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
清明缘何吃青团
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在寒日节的传统食品中还有一种“青精饭”,据《琐碎录》记载:“蜀入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类槁》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因此,一些卖青团的店家洞察到这以点,前些年曾出现过多种甜咸馅料的青团,如猪油玫瑰青团、黑洋酥青团、金针耳鲜肉青团等,但好景不长,这些原本受人青睐的青团,竟然无疾而终,实在让人百思不解。
② 一天吃6个豆包的马耳他女运动员自曝最爱的是麻团,麻团有多好吃
大家应该都知道,作为不同国家的运动员,他们来到我们北京冬奥会来参加比赛的时候,都以最好的精神面貌来参加比赛,那么他们确实都非常的优秀,而且对于我们中国的运动员而言,他们确实也非常的努力。 那么在我们北京到村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的食物,而且这些食物确实也有我们中国的传统美食以及我们中国的小吃。虽然说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也看到了我们中国的美食现在也名扬了天下,很多的运动员都非常的喜欢我们中国的美食,不管是哪个菜系的菜品都在运动会上有呈现。那么在冬奥村中,有人就说,他们每天最多的时候要吃掉100吨饺子。所以说这些个人确实也非常喜欢我们的中国美食和小吃。
③ 春物 春物第一季中大老师刚见到团子说团子是碧池,团子说她还是处女,然后很那个,怎么说呢(惭愧害羞
在日本,高中生是处对于一些开放的人来说是不受欢迎的表现,团子作为女孩子一方面是害羞,另一方面也觉得丢脸,其实那只是互相攀比而已,不见得真有那么多人高中就不是处了,三浦她们应该是处女的,一般来说轻小说都是这样默认的
④ 北方清明节吃啥
北方清明节吃青团子、艾粄、暖菇包、馓子、鸡蛋、子推馍等。
1、青团子:清明时节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即可。
2、艾粄:艾粄是清明节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分,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3、暖菇包: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弯月,更像水饺。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图的是新鲜口味,不讲太多规矩。
4、馓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5、鸡蛋: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清明节这天鸡蛋除了吃,还可以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画的五颜六色鸡蛋可以吃;而“雕蛋”则仅供玩赏。
6、子推馍:“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
⑤ 常州过年的习俗
古时候,常州从农历12月初便开始张罗着过春节了,备年货、做团子、掸烟尘……在以下这几样常州民间习俗,您未必听说过,不过若想照着做做,体验一下“复古”的感觉,倒也不是难事。
人口团子过年吃大团子的习俗保留至今,但是团子的花样不如以前多了。旧时必做的大团子有12条小龙、1条大龙、元宝、松子、秤砣、扁担、猪头、鱼等等。
还有一种“人口团子”,是常州独有的。据说明朝时候,朱元璋曾派大将汤和镇守常州,汤和酗酒成性,酒后理政,往往错杀无辜,醒来又毫无印象。他的副将便做了一种人头形状的团子,染上点红色,每当汤和烂醉要杀人,便让侩子手将团子冒充人头献上,蒙混过关。
后来,常州几乎家家户户都备着这种团子,许多百姓因为它而保住了性命,寓意保护人口平安的“人口团子”也因此得名,并演变成一种节日习俗。如今一些乡下人家,仍然保持着过年做人口团子的习惯。
压岁盘与现代人习惯年初拜年时才给小辈压岁钱不同,旧时常州人的“压岁”是从大年夜开始的。大年夜睡前,家里的老人会给小辈一个“压岁盘”,盘子里装着瓜子、长生果、糖和压岁钱。小辈要把压岁盘放在枕边,年初一早上醒来以后抓来吃。
抢财神大年初五,是常州人“抢财神”的日子。谁家鞭炮响得早,这一年就会得到财神眷顾,为了抢这个“早”,有些心急的人家年初四晚上就放上鞭炮了。以前的南大街上有好几家银楼,据说每家银楼的老板都会提前准备好一只1钱重的足金戒指,初五这天早上一开门,第一位进门的客人只要说声“恭喜发财”,讨个好口彩,再象征性地出上5毛钱,就能得到那枚金戒指。不难想象,赶早在银楼门口争第一的人群会是怎样一幅热闹景象了。
除夕撞钟撞钟现在也有,不过旧时候可不光是天宁寺。明清时期,常武地区有86座寺院,“晨钟暮鼓”是当时最贴切的形容词。除夕撞钟最有名的地方,是钟楼寺(现在人民公园内,改建为茶室)。
传说钟楼寺的钟本是哑的,明清时候有个叫汤雨生的人中了秀才,把这口钟给敲响了。这个汤雨生还留下两句话:“万事有败必有成,钟楼寺钟似有神。”撞钟的规矩也和现在不一样,由寺院的宗师来撞钟,老百姓要和钟声着唱《击钟偈》:“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月初八,是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在农耕社会期间。每到腊八这天,人们都要用收获的粮食和五谷杂粮加上蔬菜煮成一锅粥,表示喜庆丰收之意,同时也寄托了对来年五谷丰登的愿望。正巧腊八这天又是佛主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寺庙在这天煮粥敬佛,并对外施舍。于是中国民间的腊八与佛教的腊八相融和,形成腊八节,留下了吃“腊八粥”的习俗。宋代已有腊八粥的记载,明代,腊八粥成为皇帝赏给朝中大臣的节令佳肴。清代腊八粥在民间已极为流行,连皇宫里的皇帝皇后大臣在这天也吃腊八粥。腊八这天常州的寺庙也煮腊八粥,对外施舍。根据常州地区的习惯,腊八粥也称可为咸粥。腊八粥中除了放粳米、糯米、青菜外,根据各人的口味与喜爱,还可放入适量的赤豆或黄豆、茴芽豆、花生米、白果、油豆腐、百页丝、冻豆腐、芋头等等,再加上几根肉骨头或小排骨一齐熬煮,粥的味道当然就更鲜美。农历腊月已进入农闲时节,农民辛辛苦苦的忙碌了一年,田里的农作物已收获到家,带着丰收的喜悦,家家户户开始忙着置办年货,准备过年了。此时,农村人家开始酿造杜酒,也叫米酒,腊月里酿的酒称为腊酒,腊酒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人们称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 常州人称为“灶家菩萨”。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人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以前灶头上贴一副对联:“上天宣好事,下界保平安”。传说腊月廿四是“灶家菩萨”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的日子,这天每家每户都要忙着在灶头上供神像,点香烛,摆素食以及用糯米粉加红糖制作的又甜又糯的“送灶团子”,把灶家菩萨的神像放进纸扎的轿子(常州称为灶家轿)烧化,送灶家菩萨“上天宣好事”。这天常州人的晚餐就是用百叶丝、豆腐干丝、油生腐丝、豆斋饼加青菜煮的“咸糊粥”以及糯米粉做的“送灶团子”。为什么灶家菩萨上天要供甜的糯米团子呢?老百姓认为给灶家菩萨吃甜糯的团子,把灶家菩萨的嘴给粘住了,就不会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人间的坏话了,当然这毕竟是一种一厢情愿的传说罢了。到了年三十晚上,还要摆设供品,再把“灶家菩萨”接回来。不过,现在的家庭已经没有了以前烧柴草的大灶头,绝大多数都使用了液化气,“灶家菩萨”失去了登身之处,送灶的民间习俗也就慢慢地消失了。送过灶家菩萨上天以后,就要开始“掸檐尘”,掸檐尘在民间就表示把一些晦气掸除掉,实际上就是把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打扫一番,干干净净的准备迎接新的一年来到。接下来家家户户要蒸团子、蒸馒头,做年糕,民间认为团子表示团团圆圆,常州人家把大团子做成元宝、寿桃、扁担等形状,考究的人家还要做堆花团子和土龙,土龙是要放在米缸里的,待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那天,常州民间习俗要吃“土龙笃面”时,就把这土龙放进面锅里加上青菜等一起煮着吃。还要做各种甜咸不同馅芯的小团子和馒头,小团子馅芯一般有豆沙、芝麻、甜油酥、咸油酥、青菜、萝卜丝和肉馅。馒头常用的馅芯不外乎就是豆沙、青菜、萝卜丝和肉馅等,刚刚蒸出笼热气腾腾的馒头要说“发”,还要说“发则大到则”!预示来年这家人家“大发”、“发财”,常州人说的年糕其实就是长条形的“大团子”,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印花糕或松糕,常州话糕的谐音就是高,象征来年生活和事业步步高、节节高。红色在中国表示喜庆吉利,故而在常州人制作的团子、馒头和糕的上面都要点上红色的印记以示喜庆吉利。以前常州人家还有自己制作炒米糖、芝麻糖、花生糖、炒长生果、炒瓜子等的习惯,作为过年时招待上门的客人和过年时吃的糖果零食。这些天,家家户户忙忙碌碌的置办年货,准备过年丰富的菜肴,要在大年三十,做中国人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年夜饭。
过年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习俗活动,那就是:祭祖。
古代,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就是在我们常州地区祭祖的形式也有些差异,这儿仅是讲讲大体的情况。大年三十(或年前)的晚上祭祖开始,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家中正厅,点上香烛,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还要烧化白钱纸、冥币、纸作的元宝和银锭供祖先在阴间使用,以此种方式来今年悼念已经逝去的亲人。祭祖常州人俗称“炯仰”(音),以前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祭祖的供品比较丰富,如糕团、果品、三牲(猪头、鲤鱼、公鸡)、素菜和酒。如果简单一点的只要有红煨肉、鱼(整条的)、豆制品、青菜、也就可以了,另外常州人家“炯仰”(音)时豆斋饼和用豆芽菜烧的“家祭头”是少不了的。在农村,大年夜时还要用石灰在自家门前的场上画上米囤、画瓶、画鱼、刀戟弓箭,以祈求来年白米满囤、富足有余、禳灾保平安。
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吃年夜饭是春节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一次家庭宴会。别的饭可以不吃,但年夜饭是一定要吃的,除夕这一天,人们从一大早开始便忙碌起来,家家户户忙着烹调各种菜肴,厨房里飘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大街小巷传出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哩啪啦”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过年的气氛十分浓厚。旧时的商店平时是不关门休息的,只有到了年三十结帐以后,才关门停止营业,过去的商店年头上都放假休息。一年到头也只有到了过年商店才能休息几天。除夕之夜,一家人欢欢喜喜、团团圆圆围坐一桌,品尝美酒佳肴。这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此时,不管路途有多远,人们都希望能够回到自己家中,全家团圆,欢欢喜喜的吃上这一顿团圆的年夜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丰盛的佳肴,更是享受那份合家团聚的快乐的气氛,
按民间的传统习俗,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桌上有冷盆、热炒、大菜、点心等等,但一般少不了鱼。“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但切忌一次吃光,表示“富贵有余(鱼)”。还有菜头,祝愿有好彩头,炒青菜是家家必备的盘中餐,表示“亲亲热热”,而且头一口必定要先吃青菜,表示“青青有头”,“有青头”在常州话里就是“有礼貌,知书达理,”的意思,家家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同“如意”,可寄语“如意吉祥”;常州人过年烧的豆芽菜要放豆腐干丝、百叶丝、油生腐丝,笋干丝、以及切碎的雪里蕻腌菜,俗称“家祭头”,这是常州人过年的一道传统素菜。还有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人,也多少喝一点酒,以示庆祝自己和家人进入新年,庆贺每个人又增寿一岁。各地不同的过年风俗习惯,都反映出中华民族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
这儿要说明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过年的习俗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如今年夜饭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围,而在于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和关爱。年夜饭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有希望之意。
除夕是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除夕夜除了要祭祖、吃年夜饭、还要守岁、贴春联、放炮仗,此外,小孩子们早就把元宵家生磬磬匡匡热热闹闹的敲打起来,更增加了过年热闹个气氛。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灾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南京)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钦此。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常州地区俗称炮仗,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明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每当过年守岁到12点钟,也就是来年第一天的零时,新旧年的交替之际,此时,家家户户辞旧迎新的爆竹登时响起,不绝于耳。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旧时按照老的风俗年初一是不能扫地的,否则会把财气扫掉,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按照旧的风俗习惯,年头上是不作兴烧饭的,要吃现成饭,好在,过年时所制作的年菜十分丰富,几天也吃不完,年初一早上吃预先准备好的糖园或团子或糖糕,表示新年团团园园、甜甜蜜蜜。年初一这天男女老少穿戴一新,街头巷尾有敲锣打鼓,调龙灯、舞狮子、跳财神等等活动,年初二开始外出拜年,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过年时晚辈要给长辈拜年请安,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过年给孩子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如今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走访亲戚,拜访朋友,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人们见面时满面笑容地抱拳说“恭喜恭喜”、“恭喜发财”、“身体健康”等等的祝贺词。当然出门拜年做客,不能空手,要拎上一点礼物。以前主人年初一待客吃“元宝茶”,(就是橄榄茶),或是甜甜蜜蜜的红枣莲子茶,台上放着桂圆、长生果、红枣、柿饼、大栗、桔子、糖果、瓜子、糕点等等招待客人,意味着“大吉大利”。拜年是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民间俗称:拜年拜到正月半。以前的人们,平时都要为着生计而忙碌着,没有空闲时间相互来往,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有了比较宽余的时间,亲戚朋友借着过年的时机相聚。
按旧时民俗,年初一的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时候, 为了不惊扰老鼠,初一晚上人们很早就上床睡觉,俗话说你干扰老鼠一天,它干扰你一年。其实是人们为了过年,已经忙忙碌碌了很多天,非常辛苦,大年夜又为了守岁,几乎一夜没有睡觉,年初一这天也该早一点睡觉休息休息了。
常州人认为,正月初五是路头菩萨(财神菩萨)的生日,这天一早就炮仗声不断,旧时,各家各户特别是商店都要设祭“烧路头”,也就是“接财神”,接财神要早,俗称“抢路头”,要拿财神菩萨早点抢家来,以求财神菩萨保佑。接回财神,在新的一年中,商店也就开始营业了.
⑥ 吃青团子有啥寓意
吃青团子的寓意是为了纪念先人、团圆的意思。吃青团子还可以预防疾病,提高自己的身体免疫力。还有个说法,就是太平天国时期,李秀成的一个大将躲在了农民朋友家里,这个农民朋友给这个大将做的青团吃。
青团,汉族传统节日食品。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清明节,寒食节等节日。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
风俗: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青团子
⑦ 清明为什么要吃青团子 吃清明团子的意义
导读:都说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历史上每个节日都有着相对应的专属饮食文化,就拿清明节来说,在这一天,人们普遍要吃寒食来过节,特别在江南地区,青团更是其传统特色小吃,但大家是否知道清明为什么要吃青团子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吃清明团子的意义。
清明为什么要吃青团子
1、禁火的旧制
清明节吃寒食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即在清明节期间不能生火,这个时候只能提前准备好冷食,如清明果青团就是其中一种很受欢迎的食物。
2、象征希望和生命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寒食节的主要是家家禁烟吃冷食,在古时候这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象征着新希望、新生命。另外,清明节吃寒食还有一种“感恩”意味,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3、文化的传承
现在青团可能作为扫墓祭祀的功能渐渐淡化,而更多被人用当作一种小吃。清明节吃寒食也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吃”上升为“文化”,也能够更好的宣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华文化流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青团子是什么
青团,顾名思义是一种青色的团子,产于江南地区,以浙江为中心呈辐射状流行在江南地区,主材料为当季的野草,糯米粉,馅儿料,采集的野草常常以艾草为主,将艾草碾碎打出青艾汁,再将糯米粉和清艾汁混合捣制,经均匀揉和后,揉成粉团。然后加入馅料儿,蒸制而成,出锅前刷上一层油,让小青团看起来油亮油亮的。青团的馅料儿的发展也很带有时代性。在以前,馅料儿都用豆沙,糖,或咸肉做成;到了现在,为了符合时代的发展,青团的馅料儿出现了水果馅儿,什么蓝莓味,草莓味,甚至出现了巧克力味儿等等。
清明吃青团的传说
青团的传说一: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
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另外,清明吃青团,还有一个传说。
青团的传说二:
关于清明节吃青?的习俗,《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台州地区椒江市故事卷》里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
从前有个年轻人,名叫金兰。父亲亡故,靠母亲在家纺纱织布度日。金兰从小骄横懒惰,还要打骂母亲。但朝廷命令,田地抛荒要被处死,所以他只好硬着头皮去自家祖田干活。
金兰在野地里无意中看到母羊给小羊喂奶的情景,幡然醒悟,决心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母亲提着竹篮来送饭时,他主动迎上前去。母亲误以为自己送饭迟了,又要遭儿子打骂,一时想不开,投进水塘自尽。金兰立刻跳进水塘,但只摸到一块木板。他将木板拿回家中供奉在堂前。据说牌位就是这样来的。
为了纪念母亲,他将母亲放饭篮的地方长出的野草绵青采回来,做成苦饼。故事还说,这一天是小伙子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就把这一天叫做清明。并且每年清明日都带着苦饼到水塘附近的路边祭拜。后世称之为上坟。
清明节吃青团的寓意纪念先人、团圆的意思。
清明节吃青团在南方比较常见,而吃青团就像它的名字一般,寓意着团圆,也是为了纪念先人,表示对其的思念之情,另外,青团是一种营养价值比较丰富的糕点,含有维生素、膳食纤维、淀粉等营养成分,适量食用,能够补充人体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
青团的做法
传统青团的做法是先制青汁,有的是用嫩艾、有的是用麦浆草、还有的是采用青菜。把青汁趁热混入糯米粉后揉成碧绿色的面团,然后摘成每个大约重五六十克的小面团,逐个按扁,包入豆沙馅等馅料,收口搓成圆球,即成青团生坯。笼内铺上湿布,放入青团生坯,上锅蒸约15分钟至熟,再在青团上刷上油即可。目前市场上除传统青团外,还提供马兰头、肉松、蛋黄、百果、什锦、香芋青团等众多口味。
食用青团的注意事项
首先,食用青团要控制量。青团的主要成分是糯米粉,可以看做为主食,根据馅料不同,热量和脂肪含量又有差别。因此,食用青团不可以毫无节制,应将其作为主食的替代。对于有些青团(如肉松蛋黄青团)由于脂肪含量高,热量也更高,食用时更应限量。
其次,青团也有不适宜的人群。青团是由糯米粉制成,人们通常冷食,黏软的糯米冷后质地变硬,较难消化(如果和脂肪高的食物同食则更难消化)。消化不良、胃动力不足的人食用青团要控制数量,每次少吃一点。由于糯性食品会刺激胃酸,因此青团也不太适合胃酸过多和胃溃疡的人。此外,糖尿病人也不适合吃青团。糯米粉的血糖生成指数比较高,比白糖有过之而无不及,哪怕没有加糖,吃它也一样不利于控制血糖,所以糖尿病人要十分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