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古扬州出美女:美女是怎么炼成的
作者:余三 来源:《现代快报》 制图俞晓翔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来扬州看什么?看扬州森林般的美景?品扬州精细的美食?还是感受扬州的慢节奏与惬意?谁也没忘记,还有扬州的美女。 从古至今,所有到过和没到过扬州的人,几乎都会说上一句:自古扬州出美女。那么,扬州真的“出”美女么?是坊间所云“乃隋炀帝当年带来的三千美女流落民间,改善了扬州人的基因”?还是源于“瘦马”豢养者们的培训和宣传?要解开“美女因何出扬州”这个秘密,应全方位地去认知、理解扬州,和这座古城并不如烟的前朝往事…… “美女”之说始于何时 隋炀帝广选美女仆婢充实宫室 全世界范围内,藉各种因素繁华的城市,其中一半以上与水有关,这在我国更是如此。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之北,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2000多年前,吴王夫差于此开凿邗沟通水运,扬州从此进入建城纪元。又在1400多年前,那位诗文盖世、才情满纸,对地理水利有着优异禀赋却选错了职业的大才子杨广,又集南北之利开凿大运河,扬州被很幸运地选中,成为两水交汇处的一块美玉。 运河是中国从隋唐至现今,唯一一条南北水上运输线。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方便、快捷的水运成为主要的运输和交通方式。大运河承担全国三分之二的盐运和一半左右的漕运,是整个国家经济、物资大动脉,更是战略体系的重要保障。繁忙的运输带给扬州强大的经济和丰富的文化。到了清康乾时期,扬州已经排在世界十大城市的前列。 那位当年开凿大运河的隋炀帝杨广,已经长眠于扬州城北郊的雷塘。虽然墓地寂寥,可他开凿的运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无人能比。他和扬州,有很多浪漫的传说,也有很多悲愤和无奈。有野史说他为了到扬州来看琼花才特意从洛阳来扬州开凿大运河,更有甚者称他为了一睹某道姑芳容,才脑门一热开挖了大运河。至于究竟是何种原因,相信后人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要知道,隋炀帝开凿运河时期,既无艳绝天下的琼花,也无出了名的扬州美女。倒是隋炀帝来到扬州后,惊叹这里的水利之发达,境内几乎所有农田都能得到灌溉,人民富足安康,民风淳朴,于是在扬州筑台建楼,大搞园林及公共绿化。隋炀帝更把纤细柔弱不胜春风,婀娜多姿比秋风的柳树以他的姓氏命名为“杨柳”。有了宫室,便要广选美女仆婢充实其间。 可惜好景不长,这位于民生有功却不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善学习、好诗文却成了荒淫无度的代表的皇帝,最终以被迫自杀告别人世。宫室被毁,宫女不知去向何处。那些宫娥们或流落民间,或成为军士妻妾。这只是“美女出扬州”的一个引子,真正的“扬州美女”,是如何诞生的?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美女”打从诗中来 曹寅监刻900卷《全唐诗》宣传了扬州美女 隋朝已经成为竹简上的文字,扬州城内历经人世沧桑的“杨柳”依旧迎接晓风明月,平静地迎来了盛唐时代。 由于扬州的地理条件,大量的物资从扬州转运或直接北上,天文数字般的税收和利润也由此产生。扬州快速地成长为盛唐东南名都,一跃成为除京都外东南经济、文化大动脉的中心。没到过扬州的文人雅士们就如同朝圣者没到过麦加一样,会被认为人生不完美。另一方面,她便捷的交通也会给南下北上的文人墨客们制造很多在此逗留的机会。于是李白来了,杜牧来了,张祜来了,徐凝来了,以他们为代表的诗家、书家、画家都来了。在诗言志、诗叙事的年代里,他们为扬州写下了千古绝句—— 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徐凝的“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张祜的“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是他们留给扬州最好的礼物……如同歌曲中的重复部分容易被人们记住一样,后人为了传诵方便,就把认为流传不那么广的,或者没代表性的其他句子给省略了。但通读全诗,多是彻头彻尾的情诗,或是描写美女的赞美诗。 来了这么多文人,又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支撑,扬州建立了三十多所书院,发展盛极,“东南书院之盛,扬州得其三(分之一)”。其中又有名师执掌,四方来求学者熙熙攘攘。扬州成了各种学术着作、诗词歌赋的刊发地。其中清代江宁织造曹寅奉旨在扬州监刻900卷《全唐诗》发行至全国。于是,没到过扬州的人们,从诗中感受到了扬州的美女是如何的貌若天仙、令人生怜。诗中那些连“十里春风”都赶不上的女孩,脸皮薄得连眼泪都承载不得的女人,美得如神仙般的城中女子,简直是世间少有,天上无双。 事实上,自隋唐宋元明清以来,有无数的文人骚客赞颂扬州,吟唱扬州,更少不了扬州的美女。得天地惠泽的女子,经过文人们的艺术加工,走向诗文所到之处。“扬州出美女”,更借了文人们的名章佳句,代代流传,深入人心。 琼花 琼花与芍药代表着扬州美女 一个冷艳,一个妩媚 如果扬州真的有杜牧、徐凝等人艳羡怜惜的美女,又是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跟社会环境,让扬州偏生出了连造物主也颇觉满意的美人儿?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雨水丰沛、湖泊纵横,气候温和,自然条件优越,可耕之田可达全境。全长80多公里的长江水岸及境内几大湖区水位平稳,并无大灾害。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生长在此的花草树木乃至鸟兽人虫无不是一种福分。 在这样的环境下,古代追求奇花异葩的时代,不生出一些天下少有,人间无双的事物来,都枉费了天地间造物主的心意。单说跟美女有关的两种花,一种是琼花,令世人趋之若鹜;另一种则是跟洛阳牡丹俱贵于时的芍药。 历代咏这两种花的诗句众多,赞美琼花最为人熟知的有谢觉哉《生日在扬州》的“寺里琼花繁若锦,湖中西子瘦于秋”;李白《秦女休行》的“西门秦氏女,秀色如琼花”…… 题芍药的诗句也多得不可胜数。苏轼的《题赵昌芍药》中写“扬州近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韩琦有诗句:“广陵芍药真奇美,名与洛阳相上下。” 琼花与芍药,一个圣洁似雪绿叶丛中更显冷艳,一个妩媚多情风流叶底油然而生。这两种花大抵能代表扬州(本土及迁居而来)的美女,前者才情满纸消极避世,后者体态多姿商贾茶肆流芳。 扬州芍药数量和品种都很多。芍药花开的时候,扬州周边以及更远地区的人们,像是应了花讯之邀,赶到扬州赏花。不光是看那春风十里扬州路到处盛开的芍药,还能看到扬州城内不管富贵贫贱,男女老少,都喜欢戴芍药花。所以开明桥一带有春季花市,无论昼夜都有花农或贩子在此地卖花。琼花则因为数量之少,引起世人追捧,想要一睹其芳容。 既然扬州独特的地理条件能孕育得出一少(琼花)一多(芍药)的双绝奇葩来,那么,对于扬州的人,扬州的女子呢,也一定会不吝馈赠,滋养得出“神仙”一般的女子。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扬州人 扬州美景和物产造就美女 林黛玉自小就看多了各式头花 说了自然环境,那么社会环境呢?扬州这方水土上有什么独具的人文特色和生活气息,养育出名扬四海的美女? 唐朝扬州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前人誉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诗中表达的离人情感浓郁,但对扬州的江、月、水、野却描绘得传神至极。此诗更是描写女人的绝妙好诗,诗中从贵妇到洗衣服的女人,从唱歌到望月吟诵的的女人,从饱受离别之苦的女子到心情急切的思妇,可以说这是一幅社会各阶层女人的群像。 月色下开满了鲜花,到处都是花的香气。什么样的女子身处其中,对着花和月,听着箫和琴,沐浴着芳香的月明之夜,怎不教女儿们生出留神顾盼,一步三回首,三步显婀娜来? 美女跟寻常女人们一样,需要住房子、吃饭、穿衣服、化妆,喜欢漂亮的头饰、内装香粉的绣花鞋,更需要对镜梳妆,而这一切,繁盛时代的扬州物产丰足,可谓应有尽有,就连头上戴的通草花、绢花都做出了上百个花样,成为了宫廷美女大家闺秀们的最爱。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来自扬州,自小就看多了各式头花,自然对挑剩下来的一对宫花没甚兴趣。 自古扬州繁盛于隋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文艺气息。再加上她独具风骚的花、月、水桥映衬,美女佩戴的玉,使用的漆器、香粉、香料、服装、鞋子、首饰、头饰(通草花、绢纱花等)、菱花镜,还有赏的美景、住的亭台楼阁,听的音乐、戏曲,看的歌舞……这一切的景物、事物,即使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孩,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也会长成碧玉雕琢一样的美女来。 扬州炒饭如今名扬天下 美食也“美”出美女来 扬州炒饭原是农家将剩菜跟冷饭炒在一起 要知道,美人不仅靠装扮,是要有内在的保养及营养的。谁人不羡扬州美食?哪个到了扬州不吃他个肚大腰圆? 说扬州人的吃,正应了孔子的一句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扬州人在吃上的讲究,倒还真是不处江南胜江南,全没了亭台楼阁般的北方刚性。扬州人研究吃,不光为了待客也为了养生。从富商大户到百姓人家,从山珍海味到小河虾炒咸菜,水晶猪蹄、三头(狮子头、鱼头、猪头)宴再到莴笋蚕豆摊鸡蛋。还有那着名的“早晨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扬州人吃得健康、吃得仔细、吃得讲究。诚然,玉食养人,现代科学证明,什么样的营养确实能养出什么的身材、脸盘,连神态都会跟着改变。再加上一代代基因优选,社会发展,扬州美食能滋养出一代代美女,毫不奇怪。扬州人不但喜欢自己在家吃,还会拼伙,民间俗称“开伙飨”,又叫百家宴。主人带着食材、厨子,用具也得自备,在豪门巨富面前献艺。美食获得大家的肯定,这家主人和厨子以及拿手的菜肴竟都出了名。清代以来,“扬州馆子”做淮扬菜尤为发达,招牌店开遍大江南北,甚至开到了港澳、国外。一笼“扬州包子”,一碗“扬州炒饭”早就蜚声海内外,倾倒了多少食客。岂不知“扬州炒饭”最当初是农家将剩菜跟冷饭合在一起加热再吃,为的是节省柴火。可到了富贵人家,就演变成了将各种别样食材切碎成丁,跟米饭加上特别作料制成一道“扬州炒饭”。因陋就简却成名扬天下的美食佳肴,彰显扬州这座充满浪漫气息的城市另一番风情。 扬州厨子做的菜,历史上没有太多记载,他们的过人之处在于能将平常所见的食材做出不一般的美食来。 现今还有饭店名曰“菜根香”,意即简单菜根,也能做得出人间美味佳肴。深奥难懂的学术有“扬州派”,日常简单的烹饪也有“扬州派”,扬州人吃得精致、吃得雅气、吃得浪漫、吃得快活、吃得逍遥。边吃边看风景,边吃边听曲看戏,边吃边处理正事。如今的扬州人也有“酒桌上就把事情谈成”的独特习俗。 贫穷人家将女儿卖掉当“瘦马” “瘦马”是扬州美女的一部血泪史 或嫁作商人妾,或送入烟花柳巷 说到扬州美女,着名的扬州“瘦马”不能不提。扬州人至今还在口头流传的一句俗语“娶马马”,意即娶老婆,这个马,便是从瘦马一词演化而来。 扬州在古代是两淮(淮南淮北)盐商的聚居地,盐商当年可谓是富甲一方,生活奢侈程度可与皇家媲美。从明朝开始,在扬州一带,出现了大量经过专门培训、预备嫁予富商作小妾的年轻女子,而这些女子以瘦为美,个个苗条消瘦,因此被称为“扬州瘦马”。扬州城里和周边农村那些衣食无着的贫寒人家,不得不卖掉自己生养的本来就瘦弱的女儿,去充当瘦马,来度过那些窘困无助的日子。 “瘦马”被人伢子买到扬州,经过数年培训,首先让她们学会应对,举止端庄或仪态袅娜,然后再教她们学习书法绘画琴棋歌舞。清人章大来在《后甲集》中解释:扬州人多买贫家小女子,教以笔札歌舞长即卖为人婢妾,多至千金,名曰“瘦马”。 挑选瘦马有着一套极为严格的鉴定程序,而其中最为客商看重的就是对于瘦马的小脚的评判。鉴定这“三寸金莲”也有着一套极详细的办法,并且人们还为此制定出了“瘦、小、尖、弯、香、软、正”等七条标准。 清代扬州有专门围绕“瘦马”产业链生存的生意人。他们从购买到培养再到寻找买主,以至于给瘦马跟买主举行婚礼,提供一条龙服务。历史记载,从扬州买的“瘦马”,由于受到正规教育,修得满身技艺,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温良恭俭让一样不缺,在主人家中很少惹其他妻妾们生气,也不争风吃醋,很是让男子们放心。有的竟然感觉到扬州“瘦马”的好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扬州购买。在当时,养瘦马并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由于瘦马有利可图,一些商贾人家也豢养年纪尚少的女子,倘或遇到慷慨的买主,一赚千金自然是常有的事。 被称为“瘦马”的美女们或是随着他们的买主去了扬州以外的广阔天地,抑或是守在故土找户合适的人家嫁了。但并不是所有的“瘦马”都能成功地嫁入富豪之家。最后,有些被挑剩下的“瘦马”不得不被送入烟花柳巷。在秦淮河畔,“扬帮”歌妓大多是“瘦马”出身。而那些“有幸”被官宦富商、贵公子纳为小妾的“瘦马”,也并不见得从此就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有人说,扬州瘦马,就是一本扬州美女的血泪史。 既然有数不清的人间美食养就令世人艳羡的扬州美女,那么,名扬天下的扬州美女,有多少? 比王昭君出塞更早的“和亲公主” 无论是从历史久远还是身份级别,抑或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贡献,首先要推汉代“江都公主”刘细君。她的父亲是江都王刘建,被当时执政的汉武帝选中,远嫁到乌孙(今伊犁河上游),成为国王昆莫的王后。刘细君是西汉遣外番的第一位刘姓皇室宗室女,比王昭君出塞还早72年,是第一位名传史册的“和亲公主”,且是西汉和亲公主中第一位大才女。她的那首《悲愁歌》至今读来仍然令人热泪潸然。据说,刘细君的悲歌传到汉武帝的耳中,汉武帝不禁为之感动。每隔一年,派遣使者带者锦绣帏帐,远赴乌孙赠给她。这位名垂史册的扬州美女,创下了三个第一:古代和亲第一位取得成就的人;诗坛上诗言志第一人;乐器琵琶首创之人。人们为了纪念她,至今在安徽灵璧还有一处她驻足回首望乡的手印。 隋代画眉“圣手” 隋代的扬州美女吴绛仙,是隋炀帝宫中女官,封崆峒夫人。善画娥眉,被历代誉为“画眉圣手”。隋炀帝被迫自杀之时,绛仙如同九天仙子追随炀帝自杀,芳魂顷刻间香消玉殒。她乃扬州美女之楷模,用忠贞谱写千古悲歌。 唐代“邓丽君” 说起唐代能歌善舞的美女刘彩,就会想起邓丽君。她深受元稹的赏识,元稹说她“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当她跟随军旅歌唱,歌声所到之处,连闺中女人、走路行人听了都会流下泪来。她不但能唱,而且还能自作词曲,是创作型艺人,光她传唱的曲子就达120多首。她还跟大诗人元稹传出一段风流佳话,可惜不知结局如何。 宋代烈女毛惜惜 宋代扬州美女毛惜惜,是南宋时扬州名妓,祖籍高邮。出身官宦之家,自幼学书学剑,文武皆备。可惜金兵南犯,高邮沦落,跟随乳母逃到扬州。因懂得琴棋书画、歌舞弹唱,很快在扬州城里有了名气。后被高邮总兵荣全强行纳为小妾。荣全叛乱,毛惜惜宴前斥责荣全,被碎割杀死。乱平后,宋理宗封毛惜惜为英烈夫人。《宋史》有毛惜惜传。墓在高邮城南,俗称“毛惜惜姑娘坟”。 与关汉卿交好的“朱娘娘” 元代扬州有一位“外来美女”朱帘秀是早期杂剧女演员,元代后辈艺人称她为“朱娘娘”。跟曲作家关汉卿、冯子振等人有很好的交情。后来嫁给钱塘道人洪丹谷,离开扬州迁到杭州定居终老。 明代崇祯最美丽的妃子 明朝美女田秀英是公推末代皇帝崇祯最漂亮的妃子,她是父亲田弘遇在扬州任千总时生下的。估计是扬州的灵气感染了她,田秀英自幼生而纤妍,性寡言,多才艺,琴棋书画、骑马打猎、吹箫调丝,无所不精,长相甜美可人,更重要的是她天生带香,“虽酷暑热食,或行烈日中,肌无纤汗,枕席间皆有香气”,深得信王朱由检的喜爱。16岁(1627年)时便入选为信王妃。 时光流转,诗人传诵的扬州美女们究竟去了哪里?可能都埋进了历史的记忆。但扬州毕竟出过美女,文人骚客们留下的字句也并非虚传。那得天独厚的环境,数度发达的城市经济,却没能像扬州美女一样流传下来。 如今,听人说起“自古扬州出美女”,扬州女孩会感到些许压力,总会跟对方来一句“我是美女的丫鬟”。毕竟,美女属于那个时代,她们曾经拥有过如歌如颂的人生,如诗如画的过往。但,相信在现在,或者在不远的将来,也会产生名传青史的“扬州美女”。 若诸位有闲信步于扬州的街头巷陌,蓦然回首,也许有位美女正隔着雕花木窗朝你顾盼……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百家讲坛》杂志或百家讲坛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 古代扬州也那些美女
12美女!!!
东关街的馥园里有12美女展览馆,里面有12美女的典故,我去过的
分别为:
刘细君(汉代)
赵飞燕(汉代)
赵合德(汉代)
吴绛仙(隋代)
刘采春(唐代)
周宪(南唐)
周嘉敏(南唐)
毛惜惜(宋)
朱帘秀(元)
田秀英(明)
冯小青(明)
杨小宝(清)
这份名单中,删除了文化学者争议最大的文学人物及身份户籍无从考证的林黛玉、杜十娘、娥皇女瑛、柳依依、琼花仙子、芍药姑娘,最终保留了十二位身份可考,且在历史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扬州籍美女
赵飞燕和赵合德是亲姐妹.呵呵
具体人物典故去馥园二楼看吧
3. 清朝时期的扬州瘦马非常有名,她们都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清朝时期的扬州瘦马非常有名,她们都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扬州瘦马”是什么?古代扬州美女的血泪历史。扬州在古代是两会南淮北盐商的聚居地,盐商可以说是当年的富甲一方,生活的奢侈程度可以与王室媲美。从明朝开始,扬州一带就出现了很多经过专业训练后要嫁给伤病的年轻女人,被称为扬州瘦马。扬州市和周边农村没有温饱的穷人不得不卖掉自己亲生的纤瘦女儿,充当瘦马,度过穷困无助的日子。
被称为“瘦马”的美女们和买家一起去扬州外广阔的天地,或者守护家乡,找到合适的家,嫁人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瘦马”都能成功地嫁给有钱人的家。最终,一些剩下的“瘦马”不得不被送到烟火胡同。在秦淮河边,“两房”早期大部分来自“瘦马”。“运气好”的当官和贵公子纳为妾的“瘦马”也不是从此过上幸福幸福的生活。有人说扬州瘦马是扬州美女血泪的历史。
4. 中国古代美女有哪些
第一个史料记载的美女 庄姜
汉代的 班婕妤 赵飞燕 赵合德姐妹
蔡琰:即蔡文姬,东汉蔡邕之女。作《胡笳十八拍》,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文君:汉 司马相如之妻。代表作数字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唉!郎呀郎,巴不得下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卓文君 与 司马相如 私奔的故事家喻户晓...
上官婉儿:上官仪孙女,号称巾帼首相第一人
明代秦淮八艳 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八艳。
应该还有我很喜欢的李清照李易安
5. 扬州历史上有过那些有名的美女
赵飞燕、潘玉良、大乔、小乔、上官婉儿、刘细君,柳依依、田贵妃
6. 古代十大美女的资料和图片。还有故事
十大美女,包括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沉鱼的西施、闭月的貂蝉、落雁的王昭君、羞花的杨贵妃。另外六位分别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冯小怜、一代妖姬苏妲己、命运凄惨的赵飞燕、与西施比美的郑旦、千金一笑的褒姒、因《洛神赋》被传为“洛神”的甄氏(甄宓)。
西施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吴被灭后,越王勾践班师回归,携西施以归。越王勾践的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用?”后人不知其事,讹传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遂有“载去西施岂无意?恐留倾国误君王”之句。又有言范蠡恐越王复迷其色,乃以计沉于江中,此是错误的说法。
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流传开来。中国历史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因此她排第一毫无疑问。
貂蝉
貂蝉,在关汉卿的剧本里记载此女名为任红昌,山西并州(今忻州)人。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于秋波,报董卓于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而貂蝉也跟随了吕布。吕布死后貂蝉不知所踪,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只有两个人物没有记载去向,其中就有貂蝉。而根据我对三国的研究,我认为貂蝉最终是跟随了曹操,而关羽之所以后来又反叛曹操投奔刘备,就和貂蝉有关。
相传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历史上有很多关于貂蝉的传说,而我看过的就不下十余种版本,其中更是有传说曹操、诸葛亮和关羽等人都被其吸引,可见其美。位居第二,实至名归。
王昭君
王嫱,号昭君,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红颜薄命,昭君年仅33岁就香消玉损,离开人世。
昭君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以其美貌与贡献,探花一位非她莫属。
杨贵妃
杨贵妃,原名杨玉环,唐代蒲州永乐人(陜西省华阴市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年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安史之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当年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因此也就有了羞花的典故。历史记载杨贵妃体态丰腴,很多人理解成胖。可是一个胖女人怎能成为帝王崇爱?我猜想因为当初没有一个词,所以文人不知如何描写,那个词就是“性感”。能与前三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人,说明她有足够的资本,排名第四没有问题。
冯小怜
冯小怜可说是北齐王妃中最着名的女性了,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美人儿,名字紧紧跟在古代四大美女之后。冯小怜是时代北齐后主高纬的淑妃,原是皇后穆黄花身边的侍女,是后来才跃上枝头作凤凰,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她的娇媚与荒唐,使北齐帝国遭到覆亡的命运。
据《北史》记载:冯小怜“慧黠,能弹琴,工歌舞”。是一位聪明、漂亮,又有才情的女子。
据有的野史笔记记载,冯小怜是一个天生的尤物,肌肤吹弹可破,吐气如兰。玉体达到了最佳的黄金分割比例,曲线玲珑,凹凸有致,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在冬天软如一团棉花,暖似一团烈火,怀抱就是叫人欲死欲仙的温柔乡;而夏天则润滑如玉,凉若冰块。内挟淫技,宛若处子。与之交接承欢,无不曲尽其妙。使高纬这个久历风月的人,也感到了一种新鲜无比的奇趣与快乐。
苏妲己
妲己,为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的宠妃,人称:一代妖姬。传说姓苏,不过有关苏的来源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其父亲乃是诸侯苏护;另外一种说法是,妲己来自一个叫苏的部落。
根据《史记》的记载,妲己是有苏氏诸侯之女,乃一个美若天仙、能歌善舞、国色天香的美人,在商纣王徵伐苏部落时被好酒贪色的纣王掳入宫中,尊为贵妃,极尽荒淫之能事,酒池肉林等乃是纣王为博她欢颜而创,并为了讨好她发明炮烙之刑。后被周武王所杀。
赵飞燕
赵飞燕,原名宜主,江都人(今扬州),赵临的女儿,汉成帝刘骜的皇后,能歌善舞,体态纤美,轻盈如燕,相传其能在掌中起舞,故称“飞燕”。成帝时入宫,为婕妤,后立为皇后。平帝即位后,被废为庶人,自杀而亡。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应玄完全之诏创制“清平调三章”歌颂杨贵妃的艳美时,其中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之绝句。可见她的美,在李白心中,占有绝对的席位。在中国,她与晋代绿珠、唐代杨贵妃并称为“古代中国三大杰出女舞蹈家”。
郑旦
郑旦是历史上一位与西施齐名且同样具有爱国情怀的刚烈女子。郑旦好剑,性格刚烈。但多年来,西施是广为人知的“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而郑旦呢,倒是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据说郑旦和西施隔江相住,平时很少见面。郑旦平时听老人们讲西施长得如何如何美,心里就暗自琢磨:自己已经长得很美了,这西施如此受人夸奖,说不定长得比自己还美,何不抽空去看看她,比比看到底谁美。之后郑旦和西施比美的结果人们无从知道,只是传说中,那天,姐妹两个手拉手来到村外的四眼井前,坐在井台上一边说话,一边照影。只见水中两对明眸,4只凤眼,含笑顾盼,相映生辉,把黑洞洞的井底都照亮。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郑旦的美貌与西施不相上下。
褒姒
褒姒,西周幽王的宠妃,生卒年不详。褒姒原是一名弃婴,被一对做小买卖的夫妻收养,在褒国(今陕西省汉中西北)长大,公元前七七九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国,褒人献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爱如掌上明珠,立为妃,宠冠周王宫,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幽王对她更加宠爱,竟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叹气道:“周王室已面临大祸,这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不出伯阳所预料,原来褒姒因为过不惯宫中生活,加之养父被太子宜臼所杀,心中忧恨,平时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艳丽迷人,周幽王发出重赏,谁能诱发褒姒一笑,赏以千金,虢国石父献出“烽火戏诸侯”的奇计,周幽王同褒后并驾游骊山,燃起烽火,擂鼓报警诸侯一队队兵马闻警来救,至时发现平安无事,又退兵回去,褒姒看见一队队兵马,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往往,不觉启唇而笑,幽王大喜,终回此失信于诸侯,公元前七七一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杀,褒姒被掳,(一说被杀),司马迁说:“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知,”(《史记·周本纪》)意思是说,褒姒不喜笑,周幽王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来了。西周遂亡。
《史记·周本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甄氏
甄宓,中山无极人,汉太保甄邯的后人,父亲官至上蔡令。三岁时失去父亲,九岁能文识礼,看懂过去的成败得失。建安年,袁绍为次子袁熙取她为妻。后来曹操与袁绍宣战,袁熙被外调出去守幽州,甄氏独自留在冀州。袁绍兵败,曹军将冀州踏平,曹丕趁乱取她为妻,很是宠爱,之后她为丕生下魏明帝及东乡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称帝,封她为文昭皇后。汉亡之后不久,因曹丕得了新宠郭后、阴贵人,甄宓从此失意,有怨言。文帝曹丕得知大怒,二年六月,派遣内使赐死她,葬于邺。曹植为了纪念她,写了千古留芳的《洛神赋》。甄皇后不仅贤德,而且文才出众,留有《甄皇后诗选》,其中的《塘上行》堪称乐府诗歌的典范,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她创造发明的“拧旋式”发型很美丽。据载:她初入魏宫,宫中有一绿蛇,她每日梳妆时,此蛇则盘缠成形,她仿效而梳成发型,每天皆同蛇形变化而梳发不同,取名为“灵蛇髻”。
曹植《洛神赋》中认为甄宓就是水中洛神,以曹子建的智慧能如此赞赏,可见其美艳程度必然要进前十。
7. 扬州自古出美女吗
古往今来,只要一提起扬州美女,人们就会想到西湖的瘦、杨柳的柔、芍药的腴、琼花的艳、月华的恬、水性的智、书画的雅、琴鹤的娴,从而不能不对钟灵毓秀的江淮名都扬州,顿生出无限的好奇与神往来。扬州的美女文化源自古代扬州大运河枢纽,中国繁盛的经贸中心,从明朝开始,在扬州一带,出现了大量经过专门培训、预备嫁予富商作小妾的年轻女子,而这些女子以瘦为美,个个苗条消瘦,因此被称为"扬州瘦马"。
卜薇老师对于现代扬州美女的定义为气质优雅、形体端庄、礼仪合体、才艺加分。因为扬州的美女的传统文化熏陶,扬州家长们非常重视对家里女孩的形体才艺培训,这也是扬州美女一直以优雅恬静而闻名的原因,扬州星风尚就是一家美女训练营,通过形体课程培训,已达到女孩天鹅般美丽的颈部,自然打开的双肩,曼妙玲珑的细腰,修长纤细的美腿,优雅的行为礼仪, 得体的社交礼仪,实用的生活礼仪。
8. 要有(陌上花开缓缓归)的意境,古代美女手绘图,花开,石路,
手绘图作者:何何舞,又称ENO,青年插画家,擅长水彩手绘,曾为《光年纪》、《今古传奇·武侠版》插图,为顾漫、沧月、唐七公子、桐华、步非烟、藤萍等大陆写手插画。着有个人画集《华盖之月》《银莲花》《空蝉与诗》《墨涧花》,绘本《神之右手》《彼岸花》。这个作者有很多手绘作品都是古风的,可以去看看
9. 历史上哪个美女是扬州美女
扬州是国内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而且人杰地灵,自古就有“扬州出美女”的佳话。“和亲公主”刘细君、汉成帝宠爱的皇后赵飞燕、唐朝女官上官婉儿、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等,都是“扬州美女”的代表。
刘细君 汉武帝时人,江都王刘建的女儿。为改善民族关系,稳固汉朝边疆,刘细君被汉武帝远嫁乌孙国,成为史册上记载姓名的第一位“和亲公主”。细君善于写诗,她的《黄鹄歌》是扬州历史上第一首诗歌,影响深远。为纪念江都公主和解忧公主,江苏省政府于2003年出资6400万元人民币在伊犁援建“汉家公主纪念馆”,今年落成。
赵飞燕 原名宜主,汉成帝刘骜最宠幸的皇后。因其身轻如燕,成帝赐名为“飞燕”。其父冯万金是江都王府舍人,精通音乐。唐代李白在歌颂杨贵妃的艳美时,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之句。相传赵飞燕穿着云芙紫裙,在高榭之上表演歌舞,忽然起风,飞燕随风欲去。因怕大风把赵飞燕吹跑,成帝特地大兴土木,筑起“七宝避风台”。后因宫廷斗争,被废为庶人,被迫自杀。
上官婉儿 唐代武则天时人,曾祖父上官弘本是陕州人,因作隋江都宫监而移家江都。祖父上官仪是唐太宗时名臣,后为武则天所恶,死于狱中,婉儿被配入宫廷。武则天对她的文笔赞不绝口,将她留在身边,参与撰拟诏书。《全唐文》中所收唐中宗文诰两卷,都出自她手。这位天赋极高的女子,后来死于宫廷权力斗争之中。开元年间,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儿的才华,下令收集其诗文,辑成二十卷。
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
《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
冯小青 明代扬州才女。幼时从母亲学习诗书音乐,后嫁杭州冯生。因大妇忌妒,被隔离在西湖孤山居住,不得与丈夫见面。在孤寂的生活中,小青整天以读《西厢记》、《牡丹亭》打发日子,不久抑郁而死。临死前,自己梳洗整洁,焚烧诗稿,遗稿有《小青词》。《红楼梦》曾引用冯小青诗:“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看,明显受了冯小青故事的影响。
红楼梦中人宝钗组8进5的比赛中,两位扬州姑娘蔡飞雨、马静风华绝色,惊艳全场。扬州的水土,孕育出蔡飞雨超凡脱
俗的仪态,落落大方。扬州的气质,培养出马静淡然从容的韵味,轻松自若。她们从全国几万个“薛宝钗”中杀出重围,脱颖而出,在8进5强中,扬州姑娘独占两席,可谓印证了“自古扬州出美女”的俗语。两天的比赛中,扬州成为了全场频率最高的城市。在蔡飞雨的自我介绍里,在马静的旗袍展示中,她们都特别自豪地以“扬州姑娘”自称。在比赛中,马静还在朗诵那首千古传诵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养育出如此优秀的女孩,扬州也成为她们闪亮在舞台上的外衣.
10. 扬州古代出过哪些有名的女子
莫愁女:生卒年待考。战国末期楚国歌舞家。钟祥人。姓卢,名莫愁,生于公元前3世纪前后,貌美如仙,爱好歌舞。十六七岁时被楚顷襄王征进宫作了歌舞姬女。由此民间歌舞走进了楚王宫廷。在楚王宫,得以与屈原、宋玉、景差结识,受其指导,歌舞技艺日进。后将古传高曲融屈原、宋玉的骚、赋和楚辞乐声,完成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采薇歌》、《麦秀歌》等楚辞和民间乐诗入歌传唱。寡和高曲《阳春白雪》成为千古绝唱,对后世的乐赋入歌传唱产生了深远影响。后因未婚夫放逐三吴扬州而投汉江,幸被渔夫救起,不知所终。
莫愁女是以歌谣、舞蹈着名而传世的。《容斋随笔》说:"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画工传其貌好事者多写寄四远。"莫愁女见于正史,出自于古《乐府》和《石城乐》和《莫愁乐》。《唐书.乐志》载:"《石城》,宋臧质所作。石城在竟陵,质尝为竟陵郡,于城上眺瞩,见群少年歌谣通畅,固作此曲。"《莫愁乐》,出于《石城乐》。石英钟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石城乐.和》中复有'莫悉'声,故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天监十一年(512)冬,梁武帝改"西曲",将石城《莫愁女》,亦云《蛮乐》,旧舞十六人,梁八人。莫愁女的许多传说故事,也从西楚传播到东吴。在钟祥,则留下了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等名胜古迹。宋人王之望《舆地纪胜》说:"莫愁村,在汉江之西,地多桃花,春末花落,流水皆香。"《钟祥县志.古迹》篇载:"莫愁村,在汉西二里,古汉水经城址,其西为村,为莫愁所居地,城北有湖,与村毗连,称莫愁湖。"这些名胜古迹,千百年来,俱为历代文人墨客倾慕寻访的佳妙去处。 莫愁女居住的村庄,原名不叫莫愁村,因为年年桃花盛开,红如簇云,所以人们习惯地称它桃花村。与莫愁村毗连的莫愁湖,远古史称沧浪湖。桃花村与郢中石城西门渡口矶头绝壁上的白雪楼和楼东的阳春台隔江相望,城北的沧浪三湖跨江与村毗连。
莫愁女的父亲卢公,在汉江上靠摆渡为生,母亲在村中植桑种桃。在楚襄王初年的一个风雨天,莫愁女降生在桃花村头江岸渡口的船舱中。她刚生下地时,不住地啼哭,卢公抱她哄着她:"莫哭,莫哭,莫悲,莫悲,莫愁,莫愁!"听到"莫愁"二字,她的哭声竟一下停止了。卢公于是就把她取名为莫愁。"金雀玉搔头,生来唤莫愁。"(明.张宁)莫愁女生在风波里,行走风浪中,喝着汉江河中水,吃着桃花村中粮,有时随村中姐妹在那碧波荡漾的沧浪湖中采菱摘莲,有时随父母进城卖桃,有时在江中、湖里摇艇打桨,有时在阳春台、白雪楼习舞唱歌。她有一副津甜清脆的嗓子,郢中的诸般曲,她一学就会。
当她长到十五、六岁时,出脱的竟如沧浪湖中的出水芙蓉一般,纤纤腰肢,亭亭玉立,靥靥酒窝,笑缀缨唇;容颜似香荷新瓣,白里透红;行动如风送彩云,轻捷飘逸;金嗓一歌声嗽玉,霓裳一舞袖吐虹。莲荷包透佳气,江涛涌玉音,莫愁女得屈原、宋玉的指导、帮助,翻古传高曲,融楚辞乐声,继大琴师刘涓子之后,完成了寡和之典《阳春白雪》的合乐入歌传唱。莫愁女的歌舞声誉传进了楚王宫苑,楚襄王把她征进了宫中作了歌舞姬女,把她的未婚夫东邻王襄哥放逐到了扬州。扬州地面距郢中数先千里之遥,襄哥此放实是生离死别。古《莫愁乐》记述了莫愁女汉江泪别王襄哥的悲痛情景:"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雪浪滔滔的汉江水,流不尽莫愁女的衣愁,她目送载着襄哥的船儿远去,含忿在白雪楼举身奔赴投了汉江!
人们为了纪念她,便把桃花村改名为莫愁村,把沧浪湖改名为莫愁湖,她系艇登岩的白雪楼下的矶头渡,则称莫愁渡。 "悲莫悲兮分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令》)传说莫愁女其实并没有死,她被汉江渔夫救起,曾寻屈原的踪迹,也找寻过王襄哥,泛艇江湖,足无定踪,真正回到了民间。《莫愁乐》歌唱道:"家家迎莫愁,人人说莫愁,莫愁歌一字,恰恰印心头!"后世千百代,吟咏莫愁女、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阳春台、白雪楼的诗、词、歌、赋,历历记述了莫愁女的事迹。如唐李商隐诗:"雪中花下与谁其,梅雪相兼一万枝。若是石城无艇子,莫愁还自有愁。"唐郑谷诗:"石城昔为莫愁乡,莫愁魂散石城荒,帆去帆来风浩渺,花开花谢春悲凉。"宋王之望诗:"沧浪渡口莫愁乡,万倾寒烟木落霜,珍重使君留客意,一樽荒酒醉斜阳。"宋周密《杏花天.赋莫愁》词:"瑞云盘,翠侵芳额;眉柳嫩,不禁愁积。返魂谁染东风笔,写出郢中春色?人去后,垂阳自碧;歌舞梦,欲寻无迹。愁随两桨江南北,暮石城风急。"明.王世贞诗:"倚鞭白鼻埚,绕渡碧桃花,客程无暇问,先访莫愁家。"清刘泽宏诗:"石城西畔莫愁湖,谁道当年女性卢?遣愁愁向莫愁湖,愁向莫愁愁遣无。"清李苏《莫愁村看桃花》诗:"南国佳人字莫愁,至今生长有芳洲,冶魂不许春风歇,散作桃花片片差。"
诗文共传誉,人地两留芳,正象阳春台、白雪楼、高雅名曲《阳春白雪》与宋玉一样,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遂与莫愁女一起,千古驰誉,万世名扬。 当年的汉江,紧贴郢中石城而流;当年的莫愁湖,碧波千亩。随着时代的变迁,汉江西移离城五里之遥;莫愁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天下郡国利病疏》载:"汉水故道逼进郡城而下,明嘉靖初徒,新洪绕沿山湾东,去城弥远。"《钟祥县志.方舆》载:"自有显陵后,明世宗惑于风水之说,堵塞敖口,迫使汉江南移,敖水已由直河入汉,不复达莫愁湖。"原来跨汉江东西两岸的莫愁湖,和桃花盛开的莫愁村,今天都在汉江东岸了。今处于汉江西岸的文集镇,仍保留了楚时旧俗,不仅沿江桃林片片,而且传承了楚国图腾舞蹈《凤凰舞》。莫愁湖,则因围湖造田,久而久之便只剩下面积约二平方公里、蓄水约一千万立方米的一泓碧水了。在围垦后的汉江故道上,建起了现代化的棉纺厂和自来水厂,厂里的姑娘们--新一代的莫愁女,正在意气风发地为祖国的建设贡献青春,展现着蓬勃的绰绰风姿。 莫愁源的东北为中国明代十五陵--明显陵,陵中有九曲河与湖相通。年年阳春三月,湖岸桃花开放更盛;夏秋两季,姑娘们则成群结队,于湖中洗濯放歌,采菱摘莲。湖南岸有柳堤一道,风光绮丽,暇日垂钓,其乐无穷。钟祥市人民政府在市镇建设规划中,将开发莫愁湖公园列为重点项目。未来的莫愁湖,必将水更青、花更艳、景更美,更加吸引四方游客、八方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