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好看圖片 » 蘇州園林手工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蘇州園林手工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1-16 18:56:56

❶ 蘇作的蘇作手工藝術品

蘇作雕工玉器,代表著南方工藝,又稱南方作。北宋時,朝廷在蘇州設立造作局,其中役使的工匠就有許多玉工。明清的琢玉工藝在發展過程中,因為地域、經濟條件、風俗、文化等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包括京作、蘇作、揚派工、西番作等。當時蘇作工藝品的影響力較大,這是因為明清之際,蘇州地區的絲綢業、鹽業非常發達,蘇作玉工偏好從當世流行的制綉像小說的插圖、版畫尋找紋樣,雕琢玉牌。制式一般上端浮雕方折的夔紋,一面浮雕人物,一面陽刻詩文,玉質白若凝脂,刻工精細不亂,融世俗意趣與文人書卷氣與一體。明清時,蘇州的玉雕達到頂峰,尤其是明中葉以後,蘇州號稱「江南首都」,不但生活奢華,而且引領時尚潮流,玉器等高檔消費品市場極度振興,與揚州同為全國最重要的兩個琢玉地。「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就是其真實的寫照,陸子岡等代表人物更是名震京師,譽滿四方,被人們譽為「鬼斧神工」。
至清乾隆,蘇州琢玉作坊已達八百三十多戶,在閶門內的專諸巷、天庫前、周王廟弄,寶林寺前,向南諸如王樞密巷、石塔頭、回龍閣,梵門橋弄,學士街直到剪金橋巷,到處可聞一片「沙沙」的琢玉聲。而閶門吊橋兩側的玉市更是擔攤鱗次,鋪肆櫛比。乾隆帝曾贊曰:「相質制器施琢剖,專諸巷益出妙手」。當時琢玉行會就設在周王廟,每年陰歷九月十三至十六,全城大小近千家玉器作坊都要拿自己最精心的傑作作為祭祀的供品去陳列。屆時,同業相互觀摩,各路客商雲集,市民爭相觀摩,熱鬧異常。這種現象,在全國玉雕行業內可能僅此一例。
在玉雕技藝方面,蘇州善雕琢中小件,以「小、巧、靈、精」出彩。「巧」是構思奇巧,特別是巧色巧雕尤其令人叫絕;「靈」是靈氣,作者有靈氣,作品有靈魂;「精」是一刀一琢皆精緻細到。由於近現代以來玉雕工具的不斷改進,更為玉雕的精工細作創造了有史以來無可比擬的條件,因此「無論圓雕、平雕,都優美別致,圖案線條剛柔結合,婉轉流暢,毫不拖泥帶水,不留碾琢痕跡,給人以方寸之間天地闊之感」。特別是蘇州的薄胎器皿件,充分運用圓雕、浮雕(淺浮雕、深浮雕)、鏤空雕、陰陽細刻、取鏈活環、打鑽掏膛技術、制口琢磨技術等不同的雕刻工藝,使其更加華美而精巧,成為「蘇作」細作工藝的傑出代表而獨樹一幟。
蘇州玉雕的興衰起落一直受著時代牽引。在皇家御用時代發展到頂峰的蘇作工,從民國時期開始逐漸衰退。印證了那句「盛世藏玉,亂世藏金」的名諺,在風雨飄搖的年代,精美而脆弱的玉器不是最合時宜的收藏品,解放後一直到改革開放前,玉器只有兩個身份:一個是「四舊」,一個是對外貿易中的工藝品。但是歷史常常峰迴路轉,蘇州玉雕在沉寂了一個多世紀之後而再度崛起,以其選材精良、構思奇巧、造型雋秀、琢磨工細、寓意豐富的地域特色為全國收藏界所公認。特別是上世紀末以來,全國各路玉雕高手紛紛落戶蘇州,使蘇州玉雕從業人員迅速擴大至二萬餘人,南北技藝交融,精品佳作迭出,將蘇作玉雕再次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蘇作傢具(亦稱「蘇式傢具」)是指以蘇州、無錫、常熟等江南為中心的地區製作的紅木傢具,其造型簡約清秀,線條優美,尺寸合理,在設計上吸收了宋代傢具風格。用料上以黃花梨、紫檀、鐵力木、雞翅木等木材為主。蘇作傢具的線條流暢,比例適度,穩妥大方,不管是放置在江南園林的亭台樓閣還是普通居民家中,都顯得非常協調,裝飾部分體現了簡朴無華的特點,往往點到為止,有大寫意風格,就像文人學子寒素中暗藏著一股孤傲之氣。
蘇作傢具歷史悠久,文化傳統豐厚,在傢具的造型、裝飾、工藝等諸方面都有與眾不同的獨到之處。
蘇作傢具工藝精良,主要裝飾手法有雕刻、鑲嵌、髹漆裝飾等。蘇作傢具雕刻重神似,刀法圓潤,細膩生動。最常用淺浮雕和透雕兩種技法,雕刻口訣「雕刻要氣韻,層次要分明,光滑要和順,稜角要出清」就充分說明了蘇作傢具的雕刻不僅要求圓潤流暢,稜角分明,達到形似,而且還要神似,講求氣韻生動。
由於地理條件決定,蘇南地區的硬質木材來源在明代時與廣州、北京相比,遠不及它們充實,主要是靠海上通道運來,這些材料來之不易,因此蘇州工匠們在傢具製作上,用材精打細算,蘇作傢具可以說做到了「惜木如金」的境界。在木材不足的情況下,匠師們開動腦筋,創造出許多工藝手段。如包鑲工藝,就是以雜木為骨架,在上面粘貼硬木薄板,粘貼技術非常高超,邊緣稜角不露破綻。「掉五門」此是蘇作匠師們對傢具製作精細的贊美行話。比如椅子或凳,在作完之後,將同樣的幾只於地面上順序移動,其腳印的大小、腿與腿之間的間距,不差分毫。這種尺寸大小相同、只只腳印相合的情形,稱為「掉五門」。在非機械化生產的情況下確實難能可貴。
蘇作傢具既要造型優美,又要省料的作法從而使傢具產生了俊秀的風格。歷史上那些蘇式工匠簡直就象魔術師般精心地落用木料,巧妙套用,甚至連很小的木片都派上了用場,不論是大件器具或是小件器具,無不精心琢磨,保持美觀,使之天衣無縫,其近乎鬼斧神工的工藝技巧令人嘆為觀止。江南的小橋流水等人文風光,造成了文化藝術上的清雅、委婉之風,也必然反映在傢具審美和傢具風格上。因此,蘇作傢具由於木材資源比較缺乏的因素和歷史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傢具造型上的輕巧、俊秀的特徵。比如,同是太師椅,廣作則體大、雄偉、滿身雕飾;而蘇作則輕簡、素雅。
蘇作傢具的裝飾設計是蘇作傢具的亮點之一。合理的裝飾,成為蘇作傢具中獨特的點睛之筆,精工製作更是蘇作傢具中不可缺少的。且裝飾題材非常廣泛,動物方面喜用草龍,植物方面有靈芝、纏枝蓮、竹節梗、芝麻梗等,其他紋樣也有與眾不同的方漢紋、博古紋等,也有通用的繩紋、拱壁、如意、魚草、什錦等。 蘇州自古以來是吳文化的搖籃,傳統民間工藝之鄉,「蘇作」工藝因其品類齊全、技藝精湛、人才輩出而蜚聲中外。高新區東渚鎮,是蘇州民間工藝最為集中地的地區之一,傳統民間工藝的從業人員達到1.5萬人,其代表性的緙絲、蘇綉、紅木雕刻等等工藝均被列入國家級或省級「非遺」代表作名錄。
蘇作刺綉亦稱「蘇綉」。明清時期,江南成為皇家紡織品最重要的生產基地。蘇州織造作為江南三織造之一,與清代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系。蘇州織造在清代皇宮之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故宮典藏的十八萬件織綉藏品中,蘇州織造佔了一半,近十萬件。更鮮為人知的是,原本都以為出自江寧織造的妝花緞,在蘇州也有這項工藝。
從曹雪芹的《紅樓夢》中,後人一窺江寧織造的繁華勝景,同時也聯結著蘇州織造的輝煌歷史。江南三織造共同肩負著皇帝交付的使命,同時又有著各自不同的分工,在《百家講壇》中曾講過,蘇州織造和江寧織造一樣做皇帝朝廷用的絲綢服裝,江寧織造專門做皇帝用的「上用」絲綢,蘇州織造主要是給皇帝做賞賜用的「官用」絲綢。「蘇州織造的功能實際上是非常全面的,皇帝的很多事情都是通過內務府、通過織造府在地方上著手處理。它不光是身肩織造這一項功能,蘇州織造與江寧織造、杭州織造不同的一個方面是,更多零星的、特殊的任務都會交給蘇州織造府來做。原來是把江寧織造抬得比較高,從檔案研究發現,蘇州織造跟宮廷的關系可能更密切一些,尤其是像織造類似《彩織極樂世界圖》一類計劃之外的事情都是交給蘇州織造來做。蘇州織造府的功能更加強大,包括玉器的工藝、奇珍異寶的采辦都是交由蘇州織造來做的,它的本分工作是織造,但除了完成這些分內的事情之外,它會不斷有一些創新的東西出來。它其實涉及了與清代宮廷內方方面面的事項,蘇州織造跟宮廷的聯系太多了。」

蘇州織造在清代宮廷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從遺留下來的豐富藏品也可見一斑。盡管還沒有人精細統計過故宮到底有多少蘇州織造的物品,但據專家粗略估計,故宮的十幾萬件織綉藏品中,蘇作織造綉制的物品佔到一半,包括了成品與布料,將近十萬件。豐富、精美的藏品彰顯出極其高超的刺綉工藝。在這些內涵深厚的藏品中,蘇州織造工藝中不僅有蘇綉、宋錦等,妝花緞的織造蘇州也有。「按照江南織造的分工,妝花緞應該是江寧織造做的,按照傳統工藝的特點也屬於江寧織造的工藝,但從藏品中發現,蘇州織造也有這項工藝。」一張殘缺的文字也提供了有力的證明,「蘇州織造上用新樣八絲地絨圈白牙五爪正而龍重石青龍襕緞壹疋用工料銀貳拾貳兩肆分叄厘陸」,這個「龍襕緞」就是妝花緞。
蘇州織造工藝聞名於世,故宮博物院保存了最巔峰的宋錦工藝藏品《彩織極樂世界圖》,曾由蘇州宋錦織造技藝國家級傳承人錢小萍成功復制,這幅代表著我國宋錦最高水平的佛教圖卷,畫作原稿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本是乾隆為母親慶壽著宮廷畫師丁觀鵬而作,在研究中發現,這幅《彩織極樂世界圖》應該是綉制於乾隆四十五年前後,「在這幅彩織作品的題贊上有一個落款,註明『乾隆四十七年』。」
蘇州東渚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馬海英表示,海峽兩岸文承一脈,習俗相同,有著極其相似的文化審美觀點,藉助誠品這一文化平台,有機會讓蘇作工藝走進台灣,加深兩岸文化交流學習,汲取藝術創作思想和靈感。

❷ 手工刺綉蘇州園林 蘇州旅遊紀念品 蘇州特色傳統禮品 紫檀工藝品 是正...

只要有地方特色,地方特產,其他地方少有,或者沒有,都屬於這個地方的特產,正品,不論是誰加工,不論是哪個廠家加工,都是正品

❸ 蘇州綠城桃花源的打造細節

如果你能夠來到綠城桃花源的施工現場,你會發現在烈日下、工棚里、林木間親自勞作的,每一位都是年齡45歲以上、擁有超過20年經驗的資深匠人。在他們的雙手下,曾經復原過蘇州十幾座園林、全國上百處古跡,他們打造的瓦作、假山、花街鋪地、油漆旋彩,全部被用在中國最頂級的中式酒店、會所、景點中。
然而,他們卻仍然不是綠城桃花源細節刻畫的最高把控者。他們的師傅,是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稱號的國寶級人物。而正是這些傳承中國千年文脈的老人們,在親自勾勒著桃花源的一石一瓦、一草一木。 在美人靠靠背的傳統工藝上,最高的規格為交叉圖案的曲欄靠背,其見諸於中國四大名園之中。然而綠城設計院找遍整個中國的園林施工方,卻發現這種美人靠的傳統工藝已經失傳,因此要做到在彎曲的背面上進行每一道木欄交叉成圖,其曲面角度相同、木欄圖案規整,難度極大。
綠城設計院並沒有因此放棄。既然現代的園林施工者難以實現,那麼傳統木質傢具的製作大師能不能將這個失傳的工藝再現呢?於是,綠城在走訪了全國數十個著名的木質傢具製作公司後,終於找到了能夠實現這種工藝的匠人。只是由於每一道工序由於太過復雜,所以往常需要一個匠人的工作,現在則需要五個匠人才能完成。如此費工、費時、費力,只為了讓這最精美、最珍貴的工藝在綠城桃花源重現。
綠城桃花源的每一處假山,都是由假山傳統工藝名家袁榮福及其門下弟子親手勾畫堆砌。假山的堆砌需要考慮每一個角度的美感,與樹木、花窗、建築的關系,需要做到「秀、縐、瘦、透」。在綠城桃花源,對假山的要求已然超越了蘇州園林的標准,每一座桃花源中的假山,都可以與紫禁城御花園相媲美。 長窗在現代被稱為落地長窗,其將門與窗結合為一,從而最大程度讓居室與院落融合為一。長窗在中國傳統住宅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幾乎所有古建都採用長窗形式。長窗的形式眾多,宮式、葵式、書條嵌凌式、井字嵌凌式、十字長方式……如何從其中挑選中最好的窗,讓綠城設計師們費勁了心思。最終,綠城製作了十餘個木長窗,在園林建築模型上一一安置實驗,每一道線條、每一塊曲面,都進行細致的比較,並最終選擇出了最適合綠城桃花源的長窗形式。
然而,在形式確定之後,製作上同樣出現了許多困難。首先,綠城桃花源所選選定的長窗形式完全遵循傳統制式,工藝復雜,各個生產廠商都沒有現成的工具。為此,生產廠商特意根據古籍記載,定製了數套專業刀具,而僅刀具的成本就達數萬元。
綠城桃花源的設計都為整木一體設計,格柵整體可拆卸,氣透性、隔音性都更好。但這樣的設計需要生產廠商重新開模,並需熟練的工匠再精細打磨。整個製作過程中,僅有三成左右的工序能夠以機械代替,其餘七成工序全部都需要熟練的手工匠人一刀一刀切割出來。因此,這也是中國目前成本最高、規格最高的木質長窗。
綠城桃花源的長窗擁有中國最高的2.5米高度,精緻氣派,全國僅中南海有同等高度,堪稱中國別墅中的唯一。2.5米高度,並非數字上的擴展。門扇高度越大越影響其穩定性。對工藝要求很高,需要重新研發產品節點,且加工困難大、時間周期長。要達到這種尺度,還需要更為堅固的木材與更為耐用的五金件。經過對數種名貴木材的實驗,最終綠城設計院選擇了東北三大名貴樹種之一、與黑檀木齊名的頂級核桃楸木。這種木材硬度高、顏色悅目雅緻,是能夠實現這種尺度的長窗的最好材質。而在五金件的選擇上,則選用了成本比一般高端五金件還要高30%左右的進口五金件,以保證長窗開合時的流暢性和耐久性。 在綠城桃花源的建築上、園林里,無論是裝飾用的木材還是亭榭廊軒中的木構,都大量採用進口的金絲柚木材。木材是蘇州園林中使用最多的裝飾材料。然而傳統的蘇州園林大量用水杉做木構。盡管綠城桃花源也可以選用水杉,但追求極致的態度使綠城桃花源最終選擇了更為昂貴的金絲柚木。頂級的金絲柚木在日曬、雨淋等干濕變化較大的情況下,仍然能保持不翹不裂,這點是水杉無法比擬的。尤其在多雨的江南,金絲柚木的耐水性更加明顯。
除此之外,金絲柚木不易燃燒,耐火性強。木質本身的堅硬使其抗白蟻,極耐腐。金絲柚木有著細膩的紋理,在木質上直接刷漆,其紋理自然精緻。而水杉由於易開裂,傳統做法是在水杉木外包裹紗布後再上漆,自然紋理無法表現。金絲柚木同時乾燥性能良好,膠粘、油漆、上蠟性能好,握釘力佳,可以說在各個方面均是建築材料的上上之選。
那麼,為什麼只有少量皇家園林才選用金絲柚木呢?原來,金絲柚木內含硅,極易鈍刀,故加工時切削難度很大,費工費時。即使不吝成本,許多園林主人或因難以找到合適的工匠,或因建築周期的不便,所以很少選用這種名貴木材。因此,採用金絲柚木構的建築和園林可謂可遇而不可求。
掛落是蘇式園林建築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裝飾元素,為木條鑲搭成之流空花紋,懸掛於廊柱間枋之下。掛落樣式有藤莖、萬川之分,萬川則分宮式、葵式,又可再分為冰裂紋、卍字紋、等,細節上各有不同。綠城的設計團隊拜訪了幾十個蘇式名園,對每一個掛落的樣式進行一一對比,並邀請手工匠人將其分別打造出來,裝於園林實景模型里。
在眾多的掛落中,到底哪一種才最符合蘇州園林的風格,最純粹、最原汁原味呢?經過數輪的討論和研究,最終選擇了卍字紋掛落,這是古代名門大宅常常選用的紋路。然而僅僅選出了掛落樣式還不夠,綠城需要根據每一棟建築的寬度、高度,重新調整掛落每一根木條的長寬高,使其在視覺上最幽雅美觀。 花街鋪地是最能體現一座園林是否達到極致的地方。在蘇州園林里,花街鋪地是一個非常講究、非常費工夫的工序。需要對鋪地鵝卵石的圖案、顏色、布局進行細膩的設計。但在當代,許多新中式項目都忽視了花街鋪地的細節。對於綠城來說,正是像花街鋪地這樣一般人會忽視的地方,才更能體現中式別墅的意境與韻味,才更能彰顯中式別墅的文化魅力。
因此,綠城桃花源不僅邀請中國著名的花街鋪地工藝名家顧偉華親自規劃設計花街鋪地的規格、樣式,更對每一道工序精益求精。在綠城桃花源,每顆鵝卵石長度都要在8-10公分,寬度在2-3公分,從而形成規整的視覺效果。而考慮到傳統蘇州園林地面都是用青磚鋪裝,縫隙較大且易開裂,時間長了還會有苔蘚,不適宜現代人對居住的需求,因此決定採用價格更加昂貴的仿磚大理石鋪裝地面,從而讓視覺效果更加完美。
除此之外,綠城桃花源園林內的各類石構件經設計師的精挑細琢,選用最具中式風格的中國灰做為主色調。經蘇州傳統石作工藝手工打造而成。在社區主幹道上,綠城桃花源用中國黑、青石等花崗岩鋪設地面,花崗岩厚度為5公分,超越一般項目常見的2公分。每塊花崗岩大小一樣,以最精緻工藝鋪裝,接縫無誤差,沒有半磚。而無論是牆角,還是門窗套,綠城桃花源都不計成本的選擇使用了價格更為昂貴的全石材,保證不會出現傳統用磚砌的「缺角」現象,大大增加了建築的品質感和傳承感。 為了能夠更好的施工,創造出更適宜現代建築特點、更高使用壽命的建築,綠城的設計院對大量傳統工藝,在保證其外在表現原汁原味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研發。傳統的工藝跨越千年的時間,自然擁有最純粹、最本質的文化傳承。然而受限於時代性,許多傳統工藝還有提升的空間。為此,綠城承擔了拯救文化、發揚傳統的責任,對許多幾近失傳的工藝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改進。
在瓦作雕花的工藝上,傳統的手工匠人通常都是憑借經驗、不畫圖紙,直接在原料上進行雕刻。然而這樣的工序無法保證施工的系統性,對瓦作雕花的品質也無法統計衡量。為此,綠城設計師們專門與老匠人進行探討研究,經過數次討論,最終花費高昂成本,將所有雕花都繪製成圖,以保證每一塊瓦作的精緻統一。
在建築立面上,傳統的建築本體是完全用木材打造的。然而這樣的建築卻有著許多缺陷:建築壽命短,抗震性差,易發生蟲蛀與腐蝕,易生火災。如何能夠即保留傳統木質建築的中式神韻,又增加建築本身的傳世性呢?綠城通過數十輪的方案調整,確立了以混凝土為內部材質、原木為外部材質的方式。這其中最困難的是要通過對原木的運用,讓建築從外觀上完全符合傳統古建的造型,而又要避免木質建築的弊端。而每一次方案調整,設計師都要花費數周時間,經常徹夜不眠。 入口櫸樹:兩棵櫸樹胸徑均在625px以上,樹形、樹狀都對稱相似,樹齡80年,極為稀有,綠城桃花源先後8趟走遍全國才以高價購得。
進口黑松:分布於會客廳的黑松,從日本進口而來,日常養護成本極高,唯有綠城桃花源才方能匹配。
古樁紫薇:在盆景的選擇上,綠城桃花源走訪全國各大盆景中心,最終挑選到最符合中式園林的古樁紫薇做為庭院內的重要觀賞樹。
四季異景 五層垂直綠化體系:綠城桃花源在綠植打造上,營造大喬木-小喬木-灌木-花卉-草坪五重垂直綠化體系,將常綠樹種與色葉樹種相結合。不同樹種的花卉分時綻放,春、夏、秋、冬都將呈現截然不同的異色景觀。 商周以來,中國已經形成了圍合庭院的文化。在隋唐時期,由於田園文化的興起與大量的文人賢士退隱山林,使得其庭院部分得到極大的發展,正式確立了中國園林的美學思想和文化氣息。庭院是中國建築的精髓。這個由屋宇、圍牆、亭廊圍合而成的獨我空間,能營造出寧靜、安逸、隔絕的生活環境,為居室主人帶來安全感於私密感。可以說,只有在別墅的院子之中,才能尋得別墅生活的真諦。
綠城桃花源在合院與居室的關繫上,大量運用灰空間的處理手法,形成庭院與外界空間的自然過渡。每一棟別墅不同的院落間相互對比、延續、滲透,通過人的參與,產生不同尋常的空間感受。私家庭院同樣採用「巧於因借」的手法,特製的門窗猶如畫框,將院中的景色引入室內。
當經過門石鼓,推開大門,走過連廊,進入有池、有山、有亭、有樹的合院時,那一刻你會突然變得溫和平靜,無論多少世俗之事都難再打攪你的心靈,一種「家」的感覺油然而生。這種強烈的「家」的歸屬感,正是中式合院無可代替的方面,也是江南文化最讓人眷戀的地方。

❹ 蘇州園林

13 蘇州園林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本文先總括蘇州園林從整體上呈現出的特點,再從各個方面分別加以說明。盡管文中沒有提到任何一個園林的名字,沒有描述某一處具體的景色,但讀者得到的關於蘇州園林的知識,是全面、明確的。同時,讀者也從中獲得了一些欣賞中國園林的方法。

蘇州園林的特點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換句話說,也就是「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蘇州有許多名園,如拙政園、網師園、留園、滄浪亭、獅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這些園林而論,它們的建築、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點,這些名園也從而具有了各自的風格與生命力。如何從這些面貌、風格各不相同的園林中概括出共同點來,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從游覽者的角度,從蘇州園林給遊人留下的印象著眼,「硬」是從不同中找出同來。中國園林藝術和詩、畫藝術相通,中國園林一向被譽為如詩如畫,因此,作者的這種作為游覽者的感受是精當的、恰切的,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藝術修養。另外,對於「圖畫」,我們也應該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領會蘇州園林的特點。一般說來,圖畫中描繪的景緻既來自自然,又高於自然,畫家將自然天成的景色進行抽取、提煉、集中,然後創作出既不悖於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畫圖來。據此,我們可以領會到,蘇州園林的美是經過精心安排而又不損自然的美。「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眼前總是」強調了蘇州園林是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

蘇州園林的整體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亭台軒榭在布局上「絕不講究對稱」,作者將蘇州園林的布局與中國傳統建築作比較,以圖案畫與美術畫打比方,說明蘇州園林具有充滿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疊有自然之趣,讓人忘卻其為假山。池沼則「大多引用活水」,是因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園林池沼寬敞……往往安排橋梁」,講的是因地制宜,印證了前面所說的「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兩座以上的橋梁,決不雷同,講的其實也是避免對稱,講究自然之趣。細處也不放過,如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還布置幾塊石頭或種上花草。這些安排,使得蘇州園林中的假山與池沼雖出自人工,卻能宛如天成,這也正是園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花草樹木的映襯同樣「著眼在畫意」。作者先介紹花草樹木栽種的良苦用心:既講究樹木的錯落有致,又照顧到季節的變化。再介紹花草樹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寶塔那樣的松柏」「閱兵式似的道旁樹」作比較,以「古老的藤蘿」作例子,說明花草樹木的栽種與修剪符合中國畫的審美觀。

(四)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巧妙運用花牆和廊子,使蘇州園林顯得層次多,景緻深,景物不是一覽無餘地展現在游覽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覽者可以領略到移步換景的樂趣,獲得的審美享受也更為深長。

最後,作者又從園林的細部著眼介紹蘇州園林的圖畫般的美,即講究每一個角落的構圖美,門窗的圖案美、雕鏤美,園內建築的色彩美等。這是對蘇州園林的特徵的再次強調。

二、問題研究

文中多次提到繪畫,把繪畫和園林建築聯系起來,以繪畫原理分析園林建築,或以園林建築印證繪畫原理,試找出幾處加以簡要說明。

1.「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2.「還在那兒布置幾塊玲瓏的石頭……這也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

3.「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這是不足取的。」

4.「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幹就是一幅好畫。」

5.「……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

以上語句中所說的「畫」「圖畫」,應該是指中國畫。第1、3句的議論,是以中國畫的審美觀為依據的,而第2、4、5句作者隨手摘取的幾幅小景,我們覺得很熟悉,因為它們原是在中國畫上常見的。

練習說明

一、蘇州園林的整體特點是什麼?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具體說明這個特點的?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並認識到說明事物要抓住特點。

課文從游覽者的角度來概括蘇州園林的特點,這就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文章是先從亭台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等四個主要方面,再從每一個角落的構圖美、門窗的圖案美、建築的色彩美等三個細微方面來具體說明這個特點

2.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

(「藝術」與「技術」有什麼區別?)

3.可是牆壁上有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廊子大多是兩邊無所依傍的,實際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緻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麼意思?能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這是怎樣的情形嗎?)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理解文中內涵較豐富而作者沒有詳細解說的詞語。

1.「標本」在這里是典範、樣本的意思。

2.「藝術」是強調個人獨創性的活動,其成果能給人以審美愉悅,並且無法被復制;「技術」,意味著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實際效用的東西,一般可以大量復制。

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盡管猛一看上去花牆和廊子把景緻分開了,但因為牆壁是鏤空的,廊子兩邊無所依傍,所以景緻並沒有被真正隔開,而只是緩沖了一下視線,使得景物不是一覽無餘地呈現在游覽者眼前,而是逐次展開,這樣就使游覽者在心理上覺得園林中景緻繁復、有層次了。

三、說明文中常用一些說明方法,如下定義、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畫圖表、列數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以及《中國石拱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並結合實例說說其作用。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大致了解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這些說明方法如何運用及其作用都不難理解,在找出具體實例的過程中,學生就能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老師不必過多講解。

本文和《中國石拱橋》使用的說明方法有:

舉例子:

(1)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還有北京豐台區的盧溝橋。

(2)在建築技術上有很多創造,在起重吊裝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辦法。如福建漳州的江東橋……

先介紹一種現象或說明一種道理,然後再用具體例子做例證,這樣有點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豐滿。

作比較:

(1)我國的建築,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麼樣,右邊也怎麼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

(2)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

通過比較,容易突出被說明對象的特點。

打比方:

(1)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

(2)橋洞不是普通的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

打比方可以使要說明的對象形象可感。

列數字:

(1)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

(2)(盧溝橋)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採用列數字的方法,讀者可以通過確定的數字獲得對說明對象的准確了解。數字的精確,是體現說明文語言准確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引用:

(1)唐朝的張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雲,長虹飲澗」。

(2)那時候有個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的游記里,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引用別人的話或有關資料,可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四、下面兩題中選做一題。

1.你從課文中領會到哪些欣賞中國園林的方法?

2.寫一篇文章,介紹你遊玩過的一座園林,200字左右。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能夠運用從課文中獲得的一些欣賞園林方面的知識,提高園林欣賞水平,並初步練習寫作說明文。

1.因為正如文中所說,「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所以從文中獲得的有關欣賞園林方面的知識可以得到遷移運用。學生能夠領會到的方法,概括地說,是要注意園林內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當適宜,具體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2.也可以介紹村莊、街道或小區等,要注意抓住特點來寫,並適當運用一些說明方法。

教學建議

一、教學時,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蘇州園林的圖片或音像資料,也可以准備一些其他地方的園林的圖片作對比,如我國「古代的宮殿」,被「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閱兵式的道旁樹」、北京園林的彩繪等,幫助學生增加感性認識。

二、要使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獲得更全面的關於園林建築藝術的知識,可參看《自讀課本》第三冊里陳從周的《園日涉以成趣》一文。陳從周是著名的園林專家,《園日涉以成趣》中對山水、長廊雲牆、樹木在園林中運用的原理作了透徹的說明,可以幫助理解本文。

三、本文先總括蘇州園林的特點,再從各個方面分別加以說明,總說、分說相結合,既突出了被說明事物的特點,文章結構又顯得清楚,這種寫法足資借鑒。可以結合課後第四題,進行一次口頭作文或小作文訓練。

有關資料

一、假如我教《蘇州園林》(葉至善)

初中語文課本第四冊選了我父親的一篇文章——《蘇州園林》。

假如我是語文教師,在教同學們學習這篇文章之前,我要先給他們說明這是一篇「序文」——為一本攝影集寫的「序文」。這本攝影集就叫做《蘇州園林》。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紹蘇州園林的攝影集,約我父親寫一篇序文。為一本書寫序文,總得先看一看這本書的內容,為攝影集寫序文當然也應該如此。可是那家出版社還沒有把攝影集編好,說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滿意,准備重拍。內容還沒有看到怎麼能寫序文呢?好在我父親從小生長在蘇州,幾處有名的園林他都熟悉。還有,他書架上有一本陳從周教授編撰的《蘇州園林》,是二十多年前同濟大學出版的,雖然是學術性的著作,卻附了195幅精美的照片,可以作參考。有了這兩個條件,寫序文就不會憑空亂說了。我父親寫這篇序文,開頭就從陳教授的《蘇州園林》說起,還說這本書中的照片使他回想起他的童年;而且在最後一段,交代了這篇文章是為將要出版的《蘇州園林》作的序文。

序文寫好後就交給香港那家出版社了,不知什麼緣故,這本新的《蘇州園林》遲遲不見出版。《網路知識》雜志編輯部知道了我父親有這樣一篇文章,要求讓他們先發表,於是就以我父親贈陳從周教授的詞《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諸園寄深眷」為題目,發表在《網路知識》1979年第4期上。發表的時候刪去了最後的幾句話,是得到我父親的同意的。但是這樣一刪,讀者就不明白這是為一本攝影集寫的序文了。後來,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編入語文課本,又刪去了這篇文章的第一段,也是得到我父親的同意的。「拙政諸園寄深眷」這句話在第一段里,第一段刪去了,題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蘇州園林》。編者作了一條注,交代了這篇文章的出處和原來的題目,可惜沒有說明這是一本攝影集的序文。如果說明了,讓語文教師了解了我父親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教起課來一定會切合實際得多。

我是知道這段經過的,所以假如我是語文教師,在教這篇課文之前,我先要告訴同學們這是為一本攝影集寫的序文。接著,我要給同學們說明一本書為什麼要有序文。序文有由本書的作者自己寫的,也有由別人寫的。由作者自己寫的,大多表明他為什麼寫這本書、怎樣寫這本書之類;由別人寫的,大多介紹這本書的內容,或者加上一些評論,也有給讀者介紹作者的。我說「大多」,等於說並非全都如此。但是不管序文寫些什麼,對理解這本書都是有幫助的。我父親的這篇《蘇州園林》既然是為一本攝影集寫的序文,那麼對讀者欣賞這本攝影集有沒有幫助呢?在布置預習的時候,我就提出這個問題來讓同學們考慮和討論。我應該把攝影集拿出來,供給同學們比照。香港的那一本至今還沒有出版,我可以取父親所藏的陳從周教授的那一本來代替;還有個辦法,就是從各種畫報上去找蘇州園林的照片,找那些跟文章最相配合的,當然越多越好。現在各種畫報上蘇州園林的照片極多,收集並不困難。

同學們經過這樣的預習,就用不著我再說什麼了。我只要問:「你們讀了文章,再看這些圖片,是不是覺得圖片上的景物更有意思了?」同學們一定同聲說「是」,這是可以預料到的。光這樣回答很不夠,我要請同學們說一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同學們的回答一定各有不同,有的從文章說到照片,有的從照片說到文章,我只要在一旁隨機指點幾句就成了。在必要的時候,我可以拿出一些圖片來讓同學們比較,例如對稱的宮殿式建築、西方園林中的行道樹、北京的宮廷園林等等。作這樣的比較是為了幫助同學們辨別異同,絲毫不含褒貶的意味。各種建築設計和園林布置都各有長處,文章中也並沒有說世界上的園林惟獨蘇州的好。經過這樣一番討論,同學們鑒賞造型藝術的能力一定會有所提高。藝術鑒賞能力的提高是修養方面的事,看不出痕跡,也沒有止境,需要的是不斷地訓練。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把這個道理貫穿在教學工作中,但是不必向同學們明說。

如果同學問我:「在寫作技巧方面,從這篇文章可以學到一些什麼?」我就告訴他們:介紹任何一件事物總得抓住這件事物的特點,這篇文章就是抓住了《蘇州園林》這本攝影集,其實就是抓住了蘇州園林的特點來寫的:第一段說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的地位,第二段總說蘇州園林布置的匠心,以下的四段說容易被人們注意的大處,再往下的兩段說容易被人們忽略的小處,第九段把蘇州園林跟北京的宮廷園林作了比較,最後一段說可以說的還有,意思是讓讀者自己從攝影集中去尋找。文章的結構很平常,沒有什麼「技巧」可言,但是這樣的結構很容易使人接受。

有一點倒可以說一說:這篇文章原題為「拙政諸園寄深眷」,課本上是註明了的。「寄」是「寄託」的意思,「眷」是「眷戀」,也就是「深切的懷念」。我要請同學們說一說,他們讀了這篇課文有沒有體會到這種「深切的懷念」的感情。假如他們回答說體會到了,我就進一步問:「文章中並沒有一句動感情的話,你們是從哪兒體會到這種感情的?」對這個問題能談到多麼深就多麼深,我不強求他們。

現在還要告訴同學們:讀一本書一定要讀序文,如果書中有序文的話。最好讀兩遍:讀正文之前讀一遍,可以心中有數,知道讀正文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地方,應該如何去理解;讀完了正文再讀一遍,可以回憶一下正文的內容,加深記憶和理解,同時判斷序文對這本書的評論有沒有說過頭和沒說夠的地方。如果布置作業的話,我就請同學們找一本曾經讀過的課外讀物,重讀它的序文,用實例說一說讀序文的好處,寫下來也可以,開個討論會談談也可以。

許多語文老師常常採用這樣的辦法:教過一篇課文就讓同學們仿照這篇課文寫一篇習作。我以為這個辦法不太好,因為有些課文,或者從內容說,或者從形式說,並不適宜於同學們仿作。這篇《蘇州園林》,要仿作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從實際出發。我想同學們不論住在哪裡,本城本鄉總有一兩處可供游覽的地方。我就挑選同學們常去的一處作題目,讓同學們開個會,大家來說說這處地方有什麼特點。如果向不曾去過的人作介紹,哪些是非說不可的,哪些是可說可不說的;怎樣說才能說得明白,怎樣說才能打動人……討論過後,可以集體合寫一篇,也可以每人寫一篇。如果同學們負擔太重,不寫也可以,因為已經討論過了,他們已經受到了一次訓練。

可是我並非語文教師,我沒有一點兒實踐的經驗。我的設想到底行得通行不通,完全沒有把握,恐怕只是紙上談兵,說說罷了。

二、情趣兼備匠心獨運——讀《蘇州園林》(秦兆基、浦伯良)

蘇州園林,名聞全國,譽滿世界。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館娃宮,便是蘇州第一座園林。現存的園林近則四五百年,遠則上千年,可謂源遠流長。蘇州園林究竟有幾處,尚無確切的統計,現存園林尚近二百處,無怪乎人們稱蘇州為「園林城市」。蘇州地處江南水鄉,湖光山色,旖旎動人。這里文人薈萃,能工巧匠,代代相傳。園林設計者和匠師們將大自然優美的景物,根據他們自己的藝術趣味和美好理想進行概括、提煉,創造出富有詩情畫意的園林,使它成為傑出的藝術品。

歷來介紹蘇州園林的文章,或從建築學角度寫,或從園林歷史寫,或從導游角度寫,各盡其妙。葉聖陶的《蘇州園林》以精練的語言、嚴謹的結構,從欣賞者的角度,抓住蘇州園林的藝術特點,條分縷析地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紹。

葉老曾說:「大凡讀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緊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徹。」(《評改兩篇報導》第33頁)這是夫子自道。讀他的文章自然也可以從抓思路著手。本文的思路很清楚,先說明寫作的緣由,指出蘇州園林總的特點,然後根據園林的組成部分,分類加以說明,最後推出一道餘波,使人感到含意不盡。

全文11節(指未經刪改的原文),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是引子,說明寫作動機。(此節在教材中已被刪去)

文章從陳從周教授的《蘇州園林》寫起,娓娓道來,自然親切。這本著作多照片,葉老工作余閑,常常翻看,這固然帶來一次次的「愉快的享受」,更使他想到他的童年。

葉老是蘇州人,1894年出生,22歲之前,他一直在蘇州生活。「想童年時常與窗侶嬉遊,蹤跡遍山徑樓廊汀岸語出葉聖陶《洞仙歌》,見《拙政諸園寄深眷——談蘇州園林》。」,道出了他對蘇州園林的深厚的感情,他和同窗顧頡剛、王伯祥等都是很要好的朋友,課余經常遊玩,欣賞園林,所以對蘇州園林的情趣和特徵有深刻的體會,盡管已入高齡(寫這篇文章時75歲),長期居住北京,但對故鄉園林卻從未忘懷,而陳從周教授的圖冊,「多年珍玩」,以此寄託思鄉之念,並進而激起寫文章的動機。

從陳從周教授的《蘇州園林》寫起,表面看來似乎起筆太遠了,實則對文章的中心扣得很緊。這本圖冊不僅使作者產生寫作要求,而且長期以來,他藉助這些圖片,經常回味、揣摩蘇州園林,從而加深了對蘇州園林特點的認識。

第二部分(第2至10節)是主體,著重介紹蘇州園林的特色。作者先提出總的看法,然後分類介紹。

第一層,包括第2、3兩節,從對我國園林總的印象談到蘇州園林設計的總的原則。先說總的印象:「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這是作者根據自己遊了蘇州十多處園林的體會,也是與其他地方的園林比較的結果。「標本」一詞,很確切地說出了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的地位和影響,同時指出鑒賞蘇州園林的重要。前人早已說過,「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這話可以和葉老的印象印證。

說明文常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把事物的特徵講清楚。蘇州園林眾多,風格不同,比如主要園林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分別代表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園林風格,要概括它們的特點不容易。葉老有高度的藝術修養,對蘇州園林又有過長期的欣賞和研究,所以概括它們的特徵並不困難。他認為,蘇州大大小小的園林,「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為了突出這一點,作者用四個「講究……」,對此作了概括的說明,接著用「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作了歸納,最後再用遊客的反應證明自己看法不謬。

第二層,從第4節到第10節。分別從布局,景物處理,花木,乃至牆、廊、門、窗的設色等方面說明蘇州園林的特點。對園林這樣復雜的事物,單憑概括性的說明顯然是不夠的,還須分類加以說明。分類說明可以使讀者對被說明的事物、事理理解得更透徹、具體。下面選幾節來說一說。

第5節,介紹假山和池沼。蘇州園林離不開山和水。在這兩種景物的處理上最能體現蘇州園林的特點。作者把它們作為重點加以說明。

先說假山。蘇州園林的假山堆疊構思非常巧妙,「使游覽者遠望的時候彷彿觀賞宋元工筆畫,或者倪雲林的小品,登假山或觀賞假山時忘卻身在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間」。獅子林的景物以山為主,全用太湖石堆疊而成,有的巍峨雄渾,有的瘦削娟秀,嵌空玲瓏,盤旋曲折。滄浪亭有幾座堆壘而成的小山,高下升降,極盡委婉之美。葉老用「重巒疊嶂」來概括這些變化多端的假山,決非溢美之辭。元代譚惟則在《獅子林即景》中寫道:「鳥啼花落屋西東,柏子煙青芋火紅。人道我居城市裡,我疑身在萬山中。」這可以作為葉老的說法的佐證。在幾座小山上種植少許竹子花木,到了春天,萬木蔥綠,益顯得山石嶙峋;到深秋,萬木蕭條,就成疏木寒山了。作者指出,這些藝術創造,是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的結果,這一見解,非常深刻。

其次說池沼。江南多水,水使園林增色。池水有空闊、明澈的特色,是構成園林幽美景色的重要因素。作者點出蘇州池沼之水「大多引用活水」,有一股生氣。各個園林的水,情況各異,富有藝術才華和創造能力的能工巧匠,根據池沼的特點,構成一幅幅動人的圖畫。一種是把「池沼作為全園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著布置」,網師園便是典型一例。其園甚小,但池沼周圍亭台樓閣,倒映水中,分外有趣,吸引很多遊客。一種是水面成河道模樣,如拙政園,沿著縱長的池面,點綴著少數建築物,安排靈巧的小橋,再布置一些湖石,或種零星花木,宛然有江南水鄉風味。如果沿著池邊漫步,「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在池沼中常常種植荷花,養金魚,這「又是入畫的一景」。拙政園荷花種得最多,到了夏天,萬柄搖風,香遠益清,簡直一片蓮花世界。怡園的荷花另有一種風味,「疊石疏泉不數旬,水芝開出似車輪。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紅魚跳綠萍。」(李鴻裔《怡園》)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一幅「魚戲蓮葉圖」。

第7節,寫花牆和廊子。這兩樣東西看起來是附件,但也能顯示蘇州園林的特點。花牆和廊子使整個園子時而幽曲,時而開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風景的層次和深度。所以作者說:「有牆壁隔著,有廊子界著,層次多了,景緻就見得深了。」留園多廊子,長達七百多米,兩邊無所依傍,上又有各種鏤空圖案(名漏窗,又名窗花),妙就妙在「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使游者幾經轉折,目不暇接,時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滄浪亭用的是復廊,把牆外的水和牆內的水聯成一片,是借景的佳例。

蘇州的漏窗本身便是一幅幅圖案畫,滄浪亭復廊的漏窗達一百餘種。而透過漏窗,瀏覽那若隱若現的綺麗景色,真如一幅幅出色的山水畫,使人有觀賞不盡的感覺。

園林中增置花牆、廊子、漏窗,其目的都是為了增加觀賞點,力求從有限的空間創造出更多的優美的意境,讓觀賞者感到美不勝收。

第8節,說明「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蘇州園林整體而言,布置得疏密相間,主次分明,形成完整的藝術整體;就每個局部而言,也裝飾得特別精緻,很難找到一點破綻。作者運用舉例的方法,用階砌旁邊的書帶草,牆上的爬山虎、薔薇、木香,牆下的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做例子,說明都能在極小的范圍內景物也能被布置得錯落有致,令人吟味無窮,得到美的享受。

第10節,說明建築物的顏色,也是形成美感的重要因素。樑柱、木窗、欄干是暗紅色,牆壁是白色,水磨方磚是淡灰色,屋瓦和檐漏也是淡灰色,周圍草木是綠色,這些顏色非常和諧地統一在一起,從而使人有一種「安靜閑適」的感覺。到了花開的季節,相映成趣,把花襯托得更加「明艷照眼」。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結尾。說明自己病後「心思體力還差,因而不再多寫了」。葉老的文章一向嚴謹細致,這篇文章盡管寫於病後,仍然精心構思,一絲不苟,惜墨如金。而「可以說的當然不止以上寫的這些」,文章留有餘地,使人不斷回味和思索,也想親自到蘇州園林觀賞一番,領略其中的美景。

(見《課文分析集》初中第三冊,廣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三、《蘇州園林》教學要點(劉宗德)

本文是一篇介紹園林建築藝術的說明文。文章高度概括了蘇州園林建築的成就,詳細介紹了園林建築的布局,分析了園林建築的原理,寫得情文並茂,趣味盎然。選讀這樣的作品,既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園林建築的成就,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又可以豐富關於園林建築藝術方面的知識,受到一次生動的審美教育。

教學本文,要抓住以下兩個重點:

(一)引導學生學習本文作者經過周密觀察,准確把握園林特徵,按照園林建築的內在條理組織材料,層次清楚地說明事物的方法。

寫說明文成功與否,關鍵在於是否准確把握客觀對象本身的特點。本文要介紹的蘇州園林是我國最著名的園林建築,共有一百多個,頗負盛名的也有十來個。這些園林集中了設計者和匠師們的智慧,巧奪天工,爭奇競秀,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要在一篇短文內詳細介紹蘇州園林,一定要經過精細的觀察,才能以簡馭繁地把握它們的共同特點。

作者葉聖陶,原是蘇州人,「想童年時常與窗侶嬉遊,蹤跡遍山徑樓廊汀岸」,對蘇州園林十分熟悉,而且有比較深刻的研究。他把各個園林加以比較分析,透過各個園林獨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們異中之同的特徵,以精練、簡潔、淺顯的語言加以說明。

❺ 蘇州園林 景點名稱。。。 我有幾張園林圖片,但是不知道各自的名稱。。請各位詳細說明。謝謝

在網路搜索-蘇州園林-圖片,找到和你的圖片一樣的,圖下面會註明園林名稱,可以點擊文字鏈接進入查看詳情,
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分別代表著宋(公元948~1264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9~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被稱為「蘇州四大名園」。
中間的那幅怪石為留園,亭子是滄浪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