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漫美女 » 美女唱桂林彩調視頻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美女唱桂林彩調視頻

發布時間: 2023-03-11 11:22:54

1. 桂林的經典傳說故事簡短一點(2)

桂林的風俗文化
文化名片

桂林歷史文化名城之七大主要特色文化:以甑皮岩遺址為代表的史前人類文化;以靈渠為代表的古代軍事水利文化;以桂海碑林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詩文文化;以靖江王府、王陵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以西南劇展為代表的抗戰文化;以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和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為代表的中國革命文化;以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徐悲鴻故居為代表的名人故居文化。

桂林已形成旅遊演藝、文化娛樂、文化旅遊、對外文化交流等8大類文化產業,擁有《印象·劉三姐》、愚自樂園、五通農民畫3個全國文化產業示範基地。2011年,桂林榮獲“最中國文化名城”榮譽稱號。

萬年智慧聖地

桂林是“萬年智慧聖地”。

2017年6月22日至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桂林舉行“中國南方史前考古暨桂林父子岩遺址發掘學術研討會”,專家們一致同意將桂林命名為“萬年智慧聖地”。[9]

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等聯合為桂林成為“萬年智慧聖地”進行了揭牌。

文化遺產

語言:西南官話-桂柳話-桂林話、桂林方言、少數桂北壯語等。

廣西大鼓:講究架子功,表演瀟灑利落,剛柔有致。

桂劇:桂林地方戲,廣西代表性劇種之一。

廣西文場:由唱腔曲牌與器樂曲牌組成。

儺戲:又名神劇。是在儺舞(俗稱跳神)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桂林民歌:與勞動相聯系的笛篙歌(漁歌)、山歌等;與民族相聯系的龍船歌、賀郎歌、伴郎歌。

彩調劇:俗稱調子、彩調、彩燈、哪嗬嗨等,屬燈戲系統。

桂林雜技:主要節目有《鑽地圈》、《水流星》、《獅舞》、《雙頂技》、《倒立晃圈》。

零零落:雜曲類曲種。廣西壯族自治區代表性曲藝形式之一。

桂林漁鼓:鼓曲類道情分類曲種。又名廣西漁鼓。是廣西代表性民間說唱藝術形式之一。

桂林彈詞:鼓曲類彈詞分類曲種。又名“廣西說唱”、“廣西說書”。

河燈歌節:每年的七月半(農歷7月12日至14日)是資源縣河燈歌節定期舉辦時間,資源各族人民雲集縣城,資江兩岸三天三夜,歌聲繚繞,整個縣城籠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晚可領略“萬盞河燈漂資江”的人間奇觀。

興安葡萄節米粉節:每年8月的中下旬,興安人民會載歌載舞歡聚一堂,慶祝屬於興安縣人自己的節日。節日期間,最為熱鬧的街道就屬秦皇路了。

桂林 山水畫 :是指以桂林秀美山水為主要表現對象的畫。

這些畫以傳統中 國畫 為主體,以表現桂林山水自然本性的律動與意韻為目的。桂林山水畫在中國山水畫中佔有獨特的地位。在。中國歷史上就有很多畫家畫過桂林山水或以桂林山水成名,如15世紀的石濤及20世紀的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李可染等。廣西老一輩畫家帥礎堅、陽太陽、黃獨峰、塗克等也曾經創作出大批膾炙人口的優秀灕江山水作品,為灕江畫派的成長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以黃格勝為首的廣西一批畫家,把創作重心放在描繪灕江山水和廣西南方的風景上,逐漸形成了“灕江畫派”。以資江山水為題村的中國當代山水畫十大名家之一林之源以其獨創的水墨意韻,彌補了山水畫中桂北山水的丹霞風情。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青 年畫 家高賀琪運用傳統藝術的筆墨繪畫技巧,以桂林山水為題材,創作了大量以禪境為表達方式的“禪意桂林畫”,高賀琪的禪意桂林藝術畫作清秀天成。
桂林的旅遊名勝
桂林歷來有“山水甲天下”之譽,是我國重點風景游覽城市和園林城市,又是國務院命名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2003年,世界旅遊組織將桂林與北京、上海、西安一起列為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向世界旅遊者鄭重推薦。

桂林市地處南嶺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屬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桂林市的石灰岩經億萬年的風化侵蝕,形成了千峰環立、一水抱城、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獨特景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點有灕江藍灣、象鼻山、伏波山、南溪山、堯山、獨秀峰、七星岩、蘆笛岩、甑皮岩、冠岩、明代王城、靖江皇陵、榕湖、杉湖、木龍湖等。而我們所說的灕江山水最精彩的一段則在陽朔境內,桂林其他縣區也有數不勝數的美景等著我們前去瀏覽,灕江藍灣、龍脊梯田、興安靈渠、貓兒山、資江漂流、五排河漂流、八角寨、寶鼎瀑布等都會為你帶來更多的驚喜。

在桂林市區內的開放型自然人文景區杉湖水之中,遊客可以穿過水中隧道徑直登上銅塔,這便是桂林著名的水上銅塔,此塔是中國銅藝術領域第一人朱炳仁留在中國銅建築史上的巨大的感嘆號,它創造了三項中國之最:中國的第一座銅塔;中國的第一座最高的銅質大型工藝美術建築物;中國的第一座最高的水中之塔,成為桂林一大景點。

2016年,桂林市接待遊客5380萬人次,旅遊總消費達626億元,分別增長20%、21%,旅遊綜合實力與風向標作用顯著增強,世界一流的旅遊目的地、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全國旅遊創新發展先行區、區域性文化旅遊中心和國際交流的重要平台加速形成。

旅遊時間

桂林的緯度比較低,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總體上來說,桂林的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氣候條件十分優越。年平均氣溫為17.8℃,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之說。到桂林旅遊,最佳季節是在每年4-10月份,在這個期間會有“十一”黃金周,也是旅遊的高峰期,氣候適宜的桂林會有很多的遊客,房間的預訂和交通也進入高潮,價格比平時有所上漲,所以最好避開這個時間,選擇一個淡季出遊,細細體味這天下美景。

著名景點

陽朔

以風景秀麗著稱的陽朔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區南面,屬桂林市管轄,縣城距桂林市區65公里。建縣始於隋開皇十年(590年),距今已1400餘年。全縣總面積1428平方公里,有耕地2萬公頃,全縣總人口30萬人,轄6鎮3鄉,有漢、壯、瑤、回等11個民族。

灕江

位於華南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屬珠江水系。灕江發源於“華南第一峰”桂北越城嶺灕江見聞貓兒山,貓兒山是個林豐木秀,空氣清新,生態環境極佳的地方。灕江上游主流稱六峒河;南流至興安縣司門前附近,東納黃柏江,西受川江,合流稱溶江;由溶江鎮匯靈渠水,流經靈川、桂林、陽朔,至平樂,匯入西江,全長437公里。從桂林到陽朔約83公里的水程,稱灕江。

會仙濕地

會仙濕地位於桂林市臨桂區會仙鎮境內,於2012年被國家林業局正式列入國家濕地公

園試點,並命名為“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公園規劃總面積586.75公頃,其中濕地面積為493.59公頃。

會仙濕地被譽為“灕江之腎”,是灕江流域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態濕地,具有保持水源、凈化水質、蓄洪抗旱、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濕地內島嶼星羅棋布,山水相得益彰,集“山、水、田、園、林、沼、運”等景觀要素於一體,以其岩溶濕地之典型、山水景觀之秀麗、歷史文化之深蘊而著稱。該濕地風貌及其周邊環境不僅在廣西是獨一無二的,在全國乃至全球峰林岩溶平原風貌中也極為罕見,是極具研究價值的典型濕地。

古桂柳運河

古桂柳運河又稱桂柳運河、桂柳古運河、相思埭,開鑿於唐代長壽元年(692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與靈渠同為廣西古代的兩大運河。古桂柳運河穿過會仙濕地,河源於桂林市臨桂區會仙鎮獅子岩,匯分水塘,東流至相思江,入灕江;西流折入鯉魚陡至永福洛清江匯柳江。千百年來,古桂柳運河曾經發揮航運和灌溉的重要作用。

九牛戲水(黃牛峽)

灕江流經此處,方向陡轉,流分為二,將山前的江灘分為三個小洲,江水拍擊三個洲頭,洲上綠草如茵,蘆竹交錯,偶見牧童悠閑。江中有九塊石頭,傳說為九頭牛所化,故稱“九牛戲水”。

半邊渡

半邊渡離綉山約2公里處,江左岸有一駝形石山。這里石壁險峻,

峰巒如朵朵出水芙蓉,倒映於綠波碧水之中,正是“此地江山成一絕,削壁成河渡半邊。”

草坪

位於灕江東岸,距桂林市南29公里,古時為水路驛站。這里群峰屏立,中有一平塢。如果沿著西岸如屏似障的削崖繞塢而行,您會看見奇特的風景。

楊堤風光

在灕江西岸的鴛鴦灘下,距桂林約46公里處。楊堤兩岸翠竹成林,連成十里的綠色翠屏,搖曳在青山、秀水、飛瀑、淺灘之間,給人以清幽、寧靜之感。

浪石風光

在灕江左岸林茵翠海中,可見青磚黛瓦村舍依江而立,叫浪石村。到此,就進入灕江景區的山水精華所在,兩岸奇峰羅列,水曲天窄,右岸有大黃山、文筆峰、筆架山、獅子山等,高低錯落;左岸有觀音山、白兔山、金雞嶺等,千姿百態。游覽至此,但知船伴山行,不覺山回浪轉,前望水穿江峽,旁視峽襯帆影;或則雲遮霧繞,煙波渺渺,山川隱約,幻景天成。

九馬畫山

在灕江東岸畫山村附近,距桂林約60公里處。它五峰連屬,臨江石壁上,青綠黃白,眾彩紛呈,濃淡相間,斑駁有致,宛如一幅神駿圖,因有九馬畫山之名,簡稱畫山。九馬栩栩如生,神態各異,或立或卧,或奔或躍,或飲江河,或嘶雲天,正是“馬圖呈九道,奇物在人間”。關於此景,清代詩人徐沄曾賦詩贊嘆:自古山如畫,而今畫似山。馬圖呈九首,奇物在人間。

黃布灘

黃布灘因灘底有一塊米黃色的大石板,似一匹“黃布”而得名。灕江山色美,美在倒影中。灕江倒影要數黃布灘最美麗、最醉人了。這里水平如鏡,清澈澄碧,綠竹護堤,倩影婆娑,山巒、翠竹、藍天、白雲倒影在碧水之中,山水一體,水天一色。最能概括此景的是清朝詩人袁枚的名句: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

漁村

漁村位於灕江東側,鯉魚山彼岸,建於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村民世代以 捕魚 為生,經過訓練的鸕鶿(又名魚鷹)是他們捕魚的得力助手。此外,用竹筏而不是用木船作為捕魚的載浮工具,是漁村不同於中國其他地方的又一特色。游覽灕江時如能登岸來到漁村,隨漁民出船打魚,過一回漁民生活,品嘗一下肉質鮮嫩的灕江清水魚。漁村不遠處就是以“山水甲桂林”聞名的陽朔了。

龍脊梯田

龍脊梯田地處海拔1916米的崇山峻嶺深處,梯田海拔最高處1180米,最低380米,垂直落差800米,面積71.6平方公里;分為金坑和大寨瑤族梯田觀景區、平安壯族梯田觀景區,主要景點十幾個。她以磅礴的氣勢、流動的線條,變幻的神韻和獨特的民俗風情而享譽中外,為天下梯田之望塵莫及,堪稱“世界之最”和“天下一絕”,是桂林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現有遊客接待床位3000多個,為桂林黃金旅遊線路之一。

象鼻山

又稱儀山、沉水山,簡稱象山,位於灕江與桃花江匯流處,海拔200米,高出江面50米,長108米,寬100米,山體佔地1.3萬平方米。由3.6億年前海底沉積的純石灰岩構成,山形酷似一頭巨象伸長鼻臨江汲水,因而得名。

銀子岩

銀子岩溶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貫穿十二座山峰,屬層樓式溶洞,洞內匯集了不同地質年代發育生長的鍾乳石,晶瑩剔透,潔白無瑕,宛如夜空的銀河傾斜而下,閃爍出像銀子、似鑽石的光芒,所以稱為“銀子岩”。洞內特色景點數十處,最為著名的景觀有三絕:雪山飛瀑、音樂石屏、瑤池仙境;三寶:佛祖論經、混元珍珠傘、獨柱擎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里被展示得淋漓盡致,故被譽為“世界溶洞奇觀”。

興坪古鎮

興坪依山面水,奇峰環繞,興坪河在此匯流灕江,形成了面積寬闊的水面和沙灘,四周的山峰也都順勢形成一個大圈,人稱“鐮刀灣”。四周山巒奇秀,景觀豐富;東有僧尼相會、獅子望天、羅漢曬肚諸景;北有壽星騎驢、駱駝過江等山;西有筆架山和美女峰;南面地勢開闊,螺螄山、鯉魚山和遠出群峰相襯,高低錯落,疏密相間。興坪有“一潭、三洲、三條灘、三岩、五井、十二山”之說,這里處處是美麗的景色,是灕江風光薈萃之地,素有“灕江佳勝在興坪”之說。

七星景區

桂林七星景區是桂林歷史最悠久、綜合性最強的景區,其中最為有名的還數“花橋虹影”;另一處名譽中外的景點應該是“駝峰赤霞”,美國總統柯林頓訪華期間曾在此做過演講,從此之後成為來到七星景區遊客必游景點。

兩江四湖

指由灕江、桃花江兩條江與杉湖、榕湖、桂湖、木龍湖四個湖泊構成的桂林市環城水系。江湖煙波淼淼,岸畔綠柳依依,山光水色莫不令人感慨萬千。入夜燈火璀璨,更是美不勝收,妙不可言。徒步其間,可觀賞各式精美大小橋28座、精典景觀計100處。兩江四湖環城水系是桂林城區的靈魂。綢緞似的江,翡翠般的湖,給中外遊客的感受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得兩江四湖成為桂林城區的主打名片: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國家AAAA級景區、廣西十佳景區。

樂滿地

樂滿地在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同時通過了ISO9001及ISO14001兩項國際權威機構的質量標准體系認證,被評為“2002年度中國旅遊報中國旅遊知名品牌”以及“全國十佳主題樂園”;2005年主題樂園獲得“廣西十佳旅遊景區”的稱號。

猜你喜歡:

1. 頤和園的傳說故事

2.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

3. 橋的傳說故事

4. 牡丹仙子的傳說故事

5. 赤兔馬的傳說故事

2. 桂林彩調劇

彩調劇,俗稱調子、彩調、彩燈、哪嗬嗨等,屬燈戲系統,源於桂林地區農村歌舞,說唱衍化而成的「對子調」。彩調劇約500種,從形式上看有獨角戲、對子調、大調戲、三小戲、出頭戲、對台戲等。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廣西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曲。
彩調,原叫「調子」。是廣西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曲,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它屬燈戲系統,源於桂林地區農村歌舞,說唱衍化而成的「對子調」,分布甚廣。彩調劇約500種,從形式上看有獨角戲、對子調、大調戲、三小戲、出頭戲、對台戲等。彩調劇流行於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區。因方言差異,各地名稱不一:桂林一帶稱「彩燈」、「彩調」、「唱燈」;平樂、荔浦、柳州、河池一帶叫「採茶戲」 、「調子戲」;百色和南寧等地區則稱為 「大採茶」、「嗬嗨戲」、「咿嗬嗨」……但以稱「調子戲」、「採茶戲」最為普遍。1955年,參加北京群眾音樂舞蹈觀摩演出時才統一定名為「彩調劇」。 常見的有《王三打鳥》、《劉三姐》等。

3. 桂林彩調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廣西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曲。它起源桂北,分布甚廣。彩調劇流行於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區。因方言差異,各地名稱不一:桂林一帶稱「彩燈」、「彩調」、「唱燈」;平樂、荔浦、柳州、河池一帶叫「採茶戲」 、「調子戲」;百色和南寧等地區則稱為 「大採茶」、「嗬嗨戲」、「咿嗬嗨」;但以稱「調子戲」、「採茶戲」最為普遍。1955年,才統一定名為「彩調劇」。

歷史沿革

早年,廣西各地流行採茶歌、彩燈一類歌舞,但並未形成為戲劇。清代中期湖南移民大量遷徒貴州北部各縣,將調子(湖南南部花鼓戲的別稱)傳入廣西。在流傳期間又吸收了廣西桂北民歌、小調而逐漸豐富。於清末民初形成了源於花鼓戲又有別於花鼓戲的彩調劇。

清道光年間,調子藝人就在桂北各縣及桂南的新寧州(今扶綏縣)開館授藝,以傳授和演出調子為生,逐漸成為職業藝人。清光緒年間,調子由北向南流傳,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三地為中心的主要流布區,並繼續向南方傳播。清道光、光緒年間,受湖南花鼓戲的影響, 調子戲 漸次由小丑、小旦的「二小戲」發展成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戲」(即所謂「三十六齣江湖調」)。桂北農村出現了「七緊、八松、九快活」即7人、8人或9人組成的「過山班」,要求藝人一專多能,便於在各地村寨之間遊走巡演。通過他們在游村走寨和節日廟會的長期演出,積累了《雙看相》,《雙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鳥》、《三看親》、《討學錢》、《下南京》等36出「三小戲」,當地稱「江湖調」。這一時期的調子音樂初步形成獨具特色的腔、板、調三大類,已有「九腔十八調」之說,同時在化妝、表演、行當等方面也有所改革。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最負盛名的草頭為圩調班打破「女子不唱調」的舊習,出現了第一批彩調劇女性旦角。辛亥革命前後,名藝人輩出,如 「四大狀元」:冷貴甫、朱五八、羅少廷、秦老四; 「四大名旦」: 吳老年、潘發甫、梁如山、劉芳四; 「鬼臉王」周朝綱; 「調子王」李大樹、陳松山等。彩調藝術在這一時期已臻成熟。

辛亥革命後, 彩調從農村地坪進入城鎮戲台,「過山班」發展成二、三十人的同樂堂、萃樂堂、群樂園等半職業性的調子班。此時,原有的36出「江湖調」已難滿足觀眾的要求,藝人們就根據小說和民間故事編演《二女爭夫》、《一抓抓磨豆腐》、《打爛瓢》、《惡媳變牛》等「大調子」戲。同時,藝人為謀生計,也創編了不少「對台戲」,如甲班演《娘送女》,乙班就編演《女送娘》,乙班演《三看親》,甲班就編演《四女相親》等。這樣對台競演的結果,既豐富了彩調的劇目,也促進了彩調音樂和表演藝術的發展。彩調劇目多是反映農村生活、家庭倫理和神話故事的小戲,傳統劇目約500餘出,記錄成劇本的有344出。

1927年以後,藝人倍受摧殘,彩調瀕於衰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彩調獲得新生,桂林桂華調子團、柳州農民調子團等專業劇團相繼成立,業余調子劇團也遍及城鄉。1955年春,廣西文藝幹部學校開辦彩調訓練班,培養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員,如傅錦華、唐繼、王玉珍、羅亮、楊愛民等,1956年組成廣西彩調劇團。1959年,柳州市彩調劇團編演彩調劇 《劉三姐》,受到區內外觀眾的熱烈歡迎,對彩調藝術的提高做出了貢獻。1965年,廣西彩調劇團編演了現代戲《三朵小紅花》,並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

藝術特點

歌舞並重,尤其在「三小戲」中更為突出。音樂唱腔分腔類、板類、調類三種。同一曲調,可以根據行當、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變化,有「調多共用,板腔細分」之說, 如:腔類按行當定名的有老旦腔、搖旦腔、小生腔、旦腳腔、丑腳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職業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強盜腔、和尚腔、神仙腔等;按勞動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擔腔、劃船腔、挖地腔、梳妝腔、飲酒腔等。板類有訴板、哭板、罵板、憂板等。調類有比古調、走馬調等。此外,還吸收民間說唱音樂的一些曲調,如鮮花調、漁鼓調、零零落等。音樂伴奏分左、右場,左場為弦管樂,以調胡為主要樂器、還有揚琴、琵琶、三弦以及嗩吶、笛子等;右場為打擊樂器,有鑼、鼓、鈸等,鑼鼓點常用的有「一條龍」、「三點頭」也叫「長鑼」、「一鈸」、「三鈸」「四鈸」等。

彩調表演中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徵大部分體現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這兩個行當身上,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轉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劇種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為突出。僅丑角步法就分矮樁、中樁、高樁和高低樁四大類,如「蹩腳步」、「扭絲步」、「蹬踢步」、「試探步」、「橫挪步」「矮子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雲步」等。扇子、手帕、綵帶是彩調表演的三件寶。其中扇子是最主要的一件,扇花的舞姿也有數十種之多,如:三打五動、圓球扇、高低扇、蝴蝶扇、遮羞扇、擺扇、搖扇、拋扇、滾扇、波浪扇、合壁扇、反接扇等。表演中可將扇子當作掃帚、雨傘、劃漿、撐篙、刀槍,真可謂萬能道具。

各行當的亮相也稱「亮台」,作多達十餘種。有台角亮相、開扇亮相、抬扇亮相、壓扇亮相、側面亮相、遮羞亮相等。小生和旦角常用的有金雞獨立、伏虎卧龍、醉仙卧枕、回頭望月、秋波回顧等。

角色行當

彩調劇主要有生、旦、丑三大行當。

生行

細分為小生、老生、娃娃生三類。

小生多飾機智勇敢,活潑可愛的有志青年,表演唱、做、念、舞並重,以演載歌載舞的小戲居多,其中不少角色原為醜行應工,1949年後,因醜行面部化妝涉嫌醜化勞動人民而改由小生行應工。如《王三打鳥》的王三等角色即是。

老生多飾年事已高的正面人物,鶴發白須(貼須),重唱功。如《五子圖》的許鳳山,《五娘剪發》的張廣才,《土地幫工》的土地神等。

娃娃生飾未成年的小孩,如《王麻接姐》的王麻,《狗保鬧學》的狗保及學童等。演出時,常以學員扮演或由花旦、小生代腳。

旦行

分花旦、正旦、老旦、搖旦四類。。花旦常演載歌載舞的戲,表演敏捷優美,活潑熱烈、俏麗可愛,唱、做、舞並重。如《王三打鳥》的毛姑妹,《龍女與漢鵬》的龍女,《劉三姐》的劉三姐等。

正旦言行穩重,舉止端莊,以唱、做見長。如《換子記》的龐氏,《下南京》的三妹,現代戲《三朵小紅花》的媽媽等。有時也飾性格開朗,辦事潑辣的人物,其表演近於搖旦,如《雙打店》的孫二娘,《塑菩薩》的張二嫂等。

老旦所飾人物有白發持杖的婆婆和一般老婦人,性格多樣,身份不一,均以唱、做為主。如《娘送女》的媽媽,《換子記》的家婆,《媳厲婆》的婆婆等。

搖旦又名丑旦,多飾潑辣的店二嫂、媒婆和巫婆等人物,表演重念白和做功。如《劉三姐》的媒婆,《涼亭斗火》的二嫂子,《惡媳變牛》的媳婦等。

彩調劇中,旦行的劇目很豐富,有「無旦不成戲」之說。

醜行

分正丑、爛丑、褶子丑三類。

正丑所飾人物多為農民和各種職業的勞動者,有老有少,性格各異,均為喜劇中正派人物,表演詼諧滑稽,動作明快大方,唱、做、念、舞並重。如《油漆匠嫁女》中的胡漆匠,《阿三戲公爺》中的阿三,《一抓抓磨豆腐》中的一抓抓等。

爛丑多飾演不務正業之輩,以扭矮樁為主要步法,面部肌肉靈活,喜怒無常,言行滑稽,以念、做見長。如《王二報喜》的王二,《汪三吹煙》的汪王,《雙打店》的胡瓢二等。

褶子丑又句長衫丑,所飾人物多是較有身份者,表演以高、中、矮樁為基本步法,念、做見長,扇花技巧較多。如《隔河看親》的劉老爺,《洗綉鞋》的馬金龍,《半夜拜菩薩》的縣官等。彩調劇醜行的表演富於特色,劇目較多。

文獻介紹

1.彩調藝術研究/蔡定國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12.--271頁.--(廣西各族民間文藝研究叢書)

2.彩調音樂/沈桂芳編寫.--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215頁

3.桂劇 壯劇 彩調劇移植革命樣板戲唱段選輯/廣西人民出版社編輯.--南寧:編者,1975.--83頁

4.廣西戲劇選/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局編.--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79.--314頁

5.中國戲曲志.廣西卷/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廣西卷》編輯委員會編.--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5.--19,723頁

6.桂林玻璃橋那裡有彩調..但是要5塊錢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