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一数学题
设原来的速度为X千米/小时
得7X=4(X+30)+30
7X=4X+120+30
3X=150
X=50
S=(50+30)×4=320千米
⑵ 为什么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四大美女
因为这是四个典故延伸而来,分别指“西施浣纱”,“昭君出塞”,“貂蝉拜月”,“贵妃醉酒”,成为民间传颂奇谈,所以特意用这几个词来分别形容四大美女。首先“西施浣纱”讲的是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一次在河边浣纱时,由于过分美丽,其倒影在河面上,将河里的鱼儿都惊呆了,连游泳都不会了,呆呆的看西施的美貌,一直在往下掉都不自觉。因此,便有了这“沉鱼”之说。
“贵妃醉酒”的“羞花”之称是源于杨玉环刚到皇宫不久,和宫女们一同赏花时,不小心碰到了含羞草。这含羞草一碰便会自动卷缩起来,于是这些宫女们像是找到了共同话题一样,说杨玉环的美貌让花草都自愧不如,羞得赶紧躲起来。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到了唐玄宗耳朵里,这便封了贵妃,这“羞花”之称也一直传到今天。
⑶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谁即美又聪明
说句不好听的,四大美女都只是政客斗争的棋子,政治之中她们没有真正的聪明。
我感觉西施是最被动的,只是他人手中害人 的毒药。
貂蝉相对好些,至少得到了自我与使命的局部统一。
贵妃甚至没有自己的立场,只醉心于小我之中。
昭君虽有人气,但与聪明智慧无关。
女人很难在政治中把握全局,牵动全局,能做到四大美女这样也算是今生无憾,毕竟在历史上留下名字,没有庸碌市井,默默无闻,但是不代表她们任何一个可以用聪明来形容,高尚的气节、悲剧的结果虽让人给予目光,但是作为平衡,她们也获得了最多的回报。
美丽而言,四人各有特色,昭君英气,西施忧郁,貂蝉诱惑,贵妃华贵。
当然也各自有缺点,什么斜肩小耳大脚狐臭。。。。诶,离谱啊
⑷ 四大美女的排序
相比而得出的结果,四大美女的排列顺序应该是:杨贵妃、王昭君、西施、貂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这是形容古代四大美女的一句话。不过,从中也无法看出到底哪位美女最有姿色,似乎是并驾齐驱。但若换做现代的观念和审美观点,还是能分出高低的。
沉鱼——西施
西施恐怕是个杜撰出来的人物。因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吴太伯世家和越王勾践世家中并没有关于西施的任何记载。只是在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中有简单的描述:西施乃是泞萝山下采薪者之女。与郑旦(另一位送给夫差的美女)相与浣纱于江,红颜花貌,交相映发,不啻如并蒂之芙蓉。又说夫差见到以后:以为神仙之下降也,魂魄具醉。
其实这些词语并未让人对西施的美貌由什么深刻地体会,反而是民间的传说更为精彩:西施在江边浣纱,鱼儿看到了她的容颜都惊呆了,忘记了游泳以至沉到了水底。看来,西施的美貌其实仅仅是人们所杜撰出来的,就像传说中西施最后被范蠡带走一样。其实西施最后是被越王勾践带回越国,不过由于姿色祸人,被越夫人“以石沉入江中”了。
评论:想必西施还是有过人的姿色,不过并不见得有多么的倾国倾城。中国之大,美女之多自是不用说,西施充其量也只是在当时吴越境内的美女而已。而且传说西施的体质很弱,自小就有心口疼的毛病(大概就是先天性心脏病)。每每心口疼的时候便抚胸皱眉,于是才有东施效颦的故事。既然有先天性的疾病,那么发育就不会太好,健康的形象自是没有,身高估计也是一般,无非是属于林黛玉式的病美人之列。
落雁——王昭君
传说王昭君出塞之时,胡地的大雁在天空中看到了王昭君的容颜以后,都忘记了舞动翅膀飞翔,以至于从天空中坠落下来。
当然这肯定是杜撰的了,不过王昭君的美貌可见一斑。
王昭君是汉成帝的妃子,不过却未尝雨露。野史中说,宫中的画工乃是贪财勒索之人,王昭君由于没有给此君“行贿”,所以在画工呈现给皇帝的妃子们的肖像中,王昭君被画得很普通,所以才未见龙颜。不过,这终归是野史。试想,如果王昭君真的有绝色之美的话,画工即便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犯下如此忤逆之罪吧。
不过,王昭君也应该是有些姿色的,因为毕竟也是三千佳丽中的一员。按当时的人口计算,也属于千里挑一的美女了。但是即便如此,昭君生活在塞外,在冰天雪地之中,狂沙烈日之下的条件,皮肤自是不能算好了。在现代看来,没有若凝脂般的肌肤,美丽是要打很大的折扣的。
闭月——貂蝉
如同西施一样,貂蝉也是史无记载之人。但是却因为一部《三国演义》而常驻人们的心头。
其实在罗贯中的笔下,对于貂蝉的美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描写。只是说董卓与吕布见了貂蝉以后如何神魂颠倒。董卓只是一介匹夫,而那吕布可是风流倜傥,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连这等人物都会为了貂蝉而杀掉董卓,可见这貂蝉的美貌是如何诱人了。
但关于貂蝉的美貌,可推敲之处也颇多。首先,这等美女竟然只是司徒王允府中的一个歌伎。古语说“秀色可餐”,若貂蝉真的美仑美奂,这王允岂不早就垂涎?其次,董卓原本是凉州刺史,那是塞外之地。吕布也是跟随丁原入关。可想在塞外之地,美女终是不多,故而见了中原的美女才会如此疑为天仙吧。
评论:估计貂蝉作为一名歌伎,体型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容貌也应不会太差,不过也达不到艳若桃花的地步。吸引人的恐怕就是歌喉与舞姿。
羞花——杨贵妃
相比那三位美女而言,杨贵妃应该是最美丽的。
在唐玄宗时,可谓是盛唐时期。疆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这等环境下所挑选的嫔妃自是不用说了。而在这三宫佳丽之中,竟没有唐玄宗入眼的。而使这位皇帝垂涎的女人竟是儿子的妃子。为了这个美人,唐玄宗可以夺儿子的女人,这可是大悖伦理的事情。这等丑闻唐玄宗都不可不顾,可以想象杨玉环的姿色是何等的诱人了。
在唐代诗人对杨贵妃美色的描述中,最广为传颂的当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了。诗中写到:“回眸一笑百媚生,三宫粉黛无颜色。”又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这固然是有夸大之嫌,但是能让这些自视清高的诗人有这等赞誉之词,可见杨贵妃的美貌是众所公认的了。
至于说到杨贵妃的身材,自然会有人说过于丰腴。不过对于美的标准,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标准,在唐时,既是以丰腴为美,也怪不得杨贵妃了。再说,即便是如今,喜欢丰腴的体型与喜欢苗条的体型的人也是各自参半,所以关于杨贵妃的身材恐怕也算不是是缺点了。
相比而得出的结果,四大美女的排列顺序应该是:杨贵妃、王昭君、西施、貂蝉。
⑸ 形容古代四大美女的成语有哪些
1、沉鱼落雁 释义: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2、粉妆玉琢 释义:形容女子妆饰的漂亮或小孩长得白净。
3、国色天香 释义: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4、 红飞翠舞 释义:形容妇女们穿着各种颜色的漂亮衣服,尽兴嬉戏
5、美如冠玉 释义:本喻汉陈平仪容美好,后用以喻男性的美貌。
⑹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形容其美的两句话是什么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有西施,貂蝉,王昭君还有杨玉环,这是最出名的四大美人,形容他们的话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用这两个词来形容他们的美貌。
⑺ 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详细)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传统上指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
西施, 春秋时期
王昭君, 西汉
貂蝉, 三国 (可能并非真人,三国演义中人物)
杨贵妃,唐朝
四大美女的故事
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来自四位美女的典故。花,自古都是古代人们心中美丽的代名词,比花美,比月美,可见其美貌非凡;鱼游水中,雁翔天上,为美人所打动,可见其美貌过人。古人本来用这四个修辞来形容四大美女,后来更广泛的用于形容人的美貌。
沉鱼
传说西施在古越国浦阳江边浣纱,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的容貌,都惊艳得沉入江底。
落雁
传说“昭君出塞”时,王昭君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的掉落在地。因而“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闭月
传说貂蝉在花园中拜月时,有云彩遮住月光,被王允看到。此后王允就对人说貂禅比月亮还漂亮,称为“闭月”。
羞花
传说杨贵妃在花园中赏花时悲叹自己的命运,用手抚花,也许是含羞草,也许是别的原因,花瓣收缩,花叶垂下。被宫女看见,就说杨贵妃与花儿比美,花儿都羞得低下了头。
注释
“沉鱼落雁”是个成语,通常认为出自《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说动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也有人认为唐代宋之问歌咏西施的《浣纱篇》:“鸟惊入松萝,鱼畏沈荷花。”是这个成语的出处,故认为沉鱼代表西施。
详细解说:
1.西施
生平
春秋末期的浙江一带人氏,本名施夷光,又称西子。
浙江苎萝山下有两个村子,分为东西两村。村中的人大多数姓施,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大家称其西施。 西施经常与伙伴们在江边浣纱。当时的越王勾践为了去吴王夫差报复,便想献上美女郑旦等人迷惑夫差,其中就有西施。
许多百姓为了一睹西施的美貌,都涌到郊外的驿馆去迎候,以致路上塞满了人群。当时有一传闻,说负责招聘西施的越国大夫范蠡传令下去:要看美人的人,必须先交一文钱。于是在驿馆中设了一个钱柜收钱,那钱柜竟然顷刻而满。驿馆停留了三日,所得金钱无数,全部运回了越国以资助国家财政。
越王勾践命乐师教西施歌舞仪态,过了三年,让范蠡带着西施进献给吴王。范大夫见到吴王,跪拜着说: “东海贼臣勾践,感大王之恩德,遍搜境内,得善歌舞者,以供洒扫之役。” 可是伍子胥进言: “臣闻: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国之物也,王不可受。”
吴王不听其劝谏,马上把西施收了下来,并在姑苏台建造春宵宫,在灵岩山上建造馆娃宫,还修筑大水池,以供西施嬉戏游玩。夫差对西施宠爱至极,出入都是效仿王妃的派头和排场,夫差自从有了西施以后,就不再理会朝政,使勾践有足够的时间修养生息,消灭吴国。
西施的结局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吴灭了以后,勾践夫人见到西施貌美,怕勾践看上她,且吴人认为会西施是使得国破家亡的妖孽,于是就将她放进皮袋之中沉于江底。后来在江中发现了一些蛤蜊,人家说那是西施的舌头,故此使得蛤蜊也有西施舌之称。
另一种说法是,西施与范蠡相恋,当吴国灭亡之后,范蠡不要越王的封赏,趁着夜色携西施悄然离去。从此避世太湖,逍遥余生。
至今,在浙江绍兴市诸暨市(旧称暨阳县),仍然有西施殿,越国古都城门等遗迹。
西湖亦称为西子湖。因北宋诗人苏东坡曾作七言绝句咏西湖:
水光潋艳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相关成语
沉鱼落雁
一种流行的错误认为所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指的就是西施。传说她在古越国浦阳江边浣纱,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的容貌,都惊艳得沉入江底。
事实上,“沉鱼落雁”是个成语,通常认为出自《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说动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
也有人认为唐代宋之问歌咏西施的《浣纱篇》:“鸟惊入松萝,鱼畏沈荷花。”是这个成语的出处,故认为沉鱼代表西施。
东施效颦
亦作东家效颦、丑女效颦。
西施因患心病而捧心皱眉,同里丑女东施看见觉得十分美丽,于是摹仿西施捧心皱眉,然却更见其丑,结果同里的人纷纷走避或闭门不出。典出《庄子˙天运》后世比喻不衡量本身的条件,而盲目胡乱的模仿他人,以致收到反效果。
《红楼梦˙第三十回》:宝玉心中想道: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叹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奇,且更可厌了!
2.王昭君
名嫱,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
生平
王昭君之墓“青冢”王昭君于汉元帝时期被选入宫为宫女。虽然其相貌出众,但因品格高尚,不似他人用各种手段以谋求皇帝的宠爱,于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请求嫁于匈奴,被汉帝封为永安公主。后呼韩邪单于封其“宁胡阏氏”。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育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右日逐王。呼韩邪死后,王昭君再嫁复株累若鞮单于,育有二女,长女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王昭君死后,葬于“青冢”(现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
相关文学作品
“昭君出塞”,为汉与匈奴之间结束战争,对加强彼此的友好关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昭君的题材成为古往今来许多文学作品的素材:
唐朝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唐朝白居易《王昭君二首》
宋朝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卷五十九《昭君怨》
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
曹禺的剧本《王昭君》
翦伯赞的长诗《游昭君墓》
相关记载
《后汉书》关于昭君的记载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沉鱼落雁”的典故
传说“昭君出塞”时,王昭君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的掉落在地。因而“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3.貂蝉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之一,正史中没有发现关于貂蝉的记载,只是说吕布和董卓的侍婢私通而已。
《三国志.吕布传》提及“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侍婢并未明示貂蝉之名。在《三国演义》中是司徒王允的义女,长得美貌动人,方十五年华,知悉王允对于董卓的乱政深感无助,于是便献出自己来对付乱臣贼子。貂蝉后来挑动董卓的义子吕布刺杀了董卓,自此之后貂蝉便在《三国演义》中销声匿迹了。
有些稗官野史中称貂蝉乃关羽之妾,民间的大戏剧本对于貂蝉以后的故事作出了一点延伸,在关羽月下释貂蝉中,貂蝉就被关羽释放最后不知所踪。而在关羽蒙面斩貂蝉就借姜太公蒙面斩妲己为蓝本并道出红颜祸水,关羽害怕其倾国倾城之貌会为天下带来大乱。
值得一提的是,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另三位是西施、王昭君、杨玉环)中唯一虚构的,这体现出《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学者周士琦发现,唐代开元年间有一本占星学书籍《开元占经》卷三十三中曾提到史书《汉书通志》中的“刁蝉”记载。《汉书通志》记载:“曹操未得志,先诱董卓,进刁蝉以惑其君。”然《汉书通志》一书今已佚。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姓任,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15岁被选入宫中,掌管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又考证: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 演义中貂蝉白门楼后不知所踪,作者交代不明,成为《三国演义》中一大疑案。作者文笔严谨,不太可能出如此重要的人物结局未曾交代。据本人参考史料研究,之所以没有交代结局是因为有难言之隐,而似乎作者有意在隐瞒。而后以赤兔马的身份代写了貂婵最后的结局。
4.杨玉环
名玉环,又名“太真”。是唐玄宗之宠妃,身材丰满。
生平
杨玉环出生于满州永乐(今山西永济),祖籍弘农华阴,父亲是蜀州的司户杨玄琰。她十六岁时(开元二十三年)嫁给玄宗之子寿王李瑁(武惠妃子)。后来,宦官高力士有一次把杨玉环带入温泉宫,碰见了玄宗,玄宗对她一见钟情。但因属岳媳关系,故玄宗先安排她出家为道姑,改名太真,在太真宫修行。直到五年之后的天宝年(公元745年),才让她还俗,并册封为贵妃。此时杨玉环27岁,而唐玄宗已61岁了。白居易形容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杨贵妃备受宠幸,其家族因此繁盛,很多人都获授官制或赏赐:其大姐封为韩国(古代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其堂兄杨国忠好赌,但也封官入朝、把持朝政。唐玄宗此后愈加沉溺于酒色,政治上更加腐败。杨氏家族的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使朝野均对他们充满了巨大的怨恨。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重臣安禄山以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时,将士一致要求处死杨贵妃和杨国忠。唐玄宗言国忠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杨玉环,无奈六军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之难慰军心难振士气,因此唐玄宗为了国家社稷,不得已赐死杨贵妃。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自缢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38岁,而杨国忠则死于乱兵刀刃之下。
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尸体,但未寻得。另有传说她当时曾被解救,后来到了日本度过余生,在日本山口县也流传这样的说法。
影响
杨贵妃的故事是古往今来许多文学作品的素材:
诗歌:
李白七言乐府〈清平调〉
郑畋七言绝句〈马嵬坡〉
白居易长诗〈长恨歌〉
戏剧:
元朝 白朴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明朝 《磨尘鉴》
明朝 吴世美 《惊鸿记》
明朝 屠隆隆 《彩毫记》
清朝 洪升 《长生殿》
《贵妃醉酒》
《太真外传》
陈鸿 《马嵬坡》
《唐明皇与杨贵妃》
小说
《杨太真外传》
《长恨歌传》
⑻ 为何大家都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四大美女
之所以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四大美女,主要与它们所指代的人物,以及所流传开来的典故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一.沉鱼指的是西施,相传鱼儿见了她,都被美貌折服沉到了水底。西施有古代四大美人之首的美称,由此可见她的漂亮程度之高。而沉鱼这个称呼,则是来源于下面这个传说。相传有一次西施来溪边浣纱,也有说是来洗衣服时,水中的鱼儿见了它的美貌,都被惊叹并停止了游动,最终自行惭愧的沉入了水底。于是人们便用这种有些夸张的说法,和沉鱼这个典故,来形容和代表西施的美貌。
羞花则是说杨贵妃在赏花时,不小心碰到了含羞草,而含羞草的生理特性,就是一触碰叶子便会自然卷起来。所以便有了花草也见了她,也都害羞的低下了头这个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