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女大全 » 新中国四大美女图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新中国四大美女图

发布时间: 2022-10-07 06:40:42

A. 四大美女

1、阮玲玉。她是上海二、三十年代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与胡蝶并称为上海的电影皇后,出演过《小玩意》、《神女》、《新女性》等29部早期优秀国产影片。然而,她的早逝留给人们巨大的悲伤,当时她丧礼的轰动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直到今日,她灿烂而又悲剧的一生仍成为各种影视作品的题材。

2、周璇。她的美,在现代的时尚男女中似乎有一些争议,但是她的名气,她的歌声,连同她那传唱不衰、至今已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流行歌曲,使她成为电影界、音乐界数一数二的明星。“金嗓子”的美名不胫而走,流传至今,《马路天使》、《渔家女》、《三笑》、《红楼梦》、《西厢记》、《花外流莺》、《长相思》、《忆江南》、《清宫秘史》等着名的经典影片,都是由她主演。1950年周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从香港拍完《彩虹曲》、《花街》之后,又回到了上海,参加了大光明公司反映医务工作者在上海为抗美援朝所做有意义工作的影片《和平鸽》的拍摄。

3、胡蝶。三十年代初,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她把一个忍受丈夫虐待与压榨而毫无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几分愚昧的女性刻画得相当成功。在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中,她塑造的秀娟不但富有反抗精神,而且内心世界十分丰富,受到好评。她主演的《姐妹花》是她表演艺术的高峰。在影片中,她一人饰演有着不同生活道路的双胞胎姐妹大宝、二宝,把两个身份悬殊、性格各异的女性刻画得非常成功。这部影片三十年代在国内打破国产影片有史以来上座率的最高纪录,后来到东南亚、日本、西欧诸国演出,也大获好评。胡蝶饰演过娘姨、慈母、女教师、女演员、娼妓、舞女、阔小姐、劳动妇女、工厂女工等多种角色,她的气质富丽华贵、雅致脱俗,表演上温良敦厚、娇美风雅,一度被观众评为“电影皇后”,胡蝶横跨默片和有声片两个时代,成为三、四十年代我国最优秀的演员之一。

4、夏梦,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立刻可以使人们联想起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这样一个高雅且富有浪漫色彩的名字,是一个名叫“杨濠”的女孩从影之时所起的艺名。夏梦对于大陆观众来讲,可是大名鼎鼎,数一数二的“大腕”级人物。且不说她塑造一系列“美丽少妇”的银幕角色,是那样的深入人心,单就那气质高雅、仪态端庄、拥有成熟女性风韵的“美丽少妇”形象的外貌,就足足可以让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了。人们从夏梦的美貌中,才真正知道了什么是一个标准的女人,而从她细腻婉约的演技上,更懂得了什么叫做“才貌双全”。所以,《绝代佳人》、《佳人有约》、《金枝玉叶》、《董小宛》、《抢新郎》、《王老虎抢亲》、《三看御妹刘金定》、《新寡》、《孽海花》、《故园春梦》、《绿天鹅夜总会》、《白领丽人》……都是夏梦电影的精品。

夏梦从影十七年来,共主演了四十二部影片,塑造了一系列纯真善良、美貌动人的年轻妇女形象,她扮演典雅端庄的大家闺秀、幽荣华贵的宫廷少女、沦落风尘的多情女郎、活泼可爱的居家姑娘、屡遭不幸的哀怨少妇,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是塑造一系列古今少妇的形象,更使观众沉湎其中。更可贵是,夏梦始终认为外在的美是重要的,但内在的美则更重要。一个人的风度、气质,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集中体现。美丽的心灵,光明的心底,也会使一个人的外貌更加光彩照人。

B. 四大美女王昭君有怎样的故事

王昭君,名嫱,南郡人也。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时,呼韩邪来 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 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孙休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远行北漠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所作出的非比贡献。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着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

... 一千九百多年来,生长在巴山楚水地区的一个山中女子—王昭君,竞引起历代文人的心灵共鸣,把中国文坛搅得风雷激荡,这正是南方巴楚文化与北方华夏文化交汇的光环,投射在昭君这个创作本体上反映出的夺目光彩,也是南北文化合创的宠儿。

... 新中国创建者之一的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为王昭君题写了一首七绝,此诗对历史的昭君作了总结性的评价,也对昭君的思想、见识、行动作了拔乱反正的赞颂。诗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从此,王昭君一抹满脸的泪水和愁云,以一个愉悦的民族的和睦使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愿望。

C. 历史上哪个女人最漂亮

王昭君(wánɡ zhāo jūn) 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 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着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 一千九百多年来,生长在巴山楚水地区的一个山中女子——王昭君,竟引起历代文人的心灵共鸣,把中国文坛搅得风雷激荡。这正是因为南方巴楚文化与北方华夏文化交汇的光环,投射在昭君这个创作本体上,反映出了夺目光彩。 新中国创建者之一的董必武,为王昭君题写了一首七绝,此诗对历史的昭君作了总结性的评价,也对昭君的思想、见识、行动作了赞颂。诗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从此,王昭君一抹满脸的泪水和愁云,以一个愉悦的民族的和睦使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愿望。 附昭君《怨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转嫁继子,服毒而死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五岁,正是绚烂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绊系,好整以暇地参予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产生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就是汉元帝的皇后,她有个着名的侄子王莽,先谦躬下士博取虚名,后玩了一套所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可惜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迭起,祸乱无穷。 眼看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关于“青冢”也另有解释:《筠廓偶笔》:“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云青冢。”《塞北纪游》上也说:“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 历来提到“青冢”的诗句很多。如白居易的“不见青家上,行人为浇酒。”杜牧的“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下暮云秋。” 王昭君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明妃”,系西晋时,为避司马昭的讳,改称“昭君”为“明君”,后渐渐有“明妃”一说。 对昭君出塞历来评价颇多,评价各异,如: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两人都对昭君出塞寄予无限的怜惜与感叹。另外还有: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家使人嗟。 王安石也有吟咏王昭君的诗,他另创新意,不落俗套,认为王昭君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如: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此外欧阳修的“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也与王安石的意思相同,前后辉映,以理度情,从人性角度着墨,使人更能了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后的悲苦之余,也未尝没有另一种迷离心情,也未尝不是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实现。“青冢”墓碑上也刻有: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这首诗,包括“和亲果使边烽消,鹿阁何人许共论。”总算对王昭君出塞和亲,有了公允的论断。 王昭君的儿子右逐日王一系后来日益强盛,与东汉交恶,被窦宪追击,一路西窜,越过葱岭进入欧洲,占领哥特人的地盘引起罗马帝国的崩溃,在欧洲大陆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也就是后来的匈牙利和塞尔维亚等国。 昭君出塞的故事迄今流传了两千年了。戏本《汉宫秋》里,昭君似乎脱离深宫苦海,以公主的名义远嫁嵇候珊后得到了幸福,但事实是在她第二个丈夫雕陶死后,她请求归汉未被允许,并被命嫁给前夫的儿子,多年的积怨太深,无法排遣,她服毒而死。昭君也有诗作传世: “……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里悠长。 乌呼哀哉。忧心恻伤。”

D. 古代四大美女是谁

四大美女
四大美女是指中国古代的貂蝉,西施,王昭君和杨贵妃。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婵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后来人们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貂蝉】

貂蝉,山西并州(今忻州)人。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于秋波,报董卓于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京剧有《凤仪亭》就是叙述这段故事的。

闭月说的是貂禅,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杨贵妃】

(719~756)唐代蒲州永乐人(陜西华阴县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着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安史治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唐朝开元年间,唐明皇骄奢淫逸,派出人马,四处搜寻美女。当时寿邸县的宏农杨元琰,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王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

【王昭君】

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奭(音shi)即位,就是汉元帝。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元帝许。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ang),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元帝逐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那段故事。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昭君出塞”是汉匈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

【西施】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句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句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句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沉鱼”,讲的是西施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相争,吴国兵强马壮,很快打败越国,把越王勾践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质。越王为报灭国之仇,暂栖于吴王膝下,装得十分老实忠诚。一次吴王肚子疼,请来郎中也没有看出啥病。越王勾践得知后就当着吴王夫差的面,亲口尝了他的粪便,说:“大王没什么病,是着了凉喝点热酒暖暖就会好的。”吴王照勾践说的,喝了点热酒,果然好了。吴王看到勾践这样忠心,就将他放回越国。勾践回国后接受了范蠡献的复国三计;一是屯兵,加紧练武,二是屯田,发展农业,三是选美女送给吴王,作为内线。当时,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西施被选送到吴国后,吴王一看西施长得如此漂亮,对西施百依百顺,终日沉溺于游乐,不理国事,国力耗费殆尽。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出兵攻打吴国,达到了复国报仇的目的,这里边有西施的很大功劳。

【四大美女的缺点】
中国古代四大古典美女西施、貂禅、王昭君与杨玉环,都不是完人,都有缺点,都是通过取长补短之后才传芳名于后世的。
西施是大脚,杨玉环有狐臭,王昭君是斜肩膀,貂禅耳朵小。
西施是大脚,所以她的裙子都很长 ,就在腰间佩戴一串摇铃,走路时不仅没有脚板声,反而因为铃声,倒更增添了几分女性的妩媚。
杨玉环有狐臭,必须一天洗几个花粉浴才能减少狐臭的影响。
貂禅耳朵太小,所以戴一对大大的耳环,使美貌与耳朵对称。
王昭君是斜肩膀,所以她喜欢穿斗篷。你们可以看到王昭君的画像都是披着斗篷。

E. 中国四大美女哪个最美丽

在范蠡眼里,西施最漂亮;
在汉明帝眼里,王昭君最美丽;
在吕布眼里,貂蝉最好看;
在唐明皇眼里,杨玉环最靓丽;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E%F7%CA%A9&z=0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D%F5%D5%D1%BE%FD&z=0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F5%F5%B2%F5&z=0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D1%EE%D3%F1%BB%B7&z=0

F. 四大美女是谁

西施、貂禅、王昭君、杨贵妃
沉鱼指西施,落雁指王昭君,闭月指貂蝉,羞花指杨玉环。

G. 民国四大美女民国四大美人分别是谁

民国四大美女指陆小曼、林徽因、周璇、阮玲玉四位奇女子。(1912-1949年)所涌现的各行业美女,包含“校园皇后”陆小曼,有民国才气与美貌并重的林徽因,有“金嗓子”之称的周璇,和“电影皇后”阮玲玉。

H. 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文/临溪为砚


1.

好朋友去年结婚了,新郎不是那个从高中到大学痴恋她的男生,而是相亲认识的一个男人。

说实话,我并不理解她的选择,为什么明明深爱过那个男人,却愿意牵起另一个人的手,走过自己的后半生,难道不会遗憾吗?

男孩儿,是我们共同的朋友,他有多爱的她呢?

他可以省下所有的生活费,给她买一件衣服;每一次吵架,不论谁对谁错,他永远第一个低头;为了她,他甚至放弃了北京的名牌大学,留在本地陪她;有一次她执意要分手,他甚至当着我们面,跪下来求和。

我是从他那里知道,一个男生可以为爱低到什么地步,一定很爱很爱一个人,才爱到忘了自己吧!

饶是这样,他们仍然无法走到最后,朋友给我的解释是 :“太过极端的人,不适合结婚,爱情要的是痴情,婚姻要的却是温情。”

说真的,这句话我一度不能理解,既然相爱就该在一起,谈其他不过是为自己开罪。

直到我认识了林徽因与徐志摩,我才明白,原来感情是一回事,婚姻是另一回事。

2.

很多人不太喜欢林徽因,我想主要还是出于女人的嫉妒吧。她既有姣好的面容,又有过人的才情,她一生中有不离不弃的梁思成,也有众多蓝颜知己,就连父母长辈也对她偏爱有加。

这一切又怎么能让人不嫉妒呢?

民国四大美女,各有各的标签:“金嗓子”周璇,“校园皇后”陆小曼,“默片女王”阮玲玉,“不食人间烟火”林徽因。

这无疑是对一个美女最大的褒奖,她好似一株青莲,不胜凉风的娇羞。

论才情,她在建筑事业上,不仅得到丈夫的高度赞许,也多次参与新中国标志性建筑的设计。

她还擅长散文,诗歌,早年留学欧美,见识广博。就算与闻一多,金岳霖,胡适,沈从文等才子,品茗论天下,她也毫不逊色。

可以说,她活成所有女人梦寐以求的样子。

自古以来,兼具才情与美貌的女子不在少数,比如陆小曼,张爱玲,李清照。

可是,能将才情与美貌运用到极致,并且一辈子过得像“女神”一样的,却只有一个林徽因!

她是暖,是爱,是梦想,是一片真正的“人间四月天”。

3.


1904年6月,林徽因出生于西子湖畔的杭州,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长诗文、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

林徽因是家中长女,徽因二字,取自《诗经大雅》中:“大姒好嗣音,则百斯男。”

她原名是“徽音”,因为当时上海出现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也叫林徽音。

常常有人将两人弄混,于是她便改成了“徽因”。

林徽因的生母叫何雪媛,是一个裹脚的传统女人,并不得宠。

倒是她,聪明伶俐,模样娇俏,深得父亲宠爱。小时候的林徽因一边感受着母亲的郁郁寡欢,一边沐浴着父亲的灼灼其华。

林徽因自己曾说,她的童年并不快乐,甚至因为母亲的负面情绪常常让她感到十分自卑。

1916年,林徽因随父亲定居北京,进入了培华女子中学。

1920年,林长民被派往欧洲考察访问,他特地带上了女儿一起。

同年9月,林徽因考入了伦敦圣玛丽学院。

因为父亲常常需要往返于欧洲各国开会,她只能独自留守伦敦,身在异乡的孤寞,常常让她倍感凄凉。

她在后来给朋友的信中回忆道:“我独自一个人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我总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事情发生,或者有个人进来同我说说话,或者同我坐在楼上的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一个人要来爱我。”

月下老人在广寒宫里,洞悉了她的心事。

不久,就将一个翩翩君子,带到她的面前。

他就是——徐志摩!

4.


徐志摩原本是来伦敦,追随罗素学哲学的,到了伦敦才知道,罗素已经被剑桥大学开除了。

他无奈,只得选择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继续深造。

就这样,24岁的徐志摩遇见了16岁的林徽因!

徐志摩后来回忆说,初见她,身体不由得一震,也许是照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他的五脏六腑被月色晕染了个干净。

那时候的徐志摩刚刚开始写诗,他说和林徽因谈话时,总能激发出无限灵感。

自古才子爱佳人。当时的林徽因,美貌初成,扎了一根长长的麻花辫,一身素色的学生装,明眸皓齿,其笑嫣嫣。她风趣幽默,十分健谈,就像一株海棠开在了徐志摩的心海里。

就连情敌张幼仪也曾盛赞过她:“徐志摩的女朋友,是一位思想复杂,长相漂亮 ,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少女的心事,是藏不住的春风,她对这位从天而降的才子,也渐渐萌生了好感。

闲暇散步的海德公园,畅所欲言的剑桥康河,见证两人最初的暧昧时光。

徐志摩的追求炽热而真挚,就像是一团篝火,穿过伦敦重重的迷雾,照进了她的心里。

可她还来不及做出决定,就得知了徐志摩在国内已有家室。

并且还有一个三岁大的儿子,她陷入了深深的惶恐与不安中。

林徽因不忍亲自回绝徐志摩,只能让父亲林长民代她写了一封信给他:

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讽之意,想是足下误解了。

这一封婉转的拒绝信,并没有浇熄徐志摩的爱火。他更加执着的要和妻子张幼仪离婚,他以为只要他自由了,他和林徽因之间就不会再有障碍。哪怕妻子已有身孕,他也不管不顾。

张幼仪怯生生地说:“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

徐志摩毫不动容地讥她:“还有人坐火车死掉的,你看到人家就不坐火车了吗?”

“当一个男人不爱这个女子时,她哭闹是错,静默是错,活着呼吸是错,死了都是错。”

从这一点看,女人的狠心多半是刀子嘴豆腐心,男人的狠心则是刀子嘴钻石心,不见血光,不肯罢休。

他以为他的绝情是爱林徽因铁证,却不知道,但凡有点头脑的女人,见此情形,谁还敢将终身托付于他呢?

况且,林徽因一直认为她母亲一生的不幸,就是父亲见异思迁所致。她的善良,不允许她将这种痛苦带给另一个无辜的女人。

于是,林徽因与父亲提前结束了在英国的一切,回国了。

5.


一年后,等徐志摩追回国内,林徽因已经接受家里的安排,与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定了亲。

如果说徐志摩与林徽因的那一场未完成的爱情,真的就随时间一笔带过了,或许稍显仓促。

1924年4月23日,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应蔡元培之邀访华,由林徽因陪同,徐志摩担任翻译。

从以前的照片上看,当时的林徽因留着齐耳短发,身着黑色套装,一串佛珠佩于胸前,一派知性优雅;徐志摩则带着金丝眼镜,穿着中式的上衣,素色长袍,器宇不凡。

两人一左一右在泰戈尔身边,俨然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时间给了两人再一次亲密相处的机会,一切又好像回到了一年前,初遇时的美好时光。

两人的默契与情愫都被泰戈尔看在眼里,他甚至有意为他们牵起了红线,从泰戈尔离华前的一首短诗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轻叹了一声“哎”!

天空是指志摩,大地是指徽因,而这一声叹息,就说明这段感情又一次无疾而终了。

其实当时林徽因与梁思成只是口头定亲,并没有下聘礼,如果她反悔,也不是不可能。

可是理性再一次战胜了感性。

林徽因晚年曾说: “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女人特有的早熟,让一眼就看穿了诗意背后的真相,诗人总是希望将所有的一切美化,尤其是爱情。

少女的心事是初春的诗,热恋的你侬我侬也是诗,可以生活从来不是诗。

她要的是现世安稳的平淡生活,而这恰恰是徐志摩给不了她的。

如果明明知道一段爱情不会有理想的结果,那还不如从一开始就挥泪斩情丝,一时痛总好过一世痛。

我实在佩服她在处理感情问题时的理性与远见,从后来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种种来看,她的决定实在是睿智。

6.


两个月后,梁思成与林徽因一起赴美留学,攻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梁思成全身心的宠爱着身边的她,每次约会,他都要在女生宿舍楼下等待二三十分钟,她才出来。

他的弟弟梁思勇曾为他们写了一副对联:林小姐千妆万扮始出来,梁公子一等再等终成配,横批是:诚心诚意。

在学习上,林徽因思维敏捷,常常有奇思妙想蹦出,她的设计图纸总是一改再改,最后面目全非。

这时候梁思成就会插进来,以他准确而熟练的绘图功力将乱七八糟的草图,变成一张完美的作品。

在生活上,梁思成就像是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根本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林徽因的细心与体贴就派上了用场。

他们就像两块拼图,配合得天衣无缝。

正在此时,林徽因的父亲死于流难,林家一度家道中落,连她在美国的学费都无力承担。是梁启超主动替她料理父亲的后事,并且资助她,完成了学业。

变故让她看清了身边的一切,也让她迅速成长了起来。

第二年,她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一处教堂里完婚。

婚礼当天,林徽因没有穿白色的婚纱,而是穿了一套自己设计的具有中国传统风韵的礼服,美艳动人。梁思成则西装笔挺,帅气逼人。

新婚当晚,梁思成问:“有一个问题,我今生只问一次,以后也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深情地对他说:“答案很长,我可能需要用一生来回答你,你准备好要听了吗?”

7.


结婚之后,林徽因不愿意做家庭主妇,围着丈夫孩子团团转,她依然要做自己。

如果说婚姻真是坟墓,那么她一定是超凡脱俗的小龙女,凭借一身绝学,活出了自己的风采。

两人一同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她设计的白云黑水图,至今仍是东北大学的校徽。

从一个身娇体弱的女子,陪伴着丈夫,忍受着疾病,战乱,饥饿。从1930年—1945年,夫妇俩共同走过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

这一刻她不再是梁思成生活中女神,而是精神上的女神,共同的事业,陪他们走过风雨流年。

林徽因对建筑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为了保护北京古牌楼,她甚至指着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鼻子痛斥:“你现在拆掉,将来一定会后悔的,就算再造一个出来,也只是一个假的。”

她参与设计了国徽,还抢救了濒临绝技的景泰蓝工艺,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浮雕纹饰。而这三件事情,却是她在摘掉了一个肾,肺病咳血的情况下完成的。

1950年,当国徽挂上天安门广场的时候。

女儿梁再冰含泪说道:“那红色也有妈妈的一滴血。”

梁思成是我国有名的建筑师,而林徽因作为他的妻子,却很少以梁太太的身份示人。

在事业上她不比梁思成逊色,她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愿做任何人的附属,哪怕对方是梁思成。

8.


林徽因是很多人心中的女神,不仅是颜值,而是她在山河破碎之际,体现出来的风骨。

1944年日军攻占了贵州,直逼重庆。梁从诫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到重庆了,该怎么办?

“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病重的林徽因,决绝地说。

梁从诫急了,又问“我一个人在重庆上学,那你们就不管我啦?”

“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啦。”

国难当头,她又拿出了视死如归的心,宁愿投江,也绝不做俘虏。

不是巾帼不让须眉,而是让无数须眉也为之汗颜。

9.


林徽因一直有一种高姿态,细究起来她甚至没有几个同性朋友,和婆婆的关系也不好。

梁思成曾说:“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和她在一起必须和她同样地反应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

这句话是他在林徽因去世之后所说。

他再娶了林洙之后又感慨:“原来婚姻可以这样轻松和美地在一起。”

这番言论一度招致很多林粉的不满,纷纷指责他薄情寡性。

这对他实在是太不公平,梁思成爱林徽因是不需要用言语来证明的,也不是两句感慨可以抹杀的。换做任何人来做林徽因的丈夫,都不见得比梁思成做得要好。

抗日战争期间,他们一路逃亡,林徽因不幸染上了肺病。一贯养尊处优的他,学会了点火烧菜,炖汤炖粥。就连打针,输液,煎药,喂药他也一概亲力亲为。

肺病是会传染的,医生要求隔离治疗。梁思成不同意,他不忍心让重病的妻子心灵上再受刺激。哪怕最后染上了肺结核,他也没有一句怨言。

如果这都不是爱,那又是什么呢?

林徽因爱美,他特地为她做了一面古铜镜。从雕刻,注模到翻砂每一道工序,他都亲自上阵。在镜子后面,他刻下了这样一段话: “徽因自鉴之用,民国十七年元旦,思成自镌并铸,喻其晶莹不珏也。”

27年的婚姻生活,他一直把她当成女神,一直追随着她的光环,守护着她的体面,他当然累。

可是能名正言顺供奉众人心中的女神,这种成就感,对于男人的征服欲而言,也该是一种满足吧!

10.


那么林徽因呢?她到底爱的是谁?

她们考察期间,曾经途径济南,徐志摩飞机失事的地方。

她含泪写下了: “一样的明月,一样的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徐志摩死后,她更是将失事飞机的残骸,挂在了她与梁思成的卧室里。

她做的一切,并不是因为她对徐志摩旧情难忘。而是因为徐志摩的死和她有直接的关系——徐是为了参加她回国之后的第一场讲座而撞机身亡。

生死让一切成为了无法弥补的缺憾,再加上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她也有责任。她后来所为,不是爱,只是愧疚和怀念。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只爱一个人,而对过去的怀念也不代表对现在的不忠。

在爱情里她唯一承认过,也唯一爱过的只有梁思成。

抗战八年,为了他,她从绫罗裹身的千金小姐变成了粗衣麻布的糟糠之妻。

她在书中写道:“我是女人,当然立刻变成纯净的糟糠的典型,租到两间屋子烹调,课子,洗衣,铺床,每日如在走马灯中过去。”

“在菜籽油灯的微光下,缝着孩子的布鞋,买便宜的粗食回家煮,过着我们父执辈少年时期的粗简生活。”

哪怕条件恶劣,哪怕粗茶淡饭,她依旧苦中作乐,不曾有过半点抱怨。

如果这都不是爱,那又是什么呢?

在颠沛流离中,梁思成的皮尺掉了。这在当时,可是稀有物件。

为此,林徽因在黑市花了23法币的高价,重新买了一只送给他。

要知道她当时在云南大学教书,一个月的收入也才40法币。

以她那样骄傲的性格,如果不爱,又怎么会做出如此煽情的举动呢?

11.


金岳霖的才情,幽默曾经深深吸引过林徽因,在她刚刚意识到感情的天平开始摇摆之际,她就选择了对丈夫坦白。

她苦恼的对他说:“我苦恼极了,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才好。”

梁思成听到以后亦十分痛苦,思考了很久之后,他还是对她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

林徽因被他的话感动了,没有离开他,而是说出了那句很出名的话:

“你给了我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

金岳霖得知林徽因的决定之后说:“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应该退出。”

明明是一场不体面的精神出轨,到了她手里,却使夫妻俩的感情愈发坚定了,还收获了一位挚友。

从此,三个人毗邻而居,以文会友,金岳霖为她终身未娶。

不可否认,林徽因的一生牵扯了无数红粉姻缘,梁家每月举行的太太客厅,来的文人墨客也都是男宾。她却能在友情与爱情之间,爱好与生活之间,找到巧妙的平衡。

她在小说《九十九度中》曾说:“我就是九十九度的女子,离沸点永远差一度,减掉一度感性,增加一度理性。”

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种情,但只忠于一份爱,可以有很多的陪伴,却只选一份坚守。

这就是林徽因的高明之处!

12.


很多时候,最炽热的爱情都是烟花易冷,真正的长久的,是细水长流的脉脉温情。

晚年的林徽因缠绵病榻,因为肺病,她每天不停地咳嗽,再也没有当年的神采飞扬。

屋外,一个驼背跛脚的男人正在为她生着炉火。

这便是梁思成,因为患有灰质性脊柱炎,他需要穿着钢制背心。

在炉火旁,他艰难的一铲,一铲地将煤放进炉火里,他铲得十分吃力,却不让人帮忙,因为这个炉子是林徽因的命根子。

一旦温度有变化,她就会咳嗽不止,只有他最清楚什么温度最合适。

1955年2月24日,林徽因弥留之际,梁思成握着她的手,眼泪一直再流,嘴里不停地说着:“受罪呀,徽,受罪呀,你真是受罪呀!”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林徽因只说出了两个字:“思成。”

再美好的爱情,也总有生离死别的那一天,一代才女林徽因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梁思成含泪为妻子设计了墓碑,上面只刻了七个字:“建筑大师林徽因。”

金岳霖则写下了感人至深的一幅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多年后,梁思成再娶了林洙,他终于放下了她,开始了新的生活。

有一天,金岳霖将他与林徽因共同的好友,一起请到了北京饭店,没有说任何理由,大家都不知道老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饭吃到一半,他忽然哽咽地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就算梁思成都放下了,他仍然没有放下,不论是天上人间,她依旧是他一辈子的女神,只要他还活着就永远恋着她,爱着她。

有一个人能这样对她,林徽因此生足矣!

13.


林徽因当然是爱过徐志摩的,一个浪漫多情的才情,要走进少女的心房,实在太容易了。

可是她很快认识到浪漫背后,是飘入云端的幻影,根本无法落地生根,她机智的选择了告别。

或者她也爱过金岳霖,但是老金却太过理性,在他们的感情刚刚遇到一点阻碍的时候,就选择了放弃,这也不是值得托付的人,毕竟感情哪有一帆风顺的。

但我觉得她最爱的始终是梁思成,这个男人如海的心胸,过人的才学,不仅能供养她的骄傲,也能成就她一生,让他们之间的爱情不仅仅只有花前月下,还有家国天下。

这也是她,一辈子所期望的结果。

被很多人爱,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能在芸芸众生找到一个相伴一生的才是智慧。

她并不比我们聪明多少,而是她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有什么。

婚姻不是女人的枷锁,女人也不必做男人的陪衬,最好的爱情是势均力敌。

I. 林徽因: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完美女神

“你是风,你是暖,你是窗边燕子的呢喃,你是人间四月天。”最初记住林徽因,是因为她的这首《你是人间四月天》。

暖暖的一首好诗,想必出自真情,她心中含有真切的感情,才会将心绪化作优美的诗篇。

在“民国四大美女”中,林徽因不仅时尚清丽,还是最有才情的一位。萧干的夫人文洁若曾丝毫不掩饰对她的欣赏和赞美,称她配得上“才貌双全”。

“才情”对于一个女子来说,更重要的是一个“情”字,“情”到了,“才”才能自然流露,不刻意、不做作。

诚如林徽因自己说:

“我的主义是要生活,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必须体验丰富的情感,把自己变得丰富、宽大,能包容、能了解、能同情各种人性。能懂得自己,能懂得他人,不苛责自己,不苛责他人……”

从她的文字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用情至真,用情至深的人。生活中,她也的确如此,不管对感情,还是事业,都付以赤诚的热忱,坦荡通透。

最近,有幸读到90后才女羽川的《林徽因: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作者用散文的笔法,对她的才与情做了细致地叙述和分析,使我对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伉俪情深,琴瑟和鸣,奏响人间最美的爱情乐章

世间最难得的,是有人懂你。

林徽因才华横溢,思维活跃,活泼善交际。梁思成踏实勤劳,沉着笃定,也显得有点沉闷,少了些浪漫。可是,梁思成却是最懂她心思的人。

他们共同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期间,每当教授布置了别出心裁的设计任务时,林徽因思维奇巧,总能很快形成构思,将一张张草图绘成,却没有逐个完善的耐心。

而梁思成便发挥他充分的耐力,以精准、细致的绘画,将林徽因脑海中的构思变成一张张精细的图纸。

他们二人配合起来,相得益彰。因为他懂她,所以他能准确描绘出存在于她脑海中的建筑形象。

1940年,他们一家逃亡到四川宜宾的小镇李庄,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他们都把战前搜集到的珍贵建筑材料完好地保存下来,而他们的私人物品丢的丢,当的当。

在李庄这段日子,贫困、病痛、战乱、前途未卜……他们却相扶相持,以坚强的毅力着手撰写《中国建筑史》。

他们在房间点着油灯,用长板当桌子,用最原始的石印当印刷工具。林徽因卧病不起时,就在床上校阅书稿,整理上千张照片,测绘草图。

梁思成疼爱地称她为“迷人的病妻”:

“我的薪水只够我家吃的,但我们为能过这样的日子而很满意。我迷人的病妻因为我们仍能不动摇地干我们的工作而感到高兴。”

两年后,他们终于完成了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向世人展示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中国建筑史》虽然署名为“梁思成”,但他说:“我擅画图,徽因擅为文。我的文章都是林先生润笔过的。”

梁思成稳重成熟,更是最懂她的人。林徽因与梁思成鹣鲽情深,一直携手走到最后,足见他们性格互补,内心也是始终相通的。

梁思成曾经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

言语中充满欣赏和赞誉,这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最诚挚的评价,也是一个女人能得到的最高褒奖。

就像金岳霖说的那样,他们是“梁上君子,林下美人”,是一对绝配。

2. 一片飞机残骸,不仅仅是纪念徐志摩因飞机失事

徐志摩在去看林徽因演讲的旅程中,不幸遇难。徐志摩的意外去世,对于林徽因来说打击巨大。她让梁思成捡回一块飞机失事的残骸,挂在家里的床头,每天相伴。世人都说,这是林徽因为了纪念徐志摩。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还有另外一个他。

他就是林徽因的三弟林恒。林恒是飞行员,死于空难,这块飞机残骸同样也是为了纪念飞机失事的弟弟。后来,林徽因专门为弟弟写了一首祭诗《哭三弟恒》,这首诗情真意切,悲痛之情感人至深。

徐志摩的飞机失事,对林徽因打击很大。她将飞机残骸挂在床头纪念徐志摩,也纪念弟弟林恒。

其实,林徽因对这块飞机残骸所包含的感情,不仅仅是这两个人,还寄托着她对曾经结交的一批年轻飞行员的怀念,而这些飞行员全部在执行任务时为国捐躯。

说起,林徽因跟这些飞行员的认识有些戏剧性。

1937年初冬,他们一家赶往昆明逃难时,风雨交加,林徽因病倒在湘黔交界的晃县,急性肺炎使她高烧达40度。小县城到处是难民,他们无处容身。

就在他们走投无路时,听到一阵阵优美的小提琴曲。梁思成想,能奏出这样乐曲的人,一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说不定能够为一家人提供一个暂时休息的地方。

于是,他们循着乐曲,敲开了一扇客栈的门。原来是一群去昆明练习飞行的飞行学员,年轻人热情接待了他们,立刻给林徽因腾出一间房间。

后来,林徽因一家在昆明安居下来。他们与这群年轻人也一直保持着友谊。

一年后,这片年轻人从空军正式毕业。

由于他们没有亲属在昆明,林徽因和梁思成便被邀请以他们的“名誉家长”的身份出席毕业典礼。

他们一毕业,就要飞向蓝天参加战争。出征前,按照惯例,他们要留下亲人的地址,以备身后之用。而所有飞行员,都留下了梁家的地址。

战争打响后,他们很快在惨烈的空战中一个一个为国家捐躯。

从那时起,梁思成和林徽因一次又一次收到他们的阵亡通知书和各种各样的遗物。本就病重的林徽因,几乎是恐惧地颤抖着接下这些遗物,哭得撕心裂肺。

一个又一个年轻的飞行员为国捐躯,身为飞行员的弟弟林恒也在参加空战时阵亡,后来,徐志摩也因飞机失事遇难。

这么多的亲人朋友遇难,林徽因再也抑制不住心头的悲痛,执意将飞机残骸挂在床头,纪念他们。

3. 支撑她不畏不惧坚定信念的,是一颗滚烫的赤子心

林徽因曾掷地有声地说:

“我跟随父亲走遍了欧洲,在旅途中我第一次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使我充满了要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物数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筑理论。”

林徽因这样说,并用一生践行诺言。

她在决定学习建筑时,对这个学科几乎一无所知,国内也没有任何专家、前辈的事迹可供参考。

支撑她不畏不惧坚定信念的,只有一颗滚烫的赤子心,这也是她克服重重困难的重要源泉。

在林徽因的一生中,建筑事业是她永恒不变的人生主题。她的事业轨迹也是新中国建筑行业的诞生与发展史、中国古建筑的发掘与保护史。

她选择了建筑,并倾其一生奉献给她所爱的事业。

她的儿子梁从戒谈起母亲的真实形象时,这样说:

“对于古建筑,她和父亲一样,一开始就是当做一种近乎神圣的事业来献身。”

因为热爱,所以喜欢,因为执着,所以璀璨。

至今,我们还能从老照片中看到,林徽因穿着旗袍,站在佛光寺高高的房梁上,自信而满足地微笑着。她的嘴角丝毫不见苦难的印记,反而让人觉得她很轻松愉悦。

在别人眼中灰尘满布的古建筑,破旧不堪,而在林徽因眼中却是最美的景致,是最珍贵的。

她是个真性情的女子,岁月的苦难磨出了她一颗钻石般的心,璀璨而透明。

她的心傲骄如莲,不畏艰难,一身正气。

正像她在《莲灯》写的那样: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

林徽因又是一位富有艺术气息的女子,因为她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将自己的生活变成一幅图画,活出一首诗,人在画中,心在诗里,日子怎能不美?

她的人生有许多面,不管哪一面,都留下了耀眼的光辉。她最终活成了人们眼中最美的女神。

J.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谁啊

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 中国的四大美女究竟谁排第一,本来已有定论,不过那是古代的排法。西施居首,王昭君次之,貂蝉再次,杨玉环为末。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
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避讳改名
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怨词》
附昭君《怨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转嫁继子,服毒而死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二岁,正是绚烂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绊系,好整以暇地参予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产生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就是汉元帝的皇后,她有个着名的侄子王莽,先谦躬下士博取虚名,后玩了一套所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可惜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迭起,祸乱无穷。
眼看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关于“青冢”也另有解释:《筠廓偶笔》:“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云青冢。”《塞北纪游》上也说:“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
历来提到“青冢”的诗句很多。如白居易的“不见青家上,行人为浇酒。”杜牧的“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下暮云秋。”
王昭君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明妃”,系西晋时,为避司马昭的讳,改称“昭君”为“明君”,后渐渐有“明妃”一说。

评价
对昭君出塞历来评价颇多,评价各异,如:
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着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
一千九百多年来,生长在巴山楚水地区的一个山中女子——王昭君,竟引起历代文人的心灵共鸣,把中国文坛搅得风雷激荡。这正是因为南方巴楚文化与北方华夏文化交汇的光环,投射在昭君这个创作本体上,反映出了夺目光彩。
新中国创建者之一的董必武,为王昭君题写了一首七绝,此诗对历史的昭君作了总结性的评价,也对昭君的思想、见识、行动作了赞颂。诗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从此,王昭君一抹满脸的泪水和愁云,以一个愉悦的民族的和睦使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愿望。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两人都对昭君出塞寄予无限的怜惜与感叹。另外还有: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王安石也有吟咏王昭君的诗,他另创新意,不落俗套,认为王昭君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如:
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亿.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前后辉映,以理度情,从人性角度着墨,使人更能了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后的悲苦之余,也未尝没有另一种迷离心情,也未尝不是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实现。“青冢”墓碑上也刻有: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这首诗,包括“和亲果使边烽消,鹿阁何人许共论。”总算对王昭君出塞和亲,有了公允的论断。
王昭君的儿子右逐日王一系后来日益强盛,与东汉交恶,被窦宪追击,一路西窜,越过葱岭进入欧洲,占领哥特人的地盘引起罗马帝国的崩溃,在欧洲大陆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也就是后来的匈牙利和塞尔维亚等国。
昭君出塞的故事迄今流传了两千年了。戏本《汉宫秋》里,昭君似乎脱离深宫苦海,以公主的名义远嫁嵇候珊后得到了幸福,但事实是在她第二个丈夫雕陶死后,她请求归汉未被允许,并被命嫁给前夫的儿子,多年的积怨太深,无法排遣,她服毒而死。昭君也有诗作传世:
“……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里悠长。
乌呼哀哉。忧心恻伤。”

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姊归(今湖北姊归)人。与西施、杨贵妃、貂婵同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汉元帝时入宫为宫女。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
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奭即位,就是汉元帝。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元帝许。
毅然出塞: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有个宫女叫王嫱,字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元帝则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悔恨不知画中人: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和番救国: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维持了六十多年的和平。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收继婚制),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国古典文献中,最早提到昭君墓的是唐代杜佑所着《通典》。
《菩萨蛮》--昭君怨
(满雪莹)
望远故乡长相忆,黛眉细腰娇无力。
柳丝芳草凄,抚琴泪眼迷。
一曲昭君怨,诉己思乡情。
何时能归来?仰面风淡轻。

电视剧《王昭君》
片 长:三十集
制片人、监制:萧锋
导 演:陈家林
主 演:杨幂 刘德凯 丛 珊 陈思成
联合摄制:
中央电视台
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电影制片厂
江苏英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故事梗概]
汉匈边界狼烟囱起、汉匈关系十分紧张的公元前 36 年。
生长于南郡姊归〈今属湖北〉的山乡少女嫱儿〈此时本名嫱儿〉, 正值豆寇年华, 清纯美艳中透着野性活泼, 为三人衷心所爱:一是与嫱儿两小无猜的少年猎手王怀, 一为时任姊归县令的张子先, 一为王怀之兄、回乡省亲的朝廷大将军王盾。
王怀年少混沌, 虽聪敏却不思进取, 嫱儿虽有意属, 却恨其不图自强, 王怀因此负气远赴边塞从军, 两人从此天各一方, 只存心念。
张子先贵为县令且风流饲饶, 却因使权弄势, 更遭嫱儿坚拒。
王盾则因少时从军离乡, 对嫱儿只是心属, 从未点破, 更因得知父母早已为嫱儿与王怀配亲, 则一味退缩, 只把呵护当成爱。
时逢皇宫选美, 皇命浩荡, 嫱儿美艳, 自在选中。
王盾、张子先二人为护所爱, 各出其招, 百般设法 ,要帮助嫱儿逃脱大劫。嫱儿则在三个男人各有所“ 碍 ”的“ 爱 ”中, 生出奇念: 皇帝这个男人“起码还有些胆量 , 也不用管他爹他娘他弟弟怎么想”, 意气勃发, 毅然挺身而出应招入宫, 掖庭待招。
嫱儿入宫, 改名昭君。不料, 入宫后, 先遭众宫女妒忌, 再遭毛延寿使坏, 更被皇后算计, 不仅无从得见皇帝, 反被一举打入冷宫。
公元前 33 年, 汉匈王朝皆被三百年交恶所累, 意欲求和养元, 其单于首领呼韩邪入汉访元帝, 恳称“愿做汉家婿”, 提请汉帝嫁女和亲, 元帝大悦之下, 慨然应诺。
皇后不愿亲女远嫁, 请元帝于宫内寻女“赐公主身”代嫁, 圣昭下达, 无人敢应, 昭君于冷宫之中得知, 倔性顿起, 决然应招。
出塞之前, 昭君从都隆奇(前匈奴将军、汉朝俘虏〉师习匈文匈俗之间, 始得面见元帝, 元帝惊其美貌, 爱其聪慧, 赏其大义, 欲改初衷, 要留在身边为妃。昭君一抒义理情怀, “小女在家乡生活十余年而终未嫁, 进宫多年难面君, 独在此时呼韩邪向大汉求亲, 小女自请远嫁之日便己觉得呼韩邪正是月下老人所造, 听到都隆奇夫子说匈奴, 更觉合小女心意, 这般来,小女不嫁呼韩邪又当嫁谁呢?”终究说服元帝, 远嫁而去。
此后, 昭君作为呼韩邪宠爱有加的宁胡阏氏, 于匈奴单于庭中, 以申大义的智慧、勇敢和贤淑, 接受匈俗, 传播汉习, 辅王哺幼, 扶正法邪, 消除众“阏氏”( 单于妃妾)的敌意, 化解单于兄弟争权的内乱, 并于纷乱的战事遭遇和游牧迁徙中, 先后报恩王盾、劝归王怀、救助张子先, 赢得了这三个深爱她的大汉男子至死不渝的敬重,直至呼韩邪去世,遵从匈奴习俗,移嫁袭位的复株累单于( 呼韩邪之子), 生儿育女, 终生致力于汉匈和亲。
昭君年五十而卒于单于庭, 匈奴为她筑起了高高的坟冢,冢上芳草茂盛、牛羊不食、霜寒不枯、终年长绿 , 被称做 “青冢”。时至今日 , 两千年矣。

貂蝉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于秋波,报董卓于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貂蝉是这部以男性为人物主体的《三国》之中,出场的少数几位女子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貂蝉的出现,才有了王司徒巧施连环计的佳话,才有了吕奉先大闹凤仪亭的风波,才有了凶横无忌权倾一时的董卓宫门前的被戮,才有了儿女情长武功盖世吕布的门楼上的殒命。貂蝉形象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在这个清一色男人争霸的世界里,成功地显示出了一个绝色女子的胆量与智慧,正是这种非凡胆量的展示与高度智慧的运用,加速了汉末军阀战乱时代的结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崛起,从而使已经风雨飘摇的汉室江山得以继续延续。
然而,自从吕布白门楼殒命之后,这位胆色俱佳的奇女子便就此不见了踪迹。是随失败的吕布同赴了九泉?还是被胜利的曹操掳回了许昌?这个疑问从群雄争霸开始一直到归晋统一也没有解开,是作者无意间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还是出于某种考虑有意识地避开不谈?我们无从考证。笔者不甘于就这样让一位令人敬慕的奇女子从此无迹可寻,于是参考翻阅了大量社会上流传的稗官小说、野史评话,终于寻找到了有关貂蝉身世、结局的一点蛛丝马迹,在此记录下列,权作对自己好奇心的一种交待。
关于貂蝉的出身,有野史这样交待:其人本姓霍,无名,山西人,与名将关羽为同乡。自幼人才出众,聪敏过人,因而被选入汉宫,任管理宫中头饰、冠冕的女官,故称‘貂蝉’官。因遭十常侍之乱,避难出宫,为司徒王允收留并认为义女,方才成就了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的壮举。关于貂蝉的结局,有评话这样叙述:吕布死后,貂蝉被曹操带回许昌,作为侍女留在丞相府中,关羽屯土山约三事暂时降曹之后,曹操为了笼络关羽之心,特赐美女十人,貂蝉便是其中一位,当关羽听到貂蝉报出姓名之后,感其胆识,撩髯称了一声“好”之后,闭目不言挥手令去,貂蝉听后,明白关羽全其名节之意,回房后遂自尽而亡。
京剧有《凤仪亭》就是叙述这段故事的。
貂蝉与西施、杨贵妃、王昭君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貂蝉以侍婢出现,以死者家属退身,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只叙列吕布白门楼殒命,便以一句“妻女运回许都”作结,自此,貂蝉生死成了千古之谜,在1971年时还有人看见了貂蝉墓但也有说是她女儿的墓可见三国演义上的说法也不足取信。
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古籍上虽没有记载,但文学作品中多有描述,其他方面的记载,貂蝉姓杜,原为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他们还有一个儿子名叫秦朗,字符明,三国演义上有出现过,三国志上也有记录为汉末三国魏国重要人物之一,因为吕布行为不正,爱抢别人的妻子,貂蝉被迫嫁予吕布,其子秦朗也跟随吕布,吕布覆灭后,秦朗追随曹操,后深受曹操喜爱,被曹操认干儿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貂蝉作了进一步的描写和刻划,影响颇大,民间传说尤为动人,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中杰”、“女中英”。小说人物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15岁被选入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不久董卓专权。王允利用董、吕好色,遂使貂蝉施“连环计”,终于促使吕布杀了董卓,立下功勋。之后,貂蝉为吕布之妾。白门楼吕布殒命,曹操重演“连环计”于桃园兄弟,遂赐予关羽。貂蝉为不祸及桃园兄弟,“引颈祈斩,”被关羽保护逃出,当了尼姑。曹操得知后抓捕貂蝉,貂蝉毅然扑剑身亡。 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木芝村原盛产木耳,故名木耳村,后因村中槐树下发现一株千年灵芝,遂改名叫木芝村。村中传闻,早在貂蝉出生前三年村里的桃杏就不开花了,至今桃杏树依然难以成活,是说貂蝉有羞花之貌的缘故。村中原有过街牌楼、前殿、后殿、王允街、貂蝉戏台和貂蝉墓。时过境迁,这些建筑都成了废墟,墓冢在浩劫中又夷为平地。遗址中常有古代砖、石构件、铜币、陶瓷残件出土,据说都与貂蝉有关。 现在旅游景点叫貂蝉陵园,是近年乡民在墓地原址上复原筑砌的。陵园位于村之西南,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四周围以红底黄瓦波浪式龙形围墙,在麦海茫茫中,光艳夺目。门檐上悬“貂蝉陵园”横匾,两侧有“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金文机联。陵区北院内建拜月亭和凤仪亭,后部建青石墓台,台前有貂蝉像碑,在飘带动态下,貂蝉步履闲雅,婀娜多姿,犹有“闭月羞花”之貌。南院建仿古建筑20间,辟为“貂蝉彩塑馆”,反映貂蝉“不惜万金躯,何惧险象生”惊天动地的一生。 乡民传说,桃园三兄弟得势后,便把貂蝉送回故里,老死后就埋在这里。又说貂蝉扑剑自戕,关羽得知后将遗体护送回故乡安葬。所以后殿有关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蝉演戏的戏台,都是报答关羽拒杀和护送之恩。另在定襄县东南的中霍村是吕布故里,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马”、“歪脖子树”等民间传说,都与吕布有关。所以民谚有“忻州没好女,定襄没好男”,是说因为有貂蝉和吕布之故,从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帅气的男人了。
貂蝉生于何方?一说临洮,一说米脂,一说忻州。
临洮之说源于《三国志平话》,貂蝉向王允自我介绍:贱妾本姓任,家长是吕布,自临洮关相失……;米脂故里说则因陕北谚谣曰: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貂蝉是忻州木芝村人显然更有说服力,在元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中,貂蝉对王允说“您孩儿又是这里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红昌,因汉灵帝刷选宫女,将您孩儿取入宫中,掌貂蝉冠来,因此唤做貂蝉。”忻州民间有云:忻州无好女,定襄无好男,意即自忻州出了貂蝉,定襄出了吕布后,当地风水都被占尽了。除了这些,至今木芝村的老者说,该村外曾立过“貂蝉故里”的石碑,村中还有墓与庙,还有一条以王允命名的街道等。 白门楼事发后,貂蝉会是怎样的命运呢?有这样几种传说。一说是曹操得知关羽把貂蝉藏在静慈庵,就暗中派人缉拿,貂蝉为绝曹的野心,遂扑剑自杀;一说貂蝉出家为尼,其间写了佚名的《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寿终庵中;一说曹操采纳荀攸之计,为离间桃园三兄弟,而把貂蝉明许关羽,暗应刘备,为绝曹念,关羽杀了貂蝉;还有一说是,关羽把貂蝉送回了木耳村(今木芝村),貂蝉一直未嫁,所以村中便有了貂蝉墓及纪念殿堂,还在后殿供奉了关公。前些时候又添新闻,成都北郊一位曾姓老人曾捡得一块碑,碑文曰:貂蝉,王允歌姬也,是因董卓猖獗,为国捐躯……随炎帝入蜀,葬于华阳县外北上涧横村黄土坡……按此说,貂蝉极有可能流落于蜀中而了结残生。
以写了500余万言《中国历代演义》而着称于世的蔡东藩先生不仅肯定了貂蝉的存在,而且予以极高的评价:“司徒王允累谋无成,乃遣一无拳无勇之貂蝉,以声色为戈矛,反能致元兇之死命,粉红英雄真可畏哉。”并说:“庸讵知为一身计,则道在守贞,为一国计,则道在通变,普天下之忠臣义士,猛将勇夫不能除一董卓,而貂蝉独能除之,此岂尚得以迂拘之见,蔑视彼姝乎,貂蝉,貂蝉,吾爱之重之!”
细揣摩又生一憾,貂蝉,元好问、公孙杵臼……忻州人文景观多矣,何以落得红墙圈寂寞,不见游人来的地步呢?
千百年倏忽,逝者如斯夫,一身娇艳的貂蝉留下了一生的谜团,写就了一段历史,也带给后世一个美好的形象,果遇有心人,关于貂蝉的种种遗憾终将不再有。
貂蝉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人之一,“闭月”就是讲她。中外古今,大凡与绝色的美貌佳人搅和在一起的人,往往弄得身败名裂,但尽管如此,男人仍对美人趋之若鹜 ,就如饮鸩止渴—般,貂蝉的一切就是最好的说明。
说来,貂蝉也是可怜,她也只不过是连环计中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