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枫桥夜泊》这首诗,用一个什么字可以表达它的诗意
巜枫桥夜泊》这首诗,是唐代安史之乱之后,诗人张继所作,诗中所含的秋月隐约的、淡淡的微光,乌鸦的断续 嘶鸣,半夜秋霜的寒冷,江边山寺旁的枫叶,江中忽明忽暗的点点渔火以及寒山寺传来的隐隐约约的钟声,还有半夜悄无声息的驶来的孤舟…… 每每读到这首诗,除了意境绝佳之外,总感到诗人为躲避战乱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人生地不熟,几乎是盲目的来到这个地方,思绪烦乱,孤独寂寞,忧愁烦恼,让人觉得无可奈何。用什么字能表达诗意?我觉得就用"烦"吧,仼何人来到陌生的地方,都有烦恼。 这首张继的羁旅诗,描述精确细致,隐含着缕缕轻愁,虽然整首诗看不到一个烦、一个愁,却把忧愁烦恼,深深地烙在人的心里,让人无奈、无助、无言,那种莫名的痛, 仿佛疼在我等心上。 这首诗的情境、意境,让人难忘,用"烦"字表达诗意,比较恰当,这首诗应该是表达"烦恼忧愁"的最佳诗歌。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字懿孙,湖北襄州人,大唐天宝进士,以检校员外郎为洪州盐铁判官。他留下的诗作不多,着有《张祠部诗集》。但此诗脍炙人口,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一个"愁“字了得! 首句写出三种景象,即月落、乌啼和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至半夜已沉落不见,天空灰蒙一片。树上的栖鸟发出几句啼叫,月落夜深,繁霜满天,清冷的感觉袭遍诗人全身。第二句写出夜色中的特征即江枫和渔火。江枫并不一定是江边的枫树,夜色中哪看得清是什么树,是和枫桥一起联想的。江中的渔火看得分明,格外注目,这一明一暗的景象勾起了诗人满腔的旅愁和乡愁。不用伴字而用对字,更是愁更愁了。写出前两句幽寂清冷氛围和诗人的孤独后,后两句又推进一层,那孤山寺的钟声在半夜时传来,仿佛回荡着 历史 的回音,把诗人的愁苦之心推到了顶点。 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清远疏朗,是一苜佳作。也许张继祘不上一流诗人,但此诗却是一流水平。读书时候起,就很喜欢这首唐诗,文字简单,易于理解,但又意境悠远。工作后,有了更多机会亲身去往寒山寺,也就有了更多时间,来体验这首诗里的现场感觉。 整首诗歌的亮点,当是在最后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可以想象下,夜半时分,万籁俱寂,连秋夜里偶尔的鸟叫声,都能被诗人清晰听见。这时却从寺院里突然传出了洪亮无比的钟声,无疑让周遭的整个夜空都受到了震动,自然也就震动到了卧在附近船舱里的诗人张继。 因为安史之乱造就的国破,因为流离失所到江南而引起的乡愁,让这一夜的张继无眠。而这震撼子夜的钟声,突然之间让不眠的张继,获得了抓取永恒的神力,简短的二十八个字,字字如锤,撞击了人心内之钟。由此张继和寒山寺的钟声一起,自由穿越时空,留声百世。 因此,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诗的意境,我愿意用万世之"音",来代替个人短暂之"愁"。 生活似旅行,有缘即同行!更多 旅游 资讯或江南游线路定制,请关注本号:【笔尖上的旅行】,一个致力于让文字带上趣味和态度的 旅游 创作号! 思字是最为恰当,《枫桥夜泊》这首诗我没读过,凭我的想象,诗人一定是驾着小船,当夜幕降临时,小船行驶到没有人烟的枫桥下,只能将小船停在枫桥下,遮风敝雨,这个时候的诗人,一定感到很孤独必定会思念亲人,思念家乡。 我没读过这首诗,但我记得一首歌: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让它停泊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 情感 ,许多年才发现又来到你的面前。 没找到合适的图片。 这是一首历代相传脍炙人口的唐人七言绝句。整体在于表现流离的诗人夜泊枫桥不眠之夜的无限愁思。前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景中凝情,静中聚愁,‘’乌啼‘’声声,更映衬环境的寂寥。‘’江枫渔火‘’在霜满天际朦胧中仿佛在深眠,是因为回避‘’愁‘’吧?用一个‘’对‘’字诗人浓浓愁思融于景色之中。古今多有赞誉。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沉寂空旷环境中,‘’寒山寺‘’和‘’客船‘’写景喻人,鲜明的对比更显船中人的孤寂愁浓。‘’钟声‘’源于‘’寒山寺‘’,是僧人在撞钟活动,传到‘’客船‘’的诗人。是在唤起愁上愁。想:茫茫寂寥空旷的江上江中,一叶孤舟上孤零零沉在愁绪的离人,声声‘’钟声‘’是在愁上添愁。整首诗浑然一体。静中有声,声音衬静。托出诗人的浓浓离愁。后两句堪称嘉句。 《思》 抬头仰望月夜天, 愁思满怀难入眠, 枫桥下面仃小舟, 风霜露宿真可怜! 《枫桥夜泊》是唐-张继的一首诗,全诗如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至客船纵观全诗,可以用一个“忧”字来表达全诗意境,该诗写于唐安史之乱后,面对战祸之后,诗人何去何从不得不忧,也为深夜的寒冷忧,更为姑苏城外荒郊中的孤单而忧,一个忧既是诗中描述的景象写照,更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歌声到客船。"是一首七言绝句。主要是写作者在行旅中夜宿客船上的情景。行旅的愁思,使作者夜不能寐,展转反侧,而江中的渔火,岸上的钟声却如约似的登门来拜访,偏偏不管作者的歇息时间。苏州的美丽夜景也被作者染上了愁思的色彩,但她并无任何怨言,倒是非常感激作者当时就把即景记下而流传到现在。整体诗里行间就透露出一个字:思! "愁"字是此诗的点晴之笔。作者围绕一个"愁"字布景抒情。 《枫桥夜泊》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后避难苏州时写的一首诗 ,表达感情的话,文中的“愁”字即是诗眼,是全诗感情的综述,表达的是诗人在国家动乱,客旅他乡的愁情。若是要以一个字结情,“愁”字即可,也可用“忧”“独”“思”等② 描枫叶美女的诗句
1. 关于枫叶与美女的诗句 关于枫叶与美女的诗句 1.关于枫叶的诗句古诗 关于枫叶的诗句古诗: 1、《长相思·一重山》五代: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白话文释义: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菊花开了又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悠悠明月照在帘子上,随风飘飘然。 2、《江陵愁望寄子安/江陵愁望有寄》唐代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白话文释义:在一个凄清的深秋,枫叶漂浮于江水之上。这时一阵西风吹来,漫山的树木发出萧萧之声,闻见此景,小女子我伤感了。极目远眺,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咋还不见情郎乘船归来。不见情郎归,小女子我焦灼了。我对情郎的思念如西江之水延绵不绝,流水有多长,我的思念就有多久。 枫叶是枫树的叶子,一般为掌状五裂型,长约13厘米,宽度略大于成人手掌,裂片具少数突出的齿,基部为心形,叶面粗糙,上面为中绿至暗绿色,下面叶脉上有毛,秋季变为黄色至橙色或红色。但少量地区为深、暗绿色。 枫叶变红的程度与时间,干旱,污染,特别是缺少氮元素等因素有关。枫叶变红实际上是枫树对自然界压力反应的结果。变红的反应实际上起到遮光剂的作用,它是枫叶留在树上的时间更长,进而让树能吸收更多的营养。研究发现,营养的压力,特别是氮元素缺少的压力,使枫叶红得更早,红得更透。③ 赞枫叶美人更美的诗句
1. 关于枫叶美人的诗句
关于枫叶美人的诗句 1. 秋色美人的诗句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还有一些诗句 丹枫迎秋、枫林如火、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
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
眺:远望。平楚:平野。
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
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
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
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
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
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
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
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
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
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
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
2. 有哪些关于枫叶的诗词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长相思 李煜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鞠花开,鞠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江陵愁望寄子安 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蜀国弦 李贺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
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送张四 王昌龄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自牧豫章郡,空瞻枫树林。因声寄流水,善听在知音。
少年从事霍嫖姚,来自枫林度柳桥。金管别筵花灼灼,玉溪回首马萧萧。
清风气调真君辈,知己风流满圣朝。独有故人愁欲死,晚檐疏雨动空瓢。
及此北望君,相思泪成行。朝云落梦渚,瑶草空高堂。
帝子隔洞庭,青枫满潇湘。怀君路绵邈,览古情凄凉。
3. 形容秋天美女的诗句
1、《踏莎美人·清明》
清代:纳兰性德
拾翠归迟,踏春期近,香笺小迭邻姬讯。樱桃花谢已清明, 何事绿鬟斜亸、宝钗横。
浅黛双弯,柔肠几寸,不堪更惹其他恨。 晓窗窥梦有流莺,也觉个侬憔悴、可怜生。
译文:
游春晚归,郊游的日子临近,收到邻家女子的书信:樱桃花落,已是清明时节,干嘛不精心梳妆一番出门呢!一双淡眉弯弯,一副柔肠几寸,更不敢招惹青春流逝之恨。莺儿掠过清晨的窗外,仿佛窥探了我的梦境,婉转的叫声仿佛在说:这个人如此憔悴,可怜可怜。
2、《陌上赠美人》
作者:李白
骏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
美人一笑褰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
译文:
我骑着高大健壮的良马踏步行走在落花上,手中的马鞭故意掠过华美的车驾。车中美人笑着撩起珠帘,遥遥指向前方红楼说那是我的家。
3、《口号吴王美人半醉》
唐代:李白
风动荷花水殿香,姑苏台上宴吴王。
西施醉舞娇无力,笑倚东窗白玉床。
译文:
微风吹动着荷花,送来满殿清香,姑苏台上可见摆宴的吴王。西施般的美人酒醉起舞娇软无力,微笑地倚看东窗下的白玉床。
4、《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 / 杜丞相悰筵中赠美人》
作者:李群玉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
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
不是相如怜赋客,争教容易见文君。
译文:
你看那歌姬柔滑的裙裾宛若拖曳着六幅湘江秀水,高耸的发髻如同轻挽着一段巫山烟云。她那绰约的风姿只应该在天上出现,她那动听的歌声又岂会在人间听闻。她胸前雪肌在华灯斜照下尤显风韵,她眼中神采在酒意半醺时更觉妩媚。想当初若不是爱慕相如文赋之才,又怎会那么容易让他见识到文君风采。
5、《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4. 请问有关枫叶的诗词
绮罗香 红叶 年代:【宋】 作者:【张炎】 体裁:【词】 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
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
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长安谁问倦旅。
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
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绮罗香 红叶 年代:【宋】 作者:【王沂孙】 体裁:【词】 玉杵馀丹,金刀剩彩,重染吴江孤树。几点朱铅,几度怨啼秋暮。
惊旧梦、绿鬓轻凋,诉新恨、绛唇微注。最堪怜,同拂新霜,绣蓉一镜晚妆妒。
千林摇落渐少,何事西风老色,争妍如许。二月残花,空误小车山路。
重认取,流水荒沟,怕犹有、寄情芳语。但凄凉、秋苑斜阳,冷枝留醉舞。
【注释】: 情感备至,而万物皆可为文。王沂孙的故国之恋在落叶、红叶、新月、春水等身上,皆可寄寓。
此词是为赏红叶而作,意在为红叶传神,却被写得如此凄美,实则寄寓词人一片怜爱哀婉的情绪。 “玉杵余丹,金刀剩彩,重染吴江孤树”。
玉杵,是仙人捣药用的 ,丹即方士炼丹的朱砂。六朝、隋、唐至宋,有立春制作剪彩树的民间习俗 。
“剪彩花前燕始飞 ”,“剪彩作新梅”,都是用红绡剪花,唐崔信明有“枫落吴江冷”句,得句一时,第三句就是用此诗意。枫树新出红叶,象是仙人杵下余留的丹砂,是宫廷剪花剩下的红绡。
作者把枫树写得清美而孤单。 “ 几点朱铅 ,几度怨啼秋暮”。
枫叶上的红色,已经经过几番暮秋凉雨。词人在这句赋予枫叶可以怨啼的感情,用拟人化的效果,准确而生动地表达了枫叶的变化。
“惊旧梦、绿鬓轻凋,诉新恨、绛唇微注”青色的枫叶,在秋天变红,恰似旧梦消逝堪惊,绿鬓已容易地凋谢了。红色枫叶又像微点绛唇 ,在诉说新恨。
“最堪怜,同拂新霜,绣蓉一镜晚妆妒。”紧承上文。
用“怜”“爱”表达枫叶之变化 。“绣蓉”,如锦绣似的芙蓉,即荷花,“镜”指水面 。
红荷对经霜枫叶之红艳生妒,则枫叶颜色之惹人怜爱可知。王沂孙意在表达出,芙蓉仍是荷花 ,池水却成妆镜 。
一“妒”字,把荷花人格化。为什么不是“芙蓉如面”的美人临镜晚妆,嫉妒枫叶之艳色?因为前有“同拂新霜”一句,则知非与枫叶同时之植物秋荷莫属也。
下片由“爱”生“ 怜 ”,写出怜惜红叶之意味。“千林摇落渐少”秋天到了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何事西风老色,争妍如许”。
只有枫叶独自鲜红如初。西风中的深老的颜色,因何还能这样争研斗美 ?“二月残花,空误小车山路”。
平铺开来,对红叶之貌美,极度赞扬。 “重认取、流水荒沟,怕犹有、寄情芳语 ”。
用唐人御沟红叶题诗的典故用来 。借指红叶虽已落下,但自然有情有义。
唐宣宗宫女有《题红叶》诗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这里说更应再仔细辨认一下荒沟流水中的红叶,希望有唐宫女一样的寄托情思的芳美诗句在上面。 “但凄凉、秋苑斜阳 ,冷枝留醉舞。”
照应“重染吴江孤树。”白居易《醉中对红叶》:“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比红为醉酒之貌。姜夔《法曲献仙音》词:“ 谁念我重见冷枫红舞 ”,枫叶红了,是天冷之故 。
“但”字承上转折 ,御沟题诗的红叶已不见了,只有斜阳临照和冷枫上的红叶依旧 。从“ 秋苑”到“醉舞”烘托出一种凄凉境界。
以“ 凄凉 ”二字包领,表现了万分无可奈何的情绪。 红叶即是枫叶。
在这首咏红叶词中,词人抒发对秋天枫叶的自我感受。随心想象,因而写得是一片怜爱哀惋情绪 。
词为赏红叶而写 ,所以意在为红叶传神,红叶却被赋予幽美而孤寂凄清的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 作者因寄所托,反映了自己一种心境。
题红叶 年代:【唐】 作者:【宣宗宫人】 体裁:【五绝】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注释 这首诗相传为唐宣宗时宫人韩氏所写。关于这首诗,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据《云溪友议》记述,宣宗时,诗人卢渥到长安应举,偶然来到御沟旁,看见一片红叶,上面题有这首诗,就从水中取去,收藏在巾箱内。后来,他娶了一位被遣出宫的姓韩的宫女。
一天,韩氏见到箱中的这片红叶,叹息道:“当时偶然题诗叶上,随水流去,想不到收葳在这里。”这就是有名的“红叶题诗”的故事。
从诗的内容看,很象宫人口吻。它写的是一个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
诗的前两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妙在只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一个少女长期被幽闭在深宫之中,有时会有流年侯水、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暗老之恨,有时也会有深宫无事、岁月难遣、闲愁似海、度日如年之苦。
这两句诗,以流水之急与深宫之闲形成对比,就不着痕迹、若即若离地托出了这种看似矛盾而又交织为一的双重苦恨。诗的后两句“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运笔更委婉含蓄。
它妙在曲折传意,托物寄情,不从正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不直说自己久与人间隔离和渴望回到人间,而用折射手法,从侧面下笔,只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祝告。这里,题诗人对身受幽囚的愤懑。
④ 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
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张继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
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xiexie 你去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
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 “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 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
“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 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
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我们从那个仿佛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
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
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诗 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 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
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