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月亮變化的規律
初一是新月,看不到;之後一點點變成月牙狀,初三、四月牙狀的月相叫娥眉月;初七初八成半圓狀叫上弦月。
月相的更替周期是29.53天,稱為一個朔望月,它是歷法中歷月和星期的來源。這個時間比月球公轉的時間(恆星月)要長,因為當月球繞地球公轉時,地球也在繞太陽公轉。
由於月球本身不發光也不透明:
在太陽光照射下,向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區,另半個球面是暗區(被自己擋住的)。隨著月球相對於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對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對向地球的亮面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
可以簡單的歸納為兩條:
1、月球不發光,不透明。
2、與月、地、日三者的相對位置有關。
約在農歷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於太陽和地球之間。地球上的人們正好看到月球背離太陽的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見月亮,稱為新月或朔,這時是農歷初一。此月相與太陽同升同落,只有在日食時才可覺察它的存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月相變化
⑵ 月相變化規律手抄報
月相變化規律手抄報
月相是指天文學中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太陽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的稱呼。由於月亮每天都在星空中自東向西移動一大段距離,因此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便是不同月相形成的原因。
月相成因
月球靠反射陽光發亮,它與太陽相對位置不同(黃經差),便會呈現出各種形狀。朔:如圖所示,在位置1,日月黃經差為0°,這時月球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與太陽幾乎同時出沒,故地面上無法見到,這一天為農歷的 初一。
滿月: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月球轉到地球的另一面,也就是圖中的位置5,
黃經差為180°。這時地球在太陽和月亮的中間,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對著地球,此時我們看到的是滿月,或稱之為「望」。由於月球正好在太陽的對面故太陽在西邊落下,月球則從東邊升起,到了月球落下,太陽又從東邊上升了,一輪明月整夜可見。
下弦月:滿月以後,月球升起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遲了,月球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小了,到了農歷二十三,也就是圖中的位置7,黃經差270°。滿月虧去了一半,這時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現 於東半天空中,這就是「 下弦」。
快到月底的時候,月球又將旋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在日出之前不久,殘月才又由東方升起。到了下月初一,又是朔,開始新的循環。
⑶ 手工月亮的做法
手工月亮的做法如下:
准備材料:鉛筆、壁紙刀、彩色卡紙、剪刀。
⑷ 月亮是怎麼一天天由月牙變成了圓盤畫出變化圖
月相的變化規律如下圖所示,這是根據我國的農歷所繪的月相圖。
(4)手工製作月亮的變化規律和圖片擴展閱讀:
月相,天文學術語。(phase of the moon)是天文學中對於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明部分的稱呼。隨著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
月相是指天文學中對於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明部分的稱呼。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中有規律地變動。因為月球本身不發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見發亮部分是反射太陽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陽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陽光。
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陽直接照射的部分,這就是月相的來源。月相不是由於地球遮住太陽所造成的(這是月食),而是由於我們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陽照到發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陰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陰暗面。
參考鏈接:網路——月相
⑸ 月亮形狀變化圖及名稱
月亮形狀變化圖及名稱如下:一個月中月亮的變化規律依次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滿月、虧凸、下弦月、殘月、新月。
月亮每天的形狀在變化,這就是月相,故人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說明古代人從很久之前就對這種現象進行了記載。月球是一個不發光而且不透明的球體,在太陽的照射下,月亮始終只有一半是亮的,因為地球也月亮的位置不同,所以我們看見的月亮形狀也就不同。
月相變化
當地球位於月球和太陽之間時,我們可以看到整個被太陽直射的月球部分,這就是滿月。當月球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時,我們只能看到月球不被太陽照射的部分,這就是朔月;而當首度再見到月球明亮的部分時,稱為「新月」。
當地月聯線和日地聯線正好成直角時,我們正好可以看到月球被太陽直射的部分的一半,這就是上弦月。月相的更替周期是29.53天,稱為一個朔望月,它是歷法中歷月和星期的來源。這個時間比月球公轉的時間(恆星月)要長。
因為當月球繞地球公轉時,地球也在繞太陽公轉,一個朔望月月球大約要繞(360+360*29.53/365.24)=389.11度(公轉只繞360度)。所以一恆星月大約為29.53 * 360 / 389.11 = 27.32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月相變化
⑹ 一個月中,月相變化規律是什麼(用圖表示)
按照陰歷,從初一到月末,月相分別經歷(北半球):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盈凸)—滿月 —凸月(虧凸)—下弦月—蛾眉月(殘月)—新月,既朔月→望月→朔月。
陰歷就是依照月相變化規律制定的(中國農歷屬於陰陽歷),農歷月初時,月亮正好在地球和太陽之間,稱為新月,或者叫做朔月;農歷十五十六時,就是滿月,或者叫做望月,如此循環。
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圈需要27.32天,但是受地球自轉的影響,地球上看到的月相變化周期,是要滯後於月球公轉周期的,月相周期為29.53天,這也是農歷中定義大月30天、小月29天的原因。
(6)手工製作月亮的變化規律和圖片擴展閱讀:
月相成因
月球靠反射陽光發亮,它與太陽相對位置不同(黃經差),便會呈現出各種形狀。
朔:如圖所示,在位置1,日月黃經差為0°,這時月球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與太陽幾乎同時出沒,故地面上無法見到,這就是朔,這一天為農歷的初一。
上弦月:月球繼續朝前旋轉,到了農歷初七、八,也就是圖中的位置3,黃經差為90°,太陽落山,月球已經在頭頂,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這時被太陽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給你看到,稱之為「上弦月」。
滿月: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月球轉到地球的另一面,也就是圖中的位置5,黃經差為180°。這時地球在太陽和月亮的中間,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對著地球,此時我們看到的是滿月,或稱之為「望」。
由於月球正好在太陽的對面故太陽在西邊落下,月球則從東邊升起,到了月球落下,太陽又從東邊上升了,一輪明月整夜可見。
下弦月:滿月以後,月球升起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遲了,月球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小了,到了農歷二十三,也就是圖中的位置7,黃經差270°。滿月虧去了一半,這時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現於東半天空中,這就是「下弦」。
快到月底的時候,月球又將旋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在日出之前不久,殘月才又由東方升起。到了下月初一,又是朔,開始新的循環。
⑺ 月亮的月相變化圖是怎麼畫的
月相變化圖如下:
從圖中可以看到月相變化規律:從新月到滿月再到新月,就是月相變化的一個周期。這一周期平均為29.53天,稱為朔望月。每個月的朔為農歷月的初一,望為十五或十六。快到月底的時候,月球又將旋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在日出之前不久,殘月才又由東方升起。到了下月初一,又是朔,開始新的循環。
(7)手工製作月亮的變化規律和圖片擴展閱讀
月相的形成原因:
這種月相的變化,是人們在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當月球繞地球運動時,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相對位置在一個月中有規律的變動。
另外,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人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陽的光。月相實際上就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雖然月亮無論何時都被照亮一半,但從地球上看去,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看到的亮面面積、朝向不同,所以看到月亮的樣子就也在不斷地變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