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华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导师简介
何艳茹教授,华南师大成人教育学硕士点导师组组长,重点进行教师教育、成人心理、成人课程与教学研究。曾长期担任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院院长,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教育类专业委员会委员。她长期从事成人教育尤其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直接参与了全国教育硕士学位教育的领导工作。发表了多篇关于教育硕士学位教育的学术论文,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主编了多种层次的成人教育系列教材。
郑淮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教育学博士。长期进行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成人教育学理论研究。兼任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社区教育委员会委员。主持或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30篇。
曾荣青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任广东省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广东省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成人与职业教育管理等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横向项目开发与研究,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多篇。
马林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全校公共教育学教研室主任。主攻教育学原理、教育政策学,对成人教育基本理论、成人教育政策与法规等方面有深入研究。主持或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多篇。
雷丹副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研究员,继续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研究、比较成人教育研究、成人培训理论与实务,长期从事成人教育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多篇

B. 跪求师兄师姐~华南师大心理系研究生选择导师,2015考研,请问跟哪个导师最闲
关于郑希付和王玲,以及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
问:能不能介绍一下华南师大的临床心理的情况?还有导师.
据我所知好像考临床的人不多。是不是不太擅长呢?
我是学工科的,没有医学背景,怕老师嫌弃!
答:华师校内有个心理咨询中心,临床心理学方向的研究生很多都在那里做咨询。除此以外,在广州还有不少其他实践机会。
方向的实力主要由导师的实力而定。郑希付教授是教科院教师队伍的第一美男,很多女生都慕名投身门下。他在研二时会开临床心理学的课程。但是,他平时做的研究会比较杂,比如去年就有一篇情绪启动的论文发表在《心理学报》上。他的学生反映她们经常要做量表。
王玲副教授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有出诊。在本科读的是医学,这是她相对于郑希付老师在临床上的优势。研二开心理咨询研究的课程。对于招生,郑雪的学生说她会比较喜欢招男生(不过,他对师母的了解是否有那么深,我表示怀疑)。
两个老师的讲课特点都是比较活跃,举例子较多。两人都是外向型的性格。
考临床的人不多,是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搞临床要吞进别人的垃圾,比较烦吧(不论男生女生,都有不少人持有这个观点)。我们班包括我就两个人有医学背景,而且都不是读临床的。所以,没有医学背景不会遭受老师的嫌弃的,放心吧。
问:为什么说搞临床是吞别人的垃圾???有点想不明白,是说学术上的现象吗?
答:做心理咨询和治疗,需要敏感、共情、亲和等素质,而其中的共情就需要你真正去体会别人的苦恼。拔不出来的话,自己也陷进去了。一个教授说过,做心理咨询只有成功的机会大概只有5%。当然,这要看你的素质和是否能够“能进能出”了。
问:希望对郑希付老师做一下评价(除了是第一美男外:))他的研究实践性强吗?
答:郑希付老师上课举例很多,不过有时候稍有点扯远。他的学生提过她们经常要做量表。还有学生做咨询。有没有其他实践就不清楚了。
问:我本科是学临床医学的,又是个女生,那么我应该报哪个老师的机会更大一些呢?本来准备报王玲老师的,可不是有人说她更偏向招男生吗?怕哦,怕掉了。
答:大多数老师都喜欢招男生,但男生是有限的,也没几个人会报咨询。
问:慢慢的想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所以想考研选择心理咨询这个方向.但成为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是否非常困难
不光是在对专业知识上有高的要求,而且对个人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是吗
有点迷茫了。
答:做心理咨询师,除了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善于聆听、善于沟通、细心、包容、睿智、有亲和力等素质,自身心理也要健康,要求确实是比较高。
问:不知道王玲老师好不好考?
答:考王玲老师的竞争不算激烈。
C. 2011华南师范大学李滢洁高考分数
分数是628分。
1、2011年,李滢洁在华南师范大学高考中的分数是628分,当年李滢洁的高考成绩被评为全国状元,获得了众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2、华南师范大学,简称“华南师大”,华南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广东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及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D. 华南师范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说到知名校友,首先要说刘颂豪院士,刘颂豪院士是我国着名光学家,他是首批博士生导师。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合肥分院院长、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委员。现在是中国科协全国委员、广东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在1999年时,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近年来从事分子束光谱和激光生物分子光谱等方面的研究。
其次是恒大集团副总裁刘江南,他同时也是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他曾经担任中共广州市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以及广州市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现任恒大集团副总裁、恒大皇马足球学校执行校长。

华师真是英才辈出,优秀的校友都是华师的骄傲,是华师的榜样。报考华师,也许你就是下一个知名校友~
谢谢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E.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师资力量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职教工5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副研究员2人,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馆员1人。教师中获博士学位27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博士生导师5人,省“千百十”重点培养教师2人。1995年以来,学院教师曾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等16项;1人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人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人获省、部级先进教师称号,2人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20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研究专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霍英东”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30余项,各级横向课题50余项。出版专着及教材40余部,其中《自然地理学》、《中国区域地理》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发表论文800余篇,多篇发表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Palaeo-geography,Climatology,Ecology》、《The Holocene》、《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理学报》、《地质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被SCI、EI等世界检索系统收录。 近年来,朱竑、李保生、周尚哲、徐颂军、钟巍、陈忠暖、肖玲、王为、孙武、刘洪杰、张正栋等教授在文化地理、旅游规划、环境演变、城市地理、区域经济、土地利用与覆被、海岸地貌、植物生态、城市社区、生态旅游、自然保护、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地理科学学院目前有七位博导,分别是: 姓名 职称 备注 李保生 教授 现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热带亚热带分会副主任,华南师大地貌研究室主任,自然地理学科博士点组长。 周尚哲 教授 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地貌第四纪方向的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徐颂军 教授 长期从事环境生态、植物地理、林业生态、园林生态、生态旅游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教学和科研工作。 钟巍 教授 主要从事于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和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 周厚云教授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近期主要从事与岩溶洞穴沉积有关的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特别关注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的微量元素和锶同位素组成在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的意义。王为教授现主要从事华南海岸环境教学与研究,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地貌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热带亚热带分会委员,广东地质学会热带亚热带分会委员。朱竑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广东地理学会第十一届历史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世界地理研究》、《旅游学刊》等杂志编委。地理科学学院现有硕士生导师13人,分别是: 姓名 职称 姓名 职称 姓名 职称 王为 教授 罗寿梅 副教授 张争胜 副教授 刘洪杰 教授 张加恭 副教授 夏丽丽副教授孙武 教授 甄坚伟 副教授 张正栋教授肖玲 教授 胡伟平 副教授 陈忠暖 教授 舒娱琴 副教授 1、A Multi-cycle Climatic Fluctuation Record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SCI),地质学报 英文版— Acta Geologica Sinica, 79(3) , 2005;第一作者;
2、Th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Ordos Desert , China since 1.1 Ma B.P. as Indicated by Yulin, 地理科学英文版-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5 (1) , 2005, 第一作者;
3、2500a BP以来额济纳绿洲沙丘的粒度特征及其反映的沉积过程, 地质学报中文版, 79( 5), 2005,通讯作者;
4、额济纳绿洲沙尘暴沉积物质特征, 中国环境科学, 25( 5), 2005, EI收录刊物,通讯作者;
5、Human settlement of the last glacia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SCI), Current Science, 2003,第一作者。 1、实践教学基地的实施策略及效果评价的研究,黄山,李保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2、传统优势学科的深化发展途径研究,李保生,王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3、《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 2002 .8(省级)(参编);

F.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师资队伍
现教职工 86人,专任教师 72人(其中教授 21人、副教授 18人、讲师 17 人),博士 6 人(另有在攻读博士学位 3人),硕士 35 人,博士研究生导师 1 人,硕士研究生导师 20 人,是一支具有梯队层次和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其中,音乐教育系现有教师 20 人,其中教授 3 人,副教授 7 人,在读博士 1 人,硕士 9 人;音乐表演系现有教师 17 名,其中,教授 7 人,副教授 2 人,硕士 7 人;舞蹈系现有教师 10 人,教授 3 人,副教授 1 人,硕士 1 人, 在读硕士 2 人 ;理论作曲部现有教师 13 人,教授 2 人,副教授 6 人,其中硕士 5 人,在读硕士 1 人,在读博士 2 人 ;音乐研究所现有专业研究人员 7 人,其中教授 3 人,副教授 1 人,博士学位 5 人。

G.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的学院师资
法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2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28人;学院教师队伍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专职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全国着名高校的法学专业,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科研能力,科研成果丰硕。其中崔卓兰教授被聘任教授二级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和广东省首届“中青年法学家”;黄立教授、马栩生教授被评为第二届“广州地区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有6名教授被聘为广东省人大立法顾问;黄立教授、杨振洪教授、张永忠教授分别担任广东省犯罪学研究会、广东省社会法学研究会、广东省信息通信法学研究会首任会长;一批教师成为各级人大代表和多个行业的立法咨询专家。另外,学院还聘请了张文显、马怀德、黄进、赵秉志、王保树、谭玲、杨宗仁等知名学者、司法界专家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据统计,2008-2013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超过150篇,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期刊发表论文5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论文超过10篇。2008-2012年出版学术专着、译着和教材超过40部;2009年至2011年学院在法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位居广东省法学院校第二。 崔卓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太平洋学会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宪法行政法学会总干事,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理事,吉林省政府、长春市人大、长春市政府立法顾问,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和广州市政府法律咨询专家,广东省首届“十大中青年法学家”, 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曾任吉林大学法学所所长、《法制与社会发展》常务副主编、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
杨振洪,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社会救助研究服务中心副主任,广东省社工委社会创新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香港浩霸国际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广东合拓律师事务所律师,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知识产权仲裁院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刑法学等。
曹旅宁,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在《法学研究》、《中国史研究》、《考古》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要着作有《秦律新探》、《张家山汉律研究》、《秦汉魏晋法制探微》与《黄永年先生编年事辑》,曾获“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主要研究领域为秦汉法制史。
丛中笑,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人大立法咨询专家,财政部天和经济研究所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法学、法经济学、财税法学。
陈永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宪法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地方立法学会常务理事,在《光明日报》、《法商研究》、《法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着两部,参编10余部。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学。
黄立,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犯罪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法学会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广东省人大立法咨询专家,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咨询专家,广州市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第二届“广州地区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犯罪学。
孔繁华,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广东省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行政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法学、社会法学。
马栩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律师学院副院长,广东省民商法学会副会长,广州、佛山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第二届“广州地区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民商法学。
王水明,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广东省法学会犯罪学研究会秘书长,“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宣讲团成员,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刑法、国际刑法。
王涛,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咨询专家,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法制史、比较法制史。
伍劲松,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广州市天河区人大常委会委员, 广东省、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美国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访问学者。着有《行政解释研究》,在《法学家》、《法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
许楚敬,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美国乔治城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在《中国国际法年刊》、《现代法学》、《法学家》、《法学评论》、《比较法研究》和《政治与法律》等法学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公法和国际经济法学。
杨晓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体育产业领域的相关教学和研究,主持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课题及横向课题多项,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编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产业经济学》、《体育赞助导论》教材,参编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市场营销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与职业设计》教材。在体育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
于群,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人大立法咨询专家,曾从事政府法制工作长达7年。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法学、民商法学。
张芳芳,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从事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先后在《中国法学》、《学术研究》、《当代法学》、《人民司法》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论文《体育仲裁协议与商事仲裁协议的比较研究》获2007年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事诉讼法学、仲裁法学。
张永忠,教授,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华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法学会信息通信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广东省“六五”普法高级讲师团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法与政府经济管理、信息传媒法、知识产权法学。
曾二秀,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法研究会理事,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客座研究员,兼职律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私法学。
周贤日,教授,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决策咨询机构专家,广东省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广东省法学会劳动关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商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法学会理事,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广州市总工会法律顾问团专家,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法学、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商法学等。

H.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共有教职工71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教授24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41人。博士学位获得者42人,在国外、境外(香港)获得博士学位或有一年以上留学经历者3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3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4人。
现已形成由国内着名学者领头、知名学者为中坚力量、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年轻学者为后备军的梯队式结构,拥有一支实力雄厚、梯队整齐、具有高度协作精神、生机勃发的学科队伍。
学科带头人莫雷教授,曾任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心理学科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心理学学科组成员、广东省(首批)特聘教授(珠江学者)等。曾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0年)(由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协联合组织),2007年被评为全国教学名师,2011年获得广东省首批“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
莫雷教授主持完成和在研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多项,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委托项目近20项。出版学术着作四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近三百篇,2010、2011年在PNAS(美国科学学院院报)连续发表系列论文3篇(其中两篇第一作者),科研成果获全国和省部级一等奖等15项。已培养博士近30名,硕士90多名,所培养的博士王穗苹、王瑞明分别获2002年、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第一层次学术梯队(50多岁)中,刘鸣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校长)、郑雪教授、张敏强教授、温忠麟教授、申荷永教授等都是国内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他们都担任了中国心理学会理事或下属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第二梯队(40多岁)的成员中,郑希付教授、张卫教授、何先友教授、范方教授、黄瑞旺教授、陈俊教授、金花教授等,均有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梯队(30多岁)中,王穗苹教授、陈骐教授、余荣军教授、王凌教授、陈琦教授、王瑞明教授、田丽丽教授,张一平、聂晶鑫、陈彩琦、刘志雅、迟毓凯、曲琛、陆爱桃、朱祖德副教授等青年教师,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中,王穗苹教授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批科研经费300余万元;陈骐教授、王瑞明教授也是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均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 陈骐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王瑞明教授获评首届(2013)“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余荣军教授于剑桥大学心理系获得博士学位,王凌教授于德国于里希研究中心神经科学与医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陈琦教授于比利时根特大学心理系获得博士学位,张一平副教授于东京大学大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