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圖片 » 唐代服飾顏色區別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唐代服飾顏色區別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2-03 18:14:27

1. 唐代官員的品級和衣服

品級:唐代把官員分為九品,每品內又分為正、從,共為十八個等級。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還分為上下階,文官的散官實際上有三十個等級,武官散官等級是三十二等級。

服飾:唐太宗貞觀年間定令:百官之服三品服紫色,四品緋色,五品淺緋,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流外官及庶民服黃。

高宗上元元年(674)又進一步重申官服色:文武三品以上服紫色,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庶人服黃。

章服制度化之後,百官請緋、紫之服,必須經過朝廷嚴格考核,且依據官員的具體狀況區別對待,夠資格者方才授予。此外,晚唐針對頒受章服混亂之況,進一步從體制上加以規整。

(1)唐代服飾顏色區別圖片擴展閱讀:

官員袍服的質地、花紋、圖案也有區別。七品以上官可以服花紋綾,五品以上官袍服的紋飾圖案製作鮮麗華美,有雕、鶻、魚、雁、花、草等動植物形狀。

據《唐會要·輿服》下記載,官員的袍服紋飾是:諸王飾盤龍及鹿,宰相飾鳳池,尚書飾雁,左右衛將軍飾麒麟,左右武衛飾虎,左右鷹揚衛飾鷹,左右豹韜衛飾豹等。

唐代官員還有賜紫、賜緋,即唐以散官敘職位,職事官的品階還不及三品、五品,為酬勞其勛勞,賜以三品、五品的官服以示殊榮。

賜緋、紫之後,通常即可長期服用,直至告老退休。此外,又有借緋、借紫,即官員的職位低於三品、五品,可特予假借使用三品、五品官服。

比如中央官出使外邦等,但職任滿期後,必須繳還,仍恢復舊的官服。這種情況在唐前期施行較為正常,但是到了中唐以後,戰爭頻繁,政府為酬賞軍功,借緋、借紫的人很多。

2. 現在很流行唐裝,請問唐裝相關服飾在色彩上的具體表現是什麼樣的

唐代女子服飾可以反映社會的變遷,也可以表達出百姓心理的變化趨勢,可以通過各種傳承下來的藝術作品來總結當時女子服飾色彩的特點。

(一)仕女畫中的唐代女性服飾色彩

在綠裙的描寫上,唐代詩人把女子的綠裙比作秋草。如白居易《和殷協律琴思》中的「秋水蓮冠春草裙」和劉長卿《湘中紀行十首·湘妃廟》中的「苔痕斷珠履,草色帶羅裙」,都是說女子穿著綠色的裙裝。如果我們仔細看唐詩會發現,綠裙也可以被稱為綠柳、翡翠,如戴叔倫《江干》中的「楊柳牽愁思,和春上翠裙」和戎顯《送零陵妓》中的「寶鈿香娥翡翠裙」,也是對唐代女子綠裙的描寫。

3. 唐朝官服顏色 品級是什麼

在唐代,一品、二品、三品官服是紫色的。

四品、五品官服是緋色六品、七品官服是綠色。八品官服是深青色。九品官服是淺青色。官服的顏色是區分官員品級的大小、地位的高低的標志,所以官員的服飾顏色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所謂賜紫,就是指官員的品級尚不足以穿紫色,而被皇帝特許穿紫色。

唐朝官服顏色制的起源

唐代自居"土德",崇尚黃色,但這個黃色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見的檸檬黃、香蕉黃,而是帶有一點紅色的赤黃色。唐高祖要求君臣在服飾上需要有明確的區分,因為當時的君臣都可以穿戴黃色和紫色,很容易混淆彼此之間的身份。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他創辦的儒家思想對我國的歷史有著深遠的影響。為了適應當時的社會等級制度,孔子強調人們的衣食住行要合乎"禮"的規范,衣服除了基本的遮羞蔽體功能外,還要能"天下見其服而知貴賤",不僅在材質、樣式上,甚至連顏色都做了區分。

4. 歷史上,唐朝採用「官品服色制」,都有哪幾種顏色,哪種顏色最尊貴

唐朝的「官品服色制」中的顏色有四種,紫色、緋紅色、綠色和青色。所說到最尊貴的衣服顏色應該是皇帝老兒穿的赤黃色明服,上頭用金絲線鑲龍鳳的圖騰紋樣,很是尊貴。《通典》里頭講到這個官品服色制的具體內容: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緋,六品、七品以上綠,八品、九品以上青。

其實唐朝初期的時候官服顏色還沒有那麼大的分界線,也沒有太多人在意該穿什麼顏色,還有人和皇帝撞衫的呢,不過後來就被禁止了,可能會皇帝也是怕尷尬吧。總之這也是封建社會的一種等級禮儀,只能拿來供歷史學家考究歷史罷了。

5. 唐朝官員朝服顏色怎麼劃分的比如一品,二品等

唐高祖曾規定大臣們的常服,親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玉帶鉤。五品以上用硃色小科(小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草金鉤。六品用黃色(檸檬黃)雙釧(幾何紋)綾製作,腰帶用犀鉤。

七品用綠色龜甲、雙巨、十花(均為幾何紋)綾製作,帶為銀銙(環扣)九品用青色絲布雜綾制 作,腰帶用瑜石帶鉤。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至649年)時期,四方平定,國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賜大臣們進德冠,對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細的規定。

據《新唐書·車服志》所記,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帶,十三銙(裝於帶上的懸掛鞢躞帶的帶具,兼裝飾作用)。四品袍深緋,金帶十一銙。五品袍淺緋,金帶十銙。六品袍深綠,銀帶九銙。七品袍淺綠,銀帶九銙。

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淺青,瑜石帶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黃色,銅鐵帶七銙(總章元年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黃,已見上述)。

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亂紫(古代用藍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紅色光,故怕與紫色相混),改成碧綠。自春秋時期齊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穿紫袍始,才確定了以紫為上品的服裝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變。到明朝才被大紅色所取代。

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

(5)唐代服飾顏色區別圖片擴展閱讀:

唐朝服飾特點:

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

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朝服飾



6. 唐代官員的服裝是什麼顏色

唐朝官服通過配飾和官府顏色來辨別官職。

唐代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緋(朱紅),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青;而官員腰帶飾物也與品級有關,從高到低依次為:玉、金、銀、鍮(tōu)石(黃銅礦石)。

同時,唐代五品以上官員都有一個表示其身份的魚符,以袋盛之,稱為「魚袋」。三品以上官的魚袋以金飾之,稱為金魚袋,五品以上官的魚袋以銀飾之,稱為銀魚袋。

唐代沿襲隋制,把官員分為九品,每品內又分為正、從,共為十八個等級。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還分為上下階。

(6)唐代服飾顏色區別圖片擴展閱讀:

唐代官服服色,經過武德四年(621)、貞觀四年(630)、貞觀五年(631)幾次對官服制度進行規范,至上元元年(674),基本奠定唐代官服制度基礎,成為有唐一代官服服色的標准。

唐代官服,融周代的嚴謹、戰國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唐代百官常服承襲前制,為圓領袍服,它的前後襟下緣用一幅整布接成橫襕。

皇帝還通過賜紫、賜緋,就是用賞賜以顯示恩寵,對於官階不夠的官員也允許他們穿紫色或緋色服飾。賜服通常可長期穿用,直至告老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