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清朝女子穿衣服的順序
清朝女子穿衣順序為:穿肚兜–穿中衣–穿襯衣–穿氅衣–穿坎肩–帶義領–斗篷、披風
肚兜:這是貼身衣物。
中衣:通常是淺淡的純色棉布或絲綢制內衣。
襯衣:清代女式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禊、有五個紐扣的長衣,袖子形式有舒袖和半寬袖兩類,袖口內再另加飾袖頭。
氅衣:跟襯衣款式大同小異,小異是指襯衣無開禊,氅衣則左右開禊高至腋下,開禊的頂端必飾雲頭;且氅衣的紋飾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
坎肩:就是無袖短身的上衣。
義領:通常上面還會綉花;如果是穿禮服,還會有領衣(又稱牛舌頭)。
斗篷、披風等是用來遮風禦寒的衣物
(1)古代穿衣步驟圖片擴展閱讀: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從《大清會典》和《大清通禮》的記載中得知,婦女日常用衣有嚴格規定,並受法律限制。當然由於它不受品級約束,因此相比之下服式種類較多。服用也隨意得多。光緒年間,婦女的衣服身長過膝,採用大鑲滾裝飾,裙上有時加十六至二十條飄帶,每條帶尾繫上銀鈴,步行時有響聲,甚為風趣。衣襟前掛有金或銀制的裝飾物,如耳挖子、牙剔子、小毛鑷子等。
Ⅱ 古裝的服裝怎麼製作呢
襦裙漢族傳統服裝最基本的形式。但今天看來,曲裾深衣有著別樣的風韻,是漢服中最能體現女子婀娜優雅的裝束——不論是下擺寬敞的曲裾,還是楚風濃郁的漢代魚尾式「三繞膝」。
以下為曲裾漢服的裁剪製作方法:
1、面料幅寬夠寬。倘若受幅寬限制,並且不在乎多縫合幾道縫的話,可以採用拼接式裁剪。此種裁剪方式基本不受幅寬影響,目前市面上所有的面料幅寬都可以使用此方法裁剪,包括最窄的緞子面料。
Ⅲ 為何古代女子不穿「裙子」會被視為輕浮無恥,古代穿衣有何講究
其實「裙子」這種穿著對於女子來說是無法抵抗的,無論古代還是現代,裙子永遠都是女人的代名詞。但是就裙子的樣式來講,古代的裙子和現代的裙子是有很大的差別和不同。
古代一些穿衣雖然講究,但是現在來看也是屬於繁瑣。不過有些古人的智慧確實是應該保留下來。
Ⅳ 中國古代人夏天穿什麼衣服
古人夏天穿紗質衣服。
1、入夏:紗的種類很多,清代講究在過了小滿後,需要開始按照節令以實地紗、芝地紗、亮地紗這三類依次更換。紗組織中有地組織和花組織,調整地和花組織的結構,便可以得到不同緻密程度的紗品種,清透涼爽程度依次遞增,這樣就能適應不同細微的氣溫變化。
2、盛夏:進入農歷六月,最酷暑時,則換上「葛紗」,到了「葛衣期」。葛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纖維可用以織紗,是最清透涼爽的材料。自先秦時代開始中國人就開始依靠葛布度夏。
3、出伏:過了三伏大熱,處暑以後,則脫下葛紗,又依次換上直徑紗、芝麻紗、實地紗。秋分前後則再換上絹綢類的單、夾衣,與春夏間的情況一樣,形成以大小暑為頂點,前後春秋對稱的更換序列。
(4)古代穿衣步驟圖片擴展閱讀:
對於普通日常生活,以及需要長期露天行走、勞作的階層,在炎夏時的穿著比較隨意簡單。
可以不穿外衣袍衫,只穿短衣、短袖半臂,甚至只穿輕薄的貼身汗衫、汗絡、背心,類似現代休閑襯衫、短袖衫的概念。
下身僅穿單褲,勞動時可以直接把上衣脫去一袖,或全脫扎在腰間,不穿靴襪而僅著麻線鞋、涼鞋,兩腿套上接袎方便行走等等。在清明上河圖中便可以看到不少只穿背心的百姓,其實與今日並沒有多少不同。
Ⅳ 中國古代服飾製作的必要步驟
1.
選擇布料 做古裝漢服之前,我們要先選擇布料,漢服分為內衣、外衣、紗衣及腰帶,所以我們要根據製作衣服的位置來選擇布料,內衣我們可以選擇純棉的面料,盡量選擇白色,這樣即便...
2.
製作內衣、外衣和紗衣 根據自己的身材,先量好尺寸,用紙殼剪出衣服的圖樣,按著這樣開始剪裁...
3.
腰帶的製作 把剪裁衣服剩下的布料折成寬大概15CM的長條,長度要根據自己的腰圍來裁剪...
4.
整理製作好的古裝服飾 把做好的古裝服飾用電熨斗熨一遍,再用剪刀剪掉衣服上的多餘線頭。
Ⅵ 古代的人的衣服有幾層名稱是什麼我只知道裡衣和外袍
古代的人的衣服有三層。
越往內的衣服越薄,越外邊的衣服越厚。如內里可以穿內衣內,其外可以穿單層薄的中衣,再外邊可以穿件厚的襖加夾褲或夾裙裳,也可直接穿一件夾袍,最外厚的褙子或外氅。
每個朝代有各自不同的服裝:
1、三代
夏商與西周時的漢服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
2、商
商代服飾不論尊卑和男女都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穿裳,後世稱服裝為「衣裳」,便是源自於此。其服飾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設計為緊窄的樣式,長度齊膝,便於活動。古代華夏族漢服上衣下裳,束發右衽的裝束特點,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3、秦漢
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奴、商賈、士人都一樣。
4、隋唐
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5、宋代
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裙較窄,多施細摺,福州黃墓中除出羅裙外,還有開襠褲與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在裙內著褲。起於五代時的纏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漸流行。
6、元代
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7、明代
為重新振興中國社會,明朝政府採取了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的治國方針,對整頓和恢復禮儀極其重視,並根據漢族傳統重新規定了漢服服飾制度。在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發展的前提之下,明代的服飾面貌儀態端莊,氣度宏美,成為中國近世紀服飾藝術的典範。
8、清裝
明、清兩代漢族女裝變化同樣極大,清代早期開始逐漸強迫變漢服為漢式旗裝。清中期以後女裝層層鑲邊,稱為「滾鑲」。清代滿族婦女著滿式旗裝,她們不纏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時外加坎肩。
乾隆以後,滿族女裝中出現高底的「花盆底」鞋。咸豐以後,又出現高大的「兩把頭」、「大拉翅」等發型,成為滿族女裝之突出的特徵。
(6)古代穿衣步驟圖片擴展閱讀
古代服飾顏色的講究:
明太祖朱元璋「禁庶人服色用黃」:在古代服飾顏色中,黃色的地位變化是最大的。黃色作為中國古代帝王的專用色,其實一直到隋唐才被確立,而在此之前並無嚴格的規定和限制。
有一種說法認為,中華人文始祖黃帝「以土德為王」,中原之土為黃色,後世遂崇尚黃色,黃色逐漸變成了一種權力和尊貴的象徵,這種看法其實是一種主觀解釋。
就《綠衣》一詩中「綠衣黃里」的說法來看,先秦時期普通人也用黃色布料來做衣服。而在秦漢時期則規定:「轎夫為黃」。黃色分配給賣苦力者使用,以區別身份,所以張角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為統一頭裹黃布,就很好理解了,這支農民軍也因此被稱作「黃巾軍」。
黃色出現在帝王服飾中,應在上古周代。《周易》中有「天玄地黃」的定義,周天子在祭天時的著裝是「玄衣纁裳」,即黑色面料的上衣,赤黃色的下裳,但此時的黃色並非帝王專用色,而且不是「黃袍加身」。
黃色成為皇帝的御用服色始於隋代,隋文帝楊堅穿黃袍臨朝,不僅庶民不得使用,就連皇帝身邊的重臣也一律不準僭用黃色。以後歷朝遵行其規,連顏色深淺都有規定。
Ⅶ 古代人沒有短袖,他們夏天是怎麼穿著的
上古人以獸皮樹葉蔽體,酷熱之時,即解下消暑,此時服飾尚未成形,人們赤裸相對,也並不覺得羞恥。到了有史可據之時,夏商周三代,強大的政治組織已經出現,人之貴賤差別皆有劃分,人的生活也必須與其等級相符,在服飾上亦如是。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華夏諸族主要以獸皮、羽絨、絲麻為衣。
絲麻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一直是先民裁衣制服的主要材料,蠶絲昂貴多為富貴人家之選,麻多為普通百姓的衣料,與棉花相比,絲麻無疑具有更好的散熱和透氣性,棉花傳入中國後,在元明取代絲麻成為主要的布料,但絲麻並沒有消失,仍然是華夏民族重要的服裝材料。絲麻的材質使得先民能夠忍受寬袍大袖的設計。
先民熱,但他們習慣了,就如同我們的父輩沒有空調仍然度過了他們的青春年代。非洲草原上的黑人,巴西雨林里的部落,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印度等地的窮人,仍然過著沒有空調的生活,但他們習慣了。習慣了,就能夠忍受下去。
Ⅷ 古代美女復雜的穿衣流程是怎樣的為何古代不讓女人露出皮膚
古代女子復雜的穿衣流程,也是讓當今很多的女孩子表示想想都感覺到非常的累。一般古代的女子穿的肚兜就跟我們現在穿的內衣是一樣的,除了這件衣服還要再穿一些內襯以及外衣里里外外也是有很多層。大家可能覺得非常的疑惑,為何古代的女性不能夠露出自己的皮膚?這是因為在古代女性的貞潔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女性露出自己的皮膚,就會被人當做是青樓女子。而且也會被人戳脊樑骨進行辱罵,大部分的女子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譽,就會把自己裹得緊緊的。
古代的女性地位是非常低的,一旦被發現露出了自己的皮膚,而且還被其他的男性看見了的話,那麼也是一個非常大的罪過。在唐朝時期,因為有了武則天的存在,所以女性的穿衣也就更加的大膽了。
Ⅸ 古人夏天都怎麼穿衣服還是保守的長袍馬褂嗎
在現代一到夏天,我們就會換上各種各樣的短袖,有純棉的、真絲的、還有一些其他的科技面料,這樣可以保證我們不那麼的熱,涼爽的過一個夏天,可是在科技沒有那麼發達的古代,人們到了夏季都是怎麼穿衣服的呢?
現在,由於各種樣的環境問題,導致我們的氣溫逐漸升高,再加上科技的進步,使得我們衣服的材質越來越先進,穿在身上也非常涼爽。再加上空調等電器的產生,讓我們可以度過一個涼爽的夏天,如果現在有一個故人穿越而來,他一定會愛上現在的生活吧。
Ⅹ 古代女子出嫁的時候,身上的衣服
古代出嫁不一定都是霞披。現在總的來說,大概可以分為周制婚服,唐制婚服,明制婚服。三種都是不一樣的。如果說鳳冠霞披的話,那就是明制的了。
根據《大明會典》記載:常服,大衫霞帔:衫——黃色,兩領直下一尺,間綴紐子三。後身長於前身,行則摺起,末綴紐子二,紐在掩紐之下,拜則放之。霞帔——並列兩條,尖端縫合,垂在身前,掛墜子,平端收納於大衫身後三角形兜子內。深青為質,織金雲霞龍文,飾以珠。用玉墜子,瑑龍文。鞠衣:紅色,胸背雲龍文,飾以珠。四襈襖子(即褙子):深青為質,金綉團龍文。大帶:紅線羅為之,有緣。餘或青或綠。緣襈襖子:黃色。紅領褾襈裾,皆織金采色雲龍文。緣襈裙:紅色。綠緣襈,織金采色雲龍文。玉革帶:青綺鞓,描金雲龍文。玉飾件十,金飾件四。玉花采結綬、紅線羅系帶一、白玉雲樣玎璫二(如佩制,每事上有金鉤一)。青襪舄,與翟衣內制同。
衫算一層,鞠衣算一層,褙子算一層。裡面還要穿中衣,中衣就大概是咱們說的襯衣一類。大概有四層吧。其他亂七八糟的都算是飾品。
如圖是現代同袍舉行的明制婚禮,明制婚服的制式還是材料都相當不錯。唯一的瑕疵是鳳冠沒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