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十里红妆女儿梦”出自哪里
《十里红妆女儿梦》是2008年5月1日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何晓道。
② 《十里红妆》全诗内容是什么
十里红妆
待我长发及腰,东风笑别菡涛。参商一面将报,百里关山人笑。
凛冬月光妖娆,似媚故国人廖。连里塞外夜相邀,重阳一日茱萸消。
待我长发及腰,北方佳丽可好。似曾相识含苞,风花雪月明了。
心有茂霜无慌,南柯一梦黄粱。相得益彰敛君郎,红灯澜烛归入帐。
待我长发及腰,窦娥六月雪飘。三尺白练轻摇,冬夏如梦颠倒。
捣乱错命勿娇,昨月流霞难烧。琉璃珐琅谁人要,换我将军半尺韬。
待我长发及腰,洞庭湖光尚好,栀子花开独面,轻罗小扇迷眼。
待我长发及腰,普罗月影晴好,如今经年已到,昨夜春梦尚好。
待我长发及腰,美景良辰独妙,白骨寻访清剿,魂魄化形为妙。
待我长发及腰,伊人归来可好,我已万国来朝,不见阮郎一笑?
③ “十里红妆”都有什么有没有讲古代女子出嫁嫁妆的纪录片。
一种传统婚俗,发嫁妆时,大件家具两人抬,成套红脚桶分两头一人挑,提桶、果桶等小木器及瓷瓶、埕罐等小件东西盛放在红扛箱内两人抬。一担担、一杠杠都朱漆髹金,流光溢彩。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经常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荡荡,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炫耀家产的富足,故称"十里红妆"。
④ 描写古代十里红妆场面有哪些
自古以来, 中国女子出嫁都有十里红妆的习俗,用来形容女子嫁妆的丰厚之极。旧时的出嫁习俗是由伴娘为新娘铺床。
在结婚前一天,床上的用品、衣装用品、首饰、被子以及古时的化妆用品等会在亲迎的时候跟着花轿一直到外面。
其余的床铺,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什么都有,日常用品无所不包。红妆的队伍会蜿蜒数里从女家一直到夫家。到处都充斥着喜庆如意的气息和家产富足的快意,也称之为“十里红妆”。
传说
十里红妆,古代如此盛大排场一般只有达官贵族才能享有,宁海能够上十里排场皆因一个传说。据传,南宋开国皇帝,康王赵构被金兵追到宁波西乡,一个农家姑娘在晒场上用箩筐把康王罩起来,金兵被骗了过去。康王被救后,就向姑娘说明了真实身份,并承诺:“等我政权稳定了,派人抬姑娘去皇宫,报答救命之恩。”
⑤ 三书六聘三媒六礼,明媒正娶,十里红妆是什么意思
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十里红妆就是运送陪嫁嫁妆的队伍长达十里,表示嫁妆雄厚。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你如果隆重的来娶我,我就会带上千万家产来嫁你。
现代遗迹直至现代中国的婚俗礼仪中,尤其在一些乡村地区的婚姻形式,仍可见到“婚姻六礼”的明显痕迹。
但在中国现代的婚俗礼仪中,三书六礼的婚俗礼仪已化繁为简,一般遵循有提亲、纳征(即过大礼)和亲迎(即接新娘)内的某些礼仪。
在现代婚俗礼仪中,三书六礼的纳征已是保留得比较完整和受较大重视的传统礼节。
⑥ 十里红妆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吗
十里红妆是古老的汉族民俗,这种嫁女的场面。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旧俗在婚期前一天,除了床上用品、衣裤鞋履、首饰、被褥以及女红用品等细软物件在亲迎时随花轿发送外,其余的红奁大至床铺,小至线板、纺锤,都由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十里红妆的热闹场面已成为历史,承传了千百年的妇女境况已彻底改变,但曾经让古代妇女哭过、恨过、爱过和荣耀过的一切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作系统的了解和研究是江南民间艺术馆和大家的责任,因为她们是我们的祖辈。
⑦ 十里红妆出自哪个朝代哪个人物
出自宋朝宋高宗赵构的一个传说故事。
南宋初年,登基不久的宋高宗在金兵追击下,亡命逃到宁绍平原一湖前,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幸得遇见一位浣纱村姑将他藏于水中,上覆白纱,方逃脱追杀。
后来宋高宗传旨遍寻“救驾”村姑未果,无奈之下,下旨特许宁绍平原女子出嫁时可享有半副鸾驾,半副凤仪的特殊待遇,即乘坐四抬花轿,轿上可雕鸾画凤。
传说是真是假,难以求证,但是新娘享有乘坐花轿和出嫁巡游仪式的权利保留了下来,慢慢演变成“十里红妆”。
(7)中国十里红妆美女扩展阅读:
宁波万工轿代表的不仅仅是古时匠人们的高超技艺,还演绎了宁波新娘出嫁的骄傲传说,折射出宁波“十里红妆”的“红”文化婚俗。而且,传说宁波人嫁女,是受过皇帝册封的。
宋靖康二年,金兵从汴梁掳走了徽、钦二帝,赵构在商丘即位,改年号为建炎。建炎三年,金兀术大局进兵,过长江,进临安,赵构奔走越州,再逃明州,金兵穷追不舍,渡曹娥江。
攻入明州城,追兵逼近,赵构见前面有一个姑娘坐在大谷箩内做针线活,急忙上前求救。姑娘将赵构藏在箩筐内,追兵至,姑娘神态自若。
一边答话一边遥指前方说:“有个人逃到那边去了。”赵构逃过一劫,向姑娘表明身份,并约定日后派人接姑娘进宫,当下定了暗号,以姑娘腰间的花部围裙挂于屋檐作为标记。
姑娘惊喜之余,将此事告知母亲,母亲又告诉乡民。后来,岳飞、韩世忠等将领大败金兀术,金兵北撤,赵构派人护送皇家花轿和半副銮驾仪仗,凤冠霞帔,接那位姑娘。
可是家家屋檐上都挂上了同样的花布围裙,无法辨认。来人只能回奏朝廷。于是赵构下令特许宁波姑娘出嫁可比照公主、郡主的礼仪。
“十里红妆”是宁海特有的嫁女场面,发嫁妆的当天,送亲队伍穿着红色的衣服,红色的裤子,抬着各式各样的红箱、红桌、红椅、红柜子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还有一顶红色的龙凤花轿,伴着锣鼓队伍行走于前童古老的巷子里面,搬嫁妆的队伍从女方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情景非常状观,浩浩荡荡,队伍好似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
欢天喜地,故称为“十里红妆”。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来形容姑娘出嫁时丰厚的嫁妆。旧时宁海大户富庶,才能负担起丰厚的嫁妆。
新娘的嫁妆贵重与否决定了以后在夫家的地位。于是,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婚床花轿、箱、柜、桌、椅、盆、桶、铜锡器。
无一不是描龙画凤,样样齐全。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和前童民俗博物馆就展示了“十里红妆”的民俗内容。
相关人物介绍: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大观元年五月(1107年6月),生于宫中,靖康之变后,金兵俘虏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钦宗,灭亡北宋。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建立南宋。
在位期间,迫于形势民心,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击金军,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一味求和,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皇太子赵昚,尊号“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崩于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
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谥号“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累谥“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着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洛神赋》(草书)等。
⑧ 女孩出嫁娘家需要准备什么嫁妆,“十里红妆”是什么样的规格
古代由于人们贫穷,所以准备的嫁妆并不如现在所丰盛,所谓的十里红妆,只是形容陪嫁的物品非常的多,排场非常的大。而并非真的所陪嫁的嫁妆有十里地那么大。其中的嫁妆大多是一些日常用品,以及一些结婚所需要的必需用品。比如鸳鸯被子,是对新人美好的祝福。比如新娘的嫁衣,那都是新娘亲手一针一线所缝制出来的。
综合来看,古代时候虽然有着十里红妆的说法。但是由于经济的限制,很难达到这种规格。主要还是,人们对于新婚的一种祝福,和一种美好的向往。
⑨ 嫁妆绵延十里,古代“十里红妆”有多豪
自古以来, 中国女子出嫁都有十里红妆的习俗,用来形容女子嫁妆的丰厚之极。旧时的出嫁习俗是由伴娘为新娘铺床。在结婚前一天,床上的用品、衣装用品、首饰、被子以及古时的化妆用品等会在亲迎的时候跟着花轿一直到外面。其余的床铺,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什么都有,日常用品无所不包。红妆的队伍会蜿蜒数里从女家一直到夫家。到处都充斥着喜庆如意的气息和家产富足的快意,也称之为“十里红妆”。

因为江浙一带的手工业是比较发达的,所以结婚用的很多器具都是十分精致美丽的。新娘的婚床和花轿是十分豪华。精贵的。由此可见,当时十里红妆的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