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女大全 » 与屈原同故乡的四大美女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与屈原同故乡的四大美女

发布时间: 2022-06-27 15:32:04

Ⅰ 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详细)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传统上指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
西施, 春秋时期
王昭君, 西汉
貂蝉, 三国 (可能并非真人,三国演义中人物)
杨贵妃,唐朝
四大美女的故事
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来自四位美女的典故。花,自古都是古代人们心中美丽的代名词,比花美,比月美,可见其美貌非凡;鱼游水中,雁翔天上,为美人所打动,可见其美貌过人。古人本来用这四个修辞来形容四大美女,后来更广泛的用于形容人的美貌。
沉鱼
传说西施在古越国浦阳江边浣纱,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的容貌,都惊艳得沉入江底。
落雁
传说“昭君出塞”时,王昭君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的掉落在地。因而“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闭月
传说貂蝉在花园中拜月时,有云彩遮住月光,被王允看到。此后王允就对人说貂禅比月亮还漂亮,称为“闭月”。
羞花
传说杨贵妃在花园中赏花时悲叹自己的命运,用手抚花,也许是含羞草,也许是别的原因,花瓣收缩,花叶垂下。被宫女看见,就说杨贵妃与花儿比美,花儿都羞得低下了头。
注释
“沉鱼落雁”是个成语,通常认为出自《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说动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也有人认为唐代宋之问歌咏西施的《浣纱篇》:“鸟惊入松萝,鱼畏沈荷花。”是这个成语的出处,故认为沉鱼代表西施。

详细解说:
1.西施
生平
春秋末期的浙江一带人氏,本名施夷光,又称西子。
浙江苎萝山下有两个村子,分为东西两村。村中的人大多数姓施,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大家称其西施。 西施经常与伙伴们在江边浣纱。当时的越王勾践为了去吴王夫差报复,便想献上美女郑旦等人迷惑夫差,其中就有西施。
许多百姓为了一睹西施的美貌,都涌到郊外的驿馆去迎候,以致路上塞满了人群。当时有一传闻,说负责招聘西施的越国大夫范蠡传令下去:要看美人的人,必须先交一文钱。于是在驿馆中设了一个钱柜收钱,那钱柜竟然顷刻而满。驿馆停留了三日,所得金钱无数,全部运回了越国以资助国家财政。
越王勾践命乐师教西施歌舞仪态,过了三年,让范蠡带着西施进献给吴王。范大夫见到吴王,跪拜着说: “东海贼臣勾践,感大王之恩德,遍搜境内,得善歌舞者,以供洒扫之役。” 可是伍子胥进言: “臣闻: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国之物也,王不可受。”
吴王不听其劝谏,马上把西施收了下来,并在姑苏台建造春宵宫,在灵岩山上建造馆娃宫,还修筑大水池,以供西施嬉戏游玩。夫差对西施宠爱至极,出入都是效仿王妃的派头和排场,夫差自从有了西施以后,就不再理会朝政,使勾践有足够的时间修养生息,消灭吴国。
西施的结局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吴灭了以后,勾践夫人见到西施貌美,怕勾践看上她,且吴人认为会西施是使得国破家亡的妖孽,于是就将她放进皮袋之中沉于江底。后来在江中发现了一些蛤蜊,人家说那是西施的舌头,故此使得蛤蜊也有西施舌之称。
另一种说法是,西施与范蠡相恋,当吴国灭亡之后,范蠡不要越王的封赏,趁着夜色携西施悄然离去。从此避世太湖,逍遥余生。
至今,在浙江绍兴市诸暨市(旧称暨阳县),仍然有西施殿,越国古都城门等遗迹。
西湖亦称为西子湖。因北宋诗人苏东坡曾作七言绝句咏西湖:
水光潋艳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相关成语
沉鱼落雁
一种流行的错误认为所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指的就是西施。传说她在古越国浦阳江边浣纱,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的容貌,都惊艳得沉入江底。
事实上,“沉鱼落雁”是个成语,通常认为出自《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说动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
也有人认为唐代宋之问歌咏西施的《浣纱篇》:“鸟惊入松萝,鱼畏沈荷花。”是这个成语的出处,故认为沉鱼代表西施。
东施效颦
亦作东家效颦、丑女效颦。
西施因患心病而捧心皱眉,同里丑女东施看见觉得十分美丽,于是摹仿西施捧心皱眉,然却更见其丑,结果同里的人纷纷走避或闭门不出。典出《庄子˙天运》后世比喻不衡量本身的条件,而盲目胡乱的模仿他人,以致收到反效果。
《红楼梦˙第三十回》:宝玉心中想道: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叹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奇,且更可厌了!
2.王昭君
名嫱,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
生平
王昭君之墓“青冢”王昭君于汉元帝时期被选入宫为宫女。虽然其相貌出众,但因品格高尚,不似他人用各种手段以谋求皇帝的宠爱,于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请求嫁于匈奴,被汉帝封为永安公主。后呼韩邪单于封其“宁胡阏氏”。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育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右日逐王。呼韩邪死后,王昭君再嫁复株累若鞮单于,育有二女,长女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王昭君死后,葬于“青冢”(现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
相关文学作品
“昭君出塞”,为汉与匈奴之间结束战争,对加强彼此的友好关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昭君的题材成为古往今来许多文学作品的素材:
唐朝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唐朝白居易《王昭君二首》
宋朝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卷五十九《昭君怨》
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
曹禺的剧本《王昭君》
翦伯赞的长诗《游昭君墓》
相关记载
《后汉书》关于昭君的记载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沉鱼落雁”的典故
传说“昭君出塞”时,王昭君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的掉落在地。因而“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3.貂蝉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之一,正史中没有发现关于貂蝉的记载,只是说吕布和董卓的侍婢私通而已。
《三国志.吕布传》提及“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侍婢并未明示貂蝉之名。在《三国演义》中是司徒王允的义女,长得美貌动人,方十五年华,知悉王允对于董卓的乱政深感无助,于是便献出自己来对付乱臣贼子。貂蝉后来挑动董卓的义子吕布刺杀了董卓,自此之后貂蝉便在《三国演义》中销声匿迹了。
有些稗官野史中称貂蝉乃关羽之妾,民间的大戏剧本对于貂蝉以后的故事作出了一点延伸,在关羽月下释貂蝉中,貂蝉就被关羽释放最后不知所踪。而在关羽蒙面斩貂蝉就借姜太公蒙面斩妲己为蓝本并道出红颜祸水,关羽害怕其倾国倾城之貌会为天下带来大乱。
值得一提的是,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另三位是西施、王昭君、杨玉环)中唯一虚构的,这体现出《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学者周士琦发现,唐代开元年间有一本占星学书籍《开元占经》卷三十三中曾提到史书《汉书通志》中的“刁蝉”记载。《汉书通志》记载:“曹操未得志,先诱董卓,进刁蝉以惑其君。”然《汉书通志》一书今已佚。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姓任,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15岁被选入宫中,掌管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又考证: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 演义中貂蝉白门楼后不知所踪,作者交代不明,成为《三国演义》中一大疑案。作者文笔严谨,不太可能出如此重要的人物结局未曾交代。据本人参考史料研究,之所以没有交代结局是因为有难言之隐,而似乎作者有意在隐瞒。而后以赤兔马的身份代写了貂婵最后的结局。
4.杨玉环
名玉环,又名“太真”。是唐玄宗之宠妃,身材丰满。
生平
杨玉环出生于满州永乐(今山西永济),祖籍弘农华阴,父亲是蜀州的司户杨玄琰。她十六岁时(开元二十三年)嫁给玄宗之子寿王李瑁(武惠妃子)。后来,宦官高力士有一次把杨玉环带入温泉宫,碰见了玄宗,玄宗对她一见钟情。但因属岳媳关系,故玄宗先安排她出家为道姑,改名太真,在太真宫修行。直到五年之后的天宝年(公元745年),才让她还俗,并册封为贵妃。此时杨玉环27岁,而唐玄宗已61岁了。白居易形容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杨贵妃备受宠幸,其家族因此繁盛,很多人都获授官制或赏赐:其大姐封为韩国(古代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其堂兄杨国忠好赌,但也封官入朝、把持朝政。唐玄宗此后愈加沉溺于酒色,政治上更加腐败。杨氏家族的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使朝野均对他们充满了巨大的怨恨。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重臣安禄山以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时,将士一致要求处死杨贵妃和杨国忠。唐玄宗言国忠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杨玉环,无奈六军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之难慰军心难振士气,因此唐玄宗为了国家社稷,不得已赐死杨贵妃。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自缢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38岁,而杨国忠则死于乱兵刀刃之下。
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尸体,但未寻得。另有传说她当时曾被解救,后来到了日本度过余生,在日本山口县也流传这样的说法。
影响
杨贵妃的故事是古往今来许多文学作品的素材:
诗歌:
李白七言乐府〈清平调〉
郑畋七言绝句〈马嵬坡〉
白居易长诗〈长恨歌〉
戏剧:
元朝 白朴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明朝 《磨尘鉴》
明朝 吴世美 《惊鸿记》
明朝 屠隆隆 《彩毫记》
清朝 洪升 《长生殿》
《贵妃醉酒》
《太真外传》
陈鸿 《马嵬坡》
《唐明皇与杨贵妃》
小说
《杨太真外传》
《长恨歌传》

Ⅱ 我古代四大美女和四大丑女分别是谁她们的故乡位于现在的何处

四大美女: 貂禅 杨贵妃 王昭君 西施(具体不用介绍拉!!!) 四大丑女: 第一位丑女是远古时代的嫫母。相传,嫫母长得形同夜叉,丑陋无比,因此被后人看成是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首。但若要论起嫫母的德行,则是中国女性的楷模。屈原在《楚辞·九章·惜往日》中赞美嫫母智慧超群,因而她得到了我们的始祖——轩辕黄帝的赏识,并娶她为妻。嫫母果然不负黄帝的厚爱,她对妇女们实施德化教育。当她看到当时人们冬衣兽皮,夏串树叶时,就发明了养蚕缫丝,把丝织成绸子后,又染上各种颜色,用来做衣服。这样就解决了人们赤身裸体,有伤风化的难题。后人为了感谢嫫母的这一重大发明,尊称她为“先蚕姑娘”。嫫母不仅是位实施德化教育的典范,而且还是黄帝的“贤内助”,协助黄帝打败了炎帝,杀死了蚩尤。 第二位丑女是战国时期的钟离春。据史书记载,她额头、双眼均下凹,鼻孔向上翻翘,还长有一个比男人还要大的喉结。钟离春虽然长了一副让人吃惊的模样,但她志向远大。 当时齐国执政的齐宣王,政治腐败,国事昏暗。钟离春为了拯国救民,竟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劝谏齐宣王。齐宣王初见到钟离春时,还误以为是怪物来临。可是当钟离春陈述了齐宣王的种种劣迹,指出若再不悬崖勒马,将会国破人亡时,大为感动,把钟离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娶她为妻并立为王后。 第三位丑女是东汉时期的孟光。据《后汉书·梁鸿传》记载,孟光长得又黑又胖,模样粗俗。因为生得丑,30岁出头了,还没有嫁出去。可这个孟光却对父母说:“我只嫁给梁鸿,其他任何男人都不嫁!” 梁鸿是当时的大名士,是位儒雅倜傥的美男子,当地不少达官贵人、名门望族,都想把女儿嫁给他。所以当地人听了孟光的话后,都讥笑她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梁鸿却看中了孟光的品行,断然娶孟光为妻。 梁鸿虽然很有学问,却不愿为官。因此与孟光结婚后,便隐居在霸陵深山里,后又迁居吴地(今江苏省苏州市)。两人共同劳动,相敬如宾。梁鸿每天劳动时,孟光总是早早地将饭菜准备好,等梁鸿回家,孟光便双手托着盘子,举得与自己的眼眉一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面前。两人就这样患难与共,白头偕老。后人用“举案齐眉”这句话来形容夫妻之间的敬爱。 第四位丑女是东晋时期阮德尉的女儿。阮女之丑,从她洞房花烛夜的故事中就可以得知。阮女的新郎是当时的名士许允,许允满以为凭自己的名气,娶到的一定是个大美人。可当他揭开头帕时,竟被吓得拔腿跑出了洞房。友人劝说许允:不要只看阮女的相貌,还是要以品行与学识为重。于是,许允又硬着头皮再次来到洞房,但一瞧阮女的那副可怕模样,又吓得要往外跑。正在此时,阮女一把拉住许允说:“女人四德,我只是没有漂亮的容貌。读书人应有百行,你可占了几条?”许允说:“我百行都有。”阮女又说:“据我所知,百行以德第一,而你只喜欢女人漂亮的面孔,怎么能说条条都占有呢?”许允无言以对。此后许允慢慢感到阮女的品行决非一般女子所能及,于是两人相亲相爱到终生

Ⅲ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王昭君弹琵琶,本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姊归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人。史书上说,王昭君是“良家子”,什么是“良家子”呢?就是清白人家的子女,汉时,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为良家子。由她的出身可以看出,王昭君是普通人家的女儿,属于劳动人民,这对她的性格影响很大,她具备劳动人民的优秀品格。在王昭君出生200多年之前,在姊归,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人,他就是屈原,他不仅以优美的文章流传于世,也以自己的高尚品格教导后来的人走向光明。他面对当时黑暗的形势,没有同流合污,反而坚守自己的贞操,与恶势力做斗争,他心系楚国,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在国家蒙难之时,投河自尽。屈原理想就是“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王昭君身为屈原的老乡,对屈原感受更深,她读屈原的着作,觉得自己正靠近一个伟大的灵魂,她立志学习屈原。屈原的高尚人格,陶冶了昭君的情操,成为她一生的财富。屈原对王昭君的影响是巨大的。王昭君生活在南方地区,根据司马迁记载,西汉武帝时期,“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此口}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以看出,南方地区经济不发达,耕作方式简单,而且自给自足,贫富差距不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南方地区的风俗与中原有很大差别,中原礼教对南方地区影响非常小,这对王昭君影响很大。有些小说,戏曲总把王昭君写成十分遵守礼教,其实情况恰恰相反。家庭出身,屈原的影响,地理位置,对王昭君性格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王昭君的性格。第一是敢闯敢拼。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一个人必须要敢闯敢拼,要敢于做常人所不能做的事,爱拼才会赢,如果安于现状,只会让自己埋没一世。王昭君是一个火辣辣的人,她不甘命运的安排,自愿放弃优越的宫中生活,来到匈奴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面对匈奴陌生的环境,她不知道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她,但她知道,如果不拼,自己的人生价值将不会实现,还不如拼一拼。有这股拼搏精神,她不仅获得了幸福,而且做出了很大的业绩。王昭君敢闯敢拼的性格与她来自三峡有很大关系,余秋雨在《三峡》中说:“也许是这里的激流把这位女子(王昭君)的心扉冲开了,顾盼生风,绝世艳丽,却放着宫女不做,甘心远嫁给草原匈奴,终逝他乡。她的惊人行动,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一些湖北名人,如张居正,张之洞,都有这种敢闯敢拼的精神,正如余秋雨所说:“从三峡出发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是怪异的。都会卷起一点旋涡,发起一些冲撞。他们都有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丽而惊人。他们都不以家乡为终点,就像三峡的水拼着全力流注四方。”第二是崇尚自由。由于王昭君自幼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长大,受封建礼教影响较少,所以她养成了崇尚自由,不喜欢被束缚的性格,她进入宫廷,这个束缚人性的地方,感到非常压抑,所以一旦匈奴来和亲,她为了获得自由,自愿要求出塞。由于王昭君崇尚自由,她非常高傲,在宫廷里面是个冷美人,不喜欢巴结讨好,阿谀奉承,这就决定了她不可能被皇帝宠幸。我想,对于热爱自由的王昭君来说,也许匈奴非常适合她,她在那里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广阔的草原自由地骑马驰骋。可以说,崇尚自由的精神,贯穿了王昭君的一生。第三是大丈夫气概。王昭君在后宫,没有趋炎附势,没有阿谀奉承,自己虽然地位低,但从不谄媚,虽然很美,但没有以自己的美色取悦他人,她也像男子一样到边疆建功立业,做出了令许多男儿自愧不如的伟业,这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王昭君的行为,体现一种大丈夫气概,我们可以看得出王昭君胸中的浩然正气,这远不是闺中弱女子所能比的。清朝有一个人,叫陆燿,他在《切问斋集·王明君词序》中说:“夫始之不以色进,有班姬辞辇之贤;继之不以难委,有冯女当熊之勇;至其去后而赴绝域,偶殊类而辑边陲,有翁主和戎,木兰从军之义。”他赞美王昭君不以美色侍奉皇帝,就像班婕妤,班婕妤是东汉历史学家,文学家班昭的祖姑,汉成帝的妃子,当汉成帝要班婕妤陪他坐车时,她拒绝了,并劝成帝要以国事为重,王昭君和她一样,体现自己的骨气;而王昭君自请出塞,体现了勇气,正如汉元帝的宠妃冯昭仪,汉元帝有一次游御花园,受到熊的袭击,其他妃子都躲得远远,惟独冯昭仪用身体挡住了熊;昭君到边疆,建立了丰功伟绩,正如翁主,翁主指的是刘细君,汉武帝时期和亲乌孙,也好比花木兰替父从军,这是英雄之气。骨气,勇气,英雄之气,这都是大丈夫气概,不仅许多女子都自愧不如,也让许多男儿汗颜,20世纪30年代,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曾拜访昭君墓,写下了“懦夫愧色”这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而王昭君,是无愧于这四个大字的。第四是聪明机灵,胆识过人。王昭君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当匈奴来和亲时,她自愿和亲,不仅是因为她渴望自由,也是因为她有其他宫女所没有的政治智慧,她清醒地意识到当时的政治形势,比其他宫女都站得高,看得远;在匈奴,她以自己的智慧,接受胡俗,传播汉民族文化,使两个民族和好了六十余年。汉朝匈奴,两个曾经敌对的民族化干戈为玉帛,而且时间还比较长,足见王昭君太聪明了。“昭君再嫁”,一般人认为是王昭君的痛苦,但换个角度想想,也可以看出王昭君的智慧来。呼韩邪单于死后,新单于雕陶莫皋要求王昭君嫁给他,这是个很难堪的要求,因为这在汉朝是不允许的,是违背伦理的。王昭君怎么办呢?她把问题扔给汉朝皇帝去解决,写了一封信,问皇帝我该嫁呢?还是回家呢?这真是一箭三雕:第一,保全了自己的荣誉,如果皇帝叫我不嫁,人们会赞扬我的名节,如果皇帝叫我嫁,人们会赞扬我的牺牲精神,后世的那些“理学家”也会毕嘴,不说三道四;第二,没有得罪匈奴,王昭君这样做,是让匈奴人知道,她是按照皇帝旨意办事,嫁与不嫁,完全是皇帝的意思,王昭君即使不嫁,也该怪那个汉朝皇帝,王昭君没有责任;第三,王昭君这样做,体现了汉朝对匈奴的管理,又体现了她的爱国,道德上占了上风。所以,王昭君成功绕过了伦理关,后世很少有人在这件事上骂她。第五是她的人民性。作家陈鸿在《昭君台》中说:“昭君审美的之根,不是她身体的美,也不是她奉献的美,更不是她才性的美。而是她的平民意识,她的人民性。”王昭君是劳动人民出身,她具备劳动人民的优秀品格,陈鸿说:“仔细查看她的足迹,在昭君身上显示出人民性,是很自然的事情。王嫱来自香溪河畔那个叫宝坪的穷山村,那种山民和山土的乳汁,养育了她,并且把人民性这颗种子深深埋在了她的心里。”她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百姓的安宁。她自请出塞,是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为民请命,而且实实在在为百姓服务,为匈奴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许多假装为百姓实则为自己捞好处的人,难道不应该在王昭君面前感到羞愧吗?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和亲女子,如刘细君,解忧公主,文成公主,但为什么名气没有王昭君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王昭君的人民性,容易与人民群众产生共鸣。第六是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与屈原一致的地方。王昭君继承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她和屈原一样,怀才不遇,但她虽然地位低,但还是心系祖国,渴望为国家出力。有这样的爱国主义精神,她身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和亲匈奴,到了匈奴,她“半为匈奴半为汉”,用自己一生的努力换取汉匈六十多年的和平,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王昭君的努力,减轻了汉朝几百年的边患,为中原的和平安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尽管王昭君在匈奴有她的苦处,但她看到国家平安,百姓安乐,她会觉得这一生没有白过。第七是独立意识。王昭君不甘于住在宫廷,受他人控制,不是任人摆布的木偶,而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她抓住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自请出塞,由于她受封建束缚较少,她具备一种大家闺秀所没有的独立意识,特别像五四时期的那些女性,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自己的姐妹: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在黑暗的封建时代能鼓舞受压迫的妇女。1923年,郭沫若写历史剧《王昭君》,就是借用王昭君之事来宣传妇女解放的。我们甚至可以说王昭君是妇女解放的先驱。以上七条就是王昭君的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王昭君出塞和亲,与她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可以说王昭君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女子,正如陈鸿所说:“那个青冢,那种美丽,那种千古的赛过孟姜女、赛过窦娥、赛过每位拖裙走过历史门槛的妇人的峡江女儿王昭君,早已化作一座清洌的精神丰碑。|

Ⅳ 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

传说,春秋时期,越国有一美女,名唤西施,她的眼睛比这溪水还要清澈她的皮肤比天上的白云还要柔软,她的嘴唇比花瓣还要娇嫩。她站在水边,倒影映在清澈的江水里,江边的鲜花羞惭的都枯萎了,鱼儿不敢在江里流,生怕弄乱了她美丽的倒影,她白雪一般的手伸到江水里,柔和得好像要溶在水里一样。她平时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美丽。因此,常有一些姑娘模仿她的穿着打扮,也常有一些人有意无意的模仿他的行为举止。
西施有一个邻居叫东施,东施的容貌长得很丑,她见西施长得美,别人时常效仿西施的衣着、举止。她就常常暗地里观察,看看西施到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用手捂住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非常美。于是,她就跟着模仿这个样子,东施本来就长得很丑,又皱起了眉头,本来身体就含胸弓背,却又捂住了胸,就更加丑陋不堪了,同时呢,有钱人看了,就赶紧闭门不见,拉起妻子和儿女就赶紧躲起来,那个丑女只看到了西施皱眉时的美,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西施很美。

Ⅳ 中国四大美女的出生地

貂禅的出地是山西忻州县木耳村。
西施出生地在浙江诸暨苎萝村
王昭君的出生地是在湖北宜昌
杨贵妃的出生地是广西容县十里乡

Ⅵ 我国古代四大美女都有谁

1、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于秋波,报董卓于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京剧有《凤仪亭》就是叙述这段故事的。 2、昭君出塞 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 (音shi)即位,就是汉元帝。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元帝许。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ang),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元帝逐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3、贵妃醉酒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乐人(陕西华阴县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着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安史治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4、西施浣纱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四大美女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Ⅶ 听说屈原是湖北秭归人,那秭归又是哪里呢还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是湖北哪里人谁可以告诉我

秭归县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地处川鄂咽喉长江西陵峡两岸。
现在的秭归县,在殷商朝时期为归国所在地,西周的时候叫做夔子国,战国后期又称为归乡。西汉朝时期开始设置秭归县(西汉元始二年即公元前205年)。秭归是屈原的故乡,县名也因屈原而来。<水经注记载:“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而名秭归。” “秭”由“姊”演变而来。
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就出生于西汉的秭归县宝坪村(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兴山县昭君村)。
兴山县是在后来的三国时期,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设置的。当时分出秭归县北部设立兴山县,王昭君的故乡正好被划分到新成立的兴山县。

Ⅷ 古代的四大名人有屈原王昭君还有哪两个

中国古代的名人太多了,绝不只四个,如果一定要评出顶尖的四人,恐怕也会有很大的争议。通常大家都会说在某一领域的古代“四大”,比如:四大美女貂蝉、西施、王昭君、杨玉环;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