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非遺文化都有哪些手工藝
1、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中國蠶桑絲織包括:杭羅、綾絹、絲綿、蜀錦、宋錦等織造技藝及軋蠶花、掃蠶花地等絲綢生產習俗。中國勞動人民是首先發明並大規模生產使用絲綢的民族,其製作的絲綢製品更是開啟了公元前二世紀與公元前一世紀之間世界上的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
2009年9月30日,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南京雲錦:
南京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稱,其歷史可追溯至417年(東晉義熙十三年)在國都建康(今南京)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歷史。
如今只有雲錦還保持著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一直保留著傳統的提花木機織造,這種靠人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仍無法用現代機器來替代。
3、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地方民間傳統制陶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紫砂陶製作技藝以特產於宜興的一種具有特殊團粒結構和雙重氣孔結構的紫砂泥料為原料,採用百種以上的自製工具,經過打泥片、拍打身筒、鑲接身筒或鑲接與雕塑結合等步驟最終完成陶製品
4、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安徽省界首市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界首彩陶燒制技藝源於唐代,是淮北手工藝的精華。1999年,淮北柳孜運河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界首三彩陶片,成為當時全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5、燒藍
我國傳統的首飾工藝之一。這種工藝興盛於清代。銀藍工藝主要應用在銀飾件上,是金屬制胎工藝與點藍施色工藝相結合的一門藝術。因其工藝的特殊性——只能燒制在銀器表面的「藍」,故而又得名「燒銀藍」。
B. 陶藝製作教程
陶藝不僅可以用來擺設與觀賞,而且還可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那麼,你知道陶藝是如何製作的嗎?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陶藝製作教程,希望能幫到你。
陶藝製作教程
瓷器全手工圓器製作工藝流程
圓器製作,是景德鎮傳統陶瓷成形工藝中的一類。它依靠陶車手工拉坯成粗形,進而利用陶范規整形制,是大量應用於日用瓷(杯盤碗碟)生產的一種方式。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採用了先進的機械生產方式,手工圓器幾乎退出了景德鎮的舞台。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但是對於傳統,具備一定的殺傷力。
1:揉泥
揉泥,目的在於排空泥料中的氣泡,使得泥料進一步緊致。缺少這一道工序,則容易出現坯體中含有氣泡,坯體乾燥燒制時容易破裂變形。
2:做坯
景德鎮傳統圓器做坯,即是依據最終的器型作出大致相應的坯體,以供後期印坯時使用。
3:印坯
做好的粗坯,在經過一定時間的自然陰干(必須在一定的濕度和溫度條件下自然陰干,不可日曬。做坯成形的坯體,必須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直立放置,則可能產生底部的坯裂),就可以進入印坯工序。印坯,是為了使手工成形的圓器在燒制後達到整齊劃一。待手工拉坯的坯體自然陰干後,將半乾的坯體置於土製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體周正勻結。
4:利坯
利坯,是將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進一步光整圓潤。
5:盪里釉
圓器製作,若是器內沒有裝飾的,則需要先上里釉。器物外面的釉則是後期第二次的浸釉。釉,是附著在陶瓷坯體表面的玻璃質薄層,與玻璃有著類似的物理和化學性質。釉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等為原料。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噴、吹、浸、澆、盪等方法。里釉(器物內部的釉面)和底釉(器物底足的釉面)我們採用的是傳統的盪釉法,外釉我們採用浸釉法。
6:畫坯
盪好內釉的坯,則可以進入畫坯工序。
畫坯用的青花料事先需要長時間的研磨,配方,則是每個工作室密不可宣的了。
混水:
青花瓷的魅力,就好比寫意水墨山水在中國國畫中的地位,而青花之美,不僅僅在精細的畫工,青花的山水具有中國傳統水墨山水的皴法和染法所具有的優美細膩的層次,而這一切都來自於混水這一道工藝。
7:施外釉
繪制完成的瓷坯,需要進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此時,杯子的底足還未形成。浸釉法需要師傅對坯體、釉料以及瓷器的預期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瓷坯浸在釉水裡的時間長短,直接影響到瓷器燒成後的品相。
8:挖底足
瓷坯外部施釉後,在釉面自然乾燥後,就可以進入挖底足的工序了。由於我們製作的是釉足的器物,在挖底足時需要留出底足最外圈的坯,且必須保持外圈的基本一致,這需要很強的控制能力和功底
9:寫底款、施底釉
10:裝釉足
釉足,初始狀態是在陶輪上手工制出的小圓泥餅。乾燥後再次在陶輪上旋削出相應的造型,與每一個杯子一一對應。
帶有釉足的支燒工藝,始見於官窯燒造宮廷瓷器,使用釉足支燒的瓷器器皿足部為滿釉,即美觀,又光滑而不至於劃傷傢具的表面,然而由於這種工藝的復雜程度和難度,現代陶瓷工業僅用這一工藝燒造貴重的高檔瓷器。
11:滿窯、燒窯
將待燒的瓷坯合理的分布於窯體內,稱之位滿窯。滿窯時需要依據窯體的結構大小以及所有待燒的坯體大小合理擺放,並留出合理的火道煙道,否則會影響燒制時窯體內的氣氛,導致燒制失敗。
12:開窯
經過12-18小時的自然冷卻,在窯體內溫度降至常溫時,就可以開窯了。這是整個製作過程中最激動人心的一刻。
最後,我們還需要對燒制出窯的瓷器進行檢驗和底足的打磨。
陶藝基礎知識與陶藝文化
最初的陶器,露天燒成,粗糙易碎,約在八千年前,開始將陶坯放到窯中,用控制燃燒的辦法來提高質量,陶器不僅較以前結實,也更美觀,成為藝術品了。商代以前,陶器的顏色主要是紅、灰、黑三種。後來人們掌握了塗釉的工藝,陶器的色彩也變得為鮮艷豐富。唐朝製成的工藝品彩陶,習稱唐三彩最為有名。
由於有這長期積累的陶藝為基礎,我國在世界上生產出瓷器,並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西方人遂用CHINA即中國來稱呼瓷器,也可以說是用瓷器來稱呼中國。而在西方語言中china 一詞,也是把陶器包含在內的。
關於陶器--彩陶、黑陶到白陶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步。它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開始。
我國最初使用的岩石陶器,由於考古發現不全,雖不知其全貌,但六、七千年前黃河中游地區仰韶文化的彩陶,體現了中華民族祖先在制陶技術上驚人的創造才能。
仰韶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繁榮時期的文化。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故名。遺址中出土了許多石器和骨器,還發現了非常精美的陶器。因此,有人稱它為“仰韶文化”。起後,考古學家在黃河流域,又陸續發現了許多類似仰韶村的文化遺址,起分布極廣,從新疆、青海、甘肅、陝西,往東到山西、河北、河南各省,遺存不下千百處,其中以西安半坡遺址最為典型。仰韶文化彩陶所塗的彩料,大致有赭、紅、黑、白四種,因含不同的礦物質而定。彩料都燒牢在陶片上,非常牢固,非用刀刮不下來。彩陶最初的裝飾,受編制物的影響很大,後來人們發現燒制好的陶器不用編制物也可以使用,但紋路還是保留了下來。彩陶上常見的有席紋、繩紋、藍紋等,又以魚紋最具代表性。
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成就卓越,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是中國藝術發展的起源,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留下絢麗多彩的一頁。
新石器時代晚期,當我國中原地區的彩陶工藝逐漸衰落時,在黃河下游和東部臨海的廣大地區,又興起了另一種文化。它以出現較多的黑色陶器為其特徵,所以稱為“黑陶文化”。因為它最早發現於山東歷城(章丘)龍山鎮,故而也稱“龍山文化”。
黑陶工藝的發展,東起山東半島,西到河南、陝西地區,北到遼東半島,南到杭州灣地區。黑陶工藝在生產上利用陶輪製作陶器,是技術上的一個巨大的進步。封窯技術是黑陶工藝的又一重要的發展,黑陶工藝的窯室擴大,火坑延長,提高了窯室的溫度,縮短了燒窯的時間,也增加了揚室的容積。封窯技術是在燒制過程中,將窯口密封,而是陶土的含鐵成分充分還原,這不僅使陶器的硬度提高,使陶器堅硬耐用,而且獲得灰色和黑色的色彩效果。滲入碳素所燒制的黑陶,是一種質量很高的陶器。這種陶器的器體很薄,內外皆黑,表面光亮,有“蛋殼陶”的美譽,是黑陶工藝器中的精品。黑陶的工藝特點,可以歸納為四個字,即黑、薄、光、紐。黑是指烏黑如漆的色彩,薄是指器壁很薄,光是指它具有平滑的光澤,紐則是指在造型上具有鼻、耳、蓋紐以及流、足、扣手等適於使用的各種飾件和功能件。
陶器的製作十分精美,但它畢竟是用黏土值得器物,質地較疏鬆,還會滲水。我國的祖先發現用一種白色的高嶺土,以千度的高溫燒成器物,體潔白,緻密,堅硬,也不滲水,這樣的器物後人稱為“白陶”。
白陶的製作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目前發現最早的白陶是距今6000多年前,浙江桐鄉羅家角馬家浜文化早期遺址出土的白陶片。大汶口、大溪和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中也有出土。到了商代,白陶胎質潔白細膩,質地堅硬,飾紋精美,使陶器裝飾與青銅藝術交相輝映。白陶不但和以灰陶為主的各種泥質陶器和夾砂陶器的顏色不同,而且兩者所用的土質原料也有著很大的區別。根據對山東城子崖龍山文化和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白陶的研究,發現它們的化學成份非常接近瓷土(河南鞏縣瓷土)及高嶺土的成份。在對安陽殷墟白陶的電子顯微鏡觀察中,發現它的礦物主要組成與高嶺土很相似(參見周仁、張福康、鄭永圃:《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和殷周時代制陶工藝的科學總結》,《考古學報》1964年1期)。這說明了我們的祖先至少在龍山文化時期和夏、商兩代就已開始利用瓷土和高嶺土來作為制陶原料,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高嶺土燒制器皿的國家。高嶺土是一種主要由高嶺石組成的粘土。長石經過完全風化之後,生成高嶺土、石英和可溶性鹽類;再隨雨水、河川漂流轉於他處並再次沉積,這時石英和可溶性鹽類已分離,即可得高嶺土。我國高嶺土的儲藏量很大,分布極廣,品種繁多。其中比較著名的產地有江西星子高嶺、江蘇蘇州高嶺、湖南大德嶺高嶺。由於瓷土和高嶺土的含鐵量分別為1.59%和1.72%,遂使這種陶器的顏色都呈白色,再加上藝術裝飾就形成了我國獨特的白陶。由於白陶器比一般灰陶器有著胎質堅硬和潔凈美觀的優點,所以在夏、商時期,白陶器多被統治階級生前享用,死後隨葬於墓內。
陶質與顏色 瓷土或高嶺土,呈白色。
器型 夏代的白陶器在河南豫西一帶的龍山文化晚期和二里頭文化早期遺址與墓葬中皆有發現,常見的白陶器形制多系鬶、盉、斝等酒器。盉為圓頂折肩管狀流、細腰帶鋬袋、狀足;白陶斝為敞口、細腰帶鋬、袋狀足。商代早期的白陶器,在河南豫西一帶的文化遺址與墓葬中也有發現,形制除鬶與盉外,又出現了爵。爵的形制為敞口、深腹細腰、扁形鋬、平底三錐狀足。商代中期的白陶器,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不少遺址中都有發現,但多系殘片。其中能看出形制的,除有鬶、盉和爵外,還有豆、罐和缽等。湖北黃陂盤龍城和江西清江築衛城等商代遺址中,也發現有胎質堅硬而細膩的白陶器,其中有罐和缽等。商代後期是我國白陶器的高度發展時期。在河南、河北、山西和山東等地的商代後期遺址與墓葬中,多發現有白陶器皿,其中以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數量最多,並且製作相當精緻。常見的白陶器形制有小口短頸、圓肩、深腹、平底罍,小口長頸、鼓腹、圈足壺,小口長頸、鼓腹、平底觶,小口、鼓腹雙鼻卣,敞口鼓腹平底盂和斂口、鼓腹、圈足簋等。
到了西周,可能由於印紋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較多燒制與使用,白陶器已經很少發現或根本不見了。
紋飾 夏代有些白陶鬶的口沿飾鋸齒狀花邊,上有長方形鏤孔和鋬對稱的乳釘裝飾。部分白陶盉除腹部飾弦紋兩周外,有的在鋬上還刻劃有三角形紋。這時的白陶器一般他說來胎質堅硬細膩,胎壁也較薄。商代早期的白陶爵的鋬上和口部刻劃有人字形紋飾,白陶盆器表拍印著繩紋和附加堆紋。中期白陶器的器表多為素麵磨光,只有少量飾印繩紋。商代後期的白陶器,胎質純凈潔白而細膩,器表多雕刻有饕餮紋、夔紋、雲雷紋和曲折紋等精美圖案花紋裝飾。從有些白陶器的形制和器表的紋飾看,顯然是仿製同期青銅禮器的一種極為珍貴的工藝美術品。商代後期可說是我國白陶器燒制工藝技術發展到了頂峰的時期。
燒成溫度 可能在1000℃左右。
陶制技術 基本上都是採用手制,以後也逐步地採用泥條盤制和輪制。
“陶藝”是“陶瓷藝術”的簡稱。現代陶藝是針對西方工業化生產日益發展、機械化代替了手工製作的現象而產生的。雖然大工廠生產出來的瓷器比手工陶瓷器更為精細、工整,而且價格更便宜,然而這種整齊劃一的產品缺少個性和變化,因為每十件、每二十件的陶瓷器都是一樣的,漸漸使人們厭倦,這種情況在其他行業也是一樣!於是現代社會開始崇尚個性,崇尚自然朴實的風氣!這時,有一些人開始有意識地創作富於陶瓷製作者個人特性的陶瓷,陶瓷作品的造型和表現手法開始豐富起來,不只限於日常用的器皿,一些純粹的陶瓷造型藝術或陶塑也大量出現了,這些人成為最早的陶藝家。現代陶藝就此誕生了!
不過,中國的陶瓷發展歷史是獨特的,中國人很早就用陶瓷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願望,比如大家熟悉的唐三彩陶源就不是用來日常使用的,而是作為陪葬用的冥器,代表著死者和生者希望在冥間繼續享受的生活方式。這件《唐三彩胡人騎駱駝》是一件隨葬品,反映了當時東西交流的繁盛,湖人(外國人)騎著駱駝來到中國進行貿易。
花瓶也不一定是用來插花,比如清代的貨瓶就是皇帝專門用來賞賜大臣用的;十九世紀末,有一批陶瓷藝術家以盜當紙,用陶瓷材料進行繪畫創作並題詩著名,其創作風格表現出對文人畫欣賞趣味的偏好,他們實際上是我國現代陶瓷藝術的先驅,是現代陶藝的鼻祖。例如王濤《劉海戲贈》瓷板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它借鑒了中國畫的筆墨和詩書畫一體的特點進行藝術探索,他們的藝術實踐比西方現代陶藝早得多。
歸納起來,現代陶藝就是在一種反對機械化、表現自我、表現個人的審美趣味的觀念下成長起來的藝術,所以現代陶藝喜歡隨心所欲地進行創作,即使陶藝作品並不完善,即使它留下了人工的痕跡,都不要緊,這種理念吸引了眾多的人參與。近幾十年來,當現代陶藝的觀念在世界上已經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和支持,目前國際上探索的主要問題是:怎樣使作品更好地反映創作者的個人意志和思想?在技法上、藝術品位上如何獲得突破,提高審美趣味?
過去的半個世紀,當中國人還在為生存苦苦掙扎的時候,發達國家的陶瓷藝術已經飛速發展起來了,而且每個國家都呈現不同的風格和特色。比如美國的陶藝教育非常普及,從中學到大學都有陶藝專業供各個年齡層的人學習,參與人數眾多,美國的陶藝作品體現這個民族輕松活潑、色彩斑調的特性,喜愛表現社會生活中的人和故事,直接而且生動。日本的陶瓷藝術是在汲取傳統營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 11藝術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作品追求工藝的完美、精緻,以及風格的典雅、新奇……陶藝在中國正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門類逐步成長起來,參與和從事這一藝術門類的藝術家越來越多。而且,由於它集趣味性、創造性為一體,已經成為一項極受青少年歡迎的學校素質教育和都市休閑活動的內容。其實,陶瓷對於我們並不陌生,它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吃飯的碗,喝茶的杯,堡湯的項,插花的瓶,存錢的撲滿等等,每一個 中國人自小就摸著各種不同風格和樣式的陶瓷器長大,在無意識中形成了對陶瓷器的直接觀感,雖然日常接觸的陶瓷器未必具有藝術品的質量,但不要緊,她為你建立了比較好與壞、精與粗、雅與俗的基礎。所以,留意一下你會發現,沒有一種藝術品種像陶瓷器一樣深入尋常生活,如果你想看國畫,或者油畫、版畫、雕塑,你必須有一定的際遇,否則必須特地去博物館、美術館參觀,惟有接觸陶瓷器不需要,它就是生活本身。
法國Jean-FrancolsFOuihouX的獲獎作品《大貝殼狀容器》,這件作品的造型介於貝殼狀容器和線形構造之間,正好“迎合”了國際上崇尚在日用器皿造型的基礎上進行雕塑的潮流,它採用的釉色是我國傳統的粉青釉,豐厚而瑩潤,有玉般的質地。
陶藝的發展史是人類文明史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中國人民在世界科學史上和文化史上,都曾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其中陶瓷的製作工藝及其發展,更是絢麗多彩,鮮艷奪目的一頁。
隨著人類世世代代長期用火經驗的積累,對於火的使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火與上的結合,社會生活的需要,這就為陶器的出現准備了必要的條件。陶器,作為人類的生活用品以及文化象徵是不斷發展、更新的,這在人類創造發明史上也是一個奇跡。當人類第一次發現泥土過火焚燒變成陶器時,人類的文明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陶器的出現,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作斗爭的新篇章,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同時,陶器的發明,也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在人類生活史上開辟了新紀元。陶瓷總是記載著每個時代人類文明的進程,因此一部陶瓷的發展史,必然是一部人類的文明史。
陶瓷的發展經歷了一個不斷演化、不斷更新的過程,這個家族日益豐富多彩。彩陶、黑陶、白陶、唐三彩、紫砂器、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繽紛的彩繪瓷……這一粒粒陶瓷史上的准康明珠,結成了一串最吳的珠鏈,陶瓷發展的歷史便是串起這條珠鍵的細線。
陶器作為一種生活用品,從它產生之時開始,就和藝術密不可分,無論是器形還是紋飾,都是藝術的創造或模仿。也許,沒有一種材料能像陶瓷一樣在每一個時代都參與了人類的生活。而在當今的現代生活中沒有陶瓷藝術是不可想像的,這一古老的文明為現代人們的生活。文化增添了無限的趣味。以往在人們的觀念中;陶瓷只能作為一般的日用品看待,無形中就制約了陶瓷在藝術領域中的地位。當今陶瓷這一古老的材料與製作工藝重新得到認識、理解與應用,並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門類——陶藝。陶藝以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參與了現代人的生活,並協調於時代的審美追求。
陶藝分為傳統陶藝與現代陶藝。傳統陶藝主要從傳統的繼承與發展的角度去認識傳統陶瓷的材料、工藝製作、成型手段、裝飾技藝、燒成效果與藝術效果,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各個不同時代所創造的不同的藝術風格。
而現代陶藝則是在傳統陶瓷的基礎上,去更新工藝材料、發揮技藝手法的表現力,去探索新的表現技巧,創造出具有時代感與個人風格的藝術形式的。現代陶藝在世界各國都逐漸得到發展,尤其是歐洲。美洲、日本等國家發展的速度比較快,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退然不同的作品。因此,現代陶藝使古老的陶瓷材料更具有強盛的生命力。
無論科技發達的現在,還是人類起源的遠古,火與土對於人類來說始終充滿了激動與就力。陶藝是一種集歷史、科技、技藝、藝術創造為一體的藝術。對於材料、造型、裝飾、色彩、肌理以及製作工藝,陶藝同其他藝術形式有很大差異,正是這些特殊的材料、工藝與燒成,構成了獨特的表現語言與表現形式。
中國雖作為瓷的母國、陶的故鄉,但現代陶藝的起步應當說還比較晚。但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現代陶藝以它獨特的特性,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表現空間,越來越成為現代人所熱衷的一項藝術活動。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陶瓷產區遍布各地,國內許多藝術院校相繼成立了陶瓷及相關的專業,陶藝界也出現了一批深具實力的先行者。相信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人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中國現代陶藝將會以其獨特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同時也會出現更多的愛陶人和作陶人。
C. 誰能給我說點 玩彩陶的技巧
彩陶是我國新石器時期廣泛流行的一種精美陶器,它是仰韶文化的一項卓越成就。彩陶藝術,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多為手工製作,常見的器形有碗、盆、缽、罐、瓶等飲食器、盛貯器和汲水器等。主要特徵是在陶坯上用赫、紅黑等色進行繪飾的,再經壓磨後燒制而成,其彩繪不易脫落。有的在彩繪之前,先塗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繪節紋之前,先塗上一層白色陶衣,使彩繪花紋更為鮮明。彩陶彩繪及裝飾圖案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與獨特的藝術風格,花紋絢麗多彩,構圖優美,一些幾何線條組成的圖案,規整而富有變化,具有強烈的韻律性。彩陶花紋主要是花卉圖案和幾何形圖案,也有少數動物紋。幾何形圖案主要有:弦紋、網紋、鋸齒紋、三角紋、方格紋、垂幛紋、旋渦紋、圓圈紋、波折紋、寬頻紋,並有月亮、太陽、北斗星等紋樣。動物紋樣,常見的有魚紋、鳥紋、蛙紋等。獸紋較多的是豬紋、狗紋和鹿紋,有的賓士,有的站立。這些動物形象的出現,反映出當時的漁獵在原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紋樣較少見,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出一件陶缽,其口沿內壁上畫有三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組,舞人動作整齊,姿態優美,精美異常。植物紋樣,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發現有稻麥粒、枝葉、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為幾何形體,並和幾何形紋混和在一起構成紋樣,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別有一番情趣。某些人與動物的奇妙構圖,則具有一種原始巫術的神秘色彩。仰韶文化的彩陶,通過早期的半坡類型慢慢發展,歷經廟底溝類型,形成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這一地方性分支,彩陶也由鼎盛走向衰落。彩陶是遠古人類文化與智慧的結晶,遠古先民對於色彩、用線和圖形組合原理的深刻認識及嫻熟運用以及它那繽紛多彩的紋飾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和歷史信息仍令當代的我們不得不發出由衷的驚嘆!
彩陶的製作
彩陶的製作:彩陶的製作過程,主要有幾個環節:挖陶窯、制陶坯、燒制。
陶窯分橫穴窯、豎穴窯兩種。
橫穴窯:由火膛、火道和窯室等部分組成。火膛較深,火口較小,火道有主、支之分;主火道兩股,支火道三股。窯室成圓形,要是一部分向內作弧線收斂,以便於封閉。窯室底部有痹,痹上共有火眼25個孔。
豎穴窯:前部火膛,後面窯室。火膛是一個橢圓形袋裝豎坑,窯室成圓形,直徑1.3米底部有四條南北平行的溝形火道。火膛與窯室間有一橫梁,斜坡式火道經橫梁通往窯室。
制陶坯:彩陶的坯子一般是手工製成的,具體有倆種方式:
1小型器物一般採用直接用手捏的方法製成陶坯。先把經過充分攪拌、揉捏的粘土搓城泥條,然後把泥條做成一個個的圓形泥圈,再把泥圈一個接一個迭起來,製成坯子。
2比較大型的器物則採用泥條圈疊築法火泥條迴旋盤築法。八一根泥條迴旋盤成陶坯的雛形。到原始社會末期,陶器採用輪製法。這種方法所採用的陶輪為木製圓形平盤,水平地固定在直立而又便於轉輪的短軸上,其優點是轉動起來不僅沒有搖擺而且還有比較好的慣性。制陶時,把泥料放在轉動的陶輪上,利用陶輪旋轉之力,以手掏料製成所需要的器形。
陶坯製成的最後環節是彩繪圖案。
當時所用的彩繪原料主要是礦物原料,紅彩可能是赭石赤鐵礦粉做顏料,黑色可能是在赭石中加入含錳的其他原料混合而成,或者用一種既含錳又含鐵的礦物做顏料。當時彩繪圖案主要有動物花紋、植物紋、幾何紋、迴旋紋、網格紋、圓圈紋、菱形紋。
燒制: 彩陶坯制好後,就可以放在窯室的平台上,用草泥土封好,留出出煙孔,然後點火燒制經過一定的時間,彩陶就燒成了。
D. 如何鑒定彩陶的年代與真假
想要鑒定彩陶的真假,首先看它的胎質。遠古的時候,人們製作彩陶的條件是有限的,但是因為條件有限,所有使用的材料都是非常的天然的。遠古時代的人們會使用經過河水沖刷過的優質陶土進行製作彩陶。這樣的土質是非常的純凈的,而且沒有雜質,非常的溫潤。

4.在古時候,彩瓷上面的紋飾,都是代表一個部落和氏族的,是一種標志。所以圖案各式各樣,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在裡面。而不是很現代的。一般會有鳥紋之類的圖案,變化上非常的多,但是和現在的工藝是有一定的差別的。
E. 彩陶的起源和製作過程
彩陶:亦稱陶瓷繪畫,它是我國悠久的「國粹」——陶瓷藝術之中的藝術,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時期,陶上便出現了最早的彩繪。而瓷上作品相對紙本更具張力,彩陶藝術中融合了藝術家的各種創作思想、風格、語言,創作出風格各異而又多姿多彩的藝術珍品,是我國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彩陶的製作:彩陶的製作過程,主要有幾個環節:挖陶窯、制陶坯、燒制。
陶窯分橫穴窯、豎穴窯兩種。
橫穴窯:由火膛、火道和窯室等部分組成。火膛較深,火口較小,火道有主、支之分;主火道兩股,支火道三股。窯室成圓形,要是一部分向內作弧線收斂,以便於封閉。窯室底部有痹,痹上共有火眼25個孔。
豎穴窯:前部火膛,後面窯室。火膛是一個橢圓形袋裝豎坑,窯室成圓形,直徑1.3米底部有四條南北平行的溝形火道。火膛與窯室間有一橫梁,斜坡式火道經橫梁通往窯室。
制陶坯:彩陶的坯子一般是手工製成的,具體有倆種方式:
1小型器物一般採用直接用手捏的方法製成陶坯。先把經過充分攪拌、揉捏的粘土搓城泥條,然後把泥條做成一個個的圓形泥圈,再把泥圈一個接一個迭起來,製成坯子。
2比較大型的器物則採用泥條圈疊築法火泥條迴旋盤築法。八一根泥條迴旋盤成陶坯的雛形。到原始社會末期,陶器採用輪製法。這種方法所採用的陶輪為木製圓形平盤,水平地固定在直立而又便於轉輪的短軸上,其優點是轉動起來不僅沒有搖擺而且還有比較好的慣性。制陶時,把泥料放在轉動的陶輪上,利用陶輪旋轉之力,以手掏料製成所需要的器形。
陶坯製成的最後環節是彩繪圖案。
當時所用的彩繪原料主要是礦物原料,紅彩可能是赭石赤鐵礦粉做顏料,黑色可能是在赭石中加入含錳的其他原料混合而成,或者用一種既含錳又含鐵的礦物做顏料。當時彩繪圖案主要有動物花紋、植物紋、幾何紋、迴旋紋、網格紋、圓圈紋、菱形紋。
燒制: 彩陶坯制好後,就可以放在窯室的平台上,用草泥土封好,留出出煙孔,然後點火燒制經過一定的時間,彩陶就燒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