陶,好看,但在當時卻不是裝飾品。它的主要用途是什麼呢?
當初我以為是一種祭祀的禮器。因為它們很多是在墓葬中被後來發現的,它給人的感覺是古人的陪葬品。就像卜辭中的骨殖及龜板上的甲骨文,青銅鑄造的鼎,演奏樂器編鍾,在陶罐中發現了碳化的菽粟穀米顆粒。可以看出它用來倉儲食物,或用來盛水,也用作燒水做飯。之所以多在墓葬群發現出土,只是在墓葬它們保存得更為集中更完整。積石山縣安集鄉三坪村農民戚永仁,有一次路中看見的一處水光,在乾旱的土隘發光,他走近前去,用手扒開覆蓋表面的黃土層,現出了一隻完整的瓦瓮,裡面盛著積存的半罐雨水。這次偶然間冥冥中的相遇,讓農民戚永仁成為「彩陶王」的發現者。在當地流傳著彩陶的種種傳說,裝在陶罐中的干糧,夏季里的三伏天一個禮拜後新鮮如初,不發霉,不長毛,不變質。彩陶貯藏的原理,保鮮作用跟紫砂壺類似。積石山縣委文明辦魏文忠告訴我說,戚永仁是他岳父,對彩陶王的故事耳熟能詳。他曾多次陪同記者到三坪村采訪過老人發現彩陶王的前後經歷。那天我們准備去看安集鄉三坪村遺址,第二天一大早忽然大雨滂沱,去三坪村正在修路,對面告知村路泥濘車進不去,我們只好作罷。
壺中天地寬,罐內日月長。彩陶文明,問鼎河州,充滿魅力的臨夏,未來更美好。
『陸』 彩陶的起源和製作過程
彩陶:亦稱陶瓷繪畫,它是我國悠久的「國粹」——陶瓷藝術之中的藝術,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時期,陶上便出現了最早的彩繪。而瓷上作品相對紙本更具張力,彩陶藝術中融合了藝術家的各種創作思想、風格、語言,創作出風格各異而又多姿多彩的藝術珍品,是我國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彩陶的製作:彩陶的製作過程,主要有幾個環節:挖陶窯、制陶坯、燒制。
陶窯分橫穴窯、豎穴窯兩種。
橫穴窯:由火膛、火道和窯室等部分組成。火膛較深,火口較小,火道有主、支之分;主火道兩股,支火道三股。窯室成圓形,要是一部分向內作弧線收斂,以便於封閉。窯室底部有痹,痹上共有火眼25個孔。
豎穴窯:前部火膛,後面窯室。火膛是一個橢圓形袋裝豎坑,窯室成圓形,直徑1.3米底部有四條南北平行的溝形火道。火膛與窯室間有一橫梁,斜坡式火道經橫梁通往窯室。
制陶坯:彩陶的坯子一般是手工製成的,具體有倆種方式:
1小型器物一般採用直接用手捏的方法製成陶坯。先把經過充分攪拌、揉捏的粘土搓城泥條,然後把泥條做成一個個的圓形泥圈,再把泥圈一個接一個迭起來,製成坯子。
2比較大型的器物則採用泥條圈疊築法火泥條迴旋盤築法。八一根泥條迴旋盤成陶坯的雛形。到原始社會末期,陶器採用輪製法。這種方法所採用的陶輪為木製圓形平盤,水平地固定在直立而又便於轉輪的短軸上,其優點是轉動起來不僅沒有搖擺而且還有比較好的慣性。制陶時,把泥料放在轉動的陶輪上,利用陶輪旋轉之力,以手掏料製成所需要的器形。
陶坯製成的最後環節是彩繪圖案。
當時所用的彩繪原料主要是礦物原料,紅彩可能是赭石赤鐵礦粉做顏料,黑色可能是在赭石中加入含錳的其他原料混合而成,或者用一種既含錳又含鐵的礦物做顏料。當時彩繪圖案主要有動物花紋、植物紋、幾何紋、迴旋紋、網格紋、圓圈紋、菱形紋。
燒制: 彩陶坯制好後,就可以放在窯室的平台上,用草泥土封好,留出出煙孔,然後點火燒制經過一定的時間,彩陶就燒成了。
『柒』 我要遠古時期有特色的陶器
圖片地址: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pic/item/246cca2a2bb30f88033bf6bf.jpg
介紹:
【簡介】
[編輯本段]
【名稱】人面魚紋彩陶盆
【類別】陶器
【年代】新石器時代
【文物原屬】仰韶文化遺物
【文物現狀】20世紀50年代陝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現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外形】高16.5厘米,口徑39.8厘米。
【評價】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原始美術、原始文字和原始藝術的結晶。
【相關資料】
[編輯本段]
人魚合體
人面魚紋彩陶是新石器時代陶器珍品。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紅黑赭白等色作畫後燒成,彩畫永不掉落。此盆由細泥紅陶製成,敞口卷唇,盆內壁用黑彩繪出兩組對稱的人面魚紋。人面概括成圓形,額的左半部塗成黑色,右半部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當時的文面習俗。眼睛細而平直,鼻樑挺直,神態安詳,嘴旁分置兩個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加上兩耳旁相對的兩條小魚,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人頭頂的尖狀角形物,可能是發髻,加上魚鰭形的裝飾,顯得威武華麗。同樣內容的彩陶盆,半坡遺址中曾出土幾件。
傑出的彩陶藝術
中國遠古的文明淵遠流長,形成於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文化發展的一支主幹,它展現了中國母系氏族制度從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其中彩陶藝術達到了相當完美的境地,成為中國原始藝術創作的範例,這件彩陶盆便是其中代表之作。
圖騰崇拜
古代半坡人在許多陶盆上都畫有魚紋和網紋圖案,這應與當時的圖騰崇拜和經濟生活有關,半坡人在河谷階地營建聚落,過著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定居生活,兼營採集和漁獵,這種魚紋裝飾是他們生活的寫照。人頭上奇特的裝束,大概是在進行某種宗教活動的化妝形象,而稍有變形的魚紋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獨立神靈——魚神,表達出人們以魚為圖騰崇拜的主題。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
這件彩陶盆是兒童瓮棺的棺蓋。仰韶文化流行一種瓮棺葬的習俗,把夭折的兒童置於陶瓮中,以瓮為棺,以盆為蓋,埋在房屋附近。這件陶盆上畫有人面,人面兩側各有一條小魚附於人的耳部。有的學者根據《山海經》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師「珥兩蛇」的說法以為人面魚紋表現的是巫師珥兩魚,寓意為巫師請魚附體,進入冥界為夭折的兒童招魂。
更多的涵義
此外,在先秦典籍《詩經》《周易》中魚有隱喻「男女相合」之義,以此推之,這人面魚紋也應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興旺的涵義。但不管究竟蘊含何種奧秘,作為中國原始社會先民的藝術傑作,它已然放射出耀目的光芒。
人面魚紋彩陶盆所用的藝術手法和半坡遺址的工藝水平
在器物內壁用用黑彩繪對稱的人面紋和魚紋各一組。構畫手法大膽誇張。人面成圓形,頭頂上三角形發髻高聳,額頭塗黑,一側留出彎鐮形,雙眼眯成"一"字,"┸"形鼻,嘴銜兩魚,人面兩側耳部亦有兩條小魚簇擁著。在人面之間還有兩條大魚同向追逐,魚身及魚頭均成三角形,魚眼呈圓形,大魚的魚身以斜方格為鱗。人面在魚群之中顯出悠然自得的神情。魚紋刻畫得十分生動:魚頭雖是寥寥數筆,卻把魚的形神勾畫得具體而細微。魚身上沒有了魚鱗,以對稱的菱形圖案裝飾,富有律動感,充滿了生氣。整體圖案顯得古拙、簡潔而又奇幻、怪異。
仰韶文化距今約5000-6000多年,遺址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渭河、汾河流域,包括河南、陝西、山西等地區,是中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廟底溝、秦王寨等類型代表了其早、中、晚三個時期。其中,半坡類型彩陶以各式盆、缽、壺、尖底瓶多見;彩繪基本為黑彩,常見魚、鹿、蛙、羊等動物紋、人面紋以及三角、寬頻、波折、網格等幾何紋。魚紋是半坡彩陶中相對比較多見的題材。
仰韶文化彩陶紋飾的發展從寫實到抽象,符合人類認識世界的客觀規律。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首先感受到的是真實的世界,天上的鳥、水中的魚、山上的樹、地上的草,無一不栩栩如生。進而,人類進一步認識到各種事物的不同本質和規律,於是出現了諸如從魚紋到菱形、從花草到不同的弧形變化等各種各樣從寫實而來的抽象。因此,在欣賞彩陶所反映的遠古藝術之餘,還可以了解我們的祖先認識世界的過程。
『捌』 傳統手工藝有哪些
刺綉、彩陶、雕漆、玉器、花燈等等。
刺綉是針線在織物上綉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綉分絲線刺綉和羽毛刺綉兩種。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綉料上穿刺,以綉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
彩陶:亦稱陶瓷繪畫,它是我國悠久的「國粹」——陶瓷藝術之中的藝術,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時期,陶上便出現了最早的彩繪。彩陶藝術中融合了藝術家的各種創作思想、風格、語言,創作出風格各異而又多姿多彩的藝術珍品,是我國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雕漆,又稱剔紅,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的瑰寶和精華,與景泰藍、象牙雕刻、玉雕一起被譽為京城工藝「四大名旦」,再加上宮毯、京綉、金漆鑲嵌、花絲鑲嵌,則合稱「燕京八絕」。
玉器(Jade Ware),即使用天然玉石加工製成的器物。中國早在八千多年前就有了玉器,並不間斷地延續到現在。玉器的出現是遠古石器的延續與創新。
花燈,又名燈籠。燈籠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漢族傳統民俗工藝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製作,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成為照明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