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好看圖片 » 手工五瓣綉花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手工五瓣綉花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3-09 00:11:42

❶ 湖南有哪些本土的傳統手工技藝

湘綉、菊花石雕。

1、湘綉

湘綉,湖南省長沙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湘綉是中國四大名綉之一,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帶有鮮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綉產品的總稱,它起源於湖南的民間刺綉,吸取了蘇綉和粵綉的優點而發展起來,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

(1)手工五瓣綉花圖片擴展閱讀:

特色:

1、湘綉

湘綉以著色富於層次、綉品若畫為特點,民間有蘇貓、湘虎之說。湘綉獅虎毛紋剛健直豎,眼球有神,幾可亂真,已發展到異色、異形、異面的雙面全異綉。

湘綉先後參加過日本、巴拿馬、美國等地舉辦的國際博覽會,多次獲得優勝獎,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

2、菊花石雕

此石像菊花一樣,花芯有單芯、雙芯、三芯和無芯,有類似竹葉菊、綉球龍葵菊、蒲葉菊和金錢菊花型等。雕琢藝人利用菊花石這些特點,精工雕琢,理出花瓣,添枝加葉,浮雕成叢叢菊花。

❷ 怎麼區分手工刺綉和機器刺綉

1、看題材

機綉是工業化的大批量生產,考慮到市場需求的數量,必須選擇較多人可以接受和喜歡的題材。比如牡丹(花開富貴)、梅花(報春圖)、山水(旭日東升)、老虎(高瞻遠矚)等等。看到這樣題材的大幅刺綉,立刻心裡就要產生警惕。如果價格便宜得不可思議,那麼就可以判斷為機綉產品。

2、看線光

機綉最初使用的綉線是化纖質地的,而且往往雙股線編結在一起,好像細細的麻繩一樣。這樣的機綉是很容易分辨的。後來,機綉對綉線進行了改進,使用化纖添加少量真絲混紡的綉線,而且改成單股的,這樣就與純蠶絲線很接近了。

遺憾的是,這樣做出來的機綉雖然很像手綉,但是綉面上泛著一層賊光,與絲綢溫潤蘊藉的光澤大不相同。熟悉絲綢的人一看便知。所幸機綉不能完全採用純桑蠶絲的綉線。

因為綉花機器的機針運動頻率很快,如果使用純絲線的話,一定會起球。而且純絲線的強度不夠,很容易拉斷。

3、看劈線

手工刺綉需要根據造型、工藝的需要將綉線劈成16份、32份,最多可以達到64份。然後使用其中的幾份製作刺綉。因此,手工刺綉作品中,綉線粗細是富於變化的。一般總會有2、3種不同粗細的線,或者多達十多種不同粗細的線。

機綉最初是不能劈線的。後來經過改進,開始使用不同的粗細的線製作不同區域。但是,機綉的綉線粗細選擇是有限的,現在看來一般只有2種。也許未來,機綉會採用更多的粗細選擇,但是還是很難達到手工刺綉的水平。

4、看造型的細節

機綉無法處理好造型的邊緣、尖端等細節。對於工筆風格的花鳥,手工刺綉可以使用適當的針法將花瓣綉製得非常均勻、干凈、玲瓏剔透。而機綉製作的花瓣邊緣和尖端部分是模糊的、混亂的、參差不齊的。

對於其他的一些細節,如小鳥的尖喙、羽毛的紋理、葉片的向背等,也是如此。現在,機綉在這些細節上已經有了重大改進,但是仍然與手綉無法相比。

5、看色彩配置

機綉的色彩選擇是有限的,色塊之間的過渡比較生硬。可遠觀而不能近玩焉。手工刺綉的色彩豐富,過渡中間色的層次很多。畫面細膩生動,氣韻流暢。

(2)手工五瓣綉花圖片擴展閱讀:

傳統技藝「刺綉」:傳承不易 創新很難。

刺綉業似乎趕上了一個好時代:不少流派進入了地方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非遺傳承人的手工藝人,有了政府保護和資助,有了安心研究傳統藝術的心境;

在禮品市場和收藏品市場上,刺綉獲得熱捧,明代綉娘韓希孟以董其昌的畫作為粉本的綉品,如今拍出的價格甚至高過畫作本身;江蘇、湖南等地,更是形成了初具規模、運作良好的綉品市場,養活了眾多以刺綉為生的綉娘。

但市場紅火,也讓人心浮躁。一件作品拍賣出高價,必然會招致一窩蜂的模仿、跟風,進而又降低了整體的藝術水準。

例如,蘇綉首創、多用於綉制中西繪畫作品的「亂針綉」如今隨處可見,但由於許多綉娘對國畫、油畫等缺乏理解,沒有繪畫基礎和審美修養,難以處理光影明暗、色調變化等各種關系,刺綉行業設計人員又嚴重缺乏,綉品大多經不起端詳,綉出的人像經常出現嘴斜、鼻歪等形狀。

除了市場浮躁導致藝術水準下降外,傳統刺綉還面臨著原料、輔件等配套缺乏帶來的巨大困擾。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刺綉傳習館館長、沈壽刺綉傳人張蕾說,刺綉要使用編織緊密的塔夫綢和色彩穩定、細致的16或24色上好絲線,現在都很難買到;

各種刺綉針法所需長短不一、各有「奧妙」的綉花針,如今多半隻能在日本、香港等地尋覓;好作品「三分綉七分裱」,刺綉品最好手工裝裱,而如今機器裝裱盛行,優秀的手工裝裱師傅卻越來越難找。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手工刺綉

網路-電腦綉花

人民網-傳統技藝「刺綉」:傳承不易 創新很難

❸ 中國刺綉的種類

中國刺綉,是指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刺綉,又名「針綉」,俗稱「綉花」。以綉針引綵線,按設計的花樣,在織物上刺綴運針,以綉跡構成紋樣或文字,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古代稱「黹」、「針黹」。後因刺綉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至周代,有「綉繢共職」的記載。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國、兩漢的綉品,水平都很高。

❹ 如何手工製作綉球

第一是做布殼--用漿糊把4層棉布平整地粘在一起,再把各種顏色的綢布粘在底布上,壓成平而實的布殼;接著制葉瓣,一般來說,不論大小,靖西綉球的葉瓣都為12瓣一個球。
第二,在葉瓣上綉花。這一步最重要,一般是越小的綉球圖案越簡單,而越大的綉球圖案越復雜、生動。相傳有「除中間四瓣選材不拘外,其餘則要求『上四瓣必挑飛禽,下四瓣須為走獸』」的說法。對於直徑6厘米以下的綉球圖案,舊街上每個婦女基本都能自己畫。但直徑在8厘米以上,如12厘米、20厘米乃至1米、2米的大綉球,該綉什麼圖案,圖案上的色彩如何搭配,就一定要擅長畫畫的人先畫出來,配好顏色,別人再照著臨摹。
第三步是做三角梭形的球瓣瓣體。以前,綉球裡面的填充物多用綠豆、粟米、棉花籽或谷殼,能使綉球有一定重量,適宜拋接;同時也隱喻將友誼和愛情的種子拋給對方,或表示愛情像綠豆一樣長久常青。不知從何時起,舊州古街的綉球改用舊棉花來填充,後來因為不衛生、易潮,便改為不易吸水的木屑做填充物。
最後一道工序,是將充實後的三角梭形瓣體葉尖對葉尖縫合成圓球,並綴上珠子、絲綢帶等小飾物,一個精巧玲瓏的綉球就做成了。

❺ 手工布藝 如何做可愛的小布花

沒關系,看了今天幾分鍾網教你的方法後,你就知道,其實想要自己DIY也沒有那麼難。您將需要剪刀稍硬一些的紙和布同色系的線棉布針筆1、先在紙上畫好一個花瓣的形狀,並將它剪下。2、以紙為模板,在棉布上剪下4-5個花瓣。3、將針穿好線,並在底部打好結。4、將針由花瓣底部的1/6處穿過,再以略大於剛才的距離處穿下。再以等距離處穿上,同樣等距離穿下,這樣就完成了第一個花瓣。5、接下來的幾個花瓣也按照第四步,以同樣的方法進行。6、完成以上步驟後將線抽緊,將縫第一個花瓣的開始部位與縫最後一個花瓣的結束部位用線連接後打好結。這樣一個好看又可愛的DIY小花就完成啦!您知道嗎?中國古代的布藝主要有綉花、挑花、貼花等。

❻ 刺綉的簡介

刺綉 ,古代稱之為針綉,是用綉針引綵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綉運針,以綉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古代稱「黹」、「針黹」。因刺綉多為婦女所作,故屬於女紅的一個重要部分。刺綉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中國的手工刺綉工藝,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了。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至周代,有「綉繢共職」的記載。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國、兩漢的綉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綉施針勻細,設色豐富,盛行用刺綉作書畫,飾件等。明清時封建王朝的宮廷綉工規模很大,民間刺綉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後產了蘇綉、粵綉、隴綉、湘綉、蜀綉,號稱「五大名綉」。此外還有顧綉,京綉、甌綉、魯綉、閩綉、汴綉、漢綉、麻綉和苗綉等,
都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刺綉的針法有: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
刺綉按照材料又可分為絲綉、羽毛綉和發綉。綉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裝,歌舞或戲曲服飾,檯布、枕套、靠墊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風、壁掛等陳設品。明代刺綉中最著名的是顧綉。
刺綉在渭南世代相傳,遍及全市。花色品種達上百個。主要有枕、童帽、裹肚、門簾、鞋墊、床圍、針線包、荷包、動物玩具等,其內容多為花鳥蟲魚和風俗畫面,潼關一帶的婦女,將象徵富貴的牡丹和素雅的荷花綉於布馬鐙兩端,做工精巧,十分耐看,人稱「東府刺綉一絕」。隨著時代的變化,鄉品內容有所更新。同時一些傳統綉品已進入外貿市場。
百鳥裙,唐中宗安樂郡主擁有兩件百鳥裙,都是曠世珍品。就是用天然羽毛做成的衣服。羽毛綉不但能綉出山水花鳥,還能綉出各種日用品抱枕、羽毛綉地毯、羽毛綉服裝 。
水族馬尾綉:最古老的刺綉藝術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心靈手巧的水族婦女創造了色彩斑斕的民族民間工藝,聞名遐邇的水族馬尾綉獨樹一幟,被譽為中國刺綉的活化石,堪稱世界一絕,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馬尾綉入選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這一古老的原始藝術的保護帶來了更好的機遇。 刺綉起源很早。黼黻絺綉之文,見於尚書。虞舜之時,已有刺綉。東周已設官專司其職,至漢已有宮廷刺綉。三國吳孫權使趙夫人綉山川地勢軍陣圖,唐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盧眉娘以法華經七卷,綉於尺絹之上,因刺綉聞名,見於前者著錄。自漢以來,刺綉逐漸成為閨中絕藝,有名刺綉家在美術史上也佔了一席之地。
在原始社會,人們用紋身、紋面來進行裝飾。自從有了麻布、毛紡織品、絲織品,有了衣服,人們就開始在衣服上刺綉圖騰等各式紋樣。據《尚書》記載,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在先秦文獻中有用硃砂塗染絲線,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綉朱紅的花紋的記載及所謂素衣朱綉、袞衣綉裳、黻衣綉裳之說。在當時既有綉畫並用,也有先綉紋形後填彩做法。
這些綉品在圖案的結構上非常嚴謹,有明確的幾何布局,大量運用了花草紋、鳥紋、龍紋、獸紋,並且浪漫地將動植物形象結合在一起,手法上寫實與抽象並用,穿插蟠疊,刺綉形象細長清晰,留白較多,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刺綉紋樣的重要特徵。
目前傳世最早的刺綉,為戰國時期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的兩件綉品。觀其針法,完全用辮子股針法(即鎖綉)綉成於帛和羅上,針腳整齊,配色清雅,線條流暢,將圖案龍游鳳舞,猛虎瑞獸,表現得自然生動,活潑有力,充分顯示出楚國刺綉藝術之成就。漢代綉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內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大批種類繁多而完整的綉品,更有助於了解漢代刺綉風格。從這些綉品看,漢綉圖案主題,多為波狀之雲紋,翱翔之鳳鳥、賓士之神獸,以及漢鏡紋飾中常見之帶狀花紋、幾何圖案等。刺綉新採用的底本質材,則為當時流行的織品,如織成「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長樂光明」等吉祥文字之絲綢錦絹。其技法以鎖綉為主,將圖案填滿,構圖緊密,針法整齊,線條極為流暢。
東晉到北朝的絲織物,出土於甘肅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魯番等地,所見殘片綉品無論圖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細密的鎖綉全部綉出,成為滿地施綉的特色。傳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綉,與唐代宗教藝術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有不少唐綉佛像,如大英博物館藏有東方敦煌千佛洞發現之綉帳靈鷲山釋迦說經圖,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所藏釋迦說法圖等,都與當對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關聯。此時刺綉技法仍沿襲漢代鎖綉,但針法已開始轉變運用平綉為主,並採用多種不同針法,多種色線。所用綉底質料亦不限於錦帛和平絹。刺綉所用圖案,與繪畫有密切關系,唐代繪畫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鳥也漸興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樓閣,花卉禽鳥,也成為刺綉圖樣,構圖活潑,設色明亮。使用微細平綉之綉法,以各種色線和針法之運用,替代顏料描寫之繪畫形成一門特殊的藝術,也是唐綉獨特的風格。至於運用金銀線盤繞圖案的輪廓,加強實物之立體感,更可視為唐代刺綉的一項創新。
唐以前之綉品,多為實用及裝飾之用,刺綉內容與生活上的需要和風俗有關。宋代刺綉之作,除為實用品外,尤致力於綉畫。自晉唐以來,文人士大夫嗜愛書法並及於繪畫,書畫乃當時最高的藝術表現,至宋更及於絲綉,書畫風格直接影響到刺綉之作風。歷代迄清各時代之綉畫與繪畫應有不可分離之關系。
宋代刺綉之發達,由於當時朝廷獎勵提倡之故。為使作品達到書畫之傳神意境,綉前需先有計劃,綉時需度其形勢,乃趨於精巧。構圖必須簡單化,紋樣的取捨留白非常重要,與唐代無論有無圖案之滿地施綉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軒秘錄》載:「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待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讒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望之三趣悉備,十指春風,蓋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說明了宋綉之特色。
元代綉品傳世極少,台灣雇故宮博物院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觀之,仍承繼宋代遺風。元人用絨稍粗,落針不密,不如宋綉之精工。元代統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綉除了作一般的服飾點綴外,更多的則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被用於製作佛像,經卷,幡幢,僧帽,以西藏布達拉宮保存的元代《刺綉密集金剛像》為其代表,具有強烈的裝飾風格。山東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刺綉,除各種針法外,還發現了貼綾的作法。它是在一條裙帶上綉出梅花,花瓣是採用加貼綢料並加以綴綉的做法,富有立體感。 明代刺綉始於嘉靖年間上海顧氏露香園,以綉傳家,名媛輩出。至顧名世次孫顧壽潛及其妻韓希孟,深通六法,遠紹唐宋發綉之真傳。摹綉古今名人書畫,劈絲配色,別有秘傳,故能點染成文,所綉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精妙,世稱露香園顧氏綉,蓋所謂畫綉也。此即傳世聞名之顧綉。
顧綉針法,最主要繼承了宋代最完備之已成綉法,更加以變化而運用之,可謂集針法之大成。用線主要仍多數用平線,有時亦用捻線,絲細如發,針腳平整,而所用色線種類之多,則非宋綉所能比擬。同時又使用中間色線,借色與補色,綉繪並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視圖案所需,可以隨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羅斗雞尾毛,薄金、頭發均可入綉別創新意,尤其利用發綉完成繪畫之製作,於世界染織史上從未一見,即此可知顧綉有極其巧妙精微之刺綉技術。
清代刺綉,多為宮廷御用的刺綉品,大部分均由宮中造辦處如意館的畫人繪制花樣,經批核後再發送江南織造管轄的三個織綉作坊,照樣綉制,綉品極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宮廷刺綉,同時在民間先後出現了許多地方綉,著名的有魯綉、粵綉、湘綉等、京綉、蘇綉、蜀綉等,各具地方特色。蘇、蜀、粵、湘四種地方綉,後又稱為「四大名綉」,其中蘇綉最負盛名。蘇綉全盛時期,流派繁衍,名手競秀,刺綉運用普及於日常生活,造成刺綉針法的多種變化,綉工更為精細,綉線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圖案多為喜慶、長壽、吉祥之意,尤其花鳥綉品,深受人們喜愛,享盛名的刺綉大家相繼而出,如丁佩、沈壽等。
清末民初,西學東漸,蘇綉出現了創新作品。光緒年間,余覺之妻沈雲芝綉技精湛,聞名蘇州綉壇。沈氏30歲時,逢慈禧太後70壽辰,沈氏綉了「八仙慶壽」的八幀作品祝壽,獲賜贈「福」「壽」兩字,因而改名沈壽。沈綉以新意運舊法,顯光弄色,參用寫實,將西畫肖神模擬的特點表現於刺綉之中,新創「模擬綉」,或稱「藝術綉」,針法多變,富立體感。
刺綉保存難度較大,正因如此,古代刺綉的價值遠超過其它收藏品。清代刺綉保存至今的大多數顏色脫落,變色,或者已經開始腐爛,現存的保存較好的刺綉為甘肅民間藏品《福祿壽》,市面上常見的清代刺綉大部分變色,綉工較粗,構圖簡單,但是《福祿壽》長260cm 寬110cm 至今保存完好,顏色鮮艷 ,綉工精細,人物栩栩如生,屬名家綉品,此藏品曾用於民國總統府過節或壽辰時的中堂。此類綉品極其少見,市場上僅此一件,其價值遠超過千萬,除了有較高收藏價值,還有很深的文化底蘊,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代刺綉藝術家沈壽,不但綉藝高超,還分類整理歷代刺綉針法,繼承顧綉、蘇綉傳統技藝,並引用西方素描、油畫、攝影的表現方法,創造散針、旋針、以表現物體的明暗虛實。她綉制的義大利帝王肖像,在義大利都朗世界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會展出,獲世界榮譽最高級之卓越獎。
1911她在年天津開設自立女工傳習所,傳授綉藝,組辦女子師范學校傳習所,培養專業人才,晚年病中寫成《雪宧綉譜》,總結中國自唐宋畫綉、明代顧綉以及她的美術綉所刺綉針法,為中國刺綉藝術作出了卓越貢獻。
隨著蘇綉的發達與創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許多新的刺綉,如亂針綉、束綉、雙面綉、雙面異色綉、精微綉、彩錦綉等。另外還有許多邊疆少數民族的織綉,亦充分表現原始風格的自然美與拙樸之美。刺綉最早多為實用,及至宋元廣及書畫之製作,漸乃成為藝術珍賞之用。故宮所藏之刺綉,多屬此類。時代最早者為五代,而用品最多者為清代。經歷代的創新發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台灣故宮博物院藏品幾乎皆為精品,綉工勻整,針線細密,設色精妙,深得書法精髓,且均裱裝成冊軸卷,使觀賞者往往誤以為書畫,欣賞珍藏藝術價值極高。
1958年,在中國長沙楚墓中出土了龍鳳圖案的刺綉品,這是二千多年前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刺綉品,是現在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刺綉實物之一。到了漢代,刺綉品的應用更加廣泛,出土的實物也較多。
明代刺綉已成為一種極具表現力的藝術品,先後產生號稱四大名綉的蘇綉、粵綉、湘綉、蜀綉。上海的露香園顧綉,就是當時最出名的刺綉。顧氏家族世襲相傳,善於刺綉的聲譽名揚大江南北,並得到朝廷的賞識。到了清代顧綉不僅震海內,而且蜚聲海外,吸引了不少國外商人來上海,大量訂購顧派刺綉品,一時顧綉成為刺綉的通稱了。
中國古代的刺綉,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國際藝術品市場 上不走俏,價格平平。直至1993年起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開始有人專門收集。據市場分析家推論,要使刺綉品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新寵兒,還需收藏家們10年時間的努力。近兩年國內的一些藝術品拍賣會上,刺綉拍品,價格競現高攀,非常吸引買家競爭。
刺綉在國外也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外國人眼裡,刺綉是中國文化藝術的代表之一。
2006年,揚州刺綉技藝被省政府批准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 漢代,刺綉開始展露藝術之美。因為經濟繁榮,百業興盛,絲織造業尤稱發達;又當社會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費階層,刺綉供需應運而興,不僅已成民間崇尚廣用的服飾,手工刺綉製作也邁向專業化,尤其技藝突飛猛進。從出土實物看,綉工精巧,圖案多樣,呈現繁美縟麗的景象,堪稱為這項民族工藝奠定優秀的傳統。
漢代王充《論衡》記有「齊郡世刺綉,恆女無不能」,足以說明當時刺綉技藝和生產的普及。因為刺綉工藝的成熟,漢代已經在無形中開始區分使用刺綉的人群等級和種類,刺綉雖然是在勞動中由勞動人民創作產生,但是絕大部分的勞動人民是享用不起高檔絲織刺綉品的。普通的勞動人民只能在生活中用簡單的刺綉工藝來點綴服飾鞋帽等實用品。
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刺綉殘片,它們雖已在地下埋藏了幾千年,但出土時仍然精美絕倫,配色、針工都運用得恰到好處,讓我們這些現代的綉工們都汗顏。漢代的刺綉工藝在山東一帶也很發達,並早已成為民間婦女的普遍勞動。而四川成都的蜀綉在漢代也很精美。由此可見刺綉工藝在漢代就已經很普及了。 刺綉工藝發展到唐宋時期已有數十種針法,其風格也逐漸形成了各個地域的不同特色。刺綉已不單單是綉在服飾上,而是從服飾上的花花草草發展到了純欣賞性的刺綉畫、刺綉佛經、刺綉佛像等等。據傳武則天時,曾下令綉佛像四百餘幅,贈予寺院及鄰國,由此可見唐代綉佛像已非常盛行。
宋代是中國手工刺綉發達臻至高峰的時期,無論產品質量均屬空前,特別是在開創純審美的藝術綉方面,更堪稱絕後。宋代手工刺綉之發達,由於當時朝廷獎勵提倡之故。據《宋史.職官志》載,宮中文綉院掌纂綉。徽宗年間又設綉畫專科,使綉畫分類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因而名綉工相繼輩出,使繪畫發展至最高境界,並由實用進而為藝術欣賞,將書畫帶入手工刺綉之中,形成獨特之觀賞性綉作。
朝廷的提倡,使原有的手工刺綉工藝顯著的有了幾個方面的提高:1、「平針綉」法富變化,鑽研發明出許多新針法; 2、改良工具和材料,使用精製鋼針和發細絲線; 3、結合書畫藝術,以名人作品為題材,追求繪畫趣致和境界。 元代刺綉的觀賞性製作雖遠不及宋代,但也繼承了宋代寫實的綉理風格。入主中原的元人,在全國各地廣設綉局和羅局,刺綉的審美和功用,越趨於美術化。佛教題材的出現,始自隋唐,主要圖案是寶相花。宋綉獨尚名人書畫,偶有佛像綉品。元世祖忽必烈為了否定儒家的首一地位,崇推出藏傳佛教,中原拜佛信教之風復興。
然而,各地綉局仍沿著宋人路子,刺綉名人書畫或花卉寫生,且工不如宋人。《清秘藏》中則道:「元人用線稍粗,落針不密,間用墨描眉目,不復宋人精工矣!」 明代是中國手工藝極度發達的時代,承繼宋代優良基礎的刺綉,順應時代熱烈風氣,繼續蓬勃昌盛,而且更上層樓。
明代刺綉工藝也表現了多項特色:
一是用途方面,廣用流行社會各階層,製作無所不有,與後來的清代,成為中國歷史上刺綉流行風氣最盛的時期;
二是綉藝方面,一般實用綉作,品質普遍提高,材料改進精良,技巧嫻熟洗練,而且趨向迥異宋代的繁縟華麗的風尚;藝術綉作,承襲宋綉優秀傳統下,能夠推陳出新有新發明,特別是明代已經出現以刺綉專業的鳴世家族和個人如有名的「露香園」綉,為上海顧家所創,發明繪畫刺綉結合的「綉畫」作品風靡至清不歇;這種刺綉家紛然崛起廣受社會推崇的風氣,也以明末清初最盛。
三是衍生其它綉類方面,刺綉原本僅以絲線為材料,明代開始有人嘗試利用別的素材,於是有透綉、發綉、紙綉、貼絨綉、戳紗綉、平金綉等出現,大大擴張了刺綉藝術的范疇。
明代刺綉以灑線綉最為新穎突出。灑線綉用雙股捻線計數,按方孔紗的紗孔綉制,以幾何紋為主,或配以鋪絨主花。灑線綉是納線的前身,屬北方綉種,以定陵出土明孝靖皇後灑線綉蹙金龍百子戲女夾衣為例,它用三股線、絨線、捻線、包梗線、孔雀羽線、花夾線6種線、12種針法製成,是明代刺綉的精品。屬北方綉系的還有山東魯綉、衣線綉和輯線綉。
清代初中時期,國家繁榮,百姓生活安定,刺綉工藝得到了進一步地發展和提高,所綉物

像變化較大,富於很高的寫實性和裝飾效果;又由於它用色和諧和喜用金針及墊綉技法,故使綉品紋飾具有題材廣泛、造型生動、形象傳神、獨具異彩、秀麗典雅、沉穩莊重的藝術效果。折射出設計者及使用者的巧思和品味,體現了清代刺綉所具有的豐富內涵和藝術價值。
清代刺綉,另有兩點值得視為突出成就:
一是地方性綉派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著名的除有「四大名綉」蘇綉、粵綉、蜀綉、湘綉,還有京綉、魯綉等,各自樹立自我特色,形成爭奇斗妍的局面。
二是晚清吸收日本繪畫長處,甚至融和西洋繪畫觀點入綉,江蘇蘇州沈壽首創的「模擬綉」,為傳統刺綉注入新血和新面目。 解放後,人民生活剛剛穩定,物質和精神的追求僅僅滿足在最底的需求上,國家的發展趨勢以及國際的局勢都不容樂觀。時代精神與社會局勢,部分解決了溫飽地區的人民群眾沒有迫切的建設和發展的需求,文化藝術創作成了業餘生活的主要目標,大量的優秀刺綉作品應運而生,刺綉針法的運用與實踐上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刺綉技術的革新與成熟度又提高到了歷史以來又一個新的層面上。
雖然,解放初期的手工刺綉工藝到達一個新的歷史高點,但是,由於國家局勢與各種條件的限制,所有綉品的題材選擇基本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作品題材局限於描寫國家的建設、政治人物或者突出解放初期人民群眾政治生活與政治精神面貌的作品。
自1966年-1976年,刺綉又遭遇了十年文革運動,全國的經濟建設停止,刺綉行業也無例外的停止了前進的步伐,創新以及創作幾乎為零,其間少有新做問世,也還是與政治有關。
解放初期至文革結束,為刺綉的又一個歷史時期。這些少量存世的題材單一、技藝優秀的綉品,隨著時間的遷移,應該可以做為刺綉收藏的一個熱點,相信有著大幅度的價值提升空間,有刺綉收藏愛好的投資者機會適當可多加關注。

❼ 苗綉的刺綉技法

苗族姑娘、婦女歷來以手工刺綉花紋裝飾自己,點綴生活。苗綉在長期的演進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現風格和刺綉技巧。也有不少人採用縫紉機綉花,它雖然速度快,但於手工刺綉效果不可同日而語。現僅介紹手工刺綉技法。 刺綉的材料是布和線,它們的種類很多。有麻布、棉布、絲綢布、化纖布等,有工廠生產的布和苗族村民自己織的家蜀布。一般來說,要根據不同刺綉針法的要求,選用不同質的布料。綉花、插花要求用細薄的絲綢布或化纖布;挑花、串花則要求用較厚實的家織棉布、麻布或工廠生產的經緯紋路較明顯的布;捆花、灑花、點花、貼花、粘花、堆花等的布料。則要求不甚嚴格。
綉線種類多,有絲線、棉線、麻線、毛線、金線以至錫線和銅線等。麻線主要用於比較粗獷的綉品;毛線用在網絲格較明顯的粗麻布或毛線織的錦布上;金線、錫線、銅線除少部分單獨串花刺綉外,主要是輔佐大面積的綉花、插花作捆花或灑花之用;棉線、絲線是供大面積的綉花、插花之用,要求布料細薄光滑,也有作貼花、堆花、補花釘牢而用的。
苗族刺綉的主要工具是:綳架、針、剪刀、頂針、針夾等。綳架指小的綉花綳和大的綉花架,一般用木、竹、金屬等製成。小花綳主要是用竹或金屬製成,它分為長方形和圓形兩種。長方形小花綳多用竹料製成,橫的兩根,長度在30cm左右;豎的四根,長度在8cm左右。這種花綳是作綉窄帶條形花邊用的,如衣袖、褲腳、胸部花邊等。它四根豎軸的中間兩根是卷布用的。圓形花綳是由內外兩個竹或金屬圈組成,如用金屬做的,要用布條纏好。綳圈直徑在一尺左右。刺綉時綉布夾在內外兩圈的中間,宜綉鞋花、手巾、枕巾、孩帽、荷包等小件綉品。綉花架與長方形的小花綳構造雷同,只是架面大,多四隻腳架,一般用木料製成。用它來綉大型綉品,如門簾、帳檐、圍床、被面等。
綉花針,以針身勻圓、尖鋒銳、尾鈍、孔長的為好,利於送針、抽針和穿線。綉針的種類多,鐵針以長短粗細分號,針號小則針身粗長,針號大則針身細短,常用的多是7-----8號針。綉針大小的選擇,應根據綉布的厚薄和綉線的粗細來決定。不用的綉花針,要包在錫箔紙內,或插進乾的小蜂窩呢內,以防生銹。
剪刀,以尖端翹起的彎口小剪刀為好,它在剪線時不露線頭,並可避免剪破綉布。
頂針,要根據綉者手指大小選擇頂針的大小,它是戴在拿針手的中指第二節上,幫助刺綉時推針。
針夾,若綉針過小,個別地方綉線大綉的密不易取針時,可用針夾將針夾住,幫助取針抽線。 ① 花樣和粘花:在綉帛上畫樣刺綉的,手藝熟練者,可用毛筆摞墨(顏料)直接畫;手藝不夠熟練者,就要把綉的布料鋪好,在所需繪畫的部位放上復寫紙,復寫紙上擺圖案復寫。執筆復寫時用力均勻適當,若輕了印的線條不清楚,重了印色過濃,易臟綉線,影響色彩。若沒有復寫紙,可用2B至6B的軟鉛筆在圖案背面,按花的印子塗抹,然後擺在布料上,用復寫紙在圖案正面著力描繪,就會在布上顯出花紋來。用紙花做綉模的,先在綉布選定好粘花的位置,再上綳架,然後將紙花用糨糊粘在預定部位上。
② 上綳架:在綉布上留出應綉位置,上好綳架,用針引線刺布繞綳架周圍均勻捆縫一圈。標準是布綳的緊,沒有鬆弛現象。
③ 配線:綉者可根據紋樣的內容及裝飾對象,結合配色設計精心搭配好不同顏色、不同粗細的綉線。將備用的線分開存放,一般是夾在書頁中,方便刺綉時取用。
④ 刺綉:根據綉布及綳架的大小,或一手在綉布上,另一手在布下配合;或一手拿花綳,另一手反復刺綉。綉時每次穿針不能過長,否則容易打結,影響綉花速度和效果。
⑤ 絞邊縫合:若是單幅綉品,則將綉花布邊反向里折,用針線絞邊,不斷使布線頭抽脫。若綉花布塊是做其他裝飾用的,則需要注意縫合時被裝飾品和綉布不起皺紋。 苗族刺綉針腳,大體分為綉、插、捆、灑、點、挑、串,綜合用這些針腳綉法,能使帶有幻想色彩綉物躍然而出。有些針腳(如挑、串)則常被人們單獨使用,顯示特殊的裝飾美感。
① 綉,這種針腳分跨綉、退綉、套綉、圈綉和偷綉等。
跨綉,是整個苗族刺綉的主要針法,以大面積的平行線綉出現。它是沿圖案兩邊的線條起針落針,即在一邊線條落針,在另一邊線條起針。
退綉,是用於表現花枝窄綉葉及圖案邊框等的單色較細線條的手法。綉時落針在前,起針後退一定距離,或落針在後,起針在前,斜針循序漸進。針腳可長可短,可稀可密,曲直隨機應變。
套綉,對於表現鏈條式紋樣的線條有特殊效果,它是將線引出正面後,在與頭一針並齊處把針刺下又向前一針刺出,線壓在針頭下,就把針拉出,再在線根並齊處刺第二針,這樣循環往復綉完為止。也可配合挑、串針腳一起使用。
圈綉,圍繞多邊形花紋由里向外逐層刺綉,形成多邊形調子一致的花朵來。
偷綉,是跨綉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大面積齊針跨綉節約綉線的絕巧技法。它也是沿圖案兩邊的線條起針落針,但其起針落針都同在一邊的線條上。即由一邊把線抽出後再跨向另一邊線條上起針落針。這樣往返進行,綉布背面就很少用線了。
② 插,分單插和面插兩種。它起到顯出不同顏色深淺過渡的效果。
單插,在需要漸漸過渡色彩的地方,以兩層或兩層以上不同顏色單線互相穿插插針拉線。
面插,在需要粗糙過渡色彩的地方,以兩層不同顏色排線互相穿插插針抽線;或以一組同色線插釘到其它顏色線面的中間。
③ 捆,分自捆、另捆和組捆。他能起到綉位顯出立體感和固定長跨針腳線不易被掛起拉壞的作用。
自捆,就是用本線自己捆自己的針法。它又分套捆和調捆兩種。套捆是先刺一個套,再在套上捆釘,它適合小散花的刺綉。條捆是先在正面刺出一長針形成條線,再在條線上捆釘,它適合用來固定長跨綉綉線和顯出花葉葉脈等作用
另捆,是用一根線釘捆另一根線的針法。一般被捆的線比較粗,如金線或用幾股合搓成一根大的線或編成的小辮,突出圖案的立體感和富麗感。一種是在已綉、插好的部位綉粗線,再以另一線捆釘;另一種是順著紋樣線條鋪好粗線,再用細線捆釘;再一種就是將小辮有規則均勻地皺起來。由外向里按花樣鋪好,後用細線捆釘。
組捆,是用一根線將另一排線分組釘捆的針法。它對於固定長跨針線等不被掛壞有很好的效果。
④ 灑,有射灑、間灑和串灑三種,它起到⑥顯出細小物體立體感和形成淡淡顏色的作用。
射灑,主要用於在花瓣和花絲花柱釘呈輻射狀的的針法。
間灑,用於裝表平行葉脈等處顯出淡淡顏色。一般以釘一長針作一灑針,個別也有釘兩長針作一灑針的,釘時每隔一定的距離灑一針。
串灑,用於表現旋絞狀立體效果。它是,從布面引出線後,在灑針另一端刺針,釘入引出線旁出針,把線在針上繞數圈,繞得多旋絞狀灑針就大,反之則小,然後將針抽出即成。
⑤點,分節點和平點兩種。它用於由獨立的點組成的「點面」、「點線」或點綴花蕊。
結點,立體感強,它是串灑針法的縮影,表現在針碼短和在針身繞圈少。
平點,它能顯出平面的虛實對比,即時隱時現的效果。用針時,一般是連續釘幾個起點落點後再抽針引線,再沿花紋釘針,反復釘到完成為止。
⑥ 挑,它是依據布面的經緯線的對稱網格下針,將線挑成各式針跡,並由這一個個針跡排列整齊而組成圖案。根據針跡的不同分為:X挑、*挑、V挑等,其中用的最多的是X挑。
X挑,它是挑花的主要形式,其針法一般按布的三、四根經緯線釘一對角線。按背面針跡的不同,挑的技法分直挑和橫挑兩種。為求圖案的整齊和風格的統一,一般在同一塊布上,只選一種技法。按照挑針順序的不同,分一次挑成和二次挑成,挑時要根據不同情況,用其中的一種技法或兩種混用。
*挑,它是一種裝飾性的針法,常配合其它挑花針法圖案點綴於中心或四周,也可自行挑出整幅圖案,其針法將十挑針跡交叉釘在一起,即直、橫、斜交叉挑針。
V挑,又為倒V挑,它亦常做裝飾性針法應用,但它在挑針時每個格數的紗線必須是成雙的,如四、六等,才現的對稱整齊。
以上幾中挑針,在應用時要根據紋樣的要求,靈活搭配。同時,為了突出圖紋的緊密結實,可用雙線或多線合釘出各種針跡來;表現空稀、疏遠的地方,則用大小的等的單線挑成。
⑦ 串,它是一種比較古老的精細刺綉法,能使綉布花紋表現出表裡如一的奇異效果。針法是依循布面一定數目(一般三至五根)的經緯線,按直、橫、斜等向運用單線來回穿釘。
粘花、貼花等技法
粘花、貼花、補花和堆花,同屬一種類型的手工工藝,在苗族裝飾中,或與用線刺綉配合,相映成趣,或單獨應用,獨樹一幟。但它們各有所長,各具風格。
粘花,選用個種彩色布料剪成圖案,再用粘膠液粘到裝飾品上。特別應注意粘膠液的粘性要好,才能使圖樣粘牢而不易脫落。
貼花,選用個種彩色布料剪成圖樣,再刺綉、鎖邊拼連即成單獨的裝飾品。
補花,把剪成各種彩色布料片或絲絨縫在裝飾品上面,構成圖案花紋。
堆花,用漿了皂水的綾羅綢緞等布片剪成小等腰三腳形,再把兩等腳(一般是小腳)向內折成帶尾的小三腳,然後按圖樣把它們一層一層地堆釘而成。
除了以上刺綉工藝外,苗族還有兩項古老而先進的手工工藝,即織花和蠟染,它們流傳已有三千年歷史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些工藝已經廣泛進入了機器操作行列。織花是以但色的棉、麻、絲線做經線,各色綵線為緯線進行編織,使各色線織品的正面或背面組合成花樣來。蠟染先將蠟融化成液,用蠟刀蘸它在布上(一般為白布)繪制圖案,再浸入靛缸(多為藍色)進行染色,後用水煮去蠟質,便現出布色紋樣來。 圖案內容的選擇是人們審美意識的反映。苗族人民忠厚朴實、勤勞勇敢、富有感情,是一個愛好和平,有著美好嚮往的民族。他們善於運用裝飾紋樣來美化生活,常常借豐富的物象來反映喜慶、吉祥、人壽、年豐、友誼等生活內容,表達自己的生活感情,反映內心的憧憬。這些物象有獸類的龍、麒麟、獅子、鹿、猴子、狗;花果類的桃李、牡丹、玫瑰、芙蓉、金瓜、石榴;鳥類的喜鵲、鳳、錦雞、鴛鴦、畫眉;中文的福、祿、壽、喜、康、日;自然界的山川、河流、雲霞、日月、人物、用具、建築物以及傳說中的仙人善神和他們的道具等等。
由於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組成本民族的氏族部落很多,並且在很早以前的長期的戰亂遷徙中,形成了居住分散、互不同屬的狀況。他們為了崇拜、銘記自己的保護神,或區別本民族內部的各氏族,都以某一動植物作為自己氏族的代表,裝飾自己。所以裝飾的紋樣,各地氏族有各自的主體內容。一般情況是:蠻氏族以鳳為主體,戎氏族以龍為主體,夔氏族以麒麟、獅子為主體,僚氏族以花果為主體,萊氏族以魚蝦、水、草為主體,樊氏族以蝶蛾為主體,盤氏族以狗為主體,。。。。。。近山者多配花、鳥、走獸,近水者多配龍、蝦、魚、藻。當然,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文化藝術的交流,苗族的氏族間裝飾紋樣越來越相互滲透;但由於圖騰崇拜的影響,以圖騰為主的構圖內容,到近代以至當今仞或多或少地在流傳和應用著。因此,圖紋設計亦應考慮這些重要因素。
苗族裝飾圖案內容一般都來源於生活,它在應用時以按照藝術的要求,結合生產製作的特點進行加工處理, 大膽而帶有幻想色彩,有意削弱或增強其中的一些布分,使之比人們生活中的更鮮明、更強烈、更美好。
圖案設計除了要考慮到苗族人民審美心理外,還有考慮到裝飾所採用的材料和裝飾對象。苗族裝飾紋樣有著特定的外部形狀。如胸部花邊是由幾個長方形組合起來,有的呈帶條伸延;衣袖、褲腳、帳沿、扇形圍裙上檐花樣呈長條形;扇形圍裙下角花樣,背群花樣是直角等腰三角形;鞋口花為馬蹄形;枕頭花是圓形或方形;高圍裙花樣呈船頭形等等。它們各有一定的尺寸。構圖時要認真布局,根據不同的情況,考慮各個組成部分的變化和統一,對比與和諧。一般來說苗族圖案的構圖都要求對稱、平穩、嚴謹、經湊,豐滿而疏密虛實得當。在衣袖、褲腳花邊、圍裙花樣等小幅裝飾品中,布局時就要求密一些,而在大幅裝飾作品中,就可以疏一點,粗一點。老年人採用的常偏稀,青年採用的則要密一些。
圖案的組成,大抵分為枝紋、坨紋、角紋、邊紋、方紋五種形式。枝紋是完全獨立的個體花樣,如一支花,一枝鳥,一條魚,一隻蝶等。它用於點補圖案中的空稀部位,使之平穩、經湊、活躍。坨紋是與周圍沒有連續、重復的一種較大的獨立單位,用幾種枝紋按照一定的形式組成圓形、四方形、五方形、六方形、八方形、菱形等規則和其它不規則形狀。規則形式的坨紋包括向內或向外的輻射式,上下或左右對稱的橫立式,上下或左右互相調換方向的轉換式,繞一基點(面)周圍轉向的迴旋式。坨紋的用途很廣,小的可組成花邊,大的可用於大幅裝飾品中間或單獨應用,如被面、枕頭、門簾等。角紋是一種能單獨應用或和坨紋等配合組成一個完整的裝飾品的圖案。它包括兩邊對稱、兩角對稱、三面對稱和自由式幾種形式。如在背裙、扇形圍裙中作單用角紋;在手巾、被面上作配合角紋。邊紋是依照一定的邊周兩向延長的圖紋。它分為直線和非直線兩向延長,又分為對稱連續和非對稱連續以及對稱不連續等幾種。它可單獨應用,如衣褲花邊,也用來襯托坨紋。方紋是由一個基本紋樣向周圍循環連續組成大的紋圖。它有散點式、點綴式,還有些在花段上構圖刺綉而成特殊的重疊式。方紋一般用在白衣綉花、衣背花、動物圖紋身子的「填心」等,使大面積或局部顯出整齊劃一的效果。刺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