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潮汕英歌舞表演时间
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正月和二月潮汕举行民俗活动的时期。
英歌舞主要是借梁山泊好汉的英雄故事来表演歌舞的,所以一般最多不超过108个人,人数方面就因地而异,表演者主要是当地的居民,所以变数就比较多,很多是因居民的人口或者是当地的经济环境来决定具体参演人数的多少。
而且是以20到40岁左右的青壮年为主。因为英歌舞表演的时间长,体力消耗大。也出现了许多未婚女子她们组成的英歌舞队,还有少年儿童啊,老年英歌队也相继成立。
表演形式:
英歌舞主要的表演器具是一根不是很长的圆木棒,称为“英歌槌”。“英歌槌”的长度一般为1.2尺到1.8尺。女子用的一般比男子用的要短,一般是1.2尺。
按舞蹈节奏来划分的话,英歌舞主要有三大家族,有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快板英歌。慢板英歌节奏比较慢,带有古典宫廷式的特色,典型的就有海门镇的湖边英歌队,还有棉城的平东、凤东、凤上、凤南、凤北、大南英歌队。
中板的话它的锣鼓敲击法就简单一点,体现“力”和“势”的艺术美,比较潇洒,典型的就是金浦的排字英歌队。快板的话就是比其他两种的节奏更加疾速,更加勇猛,鼓点紧凑,阵势的开合啊,动作的起伏啊,气氛比较热烈。
2. 潮汕英歌舞好看吗谁有看过看过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感觉
潮汕英歌舞的流派很多,但基本都是有气势很豪迈的感觉。
3. 潮汕英歌舞的表演形式
英歌舞主要的表演器具是一根不是很长的圆木棒,称为“英歌槌”。“英歌槌”的长度一般为1.2尺到1.8尺。女子用的一般比男子用的要短,一般是1.2尺。苏萍介绍说,“英歌槌”的打法,按槌花运动的差异就有直槌和横槌两种。英歌舞的队形一般是两列,人数一致,这样一来就有利于游行的时候保持队伍的整齐。同时,这两列队伍还能随时变化成各种对称或者不对称的阵形。
英歌舞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一般的是以英歌舞蹈节奏的板式来划分的,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快板英歌:
按舞蹈节奏来划分的话,英歌舞主要有三大家族,有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快板英歌。慢板英歌节奏比较慢,带有古典宫廷式的特色,典型的就有海门镇的湖边英歌队,还有棉城的平东、凤东、凤上、凤南、凤北、大南英歌队。中板的话它的锣鼓敲击法就简单一点,体现“力”和“势”的艺术美,比较潇洒,典型的就是金浦的排字英歌队。快板的话就是比其他两种的节奏更加疾速,更加勇猛,鼓点紧凑,阵势的开合啊,动作的起伏啊,气氛比较热烈。
在这三大类中,快板英歌有着独特的槌法运用,一般分为南山文派和南山武派两种。
表演英歌的队员的装扮,是按梁山好汉的形象来打扮的。司大鼓的有作宋江打扮的,也有作别的梁山英雄打扮的,领头的舞槌人一般来说,左队头槌是秦明或者是挂黑须的李逵,右队是杨志或者是挂红须的关胜,二槌是林冲,三槌是鲁智深、武松。
由于快板英歌节奏快,训练强度大,目前在潮汕地区,南山武派发展面临着一些实质性的难度,武派的英雄风貌、勇武气概难现往日风光。当前,快板英歌武派发展较好的是潮阳铜盂草尾村英歌队。草尾英歌队主要发展优势在于,突破英歌发展人才匮乏、资金不足的困境,该队以神社为发展依托,每年借农历二月十八及二月九两恭迎天后圣母和圣母娘娘(即海峡两岸沿海居民共敬的妈祖林默娘)到村巡游之名,组织青壮年训练英歌节目,固定公演一到两次,既团结乡里,又使青年锻炼身体,提高素质。
草尾英歌以勇猛出名,突出动作快、气势猛,在潮汕英歌中别树一帜。这主要得益于草尾英歌作为潮汕特色文艺活动,在草尾村普及度高,几乎所有草尾男子自小习英歌舞,人人会英歌舞。且组织方式灵活,号召力强,资金主要通过神社活动募捐及当地乡贤踊跃支助。因此,发展势头良好,兴盛不衰,成为潮汕英歌队中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一支文艺队伍,也成为了潮汕英歌舞快板文化的活的资料。 以前,在潮汕地区,尤其是在潮阳的农村,到了农事活动的时候,为了祭祀神灵,祈求神灵保佑,就会有英歌舞的表演;春节期间的游神啊,秋收后的庆功或者祭祀民俗活动,英歌舞也是保留的节目。英歌舞从以前祈求神灵保佑的仪式变成了庆祝喜事的活动。苏萍说:
到了今天,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英歌舞出现的场合也越来越多了。春节啊,劳动节啊,国庆节啊,元旦啊这些节日,迎接外宾啊,或者是学校的剪彩啊,大家都可以欣赏到英歌舞的表演。由之前祈求神灵保佑的那种仪式变成了现今庆祝喜事的活动。
潮阳英歌舞属汉族民间舞蹈。源溯明代中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原先舞者108人,表现梁山泊好汉化妆打大名府的故事。
英歌舞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后棚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或加进武术表演。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脸谱有文面、武面之分;节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潮阳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潮阳英歌舞这朵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汉族舞蹈艺术之花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醇厚的泥土风味,扬名海内外。 普宁英歌约有四百年的历史。它起源于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习武 (学拳头),借以消除疲劳、健身壮体,后又在习武的基础上,根据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了唱英歌,后代代相传,发展为南方汉民族优秀民间传统舞蹈。(清干隆年间旱塘人成技创编英歌舞,传教于民。清咸丰年间铁山许亚梅、大长陇陈娘康借唱英雄为名练习武艺,以备义师再起,也是普宁英歌较早的着名传人)。
普宁英歌的风格有三:一是其基本动作是持棒与肩平,扣棒在胸前,平臂,马步,前进多用侧踏步。这以流沙周围的南山、新坛村为代表。 二是扣棒在胸上,高提臂、高提腿、单跳步、丁字马、有生魄、有声势、运棒灵活。此类以下架山的涂坑、咸寮及占陇的下村等为代表。三是以燎原的泥沟英歌、大坝的白坑村为代表,其基本动作是扣棒在下,从下而上,又提臂,单踢腿、动作矫健、轻灵、富有舞蹈感。 此外,还有独树一格的旱塘英歌,这个队的基本动作分为舞和打两大类,它的特点是打四门,属打的动作,其动作缓慢,每个舞步一定要按照拳术的步法来做,一定要有马步势。
英歌在普宁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艺术。普宁市辖人口200万,乡镇管区422个,基本村
村有英歌队,实力较强、水平较高的有160支。最为突出的是:流沙的南山、燎原镇的泥沟英歌、下架山镇的涂坑、咸寮、占陇镇的旱塘、南径镇的陇华、梅林镇的中央村,云落镇的云落等。仅泥沟村,就可同时组织六班英歌队。近几年来,各地还出现了不少女子英歌队、少年英歌队,更添无限情趣。每逢佳节、喜庆日子,村村少不了英歌这一活动项目,英歌锣鼓响遍城镇村寨,英歌所到之处,村民闻声而至,扶老携幼,围得水泄不通,整齐的踏步声、扣棒声、锣鼓声、喝叫声,声声催人急, 观者的欢呼喝彩声,把热烈场面推向高潮。
普宁英歌的佼佼者,首推泥沟、南山、咸寮、涂坑等村。他们的表演最精彩,各有一定的艺术造诣。咸寮村老艺人罗炳池(已故)、陈炳坤于1951年代表粤东行署到武汉参加中南民间艺术表演。翌年,他俩又与该村的陈振粉、陈娘和到广州表演。1953年又以四人为基础再从涂坑、南山两面个英歌队中选出四名精英,即涂坑的陈永利(已故)、陈清泉、南山的陈才斗(已故)、陈瑞鹏等一行8人,组成英歌队代表广东省赴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艺术汇演。
南山英歌于1958年又在行家指导下,编成《大破大名府》,(即现今由8人所表演的这一套)英歌舞,交替运用集体舞、四人舞、双人舞等形式,并用潮州方言歌伴唱,融故事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国而获汕头专区1958年群众业余文艺汇演优秀节目一等奖;并被挑选参加1959年中南文艺汇演,获很高评价。
普宁英歌突出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获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的美誉,普宁也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4、潮阳棉城、平东的三、四槌,又称“醉槌”。这类打法仅有一或二组动作,速度缓慢,是英歌中另一种节奏的代表。在整个动作中,动作之间衔接过程短,静止造型时间长(但有棍花旋动),动态有弓步单抛槌,金鸡独立削槌,全蹲转,跪击等。劲力短促,内蓄动静对比鲜明,舞者自身具有一定的动作内劲控制力。这类队伍在潮汕英歌中分布有限。
4. 英歌里面的人物各是谁
司大鼓的有作宋江打扮的,也有作别的梁山英雄打扮的,领头的舞槌人一般来说,左队头槌是秦明或者是挂黑须的李逵,右队是杨志或者是挂红须的关胜,二槌是林冲,三槌是鲁智深、武松。
英歌舞的舞蹈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这种舞蹈阳刚而恢宏;现在成了人们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
特点:
英歌舞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后棚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或加进武术表演。
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脸谱有文面、武面之分;节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
潮阳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5. 潮汕英歌舞中拿一条龙的是代表那个好汉
表演英歌的队员的装扮,是按梁山好汉的形象来打扮的。司大鼓的有作宋江打扮的,也有作别的梁山英雄打扮的,领头的舞槌人一般来说,左队头槌是秦明或者是挂黑须的李逵,右队是杨志或者是挂红须的关胜,二槌是林冲,三槌是鲁智深、武松。
6. 潮汕英歌舞中拿一条蛇的是代表梁山好汉的是谁
时迁。
时迁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鼓上蚤,高唐州人氏,出身盗贼,在与杨雄、石秀投奔梁山途中,因偷鸡被祝家庄活捉,引出梁山三打祝家庄。
他曾到东京盗取雁翎金圈甲,赚取徐宁上梁山,并在梁山攻破大名府、曾头市的战役中立下大功。梁山大聚义时,排第一百零七位,上应“地贼星”,担任走报机密步军头领。征方腊后病死于杭州,追封义节郎。
(6)潮汕英歌舞女子队四大美女扩展阅读:
歌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普宁离天地会的起源地福建很近,有天地会成员到了普宁,秘密组织反清复明。为了不被清朝当权者发现,就采用这种戏剧形式加以掩饰,所以英歌舞实际上是在军事演习。军事学家在英歌舞中发现了许多军事战术的痕迹,从动作里也发现了许多武术套路。
后来,大清亡了,反清复明也就失去了意义,英歌舞演变成一种文化习俗,几年前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的水土,孕育出不同的文化。潮汕地区在两千年前属于南蛮,即使到了唐朝,也还是蛮荒地区,当年官员贬职,都是贬到南方,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就曾被贬到潮州。
因为地理原因,潮汕人的民风是比较彪悍的,喜欢好勇斗狠,不过同时也形成了善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在近代,潮商闯出了赫赫威名。
潮汕人有个特点,就是非常团结。因为潮汕地区注重文化传承,很多文化传统从古代传承至今,形成了一股文化向心力,把潮汕人团结在一起。
在看英歌舞的时候,也是一个拓展社交圈的机会,因为大家都有共同话题。离开家乡的潮汕人,聊起家乡文化,很快就能熟络起来,再泡上一壶功夫茶,边喝茶边聊天,不知不觉间就成了好朋友。
7. 潮汕英歌舞的由来
“英歌舞”由来的三种说法:
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
“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
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傩舞是一种反映宗教意识和艺术特征的形式。
(7)潮汕英歌舞女子队四大美女扩展阅读
英歌舞是潮汕地区广泛流行、也是群众基础最为深厚的一种广场舞蹈,极具阳刚之美,表现风格质朴、刚健,从节奏的张力中带给人们的审美满足,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可以说是潮汕民间舞之王。每逢重大节庆,如没有英歌舞的参与来营造气氛,那是不可想象的!
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真的找不到另一种舞蹈语言象英歌舞这样充满豪迈、粗旷、激奋的言说。这是每一个观者共同的感受。你看,节庆之日,乡村旷野上,里三层、外三层黑压压的人群都在翘首等待。突然,一群狂飙一样的舞者呼啸而至。
几十位彩绘各种脸谱、身着威武服饰的彪汉,一路乐舞,在急促、雄浑的鼓点节奏中,舞动双槌,上下翻飞,忽而腾龙、忽而伏虎、腾挪闪跃、气势纵横,还不时发出激越、豪雄的怒吼,汇合着双槌清脆的击打声,响彻云霄,刚劲、奔放、雄浑的舞姿,磅礴粗犷,气势矫健。
让观者热血沸腾,耸然动容。这时,人们已不单单是在欣赏舞蹈。空气中弥漫一种昂扬的气氛,观众不自觉地受到感染,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号啸起来!
很多北方来的朋友感到不解,文章锦绣的南国潮汕,怎么会诞生这么一种夺人魂魄、刚烈雄犷的舞蹈!这真是历史的因缘际会。
从源流来看,英歌舞起源于百越部落原始的傩舞,意在驱鬼辟邪。其后,几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把中原地区英雄传奇的原型(比如水浒人物108将)融汇入南越固有的民俗中,千年流传,沉积成一种风情独具的艺术形式,即今天既有悠悠古风、又有时代精神的英歌舞。
舞蹈队伍分为前棚和后棚,前棚为众多舞者,双手持短棍,由一“耍蛇人”领舞;后棚为打击乐队,配合舞蹈演奏铿锵、激越的乐曲。一般有36人、72人和108人三种组合,阵势、舞姿和打击方式则多种多样,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风格。
目前潮汕至少有二十个以上的“英歌舞之乡”,正是证明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的一株奇葩、一种稀有的舞种,英歌舞舞的是潮汕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舞的是潮汕人勇往直前的时代风范,它与潮人的血脉贯通、神明维系。躬逢盛世,英歌舞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舞出一个空前的高潮!
8. 潮汕英歌舞表演的是什么内容
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傩舞是一种反映宗教意识和艺术特征的形式。
英歌舞的舞蹈内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梁山伯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还有一个是梁山伯英雄化妆劫法场救宋江。
9. 潮汕的英歌舞是怎么由来的
一说来自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一说来自河南花鼓的“霸王鞭”,一说来自福建莆田的花鼓舞,不一而足。
南方民间舞蹈向以轻灵清秀为特色,然而,在粤东滨海一隅,却繁衍着这样一种只有雄浑、苍劲、凝聚了黄土地厚重感的陕北腰鼓才能与之相媲美的英歌舞。
艺术特色:
民间艺术都具有不同的地域性,如提起“英歌”,人们便自然会想到广东潮汕地区的“英歌”。而真到了潮汕地区,又要数被誉为“英歌舞之乡”的普宁“英歌”最为有名。普宁的“英歌”,较其它各地更为突出地将舞蹈、南拳套路以及戏曲演技融为一炉。
只见表演者配合着忽紧忽缓的锣鼓点和众人如雷贯耳的吆喝,双手挥动彩色木棒,并不停地交错翻转敲击,一步一呼地边走边舞,呈现着以“长蛇挺进”或“双龙出海”等18种套式的队列变化,犹如以传统国术连接而成的团体操。整个表演过程气氛欢腾热烈、令人目不暇接。
广东“英歌”表演除与北方“秧歌”具有一定渊源外,还同样被当地民众赋予了能为民驱邪除秽的功能。当地人认为,新春伊始举行“英歌”表演,定会驱除邪恶、迎春接福、如意吉祥、六畜兴旺、生意兴隆。
为使表演者具有特殊神力,在每年首次表演前,要在本村祠堂内拜祖祭神。并在为祖先神灵表演后,将一只雄鸡抛出祠堂门外,随即鸣炮,朝着雄鸡飞落的方向整队出发,开始进行走街串巷的歌舞表演。
10. 潮汕英歌舞时迁为什么是在前面领舞
据说,领舞者时迁,手中舞蛇用以指挥,其实这蛇就是古傩礼中祭祀者所持的茅苇长鞭,用途是鸣鞭驱鬼。舞蛇开路,功用正与鸣鞭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