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紫砂茶具特點介紹及推薦
導語:相信喜愛飲茶的朋友們都知道,茶具按材質可以分為陶瓷茶具,玻璃茶具,紫砂茶具。這三種茶具各有優點也有不足,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詳談紫砂茶具的特點以及為大家介紹幾款較為出色的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的特點:
紫砂是一種具有良好可塑性的陶土,需要上千度的燒制溫度。色澤天然飽滿,比陶瓷和玻璃的茶具更接近自然本色。紫砂茶具的材質密度較堅硬,不僅耐寒也耐熱,泡茶不殘留其他的異味,只留下茶的清香,導熱性若,因此傳熱緩慢,可以防止燙手。最大的特點是可以直接用紫砂茶具燉茶而不用擔心茶具爆裂。
紫砂茶具推薦:
第一款:全手工花器紫砂壺國家級高工倪新安專場茶壺茶具
品牌:藏壺天下
材質:紫砂
產地:宜興市
茶餐具工藝:純手工
壺身總長:13.3CM
壺身最大直徑:7.6CM
壺身總高:8CM
參考價:1580元
這款紫砂茶具是由國家級工藝美術師倪新安設計,純手工打造而成的,最大亮點在於把壺身做成了樹乾的形狀,上面站立著一隻俏皮的小青蛙,這款紫砂茶具不僅是茶具用品,還是一款具有觀賞價值的藝術品。
第二款:宜興全手工內膽過濾紫砂茶杯茶具
品牌:鮑生泰
材質:紫泥
容量:400ML-600ML
產地:宜興
茶餐具工藝:純手工
總高:13CM
總寬:14CM
參考價:188元
這款紫砂茶具的最大特點是配備有內膽,內膽過濾,底部有過濾孔,過濾時水不會噴濺出來。喝茶時也不必煩惱再吃到茶葉了。
第三款:青銅時代-俏西施
品牌:宜隆堂
材質:紫砂
容量:201ML-300ML
產地:宜興市
茶餐具工藝:純手工
壺型:西施
適宜:紅茶、烏龍茶、普洱、鐵觀音
壺身總寬:12.2CM
壺身筒寬:9.2CM
總高:7.6CM
參考價:688元
這款紫砂茶具表面青銅元素清晰可見,壺嘴圓滑,介面契合度高,內有過濾內膽,球孔密集,過濾茶葉效果更佳,值得推薦。
紫砂茶具還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可以在上面刻字,畫圖,具有較高的紀念價值和藝術價值,不管是送人還是自留都是非常有意義的。感謝大家的閱讀,希望本文能給大家對紫砂茶具的認識帶來幫助,同時希望您繼續關注我們的網站。
Ⅱ 真正的正宗紫砂壺是什麼樣子的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其製作始於明朝正德年間,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又名宜興紫砂壺。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
(2)純手工紫砂壺的特點圖片擴展閱讀
紫砂壺以宜興紫砂壺最為出名,宜興紫砂壺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紫砂茶具還因其造型古樸別致、氣質特佳,經茶水泡、手摩挲,會變為古玉色而倍受人們青睞。
紫泥確實是宜興得天獨厚的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備了制陶所必須的化學組成及礦物組成。從顯微觀察發現,紫泥主要礦物為石英、粘土、雲母和赤鐵礦。合理的化學、礦物、顆粒組成,使紫泥俱備了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乾燥收縮小等良好的工藝性能。紫泥粉碎的細度,以過60目篩為宜。
泥料過粗製作時費功;泥料過細製作時粘手,坯體表面會引起皺紋,同時還會引起乾燥,燒成收縮增大,在成型過程中系用精加工這道關鍵工,把器形周身理光,形成一層緻密的表皮層。
由於表皮層的存在,產品燒成的溫度范圍擴大了,不論在正常燒成溫度的上限或下限,表皮層容易燒結,而壺身內壁仍能形成氣孔。因此,成形時的精加工工藝,俱有把泥料、成型、燒成三者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作用,賦予紫砂表面光潔,雖不掛釉而富有光澤,雖有一定的氣孔率而不滲漏等特點。
Ⅲ 都說自己的紫砂壺是全手工,有哪些依據
全手工壺稱為紫砂壺中最耀眼的明星沒有任何誇張之處,任何愛壺的人都對之夢寐以求。一把製作精良的全手工紫砂壺,哪怕不是大師手筆,依然能夠身價百倍,這是無庸置疑的。經常有朋友問我如何識別全手工壺,一句兩句也說不清,就拍了幾款全手工壺圖片,以圖文的形式說一說:
1、全手工,顧名思義就是指壺的整個製作過程都是由製作者親手完成,沒有藉助任何模型。
首先全手工壺對藝人的技術要求比較高,在沒有模型輔助的情況下,要完全靠手來把握尺寸,掌握好壺形比例,照顧好每一處細節,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功夫。所以沒有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制壺經驗是沒有辦法做出一把精良的全手工紫砂壺的。技術上的要求讓很多制壺者還未出手就已經望而卻步了。
2、全手工的壺成品率相對於模型、半模型壺來說要低的多。
往往製作一個全手工的壺要花費數倍、數十倍於模型、半模型壺的時間,在燒制過程中,製作過程中的任何一個微小的瑕疵都會被數倍地放大,一著不慎就可能使壺完全報廢。成品率相對要低很多。
3、全手工壺的技術要求高、風險高,一個製作者要是決心做一把壺,那肯定會選用上等的泥料,
因為好的泥料容易上手,成品率相對也高,不能壺做的很好卻砸在泥料上。
一把真正的全手工製作的茶壺,不會是真正意義上的完美品,畢竟是人手完成,太完美的東西一般是藉助模具完成,確實達到了完美品相,但總覺得缺少些東西,那就是製作者精神氣質的流露,玩手工壺有時是要求缺的。
識別全手工壺就要知道全手工壺製作的特點:
首先在壺身表面我們會發現全手工壺有著拍打留下的痕跡,類似於皺紋。有的壺明顯一點,有的壺則需要仔細觀察,但不管怎麼樣藝人們不會抹殺這些能證明全手工製作的痕跡。壺身的線條、弧度上不會十分完美,往往會微有起伏,這里無法用相機拍出清晰的圖片,只能壺友們自己觀察了。
第二,看茶壺裡面,有泥條的接頭痕跡,身筒的泥門比較松,有泥凳的木紋痕跡,還會有一定的皺褶,(這點很重要,別的有可能會作假,但皺褶卻假不了)有的蓋有作者的印章。

全手工紫砂壺的優點和特徵要一一道來可以說是無法盡述的,而且很多東西帶著製作者的風格,根本不是用語言就能表達的,全手工壺不是光拍一個身筒就行了,還要看整體的造型,嘴和把的搭配,作品表現出的韻味和意境,這些只能靠朋友們親身體會了,但不管怎樣,相信只要看見真正的全手工壺,你一定會眼前一亮、心有靈犀。
Ⅳ 如何辨別全手工,半手工紫砂壺
一般全手工的紫砂壺都會有內壁章,主要大師的個人習慣。還有一種是薄胎的紫砂壺,這種紫砂壺有些不會刻意刻章。沒有圖片也分辨不了,你可以看看文章,對照來辨辨哦
如果是一把方器,那麼它的全手工成型方式就是泥片鑲接成型,我們今天就以最常見的圓器來說明,畢竟圓器是紫砂壺市場銷售的主力。
一、泥片接頭的拼接
1、全手工圓器都會有壺內接痕,無一例外
全手工做一把圓器紫砂壺,首先需要把泥條打成長方形或是扇形的厚度均勻的泥片,然後將泥片圍成一圈,再將泥片粘接起來,在粘接處,一定會留下一點痕跡,壺外面的痕跡可以通過工具處理得相對沒那麼明顯,但是裡面的痕跡一來很難處理,二來也沒有必要去處理,因此在泥片粘連的位置內部,一定會有一條接痕(接頭),這條接痕是任何一把全手工圓器都會有的,無一例外。
好茶,豈止於茶
茶好器不對,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Ⅳ 紫砂壺手工壺辨別
辨別紫砂壺手工壺可以看接底線、接頭線、內壁章、壺口、壺底的線圈、內壁收縮紋。
1、全手工壺都有接底線
在泥片拍打的過程中,如果是和泥凳接觸的那一面朝里,就會形成木紋和收縮紋。如果是朝外,就只是收縮紋。當然這也和老師的做壺工具也有關,有些人喜歡用大理石做成的泥凳,這樣就不會有木紋,單單只有收縮紋。
Ⅵ 真正的全手工紫砂壺有哪些特徵
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手工製造的陶土工藝品,紫砂壺受到很多愛喝茶的人士的喜愛。紫砂壺既實用又有藝術性,全手工紫砂壺更是十分珍貴。但鑒別紫砂壺是否為手工的也有一定難度。全手工紫砂壺有以下幾個特點:有接底線和接頭線,內壁還會有些輕微變形,同時還有收縮紋,在全手工紫砂壺的壺口和壺底,還能看到隱隱約約的線圈,這些特點可以作為鑒別的依據。
紫砂壺作為一種有實用性的藝術品,愛好者在選購紫砂壺時,可以從它的實用性,藝術性和公益性三方面來考量。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壺型,在實用功能方面,關注紫砂壺的容積以及壺把是否便於拿握等,也是選擇的主要依據,適合自己的紫砂壺,使用起來才能更得心應手。
Ⅶ 如何更快更穩區別手工紫砂壺和機制紫砂壺
手工紫砂壺和機制紫砂壺的區別有如下四個方面:
1、內壁光滑程度不同
全手的壺都是通過拍打泥片後直接通過拍打成型的,「受傷」的基本都是外壁,內壁基本上不受拍打的影響,其成型前的拍打紋理可以完整的保存下來了。而半手的基本上不會有,多是刮過的痕跡。
2、壺底痕跡不同
手工紫砂壺的底和壺壁是分開進行,但紫砂泥卻是同一時間調制的,這種時間差造成壺在經過火燒後,會在壺底形成一圈明顯的鑲嵌痕跡;如果是機制紫砂壺,在燒出來之後,後底蓋銜接處沒有明顯的痕跡。
3、接縫線數量不同
手工紫砂壺只有一道接頭,在壺內裝把處可見到一條不明顯的接縫線;機制紫砂壺在壺嘴和壺把內側各有一條比較明顯的接縫線。
4、印章不同
內章的看法根據壺型的不同,印章的看法也是不一樣的。無論圓型還是方型的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印章都是泥片平鋪著的時候蓋上去的。看帖子里也有另外刻字在內壁的,當然這也是證明全手的一種方法,做全手壺的人用心可謂良苦呀。通常情況下,圓型的壺的內壁章一般都是有變化的
(7)純手工紫砂壺的特點圖片擴展閱讀:
紫砂壺的燒制工藝:
紫砂壺的捂灰燒制工藝是通過運用其他介質人為地對窯變現象的一種應用~,在燒成過程中使紫砂壺變色均勻的一種燒成工藝。
龍窯燒成時,因為茅柴未完全燃燒的殘留物和炭灰的堆積,特別是在下段底部位置形成局部混合還原氣氛,造成紫砂壺的變色現象。經過摸索、總結規律後,這種窯變現象逐漸授掌握運用。早期的捂灰是把紫砂壺裝入匣缽內,在其內外用礱糠等塞滿整個匣缽,遮蓋封閉後把匣缽裝在龍窯最底部位置進行燒制。
因不具備龍窯底部的混合還原氣氛,匣缽內一般採用細煤粉,木屑等碳性較強的燃料作為填充物,形成局部還原氣氛。並採用低溫(約1100-1150℃)燒制,以增加製品表面的碳素附著能力。
紫砂原料的吸附性很強,其本身又含有較多的有機物和碳素,在還原氣氛下,這些有機物和碳素不易燃盡,並且在400-600℃時有FeO的情況下,氧化碳分解反應強烈進行,反應所產生的碳素被吸附在胎體表面,這些碳素的氧化在還原氣氛中要推遲到燒成的末期及冷卻的初期才能燃盡,所以捂灰燒成時的溫度要低於實際的燒成溫度。
而密封匣缽中塞滿的碳性填充物,能減少燒成時匣缽內燃燒產物中游離氧的含量,並隔離壺體,使紫砂壺在良好的局部還原氣氛中燒成。由於碳性填充物中碳素的滲入,加強了紫砂壺的著色效果。各種紫砂原料由於其本身化學成分含量的差異,以及燒成時溫度和氣氛等因素,捂灰燒成後的紫砂壺會呈現多種青黑色調。
捂灰工藝
捂灰工藝主要是含鐵量較高的紫砂壺在還原氣氛下燒成,使原料中氧化鐵存在的形式發生改變。在正常燒成條件下,紫砂原科中氧化鐵的結晶形成大多數是赤鐵礦在還原氣氛中燒成,赤鐵礦被還原成了磁鐵礦晶體,故捂灰製品表面對磁鐵有一定的吸附性。
紫砂泥料中如綠泥類等一部分含鐵較低的泥料一般不適宜捂灰燒成(捂灰燒成後多呈淡灰墨色,色澤效果不佳)。捂灰燒成後的紫砂壺,如再在中性-氧化氣氛的窯爐中復燒,郾又會恢復到原來的顏色。
早在明代,紫砂工藝大師陳仲美就已使用調砂和鋪砂的方法,來增強紫砂器表面的裝飾效果。
調砂工藝
在加工好的泥料或粉料中,根據要求調入各種具有一定大小及比例的砂質顆粒,以提高顆粒密度。
鋪砂工藝
調入的顆粒和基泥屬於同一種礦料,稱為本色調砂;調入的顆粒和基泥不屬於同一種礦料,稱為異色調砂。
本色砂調入原泥中,由於泥料質性相同,燒成後胎質色澤不會產生較大變化,但基泥中的顆粒含量有所增加,主要起到增強坯體骨架的作用。對於一些質性較軟的顆粒,還需對顆粒進行600-800℃的素燒以增加強度,否則顆粒在成型過程中易被工具壓碎而造成器表拖尾現象。
如朱泥泥料大多收縮和變形率均比較大,不利於單獨製作大型作品,需憑借調砂的方法增加坯體強度,這樣的坯體燒成後整體收縮及變形減小,提高了燒成成品率。因此現代所見朱泥壺大多摻以粗砂顆粒或以熟料(熟料是將成品泥素燒後研磨成的粉料)支撐。
異色調砂因調入的顆粒和基泥色澤、質性等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色澤效果。若調入顆粒質性較硬時,燒成後器表顆粒凸顯,呈粗梨皮狀;當調入顆粒質性較軟時,燒成後器表會產生細微的凹點狀。顆粒質性越軟,凹點就越明顯,形成一種猶如桔皮狀的肌理效果。
鋪砂工藝
鋪砂是指紫砂坯體在製作過程中,把不同泥色的砂粒採用鋪、點、撒等方法,施於尚有一定濕度的坯體表面。再藉助工具將砂粒嵌入坯體表層。鋪砂主要起到點綴裝飾的作用,使燒成後的紫砂器表面鋪入的砂點和胎質色調形成鮮明的對比效果。
鋪砂顆粒的質性一般要求高於或等同於坯體顆粒的質性。如質性較軟,會造成製作時顆粒拖尾及燒成後因顆粒收縮較大而產生和胎質不相容的現象。
抽砂工藝
抽砂是在加工好的粉料或漿料中分離出某一部分規格的顆粒。在40目的粉料中抽離出60-80目的顆粒,使剩餘的顆粒與細料燒成後形成一種粗與細明顯的對比效果,產生新的質感。
紫砂壺的特點
第一、紫砂陶是從砂錘煉出來的陶:既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蘊。
第二、砂質茶壺能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時日能增積「茶銹」,所以空壺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第三、紫砂壺的特殊材質使得壺透氣性能好,泡茶不失原味,具有夏天越宿不餿的特點。
第四、便於洗滌:日久不用,難免異味,可用開水泡燙兩三遍,然後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變。
第五、冷熱急變適應性強:寒冬臘月,注入沸水,不因溫度急變而脹裂;而且砂質傳熱緩慢,無論提撫握拿均不燙手。
第六、紫砂陶質耐燒:冬天置於溫火燒茶,壺也不易爆裂。當年蘇東坡用紫砂陶提梁壺烹茶,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也決非偶然。這就是古今中外講究飲茶的人,所以特別喜愛用紫砂壺的原因。
第七、宜興紫砂壺可塑性好;
第八、宜興紫砂壺乾燥收縮率小;
第九、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單獨成陶;成品宜興紫砂壺陶中有雙重氣孔結構;
第十、宜興紫砂壺成型後不需要施釉。紫砂器內外一般均不施釉,以純天然質地和肌理為美。紫砂茗壺的造型千姿百態,有朴實的實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異造型,但總括起來分為以下幾類:幾何型、自然型(花素器)、筋紋器及水平壺和茶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