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學習山水畫要經歷幾個階段
山水畫的學習應該包括三個重要步驟,缺一不可。那就是學習傳統、對景寫生和精心創作。7 k4 W( P' W* g9 ~1 M$ P
學習山水畫,首先要臨摹古人的優秀作品。臨摹的目的是什麼?無疑是學習古人精湛的繪畫技巧:如筆墨技巧、章法技巧以及勾皴點染的基本技法。這是一個寂寞的過程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1 k& p( W" W6 Q7 b0 N- g
掌握了山水畫的基本技巧就應該到大自然中對景寫生,大自然是一本豐厚的教科書。李可染先生曾說過:學習山水畫要研究兩本書,一本是傳統,一本就是大自然。可見到大自然中去,觀察生活、提煉生活是山水畫家必不可少的必修課。因為臨摹只是解決了筆墨與技巧的問題,而只有寫生才能學會如何把自然界的真實山水景緻提煉概括成畫面上山水形象。五代畫家荊浩「寫松數萬本,始得其真」。白雪石、李可染等大家更是足跡遍及祖國的大江南北,名山大川。這種能力的培養決非一朝一夕的工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e% x O0 k( J0 f當你具備了以上兩種能力就可以進行創作了。山水畫的創作就是畫家把自己的主觀審美情趣和大自然真實山水完美結合形成山水畫作品的過程。創作時要按照自己的審美情趣對所搜集來的素材進行從新加工,包括取捨、變形、提煉、概括等,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極具藝術感染力的典型形象。所以對景寫生並不能完全等同於創作,因為那隻是搜集素材的過程。對景寫生就象律師搜集證據,精心創作則象律師在法庭上的應訴,應訴要比搜集證據復雜的多。如果一個山水畫家不能完成創作這一步,就只能局限於臨摹他人的作品或機械地描摹自然。: h; t- v$ [' f# f" O- B
今天是一個追求享受的時代,能忍受寂寞,甘於清貧走完這三個步驟的人越來越少。尤其對於後兩個步驟,更是這樣。寫生畢竟是去物質生活相對落後的山野之地,創作那更是艱辛的腦力勞動,於是很多人就停留在了第一個步驟:臨摹。今天能看到許多山水畫作品其實就是古人作品的復制或位移後的復制。反正古人已經去見馬克思了,不會從地底下出來指責你侵犯了他的知識產權。這樣的作品從美術作品的角度來說它缺乏時代感,同時也無法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所以顯得死氣沉沉、千人一面。科學求同,藝術求異,這樣的作品顯然是缺乏藝術生命力的。
學習中國山水畫的途徑是「既要師古人,又要師造化,師古人不若師造化」。只有這樣才是正確的,也就是說,既要學習古人的畫跡,更要學習古人「畫師造化」之心。所以要向古人學習,學習他們的技法,如筆墨技巧、山石林泉的畫法、構圖布局的規律及畫理、畫論。這首先要通過臨摹。先臨摹樹石等局部的畫法,掌握好中國山水畫的基本技法,然後再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愛好去選擇,選准某一家。可先從有關書籍中了介這位畫家的相關情況,如作畫風格、用筆用墨、構圖布局等特點。先從局部如樹木、山石等開始,再逐漸地臨摹整幅作品,務必達到極為熟練的程度。經多次臨摹後,還要能默寫,把整幅畫默寫出來,要一閉上眼睛,眼前就現出這幅畫,且還要下筆就似這一家的畫法。然後就要向自然學習,如黃賓虹先生說的「登山臨水」,去對景寫生,在寫生中把從古人那裡學到的技法在對景寫生中消化。此後,再換一家,同樣要學到極熟之後再去寫生;再換一家,再寫生……要「行萬里路」,要胸藏三山五嶽、五湖四海。臨多了,寫生多了,達到了「造化入畫,畫奪造化」的境地,再多讀、多看、多問、多悟、多畫。多讀:先讀有關的、主要的書。多看:多看畫冊、畫展、古人的畫、今人的畫,仔細看、認真地看、深入地看,看他們是怎樣用筆的,怎樣用墨的,怎樣畫樹石煙雲的,怎樣布局的等等。www.findart.com.cn
多問:問老師、問同學、問行家,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但更是要問自己,問自己是為什麼……多悟:就是多想、深入地想、想透、想到底、想到破解的程度。要做到這四個多還真是不容易,因為這不但關繫到自己,還關繫到別人。多讀、多看、多問、多悟之後,就是多畫多動手,這對於「畫」家是最根本的,前面的四個多最終就為了這一「多畫」。只要做到了這「五個多」,就必能至「我自為我」之境。即使不通過臨摹來學習傳統再進行創作,是歷來學習中國畫必不可少的途徑。即使是在當今中西藝術日益交融的時代,古人的作品依然是啟發創作靈感,探索藝術規律的源泉之一。中國山水畫的教學,大體說來分為三個階段,臨摹、寫生、創作三位一體,因此作為中國山水畫三位一體教學原則中的臨摹課,在山水畫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占據著重要位置。
學習中國山水畫,臨摹是必不可少的學習途徑和方法,也是山水畫學習最重要的內容。古人在總結中國畫的學習步驟時說:「先以古人為師,再以造物為師,最終當以心為師。」(董其昌)就是說學畫,首先要學習前人的傳統和方法,掌握形式,然後再向大自然學習,最後將兩者綜合起來表達自己,這是古人學習方法的經驗總結。「初學於知筆墨,須臨摹古人」「學不師古,如夜行無燈」,這些論述都是經驗之談。
中國畫的繪畫形式和這種形式的語言核心——筆墨,是在中國畫獨特的文化、歷史、社會和自然環境下所產生的,經過長時間的一代又一代繪畫藝術家的不斷繼承、完善、發展、創造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有一個不斷完善發展的過程,要學會這個形式,就必須掌握表現這種形式的語言。中國畫的筆墨語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在現實中的表現物象身上是看不見的,是一種抽象的繪畫語言。所以要掌握這種筆墨語言,必須首先向前人學習。在掌握了這個特殊的語言基礎上,才有可能進入這個領域,而在這個領域的造詣,所能取得成就的高低,取決於對這種語言的把握程度,而學習這種語言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臨摹。這就是中國畫,再具體一點說是山水畫和其他畫種不同的地方。
在臨摹伊始,要選擇一些歷代大師的作品作為臨摹的對象,目的是建立一個高品位的起點,眼界高,認知著落點的層次就高,也少走彎路。如果所選擇的臨本格調不高,起步不高,將會終身受累。古語中有「法乎其上,僅得其中,法乎其中,僅得其下」的道理,所以一定要選擇好的臨本。在臨摹過程中也可以選擇一些近代大師的中期作品作為臨摹的範本,因為這類大師的早期作品中尚帶有先賢的較多痕跡,而自己的風貌樣式又未形成,至於晚期的作品又太多個性化,不宜模仿。所以,中期作品,往往是這些近代大師畫法、風貌的轉型期,其作品畫面的布局和筆墨運用在此時都比較認真和精到。
有了好的臨本,還得有正確的臨摹方法,首先臨摹之前要讀畫,「讀」是研讀、解讀、分析的讀。要對所臨作品進行分析、研究,了解臨本的筆墨特點,方法步驟,作品整體氣韻等,即使臨摹古代名家的作品,也要善於學習,因為每一個名家,有他的長處,也有他的短處,所以一定必須要有辨別好壞的能力,看出哪些是它的好處,哪些是它的不足之處。要選取其可以吸收的東西盡量吸收過來,加以消化。臨畫不是一樹一石,照抄一遍,這樣的臨,好處不多,必須找尋其規律,以及用筆用墨的方法,問個所以然。
在臨摹的過程中心態很重要,一定要能收住心,不要粗心大意,似是而非地草率臨摹。臨畫最好是先易後難,先簡後繁。從山石樹木開始畫起,先畫單棵樹,然後再畫雜樹、叢樹;先畫一塊石,然後再畫一組石。先臨物象結構比較清楚,筆墨比較規范的畫,然後再臨變化較多,較復雜的畫;先臨局部,然後再臨整幅;相對先縮小臨摹范圍,力求在研究深度上最大限度地做到精微深入,在畫幅上不要貪大,不求快。在臨完一幅畫時,要把臨的畫與范畫做一比較,看看有什麼問題及差距,然後再重新臨摹一遍。再臨時,就應用針對性地解決前一次臨摹中存在的問題。要能通過對一張畫的臨摹,即練習和解決手頭上的筆墨技法,也要能分析透這張畫各方面的的藝術特點,這樣既提高了自身的筆墨技法,同時也增進了藝術修養及對畫的辨識能力。
中國山水畫的構成元素中,樹、石是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在臨摹過程中,對於樹石的學習首先要認清規律,自然界的樹石多種多樣,在研究掌握它們的共同之處時,也應該清楚不同之處的特徵。比如:樹木之間的共同點是它們的枝條,生長組合規律相同.枝條從樹幹上長出,一左一右向上延伸,一長一短,一疏一密,這樣規律對各種樹基本一致。它們的不同處在於枝條的走向,枝條向上長的是一種樹,例如槐樹等,枝條向下長的是另一種樹,例如柳樹等,枝條平行的又是一種樹,例如松樹、桐樹等,這些不同之處再加上不同形狀的葉子,各種各樣的樹就出來了。石頭也是同樣,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是外形和紋理的走向。共同點是石頭大小組合規律和紋理的疏密規律。在臨摹的過程中歷代大師們把這些不同之處形象化和符號化,就出現了合葉皴、雲頭皴、牛毛皴、折帶皴等。因此我們在臨摹作品的同時應對物象之間的差異有所認識,往往把捕捉到的這種不同加以圖像化,就是一種山水畫新樣式的出現。
學習山水畫不但需要臨摹,而且還要畫寫生,臨摹是學習山水畫的初級階段,通過臨摹可以深入研究和掌握前輩的繪畫語言,吸取別人的藝術經驗,豐富我們的表現手段,但臨摹是學習而不是創作,一味的臨摹會陷入「泥古不化」失去自身所具有的獨創能力,成為別人作品的復制機器。所以山水畫大師李可染曾說過「要以最大的力氣打進去,用最大的力氣走出來」,這其中的「打進去」和「走出來」就指的是臨摹和寫生。只有通過寫生認識掌握自然規律,體會前輩畫家用筆用墨的用意所在,了解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物象是如何轉化為繪畫形式語言的,最終「化古法為我法」,「古為今用」。
總之,學習中國山水畫,臨摹是必不可少的學習途徑。臨摹是一個丹青家終身要做的功課,只有開始而沒有結束,只不過在不同的時期,臨摹所採取的方法不同而異。能獲得大成,小成亦必矣。
❷ 國畫學習的步驟有哪些
國畫學習的步驟:
1、初學國畫的必需用品
首先,畫畫的工具材料。其實很多網站和書本都有介紹,國畫的工具材料較多,但對初學的朋友來講,只要准備一些必須的就行了。 買什麼工具材料就要看你先確定學什麼,工筆的工具和寫意的工具材料是有區別的,主要體現在筆和紙張上。
2、工筆首先要選1、2支左右的勾線筆(一般為硬毫),要求 有筆鋒、有彈性,比較細。比如一般店裡的衣紋筆、葉筋筆之類的,以能畫出流暢而細勻的線條為好。其次工筆還需要2、3支暈染用的筆,買一般的白雲筆(兼毫)就可以了,當然也可以用一些羊毫筆,如果需要大面積的暈染可以准備一支底紋筆!紙張工筆以熟宣為主。
3、必須練好基本功
書畫中的基本功較多,但最基本的基本功,就是畫交叉線和圓線.
為什麼要畫交叉線、圓線和波浪線?中國畫的基本筆法就是線條,線條造型舍棄了光源、明暗和體面,重在表現物象的形狀和結構關系,並通過這些表象去表現物象的本質特徵,這就是通常所說國畫的「以線立骨」。中國畫中的「骨」,乃是支撐藝術形象,使之富有精、氣、神的本質表現。
4、有條件的初學者能直接對照老師的真跡揣摩臨寫最為理想,但沒有條件的用復製品或印刷品也是可以的。總之要選擇藝術水平較高,有臨摹價值的古今作品,用以學習掌握傳統筆墨技巧,體察古人今人的用心。但對待臨摹不能抱實用主義態度,一般從臨摹到掌握及至應用,都有一定的距離,不可能有現成的拿來套用。
❸ 怎麼學畫山水畫用什麼工具有什麼技巧注意什麼等等。。。。
山水畫的基本功
(一)、造型能力的鍛煉
①塑造形體的能力。 ②表現空間的能力。
(二)、自然規律的研究
包括山、水、樹、石、建築、舟車、煙雲、流水等。
(三)、對傳統技法的學習
「傳統、生活、創作三位一體」即「監摹、寫生、創作」。對傳統的學習、研究是山水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臨摹學習是為了借鑒,決不可在自己的創作中照搬照抄。
臨摹分為整體臨和局部臨。整體臨便於領會精神,局部臨便於掌握技法,兩方面相互相成,結合進行。
(四)、專業工具的運用
主要指筆、墨、紙、水、色等性能的了解和掌握運用。
三、山水畫的基本技法
(一)、筆法:中國畫在用筆方面的要求是很高很嚴格的,這些嚴格的要求就是所謂「筆法」。
唐代張顏遠在《歷代名畫記》里提到「夫物象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式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
1、筆法的原理
自古用筆講「筆意」、「筆理」、「筆法」、「筆趣」,「意」即主觀感情、認識,「理」即客觀規律,「意」與「理」結合即產生「法」和「趣」,「法」是主客觀辯證統一的產物。李苦禪說:「畫至書為高度,書至畫為極則。」好的中國畫,合起來看,筆筆都是形象。折開來看筆筆都是書法。這也就是「見筆而又無筆痕」的原理所在,實際上是用筆合於自然規律,使人看了之後,感受到的是形象而忘記了是用筆的筆痕。
2、用筆的幾點要求:平、留、圓、重、變
(1)平,如「錐劃沙」(力量勻實,不結不滯)
(2)圓,如「折釵股」(豐腴、圓潤、富有彈性)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積點成線)
(4)重,如「高山墜石」(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5)變,如「百川歸海」(極盡變化,復歸統一)
(二)、墨法
用筆和用墨是分不開的,所以稱為「筆墨」。明代莫是龍在《畫說》中提出:「古人雲:有筆有墨,筆墨二字,人多不曉,畫豈無筆墨哉?但有輪廓而無皴法,即謂之無筆;有皴法而無輕重、向背、明晦即謂之無墨。」
墨法很多,下面作重介紹「積墨」和「破墨」兩種。
1、積墨法:
簡單說即是層層遞加。要點有三:
①第一遍干後再加第二遍
②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補充、交錯,不是第一遍的重復與描繪復線,加之結果是多種筆法的交匯統一。
③每加一次都要保持極強的整體觀念,當疏則疏,吾密則密。
2、破墨法:是在前一筆不太干時,趨勢再補充上去另一筆使其融和滲化,合二而一渾然一體,產生鮮活生動,和諧滋潤的效果。
只有積墨,易厚而不潤活,只有破墨,易活而不厚實。
(三)、色法:
①色墨重疊法
②色墨對比法
③色墨混合法
④用水、黃賓虹說「水是用的,不是洗的」。
水在作畫時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材料。
四、山水畫的學習步驟
(一)樹法:
樹 在山水畫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成因素,古人雲:「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由此可見樹在山水畫的地位。
1、樹的生長規律和表現方法:
(1)初春樹法:枝幹宜蒼勁多枯少葉,墨氣宜澗,山石宜用披麻,少苔點。技有鹿角,魚骨,雀瓜等。
(2)仲春樹法:畫樹干要遒勁並向上發柔嫩小枝,點以胭脂兼嫩黃綠葉著以深綠,山石宜用小披麻,點宜用小混點或胡椒點。
(3)季春樹法:基本與仲春同,只是小枝柔長而繁榮,點以嫩綠,山石宜長披麻。苔以橫點。
(4)孟夏樹法:樹葉茂陰濃,設色清翠,忌點紅葉,其間可摻雜一些枯樹(死樹),有枯有潤,更有生氣。
(5)仲夏:萬木陰森,降水較多,故樹葉肥潤,畫山石宜雲頭皴或解索皴。
(6)季夏:樹葉宜蒼勁而下垂。
(7)孟秋:草木漸漸蕭殺,樹宜遒勁,小枝點要蒼老,若點葉須筆筆有力,著色以青而黃綠,枯枝宜以青和墨或朱或黃點之。
(8)仲秋:枝多葉少,枝鞘宜點朱黃,更有金秋之象,可加以果實。
(9)暮秋:枝幹宜瘦勁,色以青或朱。
(10)孟冬:木葉脫盡,樹多不點葉,枝與干用筆宜枯而勁,宜著淡赭,枝幹內染淡墨。
(11)仲冬:無葉,枝枯老,用筆宜僵勁而古拙,枝多下垂,干染淡墨,內先染淡赭墨,山石宜大斧劈,少點苔草(或不點)。
(12)季冬:干宜古怪,枝宜僵曲,小枝宜短禿遒勁,干枝均用墨染。
2、畫樹的步驟
樹由四個部分組成:主幹、支幹、細枝和葉
(1)、主幹:畫樹一般都從主幹開始,先畫左邊一條線,後畫右邊,這樣便於觀察大小和位置,兩條線要協調。
(2)、支幹:畫完主幹就接著畫支幹,要注意樹的生長規律,即上小下大,支幹要四面生長。
(3)、細枝:畫細枝是支乾的繼續,秋冬無葉樹和枯樹才畫,如果畫夾葉樹就可以不畫了。細枝的組織形式有多種。
(4)、葉:樹葉是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山水畫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叢樹的表現,一方面要求樹的區別和變化以及層次感,就得用不同的樹葉來區分,樹葉有夾葉和點葉的區別,另一方面得用濃淡來區別。無論是夾葉或者是點葉,組織形式也有多樣。
(二)山石法
畫山石要注意大小山石的組織和穿插,畫山石一般分四個步驟
1、勾:勾輪廓和結構,這是造型的重要一步。
2、皴:使平面的輪廓產生體積感和質感,它包括擦。在皴的方法上,千百年來,各個時代的畫家們承前啟後,建立了較為完整的體系。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皴法
(1)短披麻皴:宜表現冬春之山,原因是冬春時節草木蕭條,樹葉基本脫落山石的坑窪全裸露出來。用此法就表現這種質感。山頭苔點宜以小混點或胡椒點。
(2)長披麻皴法:宜表現季春至初秋之景,原因是草木繁茂,山石全被草覆蓋。故表現的是草木一層層的質感。點宜用一字或橫點。
(3)大米點皴:宜表現春天雨景,畫法是先畫輪廓,然後以點代皴,反復多次,由濃到淡。
(4)小米點:宜表現秋天雨景。
(5)雨點皴:宜表現仲冬之山,筆筆質感。
(6)折帶皴:宜表現河邊山石,點用插針。
3、染:包括染色和墨,是使體積感更加凸現的繼續。
4、點:點醒,使平淡的畫面生動起來,近點為苔,遠點為樹。
(三)雲、水的畫法
中國畫講究知白守黑,雲和水在畫中的作用就在於此,它是使畫面生動的重要手段,雲和水一般不用怎麼去畫,加深周圍的山石和樹木就凸現出來了,當然內部也需要加一些動態線來體現。
(四)建築的畫法
建築是山水畫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因勢而定。
點景的人物和動物也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五、山水畫寫生
(一)山水畫寫生的意義
「師造化」是歷代有創造性的山水畫家的必由之路。是山水畫發展創新的前提條件。「生活是藝術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寫生是山水畫基本或訓練中最關鍵的訓練。
(二) 山水畫寫生的方法步驟
1、方法:(1)、速寫 ( 2)、憶寫 (3)、慢寫
2、步驟:
(1)選景 :自然界不是什麼都能入畫的,要有選擇。
(2)靜心觀察:選取生活中最生動、最有代表性的東西。
(3)凝神構思:對事物有選擇的表現。
(4)意匠加工 ①剪裁 ②誇張 ③組織(經營位置)
(5)落墨作畫:①起稿、②鉤線、③皴察、④點染、
⑤收拾整體。
⑥著色。根據季節和畫面需要而隨類縛彩
注意事項:
①樹只需畫樹干、支幹、小枝即成。
②忠實於自然,但不是照抄自然。
③落墨前部分即十分之七忠實於自然,後部分即十分三忠實於畫理。
④注意對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理解。「山形步步移」
另外一定要注意線條的運用,線條用好了山水會很有味道的
❹ 學習國畫要什麼步驟
國畫的門類很多,技法也都不一樣,初學國畫應該有個規范的方法程序,否則會影響以後的發展.
提以下幾點建議
一,初學國畫,山水花鳥都可以作為入門,但是11歲畫山水可能會覺得枯燥,很難於理解山水的技法,和意境.而且,國畫山水主要用墨,顏色很少.對於11歲的兒童來說會覺得單調.所以建議先從花鳥入手.
因為花鳥繪畫題材比較多樣,顏色相對豐富,兒童喜聞樂見.容易產生興趣.比較適合兒童學習.
兒童學習國畫,我認為應該以寫意花鳥為主,時間充裕的話,可以學習一點工筆.
二,老師一定要選擇好,國畫是中國傳統繪畫,有其自身完備的技法和傳統,這里,老師顯得尤為重要,當然不一定是名師大家,但一定要規范,而且能做好范畫.
三,要堅持學習,單單一周一次是不夠的,要每天動筆.並且,要有幾本好的教材.王雪濤,孫其峰,蕭朗,蘇葆楨先生的技法完善規范,可以試選.
❺ 如何自學山水畫
學山水畫啊.
這樣的:
中國畫與西畫屬不同的兩個繪畫體系,成年人如果是去走素描和色彩再轉到國畫里來就走彎路了.很多畫西畫的,如油畫家由於他們對西畫體系的認識會使他們產生一種觀點.認為素描,色彩是一切繪畫的基礎.所以也認為國畫也是這樣的.其實並不是的.
國畫,當然包括山水在內,他的基本功是書法和白描.有了這兩個基本功畫起國畫來會輕松很多的.
如果學山水畫應該怎麼學?
這樣學,國畫和書法一樣,都是從臨摹學起的.而且和書法一樣,一般是要求學習者先擇一家,當然這一家是歷史上已經證明的大家.然後堅持不懈,臨摹到能與原作達到9份象左右,就算是到家了.那時基本上也就能算得上一個優秀的畫家了.如果你有創造力,能吸收其它山水大家,或其它畫種,或寫生大自然等等各方面營養後,能形成自己的風格,你應該就可以成大家了.
哈哈,你能嗎?
大部分人一生可能都太短了哦.
應該從哪裡起點?
先了解一下中國畫史,中國書法史,對歷代風格和大師有一個了解,然後各選一個大師的作品來臨摹.
這個選摹本很重要會影響到你一生.最好是選前再問一下名師.我想只是問一下,人家不會收你錢吧.
然後就臨摹吧,不會臨,臨不象然後就找書看,看不懂,問老師,千方百計使出來,反正要臨象.
記住是書法,山水都要臨哦,齊頭並進,也可以交替進行.或各有重點.
http://hi..com/%C6%D3%B5%C0%D5%AB%D6%F7/album/%C4%AC%C8%CF%CF%E0%B2%E1
❻ 畫山水畫要有什麼步驟
1、設色
設色山水有淺絳、青綠和沒骨之分。青綠山水中又分金碧、大青綠、和小青綠。淺綠山水:它是在完成勾、皴、點、染的墨筆山水的基礎上敷以淡赭來表明山川樹木的氣氛和彩色的。但一定要淺,也有與長青、草綠結合著用的,一般不用石青、石綠。
2、沒骨山水
此法不用墨打輪廓,直接用顏色畫。但是用筆、用墨較難,現在很少見,有時在畫遠山時亦可試用。初學不易掌握。
3、青綠山水
青綠山水的特點就是要減少皴法,渲染石青、石綠以前需要打底色,目的是起襯托作用,使青綠色既厚重又鮮明。小青綠山水的畫法是先用赭石打底子,然後另上花青和草綠,最後上石青、石綠。
4、大青綠山水只勾而不皴
一般是用赭石和石硃砂打底子,著石青、石綠要分幾次渲染。如果在大青綠山水上勾金,便成了金碧山水了。
❼ 學習國畫要什麼步驟
國畫的門類很多,技法也都不一樣,初學國畫應該有個規范的方法程序,否則會影響以後的發展. 提以下幾點建議
一,初學國畫,山水花鳥都可以作為入門,但是11歲畫山水可能會覺得枯燥,很難於理解山水的技法,和意境.而且,國畫山水主要用墨,顏色很少.對於11歲的兒童來說會覺得單調.所以建議先從花鳥入手. 因為花鳥繪畫題材比較多樣,顏色相對豐富,兒童喜聞樂見.容易產生興趣.比較適合兒童學習. 兒童學習國畫,我認為應該以寫意花鳥為主,時間充裕的話,可以學習一點工筆.
❽ 怎樣學習國畫 初學國畫的學習步驟
初學國畫的必需用品
首先,畫畫的工具材料。其實很多網站和書本都有介紹,國畫的工具材料較多,但對初學的朋友來講,只要准備一些必須的就行了。 買什麼工具材料就要看你先確定學什麼,工筆的工具和寫意的工具材料是有區別的,主要體現在筆和紙張上。 (1),工筆首先要選1、2支左右的勾線筆(一般為硬毫),要求 有筆鋒、有彈性,比較細。比如一般店裡的衣紋筆、葉筋筆之類的,以能畫出流暢而細勻的線條為好。其次工筆還需要2、3支暈染用的筆,買一般的白雲筆(兼毫)就可以了,當然也可以用一些羊毫筆,如果需要大面積的暈染可以准備一支底紋筆!紙張工筆以熟宣為主。
(2),寫意畫的毛筆相對要求並不嚴,勾線筆可選長鋒的,比工筆用的要粗,根據習慣可選羊毫和狼毫都可以,一般初學的選硬毫為好,比較容易把握;其他可備3支左右大小不一樣的筆用來點寫暈染,以兼毫和羊毫為宜。紙張寫意以生宣為好! (3),不管工筆還是寫意,選筆的時候都要把握「尖、齊、圓、鍵」的原則。「尖」就是要有筆鋒;「齊」就是筆鋒的毛打開後看起來比較平齊,不會參差不齊;「圓」就是筆鋒聚攏後比較圓潤,「健」就是筆鋒要有彈性,不能軟弱無力。其中的「尖」和「齊」尤其重要。當然,還有一條就是筆桿要直,不要彎曲。
(4),還要准備:國畫教材、國畫顏料、調色磐,墨、宣紙、氈墊(舊毯子也可)、筆記本,鉛筆.
2,必須練好基本功
書畫中的基本功較多,但最基本的基本功,就是畫交叉線和圓線.
為什麼要畫交叉線、圓線和波浪線?中國畫的基本筆法就是線條,線條造型舍棄了光源、明暗和體面,重在表現物象的形狀和結構關系,並通過這些表象去表現物象的本質特徵,這就是通常所說國畫的「以線立骨」。中國畫中的「骨」,乃是支撐藝術形象,使之富有精、氣、神的本質表現。單純以線立骨的骨架而言,即是指線的運用要強調線的表現力,利用線的長短、粗細、轉折、頓挫、輕重、疾徐、剛柔、強弱、濃淡、光毛等變化去表現物象的神態、形體、質感、動勢、節奏、空間等等造型因素的各個方面。使線融於形象之中,才能完成富有個性的造型形式的營造。這是以線立骨最基本的具體體現。
3、「臨摹入手」是必經之路。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國畫是中國的傳統國粹之一,經過數千年歷史的熔治,形成了一套特有的表現形式。它經古往今來無數畫家師法造化,並以自我的審美理想意趣加以熔鑄而成。這為中國民族所特有,因而具有鮮明強烈的民族色彩。如線描中的高古游絲描、釘頭鼠尾描、鐵線描等,是最初為了表現不同質地的衣著、花鳥等,經過畫家長期的潛心體察、琢磨,或從表現其他對象獲得啟發借鑒而形成的一些表現手段,是以客觀對象為依據的主觀創造。其本身已具審美價值,不因時空關系而獨立存在。它便於人們應用這些程式進行藝術的再創造,由於人有性格、趣味、修養的差別,應用時便出現千差萬別,不盡相同。又有人不滿足現成的程式,並加以變化創造,於是又出現各種新的表現程式。如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並為人們所確認,那麼老的程式被取而代之,成為歷史的陳跡,而新的程式又將為以後的人們接受或改變創造。因此,程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傳統的中國繪畫正是如此不斷地交替往復向前發展著。只要是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觀點、審美標准,通俗的講就是大家認為好看漂亮的作品,就能在歷史的大浪淘沙中保存流傳下來,這就是國畫數千年流傳下來的客觀規律。
我們講繪畫有程式的表現方法,即表現某個畫材,應當這樣畫而不應當那樣畫,這是前人為我們提供寶貴的作畫經驗,也是藝術的結晶,為我們學習繪畫帶來借鑒之便。有借鑒與無借鑒的藝術品,就有高雅粗俗的區別。所以,學習掌握傳統繪畫的表現程式,就成為入中國畫之門的「敲門磚」了。對於一個真心喜歡國畫的初學者來說,有效的捷徑當推「臨摹入手」。古往今來,所有的國畫大師均是從 「臨摹入手」,才得以成為一代大師的。
臨摹是初學畫者入門的主要途徑,特別是對名家名作的臨摹。學畫者通過臨摹可以學會和掌握藝術特色特點與技巧。臨摹名家作品,要先觀察作品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耐心揣摩作品的運筆方式,掌握作品的事物表現形態,認真研究作品的精神氣質。
4、選擇臨摹范畫十分重要
「臨摹入手」就必須要有樣畫,有條件的初學者能直接對照老師的真跡揣摩臨寫最為理想,但沒有條件的用復製品或印刷品也是可以的。總之要選擇藝術水平較高,有臨摹價值的古今作品,用以學習掌握傳統筆墨技巧,體察古人今人的用心。但對待臨摹不能抱實用主義態度,一般從臨摹到掌握及至應用,都有一定的距離,不可能有現成的拿來套用。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臨摹一個完整的作品,難在上色階段,最少要畫一百張以上,才能真正基本初步掌握臨摹技巧。
面對一件臨摹範本,首先要認真進行讀畫。分析一下範本的技法特點,是屬於蒼勁剛健一路還是圓潤渾厚一路,找出其筆墨有哪些規律,進而研究臨本的布局以及程式因素,做到心中有數,閉目如在眼前。具體作畫時,不可看一眼畫一筆,因水墨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寫意畫筆勢連貫,雖筆斷而氣連,拘泥每筆皆與臨本吻合,必定斤斤以形似,而忽視領略臨本作者如何冶心情流動與筆墨生發寄興對象於一爐的精神所在。就是工筆畫也一樣,特別是一些必須一氣呵成的筆劃,如花的葉片、鳥的形線,都必須如行雲流水一樣的一筆畫出,不能有一點猶豫,更不能出現停頓.通過臨摹掌握一定的筆墨技法,僅僅依靠臨得象是解決不了的。關鍵在於入我心境,變成自己的東西。古人的治學精神是值得今人學習的,每看到一佳作,但不能拿回臨摹,身上又沒紙筆,無法面臨就只有用心默記,回到家後一一加以追摹,直至感到有所得而方休。只有反復細心琢磨,不如我自為我,才能從臨摹中收到應有的效果。
什麼是讀畫?就是先要認真仔細觀察范畫,看這張畫的整體構圖是什麼?畫中的主體和背襯各用的是什麼筆法?畫中主要用了哪幾種顏色?如要對臨應當從哪個部位畫?等等.下來就要先給作品定位,就是找出主體部分,確定在畫中的位置。然後看是用的什麼筆法,各種筆法之間是如何連接的。最後看有幾種顏色,各顏色之間是用什麼顏色過渡的,就是我們常說的過渡色。 5,線條是中國畫的根本
唐代張彥遠說:"夫物象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張彥遠在此強調了用筆與立意造型的關系。立意須造型、造型須用筆,用筆便成了中國畫基礎的基礎。 1.筆與線
中國畫的用筆實即用線,線是中國畫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線在形體的塑造中絕不是一種對輪廓線的描摹,還能表現出物體的質感、量感和動感.
筆墨是中國畫的特色,精華所在,沒有筆墨不能稱其為中國畫,筆墨一詞從廣義上講,指利用筆墨達到的畫面氣象,色彩,章法,意境,品味等諸方面的繪畫語言。狹義的筆墨專指用筆用墨的技巧。中國畫的基本技法之一 --用墨
用墨,是中國畫的基本技法。歷來的畫家都講究用墨,大寫意畫的崛起和生宣的普遍應用,用墨與用筆便成為中國畫的基本特色。
中國畫的用墨,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由於筆中含水墨量的差異,便產生干、濕、濃、淡的變化
「畫是無聲的音樂」!就是指好的畫一筆一劃就象一個一個動人的音符,組成美妙動人的質韻樂章。有質是對描繪的客觀對象的「真」的追求,即能神形兼備;有韻是指通過客觀對象以表達主觀的精神,即能傳神寫意。中國畫要求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畫畢生追求的世術境地。用筆有「三忌」,宋代韓純全《山水純全集》中提出:「用筆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結。」所謂「板」
❾ 初學者山水畫步驟
事實上現在很多愛好藝術的人都喜歡畫一些山水畫,而對於大部分的初學者來說,還要畫好這些山水畫,那就必須要按照相應的步驟來完成。
首先第1步,我們肯定是要在自己的腦子裡面先做一個構思,自己必須要清楚自己所畫的這幅山水畫大致有哪些組成部分。在想清楚了以後,我們就可以調墨開始畫,開始的時候我們自然是先把山水以及一些自然景色的結構給勾勒出來。勾勒山水畫結構的時候也是有很多技巧的,你比如說在勾勒山的脈絡時,一定要比較的清晰,要給人一種層次感才行,另外就是在勾勒結構的時候也一定要簡潔一些。
第1步完成之後,接下來第2步我們就是對山進行皴染,在做第2步的時候,我們自己一定要靈活一些,比如說我們可以根據山的實際情況來勾勒出一些花草。使用這些花草點綴的時候,一定要做到密而不亂,疏而不散。
接下來第3步就是對整個山體進行皴染,此時我們的墨色一定要有淡有濃,比如說在勾勒的時候,如果是山體的一些基本脈絡,那我們可以使用稍微淡一些的墨色,其他的地方則是可以視情況使用一些濃一些的墨色,這樣才會主次分明,並且非常有層次感。
最後一步就是用淡赭石染山,用花青和石綠染木,最後這一步其實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這一步如果做的比較好,那整幅畫會特別的有空間感。
❿ 學山水畫怎樣起步
山水畫的學習應該包括三個重要步驟,缺一不可。那就是學習傳統、對景寫生和精心創作。 學習山水畫,首先要臨摹古人的優秀作品。臨摹的目的是什麼?無疑是學習古人精湛的繪畫技巧:如筆墨技巧、章法技巧以及勾皴點染的基本技法。這是一個寂寞的過程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 掌握了山水畫的基本技巧就應該到大自然中對景寫生,大自然是一本豐厚的教科書。李可染先生曾說過:學習山水畫要研究兩本書,一本是傳統,一本就是大自然。可見到大自然中去,觀察生活、提煉生活是山水畫家必不可少的必修課。因為臨摹只是解決了筆墨與技巧的問題,而只有寫生才能學會如何把自然界的真實山水景緻提煉概括成畫面上山水形象。五代畫家荊浩「寫松數萬本,始得其真」。白雪石、李可染等大家更是足跡遍及祖國的大江南北,名山大川。這種能力的培養決非一朝一夕的工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當你具備了以上兩種能力就可以進行創作了。山水畫的創作就是畫家把自己的主觀審美情趣和大自然真實山水完美結合形成山水畫作品的過程。創作時要按照自己的審美情趣對所搜集來的素材進行從新加工,包括取捨、變形、提煉、概括等,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極具藝術感染力的典型形象。所以對景寫生並不能完全等同於創作,因為那隻是搜集素材的過程。對景寫生就象律師搜集證據,精心創作則象律師在法庭上的應訴,應訴要比搜集證據復雜的多。如果一個山水畫家不能完成創作這一步,就只能局限於臨摹他人的作品或機械地描摹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