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好看圖片 » 屈原的畫法步驟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屈原的畫法步驟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2-17 00:38:49

⑴ 離騷中屈原是如何來描繪自己的外貌的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描寫屈原外貌「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離騷》為我們塑造了屈原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著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徵.「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很多屈原的畫像即使不寫上「屈原」二字,人們也可以一眼認出是屈原,就是因為都依據了詩中這種具有特徵性的描寫.

⑵ 屈原的圖片

1、根據史書描繪出的簡筆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里,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2)屈原的畫法步驟圖片擴展閱讀

屈原的作品:

1、《離騷》

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此詩以詩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為中心。前半篇反復傾訴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表達要求革新政治的願望,和堅持理想、雖逢災厄也絕不與邪惡勢力妥協的意志;後半篇通過神遊天界、追求實現理想和失敗後欲以身殉的陳述,反映出詩人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2、《九歌》

《楚辭》的篇名,原為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戰國楚人屈原在楚地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改作加工而成,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多數篇章皆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傷感。現代研究者多認為作於放逐之前,僅供祭祀之用。

3、《天問》

從天地離分、陰陽變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一直問到神話傳說乃至聖賢凶頑和治亂興衰等歷史故事,表現了作者對某些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具有濃厚的道家色彩。語言別具一格,節奏音韻自然協調,內容奇絕,表現出超卓非凡的學識和驚人的藝術才華,被譽為是「千古萬古至奇之作」。

⑶ 屈原的一生及遭遇(詳細)

1、早年經歷

周顯王二十九年(前340年)正月初七日,一說周顯王三十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生於楚國丹陽秭歸。

2、初露才華

周顯王四十八年(前321年),秦軍犯楚境,屈原組織樂平里的青年奮力抗擊,他一方面居高臨下地對青年們進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種戰術,機智果敢地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3、讒而見疏

周赧王元年(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讒而見疏,被罷黜左徒之官,任三閭大夫之職。

4、流放漢北

周赧王十一年(前304年),屈原流浪漢北(漢江以上,今河南南陽西峽、淅川一帶)。秦楚復合,與屈原謀劃相反,而奸人必有讒言害之,避地漢北。

5、放逐江南

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楚懷王死於秦國,秦國將他的屍體送回楚國安葬。諸侯由此認為秦國不義。秦、楚絕交。屈原被免去三閭大夫之職,放逐江南。

6、自投汨羅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保於陳城(今河南淮陽縣)」。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

(3)屈原的畫法步驟圖片擴展閱讀:

屈原的成就:

文學成就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稱「騷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

政治成就

屈原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的局面。關於屈原此次變法的內容,《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非常簡略,後人無法窺其全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屈原

⑷ 屈原的最簡資料

屈原,春秋楚國人,為楚國貴族,善於寫辭,《天問》《離騷》為其代表作

⑸ 屈原的資料

屈平(約前340-約前278)字原,通常稱為屈原;羋姓屈氏。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名平,出身於楚國的貴族。公元前340年誕生於秭歸三閭鄉樂平里。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26歲就擔任楚國左徒兼三閭大夫。起初他頗
屈原像受楚懷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張授賢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內政,聯齊抗秦。但是,楚懷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由於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在秦國。頃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一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節這天投汨羅江自殺。
[1]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約於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自稱顓頊的後裔。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
「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入漵浦余徘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在流放期間,屈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華麗,想像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後,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於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於「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
前278年,秦國攻破了郢都。當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

⑹ 巜屈原列傳》的思維導圖

如下圖:

《屈原列傳》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有關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風格獨特的人物傳記。這是現存關於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據。

用思維導圖背誦文言文,讓你終身難忘!

以下是建議步驟:

1.通讀全文,充分理解。

2.用思維導圖法搜索關鍵點,同時腦中出場景圖。

3.繪制全文結構圖。

4.在把握全文思路脈絡的基礎上,用快速記憶法輔助背誦。

5.科學復習,與人分享。

思維導圖運用圖文並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

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像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思維導圖因此具有人類思維的強大功能。

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我們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類大腦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種進入大腦的資料,不論是感覺、記憶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數字、符碼、香氣、食物、線條、顏色、意象、節奏、音符等,都可以成為一個思考中心,並由此中心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

每一個關節點代表與中心主題的一個連結,而每一個連結又可以成為另一個中心主題,再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呈現出放射性立體結構,而這些關節的連結可以視為您的記憶,就如同大腦中的神經元一樣互相連接,也就是您的個人資料庫。

⑺ 屈原的有關知識

屈平(約前340-約前278)字原,通常稱為屈原;羋姓屈氏。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屈原是戰國時代偉大的詩人和政治家。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忘我的斗爭精神是他的性格特點。他熱愛祖國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國能強盛起來,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 「然其主昏庸,竟至齎恨滅性(性命)。」(見《載敬堂集》) 二千三百多年後的詩人陳志歲,對此無比感嘆,其《屈原》詩曰:「浩氣干霄漢,沉湘忠侫分。才堪佐明主,無計事昏君。」(摘自《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 歷史劇《屈原》

屈原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的形象。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義的化身,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他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壯懷激烈的氣節和風骨,融注著我們民族偉大而悠久的歷史精神,顯示了民族的無窮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強烈的愛憎和戰斗的革命風格。

相關事件
成就榮譽
《愛國詩人屈原》王建峰 繪制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稱「騷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游》《卜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游》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據郭沫若先生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下來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 大體說來,《離騷》《天問》《九歌》可以作為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九章》《遠游》《卜居》《漁父》《招魂》《大招》,其內容與風格可與《離騷》列為一組,大都是有事可據,有義可陳,重在表現作者內心的情愫。《離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鮮明的個性光輝,是屈原全部創作的重點。《天問》是屈原根據神話、傳說材料創作的詩篇,著重表現作者的學術造詣及其歷史觀和自然觀。《九歌》是楚國祀神樂曲,經屈原加工、潤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發和環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並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顯示了南楚文學傳統的痕跡。《離騷》一組,《九歌》一組,構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風格。
屈原作品和神話有密切關系。許多虛幻的內容就是承襲神話發展而來的。屈原又是關注現實的詩人,作品裡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種種矛盾,尤以揭露楚國的黑暗政治最為深刻。 屈原作品的風貌和《詩經》明顯不同。這與長江流域的民風和黃河流域的民風不同有關。當時,北方早已進入宗法社會,而楚地尚有氏族社會的遺風,民性強悍,思想活潑,不為禮法所拘。所以,抒寫男女情思 屈原卜居圖(局部)
[5]、志士愛國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豐富,什麼都可以奔入筆底。寫人神之戀,寫狂怪之士,寫遠古歷史傳說,寫與天神鬼怪游觀,一切神都具有民間普通的人性,神也不過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們使作品顯得色澤艷麗,情思馥郁,氣勢奔放。這樣的作品,表現了與北方文學不同的特色。從體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詩歌,不管是《詩經》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發展為長篇巨制。《離騷》一篇就有2 400多字。在表現手法上,屈原把賦、比、興巧妙地糅合成一體,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識和復雜的現實關系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 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漢王朝定都關中後,便產生了更大的影響,「楚辭」的不斷傳習、發展,北方的文學逐漸楚化。新興的五、七言詩都和楚騷有關。漢代的賦作家無不受「楚辭」影響,漢以後「紹騷」之作,歷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詩句抒發自己胸中的塊壘,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這是屈原文學的直接發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跡為題材的詩、歌、詞、曲、戲劇、琴辭、大麴、話本等,繪畫藝術中如屈原像、《九歌圖》、《天問圖》等,也難以數計。所以魯迅稱屈原作品「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 乃甚或在《三百篇》(《詩經》)以上」(魯迅《漢文學史綱要》)。[6] 著名詩人郭沫若曾為其編劇《雷電頌》,以紀念其事跡。
名言名句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離騷》) 路曼曼(不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離騷》) 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離騷》)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 (《離騷》)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離騷》)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修之故也。 (《離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離騷》) 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離騷》)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九歌·湘夫人》) 沅有芷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湘夫人》) 乘龍兮轔轔,高馳兮沖天。 (《九歌·大司命》)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九歌·大司命》) 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九歌·東君》)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 (《九歌·山鬼》) 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九歌·山鬼》)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九歌·禮魂》) 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 (《九章·抽思》) 心鬱郁之憂思兮,獨永嘆乎增傷。 (《九章·抽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 (《九章·抽思》) 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九章·懷沙》)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 (《九章·涉江》)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九章·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九章·涉江》)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九章·涉江》)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漁父》) 薄暮雷電,歸何憂?(《天問》) 魂兮歸來!(《招魂》) 目極千里兮,傷心悲。(《招魂》) 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鍾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卜居 》) 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 主此盛德兮,牽於俗而蕪穢。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 目極千里兮,傷春心。 魂兮歸來!哀江南!(《招魂》)
世界文化名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17個國家的75名著名人士聯合發起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1953年,在莫斯科舉行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將屈原列為「世界文化名人」,號召全世界人民紀念他。 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不久,為了呼應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爭取國際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決定由郭沫若、游國恩、鄭振鐸、文懷沙等人組成「屈原研究小組」,並將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話文的形式出版發行。
編輯本段史籍記載
《史記·屈原列傳》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 屈原半身畫像
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原既絀。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去:離開。)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於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丐,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反:通,返;意:返回),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屈原相關圖片集(15張)。 其後,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昧。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易》曰:「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以汲。王明,並受其福。」王之不明,豈足福哉!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屈原至於江濱,被(音披,散發於身後裝)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塵埃乎?」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自屈原沉汨羅後百有餘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編輯本段社會評價
(一)前人評價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廣泛推崇的偉大作家。兩千多年來,人們對屈原無端受到讒邪小人的中傷和昏庸的楚懷王的放逐深表同情。屈原在流放過程中,又目睹了楚國的危難和「民生之多艱」,因而,帶著滿腔的憤懣投汨羅江自殺。 劉向所編的《楚辭》中收入的《九辯》,王逸認為是屈原弟子宋玉「憫其師忠而放逐」之作。他還認為,宋玉憐屈原「忠而斥棄,愁滿山澤,魂魄放失,厥命將落,故作《招魂》欲以復其精神,延其年壽」。宋玉甚至幻想懷王看到《招魂》之後,會覺悟起來召回屈原。請看這個宋玉豈不是古今少見的尊師典範?真不理解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何以要在話劇《屈原》劇本中把宋玉醜化為屈原的叛徒。至於《卜居》和《漁父》,我認為也是屈原的後學悼念屈原之作。 漢武帝是漢代第一個熱愛屈原作品的皇帝。而所作賦達82篇之多的淮南王 劉安,則是對《離騷》作了很高評價的第一位文學理論家。劉安稱《離騷》兼有《國風》、《小雅》之長,它體現了屈 屈原半身像
[7]原「浮游塵埃之外」的人格風范,可「與日月爭光」。其後,司馬遷為屈原作傳,不僅照錄了劉安的這些警句,還進一步把《離騷》和孔子刪定《春秋》相提並論。他盛稱前者「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是屈原偉大完滿人格的寫照。可見,司馬遷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後漢的歷史學家班固卻不盡以司馬遷對屈原之評贊為然。他對屈原及《離騷》的思想傾向是有褒有貶的,甚至是以貶為主的。班固批評時,有意避開了司馬遷,而徑直把矛頭指向劉安。他指出,稱屈原和《離騷》可「與日月爭光」雲雲,「斯論似過其真」。班固的人生觀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他以為屈原應像《詩·大雅》所謂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為貴矣!」他批評屈原不應「露才揚己,責數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容,沉江而死」。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傳說融入作品中,多稱昆侖、冥婚、宓妃虛無之語,皆非法度之正,經義所在。但班固也並不否認屈原的作品「弘博麗雅,為辭賦宗。後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從空。」因此,他對屈原的評價是:「雖非是明智之士,可謂妙才也。」 後漢的王逸則不滿於班固這樣的庸俗之見。他盛贊屈原「膺忠貞之質,體清潔之性,直如石砥,顏如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至於梁代的劉勰的《文心雕龍》,又概括王逸的觀點,寫了《辨騷》一章,除證明屈原作品有異於《風》、《雅》的四點以外,也有同乎經典的四事。 宋洪興祖是繼王逸之後整理、注釋《楚辭》的又一著名學者。他曾得諸家善本,參校異同,成《楚辭補注》一書。洪氏對北齊顏之推所謂的「自古文人,常陷輕薄,屈原露才揚己,顯暴君過」之說,甚為不滿。他從儒家倫理觀念出發駁之雲:「屈原,楚同姓也。同姓無可去之義。」而孔子是提倡士「見危授命」的。因此,洪氏為屈原的自沉辯護說:「同姓兼恩與義,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麼,屈原又為什麼不離開楚國呢?洪氏以為,這是由於當時「楚無人焉,屈原如去國,則楚必從而亡」。因此他說:「屈原雖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爭強諫,死猶冀其感。」(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見,屈原「雖死猶不死也」。 朱熹是我國哲學史上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古籍整理名家。他對《詩經》和《楚辭》的研究均有重要貢獻。他為《楚辭》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詩集傳》。朱熹是一個有民族氣節的政治家,他注《離騷》中「僕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雲,此乃是屈原「托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於楚焉;亦仁之至,而義至盡也」。如此體會屈原眷戀楚國的思想情感,可謂深入了一層。
(二)今人評價
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一個愛國者的悲劇,一個改革家的悲劇,一個正義毀於邪惡的悲劇。縱觀他的一生,作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敗了。他的理想和事業永遠為後人所惋惜。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成功了。他憂國憂民、行廉志潔的人品被譽為後世楷模,他氣魄宏偉、辭章瑰麗的作品堪稱世界文學殿堂的精品,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近代學者梁啟超首推屈原為「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評價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一顆閃耀在「群星麗天的時代」,「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聞一多評價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中國文學史》評價屈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大網路全書·文學》評價屈原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分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及其勢力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讓楚國成為最強大的國家。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和大臣們的叛國,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也表體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於祖國的決心。 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半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像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離騷》寫他向重華陳辭之後御風而行,他先叩天宮,帝閽閉門不納;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裡;他去向宓妃求愛,宓妃卻對他無禮;他欲求簡狄和二姚,又苦於沒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這種上天入地的幻想與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現實中對理想的苦苦探求。此外如《九歌》、《天問》等還採用大量神話和歷史傳說為素材,其想像之大膽、豐富 ,古今罕有。 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還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徵詩人的品德修養 。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奸、美醜、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參差錯落、靈活多變;語言上採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極富於鄉土氣息;其方言土語大都經過提煉,辭藻華美,傳神狀貌,極富於表現力。

⑻ 屈原的畫像

這個是最好的

⑼ 屈原寫的詩帶上畫

http://..com/question/276301218.html

⑽ 屈原自己手寫的離騷真跡有流傳下來嗎為什麼網上只能找到米芾抄寫的離騷經絹本手絹

二十幾年前,全國各地在修復重大古跡時總要立碑為紀。但是,碑文請誰來寫,成了一個難題。不少地方向當地文化界和公務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多數投給了余秋雨先生。大家充分信任他的闡述高度、文字魅力和文化聲譽。 余秋雨先生寫成碑文後,接下來應該選擇書法家來抄寫了。然而,人們很快發現,余先生自己的書法也非常出色,於是就出現了碑文、碑書皆出一人之手的美事。這在現代,已不可多見。這次翰墨展第一部分所呈現的《炎帝之碑》《法門寺碑》、《採石磯碑》《大聖塔碑》《金鍾樓碑》,都是余先生亦文亦書的作品,均已鐫刻於各大古跡的重要地位,成為醒目的文化景觀。在這些大碑之後,緊接著展出了余先生為國際正義人士何鳳山博士、著名電影導演謝晉寫的墓誌銘。余秋雨先生所寫的碑文和碑書,受到各地專家的高度評價。他的碑文,突破老式碑文的駢賦套路,恢宏、高雅、暢達,具有現代思維高度,又便於普通遊人誦讀;他的碑書,吸取二王、米芾、趙孟頫、文徵明的行書風姿,兼容庄嚴和瀟灑。除了長篇碑文、碑書之外,各地文化景點還紛紛邀請余秋雨先生題額。其中有些題額已廣為流傳,例如為四川成都題寫的「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這次翰墨展選取了小部分題額,例如「仰韶文化遺址」「蕭何曹參墓園」「魏晉名士行跡所在」「中國由此邁向大唐」「千佛崖」「南川金佛山」「烏江大橋」「昆侖第一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