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笛子十大名曲有哪些
中国笛子十大名曲有:《姑苏行》、《春到湘江》、《小放牛》、《牧民新歌》、《五梆子》、《霓裳曲》、《黄莺亮翅》、《鹧鸪飞》、《牧笛》、《喜相逢》
1、《姑苏行》
谱曲:江先谓
《姑苏行》是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江先谓于1962年创作的一首笛子曲,是一首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受的竹笛经典名曲。
曲名为游览苏州(古称姑苏)之意,全曲表现了古城苏州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乐曲旋律优美亲切,风格典雅舒泰,节奏轻松明快,结构简练完整,是南派曲笛的代表性乐曲之一。

4、《牧民新歌》
作者:简广易
《牧民新歌》是简广易于1966年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曲子。作品以浓郁清新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亲切感人的旋律,活泼跳动的节奏展现出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和牧场上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表现了新时期牧民的精神风貌。
5、《五梆子》
改编者:冯子存
五梆子是一首由冯子存根据华北地区传统民间乐曲改编的笛子独奏曲,是北方梆笛的代表曲目。
原曲优美明快,热情奔放,曲调优美健朗,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常用于戏曲过门,经冯子存整理加工后,赋予乐曲以粗犷豪爽、热情奔放的个性,梆笛特殊技法的安排和运用,使乐曲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广为大众所喜爱。
⑵ 好听的笛子独奏曲
1)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戏竹 笛子曲
2) 泉水叮咚 笛子演奏
3) 弯弯的月亮 笛子
4) 又见炊烟 笛子演奏版
5) 轩辕剑 - 如忆玉儿曲 - 天之痕 笛子
6) 萧和笛子演奏来生缘
7) 雾里看花 笛子演奏
8) 轻音乐 - 电子琴 - 乌苏里船歌 古筝 笛子
9) 仙剑奇侠传四 回梦游仙 千年缘 笛子
10) 中国古典音乐 笛子 平湖秋月
11) 一千个伤心的理由 笛子
12)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八 梅花三弄 笛子
13) 中国十大名曲 梅花三弄 笛子独奏
14) 叶振棠 - 笛子姑娘
15) 重低音笛子舞曲
16) 彩云追月 春到湘江 笛子独奏
17) 十送红军 笛子
18) 影视歌曲 金枝欲孽 笛子二重奏 陈宝硕
19) 伍国忠 - 青藏高原 - 轻音乐 笛子
20) 中国民族器乐曲 笛子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1) 中国抒情音乐经典 好一朵茉莉花 笛子
22) 中国古典音乐 敖包相会 古筝扬琴笛子等
23) 追梦人 雪山飞狐插曲 洞箫笛子版 伦巴
24) 轻音乐笛子 一首让人心碎的笛子
25) 遇上你是我的缘 笛子 伍国中 箫 二胡 黄
26) 真心不假 笛子演奏版 还珠格格电视片曲
27) 锁清秋朝宗吹的笛子
28) 爱拼才会赢 笛子演奏
29) 追梦人 洞箫笛子琵琶 伦巴
30)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笛子 伍国中 箫 二胡 黄
31) 牧民新歌笛子独奏
32) 向往神鹰 藏族轻音乐 二胡与笛子
33) 中国民乐名曲伴奏 王铁锤笛子独奏
34) 笛子独奏一起走过的日子
35) 乡恋 笛子曲
36) 小放牛 笛子名曲
37) 中国民族轻音乐 但愿人长久 笛子
38) 喜相逢 笛子 中国传统乐器名家名曲系列
39) 太阳出来喜洋洋
40) 牵手 笛子曲
⑶ 笛子的十大名曲是那些曲
笛子十大名曲:姑苏行、梅花三弄、妆台秋思、幽兰逢春、春到湘江、喜相逢、鹧鸪飞、黄莺亮翅、小放牛、扬鞭催马运粮忙。1、小放牛这段旋律带者浓厚的民间色彩,充份表现年青人的天真活泼情绪。《小放牛》的版本很多,演奏的乐器亦各异,很多戏曲也会采用作为唱腔,这个版本是刘森改编,单纯不复杂,较重视乐曲的韵味。2、喜相逢此曲原为内蒙古一首民间乐曲,后被山西梆子、二人台吸收为过场音乐,用来伴奏戏中角色入洞房、拂试灰尘等动作。改编后,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3、姑苏行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江南风味。乐曲典雅,表现了古城苏州(古称姑苏)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宁静的引子,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游人尽情的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
⑷ 笛子独奏十大名曲
曲子分别是:《姑苏行》《春到湘江》《喜相逢》《牧笛》《小放牛》《牧民新歌》《鹧鸪飞》《黄莺亮翅》《五梆子》《扬鞭催马运粮忙》。
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中的优秀代表,竹笛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传世佳作。作为吹管乐器的一种,竹笛音域宽广,音色可塑性强,有着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姑苏行》是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江先谓于1962年创作的一首笛子曲,采用昆曲音调,是一首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受的竹笛经典名曲。

笛子
笛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音笛。音域一般能达到两个八度多两个。
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在民族乐队中,笛子是举足轻重的吹管乐器,被当做民族吹管乐的代表。大部分笛子是竹制的,但也有石笛、玉笛及红木做的笛子,古时还有骨笛。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笛子
⑸ 笛子独奏曲有哪些 10大笛子名曲介绍
笛子十大名曲有:姑苏行、春到湘江、喜相逢、牧笛、小放牛、牧民新歌、鹧鸪飞、黄莺亮翅、五梆子、扬鞭催马运粮忙等这十首曲子。
姑苏行
《姑苏行》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江南风味。乐曲典雅,表现了古城苏州(古称姑苏)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宁静的引子,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游人尽情的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中段是热情的小快板,游人嬉戏,情溢于外。接着再现主题,在压缩的音调中,更感旋律婉转动听,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令人寻味。此曲韵味深长,发挥了曲笛音色柔美,宽厚而圆润的特征,再结合南方笛子演奏常使用叠音、打音、颤音等技巧,使乐曲表现更加动人完美。
春到湘江
《春到湘江》湖南特色浓郁。乐曲表现湘江两岸秀美的春光和人们欢欣鼓舞、建设家园的豪情壮志。因子,广阔而富于激情,展现出湘江碧波滚滚、烟雾缭绕的壮美景色。如歌的行板那轻盈的旋律,时而吟唱般低回,时而激扬高歌,甚为柔美动人;中段由羽调式转同宫徵调式,意境清新。欢腾的快板,甚富湖南花鼓戏韵味,热烈中隐有鼓点声声,又有深情交融,洒脱豪放,诙谐乐观的神态跃然笛声里。几翻递升的旋律,如翻似滚把情绪层层推向高潮。演奏宜使柔润与激情交互辉映,以把深切的情谊富有神韵的呈现出来。吐音清秀通畅,干净利索,并注意安排好吸气点。各音区要变换自如,高音要富于共鸣感
喜相逢
此曲原为内蒙古一首民间乐曲,后被山西梆子、二人台吸收为过场音乐,用来伴奏戏中角色入洞房、拂试灰尘等动作。改编后,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一]以散板的形式开始,加之缓慢的速度和滑音等技巧的运用,表现亲人依依惜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二]表现久别重逢的喜悦。[三]表现返回家乡时欢欣雀跃的情绪。[四]气氛更为热烈,描绘出全家团聚时的欢乐情景
牧笛
《牧笛》作于1958年。是刘森根据刘炽为双人舞《牧笛》写的舞蹈音乐改编的。表现了五十年代农村年轻人的美好生活,可称之为《新小放牛》。清新、明快的引子将人们带到新的农村生活。第一小段小快板表现了男女青年在放牧嬉戏时的快乐心情。第二段慢般优美、动人,抒发的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恋人的热爱。第三段稍快的小快板是第一段小快板旋律的再现和发展。《牧笛》属于北派吐、垛、花、滑的演奏风格,但又与和常见的北派民间演奏风格不同。从技巧上说,乐曲的演奏能随情所至,充分的、恰当的运用了气息控制,深刻的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
小放牛
笛曲,陆春龄改编,乐曲明快流畅,表现了天真活泼的牧童在互相问话对答时的快乐情绪,富有有田园风味。笛子独奏曲,原为昆曲中的"吹腔"曲牌,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两人一问一答,对歌而舞,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音调明快流畅,富于表情。后经陆春龄编成笛曲,根据歌舞音乐进行器乐化加工,充分发挥笛子演奏技巧对曲调的装饰作用。引子的《八板》头和第一大段运用南方曲笛运气的绵长不断、悠扬曲折,以及打音、倚音、赠音、连奏等,使音乐富有田园风味和歌唱性,流畅活泼,富有生气。第二段转入快板,旋律多在高音区活动,吐音和连奏交替进行,清晰明快,富有韵味,加上调性变化,音乐显得更加活泼愉快
牧民新歌
《牧民新歌》是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70年代由简广易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乐曲的引子,描绘了宽广辽阔的大草原,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短暂的离调,使动人的引子又增添了迷人的动力。第一段抒情的慢板,内蒙民歌风味的曲调,倾吐了牧民对党、对新生活的热爱。第二段在羽调旋律上,再配上活跃的节奏型,描绘出牧民骑着骏马奔驰的欢乐情景。接着进入第三段,节奏放宽,旋律舒展,表达牧民们对社会主义的衷情歌颂。第四、五段音乐情绪更加高潮,运用了花舌、吐音、飞指等技巧,形象的模拟骏马的嘶鸣声。最后,在强烈的节奏音型衬脱下,旋律更加急骤,进一步的渲染了一望无边的草原上人欢马叫的热烈气氛,在高潮中结束了全曲
鹧鸪飞
这是江南笛曲的主要代表曲目之一。原是湖南民间乐曲,也用于箫独奏或丝竹乐合奏。后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改编,注入了江南丝竹的风格,使乐曲更加清丽动人。乐曲通过对鹧鸪飞翔的形象描绘,表现了人们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崇高愿望。乐曲分慢板、中板两个部分。慢板部分是原民间乐曲的放慢加花,演奏家充分发挥曲笛浑厚抒情的特长,通过气息的控制、变化,运用音色、音量得收放变化以及滑音。轻音、打音、叠音等手法,使音乐悠扬委婉、明澈、圆润。中板部分是前奏的变奏,音乐活拨流丽,表现鹧鸪展翅高飞的情景
黄莺亮翅
此曲取材于山西梆子曲牌《大救驾》改编。乐曲描绘黄莺在晴朗天空自由飞翔的意境。全曲分四段,加尾声。第一段:旭日东升,大地一片清新,一切生物苏醒了,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笛音要求清亮而悠扬。第二段:黄莺醒来,在树林的枝头跳来跳去,亮翅高唱,好象向大自然宣布:一天的自由幸福的生活又开始了。第三、四段:描写黄莺在蔚蓝的天空中,展望着美丽的大自然尽情地飞翔,尽情地歌唱。尾声:用徐缓的速度与辽阔而优美的笛音结束全曲
五梆子
这是一首北方梆笛的代表传统乐曲,是着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根据一首北方民间曲牌改编而成的。原曲是"二人台"钟的一首过场曲牌,名"碰梆子"。曲调明快、欢悦、乐观向上,主题共六句,微调式,格局落音逐级下行,分别为3,2,1,6,5,5。全曲共四段,为变奏体结构。笛一段呈示主题,速度较慢,旋律明晰,富于歌唱性。用滑音、剁音、花舌音等技巧润饰旋律,质朴明快。第一变奏用剁音、花舌音等技巧装饰旋律,诙谐风趣。第二变奏速度稍快,用吐音的节奏性贯穿全曲,音乐变得轻快、热情。第三变奏速度更快,即兴发挥更大,多次花"花舌"(颤舌音),是音乐更加热烈,推向高潮。
扬鞭催马运粮忙
《扬鞭催马运粮忙》是魏显忠创作于1969年10月的一首笛子独奏曲。该曲根据东北民间音乐风格创作,是新派笛子的代表乐曲之一。乐曲热情明快,以生动朴实的音乐语言,描写丰收以后的农民驾着满载粮食的大车,喜气洋洋地向国家交售公粮的情景。马蹄击节,车轮吟唱,快乐的农夫扬鞭催马,把丰收的喜悦铺撒在运粮的小道上。
⑹ 笛子十大名曲
笛子十大名曲
1、笛子十大名曲之姑苏行
江先渭根据昆曲曲牌《佛上殿》改编。昆曲的音调色彩鲜明,甜美抒情,诱发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乐曲分三段:宁静的引子,以清秀流畅的曲调,展现了姑苏园林的幽雅和秀丽,似乎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隐现的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人犹如置身于幽曲明净、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之中,尽情地观赏,美不胜收。中段是对比性的热情小快板,乐曲应用变奏手法,旋律快速流畅,形成段落之间的对比,游人嬉戏,情溢于外。当再现第一段时,人们似乎沉醉于美丽的景色之中,流连忘返。整首曲子笛音婉转动听、甜美抒情,音色清新亮丽、曲调优雅纯净,悠然从容之中呈现了一派诗情画意。
2。笛子十大名曲之苗岭的早晨
《苗岭的早晨》是1974年白诚仁先生特意为新生俞逊发的“口笛”创作的曲目,曾被中国艺术团在世界演出,享誉海外。后被陈钢用原谱作为小提琴曲。 悠长抒情引子,红日初升,绵延山地里清脆绵长的鸟鸣声表现晨曦渐开,鸟鸣嘤嘤。深树中鸟儿睁开惺忪睡眼慵懒而活泼的歌唱。日高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呈现出苗岭自然风光的无限秀丽,大家出工了,苗岭渐渐沸腾起来。 转入主题部分后,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快速的节奏表现百鸟争鸣,欢呼雀跃,自由自在。二胡扬刚之声流露出苗族人民勤劳忙,轻巧轻灵的吐奏,配合着口笛独特的音色,体现出山岭中成峦叠翠中鸟儿清脆鸣声,苗族人民热情、积极的劳动场景,山岭中成峦叠翠中鸟鸣明丽清脆,结合苗族飞歌的旋律,一时分不清鸟鸣和苗族人民的歌唱,此时鸟、自然、人和谐相融,苗岭人民幸福的生活令人热切向往。 急速的高潮戛然而止,曲子转慢抒情,苗岭和谐之景、深远之境、幸福之情洋溢而出,再现主题,悠长的歌声绵绵不尽,三日绕梁,回味无穷,令人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流连忘返
3、笛子十大名曲之荫中鸟
《荫中鸟》是着名笛子大师刘管乐于1955年创作的作品。作者以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民间流行的模拟鸟叫等高难度的吹奏技巧,谱写出一首富有音乐性的乐曲。全曲短小活泼,旋律欢快,其素材采自河北高阳、蠡县一带流行的唢呐小曲。主题旋律生动,鲜明,运用顿音、滑音等技巧,模拟鸟的鸣叫,形成鸟语化的旋律,表现林荫中百鸟争鸣、一派生机的景色。中段笛子在轻快曲调伴奏下,自由模仿各种鸟叫,活泼的快板、喧闹热烈的音乐,让听者进入了荫中百鸟竞相争鸣的艺术境界,描绘出一个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景观。
4、笛子十大名曲之五梆子
原为华北地区的器乐曲牌,冯子存改编为笛曲。五梆子在原戏曲中用作过场音乐,曲调优美明快,情绪乐观向上。全曲共四段,各段有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变化。第一段旋律简明,速度缓慢,较多使用滑音技巧,音乐具有语言化的特点和富于歌唱性,从中可感受到北方人民豪爽乐观的气质,表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第一变奏旋律加花并把句末的长句改为每拍一音,运用垛音和花舌音使音乐诙谐风趣。第二变奏演奏技巧更复杂了,速度进一步加快,音乐轻快流利,情绪雀跃欢欣。最后一次变奏,即兴发挥,出现了“放轮”和固定音型,音乐热情奔放。乐曲是典型的变奏体结构,在主题的一系列变奏中,旋律的润饰越来越复杂化,与初次陈述时的主题面貌相差也越来越大,使音乐充满着向前推进的动力。
5、笛子十大名曲之今昔
陆春龄创作于1957年。乐曲通过新旧社会生活的鲜明对比,表现了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全曲分三部分:第一、三部分旋律欢快,第二部分开始的曲调由低沉、压抑,转为激动、悲愤,表现人们奋起向黑暗势力作斗争。这一部分运用较多的滑音、赠音等技巧,在音色、音量、气息控制、指法等方面均与一、三部分有所不同,形成对比。此曲用音色嘹亮的F调笛奏,第一、三部分,用音色浑厚的C调笛奏第二部分,使其对比效果更为鲜明。乐曲具有江南笛曲风格。
6、笛子十大名曲之秋湖月夜
俞逊发与彭正元在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的启发下写成此曲。笛曲古朴典雅,充满诗情画意,表现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常见的那种恬静淡远的意境美。乐曲分三段。一开始抱笙奏出长音背景,箜篌轻轻拨动,宛如一湖清波微微荡漾。后笛子与小乐队相互依托,奏出悠缓平静、秀美高雅的主题,勾画一幅秋湖月夜图。第二段是富于浪漫主义想象的一笔。先由钟笛和笛子模仿出远山古刹的夜半钟声,使人感到深秋月夜的静谥。接着箜篌的刮奏就像一阵仙风吹过,引出笛子的小快板,音乐颇具古代宫廷舞曲的风韵,仿佛展现了九天仙女于湖光月色下舞动长袖,起舞弄清影的舞姿,这一段与前后两段形成动静对比,使优美宁静“画卷”增添了生气。第三段在抱笙空旷安静的背景下,笛子再次奏出稍有变化的主题,描绘出秋露满天、玉兔西沉、沧远空阔、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使人陶醉于诗情画意之中。演奏者用特制的低音曲笛演奏此曲,音色时而如一泓秋水清澈见底,时而又如洞箫鸣鸣不绝如缕,使乐曲倍添意境。此曲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一等奖。
7、笛子十大名曲之鹧鸪飞
湖南民间乐曲,乐谱最早见于1926年的《中国雅乐集》,以后以丝竹乐合奏、箫独奏等多种演奏形式在江南一带流传,后经陆春龄加工改编,发展成具有浓郁江南风格的笛子独奏曲曲。乐曲通过对鹧鸪展翅飞翔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人们渴望自由和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悠扬抒情的慢板和流畅活泼的快板,使音乐富有层次和对比。在演奏中充分发挥了南方曲笛音色醇厚圆润、悠扬委婉的特点,并通过打音、颤音、赠音等技巧调饰曲调,以表现鹧鸪飞翔之态。如乐曲开始的四个长音,运用实指颤音、虚指颤音以及力度的变化,一下子就把鹧鸪击翅翻飞的艺术形象展现在听众面前。中段运用气息控制,通过力度的'强弱对比,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鹧鸪忽远忽近、忽高忽低,纵情翱翔的姿态。乐曲最后运用越来越轻的虚拟颤音,给人以鹧鸪飞向天边,越飞越远的联想。
8、笛子十大名曲之扬鞭催马运粮忙
这是一首着名的笛子独奏曲曲,主要表现清脆的梆笛(有时可辅以电声乐为伴),笛子声部编写除对音色作了细腻的修饰外,更多的是注重其演奏技巧的再现。通过剖析竹笛那眼花寮乱的演奏手法,提炼出各类发音模式的声波特性及MIDI表现方式,灵活运用和创新各类笛子的演奏技法,使一曲《扬鞭》把竹笛演奏技巧发挥懂啊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地步。
1. 引子部分
《扬鞭催马运粮忙》曲谱
《扬鞭催马运粮忙》引子部分,首先在笛子演奏长颤音,模仿马的嘶叫声,伴奏乐队奏出快速而强烈的音型中开始了。让人仿佛看到一队队满载粮食的马车在宽敞的大路上向前飞速奔驰。阳光灿烂,鸟儿欢快地追逐在马车左右,希望能啄到粮食来饱腹,平日寂静的马路上也变得喧闹起来。
2. 第一乐段
然后第一乐段,用2/4节拍,快板,模仿马蹄节奏“哒,哒哒,哒哒哒”频繁出现,使这段音乐的情绪非常欢快强烈,令听众仿佛看到运送公粮的马车队伍浩浩荡荡地奔向前方的壮观场面,大路上,车来车往,马嘶鸟鸣,热闹非凡。
3. 第二乐段
紧接着速度突然放慢,乐曲转入第二乐段。这段音乐采用中板,与第一乐段在速度上形成对比。音乐主题是A部主题音调的变奏,旋律刚柔并济,个性舒展、明朗,富于歌唱性。使人仿佛听到丰收之后的农民在喜悦地交谈着,他们丰收后不忘国家,支援国家建设,开开心心地去送爱国公粮。在路上,他们挥动马鞭,大声地交谈着,憧憬着来年的美好生活;小孩子站在车上的麻袋上,努力地挥手驱赶着馋嘴的麻雀,不时乐得哈哈大笑,再现乐段的情绪更加热烈奔放。最后在模仿马的欢嘶以后,笛子奏出高亢的歌调结束全曲。
9、笛子十大名曲之喜相逢
《喜相逢》原是流行于内蒙古的一首民间乐曲,后吸收山西梆子及二人台中作为过场的音乐,或配合剧中人入洞房等欢乐喜庆的场面使用。笛子独奏曲曲《喜相逢》是冯子存等在传统乐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此曲采用民间变奏手法,在演奏上运用吐音、花舌、飞指、花舌颤音等技法、生动地表现了恋人依依惜别和别后重逢时的欢乐情绪。全曲音乐气氛热烈、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乐曲的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全曲分四段,后三段是用不同的演奏技法、不同的速度、力度和节奏,对前一段主进行变化重复,从各个侧面丰富和发展了主题的音乐形象。第一段,是主题音乐的呈示,其开始乐句用了我国民间乐曲常见的散板形式,后又以缓慢的速度和感叹性的慢速滑音、表现亲人惜别时依恋难舍的情绪。第二段,是主题的第一次变奏,速度加快减少了滑音,用轻快活泼的节奏表现出亲人重逢的喜悦心情。第三段,是主题的第二次变奏,通过速度加快和吐音的运用表现了一种情不自禁、欲歌欲舞的欢乐场面。第四段,是主题的第三次变奏,它用了性格火热的固定音型,不断穿插进行。花舌音再次使用,速度渐快,将音乐推向高潮,将亲人团聚的欢乐之情推向顶点。
10、 笛子十大名曲之牧民新歌
1966年,曲作者简广易、王志伟在内蒙古伊克昭盟有感于生活,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了这首乐曲。乐曲旋律来自内蒙古民歌,表现牧民辛勤劳动、建设辽阔草原的新生活。宽广辽阔的引子仿佛把我们带入一望无际的草原,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短暂离调,使动人的引子增添了明亮向上的色彩。第一段是优美深情的慢板,羽调式的旋律富于内蒙民歌风味,它倾吐着牧民对党,对新生活的热爱。第二段是跳跃的小快板,把前面的慢板曲调加以变奏处理,运用吐音技巧和节奏,描绘出牧民骑着骏马前进的欢乐景象。紧接着的第三段,将主题音调的节奏拉宽,旋律热情舒展,表达了牧民们对社会主义的衷心歌颂。第四段巧妙地运用调式对比的手段,以明亮的宫调式色彩,使音乐情绪更为高涨。第五段运用花舌、飞指等技巧,生动地模拟骏马的嘶鸣声。最后,急速的十六音符进行和强烈的节奏,渲染了辽阔草原人欢马叫的热烈气氛,在高潮中结束全曲。1975年亚洲广播联盟曾对这首曲子予以推荐。
⑺ 笛子独奏十大名曲
笛子独奏十大名曲有《牧民新歌》、《扬鞭催马运粮忙》、《喜相逢》、《姑苏行》、《鹧鸪飞》、《春到湘江》、《牧笛》、《帕米尔的春天》、《秋湖月夜》、《三五七》。
1、《牧民新歌》
笛子领域要论那首乐曲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如果说《牧民新歌》是第二,那么没有任何一首笛子独奏曲是第一。《牧民新歌》是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由简广易、王志伟创作的。
2、《扬鞭催马运粮忙》
《扬鞭催马运粮忙》是魏显忠创作于1969年10月的一首笛子独奏曲。该曲根据东北民间音乐风格创作,是新派笛子的代表乐曲之一。
3、《喜相逢》
《喜相逢》原为内蒙古一首民间乐曲,后被山西梆子、二人台等吸收为戏曲情节中的过场音乐曲牌,用来伴奏戏中角色入洞房、拂试灰尘等动作,改编后,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

4、《姑苏行》
《姑苏行》是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江先谓于1962年创作的一首笛子名曲,是一首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受的竹笛经典名曲。曲名为游览苏州(古称姑苏)之意,全曲表现了古城苏州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
5、《鹧鸪飞》
《鹧鸪飞》原是湖南民间乐曲,也用于箫独奏或丝竹乐合奏,后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改编并演奏而流传于海内外,同时也成为了南派笛子风格的代表名曲。
6、《春到湘江》
《春到湘江》湖南特色浓郁。乐曲表现湘江两岸秀美的春光和人们欢欣鼓舞、建设家园的豪情壮志。因子,广阔而富于激情,展现出湘江碧波滚滚、烟雾缭绕的壮美景色。
7、《牧笛》
《牧笛》作于1958年。是刘森根据刘炽为双人舞《牧笛》写的舞蹈音乐改编的。表现了五十年代农村年轻人的美好生活,可称之为《新小放牛》。乐曲清新、明快的引子将人们带到新的农村生活。
8、《帕米尔的春天》
《帕米尔的春天》由李大同先生,以塔吉克斯坦族民歌为素材,吸取同名歌曲主题而创作。乐曲描绘了帕米尔高原壮丽多姿的风光,表达了塔吉克斯坦族人民纯朴豪放的性格,以及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怀抱中的幸福和喜悦心情。
9、《秋湖月夜》
《秋湖月夜》由俞逊发与彭正元创作于1981年,在1983年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一等奖,1992年荣获“世界华人经典作品”。
10、《三五七》
《三五七》是赵松庭1957年根据浙江婺剧乱弹唱腔改编而成的同名笛子独奏曲,曲名出自曲牌《忆江南》的词格,即白居易的《忆江南》。因为《忆江南》的前几句词格是三、五、七个字,所以曲名叫作《三五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