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傣族的舞蹈介绍
傣族舞舞蹈分类
傣族是一个有古者文化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类。
1.自娱性的节目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
“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嘎光”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西双版纳称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摆”、“宁摆”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个县市,是在年节喜庆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跳的自娱性舞蹈。嘎光以象脚鼓、镲等民族打击乐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参加舞蹈,并且带领众人围圈而舞。过去跳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现已发展了很多统一动作和套路,动作与套路的名称各地也不尽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节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还有两名中老年妇女抬大铓跳的“嘎铓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温”(软舞)等等。
象脚鼓舞是自娱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脚鼓是根据鼓的形状而取的名称,傣族一般统称“嘎光”,但对长、中、小三种象脚鼓又各有名称。这种舞蹈以击象脚鼓舞蹈为主,用铓、镲伴奏,也可鼓、镲对舞。
长象脚鼓的鼓身长为一米八至二米,傣语称“嘎光绕”,各地均有,但以瑞丽县的最具代表性。长象脚鼓多用于伴奏,可以打出丰富多变的鼓点,并有一些鼓语,如“约笔洛,约笔洛,约必约哩哩”(意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边击边独舞,在展现击鼓技艺的同时,以长鼓尾的大幅度地转动摆动形成优美的舞姿。
中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一米多,这种舞蹈流行整个傣族地区,尤以德宏地区的潞西、盈江、梁河等县和保山、临沧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脚鼓舞在镕宏傣语称为“嘎光”,也有称为“嘎光武杰”或“嘎光黑拉”的。跳时一般是背鼓顺圆圈而舞,可二人对舞,也可与击镲者对舞。在德宏芒市,过去有赛鼓的活动,以击鼓声的长短、音色的优劣、鼓尾甩动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为评比标准,胜者在鼓上挂银牌。
小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六十厘米左右,流行于景洪、勐海、勐腊等县,西双版纳傣语为“凡光托”。因鼓小轻便,可灵活舞动,因此这种舞蹈以竞技为主,一般是双人对舞,四人或集体也可。舞时有击鼓追斗、退让躲避、踢腿斗脚等动作,以能把对方头上的“包头”摘下为胜。
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于德宏地区的芒市、盈江、瑞丽等县。“喊半光”为德宏傣语,“喊”意为“唱”或是“歌”,“半”意为“跟着我”或“围绕着”,“光”即“鼓”;直译为“跟鼓唱的歌”。跳时人数不限,动作随意。
耶拉晖是流行于西双版纳地区的自娱性歌舞,过去只在泼水节时由男性跳,现已成为男女老少皆可参加的集体歌舞形式。这种歌舞动作简单,舞时可自由发挥;但曲调固定,只要有人即兴填词并带头唱,众人即可合唱。由于在唱句的尾声时齐呼“耶拉辉,水一,水一。”所以这种歌舞就叫做“耶拉晖”了。
2.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及景谷、孟连、耿马等县都有流传。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时,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样,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艺特长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独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丽县的艺人,他们以模拟孔雀走路、飞跑、吃水、抖翅、飞翔、开屏等动作,形成丰富的舞步;瑞丽县半职业艺人较多,如瑞板、贺费、毛相、约相、旺拉等人,他们在表演上各有创新,以各自的流派风格而闻名全省。双人孔雀舞也称“凡南诺”,最具代表性的双人孔雀舞流传在景洪县。“南”意为“高贵的女性”,“诺”意为“雀”或“鸟”;“凡南诺”可译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现雌雄两只孔雀的飞翔、相对而舞的情景。潞西县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与魔鬼”的三人舞,后演变为独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华丽,开合自如,吸引着广大观众。景谷县的孔雀舞属歌舞剧表演,边舞边唱,舞蹈步伐较简单,以走步和碎步为主,表演的是佛经故事“召贺罕打孔雀”。
3.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杂居区流传着几个。
元阳县的傣族村寨流传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动时,以鼓为伴奏,师娘在祭台上边唱边舞,群众在台下自由舞动,动作较简单。
石屏县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龙舞”),是在祭龙树的活动中进行。舞时男巫手持带环的铁圈,女巫手持着羊皮单面鼓,由他们带头起舞,村民们合着节奏参与舞蹈。时而全体围成圈,时而二人对跳,没有固定形式和队形,舞者随心所欲地变换位置,只求情绪高昂,庄重热烈。舞蹈动作简单,步幅小,双膝随步伐做小幅度的韧性颤动,双手上绕半圆,在左右腰侧打鼓与摇环。
新平县还有送葬时跳的“狮子舞”,跳时用唢呐和锣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围棺而舞、棺前开路等。该舞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与汉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汉、彝族舞蹈音乐的明显痕迹。
有些祭祀舞蹈如过去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明代《百夷传》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则妇人祝于尸前,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数百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尸;妇人群聚,击碓杆为戏,数日后而葬。”祭祀舞蹈场面,现也只在新平县的傣族居住区还可见到:在吊丧的第二天,必须请吹鼓班子为死者跳舞(即跳狮子舞);妇女结伙与男人打闹。说明明朝时存在的丧葬活动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过简化了。
傣族另有一类武术性舞蹈,产生的年代也很久远。傣族经历过封建领主制社会。傣族成年男性,平时是农奴,战时是士兵,必须学会一些舞弄刀、枪、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备用于防身和参加战争。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以此表现自己的勇敢与机敏。但如今他们习练的刀枪棍拳,已融进了向其他民族学习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缅拳、泰国拳等不同风格流派,表演时还用鼓等进行伴奏,发展成为舞蹈化的武术了。
傣族人自己解释,“傣”有两种含义:一是英雄勤劳的意思;一是酷爱自由的人,含有和平的意思。傣族也自称为“鲁傣鲁喃”的,意为“傣家的儿子,水的儿子”。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滨水而居,爱水、祈水,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傣族的神话里,造物主英叭原来就是天空中的水气;而人则是用水伴和泥土捏塑而成;傣族的祖先诞生于水塘。在有关“泼水节”的各种传说中,尽管人物不同,但他们用水来制服火,用水来洗净血污,用水来祈福等内容是相同的。
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这是大家公认的;“水一样的民族”是对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们礼貌温和,外柔内刚,智慧聪明又幽默谈谐的性格像水一样,有时似涓涓的细流,温柔而细腻;有时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这种丰富多采的民族性格。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阿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骄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 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贰’ 傣族语小男孩和小女孩怎么叫
傣语“小卜哨”的意思是“小女孩”,“小卜冒”的意思是“小男孩”
你也真能想点子折磨人,傣语本来就是象形文字,网络知道又不能贴图,我也不知道傣语输入法哪有,就算有也不知道能不能打上来,能打上来我也不会写,还要写出来....
‘叁’ 傣家晨曲读后感
傣家晨曲读后感
在作者的记忆中,美丽小溪中潺潺的流水,婀娜多姿的柳枝随风飘动,水面上那粼粼的波纹,鸟鸣、流水那清脆悦耳的声音,家乡那矮小潮湿的房屋,父亲那宽敞明亮的书房。家乡的每一处景色、每一个地方,都会勾起作者对家乡浓烈的思念之情。
从文中我可以感受到,作者非常爱自己的家乡。他把家乡的每一处景色都描绘的多姿多彩、淋漓尽致。每一个细节,都记忆得是那么清晰。我认为,作者善于认 真、细致地观察生活,文章写得条理清晰。看着作者的文章,我仿佛跟随着他,走进了那个美丽的地方环游了一趟一样。因为,我所看到的每一个细节,都带着作者 对家乡浓厚的热爱之情。受作者的感染,我似乎也爱上了那个美丽的小村庄。
啊,这一股袅袅轻烟,为什么缭绕在竹楼周围不消不散?哦,那是已经起身的傣家人的炊烟,他们在火塘中点燃了早炊的松柴。
‘肆’ 小乘佛教对傣族的影响
楼主,傣族是我们中华民族大花园里一朵亮丽的奇葩。。佛教传入我国,不仅对我们汉族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与儒。道相辅相成。。可谓是组成我们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对傣族影响(图片就不传了)
在云南西双版纳、德宏及其它傣族聚居区域,凡是有傣族村寨的地方,就有佛寺,那里也就有壁画。傣族佛寺壁画犹如万花丛中一枝独特芳香的亚热带之花,在我国壁画艺术中也是一份珍贵的遗产。三百多年前的一位傣族枯巴勐,在他的《论傣族诗歌》里对佛教进入西双版纳曾有一段描述:“……我仿佛隐隐约约听到缅寺传来的佛爷念经声:‘喃莫达沙,帕告哇多。’这种告诫,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已经在这块土地上响了五百七十八年了。”
傣族统治者利用佛教统治傣族人民思想,建立了近八百年的封建领主政权。但在长年的岁月中,佛教思想也逐渐浸渍了傣族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从傣族民间文学、诗歌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和傣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相互关系。傣族人民用自己的思想和愿望,充实、改造了小乘佛教的思想内容,使之本土化,傣族化。傣族壁画即在这种土壤中产生。
《诱惑释迦牟尼》图,是《释迦牟尼生平》图的局部,画中表现释迦牟尼悟道前在宫廷内,正面端坐,扬左手似挥去心中烦恼,面部表情作冥思苦想状,右侧三个美女以各不相同的形态舞蹈着。对傣族舞蹈有过感受的观者,一眼就可以辨别出这是典型的傣族民间舞姿,三个舞女丝毫没有佛经故事所叙述的诱惑意味,吸引观者的正是极富于傣族舞蹈的节奏感和傣族少女优美、生动的舞蹈造型;她们表现了青春生命的颤动以及水一般的柔情。
《节日乐舞》则是真实地反映了傣族人民娱乐的情景。民俗乐舞之所以在傣族佛寺壁画里大量地渲染表现,这与傣族全民信仰佛教,节庆活动都和佛教内容紧密相关.寺庙佛塔是傣族“赶摆”等传统文化娱乐、佛事集会的场所,因此,民俗乐舞出现在佛教壁画里,成为内容的情节组成部分,显得十分自然。画里人物熙熙攘攘,使人感兴趣的不仅有演奏、舞蹈,人们互相传递的神态,还有头上十数种发式,包头的样式的描绘.这些样式至今在傣族地区还可寻见。例如男子的结发包头巾,在西双版纳只有极少数的傣族老大爷还遗留着。这种和傣族妇女同样的结发包头巾的古老风俗。在壁画中的表现,使我们倍有亲切之感。在观赏傣族壁画的同时,也深切地体验了深厚、神秘的傣族人民古老生活情趣。
佛教对傣族文化的影响有很多很多,上面只从壁画艺术上片面介绍了部分影响。。推荐楼主一部书《贝叶上的傣族文明——云南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教社会研究》
希望能帮助楼主
‘伍’ 傣族的舞蹈,三个女孩子拿一根竹竿,好像在某次全国的舞蹈比赛上跳过的,请问叫什么
《邵多丽》
是很好看哦,眼光不错..
曼妙的舞姿、优美的旋律,把观众带进了傣族神秘的文化当中。三位轻盈美丽的傣家少女沐浴在春的怀抱中尽情俏皮玩耍,温柔的三月春风,淅沥的小雨唤醒了傣家的小妹,竹竿、斗笠、鲜花,伴着阿妹的吟唱,去追逐春天的梦……
“邵多丽”是傣族年轻姑娘的通称(年满18岁而未婚)。柔软的身体彰显生命的活力,三种颜色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性格。红衣女孩温柔如水;戴斗笠的女孩性感妩媚;而拿竹竿的女孩则豪爽泼辣。三人的结合,摆脱了审美的单一性,给观众不同的享受。
《邵多丽》在舞蹈技术上难度不大,但它赋予了傣族舞以时代感。在音乐节奏上打破传统,加入快板,动感而明快;又巧妙地运用了斗笠、竹竿作为道具,增强了舞蹈的可看性;更值得一提的是打破了傣族舞群舞或独舞的传统,编排上第一次采用三人舞的形式,让人眼前一亮。
总而言之,《邵多丽》把傣族姑娘天生的黏劲、含蓄、灵巧都表现出来,怎么赞誉都不嫌过分。
还有个图哦.
‘陆’ 请问傣家竹楼是什么样的,要图片。
傣家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窗。若屋檐稍高则两侧开有小窗,后面开一门。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易腐,每年雨季后须加以修补。
傣家竹楼分为管家竹楼和百姓竹楼。
一、官家竹楼
百姓竹楼与官家竹楼相同,只是较为狭小,屋顶用茅草覆盖,木柱不准用石墩柱脚,也不准用横梁穿柱,不准雕刻花纹。
‘柒’ 西双版纳傣族男女称呼
西双版纳傣族男女称呼为:男孩被称为毛哆哩,女孩被称为少哆哩。年长的男人称为老波桃,年长的女人称为老篾桃。
(7)傣家小美女图扩展阅读:
傣族男女服饰:
女性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妇女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她们的服装以黑色、红色基调为主,贴身的短褂长及上腰部,领口用细银泡拼成上下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装饰长达五、六米的绣花腰带,头戴尖顶“鸡枞”斗笠帽,帽沿上翘。
“花腰傣”独具魅力的头饰、服饰,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着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征,证明了两者之间的一脉相承 [1] 。
男性
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条腿需两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
网络-傣族
‘捌’ 傣族的女孩子和男孩子怎么称呼
傣族中称小女孩为“小卜哨”;称小男孩为“小卜冒”。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卜冒(小伙)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如果情投意合,两人就相约到凤尾竹下荔枝丛中,姑娘解下腰间的秧篾饭,掀开青翠的芭蕉叶,只见喷香的糯米饭用鲜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黄一半鲜红,以芭蕉叶相隔一层又一层盛满猪脊肉、油炸干黄鳝、腌鸭蛋等美食。两人一起吃着,说着情话。吃完秧蔑饭,提亲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8)傣家小美女图扩展阅读:
一、傣族女性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妇女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
她们的服装以黑色、红色基调为主,贴身的短褂长及上腰部,领口用细银泡拼成上下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装饰长达五、六米的绣花腰带,头戴尖顶“鸡枞”斗笠帽,帽沿上翘。
“花腰傣”独具魅力的头饰、服饰,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着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征,证明了两者之间的一脉相承。
二、傣族男性
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条腿需两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
‘玖’ 鞠婧祎穿傣族服饰秀锁骨,发动态图力证自己没P图,究竟有多美
鞠婧祎登上热门搜索,照片是一组旅游照片,但名人旅行与众不同。他们将带来摄影团队和造型师,因此整个造型的效果可媲美时尚大片。鞠婧祎这次没有选择喜欢的粉红色,而是选择了一组绿色的傣族服饰。傣族服装风格相对时尚,去西双版纳的必要项目是穿傣族服装来拍摄大片,甚至有专业的摄影团队来跟进。鞠婧祎这款绿色和黄色傣族连衣裙非常夏天,最简单的素馨花已经很受欢迎。
娱乐业最成功的整形手术可能是鞠婧祎。从不出名的那一刻起,真的很难相信您是同一个人。每个人最奇怪的事情可能是她去哪里修理了,除了鼻子,这很自然。但是这个姐姐坚持说她没有整容手术,她担心这是要哄骗那些家里没有互联网的人除了面部特征,这个姐姐也没有错过任何填充,即使发际线是在同一时间完成的。可以看出,为了使自己美丽,她不仅愿意花钱,而且还忍受残酷。整容手术后的几天里,有伤口,而且头发移植花费了很长时间。许多人质疑鞠婧祎实况图片是P,总统只能说一个人给所有人的印象是谎言,那么她的所作所为当然会受到质疑,不容置疑。因此做一个真诚的人会使生活更轻松,并且有一天会有如此多的谎言被暴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