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宁都籍名人
文化名人儒学盛,人才出。自宋至清,全县科考中榜进士125人,举人413人,贡生、秀才干余人,其人数之众居赣南之首。进士当中,状元及第者2人,探花1人(即宋皇祐五年状元郑獬、景定三年特科状元谢元龙、明成化五年探花董越)。自唐至清,进入仕途官达四至一品的高级职官67人,成为朝廷文臣武将者有:南唐礼部尚书衷愉,南宋理宗帝所拜右丞相崔与之,宋代太常寺卿黎尧、尚书仆射刘越驭、胡承憨,明代弘治工部尚书董越等文臣;南宋抗元英雄陈继周、尹玉;明代卫国将军卢述、抗倭英雄陈勉;清代军功显赫的大将军叶信等武将。见诸史册记载的文化名流有:五代十国时期的“廖氏文学集团” (廖匡图、廖正图、廖邈、廖融、廖凝),北宋的“孙氏五贤”(孙长孺、孙立节、孙勰、孙虑、孙登科),南宋的“曾氏祖孙”(曾兴宗、曾原一)和“宁都三肖”(肖立等、肖士赞、肖土资);明末清初的“宁都三魏”(魏禧、魏祥、魏礼)和“易堂九子”(“三魏”和李腾蛟、邱维屏、曾灿、彭任、彭士望、林时益);清末的“宁都三邱”(邱璧、邱和鸣、邱珍)以及民初“宁都教育精英”(邱灏、邱椿、邱燕、邱敬慎、蔡爱仁、温晋城等)。此外,尚有文学家杨益、董越、董天锡,翻译家孙伯颜,江南山水画宗师罗牧,蚕桑博士李安等。历代文化名流学者留下传世诗文、论着1200多部(卷),蜚声海内,影响数百年,故有“文乡诗国”之誉。
宁都名人:管轶,江西宁都人,现为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是当今禽流感病毒国际权威之一。是最先提出果子狸是传播SARS冠状病毒的科学家之一,曾获《时代周刊》选为18位救人英雄之一。
回答人的补充 2011-04-25 14:43 宁都名人(成功人士)
邱 本
邱本,男,1966年出生,江西宁都人。198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博士学位;2003年9月——2004年2月在瑞士联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1989年至1997年在吉林大学法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经济法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温 锐
男,1953年9月生,江西宁都县人,现任江西财经大学旅游学院院长,省中青年学术学科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先后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5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开始担任中国经济史、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理事。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课题3项、省社科规划课题4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区域社会经济史,重点做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经济与农民问题研究;有《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研究》(中英文版)、《理想·历史·现实:毛泽东与中国农村经济变革研究》、《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变迁:20世纪赣闽粤三边地区实证研究》、《百年巨变与振兴之梦:20世纪江西经济发展研究》等多部专着,先后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文史哲》、《近代史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相关成果获得《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高校社科文摘》《中国现代史》和《经济史》等刊物摘编转载。
杨延晋,江西宁都人,中国电影导演。
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73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改学导演。
1978年,他和邓逸民合作拍摄了《苦恼人的笑》,该片荒诞,具有讽刺意味,揭示了当时的某些社会问题,虽然这部影片是杨延晋的早期作品,但已显露出他的才华。
1981年,杨延晋以影片《小街》再次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导演功力。影片拍得象散文诗一样美,表现了特殊年代中青年男女之间纯洁、美好的感情以及他们催人泪下的遭遇。《小街》公演后引起很大反响。
1986年,执导了《T省的84、85年》,影片通过一起经济案件的审理,揭露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企业改革所面临的阻力。在导演处理上,逻辑性强,突出了时代特点,思想深刻,令人长久回味。
1987年,导演了轻喜剧《女市长的私人生活》,该片的风格与前几部影片不同,多了几份幽默,少了一些严肃,影片轻松活泼,令人情不自禁地发笑。这期间,他的作品还有《两个少女》、《少女与小偷》、《夜半歌声》。
1990年他导演的《地狱·天堂》问世,接着又投拍了电视剧《几度夕阳红》。
从杨延晋选拍的题材来看,他偏爱政治片,这说明他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近几年,他在事业上仍不邂追求,并与台湾着名女作家玄小佛结为伉俪,真可谓春风得意。
主要作品及获奖情况:
《苦恼人的笑》(1979) 《小街》 (1981)
《两个少女》(1984) 《夜半歌声》(1985)
《T省的84、85年》(1986)《女市长的私人生活》(1987)
《地狱天堂》(1989) 《千里寻梦》(1991)
《苦恼人的笑》: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T省的84、85年》: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86-1987年优秀影片奖
郭冬发,
男,江西宁都人。 1965年1月18日生,
1984年本科毕业于东华理工学院应用化学系,
1989年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获工学硕士学位。
现任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兼任中国质谱学会常务理事。
现在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工作,任期至2004年年底。
② 你好,谁知道江西宁都半班戏剧团在哪里随便一个剧团都行,或者知道演员是谁在哪住。
去文化局问问不就好了
③ 你知道什么地方有什么戏剧吗你看完戏的感受是什么
青海省的有平弦戏也是很好的地方剧种 答案补充 青海平弦戏是50年代末由座唱曲艺形式搬上戏曲舞台 经过几代人不断的努力 如今已受到专家以及省内外观众好评
④ 宁都采茶戏的艺术家
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字竹轩,北平人,约生于1884年前后。在上海他与杨月楼、赵玉珍、黄玉麟并称为“南方四大名旦”。抗日战争后期,他于1943年率班携眷从吉安到赣州,再到宁都,在宁都献艺七年多。
1950年,宁都专区(此时宁都县为专区)文联组建的宁都专区群众剧艺工作团,内分三部六团。即京剧部一个团,宁都地方剧部一个团,祁剧部四个团。宁都地方剧部成立于1950年11月27日,即由京剧部导演刘雨叔先生介绍,请到正在宁都休闲的刘筱衡先生任教习兼导演。这是宁都采茶戏有史以来受到第一位名人的爱护与扶助。
1951年元旦起,宁都地方剧部在宁都师范学校礼堂(即今宁都中学旧礼堂,旧称“儒学里”,又称“考棚里”)公演了由专区文联负责人胡雨霖编剧,刘筱衡导演的《花井冤仇》、《素娘恨》、《刺霸》等戏。这是宁都采茶戏第一次登上大雅之堂,而且是登上了州、县儒学最高讲堂演出。以其崭新的面貌、高水平的演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强烈反响。 (1906-1995年),江西乐平县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最早的成员之一。历任江西省文联首任主席、江西省文化局首任局长、江西省文艺学院首任院长(兼)、江西省戏剧家协会首任主席(兼)、江西省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等,离休后享受副省级待遇。他是我国着名戏剧家、电影评论家、诗人和作家。
1954年8月,任江西省文化局长的石凌鹤亲自指派该局艺术科的张衍任同志到宁都地方剧部选择了传统戏《补背褡》与现代戏《秧麦》参加同年10月在南昌举行的江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丁秀英获表演奖,张台兴获乐手奖,曾仕槐获艺术劳绩奖。
1955年,石凌鹤批准,由省文化局拨款5000元,修建了宁都采茶剧院,请到着名书画家宁都县人曾兆芹(字柴僧,美术大师刘海粟的得意门生)题写了“宁都采茶剧院”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于门口半壁,震动了全县。群众说艺人大翻身,大发财,修建了新戏院。艺人则欢欣鼓舞,到处宣扬,说省文化局石局长关怀宁都采茶戏,亲自拨款给我们修建戏院。
这期间,宁都县采茶戏还得到时佑平、雷振邦、邵式平、李德全、黄镇等人的大力帮助和扶持。我们相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各级党政部门一如既往地对宁都采茶戏关怀与重视,希望有更多的文化名人关怀扶助此戏,使之再现辉煌,续写名人与宁都采茶戏新篇章
⑤ 宁都半班戏少妹子
如果你有基础的话,就跟他们联系吧。如果是想学的话,就要拜师了,以前我那条街的人就是拜师去的。
⑥ 宁都半班戏洛马桥3集
赣南采茶戏 宁都于都地方戏 蔡郎别店第四集没有看见.我提问有几天了还没有回答问题是否网上有吗
⑦ 宁都采茶戏的演艺剧目都有哪些
万载花灯戏剧目有小曲、小戏、本戏和连台本戏四类。小曲曲目繁多,系灯戏阶段节目,内容简单,表演歌舞化。小戏多为表现男女爱情,反映劳动生活,揭示伦理道德,妙趣横生,美轮美奂。本戏和连台本戏大多源自民间故事及传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万载花灯戏曾不仅在民间异常活跃,而且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些班社配合革命斗争,编演文明戏,奔赴苏区慰问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抢救这一剧种,成立了专业剧团,在编、导、演、音乐、舞美、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诸方面都得到很大发展和提高。
上演剧目200多台,自创本戏20多个,自创小戏60多个。其中《数麻雀》、《三伢子钓鱼》、《喜拦轿》、《阿哥归来》、《放鸡》、《争背篓》、《实习报告》、《蓝图新歌》、《铁风岭》、《双卖纱》、《春归》、《绣女连哥》、《山绿苗壮》、《法官老吴》、《山水情缘》等10多个剧目等受到好评。
1980年排演的大型古装花灯戏《孟姜女》,在省内外演出,场场爆满,累计演出400多场,创造了剧团单个剧目演出场数的最高纪录。
1999年,万载花灯戏入编《中国戏曲志·江西卷》,万载花灯戏音乐入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2005年,万载花灯戏应邀派员出席“中国花灯·秀山论坛”。
⑧ 宁都半班戏全部叫化歌
温润一抹念,轻抚一缕思,思与念牵手,静默与时光对语,握着新绿与夏花缠绵,徜徉一帘绿色梦幻,花懂叶的诗意,叶懂花的浪漫,风会记得花的香,雨会记得风缠绵,花轻雨柔蝶飞舞,夏的季节浪漫温婉,徜徉如水的情怀,轻嗅一抹绿,呢喃眸里一缕馨香。
⑨ 宁都半班戏温过房葵花记
不好意思,您的问题表述不清楚。
请问您仅仅是提问凑数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还是太着急了,
没有把想问的问题说明白呢?
如果是后者,请在你现在的问题上,添加补充,
好让答友们帮助您解决实际问题。
⑩ 宁都采茶戏的演艺剧目都有哪些
1912年以后,剧目题材逐步扩大。角色行当除原有花旦、小生、丑角外,增加了老生、老旦、青衣、彩旦和花脸。逐渐发展为能演出角色较多的中型和大型剧目的半班。
宁都采茶戏共有大小传统剧目106个。其中一人表演的单台戏有《十转来》、《十绣》、《十样带》等12个;对子戏有《秧麦》、《补背褡》、《扇子花鼓》、《卖杂货》等38个;三小戏及半班戏剧目56个。
其中中表现劳动生活的有《秧麦》、《采桑》、《采茶》、《铲棉》、《锄豆》等。
表现小商、手工业的有《卖棉花》、《卖油》、《卖豆汁》、《广东杂货》、《江西杂货》、《漂洋杂货》、《卖樱花》、《卖棉纱》等。
表现民间传统故事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毛洪记》、《过界岭》、《孟姜女哭长城》等。
表现反封建迷信的有《打茶兜》、《看相》、《瞎子闹凉亭》、《尤妹吵嫁》等。
表现反抗剥削压迫的有《张三当布》、《长工推米》等;暴露封建礼教罪恶的有《葵花记》、《落马桥》、《青龙山》等。
建国以后,进行了整理和加工的传统剧目有《张三当布》、《秧麦》、《拔春笋》、《看相》、《扇子花鼓》、《补背褡》、《牡丹对药》、《接姐姐》等。
创作了历史和现实题材的大中小剧目有《寿诞记》、《銮刀记》、《三层楼》、《一条心》、《送草鞋》、《三换肩》、《新邻居》、《送斗笠》、《打菩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