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好看圖片 » 苗族頭飾品手工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苗族頭飾品手工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1-13 15:54:32

① 兒童畫教程|走進民族頭飾文化 - 美麗的苗族頭飾


課程提示

1.課程類型 綜合創意美術課程

2.參考課時 90分鍾

3.工具材料 卡紙、素描紙、記號筆、水彩筆、錫紙

課程提示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國幅員遼闊,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服飾文化。其中,苗族頭飾種類繁多、工藝精湛、造型奇美,在中國輝煌燦爛的文化寶庫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苗族頭飾一般可以分為:銀角、銀帽、銀圍帕、銀發簪、銀插針、銀花梳飾、銀童帽飾、銀耳環等,具有「以大為美,以重為美,以多為美」的藝術特徵。單看個件的造型,美觀精緻,而各個配飾搭配在一起,又具有整體美。華美的頭飾再加上銀飾材質明晃閃耀的特點,形成了一種銀裝素裹、褶褶生輝的美感。

每一件苗族頭飾都是當地銀匠手工精心製作而成,體現著苗族的審美觀、價值觀和民族的智慧。在苗族頭飾中,處處可見對比的運用,比如直曲、高低、粗細、動靜、厚薄、大小、輕重、多少的對比等。同時,苗族頭飾還兼具著平面紋樣和立體雕塑的裝飾。在平面紋樣上,線條凹凸有致,粗細搭配,雕琢精美;在立體雕塑上,鑲嵌、雕刻、堆疊、焊接、編織等多種工藝手法,使得苗族頭飾更具琳琅滿目的視覺效果。

每逢佳節盛會,苗族人便會穿戴好華美的銀飾,聚在一起載歌載舞。銀飾顫動,銀光閃爍,銀聲清脆,真是裝飾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呀。而今天就讓我們學習運用新奇有趣的材質,來創作一幅「銀光閃閃」的苗族頭飾吧!

情景描述

苗族姑娘素來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譽,每逢盛大的節日或是婚嫁時刻,都要把銀飾佩戴起來。你看,那銀飾微微顫動,銀光閃爍,銀聲清脆,雍容華貴,流光溢彩,真是美麗極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創作美麗的苗族頭飾,感受充滿魅力的民族文化吧!

教學重難點

1.感受中國苗族服飾的服飾文化,欣賞苗族頭飾的藝術特點,並巧用錫紙體現出頭飾的造型美、花紋美和材質美。

苗族頭飾一般可以分為:銀角、銀帽、銀圍帕、銀發簪、銀插針、銀花梳飾、銀童帽飾、銀耳環等,具有「以大為美,以重為美,以多為美」的藝術特徵;在頭飾的製作工藝上,處處可見對比的運用,比如直曲、高低、粗細、動靜、厚薄、大小、輕重、多少的對比等,並兼具著平面紋樣和立體雕塑的裝飾,體現著苗族的審美觀、價值觀和民族的智慧;苗族頭飾的材質,具有明晃、華麗的特點,給人以銀裝素裹、褶褶生輝的藝術美感。在創作中,通過對苗族頭飾的欣賞與了解,運用綜合材料進行創作,以錫紙之一材料,巧妙地體現出銀光閃閃、流光溢彩的華美效果,增強創作過程的趣味性,啟發小朋友們的創新創意思維。

2.表現出頭戴銀飾的人物,描繪出人物的五官與神態,最後通過深色卡紙的襯托,使畫面主體突出、對比鮮明。

每逢佳節盛會,苗族人便會穿戴好華美的銀飾,聚在一起載歌載舞,銀飾顫動,銀光閃爍,銀聲清脆,真是裝飾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呀!那麼,在你的作品中的苗族人物有著怎樣美麗的形象呢?在繪畫中,對頭戴銀飾的人物進行五官的繪畫,體現出人物五官、神態的特點,最後用卡紙將人物進行襯托,使畫面色彩關系呈現出鮮明的對比,突出畫面主體

繪畫教程

准備一張素描紙

用流暢簡潔的線條描繪出人物上半身的形象

對人物的五官與神態進行細節的刻畫

使畫面中的人物更加生動形象

選擇自己擅長的塗色工具

為畫面中的人物塗上顏色並剪下來

將剪下來的人物粘貼在黑色卡紙上

將錫紙揉皺後剪出不同的形狀粘貼在畫面中

體現出人物的掛飾、頭飾、耳環等

將錫箔紙剪、貼、揉成不同的形狀粘貼在畫面中

使畫面中人物的頭飾細節豐富,更加精美

豐富和調整畫面的細節

使畫面更加完整美觀

根據畫面的需要

還可以對畫面背景進行豐富和點綴

課後點評

② 苗族銀飾的頭飾和首飾有哪些

苗族銀飾的種類較多,從頭至腳,無處不飾。

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胸頸飾包括銀項圈、銀壓領、銀胸牌、銀胸吊飾等;

首飾包括銀手鐲、銀戒指;衣飾包括銀衣片、銀圍腰鏈、銀扣等;背飾包括銀背吊、銀背牌等。腰墜飾包括銀腰帶、銀腰吊飾等;個別苗族地區有戴腳飾的習俗,腳飾為扭絲狀,兒童佩戴用來避邪。

③ 女生用68個易拉罐做苗族頭飾,她是如何變廢為寶的

相信大家對手工藝人這一職業並不陌生,他們總是讓人有意想不到的作品。近日,一女子就用68個易拉罐做苗族頭飾震驚了網友,這個頭飾耗時近2個月才完成,成品總重量只有500克。網友們紛紛點贊,稱這才是真的是變廢為寶。我們從圖片上看這個頭飾,根本看不出這是用易拉罐做出來的。它給我的感覺就是很高大上,很端莊,和氣派。那麼她是如何變廢為寶的呢?

最後,我覺得無論是不是手工藝人,我們普通人都要養成了廢物回收利用的習慣。因為畢竟資源是有限的,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④ 苗族女人的頭上都會戴一種銀飾,這種銀飾叫做什麼

苗族銀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護頭花、銀頂花、銀瓢頭排等。

一、銀童帽飾屬於頭飾,通常釘在童帽上。

二、貴州苗族銀角,以地域分為三種類型:西江型、施洞型、排調型。

1、西江型銀角兩角分叉,主紋通常為二龍戲珠形象,龍身、珠體均為凸花,高出底面約一厘米。

2、施洞型銀角又稱銀扇,因其在分叉的兩角間均勻分布四根銀片,頗似扇骨而得名。

3、排調型銀角,銀角似角似羽。兩角一分為二,遠觀似角,近觀如羽。正中開出一支,頂端則明顯為變形銀羽。突出三艾皆插白雞羽。

三、銀帽分為三種類型:重安江型、雷山型、革東型。

四、銀圍帕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將散件銀飾固定在頭帕上;另一種則整體為銀制,內襯布墊或直接固定在頭上。

五、苗族銀發簪式樣極多,雖然同樣是花,但單瓣、復瓣,或束或簇,繁簡密疏,造型大不相同。

六、插針的類型:有葉形銀插針、挖耳銀插針、方柱形銀插針、錢紋鑲珠銀插針、幾何紋銀插針、「壽」字銀插針、六方珠丁銀插針等等。

七、銀耳環:分懸吊型、環狀型、鉤狀型、圓輪型四種。

(4)苗族頭飾品手工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苗族銀飾特徵:

1、以大為美,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堆大為山,呈現出巍峨之美;水大為海,呈現出浩渺之美。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獨特見識,用美學的觀點來看是很有道理的。同時也體現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錯的,並顯示著苗家姑娘的大氣。

2、以重為美,貴州施洞苗族婦女自幼穿耳後,即用漸次加粗的圓棍擴大穿孔,以確保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輪形耳環,利用耳環的重量拉長耳垂。有些婦女因耳環過重,耳垂被拉豁。當地耳環單只最重達200克。黎平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講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3、以多為美,苗族銀飾上呈現出的"多"的藝術特徵。很多苗族地區佩戴銀飾講究以多為美。耳環掛三四隻,疊至垂肩;項圈戴三四件,沒頸掩額;腑飾、腰飾傾其所有,悉數佩戴。特別是清水江流域的銀衣,組合部件即有數百之多,重疊繁復,呈現出一種繁縛之美。

⑤ 苗族服飾(要圖和介紹)

苗族服飾簡介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 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 服飾詳細介紹黔東南境內苗族男女便裝均較為簡朴。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和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為最普遍。下裝一般為褲腳寬盈尺許的大腳長褲。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褲和長褲。 對襟男上裝流行於境內大部分苗族地區,一件衣服由左、右前片,左、右後片,左、右袖六大部分組成。衣襟訂五至十一顆布扣,左襟為扣眼,右襟為扣子。上衣前擺平直,後擺呈弧形;左、右腋下擺開叉。對襟男上裝質地一般為家織布、卡其布、織貢尼和士林布。色多為青、藏青、藍色與之匹配;下裝一般為家織布大褲腳長褲。近年來,青壯年多穿中山裝,部分青年喜著西裝。 左衽男上衣流行於從江、榕江八開、台江的巫腳、反排和劍河久仰等地的苗族村寨。一件衣服由左前大襟、右前襟、後片及雙袖組成,左襟與右襟相交於咽喉處正中,沿右胸前斜至右腋下至擺,訂有布扣五至七顆,前擺、後擺均平直。左、右腋下擺不開叉直桶形。左衽上裝布料一般為家織布或藏青織貢尼,顏色以青色為主。 左衽長衫結構與左衽上衣相同,差異僅在衣上至腳背,是苗族老年男子常穿的便裝。 男便裝下裝一般為無直檔大褲腳桶褲,褲腳寬盈尺許,褲腳與褲腿一致,由左、右前、後片四片組成,製作簡便。 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裝和無領胸前交叉式上裝兩類。右衽上裝結構與男上裝中的左衽上裝大體一致,唯方向相反。無領胸前交叉式上裝稱"烏擺"(Ed bad,意為雄衣即男人的衣)是傳統的苗族女裝,如"袈裟",無紐扣,以布帶束腰。苗族女便裝質地一般為家織布、燈芯絨、平絨、織貢尼、士林布等,顏色一般為青、藍等色。 雷山、凱里、台江三縣交界地區苗族中青年婦女,一般穿淺色右衽上衣,沿托肩、袖口及右大襟邊緣精綉花鳥、花草圖案花邊或購買現成花邊,圍圍腰,系銀質圍腰練,下裝著西裝長褲,挽高髻於頂,著耳柱,中年婦女多包白毛巾頭巾,青年婦女多戴銀梳或插銀衣、塑料花等飾物。老年婦女上裝多穿右衽上衣或無領交叉式上衣,下穿長及腳踝青素百褶裙,系圍腰,圍與裙長。老年婦女上裝飾物一般為家織布或織貢尼。顏色喜尚青、藍色。 凱里市的舟溪、青曼、麻江縣銅鼓、開發區白午及丹寨縣的南皋一帶苗族婦女便裝上裝,內穿翻領對襟中長衣,外套大領對襟大袖胸前交叉式上衣,袖口鑲挑花花塊,銀鏈吊綉花圍腰,套挑花護腕;下著過膝寸許百褶裙,扎挑花鑲邊腳腿,外套織錦式粉紅色長襪。 丹寨縣的揚武、長青、排調等地苗族女便裝上裝多穿右衽對襟上衣,前襟長及小腹,下著過膝中長褲,銀質圍腰練吊與褲長圍腰,裹裹腿,中老年與青年服飾無異。上、下裝質料多為家織斜紋布、平紋布、燈芯絨、平絨及織貢尼等,頭搭蠟染方帕或綉花頭巾。 凱里市的爐山和黃平、施秉一帶苗族婦女上裝為無扣大領胸前交叉式上衣,以布帶束腰;下穿過膝青衣紅、白蠟花百褶裙,圍紫色圍裙片,質料多為家織布,顏色以青色為主。 雷山縣的桃江、橋港、年顯、略果,丹寨的排調、黨早、加配、羊巫,台江縣的反排等地苗族女便裝,上裝為齊腰緊身青素右衽上裝,下著五至九寸長百褶裙,內穿緊身長褲,裙前後各拴一塊二尺見方幾何圖案挑花圍裙片,肩披挑花披肩。上裝質料一般為家織布、平絨布和燈芯絨,顏色素青,挑花工藝重紅、黃、白三色,少見刺綉工藝品。 榕江縣八開,從江縣加鳩、宰便以及黎平縣的水口,丹寨縣雅灰等地苗族婦女便裝,上裝穿大開領對襟上衣,無扣,內束挑花胸兜,婚前著齊膝素百褶裙或長褲,婚後著齊膝蠟花百褶裙,外以圍腰束之,上衣和圍腰及胸兜邊緣均鑲挑花花邊,衣袖大臂處鑲棱形臂章式花塊。 苗族男裝盛裝為左衽長衫外套馬褂,外觀與便裝相同,質地一般為綢緞、真絲等,顏色多為青、藍、紫色,各地無異。 女盛裝一般下裝為百褶裙,上裝為綴滿銀片、銀泡、銀花的大領胸前交叉式"烏擺"或精鑲花邊的右衽上衣,外罩緞質綉花或挑花圍裙。「烏擺」一般全身鑲挑花花塊,沿托肩處一般鑲棱形挑花花塊,無紐扣,以布帶、圍腰帶等束之。頭戴銀冠、銀花或銀角。盛裝顏色為紅、黃、綠等暖調色。 苗族服飾分類苗族服飾有性別、年齡及盛裝與常裝之分,且有地區差別。據清代《百苗圖》所載,凡八十三種。另有考察資料稱百餘種。 紛繁復雜的苗族服飾分為湘西型、黔東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類別和若干款式。 湘西型,流行於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帶。古代男女蓄發椎髻的習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圓領大襟短衣,盤肩、袖口等處有少許綉花;寬腳褲,褲筒邊緣多飾花邊;包紮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頭帕,戴銀飾。 黔東型,流行於黔東南。男裝多為青色土布衣褲,包青頭帕。女裝以交領上衣和百褶裙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為料,花飾滿身,圖案多為平綉的各種龍、鳳、鳥、魚及花卉。雷公山一帶女裝獨特,百初裙甚短,長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米,上衣花飾用綵線挑以各種幾何圖案。婦女盛裝銀飾繁多。 川黔滇型,流行於川、黔、滇、桂等省區講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區。女裝上為麻布衣,下為蠟染麻布花裙。色調較淺,花飾不多,銀飾亦少。黔西北和滇東北一帶,不論男女皆綴以織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黔中南型,流行於貴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處。女裝上衣多披領、背帕等,下裝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蠟染裙。以挑花為主,兼用蠟染。貴陽、安順、安龍等地的花溪式女裝,其披領酷似一面旗幟,俗稱「旗幟服」,花飾也多。 海南型,流行於海南省。女裝多為右偏襟青布長衫,蠟染布筒裙,花飾少。 苗族的頭飾苗族男子頭飾除從江縣岜沙和劍河縣久敢擺尾等小部分地區部分成年人蓄發挽髻於頭頂外,境內絕大部分地區青年留分頭,部分地區所包的頭帕直徑40厘米。近年來,大部分老年男子多戴上皮帽。 苗族兒童頭飾多留頭頂左、右兩撮扎梳成兩根小辮或紮成兩把,如古代漢人之"總角"。 婦女頭飾一般挽高髻於頂,別上銀針、銀簪及插上銀梳、塑料梳、木梳等梳子,雷山、凱里、台江三縣交界地區包白毛巾頭帕,黃平一帶戴縮褶帽。 凱里市舟溪、青曼及麻江銅鼓、開發區白午,丹寨縣南皋、新華等鄉鎮苗族婦女發式有已婚和未婚之別。未婚者,挽錐髻於頭頂,戴無底覆額帽,插銀梳或銀花;已婚者梳平髻於頭頂,將頭發盤成波浪狀覆蓋在前額,頭戴銀花或銀梳。 凱里市的爐山和黃平、施秉兩縣苗族未婚女子從七、八歲起頭戴平頂縮褶帽,外纏自染的紫色或白色三角巾,已婚女子和老婦人將頭發盤纏於頭頂,戴上無底或半邊底的覆額縮褶帽,外扎紫色手帕,便裝無更多頭飾。 丹寨縣揚武、排調、金鍾、長青、龍塘等地苗族婦女未婚者挽高錐髻於頭頂,戴無底帽,已婚者挽平髻於頭頂,搭方帕或蠟染巾。 雷山桃江、掌雷,丹寨黨早、羊巫、加配,台江反排等地苗族婦女多用茶油或菜油將頭發浸濕,挽成高髻於頭頂。用毛線等物將頭發拴成一格一格狀,頭戴銀梳或木梳。 台江的台拱、施洞,劍河柳川、革東等地苗族婦女頭飾與其他地區的無大異。 苗族婦女比較重視耳飾,絕大多數都佩戴耳環、耳墜、耳柱等飾物。耳環有實心銀耳環和空心銀耳環兩種。此外,還有耳墜、泡花耳環等。耳墜多附在耳環上,多為瓜子形飾物。耳柱是苗族婦女中最常見的耳飾,有如縫紉機的梭心卷線器,一頭大、一頭小,用線將耳柱與耳朵拴在起。 編輯本段苗族銀飾流行於黔東南和湘西苗族地區。有銀冠、銀珈、項圈、披肩、項鏈、牙簽、髻簪、耳環、手鐲、戒指等。項圈由小到大多達七圈為一套,重二千餘克。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繞如螺旋,或偏圓,平面上鏨出各種花紋圖案。項圈是苗家姑娘戀愛、結婚必備之物。牙簽一般由數根薄而透明的牙簽和四到八條銀鏈、小銀鈴組成,每條銀鏈又由數十個直徑不超過2毫米的小銀環連綴而成。每個零件又編、鏨、刻出各種圖案,常見的有鸞鳳交頸、雙鳳朝陽、並蒂桃等,以祝願幸福吉祥;鯉魚跳龍門、梅花滿場等表達好願;針筒、猴子喜桃、獅子滾綉球等則表現生活情趣;一副牙簽要同時具備形美、色明、聲脆、實用等優點。 苗族銀梳流行於黔東南苗族地區。苗語稱「耶尼宋」、「依尼」。用銀和木製的梳子。長約16厘米,梳面有三隻鳥的圖案,亦有與之相稱的其它圖案。梳背有十一朵銀花,吊一個小銀鏈,懸有喇叭狀的銀筒,稍一擺動,便叮當有聲。梳子的兩條副角有銀鏈連著一顆長長的銀針,銀針插在發簪的左右側。 苗族銀鐲苗語稱「尼秋把」。姑娘戴於腕間的銀飾品。出自民間銀匠之手。通常將銀子抽條做成。較講究者飾以花紋圖案。 苗族銀項苗語稱「謝垛尼」。姑娘戴於頸脖的銀飾品。出自民間銀匠之手。將銀子抽成長條做成,或抽成銀絲,由多根銀絲穿織圖案。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⑥ 苗族的頭飾特點是什麼(苗族頭飾的含義)

1.苗族主要聚居於中國西南部各省區的交界地帶。

2.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

3.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

4.苗族的頭飾都是銀製品,類型十分豐富。

5.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等等。

6.??銀角銀角兩角分叉,主紋通常為二龍戲珠形象,龍身、珠體均為凸花,高出底面約1厘米。

7.姑娘們佩戴時還要在銀角兩端插上白雞羽,雞羽隨風搖曳,使銀角顯得更為高聳,巍峨壯觀中兼有輕盈瓢逸之美。

8.銀帽銀帽為苗族盛裝頭飾,由眾多的銀花及各種造型的鳥、蝶、動物入銀鈴組成,給人以滿頭珠翠、雍容華貴的印象。

9.??銀圍帕苗族將五件銀帽飾綴在紅綠豎條相間的頭帕上,正中銀飾稍大,綴於額部,其餘四件稍小,對稱綴於兩耳前後,均為摟空銀花。

10.該頭帕銀色閃爍,布彩絢麗,相得益彰,頗有特色。

11.銀發替苗族銀發替式樣極多,題材以花、鳥、蝶為主。

12.??雖然同樣是花,但單瓣、復瓣,或束或簇,繁簡密疏,造型大不相同。

13.就風格而言,有的發譬纖巧細膩,靈秀生動,有的古拙樸實,渾厚凝重,各具特色。

14.銀插針苗族插針的佩戴方式各有不同。

15.龍里苗族銀插針為三個銀泡,每個銀泡上吊三個銀鈴,插於譬後。

16.??施洞苗族龍首插針大小不等,大的用於節日,小的為日常生活中所佩戴。

17.其插法為橫向貫穿頂譬,譬有留出一截替桿斜出譬頂,格外惹眼奪目。

18.銀網鏈飾銀網鏈飾屬發替類,典型的有墜魚五股網鏈飾,由插針穿環固定,五股銀鏈如網張開,罩在譬後。

19.銀花梳銀花梳既可梳發、壓發,又是裝飾品,通常內為木質,外包銀皮,僅露梳齒,梳背上銀制各類形象以為裝飾。

20.??其造型有繁有簡。

21.銀花梳梳背滿飾花、鳥、龍、鹿等形象,是花梳中的上乘之作。

22.銀耳環銀耳環是苗族銀飾家族中款式最多的一支,僅貴州省博物館不完全的收藏,已近百種。

23.耳環分懸吊型、環狀型、鉤狀型、圓輪型四種,以懸吊型、環狀型較多。

24.苗族耳環造型除了常見的花、鳥、蝶、龍等題材外,其他形象亦多有出現。

25.??銀童帽飾由於苗族視銀為避邪之物,生活在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有給兒童飾銀的習俗。

26.銀飾通常釘在童帽上。

27.傳統的童帽飾造型多見獅、魚、蝶等形象,還有受漢族文化影響的&。

28.#34。

29.福祿壽喜&。

30.#34。

31.、&。

32.#34。

33.長命富貴&。

34.#34。

35.等字樣及&。

36.#34。

37.六寶&。

38.#34。

39.等,構思巧妙,造型別致。

⑦ 苗族和瑤族頭飾區別

區別:苗族盛裝以銀飾為主。施洞的銀冠是在高高的發髻上直插一銀牛角。牛角用薄銀片製成,其外形像雙角。壯族的頭飾復雜,根據年齡不同佩戴顏色也不同。

苗族的銀飾主要有銀冠、銀角、銀梳、銀耳環、耳柱、耳墜、項圈、項鏈、亞領、手鐲、戒指等。這些銀飾多為苗族銀匠手工製作。結構上有對稱式、均衡式、連接式和放射式等。

工藝方法有鑄煉、捶打、編結、刻花、雕紋等。圖案多系龍鳳花鳥等動植物紋樣,其造型生動,玲瓏精美。這些飾品的圖案寓意著美好,幸福。姑娘出嫁時,所有銀飾都為她終身佔有,丈夫是無權處理的。

相關介紹:

壯族婦女的頭飾十分復雜,有戴帽的、纏頭的,有包帕的、椎髻的,有頂板的、戴銀釵的等等。不同年齡的婦女,要戴不同顏色的帽子。老年婦女戴青色的三角帽。寓意四季常青、長命百歲;中年婦女戴藍色的三角帽,寓意風調雨順、興旺發達。

年輕姑娘則戴花布蒙成的三角帽,寓意山花爛漫、前程似錦。帽上可以隨心所欲地綉織各種花紋圖案,諸如花鳥魚蟲、山川樹木、獅龍麒象、錦雞鳳凰等,但唯獨不能綉虎豹,因為傳說三角帽本來就是用以驅逐虎豹的。

⑧ 苗族的特色刺綉、圖案有哪些

苗族刺綉
苗族刺綉,代表了中國少數民族刺綉的最高水平。
刺綉是苗族源遠流長的手工藝術,是苗族服飾主要的裝飾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中國西南部的貴州省居住著大量的苗族同胞,他們創造了不同樣式、風格的服飾。他們的服飾有便裝與盛裝之分,平日著便裝,節目或姑娘出嫁時著盛裝,無論服裝還是頭飾,工藝復雜,做工精細。苗族刺綉的題材選擇雖然豐富,但較為固定,有龍、鳥、魚、銅鼓、花卉、蝴蝶,還有反映苗族歷史的畫面。苗族刺綉十分美麗,技法有12類,即平綉、挑花、堆綉、鎖綉、貼布綉、打籽綉、破線綉、釘線綉、縐綉、辮綉、纏綉、馬尾綉、錫綉、蠶絲綉。這些技法中又分若乾的針法,如鎖綉就有雙針鎖和單針鎖,破線綉有破粗線和破細線。
苗族刺綉圍腰,以白色為底色,上面滿綉有蝴蝶、蜈蚣龍,造型飛舞張揚。綉品以蜈蚣龍為主紋樣,下面三層另有蝴蝶、小蜈蚣龍等,為苗族綉品的傳統典型紋樣。
苗族刺綉有一種極常見的人騎龍或騎水牯紋樣,體現了苗族人民英勇無畏的氣概和生活情趣。苗族民間藝術中的騎龍、馴龍、雙龍的各種圖案,再現了人們對龍敬而不畏的心理。
苗族刺綉種類很多,從色彩上分,大體上可分為單色綉和彩色綉兩種。單色綉以青線為主,刺綉手法比較單一,其作品典雅疑重,樸素大方;彩色綉用七彩絲線綉成,刺綉手法比較復雜,或平綉或盤綉或挑綉,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鳥蟲魚或龍鳳麒麟為題材,刺綉成品色彩斑斕,栩栩如生,是鳳凰民族工藝品中的精品。
苗族刺綉另一特色是藉助色彩的運用、圖案的搭配,達到視覺上的多維空間。挑花也稱數紗綉,是苗族特有的技藝,不事先取樣,利用布的經緯線挑綉,反挑正取,形成各種幾何紋樣。挑花就是藉助色彩和不規則幾何紋樣的搭配,形成多視角的圖案,從而達到「則看成嶺近成峰」的立體與平面統一的視覺效果。
苗族刺綉具有傳承歷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刺綉的圖案上。幾乎每一個刺綉圖案紋樣都有一個來歷或傳說,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達,是苗族歷史與生活的展示。蝴蝶、龍、飛鳥、魚、圓點花、浮萍花等圖案都是《苗族古歌》傳唱的內容,色彩鮮艷,構圖明朗,朴實大方。
刺綉是苗族婦女的特長,很多作品都具有技術高超,造型奇特,想像豐富,色調強烈,風格古樸的特點。苗族刺綉圖案色調多種多樣,松桃地區以花、鳥、蟲、魚為主,喜歡用粉紅、翠藍、紫等色,較為素凈。黔東南多以龍、魚、蝴蝶、石榴為圖案,喜歡紅、藍、粉紅、紫等顏色。黔中地帶喜歡用長條、長方、斜線等組成幾何圖案,喜歡大紅、大綠、滌藍等顏色。藝術大師劉海粟對苗族的工藝給予很高的評價:「縷雲裁月,苗女巧奪天工」。古藏衣上刺綉的蝴蝶紋,是苗族紋飾中最常見和最重要的裝飾文化,除了蝴蝶紋絢麗的因素外,還與苗族一個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蝴蝶媽媽相關。在苗族人的心目中蝴蝶媽媽、大宇鶺鳥是苗族的始祖,是創業者,把這些蝴蝶、鳥紋綉在衣服上用以表示對祖先的尊敬與崇拜。這些圖案還有明顯的陰陽結合、創造生命的寓意。表達了苗族祖先對自然、宇宙、對生命起源的理解和認識。
台江苗族刺綉
台江苗族刺綉是苗族人民以勤勞和智慧創造的一門藝術,堪稱"無字史書",其蘊含的文化內含可折射出苗族的歷史和變遷過程,具有極高的文化品味。由於受到不同的社會歷史、自然地理、宗教信們和風俗習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人們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各異,因而製作的刺綉造型風格也各異。就服飾而言(服飾不同,其刺綉紋案也各異)台江苗族服飾可劃分為方你型、方糾型,方南型、方翁型、方白型、方秀型、翁芒型和後哨型等九個不同類別。
刺綉手法主要有平綉、給練、辯綉、纏綉、破線綉、鎖綉、絞綉、馬尾綉等多種。有的憑對大自然事物的觀察和感受,不雖起草,信手綉出;有的在布面上畫好圖案再綉;有的用剪紙粘貼進行刺綉。刺綉紋樣造型多為誇張得體、風格獨特的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其中以龍、魚、蝴蝶、蜈蚣、蝙蝠等圖案最為廣泛。
苗綉不同於湘綉、蜀綉、蘇綉,它以其濃厚的民族風格;以構圖的美觀和誇張;造型的獨特和豐富的色彩而民名於世。
苗族姑娘未出嫁前,都要親手綉作一套嫁妝。從綉作到完成一般要三至五年,每一件綉品的完成,無不滲透姑娘的心血。心靈手巧的苗族姑娘也才能博得人們的贊許、愛慕和追求。

⑨ 橡皮泥怎麼做苗族的頭飾

橡皮泥怎麼做?苗族的頭飾怎麼做?可按頭飾捏出來就可以了,苗族的頭飾特別漂亮。

⑩ 苗族的工藝品有哪些

刺綉是苗族源遠流長的手工藝術,是苗族服飾主要的裝飾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苗族刺綉的題材選擇雖然豐富,但較為固定,有龍、鳥、魚、銅鼓、花卉、蝴蝶,還有反映苗族歷史的畫面。苗族刺綉十分美麗,技法有12類,即平綉、挑花、堆綉、鎖綉、貼布綉、打籽綉、破線綉、釘線綉、縐綉、辮綉、纏綉、馬尾綉、錫綉、蠶絲綉。
蠟染是貴州省丹寨縣、安順縣、織金縣苗族世代傳承的傳統技藝,古稱「蠟纈」,苗語稱「務圖」,意為「蠟染服」。苗族蠟染是為生產者自身需要而創造的藝術,其產品主要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裝、床單、被面、包袱布、包頭巾、背包、提包、背帶、喪事用的葬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