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好看圖片 » 布牛製作步驟圖片與尺寸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布牛製作步驟圖片與尺寸

發布時間: 2023-02-02 05:52:44

㈠ 手工蝸牛簡單製作方法

以下是手工蝸牛簡單製作方法步驟:

用布做蝸牛,小一點可以當掛件,大一點可以當抱枕擺設。

在熱帶島嶼比較常見,但有的也生存在寒冷地區。樹棲種類的色澤鮮艷,而地棲的通常幾種接近的顏色,一般有條紋。非洲的水晶螺屬體型最大,多超過20公分。歐洲的大蝸牛屬的幾個種常作佳餚,尤其在法國。蝸牛是陸地上最常見的軟體動物,其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葯用價值。

㈡ 求牛排的詳細製作方法

-- 教你幾招做牛排

方法一:

第一步先把牛排用香料腌一下,用什麼香料隨便

第二步用烤箱稍稍烤幾分鍾(事實上你會弄的話不烤也行);

第三步找個平底鍋稍稍抹點黃油(不抹也行),把牛排放上去稍稍煎一下。

忘了一件事,在拷牛排或者煎牛排的時候用個小一點的鍋用黃油加香料做個醬汁(發揮你的想像力),這個醬汁最後澆在裝好盤子的牛排邊上就行。

這樣弄出來的牛排不至於太生。

最後,別五點鍾就做啊,最好等到七八點,天黑之後,要有紅酒,蠟燭,還得面對面坐,順便弄個小的鮮花筐在當中,剩下的你們愛幹嘛幹嘛吧。書上都那麼說的。

牛肉不要太厚,用刀背拍爛,少許紅酒加鹽洋蔥碎腌20分鍾,用橄欖油,沒有將就用色拉油加一點點黃油中慢火焗,有沒有cheese碎?最後應該撒上少許,配上小茴香。對了,還要找些胡蘿卜、洋蔥剁小丁微火黃油炒香,加上些鹵汁,沒有鹵汁就算了,加些紅酒鹽(鹽要剛剛好,別太咸)稍微開一下,最後勾芡,澆在做好的牛排上。最好再配上些沙司和辣椒醬。

方法二:

材料:(二人份)
1. 生牛排。 4. 紅酒。
2. 海鹽。 5. 乾燥香料(Italian Season)。
3. 黑胡椒粒。 6. 橄欖油。

做法:
事前的腌制:
1. 在牛排的兩側灑上適量的小顆粒海鹽(沒有海鹽,用粗鹽也可以)、現磨黑胡椒。

2. 淋上料理用紅酒(我們都是在量飯店買最便宜的),高度大約在牛排厚度的三分之一。(沒有紅酒,不使用也無所謂,然而,味道的豐富性稍微不足)。

3. 再灑上薄薄一層乾燥香料。使用新鮮的迷迭香,味道也不錯。

4. 整個腌制約十來分鍾即可。

下鍋煎羅:
1. 熱鍋,下橄欖油,下牛排。

2. 用大火將兩面稍微煎過,以鎖住牛排的肉汁為目標。

3. 一旦鎖住肉汁之後,倒入剛剛腌制用的剩餘醬汁,關小火,蓋上鍋蓋,悶煮個幾分鍾,(端看牛排的厚度而定),即可起鍋。

4. 切開來的肉片切面,是呈現粉嫩紅色的。最後再灑上些許黑胡椒,就是美味的嫩煎牛排羅。

方法三:

它是把牛排用加梨汁的肉佐料調味後,放在炭火上烤的韓國傳統菜。代梨汁可以放猴桃汁。 *醬油起著調味,增加食慾的作用,是韓國飲食不可缺少的佐料。甜味是因有氨基酸,特有香氣是因有芳香成份,並有防腐劑效果。也因有香氣,可除食物的膻味。 材料:牛排1Kg,白蔥1棵,青椒20個 *佐料醬:醬油6大勺,白糖3大勺,切好的蔥4大勺,搗好的蒜2大勺,芝麻4大勺,香油2大勺,胡椒粉1/2小勺。 做法 (1)把牛排切成5-6cm大小,抽出脂肪去皮,將粘在排骨上的肉放拉平。 (2)把收拾好的每塊排骨一個個腌在佐料醬中,等佐料調勻後,在炭火上放上烤架,等烤架熱了以後,放排骨烤出來。

方法四:

用料:
·2-3厘米厚牛裡脊肉一塊(半本書大小吧,可供兩人份)
·適量橄欖油
·鹽。黑胡椒
·適量芝麻菜(arugula),洗凈,甩干
·適量罐裝的烤紅辣椒
·5-6茶匙balsamic陳醋
·適量Parmesan 乳酪

做法:
1。牛排撒上鹽和黑胡椒調味
2。炒鍋中加入3茶匙橄欖油,當油熱至開始冒煙時,小心加入
牛排,一面大約煎6分鍾,不要動它。翻面再煎6分鍾。這樣大
致成中度偏生。如果喜歡中度偏熟,每面多煎3-4分鍾。
3。將牛排轉移到盤子上,醒10分鍾。
1。牛排撒上鹽和黑胡椒調味
2。炒鍋中加入3茶匙橄欖油,當油熱至開始冒煙時,小心加入
牛排,一面大約煎6分鍾,不要動它。翻面再煎6分鍾。這樣大
致成中度偏生。如果喜歡中度偏熟,每面多煎3-4分鍾。
3。將牛排轉移到盤子上,醒10分鍾。
4。在適當大小的沙拉盤上鋪上芝麻菜。將紅辣椒(其實不辣的)
撕成碎片點綴在芝麻菜上。
5。在小碗中加2-3茶匙橄欖油,5-6茶匙balsamic醋,以及在
炒鍋上收集的肉汁。加適量鹽和黑胡椒,調勻。
6。牛排切成薄片,搬在沙拉上,澆上上一步做好的澆汁。
7。最後刨幾片Parmesan 在上面。

方法五:

煎牛排

原料:
牛排,蔥頭汁,黃酒,雞蛋,辣醬油,蕃茄沙司, 黃瓜片、土豆條或生菜和蕃茄片。

做法:
將牛排切成10克重的小塊,逐塊用刀拍成 1寸 半直徑的圓薄片,隨即用刀斬幾下,再把肉修圓, 把牛排逐片放入用蔥頭汁、黃酒等調成的鹵汁內 拖一拖,取出腌五分鍾,再用蛋糊塗拖; 下熱油鍋兩面煎成金黃色,烹上辣醬油和蕃茄 沙司,翻幾下出鍋裝盆,配以黃瓜片、土豆條, 或生菜和蕃茄片上席即可。

方法六:

黑胡椒牛排 (簡單製作方法):

主料:牛排
調料:鹽、雞精、白糖、醬油、黑胡椒粉、水澱粉
做法:
1、 將牛排拍成薄片,加入鹽、雞精、白糖、醬油、黑胡椒粉、澱粉腌制15-20分鍾;
2、 煎盤內倒少許油放微波爐中預熱2分30秒,再將牛排平鋪在盤上,放微波爐4分鍾即可。

方法七:

鮮橙牛排

原料:牛排5片 橙子2個

製作方法:1.先將牛排每片切成三等分,用少量的鹽、糖、酒及醬油腌拌一下。

2.橙子洗凈後,一個榨汁待用,另一個切成四等分後取下果肉切成片狀,用四分之一的皮切成條狀備用。

3.將炒鍋放入適量的油,先煎牛排3或5分鍾,然後加入橙子汁及橙果肉,快速炒至牛排全熟並吸入橙汁液後盛盤。

4.最後洗凈炒鍋,入油少許,待油沸時立即將橙子皮爆炸一下後,立刻撈起,撒在牛排上即可。

煎牛排

原料:
牛排,蔥頭汁,黃酒,雞蛋,辣醬油,蕃茄沙司, 黃瓜片、土豆條或生菜和蕃茄片。

做法:
將牛排切成10克重的小塊,逐塊用刀拍成 1寸 半直徑的圓薄片,隨即用刀斬幾下,再把肉修圓, 把牛排逐片放入用蔥頭汁、黃酒等調成的鹵汁內 拖一拖,取出腌五分鍾,再用蛋糊塗拖; 下熱油鍋兩面煎成金黃色,烹上辣醬油和蕃茄 沙司,翻幾下出鍋裝盆,配以黃瓜片、土豆條, 或生菜和蕃茄片上席即可。

2. 把牛排用加梨汁的肉佐料調味後,放在炭火上烤的韓國傳統菜。代梨汁可以放猴桃汁。
*醬油起著調味,增加食慾的作用,是韓國飲食不可缺少的佐料。甜味是因有氨基酸,特有香氣是因有芳香成份,並有防腐劑效果。也因有香氣,可除食物的膻味。
材料:牛排1Kg,白蔥1棵,青椒20個 *佐料醬:醬油6大勺,白糖3大勺,切好的蔥4大勺,搗好的蒜2大勺,芝麻4大勺,香油2大勺,胡椒粉1/2小勺。
做法
(1)把牛排切成5-6cm大小,抽出脂肪去皮,將粘在排骨上的肉放拉平。
(2)把收拾好的每塊排骨一個個腌在佐料醬中,等佐料調勻後,在炭火上放上烤架,等烤架熱了以後,放排骨烤出來。

美式黑胡椒菲力牛排+義大利面(不要義大利面也可)
材料 ◎菲力牛排一塊 ◎奶油 1 大匙 ◎義大利面
◎四季豆 ◎九層塔 ◎紅蘿卜適量
調味料 ◎水 1 碗 ◎太白粉水適量 ◎蕃茄醬 1 大匙
◎素蚝油 2~3 大匙 ◎冷凍什錦蔬菜 ◎黑胡椒

作法
1.鍋內熱水,加入蕃茄醬、素蚝油煮滾。
2.再加入冷凍什錦蔬菜煮熟。
3.加黑胡椒調味。
4.最後以太白粉水勾芡,盛起待用。
5.平鍋內熱油,放入菲力牛排煎熟。
6.取另一鍋加水煮滾,放入少許鹽,將義大利面煮熟撈起瀝乾,趁熱加入奶油及
切碎的九層塔拌勻,可加少許鹽、胡椒調味。
7.紅蘿卜及四季豆切長條狀,燙熟待用。
8.在盤內放入素牛排、義大利面及四季豆、紅蘿卜。
9.最後淋上黑胡椒醬即可。
美味小秘訣
煮好的義大利面除了可拌些奶油外,也可以用橄欖油來拌,另外九層塔,可以用巴西利或一些乾燥的香料如∶義大利香料或奧勒岡等來代替,會產生不同的風味。
要領因素牛排易熟,在義大利面煮得差不多時,再煎菲力牛排可避免上菜時冷。
備忘錄
1.配菜的部份, 可用各種季節蔬菜來撘配,如∶綠花菜、玉米、...。
2.義大利面可用各種不同形狀或面條來撘配,但煮的時間須參考面條包裝上之說明。
3.煮醬料時,素蚝油,可以用醬油加些糖來代替。

牛肉不僅營養豐富,做成牛排後更是嫩滑多汁口感俱佳!也是西餐中的經典!
網上看了一些牛排的做法,但不詳細,經過自己嘗試製作成功後,把製作的經驗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派上用場!

黑椒牛排做法

材料:牛肉,大蒜頭,生薑,洋蔥.雞蛋,鹽,味精,黑胡椒,生粉,老抽,料酒,蕃茄醬!
做牛排大概分兩個部分!第一,牛排餅體的製作.第二,黑
椒醬的製作!
一,選牛裡脊肉,或一般牛肉300克左右(多多少少看自己的食量)切成巴掌大的薄片!切完後用錘子錘松(沒有專用的就用擀麵杖的一頭錘也可以!)然後裝盤,把大蒜頭,生薑,洋蔥切丁!要多一點等下做黑椒醬時也需用!把這些東西和剛切好的牛肉拌在一起,再加少量鹽,胡椒,味精,料酒,老抽,生粉和一個雞蛋用手抓一下,調料抓勻後放在一邊腌一下,需十分鍾!十分鍾後再加生粉抓一下放置5分鍾!要那種比較乾的效果!但生粉絕對不能太多,因為會影響牛肉的肉質!好了,牛排餅體處理好了可以下鍋煎了!放適量油,最好是牛油,沒有就用色拉油吧!把腌好的牛肉片下鍋煎,掌握生熟度幾成熟就在這一步了!要幾成熟不好用文字表達,只能憑你做菜的經驗了,5秒鍾翻一次面別煎太老了,時間短一點就嫩一點,煎時間長點就老一點!西方人喜歡吃三成熟,把牛肉切開可以看見血絲的那種,我每回都煎出四五成熟的效果,建議大家的話就吃六七成熟吧!因為適合中國人的口味!ok!可以裝盤准備第二步的程序了!
二,把先頭切好的大蒜頭,生薑,洋蔥丁用少量油炒一下,注意火不要太大,油燒辣後改小火多炒一下就可以了!然後加蕃茄醬(好像西餐中有專門的黑椒醬,但尋常人家一般不會置備,所以我用蕃茄醬加大量黑胡椒代替!但注意蕃茄醬不能加多,不能讓它搶走黑椒和肉味)加蕃茄醬的目的解釋了,好!現在別忘了鍋里還炸著呢,別分心了!我們接著來,把鍋里的東西攪拌開加水,水多一點因為還要加生粉勾芡收一下的!
一邊收湯汁一邊加點料酒,鹽和味精,最後加黑胡椒,加黑椒要多些(這時你可以嘗一下湯汁)一直到感到濃郁的黑胡椒味就可以了!
好了可以把兩步的成果合二為一吧,把湯汁澆在作好的牛排餅體上就可以了!
嘗嘗看怎麼樣,比街上牛排館里的如何,如果想要完美一點自己弄點餐包,通心粉還有紅酒,你都可以搞個燭光晚餐和女友一起浪漫一番了!

這個是微波爐做法:
用料:牛排(約350克),紅椒1隻切絲,洋蔥半隻切絲,蒜茸1匙,青椒1隻切絲。
腌料:生抽2匙,辣醬油1匙,油2匙,胡椒粉少許,雞精少許。
調料:糖1匙,老抽1匙,鹽適量,水生粉少許,茄汁少許,蔥花,水少許,黑胡椒少許。
做法:1、牛排用腌料腌15分鍾。2、盤內下油2匙,微波高火2分鍾預熱,放入腌好的牛排,微波高火1分鍾,翻面,再加熱1分鍾,(可根據個人喜愛的生熟程度而加減時間)3、取一碗加油2匙,微波高火1分鍾,預熱,投入洋蔥絲,蒜茸,青椒絲,紅椒絲爆香,加入調料,微波高火2分鍾至滾,淋在牛排上即可。

原料:
牛肉(肉塊厚者為佳)1000克
豬油 100克
精鹽 適量
作法:
1、將牛肉切成6塊厚約2厘米的牛扒,用刀稍拍平,在有筋絡處略劃幾刀(以免熟時變形)。
2、煎鍋置旺火上燒熟,下少量油,放入牛扒,迅速將兩面爆干,即改小火,再加適量的油,將牛扒稍煎之後,在兩面撒上精鹽,繼續煎至熟起鍋。
3、煎牛扒(2厘米厚)所需要的時間,視對牛扒要求的熟度而定:
紅牛扒(生牛排) 每面各煎1分鍾。
淺紅牛扒(中等熟)
偏生 每面各煎2-3分鍾。
偏熟 每面各煎3-4分鍾。
透煎牛扒 每面各煎5分鍾。
牛排的幾種配食
1、英式牛扒 配食為煎洋蔥塊。
2、法式牛扒 在煎好的牛扒上放一片檸檬和一塊蒜泥黃油。配食為煮豆角和烤土豆。
3、胡椒牛扒 在煎之前,先在牛排兩面蘸上搗碎的胡椒。煎好裝盤時燒以奶油沙司。
4、可以選用其它的配食如:
炸土豆條——蔬菜沙拉
煮青豌豆——煮蘆筍——煮土豆
炒豆角——干煸磨茹片——煮土豆
5、還可以澆上不同風味的沙司,使其味道各異,如荷蘭沙司、博得來沙司等。
吃法:
將一塊煎好的牛扒,放入盤中,根據做法,選用相應的沙司和配菜。將沙司澆在牛扒上,旁邊放相應的配菜。也可以將煎牛扒、沙司和配菜分別盛盤或盤中,一起上桌,食者自取。用刀叉進餐。
特點:
肉質鮮嫩醇香,味美適口。
扒牛排

原料:
牛肉(肉塊厚者為佳)1000克
豬油 100克
精鹽 適量
作法:
1、將牛肉切成6塊厚約2厘米的牛扒,用刀稍拍平,在有筋絡處略劃幾刀(以免熟時變形)。
2、煎鍋置旺火上燒熟,下少量油,放入牛扒,迅速將兩面爆干,即改小火,再加適量的油,將牛扒稍煎之後,在兩面撒上精鹽,繼續煎至熟起鍋。
3、煎牛扒(2厘米厚)所需要的時間,視對牛扒要求的熟度而定:
紅牛扒(生牛排) 每面各煎1分鍾。
淺紅牛扒(中等熟)
偏生 每面各煎2-3分鍾。
偏熟 每面各煎3-4分鍾。
透煎牛扒 每面各煎5分鍾。
牛排的幾種配食
1、英式牛扒 配食為煎洋蔥塊。
2、法式牛扒 在煎好的牛扒上放一片檸檬和一塊蒜泥黃油。配食為煮豆角和烤土豆。
3、胡椒牛扒 在煎之前,先在牛排兩面蘸上搗碎的胡椒。煎好裝盤時燒以奶油沙司。
4、可以選用其它的配食如:
炸土豆條——蔬菜沙拉
煮青豌豆——煮蘆筍——煮土豆
炒豆角——干煸磨茹片——煮土豆
5、還可以澆上不同風味的沙司,使其味道各異,如荷蘭沙司、博得來沙司等。
吃法:
將一塊煎好的牛扒,放入盤中,根據做法,選用相應的沙司和配菜。將沙司澆在牛扒上,旁邊放相應的配菜。也可以將煎牛扒、沙司和配菜分別盛盤或盤中,一起上桌,食者自取。用刀叉進餐。
特點:
肉質鮮嫩醇香,味美適口。
-----------
煎牛排
原料:牛排

配料:蔥頭汁,黃酒,雞蛋,辣醬油,蕃茄沙司,黃瓜片、土豆條或生菜和蕃茄片。

做法:

(1)、將牛排切成10克重的小塊,逐塊用刀拍成1寸半直徑的圓薄片,隨即用刀斬幾下,再把肉修圓,把牛排逐片放入用蔥頭汁、黃酒等調成的鹵汁內拖一拖,取出腌五分鍾,再用蛋糊塗拖;

(2)、下熱油鍋兩面煎成金黃色,烹上辣醬油和蕃茄沙司,翻幾下出鍋裝盆,配以黃瓜片、土豆條,或生菜和蕃茄片上席即可。

---------------
香辣烤牛排
原料:凈牛排500克

調料:鹽、糖、胡椒、醬油、酒、味精適量

做法:①牛排用刀拍,用鹽、糖、胡椒等調味品腌半小時;

②牛排放在烤架上入箱烘烤,先烤25分鍾,再翻轉烤10分鍾即可。
---------------

韓式傳統銅盤燒烤牛小排
使用美國進口的0.5cm寬牛小排,先去除外層油脂,以斜刀片成0.2cm厚,拍打去筋,用特製佐料(加入蘋果、葡萄酒、檸檬等)腌半天讓肉質更滑嫩入味。然後把牛小排放入韓國傳統銅盤燒烤,保留肉汁精華,食用時可沾取流下的肉汁。入口時用新鮮的生菜包裹牛肉片,依個人口味加上味噌醬、蒜頭、辣椒等。
---------------

瑞士乳酪小牛排套餐
主菜是著名的瑞士乳酪小牛排,這道牛排選用美國威士康辛進口的小牛小里肌肉,小牛是指仍在哺乳期尚未吃草的牛,這種牛肉特別細嫩,在歐洲頗受歡迎,而小里肌部位更是小牛肉中的上品,是菲力中最上乘的部位。烹制時先去筋攤平,附瑞士乳酪及火腿然後沾麵糊先煎再烤,一刀切下有乳酪緩緩流出,亦是歐式牛排佳品。 套餐還包括前菜綜合冷盤沙拉、麵包、龍蝦湯及甜點等,雖然菜餚布置比不上法國菜精緻,但品質保證。
---------------
黑胡椒煎小牛肉
把事先磨碎了的黑胡椒,貼在小牛排的外圈
平底鍋加熱,加橄欖油。等溫度高了,把小牛排放進去。
注意一方下去,一分鍾之內就別碰了,不然會沾底的。
煎5至8分鍾,視喜歡的生熟度而定
---------------
干煸牛排
鮮冰凍牛排都可,適量,胡椒面,花椒面,孜然少許,生薑粉,新鮮或者干辣椒,生抽。

做法:將以上材料全部放進盆中,生抽少許。20分鍾後撈起牛排,刷干凈其他材料。小火熱鍋,將牛排碼進鍋中,小火慢烤。至牛排中血水出來時再烤乾,調至中火,放入剛才剩餘的胡椒面,花椒面,孜然,生薑粉,加少許生抽。翻炒片刻後裝盤。
---------------
韓國牛排

它是把牛排用加梨汁的肉佐料調味後,放在炭火上烤的韓國傳統菜。代梨汁可以放猴桃汁。 *醬油起著調味,增加食慾的作用,是韓國飲食不可缺少的佐料。甜味是因有氨基酸,特有香氣是因有芳香成份,並有防腐劑效果。也因有香氣,可除食物的膻味。 材料:牛排1Kg,白蔥1棵,青椒20個 *佐料醬:醬油6大勺,白糖3大勺,切好的蔥4大勺,搗好的蒜2大勺,芝麻4大勺,香油2大勺,胡椒粉1/2小勺。 做法 (1)把牛排切成5-6cm大小,抽出脂肪去皮,將粘在排骨上的肉放拉平。 (2)把收拾好的每塊排骨一個個腌在佐料醬中,等佐料調勻後,在炭火上放上烤架,等烤架熱了以後,放排骨烤出來。

㈢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製作的「水牛流馬」是怎樣做的

目錄
提要
關鍵詞
⒈ 木牛流馬概述
1.1 根據古籍記載可以製造出真正的木牛流馬
1.2 木牛流馬有實際應用價值
1.3 木牛流馬是一種而不是兩種運輸工具
1.4 木牛流馬模式的缺點
⒉木牛流馬造法譯注
⒊參考文獻

提要
筆者根據《三國志通俗演義》及有關資料記載的木牛流馬造法,經考證認定:這些資料是真實可信的,根據原文即可製造木牛流馬。本文對《三國志通俗演義》記載的木牛流馬造法的原文逐句作了譯注,並根據原文提供的名稱和數據繪制了木牛流馬輪廓圖、名稱圖、尺寸圖和行走示意圖(另外製作了模型)。
木牛與流馬是同一種運輸工具,以稱作木牛較為適宜。它是由人力推動的四足行走的木質運輸工具,自重約50公斤,載重約200公斤。利用杠桿原理省力,人肩負重在0-75公斤左右有規律地變化。它能在山地和泥濘路面等真牛可以通行的路面上行走,這是圓輪車不能相比的。在路況較好時,圓輪車比木牛流馬要實用得多,這是木牛流馬不能普遍使用以至失傳的一個主要原因。

關鍵詞
三國志通俗演義 木牛流馬 運輸工具 四足步行 杠桿原理

⒈ 木牛流馬概述
木牛流馬是否存在,古籍記載的木牛流馬是否真實,對此爭論頗多,筆者以《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之二十一記載的木牛流馬造法為主,結合《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等有關資料進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繪出了圖紙並造出了模型。認定木牛流馬真實可信。筆者自信已揭開了木牛流馬之謎。請有關專家學者等同志給予審閱鑒定,歡迎賜教。

1.1 根據古籍記載可以製造出真正的木牛流馬

筆者根據《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之二十一「孔明造木牛流馬」原文,可以造出木牛流馬,而且有大同小異的幾種模式。本文優選一種模式,根據原文提供的名稱和數據繪制了木牛流馬輪廓圖、名稱圖、尺寸圖和行走示意圖,另外製作了模型。這個模型可以載重並進退自如。
這個木牛流馬模型是根據《三國志通俗演義》原文描繪的外貌和提供的數據製造出來的,各主要部分名稱和尺寸完全出自原文,只為本文說明的需要增添了幾個名稱,並推算出幾個尺寸。模型與原文的吻合,有力地證實了木牛流馬的真實性。請參見圖1《木牛流馬外貌示意圖》,圖2《木牛流馬步行示意圖》,圖3《木牛流馬部件名稱圖》,圖4《木牛流馬尺寸圖》,圖5《木牛流馬腳孔軸孔尺寸圖》。

1.2 木牛流馬有實際應用價值

本模型的木牛流馬是四足行走的酷似真牛的運輸工具。由於是四足行走,用於不平坦路面和泥濘路面都能行進,這是圓輪(獨輪或四輪)車難以行進或不能行進的路面,由於是四足行走,不易滑倒,在坡上停住後可以自動「剎車」,這些優點使它適宜於山地運輸。
木牛流馬的使用能做到「牛不飲食」是又一大優點,在戰爭中運輸糧草,真牛真馬要消耗糧草,使得運輸的糧草沒有運到目的地,就消耗了一部分。而且真牛真馬在沒有運輸工作時照常消耗糧草,這是真牛真馬運輸糧草的一大缺點。運輸時間越長則耗糧越多,這個缺點更為突出。用木牛流馬運輸糧草,它本身不消耗糧草,很好的克服了真牛真馬這方面的缺點,這是木牛流馬取代真牛真馬運輸糧草的又一依據。
由於木牛流馬靠人力驅使,駕牛人是要消耗糧草的,這是人力運糧草的一個缺點。但人力運糧有其優點:一是駕牛人也是戰士,可以保護糧草,減少專門的護糧隊伍。二是駕牛人在沒有運糧任務時可以調往戰斗部隊;三是利用休閑的戰斗部隊去運糧,非常經濟合算。
木牛流馬能使「人不大勞」,是又一優點。木牛流馬的設計應用了杠桿省力原理,駕牛人肩負重量為總重量的0-30%。當總重量為250公斤時,駕牛人肩負重量為0-75公斤。這個負重量對於古人來說是不難的,的確是「人不大勞」。但相對於圓輪車在平地行進的負重量來說,還是顯得過重,這是木牛流馬不能普及以至失傳的又一原因。
以上說明,木牛流馬在山地運輸糧草能夠「進退自如」、「人不大勞」、「牛不飲食」。因此在山地運輸方面有實際應用價值。

1.3 木牛流馬是一種而不是兩種運輸工具

理由之一是,在古籍中很少單獨提到木牛或流馬,多是合稱木牛流馬。理由之二是,原文中單獨列出了造木牛之法和造流馬之法,但造木牛之法只描繪了木牛的外貌,沒有提到製造數據。正好相反,造流馬之法只有製造用的數據,而沒有外貌的描繪。如果將它們合二為一,正好組成一個整體,既有外貌的描繪,又有製造的數據。也只有將木牛和流馬的造法看成是同一種運輸工具的造法,才能證實木牛流馬的真實性。《三國志》有「流馬尺寸之數」一句,更能說明後段只是「尺寸之數」。
在造木牛之法的原文中,提到了牛的特徵——牛角,加之行進速度如牛之慢而無馬之快,可以認為原始設計為木牛,只是後來才稱為流馬。
為何稱為流馬而且還有單獨的流馬造法?第一種可能是以「流馬」為「六碼」或「陸碼」的諧音。「六碼」可能是指造木牛的6個主要數據,如肋長、前後軸孔、前後腳孔、前後杠孔、板方囊、前杠長等等。將「六碼」稱作「流馬」既能形象地表達木牛的性質——像馬一樣賓士,又能將「六碼」的真實意義隱去,增加神秘感,給外人留下一個難解之謎。第二種可能是,流馬為木牛改進後的一個新的型號,所以合稱木牛流馬。第三種可能是,頭部外形似牛稱木牛,似馬則稱流馬。

1.4 木牛流馬模式的缺點

一是轉彎的問題沒有解決,古籍只提到「進退自如宛如活的一般」,沒有提到轉彎問題。也許原設計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以至木牛流馬轉彎不靈活而無法推廣應用。本模式設想的轉彎方法是,兩後足(或兩前足)著地,扭轉身子而轉彎。這里顯得有些勉強。
缺點之二是木牛流馬在步行時的震動較大,使木質結構使用壽命不長,它的震動使人的手和肩容易勞累,這是木牛流馬的一大缺點。
缺點之三是它在平地運輸方面不如圓輪車等運輸工具,因此不能廣泛應用以至失傳。
限於條件,筆者沒有製成實物進行實際應用,可能存在未考慮到的問題。只是推測可以進行實際使用,能夠經得起實踐的考驗。木牛流馬是木質製品,實物容易腐爛而難以流傳。

⒉木牛流馬造法譯注

為譯注方便,特將羅貫中著《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二十一,孔明造木牛流馬)中關於木牛流馬造法之原文轉錄如下,並根據譯注的需要分句編號:
1 造「木牛」法曰:
2 方腹曲脛,3 一股四足,4 頭入領中,5 舌著於腹,6 載多而行少,獨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7 曲者為牛頭,8 雙者為牛腳,9 橫者為牛領,10 轉者為牛足,11 覆者為牛背,12 方者為牛腹,13 垂者為牛舌,14 曲者為牛肋,15 刻者為齒,16 立者為牛角,17 細者為牛鞅,18 攝者為牛秋革由,19 牛仰雙轅,20 人行六尺,牛行四步,21 每牛載十人所食一月之糧,22 人不大勞,23 牛不飲食也。
24 造「流馬」法雲:
25 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26 左右同,27 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二寸。28 前腳孔分墨二寸,去前軸孔四寸五分,廣一寸。29 前杠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長二寸,廣一寸。30 後軸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與前同。31 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大小與前同。32 後杠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33 後載克去後杠孔分墨四寸五分。34 前杠長一尺八寸,廣二寸,厚一寸五分。35 後杠與等。36 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37 每枚受米二斛三斗。38 從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後同。39 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長一寸五分,廣七分,八孔同。40 前後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41 形制如象。42 革干長四寸,徑面四寸三分。43 孔徑中三腳杠,長二尺一寸,廣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下面以編號為序,對原文逐句譯注。為便於理解,請注意結合圖文閱讀。
原文1:造「木牛」法曰:
譯文1:造木牛流馬的方法是:
注文1:筆者認為木牛和流馬是同一種運輸工具的兩個名字,應當合稱木牛流馬,而以統稱木牛為宜。理由之一,在原文中極少單獨提到木牛或流馬的功用。假如是兩種運輸工具,應當優勝劣汰只選用一種。理由之二,原文前部分「造木牛之法」只介紹概貌而無數據,後部分「造流馬之法」只介紹數據而無概貌。兩部分都不完整,只有將前後兩部分合為一個「造木牛流馬之法」才是完整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原文第24句是「造流馬法雲」,這句在《三國志》寫成「流馬尺寸之數」,說明後段是「造木牛流馬之法」的數據。
除前述理由外,也有可能木牛和流馬是兩種有細微區別的同一種運輸工具。也許其中一種是另一種的改進型號,可能木牛在先,因原文介紹的都是牛頭、牛角之類牛身上的部位名稱。也許以後將木牛改造後速度稍快,便稱作流馬了,或許只是頭面部的裝飾物是牛頭便稱木牛,是馬面便稱為流馬。
製造木牛的數據中有6個較重要的數碼,如肋長、前後軸孔、前後腳孔、前後杠孔、板方囊和前杠長等等。將「6碼」按諧音讀作「流馬」,既有實際意義又增加神秘感。也許就是這種神秘感使後人以為是兩種運輸工具,因而難以研究仿製出木牛流馬。
原文2:方腹曲脛。
譯文2:牛腹是方形的,牛脛是彎曲的。
注文2:後文介紹的板方囊是方形的,板方囊置於牛腹內,故牛腹應為方形,牛脛呈彎曲形狀,是為了與真牛形似,可能是整條牛腳從上至下呈上大下小形狀,這樣的結構才穩定牢固。
原文3:一股四足。
譯文3:牛屁股1副,牛足4隻。
注文3:1副牛屁股可能是個裝飾物。也可能作擋風雨用。置於牛腹後部,可能裝飾有牛尾。如果製成盾牌,則可兼作兵器。牛足為4隻,不論是什麼形狀都能排除獨輪車的可能。
原文4:頭入領中。
譯文4:牛頭裝入牛頸中。
注文4:牛頭本來與牛頸相連,根據「舌著於腹」和「垂者為牛舌」句推斷,牛頭是緊連牛腹的,牛頸的長度不大。為了轉彎的靈活性,牛頸宜短不宜長。
原文5:舌著於腹。
譯文5:牛舌緊靠著牛腹。
注文5:另有記載,牛舌扭轉後,牛足則不能轉動。可見牛舌是一個機關,看似平常的裝飾物,一經扭轉即能制動。其形狀應與牛舌形似。扭轉後制動的設計並不難,只要牛舌扭轉後能卡住「前足」,前足不動則牽連後足不能動。這牛舌是「剎車」裝置,也是防止外人搶奪的一種秘密機關。司馬懿仿製成木牛流馬,卻沒有發現牛舌的功能,可見其設計是很巧妙的。牛舌的長度應在6寸7分以上,參見注文27。
原文6:載多而行少,獨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
譯文6:木牛載重量較大,但行進速度較慢。單獨行進每天幾十里,成群行進每天約二十里。
注文6:後文有「每牛載十人所食一月之糧」句,以及根據2枚板方囊的尺寸計算,估計每牛載糧草約200千克。古代一里相當於434米。日行20里的速度不算快。不論山地還是平地,木牛流馬行走的速度都比獨輪車慢得多,木牛流馬只適合山地而不適合平地,這也是木牛流馬失傳的一個原因。
原文7:曲者為牛頭。
譯文7:木牛的頭部模模擬牛拉重物時的彎曲形狀。
注文7:結合「垂者為牛舌」句,牛舌既垂,牛頭則不能平視前方,只能是兩眼朝地。真牛在拉重物時必弓肩,兩眼朝下。木牛就是模仿這一姿勢。同時為安裝牛舌這個秘密機關作掩護(見注文5)。
原文8:雙者為牛腳。
譯文8:牛腳分為前後兩雙。
注文8:筆者研製的木牛,左右兩只前腳是一個整體,同時進退。左右兩只後腳也是一個整體,同時進退。這點與真牛步行有很大區別。如果要設計像真牛一樣四隻腳分別進退,用現代的鋼材作材料是可以辦到的,在古代用木材可以製造,但不宜負重。
此句可以理解為,牛腳是固定在兩根轅木尾端的著地的支柱,這支柱在停止時可以支撐木牛的後部,防止向後傾倒。如果作這樣理解,「腳」和「足」就有區別了。但筆者認為設這樣的支柱沒有必要,因而將足和腳看成是同一概念。如果不這樣,後文的腳杠和腳孔等概念就不好理解。
牛腳的長度後文未提及,考慮到人體高度等因素,牛腳長度(從腳孔至下端)以2尺5寸為宜。(參見注文20)
原文9:橫者為牛領。
譯文9:示意圖上橫杠即為牛頸。
注文9:結合「頭入領中」和「舌著於腹」可以說明,牛頸的長度不大。為的是縮短木牛的總長度,以便重心後移,轉彎靈活。
原文10:轉者為牛足。
譯文10:牛足可以轉動。
注文10:以往有木牛流馬即圓輪車(獨輪車或四輪車)之說。筆者則認為木牛流馬不是圓輪車。理由是:三國以前即有圓輪車,不管怎麼改革都不值得千古流傳;二是在「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上,圓輪車上坡下坡都很難制動,平路也因地面不平難以行進,如果圓輪車能適用,就用不著發明木牛流馬了;三是原文中有「牛行四步」句,顯然是指木牛象真牛一樣一步一步地前進;四是原文中「前後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句,明白指出木牛腳是四方的木杠,而不是圓輪;五是筆者研製的木牛流馬模型,四足是木杠式的,已經很好地利用原文的數據,也是一種印證。
可以設想,在四足的模式上,於四足之中心裝一圓輪,平坦地用圓輪行進,圓輪不能轉動時,再以四足著地行進。這樣做,行進速度快,轉彎也靈活,有許多優點。但原文沒有依據,暫不討論。
原文11:覆者為牛背。
譯文11:覆蓋在牛腹上方的部分是木牛的背部。
注文11:牛背的作用是遮太陽擋風雨。其材料可以用竹片、木板、油布等材料。照理說,牛腹兩側也應有遮陽避雨之物。
原文12:方者為牛腹。
譯文12:牛腹呈方形。
注文12:牛腹呈方形,內裝2枚板方囊。牛腹內空的前後長度不大於「肋長三尺五寸」,上下高度為「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加「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共2尺。牛腹的左右寬度是下列數字之和:前杠長1尺8寸;左右轅、左右腳和左右秋革由共6層木板,每層厚1寸5分,計9寸;兩數之和為2尺7寸。
以上說明,牛腹長3尺5寸,寬2尺7寸,高2尺,這個空間可以供2枚板方囊前後平排放置。這樣放置占長3尺2寸(「廣一尺六寸」的2倍),占寬2尺7寸(板方囊的長),占高1尺6寸5分(板方囊的高)。牛腹內裝下2枚,略有空餘,以方便板方囊的裝卸。
如果將2枚板方囊上下迭放或左右平排放置都是不妥的。假如上下疊放會增加牛腹的高度,使重心上移而不穩定,牛腹的高度2尺也不夠用。假如兩枚板方囊平排左右放置,會增加牛腹的寬度至3尺2寸,不利窄路行走,也會使左右穩定性較差;若兩枚板方囊載重量不相等時會影響左右平衡;這樣放置會使板方囊容易滾落。
原文13:垂者為牛舌。
譯文13:牛舌向下垂。
注文13:牛舌在木牛身上是個看似不重要而實際上很重要的部件,它的設計是巧妙的。牛舌的功能一是裝飾作用;二是作「制動」的秘密機關;三是在停止工作時作「剎車」以防滑倒。筆者將牛舌設計成沿橫軸自由擺動的短木杠,將其沿前上方向旋轉270度,舌尖頂住前腳兩軸孔間的橫桿(連軸桿),這樣就使前腳不能運動,前腳又牽制後腳不能運動。
原文14:曲者為牛肋。
譯文14:牛肋是弓曲的形狀。
注文14:根據「肋……左右同」句,牛肋位於牛背,左右各一,縱向並列,弓背向上。
原文15:刻者為齒。
譯文15:牛齒用木板雕刻而成。
注文15:牛齒可能只有裝飾作用,也可能有掩蓋牛舌的特殊作用。
原文16:立者為牛角。
譯文16:牛角呈上立狀。
注文16:牛角呈上立狀,則牛舌下垂狀較為自然。牛角用木質製造,可作裝飾,亦可掛物。牛角若用鋼鐵製造,更兼作兵器。有牛角一物,足以證明是木牛而非流馬。牛耳、牛眼和牛鼻等部未載入原文,可能是刻繪而成。
原文17:細者為牛鞅。
譯文17:畫得較細的是牛鞅。
注文17:牛鞅本是牛拉車時架在脖子上的器具。筆者研製的木牛流馬,連接兩前腳上端前軸孔的橫桿,相當於牛鞅的位置,此橫桿可稱為牛鞅,它又是一根連軸桿。牛鞅前抵牛頭,後抵牛腹,能限制兩前腳擺動的幅度,也牽制兩後腳擺動的幅度,這樣實際上限制了牛腳步行的幅度(步幅)。
根據後文「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句,可以推測牛鞅前後移動的距離在4寸以上。假定為4寸5分,又假定腳以下長度為2尺5寸(從腳孔至下端),按相似三角形計算,前腳的最大步幅為2尺5寸,按「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計算,平均每步1尺5寸,這說明木牛的最大步幅為2尺5寸。平均步幅為1尺5寸。
牛鞅可以解釋為捆綁板方囊的繩子,也可以解釋為套在人脖子上以肩部用力上抬的繩子,也可以解釋為牛前面有人拉木牛前進用的繩子。這都是從「細」字考慮的。但又考慮這些用途都不值得載入原文。
對牛鞅為何物尚難確定,但這不是重要部分。為慎重起見,後文注27中稱連接兩前軸孔的木杠為前軸杠。
原文18:攝者為牛秋革由。
譯文18:有牽拉作用的木桿是牛秋革由。
注文18:牛秋的本意是套車時拴在駕轅物品牲口屁股周圍的皮帶、帆布等。如果把牛秋革由解釋為皮帶之類的東西,則不好解釋「攝」字,同時這類東西不必在原文中記載。
筆者根據木牛模式,將連接同側前後腳的可以轉動的木杠(相當於現代機械上的連軸桿)叫做牛秋革由,其理由是,這根連軸桿是重要部件,必須在原文記載,而原文沒有更合適的名稱。這根連軸桿的位置也與牛秋的部位差不多。它具有「推和拉」的功能,合符「攝」字之意。
原文19:牛仰雙轅。
譯文19:木牛的雙轅作一仰一俯運動。
注文19:結合木牛模式,「仰」字解作一仰一俯的運動姿勢較合適。雙轅越長越省力,手柄起落的幅度越大,轉彎半徑越大。反之亦然。因此要求轅長適度,估計轅長7尺(從前腳到手柄)較為適度。按轅長7尺計算,手柄起落幅度約1尺。手柄處上抬力最大為總重量的30%,最小為零或負值。按總重250千克計算,手柄處最大上抬力為75千克。原文未記載轅長這個重要數據,有待研究確定。
轅長可以定得稍長些,實際使用時可以將手(肩)的用力點前後移動,以改變實際使用的轅長。
原文20: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譯文20:人前進6尺左右,木牛前進4步。
注文20:此句將人和木牛的行走相聯系,說明人和木牛是同時前進的。木牛不能離開人而自行前進,即木牛的動力是人力。
木牛的平均步幅是1尺5寸。從木牛模式上看,木牛前腳孔距前軸孔4寸5分,後腳孔距後軸孔3寸5分,這樣使得後腳的步幅比前腳步幅大。設腳孔以下的腳長為2尺5寸,經計算後得知,後腳平均步幅為1尺7寸,前腳的平均步幅為1尺3寸。這樣設計是為了省力。按杠桿原理,前腳著地時的阻力比後腳著地時的阻力要大得多。前腳向前的步幅越大,阻力更大。因此有必要適當減少前腳步幅。
此句寫「牛行四步」而不寫「牛行兩步」,據此可考慮木牛是4隻腳分別前進的,但證據不足。確有證據說明木牛兩前腳與後腳是分別並排前進的,後文載「孔徑中三腳杠……同杠耳」,表明左右腳是以3根腳杠連成整體的,只能同時前進,若設計成4腳分別前進,用現代的鋼鐵作材料尚可,在古代以木材製作,則不宜載重。
木牛轉彎問題尚未很好地解決。在大半徑轉彎時,兩前腳(或兩後腳)著地稍扭轉,即可使牛頭轉向。在小半徑轉彎時,可照前法「原地踏步」多次轉彎。如此轉彎顯然不大靈活。如果將本模式改成增加一個獨輪的模式,以輪轉彎即可,但無據可查。在四腳下部各裝一輪,轉彎自然靈活,但與後文足底包「革干」不符。
把現代的汽車結合木牛流馬結構設計成「鐵牛車」,前中後三組「腳」底裝輪子,可以像真牛一樣步行還可以像汽車一樣行駛。
原文21:每牛載十人所食一月之糧。
譯文21:每牛載糧可供10人吃1個月。
注文21:根據後文記載板方囊的尺寸,算出2枚方囊的容積共0.156立方米。共載大米約200千克(按1300千克/立方米估計)。每人的月口糧約20千克。
原文22:人不大勞。
譯文22:駕木牛的人不會很累。
注文22:木牛運用杠桿原理省力,駕牛人肩上負重為木牛載重量的30%以下,最小值為零或負值。木牛重心點在牛腹中心即後杠孔處。動力點是手柄處。支點分別在前腳著地處和後腳著地處,當以前腳著地並處於最前位置時,阻力臂長約3尺,動力臂約9尺,動力約為阻力的30%。當以後腳著地並處於最後位置時,阻力臂為零或負值(重心在支點之前)。動力臂與阻力臂之長度是有規律地變化的。駕牛人所費力量也會有規律地變化。估計木牛總重約250千克,駕牛人費力最大約75千克。這不會使古代戰士覺得太累。
原文未提及駕牛人的數量,按本模式,1人肩抬手推,木牛即可前進。必要時另加1人在牛頭前牽拉,速度會快些。
原文23:牛不飲食。
譯文23:木牛不會消耗糧草。
注文23:用真牛運送糧食,它本身要消耗大量糧食。真牛空閑時也要消耗糧草,並要人力照看和保護。這些於戰事是不利因素,木牛的使用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是製造和使用木牛的根本原因。孔明用計欺騙司馬懿以奪取糧草也可能是個原因。
使用木牛雖然要消耗戰士的體力,但戰士一方面運送糧食,同時又保護糧食,空閑時還可以調作他用,其利大於弊。
原文24:造流馬法雲:
譯文24:製造木牛的尺寸如下:
注文24:此句原文與譯文差異很大。筆者研究後認為這句的意思應是如此。詳見注文1。
原文25:肋長三尺五寸,廣二寸,厚二寸二分。
譯文25:肋長3尺5寸(1寸=24.12毫米),寬2寸,厚2寸2分。
注文25:肋長可能是指木材兩端的總長度。也可能是指牛腹內空的長度,即肋長在3尺5寸以上,以後者為佳。如果肋長只有3尺5寸,減去兩端連接部長度後不足3尺,無法容下2枚寬1尺6寸的板方囊。
三國時代的1尺摺合24.12厘米(徐元貞等《中醫詞釋》113頁,河南科技版1983),可作參考。後人根據所處時代的度量衡予以換算也有可能。本文為防止引起混亂,對原文尺寸不作換算,只在此提醒製作實物時予以注意。
原文26:左右同。
譯文26:左右兩根牛肋的尺寸相同。
注文26:這里的左右是相對木牛體位而言。即木牛左耳這邊為左,右耳這邊為右。後文所指前後左右均同此意。
從這句可知牛肋是左右各一根,位於牛背的位置,它們的排列應是左右並列式,不會是真牛的肋骨那樣排列。
原文27: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二寸。
譯文27:前軸孔距牛頭4寸,孔的直徑2寸。
注文27:前軸孔的位置在前腳最上端。左右前軸孔以圓木杠貫穿其中。此木杠筆者稱它為前軸杠(在注文17中稱此為牛鞅)。它向外還貫穿左右秋革由。前軸杠與牛秋革由的連接是固定連接。前軸杠與前腳的連接是滑動連接。(各滑動處可加某種潤滑油)。前軸杠長2尺7寸以上(前杠長1尺8寸加轅厚、腳厚、秋革由厚等6層共9寸,外加前軸杠兩端外露部分),直徑2寸。
前軸杠前距木牛頭4寸,後距牛腹2寸7分,運動距離是6寸7分。這個距離限制前腳的步幅,通過秋革由再限制後腳的步幅。
參見注文5,牛舌轉動後頂住前軸杠不動,前後腳都不能動,牛舌的長度應在6寸7分以上。
原文28:前腳孔分墨二寸,去前軸孔四寸五分,廣一寸。
譯文28:前腳孔長2寸寬1寸,距前軸孔4寸5分。
注文28:前腳孔與前軸孔的距離,是指孔邊緣之間的最近距離(原文所載各種距離都作如此理解)。假若指孔中心距,則兩孔距離太近,製作時換算較麻煩。
必須有一木杠連接左右前腳孔,這根木杠,筆者稱它為前腳杠。前腳杠直徑2寸,長2尺4寸(前杠長1尺8寸加轅厚,腳厚共4層計6寸)。前腳杠與前腳是固定連接,穿轅部分是滑動連接。此處易磨損,用材要堅實。
原文29:前杠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長二寸,廣一寸。
譯文29:前杠孔距前腳孔2寸7分,孔長2寸寬1寸。
注文29:前後各杠孔、軸孔和腳孔的位置沒有在原文中註明。筆者對各種可能進行比較,選取最佳位置用於本模式,即:前後杠孔在轅上,分別位於腹的前後端;前後腳與轅連接的部位定作前後腳孔;前腳孔以上4寸5分定作前軸孔;後腳孔以下3寸5分定作後軸孔。
當前腳處於垂直位時,前軸孔後移的最大距離是2寸7分,這個距離決定了前腳最下端前移的最大距離。估計前腳孔離地的最佳距離為2尺5寸,已知前軸孔距前腳孔4寸5分。按相似三角形可得知前腳最下端前移的最大距離為1尺5寸。前腳後移與後腳前移相碰,前腳後移加後腳前移的距離受前後腳孔距1尺的限制。前腳後移的距離約為3寸5分,後腳前移的距離約為4寸5分,兩者之和8寸,在前後腳孔距1尺(見注文30)限內。
原文30:後軸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與前同。
譯文30:後軸孔距前杠孔1尺5分,孔徑與前軸孔相同。
注文30:前軸孔的直徑為2寸,後軸孔的直徑也是2寸。
後軸孔在後腳上,而前杠孔(或前杠)在轅上。要標定這個距離,後腳必須處垂直於地面的位置。這樣就構成一個直角三角形。直角位於後腳孔。後腳孔距後軸孔3寸5分,後軸孔距前杠孔1尺5分,可算出後腳孔距前杠孔9寸9分,取近似值1尺。
為什麼原文不直接標明1尺這個數字,可能是原文作者故意留下一個謎,以增其神秘感。也可能是筆者誤解。筆者之所取後軸孔到前杠孔的距離為1尺,是因為這個數加上後腳孔距後杠孔4寸5分(見注文33),加上後腳孔寬度2寸,再加後杠孔中心點距前邊1寸,共計1尺7寸5分,正好使後杠孔中心點位於肋長3尺5寸的中心。也即後杠孔位於牛腹的中心。這里可作為木牛重心點的標志。
原文31: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大小與前同。
譯文31:後腳孔距後軸孔3寸5分,孔徑與前腳孔相同。
注文31:前腳孔長2寸寬1寸,後腳孔同此尺寸。
前軸孔距前腳孔4寸5分,而後軸孔距後腳孔3寸5分。這1寸之差是為了使前腳的步幅小於後腳的步幅,使前腳向前移時與木牛重心點的距離比較小些,以達到省力的目的(見注文22)。
原文32:後杠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
譯文32:後杠孔距後腳孔2寸7分。
注文32:前杠孔距前腳孔2寸7分。後杠孔與後腳孔也是這個距離,看來是正確的,但後句「後

㈣ 千牛主圖尺寸是多少

主圖尺寸是800×800。

我們來到新一版的千牛媒介中心,那麼新版的千牛門業中心操作界面和以前有很大的區別。首先在左側我們找到上品兩個字,然後點擊一下商品。然後再展開的菜單裡面點擊一下發布寶貝按鈕,這個時候就可以進入到發布寶貝的頁面。

千牛發布商品尺寸:

首先我們要上傳商品的主圖,商品的主圖,一般的話是5張尺寸是800×800像素的,然後點擊下添加上傳圖片,依次上傳5張圖片就可以了。

下面是選擇商品的類目商品的類目,我們可以在左側看一下這里具體的分類,然後我們的產品屬於哪一類我們就選擇哪一個類目就可以。類目全部選擇完成以後,我們直接點擊一下,下一步完善商品消息。這個時候我們就進入到商品寶貝詳情的發布頁面了。

在這里填上你的寶貝的標題。就是由關鍵片語成的30個字的產品標題。然後依次填寫一下產品的類目屬性,還有產品的價格。再往下面就是產品的圖文描述了,圖文描述就是說我們需要上傳產品的圖片。我們直接點擊一下圖片按鈕。

這個時候我們就能上傳圖片了。那我們再點擊一下上傳圖片。把自己准備好的圖片上傳上去就可以了。最後我們再點擊一下發布按鈕。這個時候我們的商品就已經發布到淘寶網上了。

㈤ 50頭牛的牛棚設計圖

50頭牛的牛棚設計圖如下:

(5)布牛製作步驟圖片與尺寸擴展閱讀:

修建牛棚的原則。

修建牛舍的目的是為了給牛建造適宜的生活環境,保障牛的健康和生產的正常運行。花較少的資金、能源、飼料和勞力,獲得更多的畜產品和較高的經濟效益。為此,肉牛舍的設計就應掌握以下四個原則。

1、要符合生產工藝要求,保證生產的順利進行和畜牧獸醫技術措施的實施

肉牛生產工藝包括牛群的組成和周轉方式,運送草料,飼喂,飲水,清糞等,也包括測量、稱重、采精輸精、防治、生產護理等技術措施。修建牛舍必須與本場生產工藝相結合。否則,必將給生產造成不便,甚至使生產無法進行。

2、為牛創造適宜的環境

一個適宜的環境可以充分發揮牛的生產潛力,提高飼料利用率。一般來說,家畜的生產力20%取決於品種,40%-50%取決於飼料,20%-30%取決於環境。不適宜的環境溫度可以使家畜的生產力下降10---30%。

㈥ 凍過的牛裡脊怎麼弄好吃

凍過的牛裡脊,解凍之後,它的味道不如新鮮的牛裡脊,所以用它做一道軟炸牛裡脊,味道還是非常好的。具體製作步驟如下:

配料:牛裡脊肉500克,炸粉200克,純凈水250毫升,姜20克,花椒粉2克,食鹽5克。

1.牛裡脊解凍。凍的牛裡脊放入冰箱冷藏格解凍8個小時,這樣解凍後的牛裡脊與新鮮的相差不大。

㈦ 牛怎麼手工製作

准備材料:紅紙一張,剪刀。

步驟一、取一張紅紙,將紙對折,如下圖所示

㈧ 如何製作0牛

在硬紙板上畫出牛的身體部件圖案並塗上想要的顏色。
步驟一:在硬紙板上畫出牛的身體部件圖案並塗上想要的顏色。
步驟一:將畫好的各個身體部件圖案剪下來准備使用。
步驟二:把紙杯倒放,用膠水把牛的鼻子貼好,定準位置。
步驟三:將牛的耳朵貼在靠近杯底的位置,留出一點空隙將剩下的部件粘貼上杯子即可。

㈨ 牛燈籠的製作方法

牛牛燈籠怎麼製作,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㈩ 布藝牛的做法

1、上圖是這款布藝小牛的剪裁紙樣,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調節大小,最好是用列印機列印出來。在不織布上畫好線。
2、選擇你喜歡顏色的不織布來搭配。比著紙樣在不織布上畫好線。沿著畫好的線剪下來。
3、沿著畫好的線剪下來。將布片連接。
4、按上圖所展示的形狀將布片連接,並將兩片放到一起。將小牛的耳朵和角對折。
5、將耳朵和角對折,或折1/3縫在頭上。小牛耳朵和角縫好。
6、耳朵和角縫好後的樣子。將小牛臉上的表情綉上。
7、小牛的頭和身子都縫好後,塞入填充棉,將小牛臉上的表情綉上。將小牛的頭和身體縫在一起。
8、用針線將頭和身體縫在一起,縫的時候要縫三個點,這樣小牛的頭才會不搖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