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紙錢 怎樣剪
1、首先准備材料:正方形紙、剪刀、筆。如下圖所示。
② 錢是怎麼製造的
1、 印鈔紙:印鈔紙採用的原料以長纖維的棉、麻為主,紙質堅韌、光潔、挺括,耐折、不起毛,有的國家還在紙漿中添加了特殊的標記物或隨機分布的紅色、綠色纖維絲。印鈔紙無熒光,便於在熒光燈下觀察用熒光油墨印製的防偽標識。用塑膠代替紙製成的塑膠鈔票已問世,更耐用。印鈔紙當然也可用於國債、股票等有價證券或護照等重要證件。 2、 浮水印紙:在造紙過程中,在絲網上安裝事先設計好的浮水印圖文印版,或通過印刷滾筒壓制而成。由於圖文高低不同,使紙漿形成厚薄不同的相應密度。成紙後,因圖文處紙漿的密度不同,其透光度有差異,故在透光觀察時可現出原設計的圖文,此即浮水印。浮水印有固定浮水印、半固定浮水印和不固定浮水印三種。固定浮水印固定在紙幣、護照、證件等紙張的一定位置上,而且與肉眼可見的印刷圖文或其他防偽措施匹配准確,如我國1990年版100元、50元人民幣,在浮水印窗位置分別有毛澤東、工人的頭像。半固定浮水印每組浮水印之間的距離、位置均固定,各組在紙上成連續排列,故也叫連續浮水印,多用於專用的紙張。不固定的浮水印分布於紙張的滿版(滿版浮水印),如我國5元和1元人民幣均有滿版古錢浮水印。固定浮水印印製技術的難度較大,故多用於鈔票等有價證券、護照的印製。浮水印可分陰紋和陽紋兩種,甚至可以做出不同的層次,宛如一幅中國的水墨畫。國外新研製一種透明浮水印,只能從某一個角度觀察出來,用掃描器不能復制。 3、 電子浮水印紙:據英國《泰晤士報》1999年5月3日報道,一種稱為「微巴」的系統,利用混沌理論將資料編成密碼加入到文件的背景中。這種「微巴」肉眼看不見,但用掃描器可閱讀、破解其密碼。只有原始的印版才能印製「微巴」,任何精密的印刷設備均不能復制或只能印出一些模糊不清的圖像。據研製的公司稱,從數學的角度想破譯「微巴」的編碼系統幾乎是不可能的。識別時使用一種標準的電腦掃描器;商用版本也可用超市的掃描設備查驗紙幣。「微巴」可以很容易隱藏在貨幣、股票等有價證券的浮水印、圖像的背景中,故也稱電子浮水印。該技術也可用於照片的非重要部位和其他紙品的防偽標識等處,用掃描器查驗。 4、 超薄紙:這類紙表層有不同的顏色,而且很薄,一旦被擦去即露出紙基的另一種顏色。用它可防止簽名或數位被擦、塗改。 5、 防偽嵌入物:在紙張等載體中有意識地加入某種物質以防偽。 (1) 纖維絲、彩點加密紙:在造紙時在紙漿中加入帶有不同顏色的細纖維絲或彩點。這些纖維絲或彩點有肉眼可見的,也有隻能在紫外線照射下才能顯示顏色的。纖維絲可長可短、可細可粗,其顏色一般有紅、藍和桔紅等;其分布是隨機的,疏密程度也各異。也有分布在固定位置的,如1928年以前印製的美元,紅藍兩色纖維絲只分布在票面正中的一條狹長的區域內。由於這些纖維絲是包埋在紙漿中,用針可以挑出,在體視顯微鏡下易於和壓入紙表面或印刷在紙上的纖維絲區別。 (2) 金屬箔、塑膠薄片、扁平聚酯絲加密法:將特製的金屬箔、塑膠薄片、扁平聚酯絲等物質加入到紙漿中防偽。在聚酯絲上還可印有文字並在某一方向上對光方可看到,故不能復印。義大利發行的一種紙幣上隱藏於肉眼不可見的金屬箔,用特製的識別器檢查時,可發出聲音。 (3) 雙色熒光纖維加密法:把兩種不同顏色的纖維加入到貨幣等有價證券、證卡中,使其隨機地為生水平、垂直不同方位以及不同熒光顏色、強度等多個可變的光學特徵。據發明者估計,以每平方英寸12根纖維的密度,能隨機復制重復的機率是10^(-1000),幾乎是不能復制的。但此法要預先記錄並核對資料。 (4) 嵌入式全息圖:在紙張或卡片中嵌入二維或三維全息圖,變換視角時可以看到不同的圖像。 6、 安全線:在抄紙的過程中,在紙張的特定位置包埋入特製的金屬線或不同顏色的聚酯類塑膠線、縮微印刷線或熒光線。對光觀察時可見到有一條完整的或斷續(開窗)的線埋藏於紙基中。線的形狀一般為直線,也可做成波浪形、鋸齒形等。開窗式安全線斷續地暴露於紙面,用影印機復印時,暴露的金屬線被復印成斷續的黑線,故不能復制。安全線可設計成各種顏色,也可雙色間隔地同處一條線上,線上還可有縮微文字。1996年美國新版百元美鈔紙中,有一條聚合物安全線在紫外線照射下顯粉紅色熒光,並有連續印刷的縮微文字「USA100」。熱敏安全線在室溫下是一條粉紅色線,當用手指加溫達37度時,其局部即出現縮微文字。鐳射安全線不僅能變換顏色,還可變換圖像。一種金屬或磁性安全線用相應的探測器檢查,可發出信號或聲音。 7、 有痕量添加物的紙:將痕量的化學元素加入到紙漿或紙的某一局部,鑒別時用相應的方法檢測。利用生物學抗原抗體有特異反應的原理,把抗原加入到紙張的某一局部,檢測時利用抗原遇到相應的抗體會發生特異反應的機理,用顯色法或熒游標記法等檢查有無造紙時加入的抗原,以辨真假。有一種化學加密紙,在紙漿中或在紙表面施膠時加入特殊的化合物,檢測時用特製的筆在紙上劃或塗一下即可顯色或呈現熒光。 8、 防復印紙:在紙的表面塗有菲薄的鋁保護層,不影響印刷,但可藉助鋁的反光使影印機的光分散或偏轉,使復印件一片漆黑。有一種對付彩色復印的方法,當復印或掃描這種標識時,標識只能被製成黑白兩色並顯有「VOID」字樣,使仿製失敗。用這種方法製成的防偽標識,可用於電腦軟體和化妝品等商品的包裝。 二、 防偽油墨 在油墨中加入一些特殊的加密配方,以區別於普通的油墨。根據油墨中添加物和檢測方法的不同,防偽油墨可分為:熒光油墨、紅外油墨、溫致變油墨、光致變油墨和防復印油墨等。 1、 紫外熒光油墨:依據油墨本身有無顏色又分為有色熒光油墨與無色熒光油墨兩種,前者印刷的圖文肉眼可見,後者則不可見,但二者均需在紫外線照射下方能顯出熒光。由於紫外線有長波、短波之分,故熒光油墨也不同,目前應用長波紫外線油墨的較多。熒光油墨的製作工藝有嚴格的要求,一些質量低劣的熒光油墨以廉價在市場上競爭,防偽性能很差,往往敗壞了熒光油墨的聲譽,在選購時應注意。 2、 日光激發變色油墨:在太陽光照射下,能發出可見光(400~800nm)的防偽油墨。 3、 紅外防偽油墨:將吸收紅外線的物質加入到油墨中製成。由於紅外油墨吸收紅外線,如在印品的某一局部用這種油墨,在日光下無任何反應,但在紅外線照射下,可觀察到相應的信號或暗的圖文。 4、 光致變色油墨:在油墨中加入光致變色的或光啟動的化合物。用這種油墨印刷的圖文,在白光下呈一種顏色;在紫外線照射下變成紅、藍或黃色,當再用白光照射時,又還原成本色,這一過程是可逆的。 5、 熱敏防偽油墨:在加熱時引起油墨中添加的液晶或熱致變色的化合物發生理化結構改變而變色。變色後,有的可逆變,有的不可逆變。溫度一般設在40度-100度之間為宜,檢測時可用手指或點燃的煙頭、熱水杯加熱即可。 6、 壓敏防偽油墨:在油墨中加入含變色物質的微膠囊及相應的化學試劑。用這種油墨印刷的圖文有可見的和不可見的,當用指甲或硬的物體壓擦時即發生顏色變化,依據設計可顯紅、藍、黑、綠、紫、黃等顏色。顯色後不再還原,表示標識已使用,該商品已售出。 7、 磁性防偽油墨:油墨中加有磁性物質。用此油墨印刷的圖文用磁檢測器可檢出磁信號。用其印製的密碼等資訊,可用解碼器讀出。由於磁性材料易得,也易被磨損、故影響其使用效果。 8、 光學可變防偽油墨(OVL):在油墨中加入微小的多層鍍膜,印出的圖文從不同的視角觀察時,呈現不同的顏色。復印即失真。有些國家已在貨幣或護照上使用。新版百元美鈔右下角的「100」數位用這類油墨印刷,當垂直於票面看時呈綠色;當與票面成20度夾角觀察時呈黑色。一些日元也採用了該技術。 9、 防塗改防偽油墨:油墨中有特殊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遇消字靈或其他塗改液即發生顏色反應。用此油墨印刷的支票款額大寫欄,一旦遇有塗改液即變色或顯出「作廢」字樣。 10、 化學加密油墨:在油墨的配方中加入特殊的化學試劑或其他物質,印刷成肉眼看不見的隱形圖文,辨認時,在圈定的范圍內塗上相應的試劑後即顯出隱形的圖文或產生熒光。 11、 多重加密油墨:將上述的幾種防偽方法用於一種油墨中,增加其仿製的難度,以提高防偽的性能。 12、 防偽印油與印泥:蓋章用的印油或印泥也是一種油墨,故其防偽方法可以依照上述各項。有人在研究利用紫外、紅外、X射線等不可見的熒光化合物、光電轉換物質、特種化學物質、動物或植物的DNA、單克隆抗體以及特異性抗原等物質做成新型的防偽印油或印泥,使之更難仿製。用這種印油加蓋的印文,外觀與普通印通話文無異,但用相應的方法檢測時則顯有特殊的效果。如用紫外線激發防偽印油加蓋的印文,在紫外線照射下顯有鮮艷的熒
③ 錢是怎麼造出來的圖片
人民幣的製造流程:
(1)提出人民幣的發行計劃,確定年度貨幣供應量。每年由人民銀行總行根據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提出貨幣發行和回籠計劃,報國務院審批後,具體組織實施。包括負責票幣設計、印製和儲備。
(2)國務院批准人民銀行報批的貨幣供應量計劃。
(3)進行發行基金的調撥。發行基金是中央銀行為國家保管的待發行的貨幣。它是貨幣發行的准備基金,不具備貨幣的性質,由設置發行庫的各級人民銀行保管,總行統一掌管,發行基金的動用權屬於總庫
(4)普通銀行業務庫日常現金收付。人民幣的貨幣發行主要是通過商業銀行的現金收付業務活動來實現的。各商業銀行將人民銀行發行庫的發行基金調入業務庫後,再從業務庫通過現金出納支付給各單位和個人,人民幣鈔票就進入市場。
(3)造錢的步驟圖片擴展閱讀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所走過的歷程可以發現,中國特色的「增配效率」,就好比向一個孤島封閉經濟體中,不斷地增量投放了諸如城市土地、商品房屋、大量勞力、生產技術、現代企業制度等新增生產要素;
使得當初該孤島經濟體中的新增要素總量不斷擴張,我國經濟才得以不斷地化資源為資產、化資產為貨幣,歷來都是先要增投生產要素,進而才能釋放出「改革紅利」。可以說,我國的「改革紅利」,大部分都是源於增投生產要素帶來的「增配效率」。
正視我國貨幣超發,才能直面我國「滯脹」隱憂;認清「增配效率」不足,才能全面反思我國經濟增長的政策改進。我國實體經濟的供需失衡、金融體系的貨幣過剩,是我國並未找到破解「增配效率」不足的明證。
所以,在方法論上,必須將我國經濟「兩個三十年」聯系起來,才能找到中國特色「增配效率」的釋放經驗、政策改進和特有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