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白馬寺掠影
趙元龍
孟夏的一個早晨,天氣特別晴朗,蔚藍的天空沒有一絲兒雲彩。我坐8路公交車到文體宮換乘28路直達白馬寺森林公園遊玩。
車到了停車坪, 我沒敢停歇,一股勁兒沿著青石鋪就的台階拾級而上。盡管汗流浹背,總算上到了白馬寺公園門樓前的平安廣場,然後,又順著東北方向的行車道緩緩行走,大約九點鍾,到了白馬寺山頂。
致敬「白馬將軍」
也算走運,還沒進寺院,就碰到了白馬禪寺門房老段——我完小時的同學。幾句寒暄之後,老段引我踏上塞滿歲月滄桑的景公塔座,指著眼前的景點一一給我介紹:白馬綠苑生態園、長江支隊紀念林、滑雪場、植物園、游樂場......老段饒有興味,而我卻一直痴獃獃地望著山半腰上的白馬塑像發愣。
在密林掩映下的山與天相接處,一匹白色駿馬,昂首朝天,後腿蹬地,前腿平伸,像要飛騰而起沖向雲天一般。
這不就是「白馬拖韁」嗎?從市區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看見這閉螞個像白雲一般的白馬塑雕。由此而生的「白馬梵音」是晉城新八景之一。
在中國以及世界歷史上,「馬」是冷兵器時代的主要戰鬥力量,文學藝術里,「馬」代表才俊、人才。 「白馬」被尊為高貴、溫順、仁慈、忠誠的象徵。釋迦佛出家,騎的是「白馬」;東漢永平十年,漢使梵僧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返回洛陽;《西遊記》唐玄奘取經,其座騎是「白馬」;三國名將常山趙子龍被稱為「白馬騎士」。明成化年間《山西通志》記載,澤州城北十里司馬山,因「白馬馱經」過此,故名「白馬寺」.......由於年代久遠,有關「白馬」的傳說林林總總,但是無論何時何地,從沒有像晉城對「白馬」傳說如此豐富多彩。
有關白馬寺「白馬」的故事十餘之多,大致分為「神馬」、「白馬馱經」與「白馬將軍」幾類:
玉拍汪皇大帝罰小龍王下凡化作白馬作坐騎,隨唐僧西天取經;一老者給打柴少年一匹紙馬,紙馬吃了千年穀草變為白色駿馬;司馬懿率輕騎上山巡察,一匹神馬堵住去路。神馬見司馬懿有帝王之相,於是放他上山......此類傳說賦予「白馬」以神奇功能,白馬被視為善良、忠誠的化身。源於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即有了「白馬馱經」之說......
美麗動人的傳說,既為「白馬寺」名字的考證提供了寶貴的依據,又為白馬寺山增添了神奇的色彩,而讓我最受感動和最為信服的則是有關「白馬將軍」的故事。
「長平之戰」是春秋戰國時期發生在上黨地區一場極其慘烈的戰斗。臨戰之前,趙國少將軍趙括換下老將軍廉頗而任三軍統帥,因只會「紙上談兵」而無實戰經驗,結果一敗塗地而投降秦軍。趙轎賀埋軍中有許多忠於國家社稷而悲歌慷慨之士,他們拔麾舉旌,以一腔熱血為國拋灑殆盡而在所不惜。其中一位乘白馬坐騎的將軍孤身執銳與敵抗爭,寧願戰死絕不投降。當趙括帶領數十萬眾屈膝降秦時,白馬將軍正沖殺在秦營中。雖寡不敵眾,雖遍體鱗傷,雖戰馬已是血色慘紅,但將軍卻是越戰越驍勇,白馬是越戰越威風。終因寡不敵眾,只得且戰且退,待退至白馬寺山時,已是箭簇如蝟,最後被敵人活活刺死,但他仍手握戰刀,巍然於白馬背上作戰斗姿勢。白馬知主人已逝,亦屹立不動,待秦兵圍上來時,突然一聲長嘶,沖向秦兵,踏死敵兵無數。秦兵弄不清那位將軍身中萬箭竟還有如此威風,便嚇得退如潮湧,自踐無數。時馬韁拖斷,寸草不生;馬鈴散落,變為僵石。於是,力本好義的澤州人,將白馬與將軍奉為神靈,築廟祀奉,一敬趙將神勇,二敬白馬忠誠。因戰後澤州已屬秦域,「白馬寺廟」遂被改為「祖龍古剎」。至於趙將名誰姓甚,自然不得而知。
斯人已去,風范長存。趙國「將軍」與神威「白馬」的英雄壯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白馬將軍」與「白馬拖韁」的悲壯事跡,可歌可泣,可贊可頌。以至後來深受感動的長平侯、魏軍主帥、晉開國大元帥司馬懿亦親臨寺廟以示祭拜。
數千年過去了,「白馬將軍」以及那種不屈不撓的「白馬精神」被流傳下來。「龍馬湖」石刻雲:「白馬,匡扶正義,為人立善,其偉略之度象我晉地之象,何其然也。」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白馬精神」乃「中華文明之軌跡,華夏形色之大觀」,歷來「為古今國人所崇尚」。白馬將軍與白馬拖韁,歌頌的是一位大義凜然為國捐軀的英雄,流傳的是一個令世世代代晉城人引以為豪的故事。白馬精神是一種為了國家,為了民族,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精神,是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是敢為人先、勇爭第一的精神。
古代澤州,踞太行南端,頸喉中原,史稱「河東屏翰,冀南雄鎮」。因其優越的戰略區位,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從長平之戰到宋遼抗爭,從太平天國到義和團抗英,從抗日戰爭到為解放全中國長江支隊南下,一代代晉城人依靠這種白馬精神,同敵人進行了無數次不屈不撓的斗爭,換來了今天人民自由幸福的日子。
「萬頃濤聲,伴白馬拖韁成趣事;千重風韻,隨鳳凰展翅展奇觀」。詩人陳桂花的楹聯可謂字字花雨,句句聚氣。如今的晉城人民在偉大的民族復興進程中,仍是「力本好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發揚白馬精神,以飽滿的熱情、必勝的信心,一鼓作氣,奮力拚搏。
我一邊目不轉睛地看著那匹白馬,一邊給老段講起白馬將軍的動人故事。老段感動地說:「啊!白馬將軍,我天天在此,竟不知有如此傳奇!」我應聲道:「是啊!這是一匹英雄的白馬,是一位令我們肅然起敬的英雄,是一首千古絕唱的英雄贊歌!」
藝苑白馬禪寺
老段正要引我去見能繼法師,法師恰從外面回來。因為素未謀面,老段便一邊給我示意,一邊將我介紹給能繼法師。法師見了老熟人一樣,雙手合十,表示歡迎。然後就給我介紹寺院的建築布局。
一碧無際的藍天下,綠樹環繞的寺院,高大的紅牆,金黃的房瓦,巍然屹立的景公塔,古樸莊重的文殊塔,活靈活現的九龍壁......一草一木,一門一窗,乃至一聲鳥叫,一點燭光,無不閃爍著清雅的禪意。置身於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震撼於它的雄偉與壯觀,我腦際閃現的「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濃濃意境,形成的對比竟是如此鮮明!
「果然白馬神奇,先以馱經,後以拖韁,移來天竺千年剎;任是蓮峰蒼翠,春茲花韻,秋茲霜月,撐起澤州一鼎香」。白馬禪寺,太美了!
能繼法師熱情地引我來到寺院東北角上的「丈室」。
「丈室」是法師辦公兼就寢的地方。陳設比較簡單,桌子上擺放著香爐和供品。牆上除了釋迦牟尼佛像外,還有玄奘負笈等圖片。
我和他面對面坐著,一邊飲茶,一邊聊敘。
我問:「寺里有多少僧人?」能繼法師笑了,說:「您說的對,大部分人說『和尚』,而您知道是『僧人』,按常規,有一定資格的僧人才被稱為『和尚』,無論廟有多大,和尚只有一個,那就是『大和尚』,其他都是僧人。」能繼法師這么一說,把我與他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許多。於是,我原本與主持直面的陌生感隨即消失了。
能繼法師是澤州縣李寨鄉堅水村人,今年42歲。因其父母皈依洛陽白馬寺海法大和尚,法師幼有道心。1992年冬,他被隆慧大和尚「不修起白馬禪寺,決不離開晉城」的精神所感動,發心皈依老和尚,第二年即在白馬禪寺出家。
在我的印象中,青燈古卷、素食齋飯的寺廟僧人,無非是「兩耳不聞寺外事,一心只念佛經書」,「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可是,能繼法師的言行舉止卻讓我大跌眼鏡。
自2008年隆慧法師閉觀修行以後,能繼法師於而立之年就挑起了主持白馬禪寺的重擔。他從師傅那裡繼承了嚴謹的管理方法,更傳承了「愛國愛教,熱心慈善事業」的品德。
2008年,他籌集資金15萬元捐獻給汶川地震災區;2020年2月,向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佛教協會新型冠狀病毒防控專項基金捐款50萬元;2020年3月,募集善款15萬元,為晉城市直學校采購Sc100溫控門、移動體溫篩查儀、額溫機等設備。2020年5月,他看到晉城攝影家協會《走進紅色故土, 感受魅力暖辿》的宣傳報道後,便專程到陽城縣駕嶺鄉暖辿村,進行深入考察,實地學習革命歷史,感受紅色文化,並從佛教角度幫助完善紅色旅遊規劃。同時,他還建立《佛教藝術晉城通聯站》、舉辦知名書法家作品展、知名書法家筆會、面向全國徵集有關白馬禪寺的有獎楹聯、白馬禪寺重建圖片展等活動。他不計個人得失,兢兢業業操持白馬禪寺法務,不斷擴修和美化、綠化白馬禪寺,使白馬禪寺干凈整潔,綠樹成蔭,像一幅「僧在寺中,寺在林中」的精美圖畫。他為晉城市的佛教事業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因而被選為晉城市佛教協會會長,市政協委員。
談話時間很短,但法師那博學多才的思維、引經據典的談吐、溫厚慈善的風格,卻給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我向他請教有關白馬禪寺建築藝術方面的問題,他指著壁畫說,寺院壁畫一般風格典雅,形象生動,既反映「天人合一」的內容,又滲透著中華民族所提倡的崇仁愛、守誠信、尚和合、求大同,以及扶正揚善、扶危濟困等思想。他隨手遞給我幾本白馬禪寺自編雜志和有關佛教藝術的畫冊,隨即又聊起他徵集的百餘幅楹聯......
我暗暗佩服!一個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年輕人,對佛教藝術如此摯愛,難怪他能被當選為中國禪藝書畫藝術家協會副主席。讓我這個自認為對古代藝術有所研究的老教師來說,還真有點自慚形穢。
我跟隨他走出丈室,來到大雄寶殿、大毗盧殿的大院子里。
盛夏的佛國干凈,清幽。舒緩的梵樂、高低錯落的鍾聲、連續不斷的磬缽敲擊聲、屋脊上風鈴叮鈴的響聲、院子上空飛來飛去的鳥語聲......匯成了一曲獨特美妙的佛國交響樂,在寺廟上空的蒼穹中久久回盪。
一進三院的大小殿宇金碧輝煌,雕梁畫棟。一個個形態各異,異彩繽紛的貼金塑像,庄嚴肅穆,蔚為壯觀,而透視出的清韻爽氣,像一片片祥雲,氤氳於白馬禪寺上空。身著土黃色袈裟的僧人們各就各位,雙手合十。讓前來朝拜的善男信女們不知不覺地進入了一個虔誠境地,在香火繚繞下的默默祈禱中似乎悟到了許多。
據我所知,白馬禪寺在建築藝術和雕塑方面的確是別具一格。藏經樓供奉有雲南居士從緬甸南坎觀音寺請來的玉佛五尊(五方佛)及一尊觀音像(緬甸玉)。樓上珍藏有港台信眾捐贈的乾隆藏、大正藏、佛光藏、天台藏及藏文藏經數千冊。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題額的「白馬禪寺」剛勁有力。350多間新建殿宇,其規模在南太行獨占鰲頭。俯仰之間,盡可與太行腳下的洛陽白馬寺上下呼應,互為伯仲,被人稱之為上白馬和下白馬。兼顧到晉城開采和冶煉業在全國的重要地位,以及晉城人對太上老君固有的特殊感情,還專修了老君殿,把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溶於一爐並弘揚廣大。寺前廣場中央的九龍壁上,萬縷金光在九龍身上閃耀,龍身抖動,昂首擺尾,盤繞彎曲,彷彿於海波上翻騰,在流雲中穿行,栩栩如生。真可謂「殿宇其雄,雄寺雄城雄國度;襟懷乎大,大功大德大慈悲」。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佛學思想及其藝術,經過兩千年來的傳播,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白馬禪寺從建築布局、聖佛造像、牆壁梁棟的彩繪、石刻木刻的雕鏤等方面的精彩藝術,無不滲透著華夏民族傳統藝術的血脈,深刻而通俗地詮釋著豐富多彩的民族藝術。
因為我不太信佛,游覽白馬禪寺只是「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增長見識,恢宏胸襟,也算延伸教育吧。我所專注的是白馬禪寺的藝術特色,所提問題基本上是佛教中繪畫、雕塑、鏤刻以及有關風水塔、文殊塔、舍利塔等用途和建築藝術之類,而能繼法師卻能非常耐心地回答我提的所有問題。
離開之前,能繼法師主動要求和我建立微信聯系,我欣然答應。剛回到家,法師就給我發來了第一篇文章《佛塔東傳——中國早期佛塔》以及有關佛教藝術等方面的知識,後來又連續發來《闡釋經典》《文獻考證—— 裴秀墓誌出土地辨析》《【繪畫】現存唯一完整水陸壁畫全圖》《佛教的造像藝術》以及數幅白馬禪寺景色圖片。
「展望千秋,得遠韻高風,智海蒼茫歸藝海;覽經一室,蘊濃情雅緻,仁山浩淼養書山。」(選自徐俊傑楹聯)如今的白馬禪寺,不僅是南太行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一所展示中華民族優秀民間藝術的殿堂,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最有效的傳承。
如夢「龍潭夜雨」
順著白馬寺山到吳王山的綠道,我朝著西北山腳下的方向去尋找古澤州八景之一「龍潭夜雨」的蹤跡。
夏天的白馬寺山,到處多彩繽紛,百花似錦。綠道兩旁,林樹濃郁,遮蔭蔽日。「龍馬湖」波光粼粼,水面上映照著微微閃動的藍天白雲。據說,這里是任庄水庫向書院河補水的第一站。書院河的新水源從這里「啟程」,順著白馬寺山坡,鑽進漿石砌築的河道彎彎曲曲緩緩流下。河道流水十分干凈,沿河道而下的清泉碧潭到處可見,不時還激起朵朵白色水花,偶忽間給行人飄來絲絲涼意。
天氣太熱了,綠道和柏油路蒸騰起的熱浪讓人臉上的汗珠不停地滾滴,所幸的是,每隔一二百米處,就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涼亭,還有方便人坐的長凳子。我索性停下腳步,坐到凳子上小憩了片刻。
在不遠的山溝里,我見到了翻修一新的「黑龍廟」。黑龍廟坐北朝南,因地處深山密林,古廟內外顯得極其清雅靜謐,爆熱的太陽來到此地似乎變得暖黃,唯有山間的蟲鳴鳥叫聲和不遠處傳來或高或低的汽車鳴笛聲,讓幽靜的寺院多了一絲生機。
黑龍廟大門里有一塊石碑。碑載「黑龍廟」於康熙28年所建,迄今300餘年,曾毀於上世紀50年代,2005年重建,為澤州古八景之首。牆上有板面,是有關黑龍潭和「龍潭夜雨」的介紹。
東廂房門前有幾位老者正在下棋。我指著一塊「黑龍潭題壁」的石碑,問站在旁邊看下棋的人。他抬起頭看了看我,順手給我指了指大門外十幾米處的亭子。我說著「謝謝」,疾步走出大門到了對面匾額上寫著「古龍泉」字樣的涼亭前。
「古龍泉」亭呈八角形,面水背山。亭前是一個長約200餘米、寬約30餘米、由齊整的長砂石條砌成的深潭。八角亭下方還有一石制龍頭,龍頭正朝潭中噴吐著清水。八角亭後方有「龍潭夜雨」四個大字。背靠的山坡底半掩半露地豎著四塊古石刻,上面是「古龍泉」、「龍潭驟雨」、「神龍致雨」「八景第一靈跡」等。據說這些魔崖石刻是由清雍正年間澤州太守朱樟所書,被古人稱為「八景第一靈跡」,也是迄今為止古澤州八景唯一的石碑遺存。
這就是著名的黑龍潭。據明萬曆版《澤州志》記載,黑龍潭位於廟前溝古山崖下,行若無底深臼,天造自成,寬五、六米,潭水幽深似墨,時有外溢,隨澗水徑流七進七出,穿石門,過石盆,入東沙河,再匯白水。潭中碧水凜冽,傳說有魚青目黑身,蝦尾龍首,悠然游哉。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水潭中有法力無邊的黑龍,能行雲布雨,因而天旱時十里八鄉即前來祈雨,據說百求百應,無不靈驗。於是,信眾們在黑龍潭邊修起龍王廟,祀奉龍王。黑龍山前的牛山村有一俊秀伶俐的姑娘名叫荷花,她與八旬奶奶相依為命,後與黑龍潭龍王成了親,牛山村就成了黑龍的娘舅家。那山上的小黑蛇就是黑龍和龍王奶奶的龍子龍孫。牛山人到此稱龍王為姑父,在此祈雨祭拜不是求龍王,而是求龍王奶奶。
澤州府一姓「朱」的「官」為感謝黑龍王,就規定在此唱官戲。每年五月十三至十五,牛山人都要敲鑼打鼓請黑龍王和龍王奶奶前來看戲,每遇天旱時,牛山的女人們都要頭頂荷葉向龍王奶奶祈雨,而每次龍王奶奶都要讓鄉親們投石入潭,讓龍王聽到後就普降甘霖。
「石蘊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自那時起,「黑龍潭」不僅是四荒八極祈福求雨的必選聖地,而且也是文人墨客與遊人游覽的勝處寶境。清乾隆版詩詞《過黑龍潭》曾有過生動的描述:
靈物翻身驟雨過,雷轟電掣裂岩阿。
眼觀雲騎掀蛟窟,笑指天瓢倒海波。
花落檐前宜洗竹,珠跳水面亂鳴荷。
少陵謾作行宮詠,且聽三農陌上歌。
牛山不僅有動聽的神話傳說,還有令人神往的美麗景色,而百畝玫瑰園,則是牛山美景的點睛之筆。
時下,百畝玫瑰園里,一朵朵玫瑰正爭先恐後地艷麗綻放。一隻只玲瓏剔透的小花盤上,金黃色的花蕊托著一盤盤誘人的奶黃蛋卷,還有幾滴晶瑩剔透的小水珠;粉紅色的玫瑰猶顯得莊重、典雅,花瓣的邊上覆著茸毛,散發著一陣陣淡雅而誘人的清香。南來北往的遊人總要在此駐足,呼吸清爽的空氣,飽覽熱情似火的玫瑰,用鏡頭留下美妙的瞬間。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牛山村地處風景如畫的百馬寺山森林公園,依山傍水,植被茂密,花香鳥語,氣侯宜人。人民政府維修了寬闊干凈的河道,引來了清澈透亮的河水,還營造了瀑布般跌水工程......昔日的黑龍潭,成為有山有水有湖的靚麗的風景線;清淺的書院河水經牛山而過,一排排整齊寬敞的農民新居拔地而起,一行行風景樹枝繁葉茂,頗有獨具一格的鄉村韻味。
牛山村還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將白馬拖疆的神奇故事以及「龍潭夜雨」的古澤州景色,賦予了獨特的文化底蘊和新的歷史生命,相繼開發了包括旱地滑雪、沙灘摩托、兒童樂園等為主要內容的歡樂谷。利用黑龍潭水,開發了大型室外水上樂園、動漫水世界、溫泉以及農業園區四大旅遊版塊,既突出了黑龍潭人文景觀特色,又發揮了清涼勝地的康體健身功能,成為「森林生態觀賞、繽紛果園飄香、玫瑰觀光休閑、新農村生活體驗」、「農、林、文、旅、康養」五位一體的農業休閑旅遊勝地。牛山人真的「牛」起來了!新氣象、新生活,處處稱心;玫瑰園、果蔬園、園園飄香。
而白馬寺山的「美」,又何止牛山冰山一角?如今,白馬寺山到處清朗明凈,晶瑩澄澈,遍地高曠幽遠,杳渺深邃,無處不透視著勃勃生機與清新氣息:
白馬寺山植物園,因地制宜,借勢造園,花團錦簇,層層疊疊,聆聽百鳥嚶嚶婉轉的鳴唱,呼吸新鮮純凈而又芬芳怡人的空氣,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白馬綠苑生態園,融科普、休閑、娛樂、餐飲、洗浴為一體,給人以知識、以幸福、以爽朗與愉悅;太行明珠游樂城,集趣味性、科學性、驚奇性於一爐,讓歡樂揚帆遠航;平安廣場、方山景觀台,集景觀、生態、消防為一線,遠眺田園風光,近聽鳥兒歌唱,如臨神境,心曠神怡;鬱郁蔥蔥的長江支隊紀念林,不忘那段紅色的歷史,銘記那支光榮的隊伍,煥發起偉大的長江精神;「綠道」儼如一條艷麗的綵帶,串聯起美麗的田園風光,激活起一處處鄉村記憶,銘記住一個個難忘的鄉愁......
白馬寺山,真乃魅力城市的生態綠心、天然氧吧和中心花園!
有書法界名人撰聯曰:「集山川之精英敷大文章有白馬神韻;納天地之瑞氣創新事業見黃牛精神」。看吧!成群結隊的遊客來到這里,看一看白馬寺山的美景,品一品晉城特色小吃,感受白馬文化的獨特魅力,來一場古時與現代的對話,用腳步和鏡頭記錄下燦爛多彩的畫面和感人動聽的傳說,這一切,又有誰能不感到愜意呢?
當然,作為獨自遊玩的我,更是「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真有點流連忘返了。是的,「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境界。」我的內心不正是曾經夢想中的「神話故事與『詩歌的遠方』」嗎?
離開白馬寺山時,太陽已經西斜。回頭再看那匹飛躍在天空中的白馬,依然昂首朝天,奮起直追,永不停歇地向著遠方的目標,一往無前地沖去。
❷ 我是廣西南寧人,我祖籍是山東白馬縣,其實真正的南寧本地人都是這里來的,但是為什麼調查這個位置不是山
在南寧郊區和郊縣,許多漢、壯人的家譜都記載祖籍是山東白馬縣(或白馬驛、白馬苑、白馬冉、白馬堰)。民國以來,一些姓氏和家庭曾多次派人到山東訪祖,解放後廣西有的縣志辦負責同志也專程出去考究過,均未果。1996年、1997年,因修志工作需要,《南寧市郊區志》辦公室多次派人到河南的滑縣、浚縣、沁陽市、安陽市、鄭州市及山東的青州市、壽光市考查,拜訪了以上兩省和廣西的修志專家、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和學者,重點查閱了以上省、市、縣歷代志書的有關記載,也考察了大量歷代墓碑。經查證,基本認為「山東白馬縣」其實是在今天的河南省滑縣一帶。
古時「山東」非今日山東
山東,因朝代不同,所指的地域也不同,廣西各地大量的家譜記載祖籍都寫是「山東白馬縣」,還未發現寫「山東省白馬縣」,一字之差所指的時代和地域是有區別的。
古人說的山東是個地理名詞。戰國秦漢時期,崤山或華山以東地帶為山東,與當時所謂關東含義相同,一般指黃河流域,有時泛指秦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領土。《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皆殺其守尉令丞反,以應陳涉……」「秦並兼諸侯山東三十餘郡……修甲兵而守之。」「……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以上引文中的山東,都是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也有指太行山以東為山東,這主要是因春秋時晉國、建都平城時代的北魏、五代時晉國,以地居太行山以西,故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山東」被正式確立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單位,元代屬中書省,明代置山東布政司,清代稱山東省,並以濟南為省會。
山東和河南,古時都是指一個廣泛地域的名稱,兩者相互涵蓋、互相包含。古山東包括今河南政區,唐代時今山東政區又屬河南道。中華書局為《新唐書》中的《黃巢傳》關於「盜興河南」的注釋說:河南,指河南道,約當今山東、河南兩省及蘇北等地。白馬縣在漢、魏、晉代屬兗州管轄,南朝時兗州城在今河南滑縣東,後來州城遷到今山東省。兗州劃給山東政區管轄後,白馬縣歸河南政區。
「白馬縣」不在山東在河南
白馬縣的行政區劃在中國歷史上「僅此一家」。在全國只有今河南省滑縣古時叫白馬縣,今山東省地域自古至今未發現有白馬縣。白馬縣的建制始於秦代,廢於明代,前後經歷了1500多年之久。
白馬縣城在今河南省滑縣城東10公里,關於白馬縣和其縣城的所在地,在秦、漢、唐、宋以來的史書、地理書上就有詳細記載。《戰國策》:「張儀說趙王曰:守白馬之津。」《史記》酈食其說漢王曰:「塞白馬之津。」
《中國歷史地圖集》記載白馬地名最早的是戰國時期叫白馬口,在今河南滑縣東北(見《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六圖和地名索引第11頁)。唐代李泰著《括地誌》載:「滑州:白馬縣滑州故城、古南燕國,黎陽津一名白馬津,在滑州白馬縣北二十里。」《續漢書郡圖志》雲:「白馬縣有韋城,金堤一名千里堤,在白馬縣東五里。」
白馬縣行政區劃始建於秦代,歷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都沿襲其名。明代撤白馬縣入滑州。
民國十八年(1929)《河南新志》載:「滑縣,春秋衛曹邑。秦朝白馬縣,屬東郡。漢因之,魏因之……宋因之,元因之。洪武初,省白馬入滑州。」歷史學家們一致認為,古白馬縣故城,在今滑縣東10公里,因五代後梁朱溫的父親名城,避諱而改為白馬牆,今白馬牆村即其舊址。從東漢至魏晉南北朝,白馬縣曾歸兗州轄,在金、元兩個朝代,白馬縣隸屬山東大名府(路)。所以,一些家譜上寫的「山東白馬縣」,在古代是可以理解的。
歷史上白馬縣不僅在政治、軍事、交通領域的重要地位,在文化方面也有極豐富的內涵。白馬縣自古就有自己的傳說。《重修滑縣志》中的《白馬考》載:「大凡名邑名國,非以山名則以水名。如漢元東郡白馬縣,蓋以秦之白馬津而名也。秦之白馬津,蓋以古之白馬水、白馬山而名也。」《開山圖》雲:「山下常有白馬,群行山上悲鳴則河決,馳走則山崩。」在廣西一些「白馬縣移民」居住的地方,都流傳著類似的白馬神話傳說。南寧市郊區有個馬村,族譜這樣記載:宋代跟狄青南征南下戍邊的先祖,在沿邕江兩岸選村址時,發現山上有一群白馬,白天出外覓食,晚上回山棲息。這里靠山傍水,土地肥沃,是塊風水寶地,後來就在這里建村址,馬村緣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