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看一組民族舞蹈照片,分別說出它們屬於哪個民族或地域舞蹈動作有何特點
從左往右依次是 蒙古舞(蒙古族) ,朝鮮族舞蹈,倒數第二個應該屬於 陝北安塞腰鼓,孔雀舞(傣族)
蒙古舞:此圖為盅碗舞。盅碗舞一般為女性獨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風格。舞者頭頂瓷碗,手持雙盅,在音樂伴奏下,按盅子碰擊的節奏,兩臂不斷地舒展屈收,身體或前進或後退,意在表現蒙古族婦女端莊嫻靜、柔中有剛的性格氣質。
朝鮮族舞蹈:其特點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內在情緒與動作和諧一致,長於表現瀟灑、歡快的情緒。其伴奏音樂旋律優美,節奏多變。 朝鮮族舞蹈的主要形式有農樂舞、假面舞、劍舞、長鼓舞、扁鼓舞、扇舞、拍打舞等。
陝北安塞腰鼓:在表演上強調整體效果,要求動作的整齊統一和隊形變化的規范性,主要通過鼓手們豪邁粗獷的舞姿和剛勁有力的擊鼓技巧,充分展現生息在黃土高原上的男子漢們的陽剛之美。
孔雀舞:舞蹈動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態上均勻的顫動,身體及手臂的每個關節都有彎曲,形成了特有有三道彎舞姿造形,手形及手的動作也較多,同一個舞姿和步伐,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動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 孔雀舞的動作優美曲雅、柔韌內在而又輕盈敏捷。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表現在膝部柔韌的起伏。這是傣族民間舞蹈的共同特點,也是孔雀舞的特點,在變化萬千的動作過程中,膝部始終是帶韌性的起伏,但這種起伏又不是機械的平均起伏,而是隨著內在和外在的感情變化而變化的。如主力腿立直時稍快,而下蹲時期稍慢;在膝部稍直和半蹲的起伏中是帶韌性的。這樣,使孔雀舞顯得非常優美內在。
其二,孔雀舞的特點還通過手臂手腕、手指柔軟剛韌的運用而表現出來,上述三個部位的動作柔軟而不松軟,具有剛韌的內在力量。手上每個舞姿的變化柔軟而剛韌。這樣的動作韻律,把孔雀溫順、善良、穩重的性格牲表現得十分完美。
其三,孔雀舞的特點還通過小腿動作的快速、敏捷、眼睛的靈活運用而充分表現出來。 其四,孔雀舞以表演者的身體各部位組成優美曲雅的三道彎造型。如:右五位側提腕立掌手,加拾左勾腳旁掖腿,那彎曲的膝部、肘部、,提起的腕部,送出的胯部,稍彎的腰部,微倒的頭部等,這種別具一格的曲線形圖案,再現了孔雀窈窕的體態。孔雀舞三道彎的造型與其他民間舞稍有區別。一般送出的胯部與傾斜的上身方向是相反的,關部多用順倒,即倒向上身傾斜的方向。
❷ 蒙族有哪些民間舞
蒙古族民間舞蹈主要有盅碗舞,筷子舞,安代舞,查瑪,科爾沁博舞。
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為女性獨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風格。舞者頭頂瓷碗,手持雙盅,在音樂伴奏下,按盅子碰擊的節奏,兩臂不斷地舒展屈收,身體或前進或後退,意在表現蒙古族婦女端莊嫻靜、柔中有剛的性格氣質。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風格特點的「軟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語匯,表現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風格。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盅碗舞,舞姿質朴簡單,沒有嚴格的規律動作。
總之,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有了高興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節奏明快,舞步輕捷,在一揮手、一揚鞭、一跳躍之間洋溢著蒙古人的純朴、熱情、勇敢、粗獷和剽悍,表現了他們開朗豁達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氣質,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蒙古族舞蹈與美酒有不解之緣。在民間,幾乎有酒必有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興。說蒙古族是以歌舞為伴的民族一點都不為過。
❸ 民間舞蹈的相關舞蹈
中國不同的生態環境、不同的 歷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國眾多的民族發展成為今日具有各自語言、習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獨具特色的人文狀況與景觀。下面對各種舞蹈的介紹會使您從中領略我國各民族文化藝術的迷人風采。 廣泛流傳在中國各地的《獅舞》,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舞獅含有祝福吉祥如意、興旺發達的意願。遠在2,000多年前,漢朝通西域後,月氏(今克什米爾及阿富汗一帶)、安息(今伊朗)等國,曾派遣使者向漢王朝獻獅子等獸,漢代開始出現了石刻獅子等雕塑,同時也逐漸有了人模擬獅形的表演。
公元3世紀初的曹魏時代,已確有《獅舞》表演了。及至南北朝時代的北魏王朝,佛教盛行,在釋迦牟尼誕生的日子,要抬著佛像遊行,就有「辟邪獅子導引於前」。這個在鬧市前開路的「獅子」,當然是人裝扮的。蕭梁時代,《獅舞》已成為皇帝祝壽的龐大表演隊伍中的一個節目。由「老胡」率領,有扮獅、鳳凰的演員,還有擅長「胡舞」的舞者等等。至隋代,《獅舞》已登上了戲場。
到了唐代,隨著舞蹈藝術的高度發展,《獅舞》不但在民間、軍中流傳,且正式列入宮廷燕樂樂部,《立部伎》中的《太平樂》,是由舞者扮成五隻不同顏色的獅子,立中、東、南、西、北五方而舞。白居易《西涼伎》詩描寫的獅子舞,與今日之《獅舞》的表演情況幾乎完全一樣。
今日廣泛流傳在中華大地及海外華人聚居區的《獅舞》,仍然是為祈福納祥、祝願生活幸福而舞。1999年,為慶祝建國50周年,天安門前《東方醒獅》方陣,以其磅礴的氣勢,充分顯示了中華兒女昂揚進取的民族精神,是古老獅舞在新時代的發展。 中華民族對具有豪邁氣勢和號召力的鼓舞,情有獨鍾。早在3,000多年前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有關於擊鼓撞鍾「奏舞」的記載。後有漢畫像石中的《建鼓舞》、南北朝石窟藝術中的《花鼓伎樂》、唐代敦煌壁畫中眾多的《腰鼓舞》畫面,以及宋、明各代關於鼓舞的記載等等。至今中國各地均有不同風格的鼓舞流傳,主要是氣勢磅礴的鼓舞,也有小巧俏麗、邊唱邊舞的小型鼓舞。
鼓的形制也極豐富,既有安放在座架上的大鼓,舞者圍著大鼓,邊擊邊舞,鼓聲隆隆,如雷貫耳;也有背在身上腰間、形如冬瓜的小鼓;雄壯豪邁者,如陝西《安塞腰鼓》,擊舞起來,氣吞山河;山西《花鼓》頗負盛名,花樣繁多,有高鼓、低鼓、多鼓之分。
安徽《鳳陽花鼓》流傳極廣,由男女二人表演,女背花鼓,形如冬瓜,男執小鑼,邊唱邊舞。歌詞多唱述流浪漂泊生活之苦。隨著流浪各地的災民以唱舞《鳳陽花鼓》求生,《鳳陽花鼓》漸流傳全國各地,並與當地民間歌舞相結合,成為風格各異的《鳳陽花鼓》。
《太平鼓舞》鼓形如扇,擊時嘩嘩作響。其形制與兩千年前漢魏流傳的《扇舞》相似。由最初宗教祭祀性質發展為民眾自娛舞蹈,以至表演項目。北京《太平鼓舞》在清代民間流行一時。蘭州《太平鼓》別樹一幟,桶形鼓身長1米,以牛皮製的鼓鞭抽打,鼓聲隆隆,聲震數里。擊鼓動作幅度大,力度強,有跳、躍、騰、閃、騎等舞蹈技巧。磅礴氣勢,充分體現了黃土高原人民的英雄氣概。
中華民族的鼓舞除漢族眾多的鼓舞 外,少數民族的鼓舞有藏族《執巴鼓舞》、維吾爾族《手鼓舞》,及苗族、彝、壯、瑤等族的《銅鈸舞》,瓦族的《木鼓舞》等,均歷史悠久,傳承至今。 除文中提及的數種外,還有不少甚具特色的鼓舞。
山西洪洞等地的《威風鑼鼓》相傳源於堯舜時代,流傳至今;表演者少則30人,多可達400人;龐大的鑼鼓隊伍擺出方陣、圓陣、梅花陣等陣勢,鑼鼓鈸鐃齊鳴,震天撼地。開封《大鼓舞》也是氣勢軒昂。流行於福建、台灣等地的《大鼓涼傘》,相傳源於明代戚繼光抗擊倭寇得勝,民眾歡慶起舞;男女合舞,舞姿輕盈活潑,還有一對老夫婦穿插打諢;富於戰陣祝捷的熱烈氣氛。 在中國第3屆藝術節開幕式上,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舞蹈表演行列中,有一隊保山彝族青年,飛舞大鈸,邊擊邊舞。舞姿雄健豪放, 鈸聲震天撼地。
鈸是聲音響亮的樂器,也是金光閃爍的舞具。擊鈸起舞,從古代傳承至今,從中原傳播到少數民族地區。邊擊邊舞、飛鈸出手是其特技,既是民間節日的表演技藝,也是佛教、道教及巫祭等宗教活動中的舞蹈品類。中國古代久有手執各種樂器起舞的傳統。甲骨文中已有「奏舞」的蹤跡。古文物中保存了完好的《鈸舞》形象:霍熙亮先生在安西榆林4窟,摹繪了一組元代樂舞壁畫,其中一幅可稱為古代《鈸舞》圖。一半裸供養伎樂,頭戴寶冠,長長飄帶輕繞肩臂,開胯而立,張臂,斜傾身。左上方兩個附飄帶圓鈸,似正從手中拋出,懸在空中,舞者動態在欲接未接之間。這分明是個拋鈸出手、邊擊邊舞的姿勢。
另一幅清代《耍鈸圖》題記:「此中國耍鈸之圖也,其人多戲班中扮一道姑,殿中焚香已畢,演習手耍鈸,能在手指飛轉並能雙手耍四個也。」畫面繪一小腳婦女,雙手各執帶,帶兩頭均系二鈸,鈸飛空中,跳躍起舞。從題記看,耍舞銅鈸與宗教活動有關。耍舞銅鈸者多為戲班的專業藝人。至今天津流傳含《鈸舞》表演的《法鼓舞》,仍與宗教活動有關。那氣勢磅礴的擊鈸舞蹈,昂揚挺拔,氣勢雄渾。廣東佛山一帶流行的《飛鈸舞》,鈸小精巧,系鈸帶較長。鈸飛出,復收回。上下左右翻飛旋轉,令人眼花繚亂,它是舞蹈與雜技的巧妙結合。 西漢建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漢高祖劉邦為了安定國家,恢復生產,於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下令天下建立靈星祠,祭祀農神後稷。據《後漢書·祭祀志·下》載:「舞者用童男十六人。舞者象教田,初為芟除,次耕種、芸耨、驅爵(雀)及獲刈、舂簸之形,象其功也。」這個舞蹈將鋤地、耕田、播種、除雜草、鬆土以及曬場、驅趕麻雀、收割、舂米、簸揚等農業勞作動作,都編入舞蹈中,含有歌頌農耕勞動、祈祝豐收的意願。
明代樂律學家、藝術理論家朱載堉根據史料,編制了許多擬古舞譜,載《樂律全書》中,其中就有《靈星小舞譜》,並作有《靈星舞賦》,對此舞的主題思想、意義及隊陣、樂器、舞容及表演過程記述頗詳。同時還繪有《靈星祠雅樂天下太平字舞綴兆圖》,以十六人擺字,設計精確,隊形變化路線明晰,可稱古代舞譜中的「場記圖」。
朱載堉創造性地在十六個男童作農業勞作舞外,加上這祭祠靈星祠的雅樂舞蹈── 「天下太平」字舞。古今同理,要想天下太平,只有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益,人民豐衣足食,天下才得太平呵。 每年舉行一次的長洲太平清醮較為香港人所熟悉,當中的重頭戲「會景巡遊」,即由小孩表演飄色,扮演古代人物巡遊。所謂飄色,是一種以支架巧妙地撐著演員,其上站著裝扮成各種角色的童男童女的巡遊演出形式,這種帶有酬神意味的巡遊均盛行於全國各地。
飄色、抬閣(又名背棍、鐵棍)的源頭── 乘肩小女舞隊,是南宋臨安街頭很有特色的一種舞隊。特徵是少女乘在成人肩頭作舞。據《武林舊事·元夕》記載:「都城自舊歲冬孟駕回,則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綰者數十隊……自此以後,每夕皆然。」《夢粱錄·伎樂》說:「街市有樂人三五為隊,擎一二女童舞旋。」由於舞者是乘在別人肩頭,被舉在空中作舞,舞姿主要依靠嫋娜腰肢和柔軟手臂來表現。宋人吳文英的《玉樓春》詞,對這種舞隊的表演情貌和舞者的服飾、心態,有十分生動的描述:
「茸茸狸帽遮眉額,金蟬羅翦胡衫窄,乘肩爭看小腰身,倦態強隨聞鼓笛。
問稱家住城東陌,欲買千金應不惜,歸來困頓滯春眠,猶夢婆娑斜趁拍。」
從服飾特點和伴奏樂器看來,此舞似由西北傳入中原,故帶有某些「胡」風。舞者在笛和鼓伴奏下,以婆娑的優美舞姿,在高居於人群之上的更大空中表演,十分誘人。至今在安徽《花鼓燈》的「大場」(集體舞)中還有「蘭花」女站在小夥子肩上作舞的場景;「抬閣」、「飄色」也保留了類似的表演形式,與乘肩舞隊有一定的承繼關系。 古人稱以足踏地為節、邊歌邊舞的群眾自娛性歌舞為「踏歌」。《踏歌》多在民間節日,如元宵、中秋之夜起舞。人們成群結隊,手袖相聯,即興編詞,傳唱踏舞。
漢代已有正月十五「相與聯臂,踏地為節」的歌舞活動。唐代《踏歌》廣泛盛行於民間、宮廷。唐詩中有許多《踏歌詞》,描繪《踏歌》盛況,人們盛裝打扮,群聚踏歌,三天三夜歌舞不停。宋以後,文人常將一些少數民族民間歌舞稱作《踏歌》,因其舞蹈與《踏歌》一樣都具有群眾性、自娛性、手牽著手、以足踏地、載歌載舞等特點。
實際上,以足踏地為節,人們圍著圈、手牽著手、載歌載舞的舞蹈形式,古已有之。距今5,000年前的舞蹈紋陶盆,十分生動、准確地描繪了這類民間舞形式。傳說中堯時的「擊壤」,應是這種舞蹈形式的最早記載。
由於這種舞蹈便於人們面對面交流感情,有強大的凝聚力,至今,世界各地許多民族均保存了與此相類似的舞蹈形式。 特讓勒阿其熱
流傳於甘肅臨夏附近的積石山縣大河家鄉的保安族民間舞蹈。一般在婚禮上由眾人跳,以向新郎新娘表示祝賀。
保安族婚禮別具一格,一般選擇在主麻日(回歷的禮拜日)舉行。婚禮時村上的歌把式高唱「宴席曲」以示祝賀,接著新郎新娘對唱,隨後大家都唱起來,並圍著火堆跳起「特讓勒阿其熱」。這種舞蹈節奏鮮明、豪放,動作簡單、明快,舞者上身鬆弛,雙臂自然擺動,雙膝曲伸自如,富有彈性,顯示出輕盈優美的風格。此舞常以對舞或群舞的形式表達人們對新婚夫婦的祝福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哈利
東鄉族民間舞蹈。東鄉族因居住在甘肅臨夏的東鄉而得名。這里每逢結婚娶親熱鬧非凡,新媳婦接進夫家,親友們都要前去唱「哈利」(恭賀新禧之意),以示祝賀。
「哈利」是東鄉族特有的一種歌舞形式。婚禮宴席中一人領唱哈利,眾人合之,邊唱邊舞,即按著音樂節拍整齊地擊掌或拍手臂,雙腿彎曲下蹲,左右移動舞步,有時也隨著呼聲做前進後退或旋轉動作。舞蹈動作簡練、歡樂而風趣。「哈利」往往把婚禮推向高潮,是東鄉人民傳統的民俗活動。
宴席曲舞
回族民間舞蹈。居住在甘肅、青海一帶的回族人民經常在婚禮宴席上或喜慶日子裡表演一種歌舞結合、動作別致、風格獨特的民間舞蹈,故名宴席曲舞。
宴席曲反映的內容頗為廣泛,有傳統題材,也有現代題材;有揭露黑暗的,也有歌頌光明的;有諄諄教誨的警句,也有恭喜祝福的良言……宴席曲舞也相應地反映了這些內容。此舞多為男子雙人對舞,即使有男女對舞,也是男扮女裝(尤其是青海省內)。各地區宴席曲舞風格各異:甘肅省的多是載歌載舞的男子對舞,武術味道比較濃,舞蹈動作粗獷、剽悍;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的舞蹈動作細膩、秀美;青海省民和縣的舞蹈動作瀟灑大方,多用手腕劃成蝴蝶狀起舞,舞者不歌,歌者不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則以女子碰擊手鐲獨具特色。
此舞由二胡、竹笛、打擊樂伴奏。常用的宴席曲有「青溜溜兒青」、「哭五更宴席曲」、「拉圈圈跳宴席曲」,「八大光棍宴席曲」等。
拉駱駝
撒拉族民間舞蹈。撒拉族的民間舞蹈動作靈敏,富於表現力,具有中亞細亞地區舞蹈特有的風格,如「拉駱駝」、「打獵舞」、「阿里瑪」、「乙秀日麻秀日」、「連加舞」、「揚麥舞」、「打牆舞」等。
傳統舞蹈「拉駱駝」是一種敘事性舞蹈。傳說撒拉族先民遷居此地是拉著駱駝跋山涉水而來的,為讓後代記住本族遷徙史而產生了此舞,流傳至今。舞蹈由四人表演,兩人反披皮襖以飾駱駝,一人頭纏「多斯達爾」(頭巾),身著長袍,手牽駱駝,扮撒拉人祖先——尕勒莽,另一人扮本地人(蒙古人)。舞蹈開始,蒙古人問:「你從哪裡來?」尕勒莽答:「我從撒馬爾罕來!」以歌舞形式邊問邊唱邊舞,生動地表現出祖先遷徙的艱苦歷程和途中見聞。舞蹈形式活潑,內容豐富,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這種舞蹈常在喜慶日子裡表演,為節日助興,深受本族群眾歡迎。
巴郎鼓舞
土族民間舞蹈。在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康多鄉,每年從正月初八開始,夜幕降臨時,當地的土族群眾喜歡手提盞盞紙糊的紅燈籠,由各村寨匯集到廣場上,圍繞著熊熊篝火,跳起歡快的巴郎鼓(是土族特有的一種短把鼓)舞,以慶人壽年豐。
舞者右手持鼓,左手提燈,在戛爾巴 (領舞者)帶領下,搖鼓擺燈,邊歌邊舞。眾人先圍篝火按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各繞三圈,舞蹈動作或平緩優美,或幅度很大,有持鼓跳躍、旋轉等技巧。舞罷,隨口哨聲的指揮,節奏漸緩,舞步漸慢,隊形變為男女二排,舞者原地扭動,鼓與燈則輕響輕擺。接著男女對唱,其歌詞是問答太陽星辰一類之詞。歌罷,舞者又搖鼓擺燈圍篝火旋轉起舞。歌舞如此反復,直至深夜。巴郎鼓舞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參加。黑夜裡盞盞紅燈猶如閃閃紅星,圍繞著明亮的篝火,忽聚忽散,變幻莫測,十分美妙,深受群眾喜愛。
安昭
土族民間舞蹈。土族是一個擅長歌舞、有悠久文學藝術傳統的民族。土族雖然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但靠口傳心授流傳下來的民間文學、民歌、民間舞蹈等形式繁多,內容豐富,寓意雋永,膾炙人口,至今仍是土族人民珍貴的精神財富。
安昭是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土族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的一種歡樂、喜慶、吉祥的舞蹈。安昭的唱詞內容基本上分春節和婚慶兩種,春節時跳的安昭,唱辭舊迎新、盼望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祝願全村老少平安等內容;婚慶時跳的安昭,則表達祝願新婚夫婦永遠幸福、互敬互愛、白頭到老等意思。
安昭的舞姿優美細膩,風格獨特。女性動作較優雅、秀氣、溫柔,男性動作則粗獷、開朗、大方。整體而言,安昭的舞蹈動作表現了土族人民高昂的熱情、奔放的民族個性及嚮往幸福的美好願望。
護法
裕固族民間舞蹈。裕固族信奉喇嘛教,其宗教舞蹈比較盛行。流行於甘肅省肅南裕固族地區的護法,即是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
護法與藏族的「跳神」、蒙古族的「跳鬼」一樣,都屬於寺廟中祭祀神鬼的舞蹈儀式。在舊歷的正月十五、六月初六,寺院里都要跳護法。出場人數大約20多人,頭戴面具(牛、馬、鹿、烏鴉、鷹、喜鵲、骷髏等12種神面),手持法器,不同的動作有不同的特點,如牛、馬的動作穩健、庄嚴,鹿、鷹的動作激烈。這種舞中有很難的技巧動作,如表演骷髏,動作靈巧,跳躍較多。
卓(鍋庄)
藏族民間舞蹈。卓即鍋庄,因源於古代先民在篝火旁圍鍋起舞,故稱鍋庄。它是藏族人民最喜愛的歌舞形式之一,帶自娛性,常在民間節日或農閑休息時跳,在藏區廣為流行。
四川馬爾康地區的鍋庄最為典型,共有300餘種,大、小兩類。
大鍋庄多為歌頌性的,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也有少部分反映的是勞動人民的愛情生活和美好願望以及反抗精神;小鍋庄的內容大多生動活潑,表現了勞動人民的真實感情,如描寫真摯的愛情,贊頌家鄉的自然景物,歌唱勞動,歡慶豐收等。
在表演程式上,鍋庄舞都由舞手領頭。舞手手持馬鈴,率領群眾,順圈而舞。
大鍋庄的前部分是男女全部手拉手一起做動作,當隊形走成大圓圈時,所有的人都放開手單獨舞,並加手的動作。大鍋庄的動作剛健有力、粗獷豪放。由於動作和音調較繁雜,在表演時變化多、難度大,不易為青年人所接受。所以,老年人會跳這類鍋庄的居多。
小鍋庄從頭到尾都是男女分成兩隊各做動作,呈對稱隊形,集體繞圈。由於相互手拉著手,手上是沒有動作的,腳上的動作小而且變化也不多。通常是一個主體動作的不斷反復,當感到這個動作不新鮮時才另換一種基本動作來跳。因為小鍋庄生活氣息濃郁,動作活潑跳躍,異常別致,旋律優美動聽,特別為青年人所喜愛。
跳鍋庄舞時,男性動作富於彈性,靈活多變,極富沖擊力,而女性的動作比較秀麗、溫柔、端莊、穩重。
❹ 少數民族民間舞蹈有哪些代表作品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的民間舞蹈形式。除漢族外,有蒙古族的《安代舞》、《筷子舞》;藏族的《弦子舞》、《鍋庄》;維吾爾族的《賽乃姆》、《多朗舞》;苗族的《蘆笙舞》;彝族的《阿西跳月》;壯族的《扁擔舞》;瑤族的《銅鼓舞》;傣族的《孔雀舞》;高山族的《杵舞》;朝鮮族的《農樂舞》;黎族的《打竹舞》等,都是我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園地里的一朵朵奇葩。
❺ 漢族民間舞蹈有哪些代表作品
我國的民間舞蹈,不少是一代代流傳下來,又一代代把它加以發展。《秧歌》是漢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傳於我國北方地區。漢族民間舞蹈中還有《腰鼓舞》、《綢舞》、《劍舞》、《獅子舞》、《龍舞》、《高蹺》、《花鼓舞》、《打蓮湘》、《採茶燈》、《跑旱船》、《耍燈舞》、《蚌殼舞》等,這些都是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舞蹈形式。
❻ 民族舞蹈有哪些是簡單點的啊
簡單的有很多。例如:《搖頭舞》,《跳腳舞》,《環舞》,《洗衣歌》。這些舞蹈動作都比較少,而且動作不難做,多跳幾次就能記住基本的動作了。民族舞也叫民間舞,泛指產生並流傳於民間、受民俗文化制約、即興表演但風格相對穩定、以自娛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中國民間舞是中國舞的一個分支,有效的考察、搜集、整理散見於民間的各民族舞蹈,通過加工——再創作。
民族舞:
民族舞蹈是一種起源於人民生活中的肢體動作語言,以日常活動抽象化為表現形式。亦可稱為土風舞、民俗舞蹈或國際民俗舞蹈。不同於著重表演的芭蕾舞或是制式化的運動舞蹈,土風舞源自於各國不同環境、生活及風俗,與各國的特色音樂服裝也有相互的搭配,表現形式十分豐富。
❼ 舞蹈生的標准身材和身高都是多少
對於大學舞蹈生來說,身高和標准身材的要求卡的還是是很嚴格的,而且也很看重舞蹈功底和肌肉線條是否勻稱。不同的舞種,它對男生和女生的身材和身高要求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體重要求接近標准體重。
而芭蕾舞對舞蹈生身材和身高的要求更為苛刻,各自要高,臉要小,脖子要長,這些都是屬於芭蕾舞高傲的氣質。
其實舞蹈要求身材和身高只是為了讓舞蹈看起來更加的優美和具有更高的觀賞性,跳舞時表情和感情投入也非常重要。
所以不同的舞種對於身材和身高的要求不一樣,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出一些改變或者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舞種。
❽ 桑巴的巴西民間舞蹈
桑巴源於巴西,是一種民間舞蹈,在當地的狂歡節從Bajao到Marcha有很多種桑巴舞。為了將桑巴舞的特點表現出來,舞者必須歡快、煽情、激昂地表演。桑巴有著特有的節奏,其中以富有巴西特點的樂器著稱。現在很多健身房中也興起一種叫拉丁健身操的項目,這種運動方式已經不是某種單純的拉丁舞,而是利用了很多拉丁元素組合而成,經過簡化和操化而形成了一種綜合性很強的運動概念。比如說桑巴、恰恰、曼波都廣泛地運用到這種課程當中,讓大家可以在那熱情奔放的音樂中同時享受到身心的愉悅。
動作分解:左、右掃步。
1左腳左側邁步,髖關節由右向左劃八字,左手向左側打開伸直,右手劃一弧形扣肘從臉側劃下。
2右腳後側點地的同時放髖下壓,右手向後擺打開伸直,左手劃一弧形扣肘從臉側劃下。
3同1相反方向。
4同2相反方向。
如果你已經迫不及待地在摩拳擦掌了,可以去親身體驗一下拉丁舞給你身體帶來的不一樣的感覺。 ·舞風:活潑的、濃厚的歡樂氣息。
·舞蹈方式:漸進式移動、定點式、曲折型舞步、遊行般、彼此環繞。
·節拍:2/4拍。
·每分鍾/小節:52~54小節。
·重音:在第二拍。
·升降方式:桑巴舞的BOUNCE動作產生。
·動作特性:很「沉」的重心,兩點間瞬間的移動,高度柔軟性。 桑巴舞的彈跳所指的是什麼呢?森巴起源於巴西和嘉年華會舞有著膝蓋的壓縮與拉直的特色,產生彈跳的是因為骨盆收縮或者身體壓低,它被稱為彈跳動作,它並不是真的向上和向下蹦跳的。
彈跳是如何形成的呢? 利用1/2拍將膝蓋下壓用另1/2拍將膝蓋拉直.我們把一個拍子分成二部分——1&,1代表第一個半拍,&是第二個半拍,問題是:要在1時彎曲膝蓋, 同時在&拍時把膝蓋拉直嗎?或者是其它的,對我而言較符合邏輯的是 踩1時膝蓋彎曲接著在&這個階段才把膝蓋拉直。
引用IDTA和ISTD這二本書的內容逐字做個比較。
IDTA (Laird):假如彈跳和節奏和腳的移速度結合在一起,節奏會形成& 1 & a 2 & 1 & a 2。將膝蓋拉直的動作是在&與接下來的1的1/4拍做。 換句話說,我們在 &拍時做膝蓋拉直所以一定會在1的拍子上做膝蓋壓縮。
ISTD:(新 ISTD Samba手冊):正常的彈跳是桑巴舞特質,簡述在開始的1/2拍是稍微伸直,並在第二個1/2拍稍微彎曲,也就是數1的拍子時伸直並然後在&拍上做壓縮。
看了上面所以引用的資料恐怕是會造成讀者思維上的混亂,對一個專業教練.他們全都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所以似乎都不太理會書上所寫的,也因而不會被這些書的內容所困擾,許多人都這么說把書放在一邊吧!這對我來說似乎很難,在此說聲抱歉,只希望大家都能釐清混淆不清的是那些部分?我們正在使用兩種不同的技術,還是我混淆了,這二者之間有著相同的含意,誰能說清楚呢?
簡要說明:我們都了解到森巴的彈跳不是指如同(bopping)向上或向下跳,它是由桑巴舞所創造出的森巴彈跳,是由骨盆的收縮和膝蓋拉直、產生的收縮力所形成的彈跳,請研究森巴的基礎:
何謂舞骨盆收縮和撤回,它所有的拍子數法都是以1 a 2進行。
Mr. Walter Laird's所著的書對於森巴的彈跳有精確清楚的描述,它的圖解對深入了解的更有很大幫助,即使在美國Reverse Basic的基本步比較普遍,我們還是應該忠於書本上所敘述的規范以1 a 2 計算方式做Natural Basic Movement. ·1905年Maxixe舞於法國巴黎發明。
·1914年前巴西人稱桑巴舞為Maxixe。
·1925年歐洲引進了桑巴舞,也舉辦桑巴舞比賽。
·1934年間由於美國舞王Fred Astaire的「Flying Down to Rio」電影之故,英國流行了一種以Samba為形式的舞蹈稱Carioca。
·1938年Carioca傳至美國。
·1938年的巴西報紙「O Carapuceiro」的一篇文章中首度出現葡萄牙「Samba」一字,作者為Lopes Gama神父,意思為一種節奏、一種舞蹈。
·1939年的紐約萬國博覽會時期桑巴舞放大光彩。
·1941年間由一位電影舞蹈名星Carman Miranda的推廣下廣為流行,尤其是「The Night In Rio」這部電影。
·1948年歐洲開始流行。
·1950年代由於一位具領導地位的英國貴族馬格麗特公主的影響,更具進一步的流行開來。
·1956年正式地在國際上普及流行開來,是受法國人Pierre Lavelle的影響。
桑巴舞
桑巴舞被稱為巴西的「國舞」。在拉美這個最大的國度,桑巴舞之普及,有這樣的說法:人不分男女老幼,平時跳,節假日更跳;在舞台上跳,在大街上也跳;白天跳,通宵達旦地跳。每當激越的音樂聲起,人們總是激情難抑,不禁擺腿扭腰,跳將起來,如醉如痴,欲罷不能,欲休難止。 桑巴舞起源於非洲。「桑巴」一詞據說從非洲的安哥拉第二大部族基姆本杜語中的「森巴」演變而來。「森巴」原是一種激昂的肚皮舞。顧名思義,這種舞蹈以上下抖動腹部、搖動臀部為主要特徵。這是安哥拉最流行的一種舞蹈動作,後來隨著販賣黑奴活動的興起而開始向外傳播。從16世紀30年代到19世紀中葉的300多年中,葡萄牙殖民者從安哥拉和非洲其他地區向巴西販賣黑奴1200萬。在把黑奴塞進船艙運往新發現的大陸拉丁美洲的時候,白人奴隸販子擔心路途遙遠,黑奴在船艙中一窩幾十天,到岸時腿腳不靈便,賣不出好價錢。因此,他們就每天把擁擠在船艙中的黑奴趕到甲板上,以敲打酒桶和鐵鍋為伴奏,讓他們跳一通森巴舞,活動筋骨。這樣,殖民者本想增強黑奴這種特殊商品的競價力的舉動,就把這種流行於非洲的舞蹈無意中帶到拉丁美洲。
據考證,桑巴舞最早流行於巴西的巴伊亞州首府薩爾瓦多一帶。這里是葡萄牙人最早在巴西登陸殖民的地方。他們在這里辦有大量種植園和采礦場。被販賣到種植園里和采礦場的黑奴,在繁重的勞動之餘,以跳這種家鄉舞苦中作樂。在以後的幾個世紀中,來自非洲的黑奴及其後裔同來自歐洲各地的白人接觸增多,同土著的印第安人逐漸融合。這樣,他們的舞蹈也就逐漸吸收了來自歐洲的波希米亞的波爾卡舞、來自古巴的哈巴涅拉舞和巴西當地流行的馬克西克歇舞的一些因素,逐漸形成現代的桑巴舞。據記載,20世紀初,是巴伊亞州的婦女們將這種舞蹈帶到當時的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從此,這種舞蹈開始從沿海流向內地,從貧民窟流向上層社會,從黑人、黑白混血的「穆拉塔人」傳播到白人中間。同時,一直以西班牙六弦吉他和尤克里里四弦琴為主伴奏的樂器,逐漸被裡約熱內盧貧民窟中的銅鼓、大鑼、鈸等打擊樂器所取代。1928年,巴西的第一座桑巴舞學校「讓人去說閑話」在里約熱內盧建立。1932年,巴西舉行首次情人節桑巴舞遊行觀摩比賽,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好評。從此,現代桑巴舞很快就風靡巴西全國。 桑巴舞原是非洲土著舞蹈,原是一種帶有宗教儀式性的舞蹈。在16至18世紀間,葡萄牙人由非洲如安哥拉、剛果等地引進了大量黑奴至殖民地巴西,以取代巴西人與原住民不願做的工作,而黑奴也將他們的舞蹈帶入巴西。19世紀巴西黑奴的身體滾動舞蹈加入巴西土著舞蹈Lun的身體搖晃動作,繼而加入由歐洲引入的花車遊行的嘉年華會舞步Copacabana混合而成稱Zemba Quecu,最後又混血了巴西舞Maxixe後才大略成形。
三十年代桑巴舞傳入美國,由於它趣味性強,生動活潑。後來經過美國舞蹈專家們的提練和加工,在基本訓練,舞步規范及編排上不斷研究與改進,把它納為拉丁舞系列的五大舞種之一,並正式定為國際標准舞的比賽項目。每逢節日,巴西城鎮盛行狂歡,人們會跳起豪放而又帶點即興發揮的桑巴舞蹈,因為它那節奏活潑,一重一輕,很快便流傳到歐美各大城市。 ①群眾性桑巴:舞蹈動作由舞蹈者隨著節奏即興創作。女舞者主要是小而靈巧的扭胯動作,男舞者除胯部動作外,常以腳下各種靈巧的動作變化來顯示自己的舞技。表演時可圍成圓圈而舞,也可一男邀一女在圈內表演,而其他人仍在原地隨跳,還可由一人領先,其他人在其後排成一行,由後人扶著前人腰,眾人按各種隊形一致做扭胯動作。
②表演性桑巴:女舞者扭胯動作結合大幅度的造型舞姿及各種步法的變化,同時根據舞蹈的人數創造各種隊形,男舞者手執各種打擊樂器邊擊邊跳。 Surdo
在SambaReaggae風格中已經衍生出5種音高的Surdo而在Rio Samba 中仍然是三種基本音高的Surdo。高音樂器Repinique
在SambaReaggae中,通常使用兩支塑料鼓槌高速不間斷擊打,而在Rio Samba中通常用一隻鼓槌和一隻手來配合擊打,是領鼓者最常使用的樂器,負責呼叫一些配合和指揮整個鼓隊開始和結束。
Caixa
使用常見的架子鼓,用木鼓槌擊打,是鼓團保持速度穩定的基礎,在Rio Samba中Caixa的音高通常被調到很高並且是擊打有彈簧帶的一面。
Cavaquinho
通常也被稱作巴西吉他,尺寸比吉他小得多,從這張圖片中就能看出來它的真正尺寸。 具韻律性與活潑性的桑巴舞通常給比賽帶來相當大的興奮,其重點須有良好的身體平衡性,及在定點舞步和如Z形樣式移動的舞步中彼此正確分配運用,大體而言桑巴舞是屬於漸進移動的舞蹈。而移動須如「嘉年華會遊行」式的漸進的圈式舞蹈,而定點式舞蹈時須與觀眾互動。改良過的國際標准拉丁桑巴舞與會將人們帶入狂歡狀態的原始巴西桑巴舞有所不同,不過仍保有「嘉年華會遊行」式和充滿活力的特點。
對競賽選手而言:高度靈活及柔軟性的身體為首要,而為如此強烈的律動身體,手臂具次等重要的平衡作用。高級舞者會正確地運用身體重量與地心引力,產生「很沉」的重心。選手須將重點放在肌肉的適度鬆弛和重心,生理及心理的緊綳均無法將活潑、熱情的桑巴舞表現良好。
特殊貢獻人
Walter Laird與舞伴Lorraine對桑巴舞匯整成國際標准舞的貢獻最大。 在全世界人眼中,桑巴舞是巴西的國舞,代表著熱情及多種族族群的藝術溶合,嘉年華會更是巴西人最重要的節慶,但巴西人對待桑巴舞,就不如異國人對待桑巴舞那麼崇高了,因16世紀黑奴引進時所帶來桑巴舞雛形的黑人舞蹈,因跳時身體有摩擦被列為「不入流」、「粗野」的舞蹈,屬於低下階層的,甚至當時殖民總督下令禁跳,再者,巴西政府對桑巴舞有卓越貢獻的人並無獎勵,對桑巴舞有歷史性之事及物也未予以重視。故在20世紀初之前的年代,巴西人如跳桑巴舞就被視為游手好閑、無賴等之輩,有時警方也會制止。
但在另一方面,原黑人的舞蹈具有宗教性、文化性的層面意義,因加入了巴西土著及歐式舞步,演變成多族群性的共同舞蹈,又其所用的敲打式樂器所散發出的豪邁,深深打動人心,而舞蹈的挑逗性與律動性,對巴西佔大部分人口的中下階層而言,代表著是對現實社會不滿情緒的舒散,是男歡女愛的媒介,也是打發時間的休閑娛樂,更是慶典節日狂歡的工具,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在近四、五十年間國際社會接納桑巴舞後,桑巴舞的地位才在巴西國度里向上提升,不過巴西仍未將其列入高尚藝術之廳。 2006年5月份,中國第一支桑巴舞蹈打擊樂團在北京成立,名字叫做桑巴亞北京。這個社團最初由藝術家Jimmy Biala和Leon Lee在2002年9月創建於舊金山,成員主要是在舊金山生活的亞裔,因此取名桑巴亞。
桑巴亞北京是一個立足於社區的非牟利組織,主要提供巴西傳統打擊樂舞蹈等相關的教育項目和專場演出,是中國唯一一支活躍於巴西打擊樂演、舞蹈演奏與教學的社團。2006年5月JimmyBiala(吉米·比亞拉)和李寶衍創辦桑巴亞北京。自此以來,桑巴亞北京從15人的小團隊擴大到有將近40多個學員的社區團體,提供了不同級別的巴西打擊樂和舞蹈課程。創始人JimmyBiala(吉米·比亞拉)與Leon Lee(李寶衍)的初衷是通過結合巴西鼓樂與亞洲舞蹈的形式為舊金山灣地區社區間搭建文化傳播的橋梁。2008年年底,桑巴亞北京通過了世界桑巴組織協會的認可,成為其會員組織。
❾ 中國民間舞蹈有哪些風格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的舞蹈都有自己的鮮明特色。
民間舞蹈隨著地域差異出現了不同的風格,比如,北方的秧歌舞古樸剛健,南方的花燈舞纖美柔曼。少數民族的舞蹈更是千姿百態,蒙古舞粗獷有力、藏族舞舒展流暢。
秧歌起源於插秧和耕田。流行於全國各地。有的地區將花鼓、採茶燈、旱船、跑竹馬等民間舞蹈形式都稱為秧歌。以變換隊形的大型集體舞作為開場和結束,中間穿插兩三個人表演的舞蹈或歌舞小戲,稱為小場。舞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扇子、手帕、綵綢、傘等道具而舞,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是節日、喜慶日子極受歡迎的民間舞蹈。其中陝北秧歌、東北秧歌、山東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極有風格特點。
蒙古族民間舞,要由一人領唱,其他人跟在後面邊歌邊舞。一般從慢板開始,曲調悠揚明快,動作舒展豪放。當轉入快板時,動作熱情奔放,人人手舞紅綢,節奏強烈,氣氛熱烈。
藏族民間舞蹈——弦子舞流行於西藏昌都和四川、雲南的藏族地區,以優美、流暢、抒情而聞名。舞時圍成圓圈,雙手甩動長袖,由一人用弦子(一種近似京胡的樂器)拉出優美的曲調,眾人隨之邊歌邊舞。每首曲子都有不同的舞步。
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產生了很多民族舞蹈家和優秀的舞蹈作品。比如白族舞蹈家楊麗萍的舞蹈就充滿了智慧和靈性。
賽乃姆是廣泛流傳於天山南北維吾爾族的民間舞蹈。孔雀舞是流行於雲南傣族地區的古老民間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