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皮影動畫的特點以及代表作品是什麼
中國皮影動畫的特點是操耍技巧和唱功。代表作品有白蛇傳、拾玉鐲、西廂記、秦香蓮、牛郎織女、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等等。
皮影戲中,操耍和演唱都是經師父心傳口授和長期勤學苦練而成的。在演出時,藝人們都有操縱影人、樂器伴湊合道白配唱同時兼顧的本領。
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武打場面是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凡。而文場的音樂與唱腔卻又是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或激昂或纏綿,有喜有悲、聲情並茂,動人心弦。
(1)中國皮影好看圖片擴展閱讀:
傳承發展
傳統的皮影戲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這也是它適應如今快節奏社會最大的障礙。
1、皮影精雕細琢,巧奪天工的色彩造型傾倒了無數的藝術家,卻給它的製作帶來了極高的難度。一個影人的製作要包括制皮,描樣,雕鏤和上色等十餘道工序,這些復雜的工藝足以花去一個手工藝人數星期的時間,還不包括這期間因任何一個小錯誤而導致無法修改,前功盡棄的可能性。
2、成品的保存也是一個難題,長時間的日曬會使顏料褪色,溫度的濕熱變化也會造成皮影的變形。這對強調批量生產的工業化社會來說無疑都是致命的弱點。
在過去很長時間里,皮影基本都是以表演的形式出現,都是以娛樂為目的。在如今這娛樂生活多樣的年代,皮影戲的魅力光環正在逐漸黯淡,只有這一些特殊場合可以看見(如:北京的老舍茶館以及一些演繹著歷史的戲院)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審美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因而大家把以前皮影中的角色與人物,都以更精湛與更細膩的雕刻工藝表現出來。
皮影的製作工藝正在從曾經的娛樂為主,欣賞為輔向現如今以欣賞為主,娛樂為輔緩慢過渡。將來的皮影更強調與突出其靜態的藝術價值,通過場景的布置,角色的表情,豐富的色彩等,展示著它獨特的魅力。
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藝術手段,對電影的發明和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先導作用。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互往來時的饋贈佳品。
千百年來,皮影戲這門古老的藝術,伴隨著祖祖輩輩的先人們,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因而大家把以前皮影中的角色與人物都以更精湛與更細膩的雕刻工藝表現出來,更強調了皮影的藝術性與裝飾性。把皮影製作好以後,加以裝裱用於展覽與裝飾。
㈡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你知道皮影戲的起源嗎
如何看待中國的皮影戲歷史?其傳播與地域分布有何關系?這個問題很值得探討一下。
其作品在輾轉流傳的過程中,受到了不同地域文化和鄉土民情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皮影人物造型、服飾搭配、表演時的唱腔曲調等因素的影響,同時還因吸收了各地區民間藝術、地方戲曲的成分而表現出流派各異的特點。「中國皮影戲」是民間藝術的智慧結晶,它需要繼承和發揚!
㈢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皮影戲的代表作品都有哪些呢
引言:皮影戲作為我國傳統民間藝術之一,也是受到了很多百姓的喜愛,那皮影戲有哪些代表作品呢?
㈣ 皮影戲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皮影戲的代表作品:
1、白蛇傳
白娘子的故事是流通很廣的一個民間故事,源自於唐代洛陽巨蛇事件等,初步定型於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中,成熟盛行於清代,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幾乎家喻戶曉,講述了白素貞為了報恩,化為人形與許仙相守,卻歷經磨難的故事,這個故事遍布在全國幾乎所有的劇種,也是皮影戲表演時最常見的傳統劇目之一,更是唐山皮影戲的當家作品。
2、拾玉鐲
《拾玉鐲》講述了公子傅朋閑游孫家莊,遇孫寡婦之女玉姣門前做針功,傅以買雞為名,上前答話,互生愛慕。傅朋故遺玉鐲於地,玉姣拾去,為劉媒婆所見;劉誘出真情,索去綉鞋,允代為撮合。這一故事,在京劇、宛梆、越調、桂劇、秦腔、懷調、徽劇、湘劇、漢劇、河北梆子均有此劇目,在中國皮影戲中也是公認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