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竹竿舞有哪些别称
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持竿者的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中,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传说此舞是由民管答那峨岛的回教统治家族的公主们跳的。舞蹈类似于中国傣族地区的民间舞蹈——竹竿舞,表演时要求表演者两腿放在两根长竹竿之间,在节奏交替时一起或分开敲击。竹竿和脚步的声音形成特有的节奏,伴随着音乐,别有风情。
持竿者会根据舞者的跳动高声地呼喝出“嘿!呵嘿!”豪迈洒脱,气氛热烈。如果舞者的动作生疏或节奏不对,就会被竹竿夹住脚或打到头,持竿者便会用竹竿抬起舞者,令其摔倒。缅甸年轻男女如果善于跳竹竿舞,并且动作机灵敏捷,就会赢得异性瞩目。
❷ 国内有哪些民风很重的旅游景点
新疆的白哈巴村、云南的泸沽湖、西藏的拉萨这三个地方,都是民风很重的旅游景点。
先说一下泸沽湖,这边生活着走婚的摩梭人。就是家里以女性为主的社会。虽然已经2019年的,但是他们依旧保持了走婚的习俗,家庭单位依然以女性为主。
在这里,如果家里生了女儿,母亲是可以休息一个多星期的。要是生了个没用的儿子,那这个母亲只能休息两三天。
我听当地的人说,还有一些人是从远的地方过来的,有些身体不好的,在路上就病死了。然后,他们还会在死前敲下自己的牙齿,让其他的亲人帮他们带去大昭寺。这是多么深厚纯净的信仰。
最后说一下新疆的白哈巴村,这个村庄因为很偏僻,所以当地的人可以说很新疆,就是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的言行,都有着浓浓的新疆风。
❸ 求云南西双版纳旅游详细攻略
云南西双版纳旅游的详细攻略你可以在有关的旅游网站上去查询西双版纳的详细攻略。
❹ 缅甸钦族有哪些传统舞蹈
钦族人口约有46万人,多数人聚居在缅甸西部的山地钦山山脉。钦族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钦语支,是随藏缅语族南迁,较早进入缅甸的民族之一。几经辗转流徙,钦族于14—15世纪进入缅甸的西部山区,一部分迁到了印度阿萨姆地区。在钦邦南部的敏达镇区和马图比镇区一带,妇女有文面的习俗,图形因地区而异。钦族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姑娘对于来访的小伙子,用烟卷上的记号来含蓄地表达心意。
钦族的传统乐器是牛皮鼓、竹筒作琴筒的胡琴、葫芦唢呐和铜锣。钦族善于因时而异为歌谱配上词,并即席同台合唱。钦族的传统舞蹈很多,主要有:冰咏佩凯舞,表演此舞时,男女分开上场,分别表现舞蹈内容;松喜舞,表演此舞时,一男一女挽手而舞,节奏欢快,表达男女之间的情谊;蓝环舞,此舞由数十个或者更多的少女围圈而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沙兰舞,由治丧歌曲伴唱,表达哀思;达克难舞,此舞表现勇士尚武和好斗的精神,充满刀光剑影的战场情节;切弗洛舞,节奏欢快,在竹竿之间跨步摆身。
❺ 泰国舞蹈和中国的傣族舞是不是很像
不像,你这里说的也许是泰国民族舞,你看下介绍就知道不像在哪里了
泰国舞:
泰国传统舞蹈分古典舞和民族舞两种。
泰国的民族舞蹈十分丰富多彩,有表演结婚习俗的“婚礼舞”、妇女们下田插秧的“农民舞”、喜庆五谷丰登的“丰收舞”,以及“祝福舞”。祝福舞是一种群众性的舞蹈,一般在宴会及联欢后同来宾一起共同欢跳。表演时,男女配对表演,旋转挥动手臂,轻轻抬起脚步,舞姿轻盈。
泰国民族歌舞素以服装华贵、动作优雅、内涵丰富而脍炙人口。其中以玉指闪烁的“指甲舞”最有魅力;烛光流萤的“蜡烛舞”最有艺术;大众化的南旺舞最为普及。
泰国是多民族国家,境内泰、老挝、高棉、马来各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舞蹈丰富多采,主要有南旺舞及泰国北部、中部、东北部和南部的民间舞蹈。南旺舞即圈舞,是民间集体舞,原属泰国东北民间舞“笙”的一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全国广泛流行。泰国政府为繁荣民族文化,将“笙”的19种基本舞步归纳、提炼为10套南旺舞的基本动作,在全国推广。南旺舞舞姿端庄,步伐轻盈,手势优美。舞时男女成对,一步一趋,女子以面颊、上身、手臂向男子作情致委婉状,男子则以双臂拱护女子,在其周围环绕而舞。南旺舞的每套动作,各有相应的音乐和歌曲伴奏,较着名的歌曲有《好月光》、《嘿嘿哈》、《十二月月儿明》等等。南旺舞也是东南亚各国男女青年喜爱的交谊舞。
长甲舞、蜡烛舞、北方舞分布于北方清迈府一带。在古代,这些舞蹈属宫廷舞范畴,现已流行于民间,在节日礼佛时表演。该地区与缅甸毗邻,同一民族分居边境两侧,所以泰国北部民间舞蹈带有缅甸舞蹈的色彩和情调,如长甲舞的服装是黑红相间,十指套戴金色长甲,椎髻悬垂花蔓,与缅甸舞服饰相近。蜡烛舞表演者双手挂明烛而舞,身体弯扭蹲伏,手臂作方形屈伸,与缅甸舞相仿佛。泰国中部的兰达舞、特腾舞、竹竿舞,反映了该地区人民爽朗幽默的性格和质朴达观的风貌。兰达舞主要形式为男女边对唱边舞蹈。如《划船歌》的表演者,需一边对歌,一边做划桨撑蒿状的舞姿。特腾舞其名称取自该舞的鼓声,男舞者身背象脚鼓与女舞者对舞,由木琴、锣、钹、铃等打击乐器伴奏,情绪热烈欢快。竹竿舞将竹竿平放或呈井字形置于地面,由握竿人碰撞竹竿,表演者在竹竿间隙舞蹈,竹竿夹击的速度由缓到急,舞步由简到繁,情绪欢快活泼。特腾舞和竹竿舞是民间常见的娱乐形式。“笙”为泰国东北部着名民间舞蹈,共19种舞蹈语汇。“笙”原意为“跳”,是民间舞蹈的统称。它包括捕鱼舞、饭篮舞等。表现农民田头送饭、河塘网鱼,采撷野菜等农村生活情景。舞蹈开头是一段引子,由表演者随着象脚鼓、芦笙的伴奏边舞边唱,之后,男女结伴起舞,并随着小铙钹的节奏变化而改换动作。此舞节奏鲜明,舞步洒脱流畅,表演风趣滑稽。流行于泰国南部的诺拉舞是泰国舞蹈最古老的形式。广义是泛指泰南舞蹈,狭义是专指起源于南方的洛坤。诺拉舞舞姿婀娜妩媚,造型具有雕塑性,舞步细腻多变,富于韵律感,尤以手臂的千姿百态着称。泰国孔剧、洛坤剧的表演程式,都受到诺拉舞的影响。泰国南部地区还流行西维猜舞,虽经历代王朝更迭,此舞至今保留着马来舞蹈修长的舞姿造型和舒缓的踮脚舞步等固有的风格。
傣族舞蹈:
http://www.chinake.com/article/ke/1000/2008/200805111439279.html
http://ke..com/view/1223090.htm
❻ 除了打跳和竹竿舞,还有什么少数民族的舞蹈
民间舞,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民间舞蹈和人民的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它直接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表现着他们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风格特色的民间舞蹈。在欧洲芭蕾舞剧中的民间舞蹈,一般称作代表性舞蹈或性格舞蹈,它是经过舞蹈的专业加工,使其与芭蕾的风格相和谐、统一在一起。
木鼓舞
木鼓舞是谷江方白(苗语汉音,或译反排)苗族的祭祀性舞蹈。以木鼓为唯一的伴奏乐器,鼓手敲击,形成复杂多变的舞调。节奏为四、六拍。舞蹈动作为五种,一曰略吉笳,进三步,退三步,向左旋转,再回身;二曰略独南,进退均二步;三曰略独大,踏三岁,向左转身舞三步;四曰略高逃大,左舞两步,后舞两步,再任前走;五曰略高逃勒,正面舞两步,右侧舞三步,再向左转舞两步,回身舞而前行。以胯为支点,头、肩、手、腰、腿 、脚扭摆、甩动、踢蹬,转体自然,常以急速逆转形成强烈对比。木鼓舞的最大特色是狂,处处强调动作的粗犷奔放,洒脱豪迈,如狂飚林柿,飞瀑坠崖。木鼓舞所表现的是苗族祖先迁徙途中披荆斩棘,勇住直前的艰难历程与精神。舞者多为青年男女;围鼓而舞,且舞且旋。人多则内外数圈,女在内,男在外。且疲者可下场休憩,新来者可随时加入。
古瓢舞
“古瓢舞”是流行于丹寨县雅灰地区苗族村寨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古老、最原始的舞蹈。古瓢舞用古瓢琴伴奏而得名.古瓢琴用松木雕成,状似家用水瓢.琴的面板有四个音孔,一根音柱,音柱由板面直插入共鸣箱内.古瓢琴既是男青年们舞蹈时手上的道具,也是舞蹈中的唯一伴奏乐器.古瓢舞,一直是围着圆圈跳,由两个男子拉古瓢和四个以上的姑娘一起跳;更多的是人们围成两圈:年长的、小伙子们在外,手持瓢琴边拉边跳;姑娘在里,踏着“踩歌堂”的舞步,时而顺时针方向旋转,时而逆时针方向移动,两膝盖微带颤动。不论舞步怎样变化,姑娘的手始终是两肘弯曲架在胸腹前不停地上下左右移动。舞步的变化,是根据音乐的变化而变化,有二拍子、三拍子、五拍子、七拍子的,节奏是2/4、3/4的不规律组合。主要动作的名称有跳圆、格呆(踩步)、格吊(前后左右转)、格览(踩二胡路声调)、拚向(模仿鬼跳舞)等等。
踩鼓舞
“踩鼓舞”是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同时也是祭祀舞蹈。伴奏的乐器为铜鼓和木鼓。舞者一般围成圈,内圈女性,中心置一大鼓,由一至二人手持鼓棒击鼓,舞者面向圈内,随鼓点节奏,缓慢变换不同的舞步,双手自然摆动,闻鼓而舞。鼓点节奏多为4/4、3/4拍,显得欢快、轻松、活泼,表现了苗族人民节日祭祀祖先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板凳舞
“板凳舞”是苗族纯自娱性酒后热情奔放的、寓体育运动于舞蹈的形式之一。由一人或数人持板凳相击为鼓点,众人围于外而舞。鼓点多采用4/4、3/4拍节奏,众人时而聚拢,时而散开,且舞蹈动作较大,显得粗犷、豪放、激扬,表现了苗族人民豪放、热情好客的气质。
苗族芦笙舞
“芦笙舞”是黔东南苗族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普及的舞蹈,男女老少都会,并由此而形成苗族人民独特的生活美学观念。那些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被看作是智慧聪明的,反之则认为没有出息。
“芦笙舞”中较古老的形式,是舞者围成圆圈,有两名或两名以上的男舞者吹笙领舞,众舞者为女性,着盛装,舞蹈曲旋律随领舞者而舞。舞步为三步、五步或七步。舞场上,姑娘们头戴闪闪发光的银角,洁白的银花、身穿缀满银饰的盛装,随着舞曲的变换而整齐地内外翻动,给人一种庄重、整齐感。现代“芦笙舞”,则揉进了汉族的“秧歌舞”、“花灯舞”、“采茶舞”,苗族的“踩鼓舞”的技巧和动作,舞步灵活,舞姿清新欢快,表现了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中的内容以及豪迈淳朴的性格、健康向上的感情。
多耶舞
多耶是一种大型的歌场对唱舞蹈。侗语“多”有唱、舞等含意,“耶”是一领众和的歌曲。多耶是数十上百男女青年围在一个场中的对歌舞蹈。早在宋代,就曾有“辰、沅、靖州……。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前导之”的记载。这显然是对古代侗族人“多耶”反映,可见“多耶”已有近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多耶舞蹈程序是先由身着古装的寨老领着盛装的青年们入场后,顺绕三圈,又逆场绕三圈,自然是姑娘们手牵手围成一个内圆圈,罗汉们围成外圆圈,寨老坐在场中。有些地方手牵手,有些地方手攀肩。姑娘们在“扬史号”的领唱声中开始向右移动,每一节拍移动一步。唱实词时,双手有节奏地前后甩动,唱衬词时,双手和谐地向上举起;姑娘们唱时,罗汉们自由地陪着一同绕圈移动。姑娘们唱完时,由一罗汉头高呼“哟—”,众罗汉紧接“唉!”在“哟—唉”的呼声中手牵起手,有节奏地或甩或举向右移动,跟随着领唱者对答姑娘们唱的歌词中所提出的问题。
赐鱼舞
赐鱼舞是在“拾官人”活动中所跳的一种原始渔猎舞蹈。装扮原始人者手持一夹着腌鱼的木棍冲着看热闹的某一人跳着武术性的原始舞蹈。这人就必须走进场来与原始人同舞,双方舞到脚步、头姿、手势相合时,“原始人”夹的腌鱼正好落到对方口中为止。这时“原始人”又去夹鱼赐与另外的人。若双方步调不一致,一场赐鱼舞要很久才能结束,因此。很多侗寨绝大多数青年男子都会跳这种武术性的舞蹈。
狮子舞
是侗族人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舞蹈活动,主要分庆贺舞、戏狮舞和绿狮舞三种形式。庆贺舞是舞狮队在节庆之日舞着狮子挨门贺喜。狮子到达一家门前,主家用竹竿举着鞭炮鸣放迎接。狮子随即在门前跳着喜庆舞。主人赐红包钱,狮子以嘴含之.然后致谢。伏地叩拜,后退三步告辞。另去别家庆贺。红狮舞是一种场面较大的狮猴相戏舞蹈,因狮子模型的头部为红色而得名,由两个人分别舞狮头与狮身,模拟狮子翻滚跳跃等各种姿式和喜怒哀乐等各种神态。与狮子同舞喧闹还有许多演猴子者,他们跳来跳去地围着狮子嘻闹,有时狮子忽而恼怒,一口咬住一只小猴,大猴子急忙来救,紧紧拉住小猴尾巴,其余的猴子一个接一个地拖着前者的尾巴连成一长串没命地往后拖……。红狮舞场面热烈,富于生活气息。绿狮舞实质上是一种大规模的剧烈武术表演赛。因舞狮队所舞的狮子模型头部是绿色的而得名。绿头狮象征着雄性狮子。因雄狮好斗,所以表演时随时都有抢狮队来抢夺狮头。正因这样,一般武艺平常的舞狮队是不敢舞着绿色雄狮头出门表演的。绿狮在场中表演,其四方八面都有身强力壮扮演神兵天将者手持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摆开八卦阵式各自纷纷舞蹈,并随时准备应付突然袭击,保护雄狮,这种雄狮舞比赛今已少见有人表演。
龙灯舞
是正月举行的一种庆贺活动。舞龙身者脚步一致,手势谐调,与舞龙头者动作吻合,使所舞的龙跟着龙宝进行飞舞翻腾各种动作,到各家门前庆贺。
侗族芦笙舞
芦笙舞跟笙曲一样多已消失,现流传的主要分表演性舞蹈和赛场狂欢舞两类。表演舞蹈舞主要表现在脚步变化多样,在笙曲由一个音段转到另一个音段时,上身与头部和持笙的手及臂部随着一个右摆的舞姿变化。这种笙舞主要是笙队自己在舞笙吹奏或在进行曲中缓步入场的芦笙舞蹈。芦笙的狂欢舞蹈是在赛笙坪上举行的大型性芦笙舞蹈。这种芦笙舞蹈节奏强烈,动作迅猛,感情奔放,犹如雷鸣电闪、狂风卷刮,气氛如火,十分热烈。
长鼓舞
朝鲜族和苗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在敦煌北魏(公元386 ~534年)壁画中,已有类似长鼓的击鼓舞乐图。朝鲜族长鼓舞, 多为女子表演。舞蹈时由舞者将长鼓挎身前,左手拍鼓面,有手 持一细竹鼓鞭敲击鼓面,边击边舞,十分优美。中国湖南、广东、广西的苗族、瑶族也很喜欢长鼓舞。舞者一 般左手横握小长鼓中间,上下翻转舞动,右手随之拍击鼓面,也 有男舞者将大长鼓系在身前,双手边击鼓,边舞动。一般打法分 “文长鼓”、“武长鼓”两种,前者动作柔和;后者动作粗狙,多表现 劳动生活。
扇子舞
流行于朝鲜族民间的一种舞蹈。据说流传已近z千年,最初是单人或双人舞,后演变为群舞。以扇子为道具,主要动作有“活阳舞”和“西蜜舞”两种。舞者在节奏舒缓的乐曲的伴奏下,潮潮 起舞,用手中的扇子,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呈现出了浓郁的 民族特色。
扇子舞亦称“白鹏(xian)舞”,也是哈尼族的民间舞蹈,流 行于云南红河南岸哈尼族地区。相传与纪念当地人们认为象征 和平和自由的白鹏有关。系一神集体舞蹈,舞者身穿白衣,双手 持羽毛扇,舞时挥动扇子,模仿白鸭飞翔姿态,动作优美柔和,富 有地方和民族特色。
农乐舞
朝鲜族民间传统舞蹈。历史悠久,由狞猎胜利后的舞蹈演变 而来。农事开始或结束时多跳此舞。流行于延边地区。原来朝 鲜族农村申盛行农乐队,用小锣召集劳动,集合以后以农乐旗引 路,一路上吹吹打打,跳舞到地里,把旗插到地头,人们排成队型 从事劳动。劳动中有人领唱劳动号子,按节拍共同合作;休息时, 人们围成一圈,在锣和长鼓的伴奏下起舞。劳动后仍然跳舞回 村。舞时,舞者把长鼓悬在身前,左手持手鼓拍击鼓面,右手持棍 敲击,两手交错进行,边击边舞,变化多端。女子舞时,手持一把 小单鼓,舞姿欢腾优美,充满活力。男子舞时,头戴“象帽”,帽顶 安有长约3尺(最长的有丈余)的“象尾”纸条。转“象帽”是最精 彩的部分;一面击鼓,一面用力甩动头部,眼球滚动,优美动人, 使“象尾”绕身体旋转,舞姿健美,风格活泼,由慢转快,形成高 潮。伴奏乐器有长鼓、法鼓、小锣、大锣、琐呐、胡笛等,舞蹈动作 变换都由小锣指挥。
麦西莱甫
新疆各族人民能歌善舞,“麦西莱甫”是一种最有广泛群众 基础的维吾尔族歌舞。根据地城不同,“西莱甫”又分为许多种 类。以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一带的“多郎麦西莱甫”最负盛名。它 的音乐是“多郎木卡姆”,用多种传统民间乐器演奏,配有以情歌 和歌谣为内容的传统民歌。它的舞蹈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形 式。舞蹈反复五六轮后,即进入娱乐阶段,其内容有敬茶、对诗、 夺腰带、唱民歌、判官司等。“多郎麦西莱甫”的内容一般有六种: 即节日麦西莱甫,喜庆麦西莱甫,集体麦西莱甫,邀请麦西莱甫、 赔情麦西莱甫、和解麦西莱甫。从形式上看,有同行间轮流举行 的麦西莱甫,有郊游麦西莱甫,有少女、少妇之间的麦西莱甫,也 有同龄人之间冬季举行的麦西莱甫。
踢踏舞
藏族民间歌舞,最初为宫廷舞。跳舞时舞姿着意于脚,脚蹬 硬底皮鞋,手臂随脚步而动作,伴以弓腰、转身等,依音乐节奏踢 踏而舞,并以此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多以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配以民歌,歌词生动,曲调流畅,舞姿活 泼,节奏由慢而快,达到高潮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
阿西跳月
亦称“阿细跳月”或“跳月”,彝族阿细人、撤尼人的一种民间 舞蹈。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沪西等彝族地区。传说在很早以 前,阿细人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很大的山火,大火烧了九天 九夜。阿细人扑打了九天九夜,火仍未熄灭。地面被大火烧得滚 烫,扑火的人不断地换着脚,或单脚跳着继续扑打,终于把大火 扑灭了。为了欢庆胜利,大家弹起三弦,吹起笛子,模仿打火时的 样子,换着脚跳起舞来。这就是流传到今天的“阿细跳月”。“跳月”是汉族人给起的名字,阿细人口H“跳”。现已成为青年男女社 交、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每逢春节、火把节、国庆节的夜晚,青 年男女聚集在松林里或草坪上,男的弹起大小不同的三弦、月 琴,吹起竹笛,同女的共舞。姑娘们手牵手,拉成圆圈,左右摆动, 拍掌以为节奏,旋转而舞。主要动作是跳三步停两拍,向前抬脚, 同时拍手和原地跳转。舞蹈步伐刚健,节奏鲜明,踏脚击手,旋律 优美,整个舞蹈充满热情欢乐的气氛。
孔雀舞
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已有悠久的历史。流行于云南省傣 族地区。傣族人民把孔雀当做吉祥的象征,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 己美好的愿望。民间孔雀舞的表演形式比较简单,一般只由一人 或二人来跳,用象脚鼓、锌锣等伴奏。表演者化装为孔雀,舞蹈动 作多为孔雀动作的摹拟和美化,动作矫健,形象优美,感情细腻, 舞姿姻雅。解放后经过加工提高,服装也有改进,又增加许多新 的动作,通过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和手臂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 型,柔中带刚的动作韵律,小腿的敏捷运用,加上提气、收腹、挺 胸和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舞姿更为优美。
摆手舞
摆手舞据史书记载,最早源于商周时期巴人的军战舞。西汉时,巴人的这种军战舞成为汉宫廷舞乐,被称为巴谕舞。梁又复原称,后改为鞞舞。唐初,巴谕舞列为清高乐。从汉到唐宋,巴谕舞在民间经久不衰。摆手舞有大摆手、小摆手之分。小摆手舞每年岁正月举行一次,主要是表演农事、渔猎活动。大摆手每三年举行一次,内容在小摆手舞的基础上,再加上披西兰卡普表演的军战舞。跳摆手舞时,要吹大土号,唢呐、敲打锣、镲、鼓、燃放三眼炮和鞭炮。人们围成圆圈,男在外圈,女在内圈。除圆圈外,还有纵队、“人”字形队及各种图案队形。舞蹈人数不定,可自由出入。动作要求双手摆动不过肩,膝盖随之伸屈、颤动,手与脚呈顺边运动。舞姿朴实,音乐节奏明快。在跳摆手舞的同时,要唱摆手歌,其歌词有流传久远的固定歌词,也有少量即兴编唱的新歌词。人们且歌且舞,气氛热烈,具有浓厚的土家气息。
跳丧舞
土家人的祭祀性舞蹈。在老人去世后,鄂西土家人以跳丧、湘西土家人以打丧歌、跳牌来祭奠老人,其间所跳舞蹈,均为跳丧舞。跳丧舞以鄂西的跳丧舞最有特点。它通常为一人在灵前击鼓领唱,其余二人或四人成双成对边歌边舞,跳丧者多为男子。内容有表现历史、生产、爱情等,大都是即兴自编歌词演唱。动作多模拟飞禽走兽和人类的劳动、战争、常如燕儿衔泥,猛虎下山、美女梳头。头、手、肩、腰、胯、臂、脚齐动,还可以边跳边唱边饮。主要动作要求是八字步,绕手,哈腰、曲膝、摆胯。动作夸张、古朴粗犷,有阳刚之美,所塑造的形象生动逼真。跳丧舞唱腔时而高昂激越,时而低沉舒缓,但整个舞蹈音乐欢畅、无悲戚感。
花鼓子
喜庆场合和休闲时表演的一种庆祝和娱乐性舞蹈。无伴奏,不化妆,男女双双上场,手持手帕、小扇对舞而歌。内容主要是歌唱爱情,歌词可即兴演唱,也有传统的唱段如《十爱》《十想》、《探郎》、《正月里是新春》等。整个舞蹈舞姿轻盈,配合精彩的唱词,舞者用手作出各种滑稽的动作,气氛活跃而热烈。
八宝铜铃舞
流行于湘西的土家族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是土老司祭祀、祭奠亡灵、解钱时所跳。舞者着八幅罗裙,戴凤冠,右手持牛角号(或舞师刀),左手持铜铃,边舞边吹,边舞边唱,还不时与围观者对唱。八宝铜铃舞有两种:坐堂与行堂。坐堂时土老司坐在凳上用手来完成动作,动作较少。行堂则要求舞者不停地行走舞蹈,动作繁多。唱词多为固定的唱词,有喂马、逗马、上马、跨鞍、奔马、下马、跳水坑、跑马摇铃、过门坎、打神堂、莲花跳等程序。舞蹈粗犷古扑。亦称“打柴舞”,“打竹舞”。是黎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 于海南岛黎族地区。一般在“芋念芋”(黎族传统节日)、沃日(即 做佛)、劳动间歇或农闲的晚上举行。舞前,人们在庭院里,或在 晒谷场,或在平坦的坡地上,放置两根4米长的大竹竿作垫架, 间隔为2米半左右,其上横放4或5对3米半长的竹竿(或杆 子)作跳杠。舞时,垫架两边各蹲4或5人,各自双手握住竹竿 (或杆子)的末端,有节奏地在垫架上张合击打,敲打垫架和在头 顶上张开合击。使之发出响亮悦耳之声。舞者(单人或双人等) 趁各对竹竿(或杆子)敲打垫架或张开之瞬间,两脚不断替换,敏 捷地上跳下踏,前冲后跃,左转右躲,下蹲,在避过双竿(或双杆) 张合击打的各种险关,跳出各种优美动作。当一对舞者机警灵巧 地跳过各种险关时,拍击竹竿(或杆子)者齐呼“嘿!呵嘿!”如果 舞者跳不过各种险关,被竹竿(或杆子)挟住脚或颈部时,就会引 起众人哄堂大笑。张合击打和敲打垫架时,一般分为5轮,由慢 而,决,由低而高进行。
❼ 关于各民族的民风民俗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米装进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关门节
“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开门节
“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豪瓦萨”,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地区,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于中原佛教的解复。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在农历九月中)。 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表示解除“关门节”以来男女间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 献。祭把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苗族 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苗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传统地讲,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多数情况下,鬼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所变成的,常给人类带来灾难、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谓东方鬼、西方鬼、母猪鬼、吊死鬼、老虎鬼等,被称为恶鬼。而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常被认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风神、雷神、雨神、太阳神、月亮神等。对于善鬼、恶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对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较真诚,对恶鬼则须贿赂哄骗直至驱赶使之远离。 在许多地区,苗族还认为自然界存在许多精怪。比如牛在厩内以粪便盖身或在厩内打转、将粪踩成圆圈,猪吃猪仔或躺在食槽里,鸭吃鸭蛋,老虎进田,遇到两蛇交尾,母鸡发出公鸡的鸣叫等均属出现了相应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区,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土地菩萨苗语叫土地鬼,一般由几块石头垒成,土地屋多为木制或用三块石板搭成,极为简陋,设于寨旁路口处或大路边行人休息处。家神信仰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设立“家神”偶像。祭桥流行于黔东南大部分地区。龙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对象。 图腾崇拜方面。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另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中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其中,黔东南的吃牯脏至今盛行不衰,最为典型。吃牯脏亦称祭鼓节、鼓社节、鼓藏(牯脏)节,以宗族(鼓社)为单位,每七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寄居中在木鼓里,祭鼓就是敲击木鼓召唤祖先的灵魂来享用儿孙的供品。主祭者称为牯脏头,祭品牯脏牛是专门为此而饲养的。每届祭祀活动前后延续三年之久。 大多数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为人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药手段。 除了这些传统信仰之外,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深入我国内地传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区、贵州凯里、湖南沅陵等地区有一些苗族群众皈依了基督教,在滇东南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东北、黔西北一带的基督教信仰曾经势头强盛,影响极大。外国传教使团或者传教士们在苗族地区开设了许多的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甚至实施了一些经济发展项目,对于苗族社会的进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着名的牧师有安顺的党居仁、柏格理、张道慧、王树德等,前二者均殉职苗区.新中国建立之后,基督教、天主教的影响一度衰微,近年有一定的复苏的趋势。但是,现在基督教、天主教实行“三自”,与1950年以前的基督教信仰在社会组织、社会影响甚至信仰内容方面都有许多的不同。国外的苗族,在越南、老挝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苗族也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老挝、泰国的苗族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尽管如此,在他们的社会中,传统的祖先崇拜、灵魂观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绝大部分操本族语,通用汉语文。元明时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汉字白读”。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善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传统饮茶方式。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在元代以前全民信仰佛教密宗,受此影响白族地区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内地汉族和汉文化的影响而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新米节 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定制,发展成为节日。“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最佳。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传统的新米节多各家各户独自进行。节日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备好过节的酒肉佳肴。然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割回来的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其余的搓下谷粒,用铁锅微火焙干,舂出新米,做成米饭。接着举行家祭仪式:盛一碗新米饭,与各种菜肴一起摆于神台之上,请巫师念咒语,祭祀谷神,敬献祖先。仪式结束后,以巫师和老人为首,全家人喜尝新米。之后,主人才打开家门,把自家过节的消息告知邻里乡亲们。于是人们纷纷携带各种礼物前来祝贺。主人则杀鸡、宰猪,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欢歌笑语,同享丰收的喜悦。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一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❽ 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
各民族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互相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考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办跳马跳骆驼等竞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办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旺盛。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齐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竞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福,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竞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办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当,让妇女休憩,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劳。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予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奋。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蜜。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运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以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奠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非凡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务必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纵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开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收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积在一齐,由长辈年老者率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运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奋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齐,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民,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面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物色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办“打靶”竞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净、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❾ 泰国传统舞蹈是什麽舞
1、南旺舞
南旺舞即圈舞,是民间集体舞,原属泰国东北民间舞“笙”的一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全国广泛流行。南旺舞舞姿端庄,步伐轻盈,手势优美。舞时男女成对,一步一趋,女子以面颊、上身、手臂向男子作情致委婉状,男子则以双臂拱护女子,在其周围环绕而舞。
南旺舞的每套动作,各有相应的音乐和歌曲伴奏,较着名的歌曲有《好月光》、《嘿嘿哈》、《十二月月儿明》等等。南旺舞也是东南亚各国男女青年喜爱的交谊舞。
2、蜡烛舞表演者双手挂明烛而舞,身体弯扭蹲伏,手臂作方形屈伸,与缅甸舞相仿佛。
3、兰达舞主要形式为男女边对唱边舞蹈。如《划船歌》的表演者,需一边对歌,一边做划桨撑蒿状的舞姿。
4、特腾舞其名称取自该舞的鼓声,男舞者身背象脚鼓与女舞者对舞,由木琴、锣、钹、铃等打击乐器伴奏,情绪热烈欢快。
5、竹竿舞将竹竿平放或呈井字形置于地面,由握竿人碰撞竹竿,表演者在竹竿间隙舞蹈,竹竿夹击的速度由缓到急,舞步由简到繁,情绪欢快活泼。
6、“笙”为泰国东北部着名民间舞蹈,共19种舞蹈语汇。“笙”原意为“跳”,是民间舞蹈的统称。它包括捕鱼舞、饭篮舞等。表现农民田头送饭、河塘网鱼,采撷野菜等农村生活情景。
舞蹈开头是一段引子,由表演者随着象脚鼓、芦笙的伴奏边舞边唱,之后,男女结伴起舞,并随着小铙钹的节奏变化而改换动作。此舞节奏鲜明,舞步洒脱流畅,表演风趣滑稽。
7、诺拉舞是泰国舞蹈最古老的形式。广义是泛指泰南舞蹈,狭义是专指起源于南方的洛坤。诺拉舞舞姿婀娜妩媚,造型具有雕塑性,舞步细腻多变,富于韵律感,尤以手臂的千姿百态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