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中国十大美女王后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中国十大美女王后

发布时间: 2022-09-26 03:06:12

① 中国古代最着名的“五大艳后”都有谁

中国古代五大艳后

1.夏姬

2.张嫣

3.甄宓

4.李祖娥

5.萧氏

夏姬出身比较好,她使春秋时期郑国公主,同时也是这个时期的美女,是历史上比较风云的女性。夏姬妖淫成性,即使嫁作他人妇,然而她还与多位诸侯、大夫通奸,导致共有九个男人因为她而死,并且因为这些事情让她三次成为王后、先后七次嫁给别人为夫人。看到这里是不是很好奇她到底有多美,竟然能使这么多人愿意为她失去性命,真的是红颜祸水啊。

张嫣就是汉惠帝刘盈皇后,她十一岁的时候就嫁给刘盈了,可谓还没长成人就已为他妇了。张嫣在电视里的《美人心计》也有看到,她不得皇帝的宠爱,所以也不能怀孕,然后假装怀孕,然而她死后,大家才知道她还是个处女。真的好可怜,十一岁就嫁人了,一生不得宠。

甄宓就是文昭甄皇后,史称甄夫人,是魏文帝曹丕的正室,魏明帝曹叡的生母。甄宓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然后由袁绍的次子纳了她,然后曹操攻破了冀州邺城,因为她长的挺美,被曹丕相中纳为正室,相当于她结了两次婚,看到这里古人还是挺开放的,不过这只针对美女。然而,她却因为失宠被杀了。

李祖娥出生于着名的高门士族赵郡李氏,也就是出身大家族,再加上她长的温婉可爱,才貌双全,有倾国倾城的能力,所以这也注定了她不平凡。李祖娥先后成为了历史上的可贺敦皇后、李太后、昭信皇后,可见她的事迹也是不平凡的。

萧氏就是萧皇后,即隋炀帝愍皇后萧氏。萧氏婉顺聪慧、知书达礼,又通医术,颇知占侯,经常帮助隋炀帝处理一些政务上的事情,也破的隋炀帝的喜爱,并为夫夺嫡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好景不长,江都之变炀帝遇害了,她之后就跟了多个人,如宇文化及、窦建德等。

首先,艳后在正史上并不是正式的皇后封号,多出自野史,例如埃及艳后、印度艳后。本次我们要说的是小说人物大魏艳后蒙美姣娘娘。小雅毛传曰。美色曰艳。方言。艳、美也。宋衞晋郑之开曰艳。美色为艳。按今人但训美好而巳。许必云好而长者、为其从丰也。丰,大也。大与长义通。诗言壮姜之美、必先言硕人颀颀 。言鲁壮之美、必先言猗嗟昌兮、颀若长兮。所谓好而长也。左传言美而艳。此艳进终美之义。人固有美而不丰满者也。毛传及方言皆浑言之也。说从丰之意。丰之本义无当终艳。

大魏艳后蒙美姣

蒙美姣娘娘被魏景帝蒙德华册封为大魏艳后是在小说的第八章,其中说道蒙美姣因为怀有龙嗣,有半年之久未侍奉魏景帝,某天晚上,魏景帝突然出现在御都后宫中,看望蒙美姣娘娘,发现此时的蒙美姣皇后长得雍容华贵,越发的迷人,因而当即给蒙美姣加尊号艳后,蒙美姣因此就成了大魏艳后。蒙美姣也趁机向魏景帝讨要蒙美曦的长安之地,魏景帝便在御都宫中住下,等待蒙美姣生下皇儿。数月之后,蒙美姣生下一女,被魏景帝册封为长安公主,赐名蒙延艳,以此纪念蒙美姣被加封为大魏艳后。

这就是中国古代五大艳后:1.夏姬、2.张嫣、3.甄宓、4.李祖娥、5.萧氏

② 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最美皇后,历史上哪个皇后最美

历史上十大最美皇后

  1. 夏姬——春秋时代美女,有着春秋时期的”第一艳妇“之称,是当时的四大美女之一,具骊姬、息妫之美貌,更兼妲己、褒姒之狐媚。很多的史书都有记载,引发一些列的荒唐之事,史载她三次成为王后、先后七次嫁给别人为夫人,先后有九个男人因她而死,有着”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的说法。感觉此人放在当代绝对不俗,先不论其交际能力,当个什么演员绝对会红。

  2. 李祖娥——昭信皇后,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据说十几岁时便国倾城,才貌双全,嫁给太原公的高洋,之后建立北齐成了皇后。史书对其记载是“容德甚美“,天生丽质,花容月貌,赏花时花儿都收敛,鸟雀鸣叫,称之为横绝千古之丽,之后因事故,不知所终,后来隋朝建立,史书就没有记载。

  3. 萧皇后——一生桃花,先后历经晋王妃、隋炀帝的皇后、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的宠妾、两代突厥番王的王妃,唐太宗李世民后宫中的昭容。据说出生是一个人间尤物,有相士卜卦为“母仪天下,命带桃花。”好像后来都一一说中,史书记载,杨广即位后,萧氏被册封为皇后,对萧皇后礼遇有加,相貌描述是脸似牡丹,美眸流盼,腰似杨柳,仪态万千,娇媚迷人。

  4. 吕雉——汉高皇后

  5. 武则天

  6. 蒙美姣是大魏皇室中积极应对南蛮入侵的一位皇后,富有智慧。但归结大魏的内忧外患一定程度上也是跟她的美艳面貌有关,在皇子儒的生日宴会上,各国君主前来朝拜,看到蒙美姣的绝色美貌,使得在后来大魏即将灭国之际,他们都争先恐后的攻打大魏,部分原因就是垂涎觊觎这位皇后的美貌,皆欲夺得这位艳皇后。幸亏后面的大魏保卫战打胜了,否则这位皇后的命运将不堪设想。

历史上最美皇后蒙美姣

蒙美曦(大周弄权皇后)大魏国皇室属于鲜卑妖族,她原是大魏国长安公主,是魏国天定帝蒙世勋及荣国公主蒙美姣的妹妹,魏景帝蒙德华的姑母。由于大周要与大魏联姻,所以在25岁时便嫁给大周皇太子宇文平为太子妃。其性格与蒙美姣相似,也是比较专权的女王型人物。

  1. 卫子夫——孝武卫皇后,这个也是有影视作品的,古籍记载,卫皇后兴于鬓发之美,后来的卫子夫发美之典故由此而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出生低微的卫子夫历史没有过多的记载,不过,她有功绩值得歌颂,将卫青、霍去病、霍光引向历史舞台,巩固了汉朝的边境,一生虽未插手政事,却所作之事对后世影响甚远。

  2. 魏文帝皇后:甄氏

③ 历史上有名皇后的情况

隋文帝皇后独孤氏 独孤氏的父亲是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独孤信育有两女,长女儿嫁与北周明帝作皇后,二女儿便嫁给了杨坚。当时的杨坚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物,他的先祖杨震曾作过东汉太尉,父亲杨忠是北周的柱国大司空,杨坚生就一副与众不同的身材,上身长下身短,比例严重失调,而且面有威严之态,王侯们见了他,常不由自主地感到手足无措,北周太祖曾预言:“此儿风骨,不似世间人。”因此,杨坚虽然受到先辈荫庇而少年出仕,却常常遭皇室猜忌,为避嫌疑,他处处收藏锋芒,韬光养晦,轻易不与人争斗”。这样一个怪人,却被独孤家二小姐慧眼看中,通过媒妁撮合,不满二十岁就嫁进了杨家。 二十年过去了,杨坚虽然极力谦让,但因功勋卓着而被封为北周上柱国,掌握全国兵马,在朝中威望日重。独孤氏为杨坚生有一女五子,他们的女儿长大后作了宣帝的皇后,杨坚成了国老,然而皇室对他的猜忌仍未因之减轻,宣帝曾经多次对皇后示言:“你父若惹火了我,必定诛杀你全家!” 杨家似乎一直生活在皇室的压力之下,但却并不因此而减弱杨坚发展的势头,这时他已重兵在握,羽毛丰满,若动起真格的,恐怕皇帝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哩! 不久,正值华年的宣帝因病崩逝,由年幼势弱的静帝继位。杨坚以静帝年幼需辅为名,入朝总揽一切国政,虽不称帝,实已掌握了国家的大权。为此,相州总管尉迟回不服气,举兵反叛,倡言讨伐杨坚,不料是拿着鸡蛋碰石头,不几天时间就被杨坚全部剿灭。杨坚风闻尉迟回起兵与宇文氏清王的怂恿有关,剿灭叛军后,他立即软禁了宇文氏请王,从此杨坚便独霸朝政,无人敢于过问了。 静帝迫于形势,封杨坚为隋王,并为他破了不少朝廷礼节,允许他带剑上殿,入朝不趋,备九锡之礼,待遇均在其他侯王之上;后来,在杨坚的要求下,又赐给他原本只有皇帝才能戴的十二旒王冕和天子旌旗,超过了臣子所能享受的最高礼节极限;最后,年幼的静帝自知不是杨坚的对手,自动让位给他,号称隋文帝。顺理成章,王妃独孤氏成了皇后,长子杨勇立为太子,并尽杀了宇文氏诸王,以绝后患。 这时隋文帝是四十岁,母仪天下的独孤皇后也已三十七岁,而她的女儿早已先于她做过一朝皇后了。建立隋朝后,隋文帝认清了前朝没落的原因在于浮夸不实,卓具远见的他力图改革官仪,整顿朝纲,一心建立一个圣明朝代。独孤皇后也不是一个目光短浅、囿于家事的女性,在杨坚取得王位的过程中,她就曾相帮着出谋划策,极为周旋;当了皇后之后,她也决不愿闲坐下来享受荣华富贵,她早已在心中酝酿了一个严治后官的宠大计划。 “小怜玉体横陈夜,忽报周师入晋阳”,前朝亡国的故事,独孤皇后记忆犹新,南朝的张丽华秀发轻拂,搅得陈氏王朝天翻地覆,自古红颜多祸国,独孤皇后为了保住杨家朝廷的长治久安,首先想到的就是帮助皇夫杜绝后宫内讧。她从皇夫那里要来大权,整饬了宫内体制,废除三妃六嫔之惯例,提倡简朴,禁止宫中女子浓妆华服,并对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允许嫔妃随意亲近皇帝。整个后宫在独孤皇后的把持之下,形成一片静谧肃穆的气氛,因为独孤皇后至高的地位和强硬的手腕,后宫中众嫔妃虽然心中不满,表面上也不得不服从。 除管理好嫔妃外,独孤皇后还十分注意保持与皇大的感情,她深知必须以自己的柔情和体贴笼住皇夫,才能使他不致于被其他女人所迷惑。每当黎明钟鸣之际,独孤皇后小心翼翼地侍候皇夫洗漱穿戴,然后与他同坐一辇,把他一直送到朝阁,皇帝上朝,自己则在殿下静静地等候,待散朝之后,又同辇返回内宫,这样的行动,她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坚持着,使杨坚从不敢怠慢上早朝。在内宫,她对皇夫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皇帝每餐的食谱,每日的装束等事她都亲自过问,妥善安置,让文帝能毫不分心地专理朝政。每至深夜同寝的时候,她常在文帝耳旁回忆往事的情谊,细述夫妻的恩爱,用柔情蜜意来牵系住文帝的心。 好在隋文帝正在致力于国家大事,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在后宫脂粉堆中取乐;而贤慧干练的妻子所推行的种种措施,正是与他的朝政改革可以密切配合,他自然是极力支持的。 一次,独孤皇后与隋文帝约定:“此生永矢相爱,海枯石烂,贞情不移,誓不愿有异生之子。”想到妻子与自己患难与共数十年,总是一心一意辅助自己,惠心可嘉,文帝心中一热,当即答应了皇后誓约。事后,文帝还颇为自豪地对大臣夸耀道;“朕旁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岂若前代,多诸内宠。”其实,独孤皇后之所以限制文帝有同父异母之子,也是出于提防异母之子夺位争权的考虑。 独孤皇后铁腕严治后宫之事,被后世广为传颂,独孤皇后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妻管严”。虽然有人评说她的制度和手段太过于严厉,有伤他人感情,简直是一个冷血女人。然而,处于她那种位子,她苦不使出些手段,哪能治理出一个秩序谨严的后宫,从而让文帝专心致力于朝政呢!当然,独孤皇后也有她的失误,像她所选中的太子杨广,文帝死后即位成了隋炀帝,乃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庸好色之君。但独孤皇后推举他时用心并不坏,纯粹出于朝廷利益的考虑,只是杨广使出的迷惑手段把她骗住了而已。 2.孝庄皇后 据有关史料记载,孝庄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1613年3月),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1687年1月),姓博尔济特氏,名布木布泰。她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乃贝勒寨桑之女。其十三岁时,嫁于后金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为妻。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号大清称帝,封其为永福宫庄妃。后人根据其死后谥号称之为孝庄。崇德三年,她生皇九子福临,而后福临嗣帝位,是为顺治,孝庄被尊为皇太后。再后,其孙玄烨又嗣帝位,是为康熙,又被尊为太皇太后。由于她是皇太极的妃子,而皇太极的谥号是太宗文皇帝,又因其儿子和孙子均是皇帝,所以史称“孝庄文皇后”,一般也称之为孝庄。 孝庄天质姿丽,性坚毅,喜读书,聪明能干,多有谋略。皇太极执政时,她就是得力助手,“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佐太宗文皇帝肇造培基”。协助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事功,继续统一女真各部,连续对朝鲜及明朝用兵,稳固了皇太极的统治地位,为进入关内奠定了基础。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在未及确立继承人的情况下,因暴疾而逝。是时,孝庄方32岁,面对“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的复杂争斗局势,她从容不迫,施展谋略,争取各方支持,终于由其子福临继位。当福临入北京称顺治帝之后,她全力扶持其治国理政。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病逝,由玄烨继位,她又精心抚育培养玄烨,授以治国方略,指导处理各种政务,终使康熙成为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代君主。 3.长孙皇后 - 唐太宗后 长孙皇后(601-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却沉默不语。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视为知己,打算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皇后听说后,就对太宗说:“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在长孙皇后的再三阻挡下,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衔。 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被唐太宗视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时,唐太宗赏赐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儿长公主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馀。为此,魏征当面向唐太宗提出异议。下朝后,唐太宗把魏征的不同意见,转告皇后,长孙氏当即便深有感触地说:“我以前听说陛下对魏征很器重,但并不了解其中缘故。今天我听了他的谏言之后,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陛下深思这个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运了。”

④ 中国历代哪些皇后最倾国倾城

春秋第一艳女:夏姬

春秋时期的第一艳妇,当数夏姬。夏姬自幼生得杏脸桃腮,蛾眉凤眼。长大后更是体若春柳,步出莲花,具骊姬、息妫之美貌,更兼妲己、褒姒之狐媚,人称“一代妖姬”。史书上说“公侯争之,莫不迷惑失意”。她曾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大业十四年,杨广在江都行宫被叛军杀死后,萧氏便开始不断地被迫更换身份。先是被宇文化及带至聊城做自己的淑妃。宇文化及被打败后,落入窦建德手中,被迫做窦氏的宠妾。突厥王久闻萧氏美艳,从窦建德处强要萧氏,窦建德不敢挽留,于是萧氏便当了两代突厥番王王妃。唐朝贞观四年,李世民大败突厥,迎萧氏回京,萧氏又成为比她小15年的李世民后宫中的昭容。萧氏逝世后,李世民以皇后礼将其葬于杨广之陵,谥愍皇后。

如有帮助望采纳,谢谢。

⑤ 中国历史上哪些皇后最有名

中国历史十大皇后
No.1 唐高宗之后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对历史发展做出的第一个贡献是,她打击了保守的门阀世族。第二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第四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第五个贡献是知人善任。但是,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武则天遭到的非议要比颂扬多得多。有的说她任用酷吏,肆行诛杀。武则天从做皇后到做皇帝,不断受到各种势力的反对。武则天除了动用武力镇压公开的反抗,便任用酷吏,来打击那些对她表示不满的人。由于她过高地估计了反对她的力量,因而也滥杀了许多无辜。但她诛杀的,主要还是贵族官僚及其党羽和家属,并不是一般的老百姓。历史上对她贬斥最多的是,她曾拥有几个男宠,这便成为她千古难泯的丑闻,成为文人墨客颠来倒去的话题,以至于连同她创造的卓着政治业绩也随之淹没了,关于她的内宠问题,因为武则天是皇帝,凡是皇帝,男皇帝可以有的,女皇帝也可以有。实际上,比起任何一个男皇帝的后宫来,她的男宠是微不足道的。
总的来说,武则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女军事战略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在各方面都发展了贞观之治,并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当然,武则天在政治上也有黑暗面,经济上也有过财政困难时期等等。但比起她的历史功绩,这些毕竟是第二位的。还应该指出当时经济有发展、国力很强盛,都不是武则天个人的功劳。由于均田制的推选和科举制的勃兴,使世袭贵族势力迅速衰落,中小地主阶层急剧崛起,大批文人学士昂然跻身政坛,这种历史趋势把武则天推上了女皇宝座。武则天顺应了历史时代,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No.2 清太宗之后孝庄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次女。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干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No.3 辽景宗之后萧绰
萧绰(953年—1009年),中国辽朝女军事统帅、政治家。小字燕燕,辽朝皇太后,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在民间戏曲中被称为萧太后。辽大臣北府宰相萧思温的第三女。969年被册封为皇后,因辽景宗体弱多病,所以萧绰多临朝摄政,景宗去世,年仅35岁。萧绰在母寡子幼的情况下稳定了辽朝局势。1004年签订澶渊之盟,1009年还政辽圣宗,同年去世,年仅57岁。
萧绰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一位女性统治者,为契丹族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她在位期间,辽朝进入了历史上统治中原二百年间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在历代军事家的展厅里始终悬挂着萧绰的画像,我们通常称她为萧太后。
萧绰自幼便长的聪慧、美丽,而且成熟得很早。辽景宗继位后,选为贵妃。969年(保宁元年),被册封为皇后。971年(保宁三年),生辽圣宗耶律隆绪,后又生3子3女。辽景宗体弱多病,有时无法上朝,军国大事大多由皇后萧绰代理。975年(保宁八年),辽景宗谕史馆学士:“在书写皇后言论时也应称‘朕’或‘予’。”这表明萧绰可代皇帝行使职权,辽景宗的许多政绩都有萧绰的功劳。
No.4 汉文帝之后窦漪房
窦漪房(公元前205-公元前135年或公元前129年),清河郡观津(今河北省武邑县观津村)人。是西汉时期的一代美人。出身贫寒而天授漪媚的她备受命运垂青,由民女到宫女,最后成为辅佐文景武三位帝王治理大汉江山的杰出女性。
窦氏出身贫寒,她的父亲为了逃避秦乱,隐居于观津钓鱼,却不幸堕河而死,遗下三个孤儿,汉初,朝廷到清河召募宫女,窦氏年幼应召入宫。公元前195年,高祖刘邦驾崩,吕雉作为皇太后操纵国政。当时,吕后挑选一些宫女出宫赏赐给诸侯王,每个王五名,窦氏也在选中之列。窦氏因家在清河,离赵国近,希望能到赵国去。她向主持派遣宫女的宦官请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字放到去赵国的花名册里。这个宦官在分派宫女时却把这件事忘了,把她的名字误放到去代国的花名册里了。她于是去了代国。虽然这不是她的心愿,但抵代国后,深得代王刘恒的喜欢,宠爱并封为美人。初入代宫代王刘恒已有王后,等代王王后病死后,代王独幸的窦美人被封为王后,在代国期间先与代王刘恒生长女刘嫖,后来又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刘启(汉景帝)、次子刘武(梁王)。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景帝刘启即位,皇后窦氏成了皇太后,史称:窦太后。窦后从皇太后开始了其左右朝政的生涯直到病逝。
窦太后是西汉最后一位拥附“黄老思想”的统治者,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政权能继续由刘邦时期定下的“以民生息”、“无为而治”的精神。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她谋传胶东略承沛公,芳流观津名留汉青。她的时代上承汉高祖伟业,下启汉武帝雄风。
No.5 宋真宗之后刘氏
章献明肃皇后刘氏(968-1033),益州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华阳镇)人,又名章献皇后,宋真宗赵恒皇后。名不详,民间戏曲中将之称为刘娥,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完成宋政权从真宗时代到仁宗时代的平稳交接,为宋在仁宗时期的繁荣打下基础,辅佐宋仁宗创下“仁宗盛世”。常与汉吕后、唐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氏天生丽质,聪明伶俐,与赵恒年貌相当,很快如胶似漆。然而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认为刘氏出身寒微,劝赵恒不要亲近刘氏不果,只好报与宋太宗,太宗大怒,圣旨一道下来,命逐刘氏出京。并为十七岁的赵恒赐婚,此时赵恒被封为韩王,新娘为忠武军节度潘美的八女儿,十六岁的潘氏受封为莒国夫人。然而,赵恒虽迫于皇命把刘氏送出王府,把刘氏偷偷藏在王宫指挥使张耆家里,却不愿离开刘氏,不时私会。这样偷偷摸摸,刘氏过了十五年。至道三年三月癸巳日,五十九岁的宋太宗赵光义病逝,遗诏传位于已立为太子两年的赵恒。赵恒继承大统,再也不用与刘氏偷偷来往了。赵恒于三月即位,五月册立郭氏为皇后,六月追封潘氏为庄怀皇后(后来宋仁宗改为章怀皇后)。虽然后宫三千佳丽,赵恒却并未忘情于刘氏,很快把刘氏接入宫里。景德元年(1004年)的正月,封刘氏为四品美人,正式成为后宫妃嫔的一位。当时,郭皇后之下,只有刘美人最为尊,连王府姬妾杨氏都只被封为五品才人。这时候的刘氏,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和真宗在一起了。刘氏虽然已经36岁,可是她聪慧温柔,一直获得真宗的专宠。
身为皇后的刘氏,却不像其他妃嫔只知争宠,她才华超群,通晓古今书史,熟知政事,每每襄助真宗,真宗根本离不开她。每日批阅奏章,刘皇后必侍随在旁。外出巡幸,也要带上刘氏。
虽然刘太后掌权日久,不愿把权柄交给仁宗,但她却依然是个慈母,仁宗少时体弱多病,刘氏忙于政务,让杨淑妃照顾,仁宗称刘氏为“大娘娘”,杨妃为“小娘娘。”
刘太后虽不愿还政于仁宗,却并未想过自立。程琳献图《武后临朝图》,刘太后亲掷于地,道:“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太后表态后,群臣如释重负,仁宗也心怀感激,恭孝唯谨,更于天圣七年(1029年)九月颁布诏书,将太后生辰长宁节的仪礼升级到与皇帝生辰乾元节相同的程度。
No.6 汉高祖之后吕雉
吕雉(前241年-前180年),字娥姁,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单父(今山东单县)人。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前202年—前195年在位),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时吕雉也是封建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子,掌握汉朝政权长达十六年。《史记·吕太后本纪》(项羽和吕后不是皇帝,但是司马迁仍将他们列入记录皇帝政事的“本纪”)是《史记》中唯一一篇单独为女性作的传记。
吕后为刘邦剪除异姓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高祖死,吕后以惠帝年少,便策划诛杀诸旧臣,从中取得实际政权。又毒死赵王如意,砍断戚夫人手足,使她变哑,并置之厕中,名为“人彘”。惠帝不满吕后所为,忧郁而死。吕后遂临朝称制,为中国帝后专政的第一人。
历史上对吕雉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无论如何,在我们的年代,看到的是她在当时为她的子民所作出的功绩为定论的,所以仅在这一方面,对她的评价是正面的。
No.7 汉光武帝之后阴丽华
在历史上,光武帝刘秀同他的皇后阴丽华,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此言出自《后汉书?皇后纪?光烈阴皇后本纪》:光武适新野,闻后美,心悦之。后至长安,见执金吾车骑甚盛,因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阴丽华(5年-64年),南阳郡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第二任皇后,春秋时期一代名相管仲的后裔。阴丽华在历史上以美貌着称。史载,刘秀是个平民的时候,就十分仰慕阴丽华的美貌,不禁叹曰:“娶妻当得阴丽华”。昆阳之战后,刘秀于宛城迎娶阴氏为妻。一年之后,刘秀又在河北迎娶了出身于西汉王室的郭圣通。东汉王朝建立,郭氏成为皇后,阴丽华则为贵人。建武十七年,皇后郭氏被废,贵人阴丽华受封为皇后。阴丽华在位二十四年,死后与刘秀合葬于原陵,谥号“光烈”。《后汉书·皇后纪》记载阴丽华的性格:恭谨俭约,很少嗜好赏玩珍品,不喜欢嬉笑戏谑。生性仁爱孝顺,怜悯慈爱。阴丽华皇后内持恭俭,外抑宗族,为一代贤后。
No.8 唐太宗之后长孙氏
长孙皇后(601-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
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除尽心尽力的照顾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遗孀外,并悉心安排住处、挑选侍女照料生活起居,极尽抚恤之意。
虽然长孙皇后贵为一国之母,但生活勤俭朴素,完全没有官夫人的奢靡习性。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不仅如此,她也带动儿子、嫔妃们都这样做。有一回,太子的保母建议添购一些器具给太子使用,长孙皇后知道了很生气的说:“现在国家刚建立,百姓还生活在战乱不安当中,身为一国的太子,应该节俭自持,体恤百姓,才配的上是贤德的人君啊!” 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却沉默不语。
如果说唐太宗是一位能接纳谏言的贤能皇帝,那么长孙皇后就是促成他有雅量、接纳直谏的幕后推手。有一次,太宗怒气冲冲的回来,直说要把魏征给杀了。一问之下,原来魏征经常在众人面前毫不留情的提出谏言,有时甚至让太宗觉得颜面尽失,所以太宗气得想把魏征除掉。不料,长孙皇后听完太宗的话之后,竟入内到房间,久之,换上隆重礼服而出。太宗惊异而不解。长孙皇后笑说:“恭喜皇上!臣妾听古人说:‘唯有明君,臣子才敢直言劝谏’,魏征敢如此大胆提出谏言,那表示陛下您有雅量,能接纳臣子意见,是个英明的皇帝啊!所以我要向您道贺呢。”太宗一听,才恍然大悟。
No.9 明太祖之后马秀英
马皇后,名秀英(1332年一1382年)安徽宿州人,汉族。生于公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八月初八。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妇女皆缠足的元代,马秀英坚不裹脚,故被人称为〃马大脚〃。马秀英十二岁时为其父好友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收养,二十一岁时嫁给朱元璋,与其共同渡过十五年患难与共的征战生涯。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立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册立马秀英为皇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积劳成疾的马皇后在南京病故,终年五十一岁。死后被谥为孝慈高皇后,葬于钟山之阳,即朱元璋死后合葬的明孝陵。
她是仁慈、善良、俭朴、爱民的一代贤后;她敢于在明太祖施行暴政时进行劝谏,保全了许多忠臣良将的性命;她善待后宫嫔妃,不为娘家谋私利开创了明朝后宫和外戚不干政的风气。
No.10 明成祖之后徐仪华
仁孝皇后(仁孝文皇后)徐氏(1362年 - 1407年),濠州人,明开国功臣徐达嫡长女,母谢氏(谢再兴次女),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二十七日被册封为燕王妃,建文四年(1402年)十一月十三日被册立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崩于南京,寿46。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葬于长陵。
明洪武九年正月二十七日,15岁的徐氏嫁给17岁的燕王朱棣为燕王妃。徐氏仁孝温和,马皇后不只一次当众称赞这位儿媳妇。洪武十三年三月,燕王妃随成祖就藩北平。
后来,建文帝削藩,建文元年(公元1399)七月五日,燕王朱棣宣布起兵靖难,在朱棣前往大宁“借”兵之际,面对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兵临城下,燕王妃本人亲自登城督战,与世子朱高炽成功保卫了北平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历时整整三年的靖难之役终于结束,明王朝的京城南京被燕王军攻陷,燕王妃再次踏进皇宫的时候,已经是这里的女主人了。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仁宗上尊仁孝皇后谥号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祔太庙。

⑥ 中国历史十大绝色皇后是谁

1吕雉
汉高皇后,姓吕名雉(前241年-前180年)。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前202年—前195年在位),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又称为汉高后、吕后、吕太后。同时吕雉也是封建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子,掌握汉朝政权长达十六年。
2窦漪房
窦漪房(公元前205-公元前135年或公元前129年),清河郡观津(今河北省武邑县观津村)人。是西汉时期的一代美人。出身贫寒而天授漪媚的她备受命运垂青,由民女到宫女,最后成为辅佐文景武三位帝王治理大汉江山的杰出女性。
西汉窦太后,是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其出身贫寒,后被选入宫中,吕后将一些宫女分给诸侯王的时,窦氏被分给了汉文帝。与汉文帝育有一女二男,长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最宠爱的是小儿子刘武。
3赵飞燕
赵飞燕,原名宜主,是西汉汉成帝的皇后和汉哀帝时的皇太后。赵飞燕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传奇的人物和神话般的美女。在《汉书》中对她的描述仅仅只有少数几句,但关于她的野史却有许多。在中国民间和历史上,她以美貌着称,所谓“环肥燕瘦”讲的便是她和杨玉环,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体态轻盈瘦弱的美女。同时她也因美貌而成为淫惑皇帝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4阴丽华
阴丽华,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的第二任皇后,春秋时期的一代名相管仲的后裔。阴丽华在历史上以美貌着称。史载,刘秀还是一个没落皇族之时,十分仰慕阴丽华的美貌,不禁叹曰:“娶妻当得阴丽华”。
昆阳之战后,刘秀于宛城迎娶阴氏为妻。一年之后,刘秀又在河北迎娶了出身于西汉王室的郭圣通。东汉王朝建立,郭氏成为皇后,阴丽华则为贵人。建武十七年,皇后郭氏被废,贵人阴丽华受封为皇后。
阴丽华在位二十四年,死后与刘秀合葬于原陵,谥号“光烈”。《后汉书?皇后纪》记载:阴后在位之时,端庄贤淑,不喜言笑,有母仪之美。
5甄宓
甄氏(183-221),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中国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正室,魏明帝曹睿之母。本为袁熙之妻,曹操攻陷邺城后成为曹丕的妻室。后因被郭女王(文德郭皇后)所谮而被曹丕赐死,死后谥曰文昭皇后。
6 长孙观音婢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名不见载。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
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崩。谥号文德皇后。
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尝着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
7 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曾出现另一个民间起义的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
武氏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于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8 周女英
小周后比娥皇小14岁,李煜与娥皇结婚时,小周后年仅5岁。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混沌未开的小女孩已出落成15岁的婀娜少女。小周后天生活泼,美丽可爱,深受李煜母后的喜爱,时常派人接她到宫中小住。
小周后酷似初入宫时的娥皇,只是她比娥皇更年轻、更活泼。随着接触的增多,李煜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因后来也被封为皇后,人们便把她称作小周后。
9 张嫣
孝哀悊皇后张氏(1606-1644年),名嫣,字祖娥,小名宝珠,明熹宗的皇后,天启元年,年十五(虚岁)四月册为皇后,祥符人,其父张国纪以女贵封太康伯。
10 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寨桑之次女。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的生母,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的祖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一生培育、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http://www.zqnf.com/

⑦ 中国十大女神都是谁

Chapter 1.女神一号 女娲-人类老祖宗

据说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女娲因为寂寞就抟起黄土,造了许多人,因为手工有精细,最开始细心捏得就成了高贵的人,后来用泥水甩出来的就是老攻这种普通人…

⑧ 历史皇后排名顺序

历史皇后排名顺序 中国历代皇后王后列表

秦朝 秦始皇未立皇后

·一、汉

·1、西汉

·高祖刘邦皇后 吕雉 字娥姁(xu)

·惠帝刘盈皇后 张嫣 字淑君

·后少帝刘弘皇后吕氏

·高祖薄皇后

·文帝刘恒皇后 窦漪房

·景帝刘启薄皇后

·景帝刘启皇后 王娡

·武帝刘彻皇后 陈阿娇

·武帝刘彻皇后 卫子夫

·孝武李皇后 李夫人

·赵太后 钩弋夫人(赵婕妤)

·孝昭帝刘弗陵 上官皇后

·孝宣帝刘询许皇后 许平君

·孝宣帝刘询霍皇后 霍成君

·孝宣帝刘询王皇后

·孝元帝刘奭(shi)王皇后 王政君

·孝成帝刘骜许皇后

·孝成帝赵皇后 赵飞燕

·孝哀帝刘欣傅皇后

·孝平帝刘衎(kan)王皇后

·新朝王莽 王皇后 史皇后

·2、东汉

·光武帝刘秀郭皇后 郭圣通

·阴皇后 阴丽华

·

·明帝刘庄马皇后

·章帝刘炟(da)窦皇后

·和帝刘肇阴皇后

·邓皇后 邓绥

·安帝刘祜(hu)阎皇后 阎姬

·顺帝刘保梁皇后 梁妠

·桓帝刘志梁皇后 梁女莹

·邓皇后 邓猛女 窦皇后 窦妙

·灵帝刘宏宋皇后 何皇后

·献帝刘协伏皇后 伏寿

·曹皇后 曹节

·二、匈奴

·呼韩邪单于阏氏 王昭君

·

·三、三国

·1、曹魏

·文帝曹丕皇后 郭氏

·卞皇后

·明帝曹睿皇后 毛氏 郭氏

·2、蜀

·昭烈帝刘备皇后 吴氏

·3、吴

·大帝孙权皇后潘氏

·会稽王孙亮皇后全氏

·景帝孙休皇后朱氏

·末帝孙皓皇后滕氏

·四、晋

·1、西晋

·武帝司马炎皇后杨艳、杨芷

·妃左棻(fen一声)

·惠帝司马衷皇后贾南风、羊献容

·2、东晋

·明帝司马绍皇后 庾文君

·成帝司马衍皇后 杜陵阳

·康帝司马岳皇后 褚蒜子

·穆帝司马聃皇后 何法倪

·孝武帝司马曜(yao四声)皇后王法慧

·五、十六国

·1、前凉 文公张骏皇后 马氏

·2、成 武帝李雄皇后任氏

·3、汉

·光文帝刘渊皇后单氏

·昭武帝刘聪皇后刘娥、靳月光、靳月华、王氏

·4、前赵 刘曜皇后羊献容、刘氏

·

·5、后赵

·高祖石勒皇后 刘氏

·太祖石虎皇后郑樱桃、杜氏、刘氏

·6、代 代王拓跋什翼犍皇后慕容氏

·7、前燕 景昭帝慕容隽皇后 可足浑氏

·8、前秦

·明帝苻健皇后强皇后

·厉王符生皇后梁皇后

·(文桓帝苻雄皇后苟氏)

·(宣昭帝苻坚苟皇后)

·(哀平帝苻丕杨皇后)

·高帝苻登毛皇后

·高帝苻登李皇后

·9、后秦

·武昭帝姚苌虵皇后 即蛇皇后

·武昭帝姚苌皇后孙氏

·文桓帝姚兴皇后张氏 、齐氏

·10、后燕

·成武帝慕容垂昭皇后段皇后

·惠愍帝慕容宝惠德皇后 段皇后

·惠愍帝慕容宝献幽皇后 丁夫人

·昭武帝慕容盛妃 兰氏

·昭文帝慕容熙苻皇后 苻训英

·昭文帝慕容熙愍皇后 苻娀娥

·11、北燕

·(惠懿帝慕容云李皇后

·文成帝冯跋孙皇后

·

·文成帝冯跋宋皇后)

·昭成帝冯弘慕容皇后

·12、西秦

·武元王乞伏乾归王后苻氏

·武元王乞伏乾归 皇后边氏

·文昭王乞伏炽磐皇后秃发氏

·13、后凉

·懿武帝吕光妃石氏

·隐王吕绍妃张氏

·灵帝吕纂皇后 杨皇后

·(文帝吕宝卫太后

·末主吕隆杨皇后)

·14、北凉

·武宣王沮渠蒙逊皇后孟皇后

·哀王沮渠牧犍皇后李敬受 、拓拔皇后

·15、南燕

·献武帝慕容皇后 段皇后

·末主慕容超皇后 呼延皇后

·16、南凉 景王秃发傉檀折掘皇后

·西凉 武昭王李暠皇后尹皇后

·夏国 武烈帝赫连勃勃皇后梁皇后

·六、南北朝

·1、宋

·(孝穆赵皇后

·赵安宗 、孝懿萧皇后 萧文寿

·武敬臧皇后 臧爱亲 、武帝张皇后 张阙

·武帝胡皇后 胡道女)

·少帝刘裕皇后皇后 司马茂英

·文帝刘义隆皇后 袁齐妫

·刘劭皇后 殷玉英

·孝武帝刘骏皇后 王宪嫄

·(前废帝何皇后 何令婉 )

·明帝刘彧皇后 王贞风

·后废帝刘昱皇后 江简珪

·顺帝刘准皇后 谢梵境

·2、南朝齐

·(宣孝陈皇后 陈道止 、高昭刘皇后 刘智容

·武穆裴皇后 裴惠昭 、文安王皇后 王宝明)

·郁林王萧昭业皇后 何婧英

·海陵王萧昭文皇后 王韶明

·(明敬刘皇后 刘惠端)

·东昏侯萧宝卷皇后 褚令璩(qu二声)

·和帝萧宝融皇后 王蕣华

·末帝元皇后 南阳公主

·3、南朝 梁

·太祖张皇后 张尚录 、高祖郗皇后 郗徽

·高祖穆皇太后 丁令光 、文宣皇太后 阮令嬴

·文帝简皇后 王灵宾 、昭明帝昭德皇后蔡氏

·元帝夏太后、敬帝王皇后

·4、陈

·武帝陈霸先皇后 章要儿

·文帝陈蒨皇后 沈妙容

·宣帝陈顼(xu 1声)皇后 柳敬言

·后主陈叔宝皇后 沈婺(wu4声)华

·5、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皇后慕容氏、宣穆皇后刘氏

·明元拓跋嗣妃姚氏

·太武帝拓跋焘皇后赫连氏、拓跋焘太后窦氏

·(太武敬哀皇后贺氏、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

·高宗皇后常氏)

·文成帝拓跋浚(jun4声)皇后冯氏 、皇后李氏

·孝文帝拓跋宏皇后冯氏 冯清、 冯润

·孝文昭皇后高氏 高照容

·宣武帝元恪皇后于氏 、高氏 、胡氏

·孝明帝元诩皇后胡氏

·孝武帝元修皇后高氏 东魏

·孝静帝高皇后 太原长公主

·6、西魏

·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 、郁久闾氏

·废帝元钦皇后 宇文云英

·恭帝拓跋廓皇后 若干氏

·7、北齐

·神武帝神武明皇后娄氏 娄昭君

·文宣昭信皇后李氏 李祖娥

·文襄帝敬皇后元氏 冯翊公主、 孝昭帝元皇后

·武成胡后 、后主废后斛律氏

·后主胡皇后 为左皇后

·后主穆皇后 穆黄花 右皇后

·8、北周

·孝闵帝宇文觉皇后 元胡摩 晋安公主

·明帝宇文毓皇后孤独氏

·武帝宇文邕(yong 1声)皇后阿史那氏

·李皇后 李娥姿

·宣帝宇文赟(yun 1声)皇后 杨丽华

·朱满月、 陈月仪、元乐尚 、尉迟炽繁

·静帝宇文阐皇后 司马令姬

·七、隋朝

·文献杨坚皇后 独孤伽罗

·炀帝杨广皇后 萧皇后

·八、唐朝

·太宗李世民文德皇后长孙氏 长孙皇后

·高宗李治废后王氏 王皇后

·高宗李治皇后武氏 武曌

·中宗李显皇后 韦皇后

·睿宗李旦肃明皇后刘氏

·睿宗昭成皇后窦氏 窦德妃

·玄宗李隆基皇后王氏

·妃武氏 武惠妃 、妃杨氏 杨玉环

·肃宗李亨皇后 张皇后

·肃宗章敬皇后吴氏

·代宗李豫睿真皇后沈氏 沈珍珠

·代宗妃独孤氏

·德宗李适昭德皇后王氏

·顺宗李诵庄宪皇后王氏

·宪宗李纯妃郭氏

·穆宗李恒妃王氏 、萧氏、韦氏

·武宗李炎妃王氏

·宣宗李忱元昭皇后晁氏

·懿宗李漼妃王氏

·昭宗李晔积善皇后何氏

·九、吐蕃

·松赞干布皇后文成公主

·赤德祖丹皇后金城公主

·十、五代 十国

·1、 后梁

·文惠皇后王氏

·太祖元贞皇后张氏 张惠

·2、后唐

·庄宗李存勖(xu4声)神闵敬皇后刘氏 刘玉娘

·明宗李嗣源和武宪皇后曹氏、妃王氏

·末帝(废帝)李从珂皇后刘氏

·3、后晋 高祖石敬瑭皇后李氏

·4、后汉 高祖刘知远皇后李氏

·5、后周 世宗柴荣宣懿皇后符氏

·6、南唐

·列祖李升皇后宋福金、妃种时光

·元宗李璟皇后钟氏 后主李煜皇后 周娥皇、 周女英

·十一、宋

·1、北宋

·太祖赵匡胤孝明皇后 王皇后 、孝章宋皇后

·太宗赵光义明德皇后李皇后、妃李氏

·真宗赵恒章穆皇后郭皇后、刘皇后刘娥、妃李氏

·仁宗赵祯皇后 郭皇后 、曹皇后

·英宗赵曙宣仁圣烈皇后高皇后 高滔滔

·神宗赵顼钦圣献肃皇后向皇后、妃朱氏

·哲宗赵煦昭慈皇后孟皇后、昭怀刘皇后刘清菁

·徽宗赵佶显恭皇后 王皇后 、郑皇后、妃韦氏

·钦宗赵恒皇后 朱皇后

·2、南宋

·高宗赵构宪节邢皇后 邢秉懿

·

·宪圣慈烈吴皇后 吴芍芬

·孝宗赵眘(shen4声)成穆皇后 郭皇后

·成肃皇后 谢皇后

·光宗赵悖慈懿皇后 李皇后 李凤娘

·宁宗赵扩恭淑皇后 韩氏、杨氏 杨桂枝

·理宗赵昀皇后 谢道清

·度宗赵樭皇后 全玖

·十二、辽(契丹)

·太祖耶律阿保机皇后 淳钦皇后述律氏 述律平

·太宗耶律德光皇后 靖安皇后萧氏 萧温

·世宗耶律阮皇后 怀节皇后萧氏 萧撒葛只

·穆宗耶律璟皇后萧氏

·景宗耶律贤 睿智皇后萧氏 萧绰(chao一声)

·圣宗耶律隆绪皇后 仁德皇后萧氏 萧菩萨哥

·兴宗耶律宗真皇后仁懿皇后萧氏 萧挞里

·道宗耶律洪基皇后 宣懿皇后萧氏 萧观音、萧坦思

·天祚帝耶律延禧皇后萧氏 萧夺里懒 妃 萧瑟瑟

·北辽 宣宗耶律淳妃 萧普贤女

·西辽 德宗耶律大石皇后萧塔不烟

·十三、金

·熙宗完颜亶皇后 悼平皇后裴满氏

·海陵王完颜亮皇后 徒单氏

·海陵王完颜亮妃阿里虎、定哥、

·宣宗完颜询皇后王氏 王霓

·十四、元朝

·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皇后 孛儿帖

·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皇后 脱列哥那

·定宗孛儿只斤贵由皇后 斡兀立海迷失

·宪宗孛儿只斤蒙哥皇后 忽都台、妃 也速儿

·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皇后 察必、南必

·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皇后 失怜答里、卜鲁罕

·武宗孛儿只斤海山皇后真哥

·武宗皇后弘吉剌氏 速哥失里

·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后 阿纳失失里

·英宗庄孛儿只斤硕德八刺皇后 速哥八剌

·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穆耳 八不罕

·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皇后 卜答失里皇后

·明宗孛儿只斤和世 王束皇后 八不沙

·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皇后 答里也忒迷失

·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皇后 答纳失里

·伯颜忽都、完者忽都

·十五、明朝

·太祖朱元璋皇后孝慈高皇后 马秀英

·

·惠帝朱允文皇后 马皇后

·成祖朱棣皇后 徐皇后

·仁宗朱高炽皇后 张皇后

·宣宗朱瞻基 恭让胡皇后 胡善祥、孙氏

·英宗朱祁镇 孝庄钱皇后 钱锦鸾

·代宗朱祁钰皇后汪氏、杭皇后

·宪宗朱见深皇后吴废后、王皇后、妃万贞儿

·宪宗 孝穆纪太后 纪淑妃

·孝宗朱祐樘皇后 张皇后

·武宗朱厚照皇后 夏皇后

·世宗朱厚熜皇后 陈氏、张废后、方皇后

·穆宗朱载垕皇后陈皇后、李妃

·神宗朱诩钧皇后 王皇后、妃郑氏

·熹宗朱由校皇后 张嫣或张宝珠

·思宗朱由检皇后 周氏

·南明 唐王朱聿(yu4声)键皇后曾氏

·桂王朱由榔皇后 王氏

·十六、清朝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 阿巴亥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 妃布木布泰(庄妃)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孝庄文皇后 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孝诚仁皇后 赫舍里氏

·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孝昭仁皇后乌拉纳拉氏

·钮祜禄氏皇后、妃 年妃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孝贤纯皇后 富察氏

·乌拉纳拉氏皇后、妃 和卓氏

·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孝淑睿皇后 喜塔腊氏

·孝和睿皇后 钮祜禄氏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孝慎成皇后佟佳氏

·钮祜禄氏、妃博尔济吉特氏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孝贞显皇后 钮祜禄氏

·(慈安太后 )、妃 叶赫那拉氏 慈禧太后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孝哲毅皇后 阿鲁特氏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孝定景皇后 叶赫那拉氏(隆裕太后)妃 他他拉氏(珍妃)

·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皇后 郭布罗·婉容

⑨ 中国古代着名的女皇后有哪几位

太多了
在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称为“妃”,周朝开始则称为“后”。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改天子为皇帝,并订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的后妃制度。较完备的后妃制度和等级划分直到汉朝才实际执行。在上古氏族部落中,一般发号施令者为女性的权威,所以“后”的意思为有权威的女性长辈。在甲骨文的卜辞中,“后”还经常被用来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领。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
西汉王朝高祖吕皇后 吕雉
孝惠张皇后 张嫣
孝文窦皇后 窦漪房
孝景薄皇后
孝景王皇后 王娡
孝武陈皇后 陈阿娇
孝武卫皇后 卫子夫
孝武李皇后 李妍
赵太后 钩弋夫人
孝昭上官皇后
孝宣许皇后 许平君
孝宣霍皇后 霍成君
孝宣王皇后 邛成太后
孝元王皇后 王政君
长定许皇后 许娥
孝成赵皇后 赵飞燕
孝哀傅皇后 傅黛君
孝平王皇后
新王朝
孝睦王皇后
史皇后
东汉王朝
光武郭皇后 郭圣通
光烈阴皇后 阴丽华
明德马皇后
章德窦皇后
恭怀梁皇后
敬隐宋皇后
和帝阴皇后
孝德皇后
恭愍皇后李氏
和熹邓皇后 邓绥
安思阎皇后 阎姬
顺烈梁皇后 梁妠
孝崇郾皇后 郾明
桓帝梁皇后 梁女莹
桓帝邓皇后 邓猛女
桓思窦皇后 窦妙
孝仁董皇后
灵帝宋皇后
灵思何皇后 何莲
灵怀王皇后 王荣
献帝伏皇后 伏寿
献穆曹皇后 曹节
曹魏王朝
武宣卞皇后
王太后 丁夫人
文昭甄皇后 甄洛
文德郭皇后 郭女王
明悼毛皇后
明元郭皇后
齐王王皇后
齐王张皇后
齐王甄皇后
高贵乡公卞皇后
元帝卞皇后
蜀汉王朝
先主昭烈甘皇后 甘梅
先主穆皇后吴氏 吴苋
后主敬哀皇后张氏 大张后
后主皇后张氏 小张后
东吴王朝
孙权大懿皇后王氏
孙权敬怀皇后王氏
孙权潘皇后
孙权步皇后 步练师
孙亮全皇后 全惠解
孙休朱皇后
孙皓滕皇后 滕芳兰
西晋王朝
宣穆张皇后 张春华
景怀夏侯皇后 夏侯徽
景献羊皇后 羊徽瑜
文明王皇后 王元姬
武元杨皇后 杨艳
武悼杨皇后 杨芷
武帝王皇后 王媛姬
惠帝贾皇后 贾南风
惠帝羊皇后 羊献容
怀帝梁皇后 梁兰璧
东晋王朝
元敬虞皇后 虞孟母
元帝简文太后 郑阿春
明穆庾皇后 庾文君
成恭杜皇后 杜陵阳
康献褚皇后 褚蒜子
穆章何皇后 何法倪
哀靖王皇后 王穆之
废帝孝庾皇后 庾道怜
简文顺王皇后 王简姬
孝武文李太后 李陵容
孝武定王皇后 王法慧
孝武德陈太后 陈归女
安僖王皇后 王神爱
恭思褚皇后 褚灵媛
五胡十六国
刘汉国
汉光文帝刘渊呼延皇后
汉光文帝刘渊单皇后
汉光文帝刘渊光献张皇后
汉昭武帝武元皇后呼延氏
汉昭武帝武孝皇后张氏 张徽光
汉昭武帝武孝皇后张氏
汉昭武帝武宣皇后刘氏 刘娥
汉昭武帝废皇后靳氏 靳月光
汉昭武帝皇后靳氏 靳月华
汉昭武帝弘道樊皇后
汉昭武帝弘孝王皇后
汉昭武帝弘德宣皇后
汉昭武帝武德皇后刘氏 刘英
汉昭武帝左皇后刘氏
汉昭武帝弘德皇后武氏
汉隐帝刘粲靳皇后
前赵国
末帝刘曜献文皇后羊氏 羊献容
末帝刘曜刘皇后
末帝刘曜刘皇后刘芳
末帝刘曜元悼皇后卜氏
成汉国
成景帝罗皇后
成武帝任皇后
成幽公阎皇后
汉昭帝阎皇后
归义侯李皇后
后赵国
明帝石勒刘皇后
明帝石勒程皇后
武帝石虎郑皇后 郑樱桃
武帝石虎杜皇后 杜珠
武帝石虎刘皇后
彭城王石遵张皇后
代国
代神元帝拓跋力微窦皇后
代文帝拓跋沙漠汗封皇后
代桓帝拓跋猗卢祁皇后
代平文帝拓跋郁律王皇后
代昭成帝拓跋什翼犍慕容皇后
冉魏国
平帝冉闵董皇后
前燕国
文明帝慕容皝文明皇后段氏
文明帝慕容皝文昭皇后兰氏
景昭帝慕容儁可足浑皇后
景昭帝慕容儁景德皇后段氏
幽帝慕容暐可足浑皇后
前秦国
明帝苻健强皇后
厉王符生梁皇后
文桓帝苻雄苟皇后
宣昭帝苻坚苟皇后
哀平帝苻丕杨皇后
高帝苻登毛皇后
高帝苻登李皇后
后秦国
武昭帝姚苌蛇皇后
武昭帝姚苌皇后孙氏
文桓帝姚兴皇后张氏
文桓帝姚兴皇后齐氏
后燕国
成武帝慕容垂成昭皇后段氏 先段后
成武帝慕容垂成哀皇后段氏 段元妃
成武帝慕容垂皇后段氏
惠愍帝慕容宝惠德皇后段氏
惠愍帝慕容宝献幽皇后丁氏
废帝兰汗乙皇后
昭文帝慕容熙苻皇后 苻训英
昭文帝慕容熙愍皇后 苻娀娥
北燕国
惠懿帝慕容云李皇后
文成帝冯跋孙皇后
文成帝冯跋宋皇后
昭成帝冯弘慕容皇后
南燕国
献武帝慕容德段皇后 段季妃
末主慕容超呼延皇后
西秦国
武元王乞伏乾归符皇后 东平公主
文昭王乞伏炽磐秃发皇后
后凉国
懿武帝吕光石皇后
隐王吕绍张皇后
灵帝吕纂杨皇后
文帝吕宝卫太后
末主吕隆杨皇后
北凉国
武宣王沮渠蒙逊孟皇后
哀王沮渠牧犍李皇后 李敬受
哀王沮渠牧犍拓跋皇后 武威公主
南凉国
景王秃发傉檀折掘皇后
西凉国
武昭王李暠尹皇后
大夏国
武烈帝赫连勃勃梁皇后
南朝
刘宋王朝
孝穆赵皇后 赵安宗
孝懿萧皇后 萧文寿
武敬臧皇后 臧爱亲
武帝张皇后 张阙
武帝胡皇后 胡道女
少帝司马皇后 司马茂英
文帝袁皇后 袁齐妫
文帝宣皇后沈氏 沈容姬
刘劭殷皇后 殷玉英
孝武文穆王皇后 王宪嫄
前废帝何皇后 何令婉
明帝王皇后 王贞风
后废帝江皇后 江简珪
顺帝谢皇后 谢梵境
南齐王朝
宣孝陈皇后 陈道止
高昭刘皇后 刘智容
武穆裴皇后 裴惠昭
文安王皇后 王宝明
郁林王何皇后 何婧英
海陵王王皇后 王韶明
明敬刘皇后 刘惠瑞
东昏褚皇后 褚令璩
和帝王皇后 王蕣华
末帝元皇后 南阳公主
梁王朝
太祖张皇后 张尚柔
高祖郗皇后 郗徽
高祖穆皇太后 丁令光
文宣皇太后 阮令嬴
文帝简皇后 王灵宾
高宗蔡皇后
元帝夏太后
敬帝王皇后
陈王朝
高祖章皇后 章要儿
世祖沈皇后 沈妙容
废帝王皇后 王少姬
高宗柳皇后 柳敬言
后主沈皇后 沈婺华
北朝
北魏王朝
神元皇后窦氏
文帝皇后封氏
桓帝皇后祁氏
平文皇后王氏
献明皇后贺氏
道武皇后慕容氏
道武宣穆皇后刘氏
明元昭哀皇后姚氏 西平公主
明元密皇后杜氏
太武帝窦太后
太武皇后赫连氏
太武敬哀皇后贺氏
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
高宗皇后常氏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 冯有
文成元皇后李氏
献文思皇后李氏
孝文贞皇后林氏
孝文废皇后冯氏 冯清
孝文幽皇后冯氏 冯润
孝文昭皇后高氏 高照容
宣武顺皇后于氏
宣武皇后高氏 高英
宣武灵皇后胡氏 胡充华
孝明皇后胡氏
孝庄帝尔朱皇后 尔朱英娥
长广王尔朱皇后
节闵帝尔朱皇后
孝武帝皇后高氏
东魏王朝
孝静帝高皇后 太原长公主
西魏王朝
文帝文皇后乙弗氏
文帝悼皇后郁久闾氏
废帝宇文皇后 宇文云英
恭帝若干皇后
北齐王朝
神武帝神武明皇后娄氏 娄昭君
文宣帝昭信皇后李氏 李祖娥
文襄帝靖德皇后元氏 元仲华
废帝皇后李氏 李难胜
孝昭帝顺成皇后元氏
武成帝皇后胡氏
后主废后斛律氏
后主左皇后胡氏
后主右皇后穆氏 穆黄花
北周王朝
文帝文皇后元氏
文帝文宣皇后叱奴氏
孝闵帝元皇后 元胡摩
明帝独孤皇后
武帝武皇后阿史那氏
武帝李皇后 李娥姿
宣帝杨皇后 杨丽华
宣帝朱皇后 朱满月
宣帝陈皇后 陈月仪
宣帝元皇后 元乐尚
宣帝尉迟皇后 尉迟炽繁
静帝司马皇后 司马令姬
隋王朝
文帝文献皇后 独孤伽罗
炀帝萧皇后 萧氏
唐王朝
高祖太穆皇后窦氏
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
高宗废后王氏
高宗则天顺圣皇后武氏 武曌
孝敬皇帝哀皇后裴氏
中宗和思皇后赵氏
中宗韦皇后 韦香儿
睿宗肃明皇后刘氏
睿宗昭成皇后窦氏 窦德妃
玄宗废后王氏
玄宗贞顺皇后武氏 武惠妃
玄宗元献皇后杨氏
肃宗皇后张氏 张良娣
肃宗章敬皇后吴氏
代宗睿真皇后沈氏 沈珍珠
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
德宗昭德皇后王氏
顺宗庄宪皇后王氏
宪宗懿安皇后郭氏 郭念云
宪宗孝明皇后郑氏
穆宗恭僖皇后王氏
穆宗贞献皇后萧氏
穆宗宣懿皇后韦氏
宣宗元昭皇后晁氏
懿宗惠安皇后王氏
懿宗恭宪皇后王氏
昭宗积善皇后何氏
五代十国
后梁王朝
烈祖文惠皇后王氏
太祖元贞皇后张氏 张惠
承帝皇后张氏 张贞娘
后唐王朝
太祖贞简皇后曹氏
庄宗神闵敬皇后刘氏 刘玉娘
明宗和武宪皇后曹氏
明宗昭懿皇后夏氏
明宗宣宪皇后魏氏
闵帝哀皇后孔氏
末帝皇后刘氏
后晋王朝
高祖皇后李氏 永宁公主
出帝皇后冯氏
后汉王朝
高祖昭圣皇后李氏 李三娘
后周王朝
太祖圣穆皇后柴氏
世宗贞惠皇后刘氏
世宗宣懿符皇后
南唐国
烈祖元敬皇后宋氏 宋福金
元宗光穆钟皇后
后主昭惠皇后 大周后周宪
后主皇后 小周后 周嘉敏
闽国
惠宗陈皇后陈金凤
康宗李皇后李春燕
北宋王朝
太祖孝惠贺皇后
太祖孝明王皇后
太祖孝章宋皇后
太宗淑德尹皇后
太宗懿德符皇后 符丽珠
太宗明德李皇后
太宗元德李皇后
真宗章怀潘皇后
真宗章穆郭皇后
真宗章献明肃刘皇后 刘娥
真宗章懿李皇后 李宸妃
真宗章惠杨皇后
仁宗郭皇后
仁宗慈圣光献曹皇后
仁宗温成张皇后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 高滔滔
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
神宗钦成朱皇后
神宗钦慈陈皇后
哲宗昭慈孟皇后 孟婵
哲宗昭怀刘皇后 刘清菁
徽宗显恭王皇后
徽宗显肃郑皇后
徽宗明节刘皇后
徽宗明达刘皇后
钦宗仁怀朱皇后 朱琏
南宋王朝
高宗宪节邢皇后 邢秉懿
宪圣慈烈吴皇后 吴芍芬
孝宗成穆郭皇后
孝宗成恭夏皇后
孝宗成肃谢皇后
光宗慈懿李皇后 李凤娘
宁宗恭淑韩皇后
恭圣仁烈杨皇后 杨桂枝
理宗谢皇后 谢道清
度宗全皇后 全玖
辽王朝(契丹国)
肃祖昭烈皇后萧氏 萧卓真
懿祖庄敬皇后萧氏 萧牙里辛
玄祖简献皇后萧氏 萧月里朵
德祖宣简皇后萧氏 萧巖母斤
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 述律平
太宗靖安皇后萧氏 萧温
世宗皇后甄氏 甄定徽
世宗怀节皇后萧氏 萧撒葛只
穆宗皇后萧氏
景宗睿智皇后萧氏 萧燕燕
圣宗仁德皇后萧氏 萧菩萨哥
圣宗钦哀皇后萧氏 萧耨斤
兴宗仁懿皇后萧氏 萧挞里
道宗宣懿皇后萧氏 萧观音
道宗皇后萧氏 萧坦思
天祚帝皇后萧氏 萧夺里懒
宣宗皇后萧氏 萧普贤女
德宗感天皇后萧氏 萧塔不烟
承天皇后(西辽女皇) 耶律普速完
金王朝
太祖圣穆皇后唐括氏
太祖光懿皇后裴满氏
太祖钦宪皇后纥石烈氏
太祖宣献皇后仆散氏
太宗钦仁皇后唐括氏
熙宗悼平皇后裴满氏
德宗哀皇后徒单氏
海陵王皇后徒单氏
睿宗钦慈皇后蒲察氏
睿宗贞懿皇后李氏 李洪愿
世宗昭德皇后乌林答氏
显宗孝懿皇后徒单氏
显宗昭圣皇后刘氏
章宗钦怀皇后蒲察氏
卫绍王皇后徒单氏
宣宗仁圣皇后王氏 王霓
宣宗明惠皇后王氏 王云
哀宗徒单皇后
西夏王朝
太宗惠慈敦爱皇后卫慕氏
景宗宪成皇后野利氏
景宗皇后没藏氏
毅宗皇后没藏氏
惠宗皇后梁氏
崇宗皇后耶律氏 耶律南仙
崇宗皇后任氏
仁宗章献钦慈皇后罗氏 罗皇后
元王朝
太祖光献翼圣皇后弘吉剌氏 孛儿帖
太宗昭慈皇后乃马真氏 脱列哥那
定宗钦淑皇后斡兀立氏 海迷失
睿宗显懿庄圣皇后怯烈氏 唆鲁和帖尼
宪宗贞节皇后弘吉剌氏 忽都台
世祖昭睿顺圣皇后弘吉剌氏 察必
世祖皇后弘吉剌氏 南必
裕宗徽仁裕圣皇后弘吉剌氏 伯蓝也怯赤
成宗贞慈静懿皇后弘吉剌氏 失怜答里
成宗卜鲁罕皇后伯岳吾氏 卜鲁罕
顺宗照献元圣皇后弘吉剌氏 答己
武宗宣慈惠圣皇后弘吉剌氏 真哥
武宗献章圣皇后亦乞烈氏
武宗文献昭圣皇后唐兀氏
仁宗庄懿慈圣皇后弘吉剌氏 阿纳失失里
英宗庄静懿圣皇后亦乞烈氏 速哥八剌
显宗宣懿淑圣皇后弘吉剌氏 普颜怯里迷失
泰定帝皇后弘吉剌氏 八不罕
明宗皇后乃马真氏 八不沙
文宗皇后弘吉剌氏 卜答失里
宁宗皇后弘吉剌氏 答纳也忒迷失
顺帝皇后钦察氏 答纳失里
顺帝皇后弘吉剌氏 伯颜忽都
顺帝皇后奇氏 完者忽都
明王朝
太祖 孝慈高皇后 马秀英
惠帝 马皇后
成祖 仁孝徐皇后 徐仪华
仁宗 诚孝张皇后
宣宗 恭让胡皇后 胡善祥
宣宗 孝恭孙皇后
英宗 孝庄钱皇后 钱锦鸾
英宗 孝肃周太后
景帝 汪皇后
景帝 肃孝杭皇后
宪宗 废后吴皇后 吴靼韫
宪宗 孝贞王皇后 王钟英
宪宗 孝穆纪太后 纪淑妃
宪宗 孝惠皇后 邵妁慈
孝宗 孝康张皇后
武宗 孝静夏皇后
世宗 孝洁陈皇后 陈莲
世宗 张皇后
世宗 孝烈方皇后
世宗 孝恪杜太后
穆宗 孝懿李皇后
穆宗 孝安陈皇后
穆宗 孝定李太后 李彩凤
神宗 孝端王皇后 王喜姐
神宗 孝靖王太后
光宗 孝元郭皇后
光宗 孝和王太后
光宗 孝纯刘太后
熹宗 懿安张皇后 张嫣(张宝珠)
思宗 愍周皇后
清王朝
清显祖宣皇后
太祖 孝慈高皇后 叶赫那拉·孟古
太祖 孝烈武皇后 乌拉那拉·阿巴亥
太宗 孝端文皇后 博尔济吉特·哲哲
太宗 孝庄文皇后 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
世祖 顺治废皇后(静妃) 博尔济吉特氏
世祖 孝惠章皇后 博尔济吉特氏
世祖 孝康章皇后 佟佳氏
世祖 孝献皇后 董鄂氏
圣祖 孝诚仁皇后 赫舍里氏
圣祖 孝昭仁皇后 钮祜禄氏
圣祖 孝懿仁皇后 佟佳氏
圣祖 孝恭仁皇后 乌雅氏
世宗 孝敬宪皇后 乌拉那拉氏
世宗 孝圣宪皇后 钮祜禄氏
高宗 孝贤纯皇后 富察氏
高宗 干隆继皇后 乌拉那拉氏
高宗 孝仪纯皇后 魏佳氏
仁宗 孝淑睿皇后 喜塔腊氏
仁宗 孝和睿皇后 钮祜禄氏
宣宗 孝穆成皇后 钮祜禄氏
宣宗 孝全成皇后 钮祜禄氏
宣宗 孝慎成皇后 佟佳氏
宣宗 孝静成皇后 博尔济吉特氏
文宗 孝德显皇后 萨克达氏
文宗 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 钮祜禄氏
文宗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 叶赫那拉·杏贞
穆宗 孝哲毅皇后 阿鲁特氏
德宗 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 叶赫那拉.静芬
逊帝 溥仪皇后 郭布罗·婉容(中国最后一位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