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山东吕剧大全美女唱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山东吕剧大全美女唱

发布时间: 2022-09-23 12:37:50

1. 吕剧张大娘我淘完米原唱

高建华。高建华,男,1961年出生于山东,原中国惠普公司助理总裁,是吕剧《张大娘我淘完米》的原唱,歌词有:张大娘我淘完了米,快把那饭来办哪,想一想又是忙来又是喜欢。

2. 经典的吕剧有哪些剧目啊

经典的有【姊妹易嫁】【钗头凤】【李二嫂改嫁】【丰收之后】【军嫂】【沂河两岸】等。

3. 山东吕剧代表曲目

传统古装戏《姊妹易嫁》、《逼婚记》、《借亲》、《借年》、《王定保借当》、《小姑贤》、《龙凤面》、《钗头凤》、《海盗的女儿》、《井台会》、《喝面叶》、《拉郎配》、《三拉房》、《庵堂认母》、《画龙点睛》、《大唐黜官记》
现代戏《李二嫂改嫁》、《苦菜花》、《补天》、《乳娘》、《乡人俚曲》、《潮涌黄河口》、《石龙湾》、《雷雨》、《原野》、《江姐》

4. 吕剧着名唱段有哪些

李二嫂改嫁,小姑贤,王汉喜借年,井台会,墙头记,姊妹易嫁,

5. 三女拜寿剧情简介

吕剧《三女拜寿》讲述的是有一老财主生有三个女儿,大女儿、二女儿皆嫁有钱人家,唯三女儿嫁一穷书生。三女儿和女婿因家境贫寒在拜寿中备受岳父母和姐姐姐夫的冷眼与嫌弃,后来三女婿发奋读书,苦尽甘来高中状元,以德报怨帮助落难岳父母。

剧情跌宕起伏,精彩生动,内容贴近百姓生活,讥讽嫌贫爱富之人的同时赞扬了中华民族爱老尽孝、自立自强的传统美德,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剧目主演团队烟台市四季春吕剧团成立于2013年,先后演出《三女拜寿》《双玉婵》《寻子记》《姊妹易嫁》《莫愁女》《喝面叶》《小姑贤》等多部传统吕剧剧目。

剧团常年活跃于烟台市各区市,所到之处广受大众欢迎。四季春吕剧团追求高标准的舞台艺术呈现,善于学习,勤于练习,多次邀请烟台知名吕剧艺术家冯宝华老师以及烟台市吕剧院一级演奏员孙佑昆老师予以授课指导,剧团整体水平日渐提升,成为烟台民间剧团的重要力量。

6. 前两天在电视上看见的,一个穿白色长款袖子很宽的,短头发女歌手唱着戏曲风格的歌曲,很好听

有很多种可能自己看看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着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着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着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着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着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着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干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着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7. 吕剧传统剧目有哪些

吕剧传统剧目也是多根据山东琴书整理改编而来,也有一部分是从其他剧种中移植过来的。它的剧目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一种是连台本戏。
小戏和单中出戏,是相对于大戏而言,是指小型的、单出的折子戏。连台本戏是我国戏曲剧目中的一种,是指连日接演的整本大戏,起源于民间的节庆演出。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吕剧中的小戏,有90多出剧目。小戏是吕剧传统戏中的基本剧目,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故事和民间传说,有的取材于历史小说的片断,以反映惩恶扬善、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男女爱情等为基本内容,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
这些戏的故事情节紧凑,生活气息浓郁,语言生动质朴。大多数剧目主题思想积极鲜明,表达了劳动人民反抗压迫、婚姻自主、家庭和睦的强烈愿望和美好理想。
如《蓝桥会》、《梁祝下山》、《老少换妻》和《白蛇传》等剧目,批判和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反映人们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思想愿望。
《打关西》、《退婚记》和《打蛮船》等剧目,反映了穷苦人民反抗压力,揭露和鞭挞恶霸豪强的思想感情。《姊妹易嫁》和《空棺计》等剧目,讽刺和鞭笞了嫌贫爱富、为富不仁的势利小人。
《小姑贤》、《三打四劝》和《后娘打孩子》等剧目,反映了人民群众希望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的美好愿望。
还有一些描写民间风趣故事的传统小戏,如《王小赶脚》等,也具有较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王小赶脚》故事说的是一位小媳妇回娘家,和赶毛驴的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孩王小一路说笑、逗乐、打情骂俏的故事。
有时候王小很明白地说一些“坏话”,可也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实质的攻击性,因此小媳妇乐意和这种人交流。
一开场,半大不小的毛孩子王小即开始夸耀他的小毛驴多么可爱,而后说了几句定场诗:
为人别赶脚,赶脚受辛劳。
人家骑着驴,我得跟着跑。
赶脚者,脚夫也。
话的意思是,王小的那头小毛驴不是他的,他只是为掌柜的打工而已。于是,小媳妇一出场便唱了一大段《二姑娘要回娘家住几天》。这个唱段应该是全剧的精华所在,十分好听,也很有特色,如:
六月三伏好热的天,
二姑娘行程奔走阳关,
俺婆家住在了二十里堡,
俺娘家住在了张家湾。
俺在婆门得了一场病,
阴阴阳阳的七八天。
大口吃姜不觉得辣,
大碗地喝醋不觉得酸,
人人都说俺是那个样儿的病,
俺不是价,怎么浑身发酸不爱动弹?
二姐今年才二十二,
嫁了个丈夫他三十三。
二十二、三十三,
他比我大着那十一年。
人人都说俺女婿大,
嗨,大不大的俺可不嫌,他知道疼俺。
今天我要回俺娘家去,
俺丈夫一把拉我到床跟前。
我问他还有什么话,
他偷偷地递给俺二百钱。
他说道,这一百给你雇毛驴,
那一百饿了你打打尖……
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小媳妇,话里话外地透着夫妻恩爱、怀孕初始的某种幸福感。这样的农村小媳妇跟半大不小的毛孩子一碰面,少不得在买卖中讨价还价。
于是,王小却趁机要占她的便宜,他要跟她攥攥手。他这个攥手,也有他的道理,牲口市上的生意都是通过攥手伸手指头成交的。
二姑娘不同意,要跟他明着来,待讲到160个钱,二姑娘再也不添了,王小就又开始使坏了,连着问了几遍你不添了?你这一辈子也不添了?这里是王小暗指她“添孩子”。
上路不久,二姑娘突然有不适之感。王小知她有病之后让她下来歇一歇。二姑娘这才才告诉他,她这病死不了人,只是“大口吃姜不觉得辣,大口喝醋不觉得酸”。王小就又说:“你这个病,不说我也知道……”
这出剧情节细致生动,群众语汇丰富,表演朴实自然,非常具有生活化。因此,在广大农村极有观众缘。而吕剧又恰恰适合演这些生活化的小场景,小情趣。
另外,这一剧目的还有其他特点:一是唱腔非常好听,舒服流畅,味道独特,酸酸甜甜;二是剧本非常好,生动活泼,文字有民间特色;三是演员表演绝妙,配合默契,做工表情生动,例如,王小的憨直和二姑娘的有些飞媚眼、勾下巴、偷笑的动作,显得质朴健康,又独具乡土风格。
吕剧的基本剧目取材于民间现实生活,能准确贴切地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与思想感情,它表现其家庭伦理、夫妻关系、男女爱情、讽刺时弊、惩恶扬善,其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朴实、幽默风趣、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