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沈廣隆刀劍圖及價格茶刀
宋時,由於皇帝的推崇,道教興起。自古來道士均以「七星劍」為作法儀典的法器,甚至以「七星劍」作鎮門之寶。其時佛道並雄,又均崇尚武藝,因而佛道兩教大大地促進了中華武術的蓬勃發展。一時間,佛徒、道士和武俠要求鑄劍增多,寶劍自然得到發展。 清乾隆十三年(1748),劍匠鄭義生於龍泉縣城東街開設劍鋪,招徒授藝,用傳統的「灌鋼」法制劍,所煉刀劍不易生銹且劍刃鋒利。清道光年間(1830前後),龍泉廖太和劍鋪繼承戰國時期裝飾風格,精於在劍面上鏤刻紋飾,名噪一時。清咸豐八年(1858)太平軍駐扎龍泉,由鄭三古的「千字型大小」劍鋪為太平軍補充了大量優質龍泉寶劍作兵器。光緒初年,「千字型大小」徒弟周國華等三兄弟開設了「萬字型大小」劍鋪。清光緒二十年(1894),麗水碧湖的鐵匠高手沈庭璋遷到龍泉,在縣城西街開設「沈廣隆壬字型大小劍鋪」,向五子煥文、煥武、煥周、煥清和煥全悉心傳授鑄劍技藝,時稱「鑄劍之家沈氏文武周清全。」 現在在香港「萬字劍山莊」還收藏有沈氏的三把名劍,其一,劍身一邊刻有五爪金龍圖,另一邊刻「龍泉寶劍」四字,並刻敕符,劍身兩邊中央有血槽,並嵌七星。劍格作虎頭狀,近柄處有一「壬」字,銅鞘。其二,民國劍,銘「沈廣隆制」及「古民生自置於龍泉民國卅七年」,刃嵌七星,一邊有脊,一邊磨平,木柄,綠色鯊皮鞘。鞘為清代品。其三,民初龍泉寶劍,銘「沈廣隆制」及「龍泉古劍」,嵌七星、劍格、劍首及鞘上銅箍皆精工鏤刻,浮雕形花草圖案,紅木鞘及柄,刃質極佳。 民國十九年(1930)秋,在南京舉行全國武術比賽龍泉寶劍評為最佳劍,龍泉劍名聲大振,劍鋪由7家增至11家。 現代龍泉寶劍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恢復傳統工藝品生產。1950年以後,龍泉新華街21號,「沈廣隆」劍鋪復業。1956年,龍泉的鑄劍藝人組成了龍泉城鎮寶劍生產合作小組,隸屬龍泉縣鐵器社,地址在新華街21號。後來寶劍生產小組與鐵器社、國營鐵工廠幾經分開、合並,最後於1963年9月成立了龍泉縣寶劍生產合作社,由沈煥周擔任理事主任,季陽春和姜華為理事委員。這時年產寶劍420把。1965年為了擴大寶劍生產,將廠址從新華街21號遷入華樓街74號。從1956年到1966年這段時期,合作社生產的寶劍,或名為龍泉寶劍,或名為龍泉古劍,名稱不定;在工藝上,完全按照傳統的鍛、鏟、銼、刻、淬、磨等二十八道手工工序進行生產,龍鳳七星圖案隨意鑿刻,無一定標准。而龍泉寶劍堅韌鋒利、剛柔並寓、寒光逼人、紋飾巧致等四大特色仍保持不改。由於龍泉寶劍精美絕倫,揚名四海,國家將其列入「國禮」,因而在1972年時,龍泉縣寶劍社接受了外交部的定製,由鑄劍師沈煥周及其傳人沈新培精心製作了四把高檔龍泉劍,作為國禮贈送給來華訪問的美國總統尼克松一行,為中美復交作出了貢獻。 由於武打片電影的走紅,特別是電影《少林寺》的上映,全國各地的「武術熱」一升再升,而且人們的生活水平又大幅度地提高,致使龍泉寶劍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單憑縣寶劍廠一家、單憑手工生活,龍泉寶劍滿足不了市場的需要。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鄉鎮的、個體的寶劍廠家,在龍泉不斷出現。1984年4月,龍淵鎮的「萬字型大小寶劍廠」成立,這一年,「沈廣隆」第三代傳人沈午榮、沈新培兄弟自籌資金恢復了「沈廣隆」劍鋪。接著城郊區的「劍池寶劍廠」、「古劍廠」以及個體的「龍淵劍廠」、「阿金劍鋪」等等,象雨後的春筍一樣,湧出了五十多家,龍泉成了名副其實的「寶劍城」。 龍泉寶劍自歐冶子創制以來的二千四百多年來,興興衰衰,曲曲折折。只有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龍泉寶劍才有了燦爛的前途,寶劍藝人的才智才得充分發揮和發展,他們的生活也日益富裕。龍泉寶劍必定還有更燦爛的明天。
⑵ 手工茶葉怎麼製作
不同的茶葉製作工序也不同,以綠茶為例——綠茶製作工序如下:
1、殺青——主要目的是通過高溫破壞和鈍化鮮葉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鮮葉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發鮮葉部分水分,使茶葉變軟,便於揉捻成形,同時散發青臭味,促進良好香氣的形成。
(2)手工茶刀圖片擴展閱讀
茶葉源於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後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葯用,西漢後期才發展為宮廷高級飲料。
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後的事。發現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跡在浙江餘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飲茶始於中國。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
⑶ 採茶怎麼采
茶葉採摘的方法有:手摘法,刀割法和機采法三種。
1、手摘法是目前應用最普遍的古老方法以,特別適合製作高檔茶。在長期實踐中誕生的「虎口對芯」採摘法,是將拇指和食指分開,從芽梢頂端中心插下,稍加扭折向上一提,將芽梢採下。其優點是可避免捏在手中的芽梢受熱和壓傷,其次是採下的鮮葉均勻度較一致。
2、刀割法常採用半月形茶刀割茶葉。
3、機采法是採用採茶機切割芽梢,這兩種方法採摘的鮮葉質量都明顯比手工採摘的差。
但是如果操作熟練,肥水的管理跟上,機械採茶對茶樹生長發育和茶葉的產量,質量並無太大的影響,而且還能減少採茶的勞動力,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3)手工茶刀圖片擴展閱讀:
採摘應注意「不帶梗蒂,不帶老葉,不帶章葉」,和「機采葉和手采葉分開,不同茶樹品種的原料分開,晴天葉和雨天葉分開,正常葉和劣變葉分開,成年茶樹葉和衰老茶樹葉分開,上午有的葉和下午採的葉分開」,只有堅持這樣做,才能製作出高質量的茶葉。
在採摘的過程中,為防止鮮葉變質,應注意:
1、採摘時要使芽葉完整,在手中不可緊捏,放置茶籃中不可緊壓,以免芽葉破碎、葉溫增高
2、採下的鮮葉要放置在陰涼處,並及時收青,運往茶廠每天至少中午、傍晚各收送一次
3、運青的容器應干凈、透氣、無異味
4、運送鮮葉過程中,容堆放時不可重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