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食月食成因示意圖怎麼畫
月食成因示意圖畫法:
1、畫出較大的太陽,中間大小的地球和一個較小的月亮,三者的順序應該是日地月且排在一條直線上。
⑵ 如何用幾句話解釋日月食
1.日全食的形成是因為太陽、月球和地球這三個天體,在一個特定的時刻恰好運行到非常接近一條直線的位置上,月球運行到太陽、地球之間而遮住了太陽。整個日全食的過程分成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和復圓五個階段。2.日偏食是當月球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時,被月球陰影外側的半影覆蓋的地區,所見到的太陽的一部分被月球擋住,就是日偏食。3.日環食是日食的一種。發生時太陽的中心部分黑暗,邊緣仍然明亮,形成光環。4.月全食是月食的一種,當整個月球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之時,就會出現月全食。月食是自然界的一種現象,當太陽、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幾乎運行在同一條直線上時(地球在太陽和月球之間),太陽到月球的光線便會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蓋,產生月食。5.月偏食是月食的一種,月食可分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種。當月球只有部分進入地球的本影時,就會出現月偏食 回答完畢,滿意否?
⑶ 日食和月食是怎樣發生的
日食:月亮擋住了太陽
月食:地球擋住了太陽光照到月亮上
比前兩位的答案簡單明了吧?!
⑷ 日食月食屬於光的什麼現象 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及示意圖
當發生月食時,在月亮上看太陽就是日食。處於地球的半影區可看到日偏食,處於本影區可看到日全食。剛才說了,月亮不會進入偽本影區,所以,在月亮上不會看到日環食。
⑸ 日食月食是怎麼形成的. 都有什麼區別..
日食:太陽圓面被月球遮掩的現象。根據交食的情況,可分為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環食。日食必定發生在「朔日」(即農歷初一)。地球和月亮都是不發光的球體,它們在太陽的照射下,在背向太陽的一面必然發生黑影。當月亮運行到太陽和月球之間時,如果太陽、月亮和地球正好位於或接近同一直線,這樣便發生了日食。地球在背著太陽的方向會出現一條陰影,稱為地影。地影分為本影和半影兩部分。本影是指沒有受到太陽光直射的地方,而半影則只受到部份太陽直射的光線。月球在環繞地球運行過程中有時會進入地影,這就產生月食現象
當月球整個都進入本影時,就會發生月全食;但如果只是一部份進入本影時,則只會發生月偏食。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
在月全食時,月球並不是完全看不見的,這是由於太陽光在通過地球的稀薄大氣層時受到折射進入本影,投射到月面上,令到月面呈紅銅色。視乎月球經過本影的路徑及當時地球的大氣情況,光度在不同的月全食會有所不同。
有時月球並不會進入本影而只進入半影,這就稱為半影月食。在半影月食發生期間,月亮將略為轉暗,但它的邊緣並不會被地球的影子所阻擋。
月食的不同階段
食的過程可以分為七個階段:
月球剛剛和半影接觸時稱為半影食始
月球同本影接觸時稱為初虧,這時月偏食開始
當月球和本影內切時稱為食既,這時月球全部進入本影,全食開始
月球中心和地影中心距離最近時稱為食甚
月球第二次和本影內切時稱為生光,這時全食結束
月球第二次和本影外切時稱為復圓,偏食結束
月球離開半影時,稱為半影食終
在月偏食時沒有食既和生光,半影月食只有半影食始、食甚和半影食終
⑹ 日食與月食都是奇特天象,它們的形成原因一樣嗎
恐懼往往來自未知,在科學還未興盛的過去,一些奇特的天文現象經常會讓很多人膽戰心驚,比如日食、月食,我們今天知道這些都是正常的天文現象,但以前的人們卻稱之為天狗食日和天狗食月,甚至認為是凶兆。
古時候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一位名叫「目連」的佛教弟子,他非常孝順自己的母親,可目連的母親卻是一個性格暴戾的人,有一次為了捉弄寺廟里的和尚,做了上百隻狗肉包子,卻謊稱是素包子送進廟里給和尚吃,結果這件事被玉帝知曉,將其母打入地獄,目連為了救母,修煉神通,進入地獄放出母親,結果其母變為惡狗竄進天庭,找玉帝算賬,但沒得逞,轉而去追趕撲食天上的太陽和月亮。
這就是天狗食日和天狗食月的由來,民間百姓在遇到這些天象時,往往還會擊鼓、鳴鞭來驅趕天狗。然而我們現在知道傳說畢竟是傳說,所謂的天狗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日食、月食只是不常見的天文現象而已。
那麼日食和月食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簡單來說,日食的主角是月球,當月球處於地球和太陽中間,三者構成一線,那麼月球就會遮擋太陽發出的光芒,地球上的我們就會看到太陽被一個圓形黑影逐步阻擋;而月食的原理也與此類似,只不過是換做地球處於月球和太陽中間,地球就會遮擋射向月球的太陽光。
日食相比於月食,則要復雜一點點,由於日食是月球遮蓋住太陽的光芒,而月球的體型原本就比地球小,因此日食表現在地表的范圍就比較小(月食是半個地球的人都可以看到)
考慮到月底距離、日地距離、月球尺寸以及太陽尺寸,這二者在我們的視覺上所佔據的面積基本是一樣大小,因此當三者連成一線時,就會出現一種叫做日全食的日食現象。而日全食現象最能體現日食的表現范圍要明顯比月食小,如下圖所示:
日全食出現在本影覆蓋的地表區域,並且某一時刻地球表面能夠看到日全食的區域直徑不會超過270公里,而其餘受半影覆蓋的區域,則看到的是日偏食。再考慮到地球自轉等因素,這個日全食本影覆蓋的區域,幾分鍾就要更新一個,因此你站在地表某處觀察日全食,頂多持續六七分鍾,之後就變成日偏食了。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日食發生時,月球離地球的距離遠了一些,那麼本影就不會覆蓋地表,因此看到的就只能是日環食了。
如此看來,所謂的天狗食日、天狗食月僅僅是古代科學水平不足的產物,這些現象僅僅是天體運轉產生的必然結果而已,只是不會像日升日落那樣天天都有,是個美麗的天文現象。
⑺ 日食和月食到底是什麼
日食和月食
一、日月食現象
日月食和天體影錐
日食和月食是一種壯觀的天象,也是一種短暫而無危害的自然現象。它的發生同月球和地球的影子有關。
在太陽照射下,地球和月球在背太陽方向,都拖著一條很長的影子。太陽、地球和月球都是球狀體,且太陽遠大於地球和月球,因此,它們的影子的主要部分,是一個以其頂端背向太陽的會聚圓錐,叫做本影。在本影內,太陽光碟全部被遮蔽,因而是黑暗的(嚴格地說,由於大氣的折光作用,地球的本影內並不完全黑暗)。由於太陽是一個球狀光源,因此,本影周圍還有一個黑暗與光明的過渡區域。這是一個比本影大得多的發散圓錐,叫做半影。在這個影區內,能得到部分太陽光輝,因而並不完全黑暗。在半影內、本影影錐的延伸部分,是一個與本影同軸而反向的發射圓錐,叫偽本影。它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半影,那裡,被遮蔽的是太陽光碟的中心部分,太陽的邊緣部分仍然可見,因而也不是完全黑暗的。半影和偽本影的不同部分,明暗程度不同:愈接近本影,愈陰暗;離本影愈遠,日輪被遮蔽程度愈小,愈明亮。
本影的長度,因射影天體的大小和它對於太陽的距離而不同。天體的半徑愈大,其本影愈長。月球的半徑約為地球半徑的27%,如果二者與太陽距離相等,那麼,月本影長度也為地本影長度的27%。天體距太陽愈遠,其本影愈長。在一年中,地球(和月球)在接近遠日點時,本影較長;接近近日點時,本影較短。在一個月內,滿月前後,月球本影較長;新月前後,月本影較短。
根據太陽、地球和月球的半徑,以及日地和月地的平均距離可知,地球本影的平均長度是1377 000km,約為月球本影長度的 3.5倍。新月時,月本影的平均長度為 374 500km,略小於月地平均距離(384 400km)。所以,月球影子到達地球時,可以是本影的頂端,也可以是其偽本影。
「形影相隨」,月球拖著自己的影子繞地球運動。當它來到地球的向太陽一側,其影子有時會掠過地面。這時,在月影掃過的地區,人們看到太陽被月輪遮蔽,叫做日食。而當月球繞行到地球的背太陽一側,碰巧也會隱入地球本影。這時,在地球上看來,滿月在天空中失去光輝,這便是月食。可以想見,發生月食時,在月球天空中則看到日食;而當地球上發生日食時,在月球的夜空中,明亮的「地盤」上出現一個很小的黑影,可稱之為「凌地」。
日月食的種類
日食分三類: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環食,全食和環食又叫中心食。它們的不同,取決於月球影子的哪部分籠罩地面。
我們知道,月球的直徑遠小於地球。因此,月球本影在任何時候,只能籠罩地面的很小一部分。在這一小塊地區看起來,太陽光碟全部被遮掩,這叫日全食。如果當時月球本影不夠長,以致同地面接觸的,不是月本影而是它的偽本影。那麼,在偽本影里所見的太陽,中部被月輪遮蔽,邊緣依然光芒四射,這就是日環食。不言而諭,當月球的本影或偽本影落到地面時,其半影必同時到達。於是,在全食或環食地區的四周有一個環形的半影區,在那裡看來,太陽部分地被月輪遮蔽,光碟殘缺,便是日偏食。這樣,在同一時間,中心食和偏食發生在地球上的不同地區;而在同一地區,發生中心食的前後,必伴有偏食階段。
由於月球繞轉地球和地球本身的自轉,日食區在地面上移動而形成日食帶。日食帶的中部是全食(或環食)帶,其南北兩側為偏食帶。在移動過程中,月球本影的尖端相對於地面的距離在變化著。由於這種變化,有時會出現這樣的情形:日食的開始階段和終了階段是日環食,而中間階段發生日全食。這樣的一次日食叫全環食。有時候,由於月球影錐的偏離,地面上的日食帶全部是偏食帶。這樣的一次日食,始終是日偏食。
月食分月全食和月偏食兩類,沒有月環食。月全食和月偏食的不同,取決於月球是否全部或部分隱入地球本影,而不決定於地球上觀測地點的不同。當月球全部隱入地球本影時,月輪整個變暗,這是月全食。若月球只是部分地進入地球本影,月輪殘缺,是月偏食。自然,在發生月全食前後,必同時伴有月偏食階段。有時,由於月球偏離地球本影軸心較遠,整個月食過程始終是月偏食。無論是發生月全食還是月偏食,全球(夜半球)各地同時看到同類的月食。
與日食的情形不同,月食同地球的半影和偽本影無關。月球進入地球半影時,並不發生「食」,因為半影內能得到部分太陽光輝,它仍照亮整個月面,只是亮度變得稍暗,月輪保持不缺。這種現象叫做半影食,天文台通常不作預告。
至於為什麼沒有月環食?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在月球軌道距離處,地本影截面遠比月輪大得多。
在上述各類食型中,最為罕見,也是最為壯觀和令人謎醉的是日全食。當日全食來臨時,天昏地暗,如同黑夜猝然到來,飛鳥歸巢,雞犬進窩,動物都表現出驚恐萬狀。沒有什麼現象比太陽晝晦更為令人驚心動魄。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日全食(發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小亞細亞半島,即今土耳其),曾戲劇般地(由於驚嚇)結束了兩個民族部落之間一場持續五年之久的戰爭,成為戰爭史上一個有趣的插曲。
日全食還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它是研究太陽的極好時機。我們知道,色球和日冕的亮度都很微弱,平時完全被淹沒在陽光里,只有當日全食時,大氣散射光的來源被截斷,天空暗淡,色球和日冕才顯得特別清晰。天文工作者趁此機會,可以拍攝到它們的光譜(這時,它後面沒有產生夫琅和費線的光源);而研究色球和日冕,對於探索太陽本身及日地間的物理狀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被稱為「太陽元素」的氦,就是由天文學家在1868年的那次日全食時所攝的色球光譜中發現的,而化學家直到1895年,才從釔鈾礦的分析中找到它。當時有人贊嘆:天體光譜學竟跑到了化學的前頭。氦原子是一種難以「激動」的原子,要使它發出可見光,需要有很高的溫度。它的譜線出現在色球光譜中,正說明太陽色球的溫度是很高的。一些天文學家還利用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在太陽附近搜索水內行星和近日彗星……。所以,每當發生日全食時,天文工作者們總是攜帶笨重儀器,不惜長途跋涉,趕往日全食地帶進行各個學科的觀測和研究。
日月食的過程
日(月)全食的全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偏食—全食—偏食。劃分這三個階段的是四種食相:初虧、食既、生光和復圓。從食既到生光是全食階段;初虧到食既和從生光到復圓,分別是全食前後的偏食階段。
月球和太陽都在天球上向東運行。前者以恆星月為周期,速度為每日約13°10′;後者以恆星年為周期,速度為每日約59′。顯然,月球運行比太陽要快得多,它以每日約13°10′—59′=12°11′的速度,自西向東追趕太陽和地球本影。這就是說,日食的過程,就是月球在天球上向東趕超太陽、從而遮蔽太陽的過程。因此,日食過程總是在日輪西緣開始,於東緣結束。同理,月食的過程,就是月球在天球上向東趕超地球本影,從而遭遮蔽的過程。因此,月食總是在月輪東緣開始,於西緣結束。
在月球趕超太陽和地影截面的過程中,兩個圓面要發生二次外切和內切,分別為上述四種食相。對於日全食來說,這四種食相的含義是:
初虧——月輪東緣同日輪西緣相外切,日偏食開始。
食既——月輪東緣同日輪東緣相內切,日全食開始。
生光——月輪西緣同日輪西緣相內切,日全食終了。
復圓——月輪西緣同日輪東緣相外切,日偏食終了。
對於月全食過程來說,這四種食相的含義是:
初虧——月輪東緣同地本影截面的西緣相外切,月偏食開始。
食既——月輪西緣同地本影截面的西緣相內切,月全食開始。
生光——月輪東緣同地本影截面的東緣相內切,月全食終了。
復圓——月輪西緣同地本影截面的東緣相外切,月偏食終了。
日環食也有以上的食相。但它沒有全食階段,因此,日月兩輪雖有二次內切,卻沒有真正的食既和生光。日偏食和月偏食,無所謂食既和生光,也沒有相互內切。
在日食和月食過程中,當月輪中心與日輪或地本影截面中心最接近的瞬間,叫做食甚。食甚時,日輪或月輪被「食」的程度,叫做食分。食分的計算,以日輪和月輪的視直徑的單位。例如,0. 5的食分,表示日輪和月輪的直徑為的50%(並非其面積的一半)被遮蔽。偏食的食分> 0,<1;全食的食分≥l。同一次日食,各地所見食分和見食時間,可以是不同的;但同一次月食,只要能見到全過程,各地所見的食分和見食時間皆相同。
日月食的條件
日食和月食的發生,有一定的條件,弄清這些條件,人們就能推算和預告日月食的發生。它是我國古代天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在世界天文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月球向東趕超太陽的運動,是在二者各自的向西周日運動過程中發生的,具體情況又因緯度、季節和南北半球而不同。
——天赤道向南傾斜,天北極為仰極,可知是在北半球;
——天赤道與地平圖交角即為當地余緯,故緯度為45°N;
——太陽周日圈(赤緯)在天赤道以南,故北半球正值冬季;
——日、月正在向西方地平下落;可見時間接近傍晚。
簡單地說,日食的條件是,地球位於月球的背日方向(即月影所在的方向),從而位於日月連線的延長線上。月食的條件是,月球位於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地影所在的方向),從而位於日地連線的延長線上。為了便於說明,這個總條件可以分為兩個具體條件:
——朔望條件:日食必發生在朔,月食必發生在望。在一個朔望月內,只有逢朔的日期,地球才有可能位於月影所在的方向;逢望的日期,月球才有可能位於地影所在的方向。這樣,日、月食現象就同月相聯系起來。根據這一原理,我國古代就以日食來檢驗歷法。如果日食不發生在初一,那麼,歷法上的朔望推算肯定成了問題。
——交點條件:日食發生在朔,月食發生在望;但逢朔未必發生日食,逢望未必發生月食。經驗告訴我們,大多數的朔望都不發生日、月食。這是因為,白道和黃道之間有5°9′的交角(稱黃白交角),而月輪和日輪的視直徑都只有0.5°左右。可見,朔望條件只是日、月食發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朔(日月相合)和望(日月相沖)只表明日月的黃經相同或相差180°;而要二者在天球上真正疊合,還須要它們的黃緯相等(或相近)。這就要求月球和太陽同時位於黃白交點或其附近。如果日月相合或相沖而不在黃白交點附近,那麼,逢朔時,月球的影錐從地球的南北掠過而不觸及地面;望時的月球也從地球影錐的南北越過而不進入地球本影。
概括地說,日食的條件是日月相合於黃白交點或其附近;月食的條件是日月相沖(望)於黃白。
食限和食季
日、月食的發生,要求日月相合(或相沖)於黃白交點或其附近。這個「附近」有一定的限度,它就是食限。就日食而言,在這個限度上,位於白道上的月輪與黃道上的日輪靠近到相互外切,二者中心的角距,就是它們的視半徑之和,即約32′。這時,從日輪中心到黃白交點的那段黃道弧長,就叫日食限。我們知道,太陽沿黃道運行,它的位置用黃經表示;以日輪中心與
黃白交點的黃經差來表示日食限,便直接同太陽經歷的時間長短相聯系。若以日月相沖代替日月相合,並以地本影截面取代日輪,那麼,這樣的限度便是月食限。日月兩輪相切時,自黃白交點至日輪中心的一段黃道弧長,即此刻日輪中心與鄰近的黃白交點的黃經差。
食限的大小,決定於黃白交角的大小、月地距離和日地距離的遠近。這些因素都是在變化著的:黃白交角變動於4°59′-5°18′;月地距離變動於363 300km(近地點)與405 500km(遠地點)之間;日地距離變動於 147 100 000km(近日點)與 152 100 000km(遠日點)之間。因此,日食限和月食限的大小也是在變化著的。這里,我們無法說明它們的具體大小,只能說明它們的一般變化規律:
——黃白交角愈大,日食限和月食限便愈小;
——月地距離愈大,月輪的視半徑愈小,日食限和月食限也愈小;
——日地距離愈大,則日輪的視半徑愈小,日食限也愈小;但地影截面的視半徑卻增大,因而月食限也變大。
由此可知,當黃白交角、月地距離和日地距離都最大時,日食限最小;反之,當三者都最小時,日食限最大。月食限的情形有所不同:當黃白交角、月地距離最大而日地距離最小時,月食限最小;反之,當黃白交角和月地距離最小而日地距離最大時,月食限最大。
當日輪中心與黃白交點的黃經差值小於最小食限時,必然發生日(月)食;大於最小食限而小於最大食限時,可能發生日(月)食;大於最大食限時,則必然無食。
茲將日食限(包括偏食和中心食)和月食限(包括半影食、偏食和全食)的大小,列表比較如下:
由上表可知,月食限稍大於日食限。但如不計半影月食,則日食限遠大於月食限。
計算食限的大小,除日、月視半徑及黃赤交角外,還要考慮太陽和月球的地平視差。
S、E、M和M′分別表示日輪、地球和月輪中心。就日食而言,當月輪開始接觸日輪時(初虧),日心和月心對地心的張角,即為當時月球的黃緯。∠SEM=∠SEA+∠AEB+∠BEM。其中,∠SEA和∠BEM,分別是太陽和月球的視半徑,以S⊙和S月球表示之;∠AEB=∠CBE—∠CAE,二者分別為月球和太陽的地平視差,以π月球和π⊙表示,那麼便有
∠SEM=S⊙+S月球-π⊙+π月球
對於月食而言,初虧時,月輪開始接觸地球本影截面(為方便起見,月球的位置,以復圓代替初虧),這時,月球的黃緯為∠TEM′-∠M′ED+上∠DET。其中,∠M′ED即為月球的視半徑 S月球;而∠DET=∠CDE-∠ETD。∠CDE即月球的地平視差π月球;而∠ETD=∠AES-∠CAE,二者分別為太陽的視半徑S⊙和太陽的地平視差π⊙。於是又有:
∠TEM′=S月球+π月球-S⊙+π⊙
我們知道,太陽和月球有相仿的視徑,前者平均為15′59〃.6,後者平均為15′32〃.6。但它們的地平視差十分懸殊:太陽的地平視差平均僅8.〃8,而月球的地平視差平均達57′2〃. 7。由此可知,∠ SEM>∠ TEM′。黃緯愈大,離黃白交點愈遠,即日食限>月食限。
食季是有可能發生日、月食的一段時間,它是同食限相聯系的。由於日、月食的發生必須同時兼具兩個條件,並非所有朔、望都能發生,因此,一年中只有特定的一段時間,才能發生日、月食。我們知道,日、月食發生的條件是,太陽和月球必須同時位於同一黃白交點(日食),或分居兩個黃白交點(月食)或其附近。比較起來,月球是頻繁地(每月二次)經過黃白交點的,全年計24.5次;而太陽需隔半年才來到交點一次。所以,當時是否發生日、月食,主要取決於太陽是否位於黃白交點或其附近。太陽經過食限的這段時間,就被叫做食季。大體上說,一年有兩個食季,相隔約半年。
食季的長短主要取決於食限的大小。食限愈大,食季就愈長。根據食限的大小和太陽周年運動的速度(平均每日59′),人們就能推算食季的約略日數。例如,日偏食的最小食限是15.9°,那麼,它的食季不會短於15.9°× 2÷59′=32.2日。這個長度已超過朔望月。這就是說,在這段時間里,月球必有一次來到交點。所以,一年中必有二次日食發生。碰巧的話,每個食季首尾各一次,這樣,一年便有四次日食。
又如,月偏食的最大食限為11.9°,那麼,它的食季長度不會超過11.9°× 2÷59′=24.2日。這個長度不足一個朔望月。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里,月球不一定來到交點。所以,有的年份連一次月食也沒有;即使有,每個食季也只能一次,碰巧一年可以有二次。
由於黃白交點每年向西退行約20°,一個交點年(也叫食年)只有346.2600日,比回歸年短約19日。因此,可能出現下列兩種情形:
第一,一年中有兩個完整的食季和一個不完整的食季。若第一個食季剛好在年初開始,除在年中遇到第三個食季外,在同年的十二月中旬,還可能迎來第三個食季。在這種情形下,這一年有可能發生五次日食和二次月食。第二種情形是,一年中有一個完整的食季(年中)和二個不完整的食季(年初和年終)。在這種情形下,有可能發生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
以前一種情形為例,假如第一個食季開始於1月1日,又恰逢合朔並且發生日食。在以後的346日(一個食年)中,在最有利的情形下,二個食季有可能發生四次日食和二次月食。第三個食季開始於12月12日前後,由於12個朔望月為354.36日,比食年約長8日,即要到12月20日前後,才能遇上第十三次合朔,有可能發生額外的、也是這一年最後的一次日食。剩下的日期已不足半個朔望月,即使隨之發生月食,也要等到第二年的一月上旬。不過,這種情形十分罕見。
就全球而論,發生日食的次數比月食要多。但對一地而言,見到月食的次數遠多於日食。這是因為,月食時見食地區廣(夜半球各地均可見),而日食時,地球上只有狹窄地帶可見。據統計,對一個特定地點來說,平均每三、四年就能逢到一次月全食;但是日全食平均要幾百年才能遇上一次。所以,世上有許多人,終其一生也未曾遇見過日全食的景象。
2009年7月22日,我國將見到一次日全食。日食帶寬230千米,長達3000千米,橫貫西藏南部和長江流域。全食階段長達5-6分鍾(最長的日全食階段約為7分鍾),且適逢江南盛夏的晴熱天氣,觀測條件極好。這將是一次「千載難逢」的良機。
日食和月食的周期
日食和月食的條件,包含各種周期性的天文因素,因而具有嚴格和復雜的周期性。首先,日食必發生在朔,月食必發生在望。朔望月就是月相變化的周期,其長度為29.5306日。其次,發生日、月食時,太陽必位於黃白交點或其附近。太陽經過黃白交點是周期性現象,其周期為交點年(食年),即346.6200日。再次,發生日、月食時,月球也必同時來到黃白交點或其附近,月球連續二次經過同一黃白交點的周期為交點月,即27.2122日。此外,月球接近近地點時,運行速度快;接近遠地點時,運行速度慢。這種距離和速度的差異,也是一種周期性變化,其周期為近點月,即 27.5546日。
把上述四種周期組合成一種共同周期,即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叫做沙羅周期。它的長度為6585.32日,相當於223個朔望月,幾乎相當於242個交點月,約略相當於239近點月和19食年,列舉如下:
朔望月(29.5306日)×223=6585.32日
交點月(27.2122日)×242=6585.35日
近點月(27.5546日)×239=6585.55日
食年(346.6200日)×19=6585.78日
按現行公歷,沙羅周期相當於18年11.32日(如其間有5個閏年,則為18年另10.32日)。經過這么長的一段時間後,太陽、月球和黃白交點三者的相對位置,以及月地距離,又回復到與原來近乎相同的情況。於是,上一個周期內的日月食系列又重新出現。在一個沙羅周期內,大體上有相等的日、月食次數和相同的日、月食種類。同時,每次日食和月食,都要在一個沙羅周期後重復出現。例如,1987年9月23日的那次日環食,將在2005年10月3日重現。
但是,由於沙羅周期並非太陽日的整數倍,相互對應的二次日食或月食,並不發生在一日內的同一時刻。它的不足1日的尾數0.32日,即約l/3日,使相互對應的二次日食或月食,在時刻上推遲約8小時,因此,在經度上偏西約120°。如1987年9月23日的那次日環食,俄羅斯、中國和太平洋等處可見;而2005年10月3日將發生的日環食,改在大西洋、非洲和印度洋等處可見。另外,沙羅周期並不嚴格地等於交點月、近點月和食年的整數倍,因此,相互對應的日食或月食,只是大同小異,不可能完全一樣。
總之,沙羅周期並沒有包含同日、月食有關的全部因素。它的簡單的規律性,並沒有絕對的意義,因此,不能代替日、月食的具體推算。
⑻ 日食月食成因示意圖怎麼畫
日食、月食成因示意圖如下:
日食,又叫做日蝕,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後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
在民間傳說中,稱此現象為天狗食日。日食只在朔,即月球與太陽呈現合的狀態時發生。日食分為日偏食、日全食、日環食、全環食。觀測日食時不能直視太陽,否則會造成短暫性失明,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永久性失明。
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指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分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閉,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塊。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 (或幾乎) 在同一條直線上。月食可以分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種。月食只可能發生在農歷十五前後。
⑼ 日食是怎樣形成的月食是怎樣形成的用示意圖和簡單圖文字解釋
日食
月球繞著地球轉,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由於這兩種運動產生了日食和月食。當這三個天體處在一條直線或近於一條直線的時候,如果月球正好是在地球和太陽中間,那麼月球擋住了太陽光,就發生了日食(此時被月球影子遮擋部分的地球上的人,就看不見太陽)。由於月球比地球小,所以只有在月影中的人們才能看到日食。月球把太陽全部擋住時發生日全食,遮住一部分時發生日偏食,當月地距離較大時,僅遮住太陽中央部分發生日環食。
(9)日月食圖片手工擴展閱讀:
2019年地球上可欣賞到3次日食:1月6日,日偏食,7月3日,日全食,12月26日,日環食。在我國7月3日日全食看不到。 1月6日日偏食發生時,我國東北地區可見。12月26日日環食發生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可看到日偏食。
2019年地球可欣賞到2次月食:1月21日,月全食;7月17日,月偏食。 1月21日,發生月全食時,我國處於白天,所以看不到。 7月17日月偏食,我國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