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好看圖片 » 數學創意手工作品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數學創意手工作品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2-21 04:14:27

① 幼兒園數學手工製作方法20以內加減法

20以內的數的分成及加減法,是幼兒對數與量的基本認識。是幼兒園教材中的學習內容。如何教好「20以內的加法」呢?
(1) 點數。注意要點:手、口、眼一致,開始是自問自答,如數完問「一共有幾個?
」「3個」,
一定要再讓他看一遍,即你要給復習一遍,實際上是在告訴他為什麼是「3個」,這就叫「3個」,繼而可以先問他有幾個,然後要看他的反應,家長快速判斷,以便用哪種輔助的方法。在教點數的同時,我教了於澤傑十個指頭表示「幾」的方法,所以到後來就可以用手指表示法輔助他,教具最初選擇同樣的物品,
注意經常更換,我們那時筆帽、瓜子、栗子、積木、塑料片、花生仁,總在換,後來發現他對我們寫字畫畫有興趣,在做這些同時,又加進了畫的東西,如畫o、r、□,然後在旁邊寫上數字,數字一定在數完後再寫,因為這個數字是輔助他理解的。點數從3以內開始,突破以後泛化到5以內,到6以上時,因傑傑在說話節奏上出現問題,最初我並未意識到是節奏問題,只是覺得6到10之間的點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所以表現很不穩定,直到去「星星雨」反饋才發現是說話沒有節奏,導致手、口、眼不一致,結果不穩定,但我那時知道他有數的概念。點數突破又保持很穩定大約用了一個月時間,對於我們這樣的孩子,可以說是奇跡。點數穩定以後,目標又提高了,即點數的「內化」,就是你幾個東西,孩子能用目測的方法告訴你是「幾個」,最初這個方法我是看王老師這樣做的,但是對於太多就不適用了,她用二個小盤一個盤里放「1個」,一個盤里放「3個」,告訴他這是1個,這是3個,我們是採用按住他手的方法不讓他手動,只能用眼、口,最初是5以內的目測,最多到20以內,其實到10就可以了,主要讓他明白的是方法,只要掌握了就可以了,逐漸地他可以不出聲只用眼睛和心數,最後說出得數,目的就完全達到了。我感覺內化的過程也是孩子長時間注意力培養的過程,如果你的孩子現在還坐不住,不要說學點數,可能連最基本的東西也學不了。內化的東西在後來做加減法時,還會大有用處。
(2)唱數、識別數字。其實正常孩子的數學發育過程是先唱數再點數,而我在教孩子時幾乎是同步進行,因為唱數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太容易了,因為他們的特點就是機械記憶好,如果你的孩子能唱數至100,也不要沾沾自喜,認為他行,這並不代表他識數,只有點數通過了,才能說他有數的概念、識數。唱數往往容易教,對於孩子來說,這同會背誦一首稍長的有重復內容的詩歌無異,如果天天教,也不會用多長時間。可是點數就不同了,有的孩子可能用半年、一年甚至二年、幾年的時間,所以,勸大家在點數上一定多花費精力,多動動腦筋。點數通過了,對交往也有好處。這里還是回到唱數上來,你很容易教會了唱數,可以提高一下目標,讓他按要求唱數,如「你給我數到70」「從30數到45」等,這也可以使孩子理解指令,唱數會了,可以倒數數,再會了,再提高目標,按要求倒數,唱數要注意「9」、「19」「29」等,因為這是到下一個「十」的轉折點,倒數數注意是「100」「90」「80」「70」等,這到下一個「十」的起點。識別數字的方法可以給他寫出來貼在牆上,按你的計劃走,不要貪多,可先認1-10,再認到20、30,前面認識了,後面的就很容易,往往孩子都會泛化,不會泛化的往往在少數。我在這個環節給傑傑提高了目標,又教會了他認識「百十個」,即會讀幾百幾十幾。事實證明,唱數、認識數字、點數掌握以後,他也有發揮的空間,比如他給一本很厚的書編頁碼,他就一邊寫一邊讀頁碼,也給我們帶來不小的驚喜。
(3)數與物品的對應。就是放幾個物品讓他知道有幾個,我認為這仍是點數的范圍,是在點數的基礎上目標提高了,點數往往是從孩子的左邊可以一個一個拿著往右數,數完後知道是幾個就行了,數與物品的對應要求相對高些,一般是書面化,什麼是書面化?就是不用一個一個拿著數,而是你畫上幾種物品,要求他在旁邊或上邊、下邊寫出對應的數,也可以擺放幾個物品,讓他把對應的數字放在相應的物品下面,我是在教會傑傑點數和點數內化,識別數字後做這項的,確切地說是提高目標的,因為在教點數時就同步教了很多東西,其中也包括數與物品的對應。提高目標的方法,是擺放二堆物品,如一堆是「3」個,一堆是「5」個,你給他二個「3」和「5」的卡片,讓他在自己數完後放對位置,判斷他是否會了,數與物品的對應或稱物品與數的對應是為下一步教加減法做准備工作。
(4)按數取物,就是你說出或寫出一個數,讓他拿出同樣多的物品,這又是數與物品對應的基礎上的更高目標,方法可以靈活多樣,比如不拿物品,讓他做動作,「拍5下手」、「捶10下桌子」、「踢2下腿」、「拍我的手5下」。按數取物我定的目標很高,最多到了幾十,因為這取決於傑傑長時間注意力較好,如果他才5個就不拿了想去干別的,根本不可能給你拿出25個,由於他的聽覺較差,非常差,所以教按數取物時總要用數字或口頭多次提示的方法,當然這都不算什麼了,現在想點數我們花費的功夫太深了,點數會了,內化,數與物品,按數取物包括後來的相鄰數都太容易了,根本沒費什麼勁就都會了。
(5)相鄰數。孩子會唱數是教會相鄰數的基礎,正常孩子你告訴他「5」的弟弟、哥哥是什麼,他就明白是4、6,我們的孩子往往分不清弟弟、哥哥的含義。我們教相鄰數,先是用1-10的數字讓他按指令擺,從小到大,會了,提高目標,從3到7擺,也從小到大,都會了,抽出一張比如說「5」吧,讓他知道要把這個「5」擺放到4和6中間,再升高目標,用4、5、6做,可以任意拿其中一張數字到拿二張數字,然後可以用「4、5」,「6、7」,從拿二張到三張數字,1-10從大到小擺,同前面一樣,如果都沒問題了,就可以提高到100以內,這時我們才體會到孩子會唱數、倒數,以及識別數字在這里的用途了。我們把傑傑的目標都提高到幾百,如- - 569 - -這樣,其實不在於他會到幾百,而是他真正理解了,一旦理解了,你出10以內的和1000以內沒有區別,只是那時我自己的虛榮心做怪罷了。
(6)加減法。先教的他加法,10以內的加法,我們從教他唱數時起的原則和目的就是要讓孩子理解,所以教加減法也是按這個原則去做的,現在看來是的,首先我們放3個物品和2個物品,先讓他數3個物品,數完將3放在物品上面或下面,「十」我們先拿在手裡,再讓他數2個物品,數完放在物品上面或下面,然後我們把「十」放在數字的即3和2的中間,告訴他3個加2個一共是「5」個,我們把這二堆物品從左至右數,之前應先讓孩子會讀「十」「=」,從我們給擺放物品到用紙畫物品是一個提高,然後至「3+2=?」,要求他先拿出3個物品,再拿出2個物品,再把二堆一數他就知道是5個了,多次後他就理解了「+」和「=」的意思了,目標再次提高,「3+2=?」要讓直接拿出2個,然後接著3往後數,數完他即知道是5。減法只是相反,「5-2=?」,主要讓他明白從5個里拿走2個,還剩下3個,「5-2=3」。10以內會了,20以內。現在說,傑傑並不完全會加減法,為什麼這樣說呢?同等小學的加減法要求孩子會用碰「10」的方法,這個我們還沒有教,如果你給他出95+9,他就用點點的方法數,也就是說還不會進位、借位,還需要工具,點點也是工具,那要出15+12他就點12個點,所以下一步我們也還要教他碰「10」的方法。在加減法這一節里,我們看到以前所學的每一個內容都在這里綜合運用上了。如果是正常孩子,他會很快分辨出5+2的得數是7,他肯定會把相鄰數的知識用上,而我們的孩子則不會這樣運用。
(7)數的組成和分解。正常情況下,應先教數的組成、分解,再教加減法,這也是孩子的數學發育過程,我們是在教會加減法後才教分解、組成的,由於是顛倒了,所以感覺很容易。還是舉例5,先拿出5個物品,你告訴他5可以分成3和2、1和4,反之組成也是這樣。
(8)比較數的大小,是我們近期才解決的問題,以前只是在加減法之前教過他多、少的比較,未教大、小,學前班的內容就有了大、小比較的內容,1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你隨便出2個數,他能很快知道哪個大,哪個小,但是用「>」「<」他就聯系不到一起,總是出錯,我們就讓他寫出漢字大、小寫在數字的下面,結果仍然不奏效,直到我們只要求他把前1個數是大還是小寫出來,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相鄰數的內容在這里又用上了。比如1和3比較,他知道3大1小,我們就不讓他在3下面寫上大,只在1的下面寫上小,前面是小就寫<,如果前面數大就寫>,從這可以看出這種孩子的不靈活性,正常孩子很快就能分辨出來用>或<,在教這個時,我們輔助方法是將1-10排列,他一旦錯了,一看1-10數字,他就知道哪個在前就是小,哪個在後就是大。

② 小學數學手抄報手工製作

可以去書店買手抄報的書作參考,最好通過自己的想像做
希望你能做的很漂亮

③ 運用數學平行圖,廢物利用做出作品(3個給圖,好的採納!!)。

④ 如何製作數學幾何圖形的手工製作

動態關系最好用的就是幾何畫板。
如果只是普通的靜態圖片,可以有很多種選擇,幾何畫板也很不錯,就推薦幾何畫板吧

⑤ 運用數學知識可以做哪些手工

語文中有個概念「名詞解釋」,數學中有沒有?很多人肯定都搖頭。然而,在長青小學丁杭纓老師帶來的經典學堂第二十九課《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卻把一堂數學課上出了「名詞解釋」的語文味道,讓坐在教室內的50位三四年級小傢伙,對三角形的三邊有了最好的理解。

從先「動手」得出註解,再到把註解靈活運用到習題里,如此舉一反三,學生學得津津有味。難怪課程開始時,丁老師做了一番小調查,全班50來位學生,主動要參加的不到十位;而一個多小時後,當丁老師宣布下課時,學生卻不舍地問:「丁老師,你下午還會給我們上課嗎?」

(第二十九課)

課堂實錄

從手工活開始

摸索三角形三邊關系「名詞解釋」

剛上課,學生就奇怪了:桌面上怎麼有一堆工具:電線、塑料吸管和剪刀。「不是說數學課嗎,怎麼像是手工課。」

丁老師布置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然後用電線穿在吸管內,把三小段首尾相連。猜猜會得到什麼圖形?一分鍾不到,手工作品成形了:學生都圍成了各種三角形(圖① )。可是丁老師除了三角形之外,又拿出了兩件作品,幾段吸管平排在一起的圖形(圖 ② 和圖 ③)。

盯著這些圖形,學生們開始動腦筋了。

生一:「如果剪下來的三條邊差不多長 ,就能圍成三角形,要是差太多了,就圍不成。」

生二:「要能圍成三角形,必須其中兩條邊能豎起來,圍不成,是豎不起來的。」

老師插嘴問:「為什麼豎不起來呢?」

生:「太短了呀。」

老師繼續追問:「什麼太短了?」

生:「兩條邊合在一起太短。」

至此,對於三角形三邊關系,學生得出了自己的第一個「口語化解釋」:兩條邊合起來,比第三條邊還短,就圍不成三角形;兩條邊加起來超過第三邊,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丁老師一提醒,這「加起來」在數學上即「和」,用數學語言修正一下,就是「兩條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的時候,就能圍成三角形」。

這一解釋到底是對是錯?課件上出現了三條線段,長度為4厘米、10厘米、5厘米,丁老師大聲說:「4+10>5,符合剛才同學們得出的條件,可以圍成三角形。」隨即她演示起課件,可三條線段圍成的不是圖① 的三角形,卻是圖 ②。

怎麼回事呢,丁老師「納悶」了。這下,又得靠學生來幫忙了

生一:「因為4和5相加是9,比10要短,所以圍不成三角形。」

生二:「應該是小的兩條邊的和大於長的那個邊。」

這下,丁老師「恍然大悟」。一番修正,三邊關系的正確「解釋」出來了:較短兩條邊的和大於第三邊。在數學課本上,又稱為「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靈活運用解釋

就好比語文中的造句

這「解釋」已經註明了,接下來就是要對「名詞」進行靈活運用,就好比語文中的造句。丁老師在課件上選出了四組線段,看看是否能圍成三角形?第一組三邊長為3、4、5,第二組3、3、3,第三組2、2、6,第四組3、3、5(單位均為厘米)。

有了以上明確的解釋,學生一眼就看出了第三組不能圍成三角形,2+2<6嘛!那其他三組能圍成怎樣的三角形?丁老師和大家依次來分析,她還神秘地補充說:「可別小看這幾個三角形,每一個的背後可都有好玩的東西呢!」

先說第一組,自然數的知識學生已學過,3、4、5是三個連續的自然數。「是不是三個連續自然數都可以圍成三角形呢?」丁老師又提問了。

生一:不一定。1、2、3不行,1加2等於3。

生二:0也是自然數,它也不行的。

師:回答得很好。那大家知道,3、4、5圍成的三角形會是什麼樣子的?

這個知識點雖然課本上還沒有學到,但課堂上知識豐富的小傢伙不少,馬上有人在介面說,「直角三角形」「勾三股四弦五」等。丁老師笑著說:「等大家到了初中,就會更好地認識它了。」

再說第二組,這個三角形學生都熟悉,異口同聲答「等邊三角形」。而第四組也不言而喻了,是一個等腰三角形。

在三個三角形中,丁老師笑著稱,她對等腰三角形最感興趣,准備給它動幾次「小手術」:「三邊是3、3、5,現在我想把5厘米的這條邊換個長度,可以換成多少呢?」

馬上就有學生舉手了:「3加3等於6,所以換成1、2、3、4都可以的。」

隨著課件的一個個演示,幾個三角形都一一「露臉」,從「小的」「很窄」「又長又窄又瘦」「和塔尖差不多」,變成了「胖起來了」「面積大起來了」「變矮了」。細心的學生還學會了知識的聯系:「當邊長是3時,就變成和第二組一樣的等邊三角形。」

5厘米這條邊「折騰」下來,丁老師又出新招:「保留5厘米邊不變,我現在要變化其中一條3厘米邊,可以換成幾厘米呢?」學生已經很有經驗,一個個互相補充:

生一:「1和2不可以,它們和3相加不會比5大。」

生一:「只要比2大就可以了。」

生三:「不是的,不能無限大,如果換成是100,那3加5就小於100。」

一番討論,結果順利得出:比2大、比8小,也就是4至7。

回到手工活

用聯想帶著問題出課堂

都說數學和生活聯系密切,這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也不例外。比如小學一二年級經常出現的一個生活題,所有學生都有了理論上的解釋:小明家到學校有三條路可以走,一條是兩個點之間的線段,另外兩條是要中間折一折,哪條路最近?不僅答案一下就明了,而且有了理論支持: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有名詞有解釋,從書本到知識,課堂看似接近尾聲。這時,丁老師又把大家繞回到了開課時的手工活動上,不過這回的任務不一樣:三段怎麼剪,一定圍不成三角形,你有什麼好辦法?第一刀要剪在哪裡

經過了這番「名詞解釋」,逆向思維也難不住學生:「中間剪一刀,那就圍不成」「第一刀剪下後,如果第二刀剪在短的線段那一側,也圍不成三角形」「這第三刀要剪在長的那一段上,並且要超過全長的中間點」。

和普通課堂一樣,課結束時,丁老師也給大家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與「和」對應的是「差」,三角形兩邊之和與第三邊的關系明白了,兩條之差與第三邊有什麼關系嗎?帶著這個思考,學生滿足地走出了課堂。

課後互動

家長:每次期末考試復習時,孩子說他都懂了,書上的題目讓他做,也的確會做的,可到了考試時,卻還是有不少錯誤?是不是我們家長指導他復習的方法不對,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

丁老師:的確,現在教材和書上的習題都偏簡單,而考試總有一定的難度存在。問題的關鍵點不在家長,而在老師和學生這兩人身上。老師要把教材教活,學生也不是死讀書。關鍵就是學數學也需要聯想,比如有「和」就要想到「差」,一條路知道如何走過去還要了解如何走回來,這就是可逆思維。鍛煉這個思維的最好法寶就是「變式題」,比如條件的內容不斷變化,條件與問題互換位置等。

家長在指導孩子復習時,可讓他先看目錄,然後想一下,這個單元學會了什麼、最難的是什麼、哪些是重點、哪些是自己還不懂的,讓問題一一解決。在平時做練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准備一本錯題本,平時錯過的題目都要記錄下來,在考試前有針對性地做一遍,加強鞏固。

家長:我的孩子很奇怪,難的題目會做,反而簡單的題目老是做錯,我督促他再檢查檢查,往往要等到這時候才能發現自己的錯誤。你說他這粗心的毛病,怎麼改啊?

丁老師:對於孩子粗心的毛病,一定要細化,必須弄清楚孩子為什麼錯。比如有些孩子是抄數字的時候抄錯了,上一排還是13,下一排就寫成15了,對這類孩子就要循序漸進地以鼓勵為主,可以給他們一些目標鼓勵,比如少抄錯一題,給一顆五角星等。還有一些孩子則是知識本源上存在問題,比如「8+5」他始終認為等於12,這就要從根本上幫助孩子理解知識點。

家長:我的孩子數學底子不錯,暑假裡我就讓他預習了三年級上冊的內容。而現在一開學,老師開始講上冊的內容,他差不多已經准備開始預習下冊的內容了。我這樣的教育方法不知道是否可行?

丁老師:數學底子好的孩子,我不建議提前先自學課本知識,這樣只會讓孩子在課堂上不注意聽講,而其實老師講課的內容不僅在課本上,更重在一種數學思維。建議這類孩子可以選一些奧數等題目來做,使得課堂上的知識能有更深的挖掘。而對於基礎相對較弱的孩子,倒是可以適當提前預習,這樣就能順利跟上老師的進度,不至於落後。

課後留聲

姚女士(九蓮小學三年級丁一航家長):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剛開始老師讓學生拼三角形,當時我也根本沒有想到有後面的2、3種情況,大家想到的都是同樣一個三角形。這對自己也是一個反思。這是我第一次去聽課,對孩子,對課堂都有了更多的接觸。我最大的收獲是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只顧眼前,不是今天作業做完了或者考試考了100分就好了,我們更應該做的是考了100分以後應該怎樣,最重要的是學習方法,要學會舉一反三,數學是需要想像的。

廉女士(采荷三小四年級裘建立家長):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孩子從概念很模糊到很清晰,回家來之後還可以很細致地跟其他孩子說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是怎麼一回事,我感到很高興。聽了老師和家長的交流,我感覺以前自己做得不夠好,對待孩子要更耐心地教育、引導。不能操之過急,像這位老師一樣慢慢地教給孩子一個知識而不是灌輸給孩子一個概念。以後會一直關注經典學堂這個欄目。

朱女士(文一街小學三年級趙澤愷家長):我的孩子還是三年級,對三角形三邊關系這個知識接受起來有點困難,但是聽了這堂課之後還是懂得了很多東西,我覺得主要是老師上課講得很形象生動,從剪吸管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到啟發他們去思考這一問題是個非常好的方法,孩子回家來能復述一些老師上課講過的內容,我覺得這樣效果就達到了。以後有這樣的活動我們也會積極報名參加。

⑥ 手工製作一等獎的圖片

突然發現做這些的人都好厲害( ⊙ o ⊙ )啊!

⑦ 數學手工

復雜一點的就五稜柱吧

⑧ 怎樣製作有數學美感的手工藝品

製作有數學美感的手工藝品的方法:可以做成對稱的剪紙圖案,或者是拉花(花邊)。
1、對稱圖案:把紙對折,在折線這一邊畫一半你要的圖案(比如蝴蝶、花朵、兔子、大樹.....)再剪下來。你還可以把它(蝴蝶圖案最好)的中心部分釘在鉛筆上,上下揮動,就可以「飛」了;
2、拉花(花邊或者叫二方連續):多次對折長條形紙,在折好的紙上畫一畫你要的圖案,注意兩邊折線部分要有連接,剪下來後展開,就得到了有規律的圖案了。

⑨ 關於含有數學知識的手工作品

立體圖形或用平面圖形拼成的動物、東西。

⑩ 學校要舉行數學節,老師要我們自己製作關於數學的手工作品,可我不知道做什麼好。各位兄弟姐妹們,給我...

用泡沫做數字,用盒子做一些幾何物體,畫畫好的話可以畫卡通人物,在人物的衣服上或帽子上畫一點數字,自己還可以做一點數字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