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好看圖片 » 天工開物圖片步驟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天工開物圖片步驟

發布時間: 2023-03-31 11:38:21

❶ 古代造紙的過程

1、斬竹漂塘:斬竹嫩竹,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並洗去竹子之青皮。

2、煮徨足火:將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內與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3、舂臼:取出上述處理之竹子,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爛,形同泥面。

4、盪料入簾:將被打爛之竹料倒入水槽內,並以竹簾在水中盪料,竹料成為薄層附於竹簾上面,其餘之水則由竹簾之四邊流下槽內

5、覆簾壓紙:然後將簾反復過去,使濕紙落於板上,即成張紙。如此,重復盪料與覆簾步驟,使一張張的濕紙疊積上千張,然後上頭加木板重壓擠去大部分的水。

6、透火焙乾:將濕紙逐張揚起,並加以焙乾。焙紙的設備是以土磚砌成夾巷,巷中生火,土磚溫度上升之後,濕紙逐張貼上焙乾。乾燥後,揭起即得成紙。

(1)天工開物圖片步驟擴展閱讀:

另外在《天工開物》及各種古籍中並未記載但是流傳至今、比抄紙法歷史更久遠的造紙方法為澆紙法。澆紙法主要為傣族、藏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所小范圍採用。與抄紙法相比,澆紙法所制的紙更加粗糙,製造速度更慢。

蔡倫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他認為擴大造紙原料的來源,改進造紙技術,提高紙張質量,就可以使紙張為大家接受。蔡倫首先使用樹皮造紙,樹皮是比麻類豐富得多的原料,這可以使紙的產量大幅度的提高。

樹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膠、蛋白質遠比麻類高,因此樹皮的脫膠、制漿要比麻類難度大。這就促使蔡倫改進造紙的技術。西漢時利用石灰水制漿,東漢時改用草木灰水制漿,草木灰水有較大的鹼性,有利於提高紙漿的質量。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把他在尚方製造出來的一批優質紙張獻給漢和帝劉肇,漢和帝很稱贊他的才能,馬上通令天下採用。這樣,蔡倫的造紙方法很快傳遍各地。

❷ 天工開物合金材料的製造方法

1、首先,准備兩種或多種不同的金屬或合金原料,根據所要製造的合金材料種類,確定每種原料的含量比例。加入機加工用的添加劑,控制液態時各成份的物理化學性能,在規定的溫度下使其融化。
2、將上述液體合金料注入配有計量裝置的合金澆鑄設備中,根據設計要求把澆注料融化完全,以確保其質量。
3、將融化的合金料以指定的力度和速度注入型腔或鍛模中,形成模型。控制其冷卻速度,確保合金成型物呈現材料理論中確定的特定結構,以達到預定要求。
4、將成型物從模型中取出余昌,進行機械加工,使每個零件的尺寸、形狀達到精確要求,並對合金材料內部結構進行檢測,確認其質量、性能。
5、完成上述前悶步驟後,就可以把合金材料製造成完成品,並進行檢測試驗,確認其慧毀彎是否符合要求。

❸ 300多年前的天工開物是如何刊印的官方是如何說明的

《天工開物》陪褲


《天工開物》這本書和其他那時候的書一樣,通過這樣的方法,在四個步驟:“寫樣”、“雕刻”、孝廳“刷印”和最後一步“裝訂”。之後,就形成了真正的成書,被古人們觀看。

❹ 紙是怎麼造出來的步驟

問題一:紙是怎樣製造出來的 紙的製造過程
1:伐樹做材料 2:裁切成適當的長度 3:剝去樹皮 4:切成碎片 5:切成薄片
6:將薄片集中處理,運往造紙廠 7:以葯水和蒸氣做成紙漿 8:用葯水沖洗
9:去除雜質 10:漂白紙漿 11:在紙漿中加入葯水 12:用網子瀝乾水分
13:放在氈子上吸水 14:以高溫烘乾水分 15:以壓光機做壓光處理
16:做成紙卷
===================
在中國,紙的發明得歸功於漢朝的太監蔡倫(約公元105年;中文版編者按:近年的歷史考證顯示,這個時間還要往前推)。當時的紙是以竹子根、碎布、大麻等為原料製造的,製造過程是把這些東西搗碎、煮熬、過濾、將殘渣鋪開曬干而成。紙的製造和使用漸漸隨著絲綢之路的商貿活動向西北傳播開去。公元793年在波斯的巴格達建成了一座造紙廠。造紙術從這里傳到了 *** 諸國,首先傳到了大馬士革,然後是埃及和摩洛哥,最後到了西班牙的愛克塞洛維亞。公元1150年摩爾人建起了歐洲第一座造紙廠。後來於1189年在法國的何朗特,1260年在義大利的伐布雷阿諾,1389年在德國先後建立了造紙廠。此後,英格蘭有一個名叫約翰・台特(John Tent)的倫敦商人於1498年在國王亨利二世在位時開始造紙。19世紀,以碎布和植物為原料的紙基本上被以植物漿為原料的紙所替代。
與羊皮紙不同的是:紙相對便宜,能大量而快速地生產,這點對書籍的印刷很重要。第一本印刷得到的書是1457年德國出版的《古騰堡聖經》,此書用來紀念喬那斯古騰堡(Johnnes Gutenberg)。這位來自梅錫(Mainz)的金飾匠發明了第一個活用鉛字印刷板。印刷書的出現加快了職業文學家的創作。

問題二:古代紙是怎麼造出來的 一般均認為中國造紙始於公元105年,蔡倫是造紙的始祖,但這並不完全正確。其實紙的發明與應用遠在此之前。當然蔡倫對於中國造紙術的推廣與改進也相當重要,他將原本制紙原料的絲絮以便宜易得的材料替代,例如樹皮、破布、魚網等。因為材料來源豐富,紙的產量大增,進龔推廣到一般老百姓都能使用。後世各種制紙技術的改良多是依照蔡倫的方法加以推廣。
有關造紙術的著作以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記載最詳盡。第13篇《殺青》中關於紙料、竹紙、皮紙的記載,可說是我國傳統造紙術發展到最高峰的總結性敘述。其中又可分五個步驟:
斬竹漂塘
第褲纖1個步驟是「斬竹漂塘」。所謂「殺青」是指斬竹做原料而得名,竹材是古代造紙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盛產竹子的華南地區,尤其福建,是竹紙的主要產地,造紙的竹材以將生枝葉的新生竹為佳。造紙的工匠通常在芒種前後上山砍竹,每根竹子截成5到7尺長,然後就地開挖水塘,將截斷的竹子在水塘內浸上100天,取出時用力捶洗使青殼和樹皮脫掉,目的是讓竹材軟化。
19世紀造紙的材料來源由破布轉為木材,因為木材容易取得,成本也較低。但由於木材纖維是由木質素所組成,木緩純質素會氧化,這就是紙張泛黃的原因,這個問題又因造紙過程中添加酸劑而更加嚴重。
煮木皇足火
《天工開物》中制竹紙的第2個步驟是將竹料拌入石灰水浸在木皇桶中蒸煮8個晝夜,經過鹼液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質素、樹膠、樹胡哪仿脂等雜質被除去。然後取出蒸煮的原料放入清水塘內漂洗,然後再放進鍋里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復進行十幾天。經過反復蒸煮、漂洗,竹子的纖維逐漸分解。
現今製作紙漿已改用燒鹼替代石灰水。燒鹼鹼性較強,能使木材纖維迅速分解。另外還添加氯,以去除木漿里的雜質,目的是用來漂白,但排放的廢水便含有機氯,這對生態環境傷害極大。目前造紙業已投入大量資金來清除毒素,並研究新的漂白法,如以二氧化氯取代以降低有機氯的生成。
盪料入簾
古法造紙的第3個步驟是取出煮爛的原料放在石臼里用力舂成泥面狀,搗爛後的原料用適量的水調配,使纖維徹底分離並浸透水分,成為紙纖維的懸浮液,再傾倒入紙槽裡面。然後用細竹簾在紙漿中濾取,紙纖維留在竹簾上形成一層涇紙膜。
這道工序在造紙過程中是最費力的,抄紙的工匠站在紙槽旁重復著舀水、抬起竹簾等動作,每次承受的重量重達20公斤。另外撈紙時還得靠經驗,抄得輕紙會太薄,抄得太重紙又會嫌厚,完全憑工匠的手法。
覆簾壓紙
把撈過紙漿的竹簾倒鋪在壓榨板上,然後小心地移開竹簾,這層涇紙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疊起一層層的紙頁,再以重物擠壓,排出涇紙頁中的水分。重物擠壓之下紙膜也慢慢成形,成為一張張四四方方的紙張,手工造紙每日每個工匠平均只能做300到500張紙。現代造紙廠一部機械每天生產的紙卷數以噸計,據統計當今全球造紙廠每年生產3億多噸的紙,相當於全球汽車產量總重的3倍。
透火焙乾
焙乾紙張的夾巷是兩道土磚砌成的磚牆,磚塊之間有空隙能讓熱氣透出。焙紙時先在夾巷內生火,然後以輕細的銅鑷將一張張濕紙攤在牆上,從空隙中散發的熱氣使紙張慢慢乾燥,干透後揭起來就是一張可使用的紙了。
機械造紙使人充分享受生活上的便利,但是大量的廢紙讓人傷透腦筋。1995年美國做過一項統計,發現美國人一年的平均用紙量是332公斤。原來以為電腦世紀來臨後用紙會減少,結果令環保人士大失所望,用紙不減反增。除了廢紙回收之外,科學家還在研究舊紙的各種新用途,如生產以廢紙為主要原料的建築材料等,希望能減少人類伐木的數量
鏈接里有詳細的圖片...>>

問題三:一張紙是怎樣造出來的 教學目標:探究:能說出造紙的主要原料和紙的主要成分,造紙廠的造紙過程和方法,用廢紙製造再生紙的作用。知識:1、會用廢紙製造再生紙,並能說出造紙過程。情感:能積極主動地與人合作製造再生紙。教學重點:知道造紙的主要原料和紙的主要成分。教學難點:了解造紙廠的造紙過程和方法,會用廢紙製造再生紙。教具准備:紙、家用攪拌器、廢紙、紗布、過網等。2、教師介紹造紙的主要原料和主要成分。二、介紹造紙廠的造紙過程。2、讓學生敘述造紙廠的主要過程。三、動手製造「再生紙」3、根據學生回答,總結出造紙步驟後,以小組為單位動手製造再生紙。教師指導:(1)泡入水中的紙一定要撕成很小的碎片或用餐巾紙、衛生紙等易泡軟的紙;(2)泡軟的紙一定要攪拌成均勻的紙漿;(3)紙漿一定要在過網上倒均勻;(4)一定要把水分吸干後在取出製造好的紙。四、認識節約用紙的重要性4、課後調查。五,作業設計:見作業精選11六,板書設計;生產紙的流程:取原料-------蒸煮------制漿------造紙------成品

問題四:求問紙是怎麼造出來的啊? 2. 煮徨足火 將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內與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3. 舂 臼 取出上述處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爛,形同泥面。
4. 盪料入簾 將被打爛之竹料倒入水槽內,並以竹簾在水中盪料,竹料成為薄層附於竹簾上面,其餘之水則由竹簾之四邊流下槽內。
5. 覆簾壓紙 然後將簾反復過去,使濕紙落於板上,即成張紙。如此,重復盪料與覆簾步驟,使一張張的濕紙疊積上千張,然後上頭加木板重壓擠去大部分的水。
6. 透火焙乾 將濕紙逐張揚起,並加以焙乾。焙紙的設備是以土磚砌成夾巷,巷中生火,土磚溫度上升之後,濕紙逐張貼上焙乾。乾燥後,揭起即得成紙。
現代造紙方法[編輯本段]現代的造紙程序可分為制漿、調制、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驟
1.制漿的過程 制漿為造紙的第一步,一般將木材轉變成紙漿的方法有機械制漿法、化學制漿法和半化學制漿法等三種。
2.調制過程 紙料的調制為造紙的另一重點,紙張完成後的強度、色調、印刷性的優劣、紙張保存期限的長短直接與它有關。
一般常見的調制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步驟: a. 散漿 b.打漿 c.加膠與充填
3.抄造過程 抄紙部門的主要工作為將稀的紙料,使其均勻的交織和脫水,再經乾燥、壓光、卷紙、裁切、選別、包裝,故一般常見之流程如下:
a.紙料的篩選 將調制過的紙料再稀釋成較低的濃度,並借著篩選設備,再次的篩除雜物及未解離纖維束,以保持品質及保護設備。
b.網部 使紙料從頭箱流出在循環的銅絲網或塑料網上並均勻的分布和交織。
c.壓榨部 將網面移開的濕紙引到一附有毛布的二個滾轆間,藉滾轆的壓擠和毛布的吸水作用,將濕紙作進一步的脫水,並使紙質較緊密,以改善紙面,增加強度。
d.壓光 由於經過壓榨後的濕紙,其含水量仍高達52 - 70%,此時已無法再利用機械力來壓除水分,故改讓濕紙經過許多個內通熱蒸氣的圓筒表面使紙乾燥。
e.卷紙 由於經過壓榨後的濕紙,其含水量仍高達52 - 70%,此時已無法再利用機械力來壓除水分,故改讓濕紙經過許多個內通熱蒸氣的圓筒表面使紙乾燥。
g.裁切、選別 包裝:取前面已捲成筒狀的紙卷多支,用裁紙機裁成一張張的紙,再經人工或機械的選別,剔除有破損或污點的紙張,最後將每五百張包成一包(通常叫做一令)。

問題五:紙是怎麼做成的?自己可以做的起來嘛~ 再生紙是以廢紙做原料,將其打碎、去色制漿經過多種工序加工生產出來的紙張。其原料的80%來源於回收的廢紙,因而被譽為低能耗、輕污染的環保型用紙。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再生紙製品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和歡迎。材料:衛生紙、枯葉(洋蔥皮等較特殊的表皮)、抹布、舊報紙、榨汁機、絹版廿一個、木框、水桶、桑椹果實或其他染色植物。 步驟1:將衛生紙稍撕碎與水一同倒入榨汁機中,打碎成紙漿,時間不需要太久,約三十秒。(如使用回收影印紙張,得先用碎紙機碎過並浸泡超過半天較為適宜。) 步驟2:將洋蔥皮或落葉撕碎再加入攪拌。 步驟3:加入桑椹或是其他染色植物,充分攪拌均勻。(此時顏色較深,待作品成形之後顏色會褪掉頗多) 步驟4:絹在下,木框在上,底下墊抹布。將攪拌好的紙漿倒入,可在此時加入較完整的落葉(又或是配合於課前製作葉脈標本),都可做出樸素的質感。 步驟5:陰干三至四天即可成形,小心取下之後便是一張自己製作的再生紙。
先准備了一些紙巾、溫水、晾衣架、一雙連 *** 、一隻盆、一塊干毛巾、幾張報紙和一個空瓶子。
先把紙巾撕碎,將碎紙放在一個空瓶子里。把衣架折成方形,套入連 *** ,固定緊後成了一個過濾網,把溫水和紙片都放進瓶子里,蓋上蓋子使勁晃動,慢慢紙就變成了紙漿。再把紙漿倒在過濾網上,水流在了盆里,我還在水裡加了喜歡的曙紅色呢!等到水濾得差不多了,就用干毛巾蓋住過濾網,擠出水份,再把過濾網放在報紙上再擠掉些水份,最後,我把再生紙夾在用過的宣紙里壓在幾本書下面,過一會兒取出來放到陽台上曬干,再生紙就做好了。方法一:用廢紙造再生紙。
材料:廢紙(建議使用舊報紙)、麵粉或澱粉。
工具:電動攪拌器、水桶、大塑料盆、干布、玻璃棒、試管或擀麵杖,抄紙紗網。
步驟:
①將廢紙若干撕碎放入水桶中,加水浸泡,最好浸泡一晚。
②廢紙浸泡變軟後,倒掉多餘的水,之後,將廢紙放人電動攪拌器內,加入少許清水,攪混使之成為糊狀紙漿。
③在紙漿中加入少許澱粉或麵粉(為使紙面比較光滑,易於寫字),攪勻。
④把紙漿倒人大塑料盆內,雙手握住造紙框,在水中把它向前推動,小心地從盆中水平提出抄紙紗網,如果沒有抄紙紗網,可用墊有干布的鐵紗網替代。一層紙漿便會留在上面,如果紙漿太厚,請再造一遍。在清潔的平面上放一塊毛巾,翻轉造紙框,使扁平的紙漿倒在干布上,再在紙漿上放一塊干布,用試管或擀麵杖輕輕地在上面擀壓以擠去紙漿中的水分。
⑤約五分鍾後,輕輕用力從角邊撕起,放在光滑的平面上,待它完全乾透,再用剪刀把紙的四邊剪齊。
方法二:用我們身邊的植物造紙。
①搜集植物的葉子,切成2厘米左右的小塊。
②將相當於葉子碎片重量l/5的洗衣粉溶於水中,再將植物葉子放入,煮1小時左右。
③用布包好煮好的植物葉子,用水沖洗干凈。
④把水擰干,用木棒敲打,將葉子搗碎。
⑤把搗碎的葉子與水攪勻,用過濾網抄紙。
⑥將抄好的紙放在陽光下曬干,紙就做成了。
[抄紙紗網的製作] 用鐵絲(直徑1mm左右)彎成長方形框,大小如書本面積。套上一隻廢尼龍 *** 扎牢,使絲網崩緊,便做成了一個抄紙紗網。這種紗網比木框做的好用,製作也方便,可以做成a4 a5大小的,再大的就比較難有那麼大的臉盆去盛紙漿了。
1. 有天然顏色的再生紙:
在紙漿中加入不同的天然物質,如葉片(茶葉)、果實(黃桅花)、果皮(橘子皮)等,就能改變再生紙的顏色,具有天然,且不易褪色的特性。建議試試菠菜與胡蘿卜,用桔子皮效果其實不太好。
2. 有天然香味的再生紙:
在紙漿中加入不同香味的天然物質......>>

問題六:木頭是怎樣做成紙的 造紙的原料主要是植物纖維,原料中除含有纖維素、半纖維素、木素三大主要成分外,尚有其他含量較少的組分,如樹脂、灰份等。此外還有硫酸鈉等輔助成分。
紙張中除了植物纖維,還需要根據不同紙材添加不同的填料。
比如銅系抗菌紙就是將銅離子復合在聚丙烯腈(俗稱:腈綸)的第一觸體丙烯腈上,製得改性腈綸復合纖維,然後再將改性腈綸配加到植物纖維中,配上各種用途的紙,即可製得抗菌紙。
而現在環保呼聲日益高漲,制紙廠紛紛推出了加入不同百分比的再生紙成分的紙,有100%再生紙,亦有隻加入50%再生紙成分的紙張,適合不同客戶的需求。再生紙來自於廢紙,經過消毒、碎漿等處理後可以再度利用。碎漿系統的目的都是將廢紙完全碎解而不損傷纖維,不打碎非紙成分。
原料的化學成分
植物纖維中主要含有
1、纖維素
在棉花中,纖維素的含量在90%以上;木材、蘆葦、荻葦中也含有40~50%的纖維素。從造紙角度看,在制漿過程中應極力設法保留纖維素,以提高紙漿得率和紙張強度。
2、半纖維素
在植物纖維原料中,闊葉木和草類原料中的半纖維素含量可高達30%左右;而在針葉木中一般只含有20%左右;在棉花中含量更少。為了提高制漿得率和紙張強度,在制漿過程中也要盡量多保留一些半纖維素。
3、木素
在針葉木材中,木素含量佔30%左右,而草類原料一般含20%左右,棉花、亞麻則不含木素。化學制漿就是用化學葯品使細胞之間粘結物質溶去一部分,使纖維互相分離成漿。原料中含木素愈多,則制漿愈困難,所要消耗的化學葯品也愈多。
次要成分:
植物纖維原料中除含有纖維素、半纖維素、木素三大主要成分外,尚有其他含量較少的組分,如樹脂、灰份等。在一般常用的原料中含量不大,對造紙不會造成太大的困難。但若含量過多,對某些有特殊要求的紙張則必須採取相應的措施予以除去。
1、樹脂、脂肪
一般的原料含量較少,都在1%以下,但在松屬木材中含量較多,它們的粘性較大,容易粘結成團,如粘在銅網和壓輥上,造成抄紙困難,在紙上則形成透明的樹脂點,降低了紙的質量。它們易與鹼作用生成肥皂,而溶於水中,所以含樹脂多的松木一般都用鹼法制漿,以減少它們的危害。脂肪一般危害不大,也可以被皂化溶出。
2、澱粉、果膠
澱粉為細胞腔內的貯存物質,含量不多,易溶於熱水,對制漿造紙沒有什麼影響。一般原料中含果膠不多,它們易被稀鹼液分解溶出。在植物中以果膠酸鹽的形式存在,被認為是植物中灰份的來源。亞麻等韌皮纖維細胞介質主要是果膠質,只需要少量的鹼蒸煮即可脫膠。
3、單寧、色素
一般的原料中含量較少不致為害,它們易被熱水抽出。但含量較多時應事先設法抽出,否則使紙漿的顏色變深不易漂白。
4、灰份
灰份是植物纖維原料中的無機鹽類,主要是鉀、鈉、鈣、鎂、硫、磷、硅的鹽類。木材中的灰份都在0.2~1.0%之間,草類原料中灰份稍高一些。一般紙張對原料中的灰份含量沒有什麼特殊要求。但在生產電器絕緣紙時,必須除去灰份才能達到一定的質量要求。草類原料中,尤其是稻草灰份高,灰份中的SiO2的含量較高,造成了鹼回收的困難。減少或消除鹼回收中硅的干擾,這是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希望採納!

問題七:如何手工造紙? 步驟:
1。把紙加水打碎成糊狀~
2。在「紙漿」中加入白色染料~
3。做一個鐵絲矩形,用舊 *** 套在上面,使之看起來像一面「濾網」~
4。把鐵絲架放入紙漿中,緩慢撈起~
5。烘乾鐵絲架,大功告成!~

❺ 現代造紙全過程(最好有示意圖),不要摘抄的,謝謝!

1.造紙術介紹
造紙術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大伍絲綿滾棗或。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發明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自從造紙術發明之後,紙張便以新的姿態進入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並逐步在中國大地傳播開來,以後又傳布到世界各地。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2.紙發明過程
西漢初年,政治西漢麻紙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談到「紙」的來源。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這句說話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與現在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後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後趙飛燕姐妹的迫害,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葯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告偉能,努力飲此葯!不可復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系。
遠古以來,中國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糙。
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張麻紙;1979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漢麻紙。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3.改進造紙術(其實造紙術不是蔡倫發明的,是他改進的。)
關蔡倫紙的圖片於造紙術的起源,過去多沿用歷史學家范曄在《後漢書·蔡倫傳》中的說法,認為紙是東漢時代宦官蔡倫於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發明的。其實古籍中的已有記載,在蔡倫'發明'紙之前,已經有人使用紙張。"後漢書·賈逵傳"提到,建初元年(公元76年)漢章帝命賈逵選擇成績優秀的太學生二千人,獎給"簡、紙、經傳各一通"。這說明當時已用紙抄寫書籍,這個時間早於蔡倫造紙近30年。"東觀漢記" 中只記有"蔡倫典尚方作只紙" "東觀漢記"的作者劉珍、延篤等人,都是岩碧蔡倫同時代的人,如果蔡倫發明了紙他們是不會不記載的。20世紀以來由於西漢古紙的發現,蔡倫發明紙的說法開始動搖,繼而被否定。蔡倫雖然不是紙的發明者,但他仍然是一位造紙技術的革新和推廣者。
蔡倫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他認為擴大造紙原料的來源,改進造紙技術,提高紙張質量,就可以使紙張為大家接受。蔡倫首先使用樹皮造紙,樹皮是比麻類豐富得多的原料,這可以使紙的產量大幅度的提高。樹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膠、蛋白質遠比麻類高,因此樹皮的脫膠、制漿要比麻類難度大。這就促使蔡倫改進造紙的技術。西漢時利用石灰水制漿,東漢時改用草木灰水制漿,草木灰水有較大的鹼性,有利於提高紙漿的質量。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把他在尚方製造出來的一批優質紙張獻給漢和帝劉肇,漢和帝很稱贊他的才能,馬上通令天下採用。這樣,蔡倫的造紙方法很快傳遍各地。
「漢代造紙工藝流程圖」形象地再現了兩漢時期的造紙術,將麻頭、破布等原料經水浸、切碎、洗滌、蒸煮、漂洗、舂搗、加水配成懸浮的漿液、撈取紙漿、乾燥後即成為紙張。
史書記載:漢和帝曾到緱氏巡視過,有可能是參觀這里的造紙作坊和紙庄(現分前紙庄和後紙庄,位於洛陽漢魏故城東約2000米,面臨洛河)很可能是漢代造紙作坊所在地。這兩個地方,附近有造紙需要的優越的地理環境,有比較豐富的造紙資源(如麻、楮林等)。
蔡倫獻紙之後,造紙技術和紙張廣為流傳。東漢末年,東萊人左伯也是一位造紙能手。他造的紙,比蔡侯紙更為白潔細膩。趙歧著的《三輔決錄》中,提到左伯的紙、張藝的筆、韋誕的墨,說它們都是名貴的書寫工具。筆、墨和紙並列,說明紙已是當時常用的書寫材料。紙成為竹簡、木牘、縑帛的有力競爭者,到了三、四世紀就基本上取代了簡帛,成為唯一的書寫材料,這就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發展。
4.●造紙
走進楮皮紙抄制技藝傳承人張逢學家,首先看到的是他的兒媳貼著牆根,從一沓30公分厚的濕紙磚上,撕下一張張薄紙,貼在牆面上晾曬。這個場景讓人立刻聯想到那句古老的民謠:「有女甭嫁北張村,半夜起來站牆根。」據說這是造紙的最後一道工序曬紙。
69歲的老人張逢學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拿出幾把樹皮介紹說:「這就是枸樹皮,學名叫楮樹皮。這邊兩把都是枸樹做的穰。夏天的枸樹皮叫牙皮,從樹上很容易剝落,作成的穰是黑色的;十冬臘月的樹皮和樹干粘在一起,剝下的時候帶著樹幹上的東西,這樣做出的穰是白色的。因為穰分黑白兩種,所以做出的紙也分黑白兩種。」
據張逢學介紹,生產紙漿要經過備料—切穰—踏碓—搗漿—淘漿的幾道工序,具體流程是:先篩選出用清水泡過的新鮮枸樹皮,放到石灰水裡泡2-3天,然後在大鍋里蒸一天一夜。待纖維徹底軟化,拿到河裡將石灰和其他雜質徹底洗干凈後放到石碾上碾成穰,再用鍘刀切碎然後用工具壓成鬆散狀,之後還要放到石缸里用石具搗,使植物纖維變得更軟更細,最後放到石槽里淘漿變成均勻的紙漿。
張家後院有一個5米長、3米寬浸泡紙漿的水槽,據說,這個水槽一定要用石頭壘砌,才能保證水不變臭。張逢學的兒子張建昌站進一個水池邊1米見方的洞里,手持飛桿在水中來回攪動,讓纖維均勻分布在水中,隨後巧妙地使漿中的纖維覆蓋在紙簾上,形成濕紙,一張張疊放於紙床上。待達到一定厚度後,用杠桿的方法把成沓的濕紙放在支點上,逐漸除去濕紙中大量水分,形成紙磚。最後就是我們剛剛進門時看到的一幕,把紙一張張撕下,貼在牆上曬干。
老人揭開一個大布袋,厚厚一沓楮皮紙展現在眼前。這種純天然的紙亮白潔凈,柔韌性非常好,用手使勁揉搓再展開,基本平展如初。據說這紙還耐保存,其書畫作品百十年後拿出來仍然跟剛畫的一樣。遺憾的是現在書畫大都改用現代宣紙,白麻紙基本上沒什麼人用了,偶爾有西安美院的老師、學生或者長安畫派的一些老畫家作書畫用,還有一些來旅遊的外國遊客、華僑買回去當紙藝術品。現在北張村造的白麻紙雖然在西安每張僅為0.25元人民幣,在國外的展覽會上每張卻能賣到6-7美元。古代造紙方法
5.古代造紙方法
以竹紙為例,《天工開物》中指出:在芒種前後登山砍竹,截斷五七尺長,在塘水中浸漚一百天,加工捶洗以後,脫去粗殼和青皮。再用上好石灰化汁塗漿,放在楻桶中蒸煮八晝夜,歇火一日,取出竹料用清水漂洗,更用柴灰(草木灰水)漿過,再入釜上蒸煮,用灰水淋下,這樣十多天,自然臭爛。取出入臼,舂成泥面狀,再制漿造 紙。這些記載,和後來的民間土法造竹紙過程大體相同。
6.現代造紙方法
現代的造紙程序可分為制漿、調制、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驟:
1.制漿的過程 制漿為造紙的第一步,一般將木材轉變成紙漿的方法有機械制漿法、化學制漿法和半化學制漿法等三種。
2.調制過程 紙料的調制為造紙的另一重點,紙張完成後的強度、色調、印刷性的優劣、紙張保存期限的長短直接與它有關。
一般常見的調制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步驟: a. 散漿 b.打漿 c.加膠與充填
3.抄造過程 抄紙部門的主要工作為將稀的紙料,使其均勻的交織和脫水,再經乾燥、壓光、卷紙、裁切、選別、包裝,故一般常見之流程如下:
a.紙料的篩選 將調制過的紙料再稀釋成較低的濃度,並借著篩選設備,再次的篩除雜物及未解離纖維束,以保持品質及保護設備。
b.網部 使紙料從頭箱流出在循環的銅絲網或塑料網上並均勻的分布和交織。
c.壓榨部 將網面移開的濕紙引到一附有毛布的二個滾轆間,藉滾轆的壓擠和毛布的吸水作用,將濕紙作進一步的脫水,並使紙質較緊密,以改善紙面,增加強度。
d.乾燥部 由於經過壓榨後的濕紙,其含水量仍高達52-70%,此時已無法再利用機械力來壓除水分,故改讓濕紙經過許多個內通熱蒸氣的圓筒表面使紙乾燥。
e.壓光 由於經過壓榨後的濕紙,其含水量仍高達52-70%,此時已無法再利用機械力來壓除水分,故改讓濕紙經過許多個內通熱蒸氣的圓筒表面使紙乾燥。
f.卷紙 由於經過壓榨後的濕紙,其含水量仍高達52-70%,此時已無法再利用機械力來壓除水分,故改讓濕紙經過許多個內通熱蒸氣的圓筒表面使紙乾燥。
g.裁切、選別 包裝:取前面已捲成筒狀的紙卷多支,用裁紙機裁成一張張的紙,再經人工或機械的選別,剔除有破損或污點的紙張,最後將每五百張包成一包(通常叫做一令)。
打了這么多,應該加點分吧···不然對不起我的手啊。

❻ 古代造紙的過程是什麼

在芒種前後登山砍竹,截斷五七尺長,在塘水中浸漚一百天,加工捶洗以後,脫去粗殼和青皮。再用上好石灰化汁塗漿,放在楻桶中蒸煮八晝夜,歇火一判帆日,取出竹料用清水漂洗,更用柴灰(草木灰水)漿過,再入釜上蒸煮,用灰水淋下,這樣十多天,自然臭爛。取出入臼,舂成泥面狀伍嫌,再制漿造 紙。這些記載,和後來的民間土法造竹紙過腔沖手程大體相同。
希望能幫上你~

❼ 古代造紙過程解析圖

(1)造紙流程
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原料的收集和處理:將植物原料按照需要進行收集(如有些植物原料需要皮,而有的卻需要莖稈),並將收集到的原料進行一定的處理如切碎、晾曬等;
第二,纖維的分離: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需要在鹼性物質的配合下,如石灰、草木灰等)使植物纖維原料並分散成纖維狀第三是磨(打漿),就是用臼搗的方法進一步的使其分散為纖維,並使纖維產生一定的分絲纖帚化,而成為可用紙漿;
第四,抄紙:把紙漿摻水使其成為一定濃度的懸浮液,然後用抄紙器(竹簾等)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均勻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幅;
第五,壓榨:把抄好的濕紙幅疊放在一起,採用負重壓榨的方法脫去濕紙幅中的水分。
第六,乾燥:把濕紙幅曬干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東漢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幾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竹子的纖維硬、脆、易斷,技術處理比較困難,用竹子造紙的成功,表明中國古代的造紙技術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


以我國古書《天工開物》卷中所記載之竹紙製造方法為例,作為介紹。古時以竹子造紙之步驟如下:
1. 斬竹漂塘:斬竹嫩竹, 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並洗去竹子之青皮。 
2. 煮徨足火:將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內與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3. 舂臼:取出上述處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爛,形同泥面。
4. 盪料入簾:將被打爛之竹料倒入水槽內,並以竹簾在水中盪料,竹料成為薄層附於竹簾上面,其餘之水則由竹簾之四邊流下槽內5. 覆簾壓紙:然後將簾反復過去,使濕紙落於板上,即成張紙。如此,重復盪料與覆簾步驟,使一張張的濕紙疊積上千張,然後上頭加木板重壓擠去大部分的水。 
6. 透火焙乾:將濕紙逐張揚起,並加以焙乾。焙紙的設備是以土磚砌成夾巷,巷中生火,土磚溫度上升之後,濕紙逐張貼上焙乾。乾燥後,揭起即得成紙。

❽ 中國古代72道制瓷工序,《天工開物》里有載嗎,具體是哪72道呀

「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這是宋應星《天工開物·陶埏》的關於陶瓷製作的記載。但這七十二道工序究竟都是什麼,古人並沒有留下可資參考的文獻。

古代瓷製作的工序與現在已經有所不同,有人根據現代瓷製作的工藝實踐,把現代氣燒的陶瓷七十二道工序按照製作的工藝流程列出:
一、加工工序(八道)
選礦→原料處理→配料→裝磨→運行→放磨→過篩入池→陳腐
1、 選礦:尋找礦源、礦點,挑選合適能用的原料。
2、 原料處理:(1)用輪碾機對石質原料進行粗碎。(2)土料露天堆放,通過常年風吹、日曬、雨淋、冰凍等進行風化。(3)根據工藝需要,對有些原料事先進行預燒。
3、 配料:分別按照泥料、釉料的不同種類進行稱重配料。
4、 裝磨:把配好的泥或釉料裝進球磨機中。
5、 運行:球磨機按照泥釉不同的加工時間要求開機運行。
6、 放磨:泥漿、釉漿達到規定的細度後從球磨機中放出。
7、 過篩入池:泥漿過篩入漿池,釉漿過篩入釉池或釉缸。
8、 陳腐:泥漿、釉漿使用前存放一定的時間,以使其更加好用。
二、造型工序(二道)
設計→造型(旋模子兒、雕塑)
1、 設計:根據藝術構思或客戶要求畫出作品圖樣。
2、 造型:根據設計圖樣,圓器類作品用機輪旋出模子兒;人物、動物或異型類作品用可塑泥雕塑出泥子兒。
三、制模工序(九道)
打漆→分線→閘子兒→打油→和石膏漿→注石膏漿→修模→揭扇→制套
1、 打漆:在造好的模子兒上刷上調好的清漆,以利於翻制模型。
2、 分線:在打好漆的模子兒上合理地畫出模型分塊線。
3、 閘子兒:翻制第一扇模型時,未翻的部分須先用泥閘起來。
4、 打油:澆注模型前,在模子兒上刷一層油以利翻模。
5、 和石膏漿:在石膏桶中倒入適量的水,把石膏粉按比例加入水中,攪拌成一定稠度的漿。
6、 注石膏漿:把攪拌成的石膏漿注入閘好的模子兒待翻處。
7、 修模:待石膏漿凝固後,按照要求把石膏模外面修刮平整。
8、 揭扇:按以上步驟,逐扇把一套模型翻制完成。
9、 制套:利用翻製成的第一套模型製成外套,可大量復制同樣的模型。
四、成形工序(二十九道)
(一)、注漿成形(十二道)
清模→合模→量斗昌濃度→過籮→注漿→放漿→開模→修坯→粘接→打章→乾燥→抹坯
1、 清模:把模型內外全部清掃干凈,以免混入雜質。
2、 合模:把模型逐扇合對起來,不留縫隙並捆紮牢固。
3、 量濃度:把漿缸中的漿打均勻,並用濃度表量出所需的濃度。
4、 過籮:把合適濃度的漿起入注漿桶時過籮,保證漿中不混入雜質。
5、 注漿:把漿注入合好的模型中,並注意經常添漿。
6、 放漿:注漿到一定時間,待坯體達到所需厚度時,把模型內多餘的漿放出來(實心注漿不放漿)。
7、 開模:模型中的坯體硬化到一定程度時,把模型打開。視具體情況取出坯體或稍頃再取出。
8、 修坯:對具有一定硬度的坯體按照形體要求進行修整。圓器一般要在機輪上旋削坯體,人物、動物及異型類則手工修整。
9、 粘接:把坯體的各部分粘接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坯體。
10、打章:修好的坯體在底足部列印上窯廠或製作者的名號。也信銷納有的把名號章預先制出,然後再粘結在坯體上。
11、乾燥:修整好的坯體放在有一定溫度的地方進行乾燥。
12、抹坯:乾燥後的坯體用海綿蘸水把坯體表面抹光,使其符合精坯要求。
(二)、拉坯成形(八道)
泥漿脫水→練泥→揉泥→拉坯→旋坯→粘接→打章(刻字)→乾燥
1、 泥漿脫水:拉坯泥須先使泥漿脫去一定的水分,變成軟硬適中的泥料滑沒。
2、 練泥:把泥料練得均勻一致,不含空氣或含很少空氣。練泥有機器練和人工練兩種,機器練用真空練泥機,人工練用手工鏟泥殺練。
3、 揉泥:把練好的泥揉成大小合適的泥塊。
4、 拉坯:把泥塊放在轉動的輪子上,根據預先的設計,用手拉出各種器型,即為毛坯。
5、 旋坯:在機輪上把毛坯旋成厚度合適、造型美觀的坯體。
6、 粘接:在坯體上粘接耳、足、鼓釘等附件。有的還在坯體上進行捏塑裝飾,使其更加美觀。
7、 打章(刻字):在坯體底足內或其它部位打上作者印章,或作者刻字、落款等。
8、 乾燥:對完成的手拉精坯放在有溫度的地方進行乾燥。
(三)、印坯成形(九道)
清模→合模→搓泥條→印坯→開模→修坯→粘接→打章(刻字)→乾燥
1、 清模:把模型工作面清除干凈,以防雜質進入坯體。
2、 合模:把分塊模型合對起來。在印坯的過程中,根據需要有的先合模,有的邊印邊合,有的分模印坯後再合,不一而足。
3、 搓泥條:(搓泥條之前也先經過泥漿脫水、練泥這兩道工序,因與前面手工拉坯項重復,這里就省略了。)把練好的泥拍成泥餅或搓成粗細合適的泥條。
4、 印坯:把泥餅或泥條放入模型內,用手拍打成一定厚度的坯體。
5、 開模:待坯體硬化至一定程度時,打開模型。
6、 修坯:把坯體表面的泥紋或高低不平處修平整,圓器並要進行旋削。
7、 粘接:把耳、腿等附件粘接在坯體上。
8、 打章(刻字):在坯體底部或其它部位打上作者印章,或作者刻字、落款等。
9、 乾燥:把完成的坯放在有溫度的地方進行乾燥。
成形工序中還有其它一些成形方法,如盤泥條、泥板圍接、徒手捏制等,這些都屬於現代陶藝創作手法,本文省卻不論。
五、素燒工序(七道)
驗坯→支棚板→裝窯→入窯→燒窯→冷卻→開窯
1、 驗坯:對入窯的精坯,按照精坯標准進行檢驗,合格者方可入窯。
2、 支棚板:按照所裝坯體的大小調節棚板的高低和架層,在窯車上用支柱把棚板支平支穩。
3、 裝窯:把合格的精坯按照品種不同分類裝在支好的棚板上。
4、 入窯:窯車裝好後,緩慢而勻速地推車入窯,並關閉窯門。(也有較小的氣窯,不用窯車,可直接在窯內裝窯。下釉燒入窯同)。
5、 燒窯:按照素燒的升溫曲線進行氣燒操作,達到燒成溫度時止火。
6、 冷卻:按照素燒的冷卻制度進行冷窯,以防素胎驚裂。
7、 開窯:當窯溫冷卻至規定溫度時,打開窯門,拉出窯車,取拿燒成的素胎。
六、上釉工序(八道)
檢素胎→上水→量濃度→撈釉→上釉→乾燥→刷釉→清足
1、 檢素胎:把素胎逐個進行檢驗,剔除不合格素胎。
2、 上水:合格素胎逐個清灰上水,以使釉在素胎上結合緊密。
3、 量濃度:把釉缸中的釉漿攪拌均勻,並用濃度表量出合適的濃度。
4、 撈釉:用籮撈取混入釉缸釉漿中的雜質,以保證釉面質量。
5、 上釉:採用涮釉、浸釉等方法上釉,使素胎內外皆有釉。
6、 乾燥:上好釉的釉坯,放至有一定溫度的地方進行乾燥。
7、 刷釉:為達到要求的釉層厚度,乾燥後的釉坯上再塗刷上一層釉。
8、 清足:把釉坯足子上及其它地方多餘的釉子清除掉。
七、釉燒工序(八道)
支棚板→清棚板→灑砂→裝窯→入窯→燒窯→冷卻→開窯
1、 支棚板:按照所裝釉坯的種類,支平支穩合適的棚板架層。
2、 清棚板:棚板支好後,把棚板上面磨平,下面清凈。
3、 灑砂:在棚板上灑一層薄而勻的耐火粉砂,以防止產品燒後粘足。
4、 裝窯:把釉坯按照不同品種裝在合適的棚板上。
5、 入窯:把裝好釉坯的窯車緩慢而勻速地推入窯內,並關閉窯門。
6、 燒窯:按照氣窯釉燒工藝制度進行燒成操作,到最高溫度時止火。
7、 冷卻:按照釉燒窯的冷卻制度進行冷窯。
8、 開窯:當窯溫冷卻至規定的溫度時,打開窯門,拉出窯車,取拿成品。
八、檢驗工序(一道)
檢選分級:把成品逐個進行檢驗,按照鈞瓷標准進行分級,對於正品以上的登記入庫,對於殘次品進行缺陷分析後作銷毀處理。

❾ 古人要製作一把鋒利的寶劍,要經過哪些熱處理工藝

滲碳就是增加鋼鐵製品的碳含量,我們現在通常把含碳量0.3—0.6%左右的叫中碳鋼,之上到2%左右都是高碳鋼,再高就是生鐵,之下到0.1%是低碳鋼,再下去就熟鐵了。鋼的含碳量越高就越硬。古代通常都採取表面滲碳,以提高鋼鐵製品的堅硬度。

除滲碳外,淬火也是提高硬度的重要技術,一般在滲碳之後進行。

二、淬火

第一就是單一介質淬火。這不用多說了吧,把燒到溫度的工件往水或油里一滋就可以了。

第二是雙液淬火。也就是用不同的液體淬火。前面說的綦毋懷文在造宿鐵刀時,「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就是鹽淬、油淬的雙液淬火。這種淬火產品,硬度當然合格就不說了,關鍵是其耐磨和彈性也很好。

第三就是敷土燒刃了。這種技術本質上還是單一介質淬火,但問題在於它在工件外不需要淬火的部位加了含碳泥土進行包裹,需要淬火的部位一般有一層非常薄的膏劑,通常含有大量的碳氮成分,等膏劑干後,進行淬火。這種做法在唐時還有,之後失傳。日本則一直保持了下來,日本刀就是這么淬火得到刃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