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副总理,从纺织女工逆袭的吴桂贤,现在怎样了
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的。
而今天我们要讲的吴桂贤,就是其中的一位,她是一位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新时期女性同胞。
吴桂贤是建国后的第一位女性副总理,晚年还当上了董事长,她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的传奇!
回到了工厂中的吴桂贤,重新成为了一名工人。作为一名传奇的女性,她的传奇故事并没有因此落幕。
1988年4月,深圳考察团千里迢迢来到陕西考察,他们在咸阳考察的时候,提出要到吴桂贤所在的西北国棉一厂去看看。
在这次的偶然的机会,吴桂贤夫妇俩亲临深圳考察,坚定了南下的决心与信心。
随后,吴桂贤前往深圳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在自己的苦心经营之下,吴桂贤的创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她成为了深圳外贸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让人十分敬佩的是,吴桂贤从一个副国级干部再到商界大佬,让人对她深深的佩服。
在1994年,吴桂贤离职退休,享受正厅级待遇。退休后,吴桂贤老人一直定居深圳,她的晚年生活平静而充实。
‘贰’ 元朝时期杰出的汉族女纺织家是谁
元朝时期杰出的汉族女纺织家是黄道婆
黄道婆,又称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淳佑年间(约公元1245年),是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华泾镇)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为生活所逼,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纺纱织布到深夜,担负繁重的劳动,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她忍受不了这种非人生活,一天半夜,在房顶上掏了个洞,逃了出来,躲进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随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今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崖县)。
黄道婆只身流落他乡,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且把先进的纹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黄道婆虚心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渐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黄道婆在崖州生活了二三十年之久,但是她一直怀念自己的故乡,在元朝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6年),她带着黎族人民先进的纺织工具(踏车和椎弓等),依依不舍地辞别了黎族同胞,搭顺道海船回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乌泥泾。
黄道婆重返故乡的时候,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是仿织技术仍然很落后。她回乡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虽然黄道婆回乡后没几年就离开了人世,但是,她的辛勤劳动对推动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黄道婆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对当地落后的棉纺工具做了大量改革,创造了一整套的“擀、弹、纺、织”工具。
首先,在除去棉籽方面,黄道婆把黎族人民用的搅车介绍过来。搅车又名轧车,是由装置在机架上的两根辗轴组成,上面的是一根小直径的铁轴,下面的是一根直径比较大的木轴,两轴靠摇臂摇动,向相反方向转动。把棉花喂进两轴间的空隙辗轧,棉籽就被挤出来留在后方,棉纤维(皮棉)被带动前方。应用搅车后,完全改变了当时用手剥籽或用铁杖擀去籽的落后状况,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当时皮棉生产中一件重大的技术革新。另外,黄道婆把弹松棉花的小弓由一尺多长改成四尺长的大弓,用绳弦代替线弦,而且还用檀木做的椎(槌)子击弦弹棉代替手指弹拔。这样效率高多了,弹出的棉花也均匀细致,提高了纱和布的质量。在纺车方面,黄道婆就跟木工师傅一起,经过反复试验,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
黄道婆除了在改革纺织工具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以外,她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经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热心向人们传授,因此当时乌泥泾出产的被、褥、带等棉织品,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附近上海、太仓等县都竞相仿效,这些纺织品远销各地,很受欢迎。黄道婆去世不久,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几百年之久而不衰。
‘叁’ 伟大女性有哪些
1、南丁格尔
南丁格尔在1820年出生于意大利,她家境优裕,受过良好的教育。1850年,她不顾父母反对选择了当时受人歧视的护士职业。
在她的时代,没有一个有身份的人做护士。做护士的,往往都是一些无知、粗鲁、酗酒、没有受过训练的女人。
南丁格尔最大的成就就是创建了护理专业,然而其影响却远不止于此。在维多利亚时代早期,女子在管家之外所学的很少,有极少数的女子的成就是成为贵妇人。
南丁格尔女士以最高贵的奉献精神把一生献给了护理事业,为护理事业奋斗终生。英国人把她看作是英国的骄傲,为她在伦敦树立了铜像,并把她的大半身像印在英国10英镑纸币的背面(正面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半身像)。
5、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仅次于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位时间长达64年。她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女王。她是乔治三世国王的亲孙女,爱德华王子与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的姐姐维多利亚公主的独生女,其父爱德华王子英年早逝,维多利亚一直被亲舅舅利奥波德一世抚养到十八岁。
伯父威廉四世驾崩后,维多利亚公主即位为王。她在位的期间(1837年―1901年)是英国最强的“日不落帝国”时期。她在位时期,英国历史上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加大殖民扩张,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和占领了很多殖民地。
她在位的几十年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顶尖、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发展,使维多利亚女王成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
‘肆’ 这个美女是谁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开。
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梨花一枝春带雨
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轻罗小扇白兰花,纤腰玉带舞天纱。
疑是仙女下凡来,回眸一笑胜星华。
俊眉修眼,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有女妖且丽,裴回湘水湄。水湄兰杜芳,采之将寄谁。
瓠犀发皓齿,双蛾颦翠眉。红脸如开莲,素肤若凝脂。
绰约多逸态,轻盈不自持。尝矜绝代色,复恃倾城姿。
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伍’ 黄道婆究竟有多了不起,为何被称为中国纺织第一人
说起黄道婆就会想起初中的时候在历史书中学到的手工业一课,黄道婆被称为中国纺织业的第一人,黄道婆的纺织技术让生产的效率提高了好几倍。我们都知道我们古代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手工业都比较成熟,但是大部分都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生产的效率十分的慢。
黄道婆不仅乐于动手,也很乐于动脑筋,她在闵广学习了当地的纺织技术后,通过自己的思考,革新了纺织技术,并把这些技术教授给了别人。
黄道婆之所以被成为中国纺织的第一人,当时手工业成熟的大背景有关系,当时家家户户都在纺织,但由于生产技术底下,只能自给自足,但是黄道婆改良的技术极大的提升了效率,使得产布的量可以用于商用。
‘陆’ 中国伟大女性的故事
1、花木兰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
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2、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自名武曌(zhào)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
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 。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
武则天在位前后,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所以使得贤才辈出。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
中宗恢复唐朝后,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智略过人,兼涉文史,颇有诗才。有《垂拱集》、《金轮集》,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四十六首。
3、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祖籍福建闽县(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徽音”,故改名为“徽因”。
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
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着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4、王昭君
王昭君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为了大汉的边境安宁,主动和亲到匈奴,并且按照匈奴的规矩先后嫁给单于父子,换来了大汉边境50年的和平,王昭君把大汉的生活文化带到了匈奴,为匈奴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重要作用。
她以一人之力足抵几十万大军的牺牲,她促进了华夏文明的融合,自昭君以后,各朝都有和亲的政策。
5、宋庆龄
宋庆龄作为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是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宋庆龄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也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还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她还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柒’ 纺织业的鼻祖是谁
中国纺织业鼻祖——嫫母
‘捌’ “衣被天下”谁的是哪位伟大的女性
在遥远的海南有一位伟大的妇女默默地为她的国家做着极有意义的事业。
黄道婆
黄道婆,又名黄婆,我国元代着名的棉纺织革新家。元贞年间,她将在崖州(今海南岛)生活三十余年所学到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了一整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纺纱效率。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使松江在当时一度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对当时植棉和纺织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离乡背井
黄道婆生于南宋末年淳祐年间(约公元1245年),是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县龙华公社)人。南宋末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江南地区人民长期蒙受统治者的掠夺与压榨,遇到旱涝之年,人们纷纷逃荒。在“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数盛行的社会中,妇女更是如牛马般在苦水中煎熬。
黄道婆十二三岁时,为生活所追,给人家当童养媳,而偏偏又遇上刻薄的婆婆,蛮横的丈夫。一天,由于劳累过度,她织布时速度慢了一些,公婆、丈夫以此为借口,将她毒打一顿,锁在柴房里不给她饭吃,不让她睡觉。黄道婆无处诉苦,便横下一条心,在房顶掏了一个洞,逃上了停靠在黄浦江上的一艘帆船,随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从此开始了不平凡的生活道路。
海南学艺
我国是纺织业的发祥地,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古墓出土的200多件织工考究、色彩斑斓的丝麻织品,说明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掌握了相当先进的纺织技术。宋朝时纺织业在内地逐渐发达起来,海南岛在11世纪(北宋中期)为满足人们日用之需,已经开始大面积地植棉。赵汝适《诸蕃志》说“黎族妇人不事蚕桑,惟织吉贝花被、缦布、黎幕。”方勺《泊宅编》记载“闽广一带纺绩……摘取出壳,以铁杖捍尽黑子,徐以小弹弓,令纷起,然后纺绩为布,名曰吉贝。”相对来说,当时内地的纺织产量不高,因此布匹的质量低劣,不能成为人们主要的衣着用品。而海南岛一带生产的棉织物,品种繁多,织工精细,质量、色彩均居全国之首,作为“贡品”进入都城临安(今杭州一带,南宋时定都于此)的各类棉布就有20余种。
棉布比之丝织物有着许多长处,王祯《农书》里说它“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工,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黎族人民还能织出坚厚的兜罗棉、番布、吉贝等纺织品,染成各种色彩的黎单、黎棉、鞍搭等,销往全国各地。
黄道婆就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到海南岛的。她与黎族人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与交往中,努力学习和掌握当地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黎族同胞的细心传授,黄道婆自己虚心刻苦的学习,使她了解并熟悉了各道棉和织布工序。在实践中黄道婆还融合吸收了家乡织布技术的长处,逐渐成为有着精湛技术的纺织能手。
日月如梭,物换星移。在海南生活劳作的黄道婆不觉已度过了20多个春秋。中年之后,思乡情最切。桑梓故园之思,桑榆晚景之感,叶落归根之情,使“有志复赤子”的黄道婆在元成宗元贞年间(公元1295年—公元1297年),带着黎族人民的深情厚意和祝福,身背踏车、椎弓等纺织工具,踏上了北归的路途。
回乡劳作
随着时代的前进,生产力也必然要向前发展。棉纺织业简陋的生产条件和落后的技术水平的改变,发生在宋末元初这一历史时期,黄道婆对这一重大变革作出了巨大贡献。
黄道婆重返故乡的时候,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是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她回乡后,看见妇女仍然用红肿的手剥棉籽,男人依旧用小竹弓弹棉花,而且织出来的布还像从前一样粗糙,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
据陶宗仪《辍耕录》记载,“乌泥泾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孤,置案间振掉成剂”,操作起来十分辛苦,生产效率又极低。
黄道婆先改革了纺织工具,“乃教以做造捍弹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絮花,各有其法”,然后将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织生产经验与汉族纺织传统工艺结合起来,系统地改进了从轧籽、弹花到纺纱、织布的全部生产工序,并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把自己掌握的精湛的织造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故乡人民,将松江地区的棉纺织技术提高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革新技术
黄道婆首先从棉纺织的第一道工序“轧棉去籽”着手,她最初教人用铁杖来擀尽棉籽,以代替原始的用手剖去籽的方法。
后来黄道婆又把黎族人民用的搅车介绍过来。搅车又名轧车,是由装置在机架上的两根辗轴组成,上面的是一根小直径的铁轴,下面的是一根直径比较大的木轴,两轴靠摇臂摇动,向相反方向转动。把棉花喂进两轴间的空隙辗轧,棉籽就被挤出来留在后方,棉纤维(皮棉)被带动前方。
应用搅车后,完全改变了当时用手剥籽或用铁杖擀去籽的落后状况,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当时皮棉生产中一件重大的技术革新。
然后,黄道婆认为原先弹松棉花的操作太原始粗糙。
经过试验她不仅把原来的小弓改成1米多长的大弓,用粗绳弦代替细绳弦,而且还用檀木做的椎子击弦弹棉。这样既比以前用手指弹拨的小竹弓提高了效率,又使弹出的棉花均匀细致,不留杂质,提高了纱线的质量。
在纺纱这道工序上,黄道婆所用的心力最多。她发现当时人们使用的旧式单继(一个纺锭)手摇纺车,功效很低,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对加快织布速度障碍很大。黄道婆就与木工师傅一起,经过反复的试验和不断的改进,终于研制出了一种三繀式(3个纺锭)的棉纺车,使纺织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操作也比原先方便省力。黄道婆创造性地发明了三繀脚踏纺车,代替了沿袭了几千年的单繀手摇纺车,这是棉纺织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是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卓越贡献。这种新式纺车很快被人们接受与运用,在江南一带推广普及后,生产的棉布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大为改观。这种纺车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工具。
黄道婆元初着名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介绍了这种纺车,其中的《农器图谱》还对木棉纺车进行了详细的绘图说明。
这是我国古代棉纺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有力证明,同时也显示出黄道缕不但在中国,而且在国际棉纺织史上所具有的崇高地位。
另外,黄道婆还充分利用和改进了传统的丝绸生产工具和技术,精益求精地提高了整丝和织布工艺质量,使当地人民能用纱线织出各种色彩的棉布,其绚丽灿烂的程度能与丝绸相媲美。
王桢在《农书》中记载当时已用拨车、线架等纺织工具来分络各色棉纱,还记载了织布机与丝绸机的相同之处。这是黄道婆与劳动人民一起,把丝织生产经验运用于棉纺织业,改进了原先所使用的投梭织布机的又一革新创造。
无私传技
黄道婆的历史功绩,还在于她把从海南岛人民那里学来并掌握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向乌泥泾人民介绍并推广了织造崖州被面和其他精美棉织品的方法。
她总结了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丝线絮花”的织布技艺,推广运用后,使当地的棉纺织业形成了全新的格局,当时乌泥泾地区以棉织业为生的增至千余家。
经过黄道婆的热心传授,乌泥泾人民能织出宽幅的被、褥、带等多种棉纺织品,上面织有传统的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桀然若写”的生动图案。
“乌泥泾被”一时成为名闻全国的产品,附近地区都竞相仿效,“尽传其法”,产品美名不胫而走,蜚声各地。
黄道婆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对当地落后的棉纺工具做了大量改革,创造了一整套的“擀、弹、纺、织”工具。
由于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做出了这样巨大的贡献,当地劳动人民都深情地热爱她,怀念她。她死后大家把她公葬了,并且还在镇上替她修建了祠堂,叫先棉祠,以后其他地方也都先后为她兴建祠堂,表达了人民对这位纺织工人的先驱者的感激和怀念。
其风悠悠
黄道婆去世后不久,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历数百年之久而不衰。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公元1521年),当地的棉纺织业达到高峰,织出的棉布一天就有上万匹。松江棉布远销各地,还出口到欧美,深得各个国家人们的赞赏,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从此,内地的衣着用品逐渐以棉布代替了丝麻,棉织业迅速在全国发展起来。“衣被天下”的松江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更蕴含着黄道婆这位棉纺织革新家的心血和精力。正是由于黄道婆的不懈努力和非凡创造,拓展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广阔天地,谱写了纺织科学的崭新篇章,其遗风所及,至今犹存,泽福后人,永垂青史。
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的伟大实践和贡献,人民是永志不忘,一首上海地区世代流传的民谣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这位杰出妇女的赞颂和铭记:
黄婆婆,黄婆婆,
教戒纱,教我布,
二只筒子,两匹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