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好看圖片 » 雲南苗族手工綉花圖片半成品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雲南苗族手工綉花圖片半成品

發布時間: 2023-03-01 02:27:56

⑴ 苗族刺綉(鳳凰)是什麼含義

苗族刺綉(鳳凰)含義:古代視為神鳥而崇拜,它是人們想像中的保護神,經過漫長的完美演化而來。頭似錦雞,身如鴛鴦,有大鵬的翅膀,仙鶴『白鶴』的腳,鸚武的嘴,孔雀之尾,居百鳥之首。美好和平象徵。封建皇朝最高貴女性之代表,和帝王的龍相配。民間傳說中它能給人們帶來和平幸福。在苗族的心裡恰恰相反,它代表著男人的標致,它是男人起名時常用的吉祥名,有據可査。


苗族刺綉具有傳承歷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刺綉的圖案上。幾乎每一個刺綉圖案紋樣都有一個來歷或傳說,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達,是苗族歷史與生活的展示。蝴蝶、龍、飛鳥、魚、圓點花、浮萍花等圖案都是《苗族古歌》傳唱的內容,色彩鮮艷,構圖明朗,朴實大方。


苗族刺綉種類很多,從色彩上分,大體上可分為單色綉和彩色綉兩種。

  1. 單色綉:單色綉以青線為主,刺綉手法比較單一,其作品典雅疑重,樸素大方;

  2. 彩色綉:彩色綉用七彩絲線綉成,刺綉手法比較復雜,或平綉或盤綉或挑綉,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鳥蟲魚或龍鳳麒麟為題材,刺綉成品色彩斑斕,栩栩如生,是鳳凰民族工藝品中的精品。



⑵ 苗族刺綉和彝族刺綉有什麼不同最好有圖片加以說明。

苗族刺綉代表了中國少數民族刺綉的最高水平。
刺綉是苗族源遠流長的手工藝術,是苗族服飾主要的裝飾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中國西南部的貴州省居住著大量的苗族同胞,他們創造了不同樣式、風格的服飾。他們的服飾有便裝與盛裝之分,平日著便裝,節目或姑娘出嫁時著盛裝,無論服裝還是頭飾,工藝
苗族刺綉
復雜,做工精細。苗族刺綉的題材選擇雖然豐富,但較為固定,有龍、鳥、魚、銅鼓、花卉、蝴蝶,還有反映苗族歷史的畫面。苗族刺綉十分美麗,技法
有12類,即平綉、挑花、堆綉、鎖綉、貼布綉、打籽綉、破線綉、釘線綉、縐綉、辮綉、纏綉、馬尾綉、錫綉、蠶絲綉。這些技法中又分若乾的針法,如鎖綉就有雙針鎖和單針鎖,破線綉有破粗線和破細線。
苗族刺綉圍腰,以白色為底色,上面滿綉有蝴蝶、蜈蚣龍,造型飛舞張揚。綉品以蜈蚣龍為主紋樣,下面三層另有蝴蝶、小蜈蚣龍等,為苗族綉品的傳統典型紋樣。
苗族刺綉有一種極常見的人騎龍或騎水牯紋樣,體現了苗族人民英勇無畏的氣概和生活情趣。苗族民間藝術中的騎龍、馴龍、雙龍的各種圖案,再現了人們對龍敬而不畏的心理。

彝族刺綉為義諾試彝族刺綉,其工藝主要體現在彝族服飾、鞋子、包頭、圍腰、馬甲、錢包、枕頭、挎包和各種飾品上,如:男子的項背、衣襟、袖臂、(在海棠、吉米一帶也有刺綉下擺、褲筒、褲腳的);女子的頭帕、衣領、項背、衣襟、袖臂、下擺、掛包、以及小孩的鞋、帽,服飾、鞋子、包頭、圍腰、馬甲、錢包、枕頭、挎包和各種飾品。

彝族刺綉花樣較多,大致可分為3類:一是具像的動物、植物、山水、天象;二是寓意吉祥、繁育性的;三是抽象的,用幾何圖形組成的圖案,有方形、三角形、半圓形、圓形、弧形等。具像的直接取材於實物,有雞關紋、羊角紋、葉紋、波浪紋、齒紋等;寓意的有變形的日月並綉、字紋、象徵吉利的變形怪獸等。反映彝族崇尚大自然、嚮往和諧自由、憧憬美好生活的熱切願望。
彝族刺綉主要手法:一是挑花:根據衣料布面的經緯線,用斜針、十字針挑綉花紋;二是貼花:將有色布按需要剪成長條,貼上鎖邊,另用有色布先剪成連續花邊圖案,貼在衣面後沿邊挑鎖;三是鎖花:又叫「鎖邊綉」,一般用於袖口、褲腳,特別是婦女頂帕的邊沿,用鎖挑成犬牙或其他形狀;四是盤花:選好有色布料,裁成細條,縫成燈芯狀「瓣料」(彝語稱「吉惹」),在所綉之處盤結成花樣,囤針固定,有較強的立體感。
刺綉的色彩搭配需要精心安排。一般都採用茶花紅、梅紅、紫黑、粉紅和大紅、綠、黃等顏色,這樣,和衣服的底色形成鮮明的對比。由於彝族尚黑,服裝的主色是黑色的,花樣的筆畫線條在黑布料上不易看清楚,所以衣服還是以貼花刺綉為主。

⑶ 苗族的姑娘人人都會苗綉嗎她們是從幾歲開始學習苗綉的

苗族刺綉具有傳承歷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刺綉圖案上,幾乎每一個刺綉圖案紋樣都有一個來歷或傳說,都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情感的表達,是苗族歷史與生活的集中展示。苗族的傳統紡織工藝刺綉,是苗族婦女勤勞智慧的結晶,也是她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006年5月20日,苗綉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⑷ 苗綉的刺綉技法

苗族姑娘、婦女歷來以手工刺綉花紋裝飾自己,點綴生活。苗綉在長期的演進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現風格和刺綉技巧。也有不少人採用縫紉機綉花,它雖然速度快,但於手工刺綉效果不可同日而語。現僅介紹手工刺綉技法。 刺綉的材料是布和線,它們的種類很多。有麻布、棉布、絲綢布、化纖布等,有工廠生產的布和苗族村民自己織的家蜀布。一般來說,要根據不同刺綉針法的要求,選用不同質的布料。綉花、插花要求用細薄的絲綢布或化纖布;挑花、串花則要求用較厚實的家織棉布、麻布或工廠生產的經緯紋路較明顯的布;捆花、灑花、點花、貼花、粘花、堆花等的布料。則要求不甚嚴格。
綉線種類多,有絲線、棉線、麻線、毛線、金線以至錫線和銅線等。麻線主要用於比較粗獷的綉品;毛線用在網絲格較明顯的粗麻布或毛線織的錦布上;金線、錫線、銅線除少部分單獨串花刺綉外,主要是輔佐大面積的綉花、插花作捆花或灑花之用;棉線、絲線是供大面積的綉花、插花之用,要求布料細薄光滑,也有作貼花、堆花、補花釘牢而用的。
苗族刺綉的主要工具是:綳架、針、剪刀、頂針、針夾等。綳架指小的綉花綳和大的綉花架,一般用木、竹、金屬等製成。小花綳主要是用竹或金屬製成,它分為長方形和圓形兩種。長方形小花綳多用竹料製成,橫的兩根,長度在30cm左右;豎的四根,長度在8cm左右。這種花綳是作綉窄帶條形花邊用的,如衣袖、褲腳、胸部花邊等。它四根豎軸的中間兩根是卷布用的。圓形花綳是由內外兩個竹或金屬圈組成,如用金屬做的,要用布條纏好。綳圈直徑在一尺左右。刺綉時綉布夾在內外兩圈的中間,宜綉鞋花、手巾、枕巾、孩帽、荷包等小件綉品。綉花架與長方形的小花綳構造雷同,只是架面大,多四隻腳架,一般用木料製成。用它來綉大型綉品,如門簾、帳檐、圍床、被面等。
綉花針,以針身勻圓、尖鋒銳、尾鈍、孔長的為好,利於送針、抽針和穿線。綉針的種類多,鐵針以長短粗細分號,針號小則針身粗長,針號大則針身細短,常用的多是7-----8號針。綉針大小的選擇,應根據綉布的厚薄和綉線的粗細來決定。不用的綉花針,要包在錫箔紙內,或插進乾的小蜂窩呢內,以防生銹。
剪刀,以尖端翹起的彎口小剪刀為好,它在剪線時不露線頭,並可避免剪破綉布。
頂針,要根據綉者手指大小選擇頂針的大小,它是戴在拿針手的中指第二節上,幫助刺綉時推針。
針夾,若綉針過小,個別地方綉線大綉的密不易取針時,可用針夾將針夾住,幫助取針抽線。 ① 花樣和粘花:在綉帛上畫樣刺綉的,手藝熟練者,可用毛筆摞墨(顏料)直接畫;手藝不夠熟練者,就要把綉的布料鋪好,在所需繪畫的部位放上復寫紙,復寫紙上擺圖案復寫。執筆復寫時用力均勻適當,若輕了印的線條不清楚,重了印色過濃,易臟綉線,影響色彩。若沒有復寫紙,可用2B至6B的軟鉛筆在圖案背面,按花的印子塗抹,然後擺在布料上,用復寫紙在圖案正面著力描繪,就會在布上顯出花紋來。用紙花做綉模的,先在綉布選定好粘花的位置,再上綳架,然後將紙花用糨糊粘在預定部位上。
② 上綳架:在綉布上留出應綉位置,上好綳架,用針引線刺布繞綳架周圍均勻捆縫一圈。標準是布綳的緊,沒有鬆弛現象。
③ 配線:綉者可根據紋樣的內容及裝飾對象,結合配色設計精心搭配好不同顏色、不同粗細的綉線。將備用的線分開存放,一般是夾在書頁中,方便刺綉時取用。
④ 刺綉:根據綉布及綳架的大小,或一手在綉布上,另一手在布下配合;或一手拿花綳,另一手反復刺綉。綉時每次穿針不能過長,否則容易打結,影響綉花速度和效果。
⑤ 絞邊縫合:若是單幅綉品,則將綉花布邊反向里折,用針線絞邊,不斷使布線頭抽脫。若綉花布塊是做其他裝飾用的,則需要注意縫合時被裝飾品和綉布不起皺紋。 苗族刺綉針腳,大體分為綉、插、捆、灑、點、挑、串,綜合用這些針腳綉法,能使帶有幻想色彩綉物躍然而出。有些針腳(如挑、串)則常被人們單獨使用,顯示特殊的裝飾美感。
① 綉,這種針腳分跨綉、退綉、套綉、圈綉和偷綉等。
跨綉,是整個苗族刺綉的主要針法,以大面積的平行線綉出現。它是沿圖案兩邊的線條起針落針,即在一邊線條落針,在另一邊線條起針。
退綉,是用於表現花枝窄綉葉及圖案邊框等的單色較細線條的手法。綉時落針在前,起針後退一定距離,或落針在後,起針在前,斜針循序漸進。針腳可長可短,可稀可密,曲直隨機應變。
套綉,對於表現鏈條式紋樣的線條有特殊效果,它是將線引出正面後,在與頭一針並齊處把針刺下又向前一針刺出,線壓在針頭下,就把針拉出,再在線根並齊處刺第二針,這樣循環往復綉完為止。也可配合挑、串針腳一起使用。
圈綉,圍繞多邊形花紋由里向外逐層刺綉,形成多邊形調子一致的花朵來。
偷綉,是跨綉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大面積齊針跨綉節約綉線的絕巧技法。它也是沿圖案兩邊的線條起針落針,但其起針落針都同在一邊的線條上。即由一邊把線抽出後再跨向另一邊線條上起針落針。這樣往返進行,綉布背面就很少用線了。
② 插,分單插和面插兩種。它起到顯出不同顏色深淺過渡的效果。
單插,在需要漸漸過渡色彩的地方,以兩層或兩層以上不同顏色單線互相穿插插針拉線。
面插,在需要粗糙過渡色彩的地方,以兩層不同顏色排線互相穿插插針抽線;或以一組同色線插釘到其它顏色線面的中間。
③ 捆,分自捆、另捆和組捆。他能起到綉位顯出立體感和固定長跨針腳線不易被掛起拉壞的作用。
自捆,就是用本線自己捆自己的針法。它又分套捆和調捆兩種。套捆是先刺一個套,再在套上捆釘,它適合小散花的刺綉。條捆是先在正面刺出一長針形成條線,再在條線上捆釘,它適合用來固定長跨綉綉線和顯出花葉葉脈等作用
另捆,是用一根線釘捆另一根線的針法。一般被捆的線比較粗,如金線或用幾股合搓成一根大的線或編成的小辮,突出圖案的立體感和富麗感。一種是在已綉、插好的部位綉粗線,再以另一線捆釘;另一種是順著紋樣線條鋪好粗線,再用細線捆釘;再一種就是將小辮有規則均勻地皺起來。由外向里按花樣鋪好,後用細線捆釘。
組捆,是用一根線將另一排線分組釘捆的針法。它對於固定長跨針線等不被掛壞有很好的效果。
④ 灑,有射灑、間灑和串灑三種,它起到⑥顯出細小物體立體感和形成淡淡顏色的作用。
射灑,主要用於在花瓣和花絲花柱釘呈輻射狀的的針法。
間灑,用於裝表平行葉脈等處顯出淡淡顏色。一般以釘一長針作一灑針,個別也有釘兩長針作一灑針的,釘時每隔一定的距離灑一針。
串灑,用於表現旋絞狀立體效果。它是,從布面引出線後,在灑針另一端刺針,釘入引出線旁出針,把線在針上繞數圈,繞得多旋絞狀灑針就大,反之則小,然後將針抽出即成。
⑤點,分節點和平點兩種。它用於由獨立的點組成的「點面」、「點線」或點綴花蕊。
結點,立體感強,它是串灑針法的縮影,表現在針碼短和在針身繞圈少。
平點,它能顯出平面的虛實對比,即時隱時現的效果。用針時,一般是連續釘幾個起點落點後再抽針引線,再沿花紋釘針,反復釘到完成為止。
⑥ 挑,它是依據布面的經緯線的對稱網格下針,將線挑成各式針跡,並由這一個個針跡排列整齊而組成圖案。根據針跡的不同分為:X挑、*挑、V挑等,其中用的最多的是X挑。
X挑,它是挑花的主要形式,其針法一般按布的三、四根經緯線釘一對角線。按背面針跡的不同,挑的技法分直挑和橫挑兩種。為求圖案的整齊和風格的統一,一般在同一塊布上,只選一種技法。按照挑針順序的不同,分一次挑成和二次挑成,挑時要根據不同情況,用其中的一種技法或兩種混用。
*挑,它是一種裝飾性的針法,常配合其它挑花針法圖案點綴於中心或四周,也可自行挑出整幅圖案,其針法將十挑針跡交叉釘在一起,即直、橫、斜交叉挑針。
V挑,又為倒V挑,它亦常做裝飾性針法應用,但它在挑針時每個格數的紗線必須是成雙的,如四、六等,才現的對稱整齊。
以上幾中挑針,在應用時要根據紋樣的要求,靈活搭配。同時,為了突出圖紋的緊密結實,可用雙線或多線合釘出各種針跡來;表現空稀、疏遠的地方,則用大小的等的單線挑成。
⑦ 串,它是一種比較古老的精細刺綉法,能使綉布花紋表現出表裡如一的奇異效果。針法是依循布面一定數目(一般三至五根)的經緯線,按直、橫、斜等向運用單線來回穿釘。
粘花、貼花等技法
粘花、貼花、補花和堆花,同屬一種類型的手工工藝,在苗族裝飾中,或與用線刺綉配合,相映成趣,或單獨應用,獨樹一幟。但它們各有所長,各具風格。
粘花,選用個種彩色布料剪成圖案,再用粘膠液粘到裝飾品上。特別應注意粘膠液的粘性要好,才能使圖樣粘牢而不易脫落。
貼花,選用個種彩色布料剪成圖樣,再刺綉、鎖邊拼連即成單獨的裝飾品。
補花,把剪成各種彩色布料片或絲絨縫在裝飾品上面,構成圖案花紋。
堆花,用漿了皂水的綾羅綢緞等布片剪成小等腰三腳形,再把兩等腳(一般是小腳)向內折成帶尾的小三腳,然後按圖樣把它們一層一層地堆釘而成。
除了以上刺綉工藝外,苗族還有兩項古老而先進的手工工藝,即織花和蠟染,它們流傳已有三千年歷史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些工藝已經廣泛進入了機器操作行列。織花是以但色的棉、麻、絲線做經線,各色綵線為緯線進行編織,使各色線織品的正面或背面組合成花樣來。蠟染先將蠟融化成液,用蠟刀蘸它在布上(一般為白布)繪制圖案,再浸入靛缸(多為藍色)進行染色,後用水煮去蠟質,便現出布色紋樣來。 圖案內容的選擇是人們審美意識的反映。苗族人民忠厚朴實、勤勞勇敢、富有感情,是一個愛好和平,有著美好嚮往的民族。他們善於運用裝飾紋樣來美化生活,常常借豐富的物象來反映喜慶、吉祥、人壽、年豐、友誼等生活內容,表達自己的生活感情,反映內心的憧憬。這些物象有獸類的龍、麒麟、獅子、鹿、猴子、狗;花果類的桃李、牡丹、玫瑰、芙蓉、金瓜、石榴;鳥類的喜鵲、鳳、錦雞、鴛鴦、畫眉;中文的福、祿、壽、喜、康、日;自然界的山川、河流、雲霞、日月、人物、用具、建築物以及傳說中的仙人善神和他們的道具等等。
由於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組成本民族的氏族部落很多,並且在很早以前的長期的戰亂遷徙中,形成了居住分散、互不同屬的狀況。他們為了崇拜、銘記自己的保護神,或區別本民族內部的各氏族,都以某一動植物作為自己氏族的代表,裝飾自己。所以裝飾的紋樣,各地氏族有各自的主體內容。一般情況是:蠻氏族以鳳為主體,戎氏族以龍為主體,夔氏族以麒麟、獅子為主體,僚氏族以花果為主體,萊氏族以魚蝦、水、草為主體,樊氏族以蝶蛾為主體,盤氏族以狗為主體,。。。。。。近山者多配花、鳥、走獸,近水者多配龍、蝦、魚、藻。當然,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文化藝術的交流,苗族的氏族間裝飾紋樣越來越相互滲透;但由於圖騰崇拜的影響,以圖騰為主的構圖內容,到近代以至當今仞或多或少地在流傳和應用著。因此,圖紋設計亦應考慮這些重要因素。
苗族裝飾圖案內容一般都來源於生活,它在應用時以按照藝術的要求,結合生產製作的特點進行加工處理, 大膽而帶有幻想色彩,有意削弱或增強其中的一些布分,使之比人們生活中的更鮮明、更強烈、更美好。
圖案設計除了要考慮到苗族人民審美心理外,還有考慮到裝飾所採用的材料和裝飾對象。苗族裝飾紋樣有著特定的外部形狀。如胸部花邊是由幾個長方形組合起來,有的呈帶條伸延;衣袖、褲腳、帳沿、扇形圍裙上檐花樣呈長條形;扇形圍裙下角花樣,背群花樣是直角等腰三角形;鞋口花為馬蹄形;枕頭花是圓形或方形;高圍裙花樣呈船頭形等等。它們各有一定的尺寸。構圖時要認真布局,根據不同的情況,考慮各個組成部分的變化和統一,對比與和諧。一般來說苗族圖案的構圖都要求對稱、平穩、嚴謹、經湊,豐滿而疏密虛實得當。在衣袖、褲腳花邊、圍裙花樣等小幅裝飾品中,布局時就要求密一些,而在大幅裝飾作品中,就可以疏一點,粗一點。老年人採用的常偏稀,青年採用的則要密一些。
圖案的組成,大抵分為枝紋、坨紋、角紋、邊紋、方紋五種形式。枝紋是完全獨立的個體花樣,如一支花,一枝鳥,一條魚,一隻蝶等。它用於點補圖案中的空稀部位,使之平穩、經湊、活躍。坨紋是與周圍沒有連續、重復的一種較大的獨立單位,用幾種枝紋按照一定的形式組成圓形、四方形、五方形、六方形、八方形、菱形等規則和其它不規則形狀。規則形式的坨紋包括向內或向外的輻射式,上下或左右對稱的橫立式,上下或左右互相調換方向的轉換式,繞一基點(面)周圍轉向的迴旋式。坨紋的用途很廣,小的可組成花邊,大的可用於大幅裝飾品中間或單獨應用,如被面、枕頭、門簾等。角紋是一種能單獨應用或和坨紋等配合組成一個完整的裝飾品的圖案。它包括兩邊對稱、兩角對稱、三面對稱和自由式幾種形式。如在背裙、扇形圍裙中作單用角紋;在手巾、被面上作配合角紋。邊紋是依照一定的邊周兩向延長的圖紋。它分為直線和非直線兩向延長,又分為對稱連續和非對稱連續以及對稱不連續等幾種。它可單獨應用,如衣褲花邊,也用來襯托坨紋。方紋是由一個基本紋樣向周圍循環連續組成大的紋圖。它有散點式、點綴式,還有些在花段上構圖刺綉而成特殊的重疊式。方紋一般用在白衣綉花、衣背花、動物圖紋身子的「填心」等,使大面積或局部顯出整齊劃一的效果。刺綉

⑸ 誰有關於苗族的綉花鞋和百褶裙的一些詳細資料

綉花鞋
在鞋類大家庭中,鞋文化與刺綉藝術完美結合的中國綉花鞋是華夏民族獨創的手工藝品,這種根植於民族文化中的生活實用品被世人譽稱「中國鞋」。在華夏古老的大地上自從由母系社會轉成父系社會後,便形成了男耕女織的社會分工,歷代婦女一代一代傳承著古老的綉花鞋技藝,在不盈方尺的鞋材上她們一針一線地述說著各個朝代的審美觀念、文化傳統、倫理道德與時尚價值。綉花鞋的刺綉修飾手法沿襲了東方裝飾唯美的審美風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幫的鋪陳,並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藝飾條。應用彩色絲線從鞋頭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墊上都綉上繁縟華麗的紋樣。綉花鞋綉紋主題來源於生活,主旋律是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基本參案有花鳥草蟲、飛禽走獸、爪蒂花果、山川風物、戲劇人物等。吉祥參案有蓮生貴子、榴開百子、雙蝶戀花、龍飛鳳舞等,寓意著生命的贊歌和美滿的人生。踏遍大江南北的綉花鞋最早起源於何時何地?從當前所遺留下的傳世品已無從考證。廣泛流傳在山西晉南的「晉國鞋」的傳說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迪。兩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當時位於山西的晉國是個小國,在公元前六百六十年晉獻公當了國君後竭盡拓疆,一舉吞並了十個諸侯小國,開始稱王稱霸。為了讓全國百姓永遠記住他的文治武功,他命令宮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須綉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欽定的十種花果紋樣,同時還下令全國平民女子出嫁時必須以這種綉了紋樣的「十果鞋」作為大婚禮鞋,以便世世代代都不忘晉獻公的赫赫戰績。當時稱此種圖案的綉花女鞋為「晉國鞋」。從此晉國的刺綉工藝便以綉花鞋延伸到綉花衣以及其他用品上。三百年後即公元前三百一十三年,中國古代大哲學家荀子出生在綉花鞋的故鄉。荀子十分重視當地的刺綉業,他的名著《荀子》一書中的一篇文章記錄了推廣用鐵針刺綉的綉花工藝,並以哲學家的角度贊揚了綉花針,認為鐵針不僅能在鞋上綉花還能「下覆百姓、上飾帝王」,為社會經濟繁榮與穩定作出貢獻。直到近代該地區的絲織與綉花的聞名遠近,當地女子從童年起開始鞋上綉花的生涯,她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用十幾年的時間為出嫁含辛茹苦地綉鞋,將少女純真的愛針針線線綉到鞋面上,表達對愛情的忠貞,對幸福的追求。歷史的變革使綉花鞋的製作與刺綉水平成為當地評價一個姑娘心靈手巧的先決條件。她們從自己的婚嫁喜日到孩子的滿月周歲,從家人的華誕大壽到老人的喪事冥日,凡是人生大事之際都用一雙雙綉花鞋表現自己的才能智慧和藝術魅力。無獨有偶,在少數民族地區尋找綉花鞋的行蹤時也有類似「十果鞋」的傳說: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大河家一帶的保安族,至今還保留穿綉花鞋的民族傳統,這個民族地區流傳下來的古老詩歌藝術「花兒」中這樣唱道「青緞與鞋面斜截上,十樣錦花草綉上……尕妹是牡丹我接哩,阿哥是綠葉配哩」。經初步考察,我國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把綉花鞋作為本民族的穿著特色。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綉花鞋已成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財富,綉花鞋為名符其實的「中國鞋」。

曾經

代文人筆下所形容的仕女,走起路來婀娜多姿,尤其蓮步挪移間,裙擺下不經意露出的鞋尖,上頭可能是一朵嬌艷欲滴的牡丹、一隻顧盼生姿的美麗孔雀,千嬌百媚盡在足下綻放,既惹人憐愛,也引人遐想,難怪千百年來,女性從不放棄在綉花鞋上爭相競艷,為了增添足下風姿而努力。

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皮製靴子已出現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舞台,而後隨著時代及地域的不同,陸續發展出不同材質及樣式的鞋類。如鞋尖往上翹的翹頭履,鞋底裝有雙齒、還系有鞋帶的木屐,只限於朝覲、祭祀時穿著的舄,高度在腳踝以上的皮製長統靴,以及清朝時期滿族婦女所穿的花盆底鞋等等,都是不同時代衍生的鞋類。而也因為材質和樣式繁多,所以自古以來鞋的稱法很多,如足衣、履、屐、靴、舄等指的都是鞋子。

五四運動以後,纏足陋習漸漸廢除,婦女重新擁有腳的自主權,也穿起正常尺寸的綉花鞋。不過由於綉花鞋是用昂貴的綢緞做鞋面,再以絲線刺綉花鳥等圖案而成,是屬於富家太太和千金的專利品。而在上海,名媛淑女出入社交場合頻繁,莫不爭妍斗艷,遂造就了綉花鞋專業街的出現,北京、上海等地的專業作坊都有百餘家之多,而櫥窗內陳列的綉花鞋繽紛多彩,將街道點綴得猶如百花盛開。

上世紀40年代,顯貴人士仍是穿著綉花鞋的主要族群,服務方式採取訂做,也就是量好顧客腳的尺寸,並由顧客挑選顏色及刺綉花樣後,先交付專人畫圖樣,再由刺綉女工依圖樣綉出花樣,接著將花樣剪裁下,將其縫製成鞋幫,最後再將皮革削出鞋底形狀,墊上一層層布底,然後將鞋幫及鞋底縫合,就是一雙手工扎實的綉花鞋。

在此之後,綉花鞋慢慢轉換成用楦頭做固定尺寸的成鞋販賣;此外,隨著塑料及強力膠的出現,鞋底由皮革改為便宜的塑料底,並可用強力膠將鞋幫及鞋底黏合,節省了製作工時,價格慢慢往下降,只要愛美的女性都可穿上這種輕巧、舒適又秀氣的鞋子,綉花鞋成為當時最火紅的時尚。

到了上個世紀中葉,運動鞋、休閑鞋和新穎時髦的高跟鞋,已成為士紳淑女追求時尚的流行指標,綉花鞋業面臨生存危機。上世紀九十年代吹起的復古風,又將已沉寂20年的綉花鞋,重新推迴流行的風潮上,形成只要貨一上架就賣光的盛況。而業者也看準綉花鞋須在傳統中創新,才能抓住年輕消費者的心,於是花樣不再固定於花鳥,配色也更加大膽,如過去忌諱的黑色、白色和牛仔布料也運用到鞋面,連楦頭也出現尖頭或方頭樣式,鞋跟也兼具平底和高跟。

近幾年綉花鞋業又跌入谷底,何時流行的風潮會再轉向綉花鞋,誰也說不準。但隨著刺綉女工難覓,手工刺綉已逐漸被電子綉代替,未來要找到用手工一針針刺綉出的綉花鞋勢必愈來愈難。套用一個老闆的話說:「除了老太太還懂得刺綉好壞,年輕人根本分不清電子綉和手工綉的差異。」

是啊,再經過一世紀的輪替,年輕人可能早已弄不清楚綉花鞋曾是火紅超過千年的鞋類,誰還會在乎電子綉和手工綉的差異呢?

現在在慶陽還保留著大量人工綉制綉花鞋的技藝!

各地綉花鞋

水族綉花鞋

水族自稱"雖"(Sui³³ ),稱為"水家"、"水家苗"等,其現行族名"水"系由自稱"雖"轉音得來。水族主要聚居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獨山、都勻、凱里等縣市,少數散居在廣西、雲南等省。

水族的鞋飾同雲貴地區的苗、瑤、壯、侗等民族有許多共同性特點,喜愛穿用"勾頭"的綉花鞋。水族綉花鞋製作工藝非常講究,先用干竹筍葉剪出鞋底模型,用舊布依樣層層加厚,做成"千層底";再將剪好的鞋面罩上絨布綉花,圖案各式各樣,多為禽鳥花卉,有時在鞋頭綴毛線絨球;最後是將幫與底縫合。 一般而言,製作一雙綉花鞋,熟練的婦女大概需2-3周時間,普通婦女則需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

鞋底為布制千層底,部面的頭部為紅色布料,鞋後跟部為藍色布料。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翹,鞋幫上先用絲線刺綉成底色圖案,然後再採用"馬尾綉"的方法,捲曲成各種幾何圖案拼鑲在鞋幫上,圖案為花卉、雲朵等紋樣。刺綉精美,做工講究。水族婦女多在莊重的場合或走親戚時穿,並配上百褶裙和銀扣上衣,十分典雅華貴。

侗族的女涼鞋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廣西、湖南等地。由於所處地區氣候潮熱,服飾多以透氣性好的裙子、綁腿、涼鞋等為主。這里展出的就是深受侗族婦女喜愛的綉花涼鞋。該鞋為布料手工縫制,鞋底為麻線納成的布底,工藝十分講究。該鞋的造型亦很別致,只要後部有鞋幫,鞋頭以細長布條與鞋尾相連,既簡單明快,又堅固耐用。在細布條、尾幫等處綉有花卉,間以金屬片點綴,凸顯了侗族刺綉一絲不苟的風格,表現了侗族多姿多彩的傳統文化。這樣的鞋飾穿著不僅涼爽實用,而且美觀大方。

侗族綉花鞋

侗族自稱"更"、"君"或"金",漢族稱之為"侗家"或"侗人"。主要從事稻作,素有"水稻民族"之稱。您所見到的是侗族女子穿用的綉花鞋,該鞋為千層底,用棉線納成,鞋頭為雙梁尖頭,整個鞋面由藍布和紅布拼接而成,在鞋的前部綉有抽象幾何紋,並在中間綴有亮片;鞋後跟用槳過的黑布縫成勾雲紋。

壯族「回頭」綉花鞋

「回頭」綉花鞋為婦女常穿用。鞋頭有鉤,象龍船。分有後跟和無後跟兩種,鞋底較厚,多用砂紙作成。針法有齊針、拖針、混針、盤針、堆綉、壓綉等。在色彩上,年青人喜用亮底起白花,有石榴紅、深紅、青、黃、綠等色彩,紋樣有龍紋、雙獅滾球、蝶花、喜鵲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淺紅、深紅等色,紋樣有雲、龍、天地、獅獸等。這里展出的是壯族家居「回頭」女綉花鞋。鞋尖呈三角錐狀,尖部呈「回頭」狀。鞋面為藍布,上有用黃、紅、綠線綉成花草圖案。鞋底為用麻線納的千層底,針腳細密,堅固耐穿。

"另類"客家綉花鞋子
在江西贛州客家博物館里,有一批特殊的綉花鞋,就格外引人注目。這些綉花鞋相對於舊時傳統的三寸金蓮的標准大一些。這就是客家女性出嫁時穿的綉花鞋,因為她們從不纏足,所以鞋子都很大。

在中國歷史上,客家女性是漢族婦女中僅有的沒有纏足陋習的一個群體。為什麼客家女子沒有纏足?

專家認為:客家婦女和男人一樣參加生產勞動,甚至大多數犁田、砍柴等粗重的體力活都由婦女完成。生活和家庭的責任讓客家婦女必須要有一雙大腳來承擔,這是客家婦女不纏足的重要原因。當然,這不是唯一的原因。客家女性不纏足也和當時客家人的生活狀態有關。因為生活在山區,客家人遠離朝廷禮教的約束,她們的生活習俗往往因此而定格在南遷而來的那種狀態,並以相對封閉的形式延續下 。

「在江西贛州客家博物館里,珍藏著一批風格奇異的客家傳統綉花女鞋。這些鞋概括起來有三個共同特點:一是鞋頭尖銳上翹,形如鳳嘴。」

二是鞋幫均用青色或黑色土布製作,幫面上還用五綵線分別綉上了牡丹、菊花、石榴或鳳鳥、蝴蝶等吉祥圖案。幫口及幫的正緣均鑲著一條彩色滾邊,使整個鞋看起來既色彩艷麗、層次分明而又不失其莊重。三是鞋的後跟與幫面被分割為兩個不同的個體,即在製作鞋幫時先預留後跟位置,再用麻線聯結鞋幫左右兩端,交織成網,形成後跟。用這種方法製作的鞋,與一般鞋相比較,後跟顯得十分松軟,既可穿著,又可當拖鞋使用。

古人鞋子上的裝飾均具有其特殊含意,一直維持了數百年之久無多大變化。唐宋時期的刺綉已向著精緻化的方向發展。這主要由它的社會環境所決定,在男耕女織的封建社會里人所穿的鞋,秦漢之前無男女之分,但鞋頭一律要彎曲上翹。古人的鞋,鞋頭一定要做成方型彎曲上翹的樣式,以提醒穿著者行為謹慎,不左顧右盼。由於古,女孩子都要學習「女紅」,都要掌握刺綉。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於是在婦女中興起了一種新的綉花女鞋。。這種鞋與過去那種笨拙的刀鼻鞋相比較,更顯得纖巧秀麗,能充分展示婦女婷婷玉立的柔美姿態,所以在婦女中廣泛傳開,並一舉成為唐宋二代最流行的鞋式。

客家人的傳統綉花鞋與唐宋時期的「鸞尾鳳頭」鞋比較,則不難發現,二者乃有相似之處。這種一度曾在中原地區城鄉婦女中廣為流行的鞋式,在經過數百年之後,仍能在客家地區保存,這不能不嘆服客家人在繼承漢民族傳統文化方面是何等的堅貞,何等的執著。

「客家人對漢族傳統文化的繼承,並非全盤照搬,一成不變,其中亦包含著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及對本族群文化的改造。客家人的傳統綉花鞋,盡管其外觀與唐宋綉花鞋幾乎一模一樣,但究其細部,如鞋跟,兩者卻大不一樣了。」

一般的唐宋綉花鞋,鞋幫與鞋跟是連為一體的,即把鞋幫的左右兩端接縫合在一起,組成鞋跟。而客家人的綉花鞋卻是幫、跟分開製作,並以麻線編織的網作為鞋跟。據筆者研究,客家人之所以要用這種方式製作鞋跟,原因有二,一是客家婦女平時多般在田間勞動,除了過年過節,走親訪友之外,白天一般不穿鞋,只有晚上收工之後,洗完足,大家才有短暫的穿鞋機會。這時,足還是濕的,為了舒服,男人一般都穿木拖鞋。婦女受封建禮教的束縛,為達到「笑不露齒,行不出聲」的要求,只好以布鞋取而代之。而依照傳統的做鞋方法,為使鞋幫挺刮,幫內常要墊一層筍殼,這樣一來,鞋幫雖然美觀了,但穿起來極不舒服。於是客家人便改用軟質材料製作鞋根,用這種方法製作綉花鞋,不僅在贛南客家地區流行,就是在客家地區之外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偶爾也可以看到,廣西毛難族人的勾頭綉花拖鞋,便是其中的一例。二是客家婦女一旦成了家,便成了家庭中的主要勞動力。所以她們一生中所需的頭套、鞋襪大都要在結婚之前,亦即做「姑娘」的時候就要全部料理妥當。這種超前製作的鞋自然很難顧及穿著時的足碼大小,如果按照舊的傳統方法做鞋,一旦腳變胖了或者變瘦了,鞋子不合腳,就非得把鞋拆掉重做不可。而依照現在客家人所用的方法做鞋,即使以後穿起來不合腳,也只要把鞋跟的麻線抽緊或放鬆便可,不必牽動鞋幫。

「從客家人的傳統綉花鞋製作也可以看出,客家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又是何等地靈活,何等地富於創造精神。客家人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而改造並超越原有的舊文化,創造出具有獨特個性的新文化,這就是客家人對待漢民族傳統文化的態度,也是客家文化之所以能在漢民族文化中獨樹一幟的根本原因」。

現在贛南的三南(龍南、定南、全南)及尋烏、安遠等地,由於地處邊遠山區,不僅保留了大量客家圍屋,而且還有許多客家風俗文化遺存,一些客家婦女還珍藏著自己結婚時及兒女小時所穿戴的刺綉生活用品,如綉花鞋、綉花荷包、綉花童帽等,這些綉品造型獨具特色,圖案誇張變形,色彩艷麗。

百褶裙:
1、裙類名稱,這是我國傳統的名稱,現代稱「百襇裙」或「密襇裙」。就是一種折襇較多較密的裙子式樣,百褶裙的每隻襇距,約在2厘米—4厘米之間。「百褶」是形容詞,其裙折襇雖然較多,但實際上是沒有百褶的。

2、概述

百褶裙,是指裙身由許多細密、垂直的皺褶構成的裙子,少則數百褶,多則上千褶。它美觀、漂亮,但製作比較復雜。百褶裙為彝、苗、侗等族婦女常穿的一種裙子,流行於雲南、四川、貴州等地。明代該裙常用青面作成,褶多至20餘幅,腹下有五彩桃花,現代的裙子皺褶多而密,裙有長有短,長的曳地,短的及膝。侗族的百褶裙由前後兩片構成。穿時小腿裹綁腿或穿襪筒。不論寒暑、節日或外出余額都穿。四川大小涼山和雲南寧蒗彝族地區,一般用三種不同彩色的布縫綴而成。除湘西等部分地區外,其他地區的苗族婦女大都喜歡穿著。

來歷

這種裙子在我國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據《西京雜記》載:西漢成帝時,趙飛燕被立為皇後。有一次,她穿了一條雲英紫裙,與皇帝同游太液池,正當她在鼓樂聲中翩翩起舞的時候,忽然大風驟起,她好像燕子一樣被風吹了起來。成帝慌忙命侍從拉住她的裙子,飛燕得救了,但裙子卻被拉成許多皺紋。漢成帝一看,有皺紋的裙子比原來沒有皺紋時更美。於是,宮女們以後穿的裙子都喜歡折疊成許多皺紋摺痕,並把這種裙子稱為「留仙裙」。現代叫作「百褶裙」,因「百褶裙」的折縐都是很規律地向一個方向打折。

另據說苗族婦女古代多穿筒裙,後來為了使自己的服飾有別於異族,便於辨認,才在對內能夠區分的基礎上,統一採用百褶裙的方法製作裙子。流行在今黔中地區的傳說《百褶裙的來歷》說:古時候苗家穿的裙子與漢族的沒什麼區別。為了將其區分開來,一家母女倆立志要縫制一種特殊的裙子,作為苗家的標志。她們苦思冥想,後來受到山坡上五顏六色青桿菌的啟示,按著青桿菌的褶子做成了一條裙子,穿到花場上踩花。苗家姐妹們見了,個個拍手稱贊,她們也紛紛學著做來穿。於是,這種百褶裙很快就傳遍了各個苗寨,各個支系的苗族都穿起了長短不一的百褶裙。

中國中原地帶最晚在明朝開始有了百褶裙之稱。在咸豐、同治時天津一帶流行裙褶處能伸縮,展開狀如魚鱗的魚鱗百褶裙。清朝李靜山《 增補都門雜詠》詩:鳳尾如何久不聞?皮綿單袷費紛紜。而今無論何時節,都著魚鱗百褶裙。

工藝特點

苗族的百褶裙製作工藝精湛,皺褶細密、繁多,有的可達千褶以上。而且裙身縱向挺直、橫向富有彈性,上面還綉有五彩繽紛的圖案花紋。如貴州黃平地區,百褶裙一般用16至26米長的自織自染的深紫色窄幅土布製成。其製作過程是:將土布鋪置於草地或曬席上面,噴灑上白芨水汁,然後折疊成一條條寬窄一致的褶皺。之後再次噴灑白芨汁,並用棉線將其串連起來,使之定型即可。這種百褶裙由裙首、裙身、裙腳三部分組成。其中以裙腳部分最美觀而重要。裙腳從下至上由4道橫向不同的紋樣組成,第一道為「小人花」,第二道為「雀翅花」,第三道和第四道為「龍花」。第一、二道為刺綉紋樣,第三、四道為編織紋樣。

苗族的百褶裙可分為長、中、短三種。長裙及腳面,中裙過膝,短裙不及膝。雷山等地苗族女子盛裝中有一種短裙,長僅有20厘米左右,著這種百褶裙的苗族也因此被稱為「短裙苗」。

百褶裙的傳說

關於百褶裙,苗族也有一個傳說:古代,苗鄉有一個英俊、勇敢的好獵手。有一次打獵時,他捕獲了一隻美麗的錦雞,並把它送給了心愛的姑娘阿榜。阿榜為了表達自己對這位青年的深深愛意,便照著錦雞的樣子,終日織布,挑花綉朵,做出了這種花短裙,把自己打扮得象錦雞一樣美麗。後來,附近的苗家姑娘便學著她的樣子,紛紛穿起了這種五彩斑斕,富於神話色彩的綉花短裙。

後來,一隻孔雀在深山密木里,看見一個苗族姑娘,它不僅不飛走,還展翅開屏與苗族姑娘的百褶花裙比美,結果比不過,就嫉妒地飛走了。

神奇的傳說,是人們對苗家姑娘辛勤勞動的贊美。因為苗族姑娘往往把綉得最漂亮的衣裙,看作勤勞、能乾的象徵。她們對自己裙子花色圖案的構思、設計和刺綉,總是花盡心血的。如果你仔細看過她們的花裙,就會發現那一根根色線,通過靈巧的雙手,把那山間各種花卉,集中到花裙上了。苗族婦女花裙上的圖案整齊而對稱,色彩復雜而鮮艷奪目。苗家沒有不會綉花的姑娘。做母親的從生下姑娘的那天起,就注意教她認識山間的各種花卉,識別各種花卉的顏色。待到姑娘會使用針線了,就教她綉花織錦,因為不會綉花或者綉得不好的姑娘,就是長得再漂亮,也是不會引起小夥子注目的。

每年,當花山節到來的時候,就是姑娘們百褶裙爭艷的日子。姑娘們行走在野花盛開的山道路上,就象彩色蝴蝶在飛舞。這時候,如果哪個姑娘的衣裙綉得最漂亮,年老的人會贊不絕口,年輕的小夥子就會象蜜蜂彩花一樣,圍在她的身旁,把愛情的第一支歌對著她唱。

⑹ 苗族刺綉和湘綉、蜀綉、蘇綉不同,苗族刺綉的起源和特點是什麼呢

苗族刺綉花色紋案對比鮮明,造型誇張,富有民俗特點。苗族刺綉的綉法上以」疊綉「」破線綉「出名。破線綉是指將絲絨破成六到十根進行刺綉,每一根細如發絲,能夠用這么細的絨線刺綉其技法精度可想而知。非手工是不可實現秀出的。苗族刺綉產品如綢緞般絲滑光亮,工藝刺綉時間也會更長,綉出的產品精細,非常珍貴。苗綉的圖案有植物、花卉、蝴蝶、魚、花鳥、花瓶、水果等,每一幅圖案都有深刻的意義,這些圖案和生活息息相關,它每一幅圖案都是描述的苗族人民平時的生活畫面,或者是節慶的場景圖案,畫面生動。

湘西苗綉源於古代濮人的雕題紋身。苗族的刺綉起源於大汶口文化時期或更早的河姆渡和半坡母系氏族時期,濮人後裔南蠻發明了桑蠶之術,蠻氏苴人織出了苴布」卡綈「,雕題紋身便成了描在布上的藝術。後來隨著時代發展演變為綉花。到周代有了鐵針後,綉花技藝得到飛速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蠻綉,隨著苗族的歷史地位確定後,它被稱為苗綉。

⑺ 水族最古老的刺綉藝術,苗族傳統民族舞,都是怎樣表演的

「卡牛檔」,苗語,漢譯為「板凳舞」,是流傳於黔西南自治州安龍、興仁、貞豐等縣的黑苗(苗族中的一支)傳統舞蹈。

據調查考證,清嘉慶二年(1797年),因王囊仙起義,安龍、興仁、貞豐等縣很多布依寨十室九空,黑苗先民就是在這個時候從黔東南黃平、台江一帶遷入的。由於崇拜祖先,民族認同感強烈,現在,這一帶的黑苗仍保持著明清時期的生活風貌、民族歌舞習俗和傳統服飾樣式等。

關於「卡牛檔」的起源,在黑苗地區有這樣的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寨中的男子都外出打仗去了,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小孩。由於居住在高山,森林密布,時常有野獸出沒,婦女們為了壯膽,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都喜歡聚在一起,拿小板凳互相敲擊,驅趕野獸??漸漸地,就演變成在辦小孩滿月酒時跳「卡牛檔」祝福小孩的習俗。

「卡牛檔」,在流傳區域的苗寨,不管男女老幼,人人都非常喜歡。平時,有人家生了小孩辦滿月酒,外婆家都會來祝賀,外婆家人告別臨行時,都得同主人家對跳一場精彩的「卡牛檔」.苗族人熱情奔放,崇尚禮俗,客人出門時,要對歌喝跨門酒;出門後用苗語唱到「大家來跳舞,不要跳錯,跳錯要罰酒,跳完後高高興興收板凳回家??」然後由小孩的爺爺用背帶背一個枕頭(代指小孩)帶領大家在屋前院壩一起圍圓圈唱跳。對唱時即興更換歌詞,如「今天是個好期程(即好日子),祝福娃娃成棟梁」等。對跳時,雙方不時找機會用臀部互撞,相互踩腳,講俏皮話逗趣等,跳錯了就罰酒,且不分場數,跳累了還可以換人,一直跳到盡興。整個場面詼諧有趣,熱烈奔放。

在黑苗寨子,辦滿月酒跳「卡牛檔」時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如參加跳舞的人都必須是已婚的男女,對跳的雙方必須是異性,跳舞的人須輩分相同,且人數必須是兩對以上等。

1952年,國家實施土地改革,將土地分給貧苦的苗家,苗寨一片歡騰。當時在安龍縣灑雨鎮板燕村當民辦教師的19歲黑苗男青年潘仕成(已故)一心想辦一件事來感謝共產黨,於是找來18歲的同伴潘先茂(已故)商量。1953年,潘仕成創作了一首優美的歌曲《苗家出了頭》作伴奏,與潘先茂一起對「卡牛檔」進行了一次改編。由於該舞蹈深深紮根於苗族民俗土壤,生活氣息濃郁,節奏歡快,改編後的板凳舞大家更加喜歡。由於聯姻等原因,板凳舞逐漸傳往安龍縣的海子、戈塘和興仁、貞豐等地的黑苗村寨。1956年安龍縣的「卡牛檔」參加都勻市全省少數民族文藝匯演,1981年參加黔西南自治州建州慶典,還多次參加黔西南自治州各縣的大型文藝演出,都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贊譽和廣大觀眾的喜愛。

「卡牛檔」在黑苗寨子中流傳的歷史悠久,人們喜聞樂見。通過舞蹈,表達了人們對新生命誕生的喜悅和對新生命長大成才的祝願,歡快恢諧的舞蹈更透露出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原始古樸的「卡牛檔」,對於研究苗族史和舞蹈學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現在,由於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苗寨中許多青壯年已外出打工去了,再加上受到外界強勢文化的影響,現在苗寨中很少有人跳「卡牛檔」了,即使遇寨上人家辦滿月酒,也因人員不夠而無法進行。目前,「卡牛檔」正面臨後繼乏人、瀕臨消亡的危險,保護、傳承好這一優秀的苗族文化遺產已迫在眉睫。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心靈手巧的水族婦女創造了色彩斑斕的民族民間工藝,聞名遐邇的水族馬尾綉獨樹一幟,被譽為中國刺綉的活化石,堪稱世界一絕,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最近馬尾綉入選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這一古老的原始藝術的保護帶來了更好的機遇。

刺綉是流行於水族地區的民間藝術,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其藝術造型豐富多彩,充分體現了水族人民對生活的感受以及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水族刺綉技法的種類很多,有平綉、馬尾綉、空心綉、挑綉、結線綉及螺形綉等。

馬尾綉用料考究且工藝繁雜,一般而言,刺綉一件成品需十來道工序,耗時一月之多。在形形色色的刺綉藝術品中,馬尾綉的獨特之處在於用馬尾刺綉,依然採用古老的亂針、扎針等刺綉技法,其刺綉工序是先用潔白如雪的絲線纏裹3至5根馬尾,將纏好的馬尾絲線毫無破綻地連在一起,按所設想的圖案一針一線地綉在底布上,絲絲鑲嵌,勾勒成各種各樣的精美圖案,再配以五顏六色的絲線豐富所綉圖案的色彩。最後,用金色的小銅片點綴其間,閃閃發光,耀眼奪目,整個刺綉品類似彩色浮雕,精美絕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