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好看圖片 » 百鳥朝鳳手工作品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百鳥朝鳳手工作品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2-26 18:06:25

1. 如何評價電影《百鳥朝鳳》焦三爺為何收天鳴為徒

《百鳥朝鳳》評價:該劇是一部反映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劇作,從表層看是寫的吹嗩吶,但從深層看,表現的是對中華民族對優秀傳統文化應持有的正確態度。如何對待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其中包括根植於民眾的民間文化,這是當前中國面臨的一個嚴峻課題。

該片堅守的,正是一條與《人生》《老井》《變臉》《首席執行官》等一脈相承並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深化現實主義的電影發展道路。這正是在東西方文化八面來風的現實背景下,面對形形色色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和東施效顰的「西化」鼓噪。

依然葆有可貴的文化自覺和文化定力的體現。它是中國特色的電影創作的成果。劇中焦三爺收天鳴為徒,是因為天鳴憑借堅定的毅力和不知疲倦的練習,打動了焦三爺。

劇情簡介

陝西一個叫做無雙鎮的小村落里,吹嗩吶這種傳之久遠的民間藝術,絕不止於娛樂,更具意味的是它在辦喪事時是對遠行故去者的一種人生評價道德平庸者只吹兩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資格吹「百鳥朝鳳」。



從骨子裡做到「嗩吶離口不離手」,為考驗兩個徒弟是否符合標准,焦三爺這個面冷內熱的黑臉師父使盡招數。

(1)百鳥朝鳳手工作品圖片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焦三爺演員: 陶澤如

嗩吶王焦三爺是戲中焦家班的掌門人,技藝過人的焦三爺在措手不及的社會變革和浮躁年代裡,對沒落的嗩吶技藝堅守不渝,引領弟子們用生命不息傳承不止的信念,奏響嗩吶藝人獨特的光輝。

2、游天鳴演員: 鄭偉、李岷城

拜焦三爺為師學藝,歷經磨難,憑借堅定的毅力和不知疲倦的練習最終得到了師傅的認可,繼承師傅衣缽後,歷經艱辛,排除萬難,最終把嗩吶文化發揚光大。

2. 《百鳥朝鳳》為什麼會作為中國民間神曲

整60年前,嘉祥民間藝人,年僅15歲的任同祥,懷抱嗩吶,把一曲《百鳥朝鳳》帶進京城。從此,這首在民間流浪了無數歲月的樂曲,終於登上音樂殿堂,繼而走向世界。

在《百鳥朝鳳》「定型」的過程中,兩位民間大師功不可沒,一位是任同祥,另一位是皖北嗩吶藝人劉鳳鳴。劉鳳鳴原名劉東山,8歲開始學藝,15歲那年,他在鳳陽與幾個民間班子「打擂」,解數使盡,一吹成名,從此改名劉鳳鳴,意為在鳳陽一鳴驚人。劉鳳鳴主要活動在蚌埠、鳳陽、定遠一帶,這一地區流行泗州戲,因而在劉鳳鳴的吹奏中,戲曲音樂占很大比重。劉鳳鳴對《百鳥朝鳳》動了第一次「手術」,他改變了原曲結構鬆散、沒有高潮等缺點,使它更像一部作品。


「到任同祥時,《百鳥朝鳳》曲譜基本定型。」軒子斌說,任同祥進一步壓縮曲中的鳥鳴聲,刪去雞叫聲,並設計了一個運用特殊循環換氣法長音技巧的華彩樂句,擴充了「快板」尾段,使全曲在熱烈歡騰的氣氛中結束。由任同祥改編、演奏的《百鳥朝鳳》,在國內外音樂節上多次獲得金銀獎。此後,《百鳥朝鳳》又被陸續改編為笛子曲、琵琶曲、鋼琴曲和交響協奏曲。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繁花入眼,鳳凰飛臨,百鳥且歌且舞……這就是《百鳥朝鳳》呈現的場景。

3. 王星記紙扇的製造工藝

王星記扇的製作工藝和造型藝術,匯集了歷代制扇藝人的精思佳構和傳統技法,從最初的一把黑紙扇,發展到現在已擁有15大類400多個品種3000多個花色的「扇子王國」,「王星記」一代代藝人傳承文明,精益求精,與時俱進,使傳統的扇工藝得到了發揚和光大。現將各扇子品種、技藝發展情況擇要分述如下:
黑紙扇:
黑紙扇是王星記扇子中最負盛名的傳統名牌產品,它因選料講究,製作精細,堪稱扇中精品,素有「蘇白杭黑」之美譽。當年「王星記」創始人王星齋,即為製作高檔黑紙扇的磨砂高手,其妻陳英擅長在黑紙扇上貼花、灑金,夫婦倆製作的黑紙扇多次作為杭州特產進貢朝廷,故黑紙扇又有「貢扇」之稱。
黑紙扇採用廣西、桂林地區的棕竹為扇骨料,扇面採用浙系天目山純桑皮紙塗刷數層諸暨產高山柿漆。黑紙扇純手工製作,要經過制骨糊面、摺面、上色、研磨、整形等八十六道工序獨特的工藝流程,方能闖「三關」:雨淋不透,曝曬不翹,紙不破,色不褪,譽為「一把扇子半把傘」。
黑紙扇的扇面裝飾也極為講究,其藝術加工有泥金、泥銀、剪貼、繪畫、書法等形式。近年,新一代藝人又大膽創新,運用現代理念去挖掘傳統扇工藝的精華,運用多種技法融入一扇,特別是書畫並舉的創新和繪畫上採用新材料和新技法,使黑紙扇這一傳統的名扇越老越顯生機。
白紙扇:
白紙扇又名白紙摺扇,是「王星記」所生產的摺扇中的重要品種。白紙扇扇骨一般以竹骨為主,採用2年以上的冬竹,經防蛀、防霉處理,以達到耐用目的。扇骨因取材不同而有「頭青」、「二青」之稱,又有加工工藝和精度的不同,分「頭玉」、「二玉」、「頭油」、「二油」、「漆骨」、「水磨骨」等數種。成品的扇骨呈深棕色或玉色,光亮可鑒。大邊通常雕有竹節花紋,講究的雕有花鳥、山水、書法,鑲嵌銀絲等等。高檔白紙扇扇骨採用名貴的紅木、雞翅木、檀香木,象牙等材料製作,加工更為精細,工藝性更強。
近年來,「王星記」在白紙扇扇骨的製作工藝、技藝上研製和創新,採用雕刻、鑲嵌、鏤空、造型等技法,匠具獨心,巧奪天工。同時,在一把扇骨上運用刻面、嵌象牙、嵌螺鈿、嵌檀香、鑲貼及雕漆等多種手法的裝飾藝術,工藝十分細膩,使扇骨極精緻和美觀,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另外還在白紙扇扇骨的造型上做文章,著重針對扇頭的造型,開發了花式形扇頭、瓶口型扇頭、圓頭形扇頭、尖頭型扇頭、方頭形扇頭等等,極大地豐富了扇骨文化和扇品種。
高檔白紙扇扇面一般有礬面,真絲絹面。礬面採用上好的宣紙,經制扇面師傅精心表制,製成的扇面成為了書畫愛好者揮毫潑墨的極佳載體。在礬面上灑上粗或細的真金箔,保留了杭扇以金箋紙為扇面的傳統特色,更使扇面頓增華麗。用真絲製成的扇面,質地細膩,為工筆畫愛好者提供了又一種良好的選擇。
高檔白紙扇的扇面書畫藝術更是豐富多彩。古往今來,不少畫家在扇面上留下了傳世佳作。建國以後,著名書畫家齊白石、潘天壽、黃賓虹、朱屺贍、沙孟海、吳弗之、諸樂三、黃胄、程十發、唐雲、張宗祥諸先生,都曾為王星記扇廠所產的白紙扇題字作畫。「王星記」自己有不少書畫藝人,他們技藝嫻熟,每年創作的扇面數以千計,並有不少的佳品問世。
檀香扇:
檀香扇是以檀香木為原料製成的摺扇;木材主要產於印度和東南亞一帶。用於制扇的檀香木,樹齡需要幾十年以上,可見檀香木的珍貴與稀少。製成扇子,「有扇在香存」之譽,一把檀香扇保存數十年之後,依然香味幽雅。
檀香扇的製作,「王星記」傳人王子清鑽研日本、法國扇子長處,於1920年開發試產成功,並以杭州西湖風景「西泠」、「玉帶」、「雙峰」作扇名投放市場,大受歡迎,正式列為一個獨立的扇種,為王星記扇子錦上添花。
檀香扇為高檔手工藝品,主要裝飾工藝為拉花、燙花、雕花、繪畫等。獨特的加工工藝,使檀香扇更具精細、高雅。「拉花」是運用一種簡單的鋼絲鋸在一薄薄的扇片上,用手工拉出上萬個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孔眼,在整個扇面上組成千變萬化,虛實相等的各種精美圖案。「燙花」又叫烙畫,是用火筆在扇面上燙出深淺不一,褐色焦痕的圖案,技藝人員往往能巧妙利用檀香自然木紋,借「紋」勾勒出奇峰異山,雲依霧繞,傳神入化。雕刻主要是在扇骨柄上雕鏤出人物,山水,花鳥等圖案。經過雕刻工藝後,更增加檀香扇的藝術欣賞價值。繪畫使扇面層次清晰,錯落有序、內容豐富、色彩鮮艷。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倡導多出高品位的名牌產品,使工藝性、裝飾性極強的「王星記」檀香扇有了大的發展,拉花雕刻技藝明顯提高,代表作品有《西廂記》、《蘭亭碑》等。燙花也能表現人物、花鳥、魚蟲和各類山水風景題材,還能自然地表現奇峰疊翠、煙霧輕繞、水流波涌等特殊效果,上世紀60年代的代表作品有《黛玉葬花》等。後又發展「鑲嵌」裝飾手段,以牛角、象牙為原料。經過手工拉、磨、雕、刻等工藝,製成各種花鳥山水圖案,然後運用誇張、對比的美學原理,鑲嵌在扇面上。鑲嵌後的檀香扇精妙絕倫。
近年來,「王星記」新創拉燙相結合檀香扇,以拉花圖案為背景,再燙以絢麗的畫面。經過拉燙結合,以拉花鏤刻線條的「虛」烘托燙花畫面的「實」,一虛一實,相得益彰,互相襯托,華美無比。2000年至2005年,「王星記」新一代藝人在檀香扇上精心創作,屢獲殊榮。檀香扇《西湖全圖》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銀獎和杭州工藝美術精品金獎;檀香宮扇《西湖明珠》首屆浙江民間工藝優秀作品金獎;燙拉檀香《白蛇傳》杭州市優秀旅遊商品金獎。
絹竹扇:
絹竹扇又名為女絹扇,是王星記扇莊上世紀30年代為杭州都錦生絲織廠所創的一個新扇種。
絹竹扇扇骨以竹為原料,扇面採用杭州特產絲綢,可分為兩大類:扇骨染成黑色,配以黑色絹作扇面的稱「烏竹扇」,扇骨染成其他顏色、配上與之協調的彩色絹作扇面的稱「彩竹扇」。前者高貴莊重,後者秀麗活潑,各臻其妙,任各年齡段婦女所選用。絹竹扇扇面需經礬綢、折面處理,用銀箔作沿條,或繪畫,或噴花,或網印,高檔絹竹扇則用金銀箔裝飾扇面,富麗堂皇十分氣派。1983年後王星記扇廠採用真空滌綸薄膜作扇面材料代替絹綢,增強了絹竹扇的防水、防蛀性能,更加經久耐用。
至1990年後,絹竹扇花色品種繁多,成為王星記扇廠內外銷的主要品種。2000年後,「王星記」開發了繪畫絹竹扇,將扇面比例縮小,突出扇骨力度,並改變扇面作畫的裝飾習慣,創新地在扇骨上描繪出圖案。而圖案色彩與扇面顏色相吻合,給人以高貴典雅的感覺。繪畫絹扇妙配時裝,既幽雅又時尚,很受年青女子的喜愛。
宮團扇:
宮團扇又名紈扇、合歡扇,其歷史比摺扇悠久。宮團扇製作的材料主要是扇面的絲絹,做工精細,扇的形狀不固定,古色古香,很受收藏界青睞。高檔的宮團扇扇面上繪有仕女閨秀、花鳥魚蟲或青山綠水,題詩落款。
「王星記」生產宮團扇也有50多年的歷史了。代表作品有原王星記扇廠廠長、工藝美術師毛維東設計創作的《百鳥朝鳳》、《南極仙翁》及《百鶴圖》。
屏風扇:
屏風扇問世於1978年,是從白紙扇中分衍出來的,多年來一直是「王星記」生產的一個扇種,頗受市場歡迎。屏風扇一般規格為50至112厘米,扇邊採用毛竹或硬木製作,有單邊和雙邊兩種。高檔的屏風扇其大邊雕有各種圖案,扇面有全紙面、灑金面、灑銀面、全絹面等數種,其畫全部採用手工精繪。1983年,王星記扇廠生產出一把巨型屏風扇。該扇高2.6米,長5米,凈重16公斤,可謂扇中一絕。
2005年,仿古大絹扇《新西湖全圖》問世,該作品長 280cm ,採用傳統工筆山水繪畫的手法,大膽合理的布局,將新西湖景點全貌描繪出來,既大氣又靈秀,既粗放又細膩,很好地表現了新西湖的魅力。
舞台扇:
扇子與舞台藝術關系密切。舞台扇是高級花扇之一種,稱為杭扇一絕。早期的「王星記」就已生產此扇。
舞台扇分戲劇用扇、舞蹈用扇、評彈用扇及魔術用扇等。除了在扇面上灑金貼花或大柄包漆,務必鮮麗奪目外,也可根據客戶或劇情定製。藝術大師梅蘭芳,上世紀30年代在表演《貴妃醉酒》這場戲中,上下舞動的「扇舞」就是「王星記」製作的。
一般扇子只有正反兩面扇面,經過「王星記」精心設計,一把扇子左右張合,現出三種不同的鮮艷奪目的扇面,真是妙不可言,這就是舞台上表演的魔術用扇。
魔術扇製作技藝用於奧運旅遊紀念品的設計中,創作的一把折紙扇可按不同方向打開,呈現三面不同的圖案,分別是京劇臉譜、國寶熊貓和「北京歡迎你」字樣,隨意變幻,妙趣橫生,既能表現中華上下共迎奧運的喜悅心情,又能增添休閑樂趣。
象牙扇:
我國採用象牙為原料製作扇子的歷史漫長,但都是以扇中的附件的面貌出現的。到了近代才有用象牙製作整把扇子。 王星記扇廠生產的象牙扇規格較小,採用非洲象牙為原料,質地堅韌 、細潔。扇骨經拉、鏤、雕、刻等工藝加工,大邊每每雕刻成如意形狀。扇面用真金箔裝飾,十分高貴雅緻,屬扇中珍品。是杭扇中的傳統產品之一。
白骨扇:
白骨扇是杭扇中特有的扇種,其扇骨有16至18根,用漂白的牛肋骨精製而成,扇面有紙或絹兩大類,適宜題詞作畫。1983年,「王星記」廠推出微型白骨扇,其規格為66毫米至100毫米,宜室內博古架上陳設,十分雅緻。
羽毛扇:
羽毛扇的歷史比宮扇還悠久。製作羽毛扇的原料主要是禽鳥的羽毛。杭扇中的羽毛扇類,主要有鵝毛扇、絨毛扇和孔雀毛扇。它製作復雜,工藝要求高,僅選羽就需要色澤一致,長短相仿,羽毛川排左右對稱。

4. 鳳畫,風靡大明朝的文創題材手工藝畫為何沒落

安徽蕪湖鐵畫這項非物質文化的繪畫工藝馳名中外,作為國禮送給不少國家。在人民大會堂就懸掛了鐵畫《迎客松》和鐵書法《沁園春·雪》等優秀鐵畫作品。蕪湖鐵畫可謂是家喻戶曉,但是同樣在安徽的皖北知名的藝術品是靈璧奇石,作為從大明朝一直馳名到晚晴的鳳畫卻逐漸沒落,名聲不同以往。鳳畫的起源地鳳陽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一直以來帝王文化、名將文化、花鼓文化、鳳畫文化、改革文化、玻璃文化都是鳳陽的歷史文化資源的驕傲,但是作為皖北三絕的鳳畫已經有著六百多年的歷史現在卻沒有往日的興盛。

當時鳳畫傳人唯一健在的尹傑丞就是畫鳳的老手藝人,日本人侵入鳳陽,其父含恨離開世間,但是朝不保夕的生活,使得鳳畫根本沒人需要。只有在逢年過節時候,他才畫幾幅送給親友。對於祖傳下來的鳳畫珍品和繪畫工具也進行精心保存,但是在後來運動中被付之一炬。鳳畫的手工藝術由於人才衰落加上需求減少逐漸走了下坡路,不容樂觀。

通過各界努力,在2006年鳳畫被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開辦了相應的鳳畫的高職專業。在央視等欄目對鳳畫進行了專題報道。鳳畫其實也是很好的文創作品,這項具有很好的漢文化色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應該得到我們的學習和弘揚,鳳鳴九皋,代代相傳!

5. 女子用金絲、銀絲編出的掐絲琺琅畫,值多少錢

女子用金絲、銀絲編出的掐絲琺琅畫,值多少錢?

掐絲琺琅畫價格一般是1999元,但用金絲和銀絲編制應該要在1999上多出好幾十倍。

《百鳥朝鳳》掐絲琺琅畫以古代著名畫作《百鳥朝鳳》為藍本,以鳳凰為中心,畫鳥近百,繪有當時國人所愛之樹木以及祥瑞獸鳥,比喻盛世百姓的安居樂業,國泰民安;打破了金屬胎體的限制,選用張同祿大師獨創的特殊復合材質為胎體;掐絲是重點,絲掐得好不好,直接關繫到畫的整體效果。掐絲是主要的製作工序,用鑷子將扁細的銅絲掐、掰成主體圖案,過程是十分復雜。掐絲工藝,全憑大師的一雙巧手和純熟的技藝,掐飾出神韻生動的畫面,絕非易事;

將琺琅彩釉料製成砂粒狀再經過特種工藝燒制後作為著色材料,材質高貴、處理技術獨特,使整個畫面厚重而逼真、透亮而永不褪色。點藍是能夠展現出景泰藍魅力的最關鍵的環節,需要具備較高超的技藝水準,一個重色或是淺色,如果用量控制不好,就會出現不同的效果,影響著表現的質量,一個小小的圖案,淺色需要多少,深色需要多少,在不斷思索中被活生生的展示出來,一邊用籃管吸著彩釉,在絲框內將其填點飽滿、撫平坦,一邊用吸水的布將水吸干,逐個點滿完成。

百鳥朝鳳掐絲琺琅畫是宮廷繪畫與皇家絕技兩大經典的完美結合,清代宮廷畫師與當代景泰藍藝術大師張同祿跨越時空的對話合作,真實再現中華藝術珍品神韻。畫面繪以靈禽瑞鳥、山川河流、長青松柏,恢宏博大起,美輪美奐,寓意喜慶吉祥,富貴綺麗中蘊含著王者之氣張同祿景泰藍作品一件難求,其作品漲幅近70%,成為市場投資熱點。收藏若無景泰藍,藏盡天下也枉然,景泰藍屢拍天價,收藏一件就是未來一筆巨大財富!張同祿作品,當代精品,未來的文物,價值不可限量!每一件掐絲琺琅畫價格都不一致。

6. 《百鳥朝鳳》的創作背景

由中國第四代導演吳天明執導的絕唱之作《百鳥朝鳳》,已經於2016年五月份正式上映了。如今,雖然已經離電影的首映過去了一個月有多。但是,電影給予我們觀眾的深刻意義,卻是久久難以忘懷的。尤其是作品當中,所傳達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廣大中華兒女們去深思、學習並且發揚的。這部電影,不僅僅是個電影。從更為深遠的意義上看,它更是一份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關於文化的堅守,是一份多麼任重而道遠的事情。

百鳥朝鳳的劇情簡介· · · · · ·

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陶澤如 飾)是個外冷內熱的老人,看起來嚴肅古板,其實心懷熱血。影片表現了在社會變革、民心浮躁的年代裡,新老兩代嗩吶藝人為了信念的堅守所產生的真摯的師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本片改編自肖江虹同名小說。

鏈接: https://pan..com/s/1sx69iokHcCeyeu8Me7Y8ZA

?pwd=qx59 提取碼: qx59

7. 粵綉的工藝特色

粵綉,包括潮綉和廣綉,以潮綉之精良聞名海內外,是中國四大名綉之一,是產於廣東地區的刺綉品,以潮州和廣州為中心。潮綉以戲服為主。它以布局滿、圖案繁茂、場面熱烈、用色富麗、對比強烈、大紅大綠而著稱。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布局滿,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樹根等補充,顯得熱鬧而緊湊;粵綉的另一個獨特現象,就是綉工多為男工,和其他地區綉工均為女子不同,在綉制大件時,綉工常手拿長針站著施綉。
粵綉用線多樣形態等因素都用來強化,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雀毛績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針法十分豐富,把針線起落、用力輕重、絲理走向、排列疏密、絲結捲曲形態等因素都用來強化圖像的表現力。粵綉最主要的針法,有灑插針(即擻和針)、套針、施毛針。常用織金鍛或釘金綉法襯地。粵綉自清中期以來,分為絨綉、線綉、釘金綉、金絨綉等四種類型,其中尤以加襯浮墊的釘金綉最著名。起初釘金綉只加襯薄浮墊,後來變成襯厚浮墊,使花紋呈浮雕效果,多用於綉制戲衣和舞台鋪陳用品及寺院鋪陳用品。金絨綉以潮州最有名,絨綉以廣州最有名。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經廣州海關出口的粵綉,其價值達到496750兩白銀。粵綉紋樣有三陽開泰、孔雀開屏、百鳥朝鳳、杏林春燕、松鶴猿鹿、公雞牡丹、金獅銀兔、龍飛鳳舞、佛手瓜果等民間喜愛的題材,構圖繁密,色彩濃重。粵綉的主要作品為衣料、被面、枕套、掛屏、屏心及小件扇套、褡褳、團扇、鞋帽、荷包等。粵綉曾於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獎。
自清代以來,潮州婦女多勤紡織,女子到了十一二歲,其母即為預制嫁衣,家家戶戶都會紡織刺綉。清代粵綉工人大多是廣州、潮州人,特別潮州綉工技巧更高,而且男子精於綉功,為其他省市所罕見。刺綉藝術被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實用裝飾品上。潮綉以金碧、粗纊、雄渾的墊凸浮雕效果的釘金綉為特色而標異於其他綉種。題材有人物、龍鳳、博古、動物、花卉等,以飽滿、勻稱的構圖和熱烈喜慶的色彩,氣氛鮮明、生動地表現題材,使潮綉產生了豐富瑰麗的藝術效果。潮綉有絨綉、釘金綉、金絨混合綉、線綉等品種,各具特色。《百鳥朝鳳》是其代表作品。
「廣綉」是產於廣東地區的手工刺綉品。創始於少數民族,明中後期形成特色。其特色有五:一是用線多樣,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譽毛捻樓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二是用色明快,對比強烈,講求華麗效果。三是多用金線作刺綉花紋的輪廓線。四是裝飾花紋繁縟豐滿,熱鬧歡快。常用百鳥朝鳳、海產魚蝦、佛手瓜果一類有地方特色的題材。五是綉工多為男工所任。綉品品種豐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頭巾、台帷、綉服、鞋帽、戲衣等,也有鏡屏,掛幛、條幅等。
粵綉構圖豐滿,繁而不亂;圖案工整,富於誇張;色彩艷麗,對比強烈;針法多樣,善於變化。粵綉運用「水路」的獨特技法,使綉出的圖案層次分明,和諧統一。「水路」,即在每一相鄰近的刺綉面積之間,在起針和落針點之間留出約0.5mm的等距離,從而在綉面形成空白的線條。例如,在花卉的每朵花瓣、鳥禽的鳥羽之間,都留有一條清晰而均齊的「水路」,使形象更加醒目。
粵綉題材廣泛,其中以龍、鳳、牡丹、百鳥朝鳳、南國佳果(如荔枝)、孔雀、鸚鵡、博古(仿古器皿)等傳統題材為主。
粵綉針法豐富,有基礎針法、輔助針法、象形針法3大類,直針、續針、捆咬針、鋪針、釘針、勒針、網綉針、打子針等45種。綉制時,根據設計意圖及物像形狀、質感和神態,巧妙地將各種針法互相配合和轉換,以求達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金銀線綉又稱釘金綉,是粵綉的傳統技法,針法復雜、繁多。其中以潮州的金銀線墊綉最為突出。金銀線墊綉是在綉面上,按照形象中需要隆起的部分,用較粗的絲線或棉線一層層地疊綉至一定的高度,並做到外表勻滑、整齊,然後在其上施綉;或以棉絮作墊底,在面層以絲線滿鋪綉制,然後在面層上施綉;或以棉絮作墊底,覆蓋以絲綢,並將絲綢周圍釘牢,然後在上面施綉。潮州刺綉「九龍屏風」,畫面上為九條動態不同的蛟龍騰空飛舞,又以旭日、海水、祥雲相連,組成九龍鬧海,旭日東升,霞光萬道的壯麗場面。綉品採用了金銀線墊綉的技法,龍頭、龍身下鋪墊棉絮,高出綉面2~3cm,充分表現了蛟龍豐滿的肌肉、善舞的軀體及閃閃發光的鱗片,富於質感和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