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杨树林吹唢呐吹哭的美女评委是谁,好美
这个美美女评委好像是一个比较出名的京剧演员,具体叫什么可能需要你搜索一下。
Ⅱ 怎样夸奖别人孙子吹唢呐好
夸唢呐吹得好,可以从以下部分形容:
悠扬的唢呐声 高亢、嘹亮、呜呜咽咽,欢快的唢呐声唢呐发音高亢、嘹亮,抑扬顿挫、锣鼓喧天、铿锵有力、裂石流云、喉清韵雅。
唢呐,中国双簧木管乐器。早在公元3世纪,唢呐随丝绸之路的开辟,从东欧、西亚一带传入我国,是世界双簧管乐器家族中的一员,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使唢呐拥有其独特的气质与音色,已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唢呐的音色雄壮,管身多由花梨木、檀木制成,呈圆锥形,顶端装有芦苇制成的双簧片通过铜质或银质的芯子与木管身连接,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碗,加键唢呐还有半音键和高音键,拓展了音域增加了乐器表现力。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在南方是“八音”乐器中的一种,在河南,山东称作喇叭,传统唢呐有百鸟朝凤、豫西二八板等经典曲目。
Ⅲ 求一部八九十年代电影的名字,一女孩唢呐吹的特好,她爸妈就让她吹唢呐赚钱,好象是一部农村题材的
农村儿童电影 招财童子
Ⅳ 陕北谁吹的唢呐最好听
没有谁的最好听高原、空旷无边的高原,划一声鹰的尖利,宁静便在耀眼的、灿灿烂烂的阳光下泛出一丝鲜活的涟漪。 这时候,从那铺着一地金光的地方隐约传来了幽幽的唢呐声,披红挂绿的马队出现了,鲜艳似一粒红枣的新娘子出现了。迎亲的队伍在辽阔的高原上游弋向另一个山峁,喜喜乐乐的唢呐声弥漫在广袤的蓝天下…… 在陕北这块古老厚实的土地上,女人们总是在唢呐声中从娘家走向婆家,从姑娘走向媳妇,艰难地创造着自己。直到她们儿孙满堂,寿终正寝,唢呐声又会把她们送向这深沉的土地。 冬日,当你走进这片土地最深邃的地方,或许就会在那沟沟坎坎、梁梁峁峁上看到一支送殡的队伍。对于一个在土地上滚打一生,最后回归黄土的陕北人来说,这时候兴许是一生中最辉煌的释放。大小唢呐、大小锣鼓、笙梆铙钹组成的两班吹鼓手,浩浩荡荡携起一片滚涌如潮般的大悲大恸,漫过天地漫过人心。此时,披着满面污垢羊皮大袄,扎着汗津津、油津津白羊肚手巾的吹鼓手们,面对纷纷扬扬的纸钱,使劲地吹,拼命地吹,直吹得流出了鼻涕,淌出了眼泪,暴涨了血管里那一股股殷红的血液。唢呐里有泣声有颤声有哀声有叹声,锣鼓中有重击有轻击有揣打有打边;鼓点在唢呐声里跳跃,唢呐声在鼓点中交织,汇成一曲满天满地的悲壮,撕肝裂肺的恸哭。情到此处,日月动容。当人们走进坟地,红色的棺材入了土,代表着一个生命的土堆隆起,唢呐手们才感到累极了,他们会重重地倒在黄土地上木然许久,然后抓把黄土擦唢呐碗子,扔掉已吹破的芦哨。于是,在这广阔的黄土地上,又埋进了一曲曾经嘹亮过的声音。 高原静谧地吮吸着阳光…… 唢呐,伴随着陕北人生生死死的陕北唢呐,每一次空悬于头顶的那尖利的声音里总蕴含着一次大喜,抑或一次大悲。红事上,唢呐欢乐着《得胜回营》、《大摆队》;白事上,唢呐啜泣着《西风凉》、《光棍哭妻》。陕北人摆不脱陕北唢呐,就像摆不脱满身黄土一样。 红绸绸被褥毛驴驴驮,陕北腊月喜事多。春节前后,唢呐手们是闲不住的。他们多半会被办儿娶女嫁喜事的人家请去红火热闹,也会随意走进哪家乡亲的院子里拜年祝福。这时,主家就特别高兴,热情地把炕桌摆到院中,拿出烧酒香烟、花生瓜子、红枣核桃,热一锅酸滋滋、香喷喷的米酒招待唢呐手。等吃好喝好,来看热闹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们围成一圈,吹鼓手们为了答谢主家的盛情,首先就来两段充满喜庆恭贺色彩的整牌子合奏《得胜回营》和《正月里来是新春》。顷刻间,整个院子便飞满了热热烈烈的唢呐声锣鼓声鞭炮声笑语声。看吧,唢呐手们腮帮子鼓圆了,锣鼓手们手腕儿晃活了。两杆唢呐一高一低,高的叫“张字儿”,低的叫“拉筒筒”,他们闭着眼睛,点着头,踏着脚,全凭一股神韵。一气痛快淋漓的表演,满院啧赞。趁着兴儿,唢呐手们就又耍出各种路数,卖开各自的看家本领。你拆下碗子吹,我大小唢呐一口吹;你扭着秧歌步给主家吹“压福”,我端着烧酒盅给大伙吹“送喜”;你学几声鸡叫,我来几声牛哞;你把一曲《张生戏莺莺》吹得恩恩爱爱,我把一曲《走西口》吹得缠缠绵绵。姑娘们的心被吹乱了,吹得那一双双毛苏苏的大眼睛愣往后生们的脸上飞,双目相撞,迸出绚丽的火花。听罢老曲换新调,一首《黄土高坡》给每一颗年轻的心,都留下了悠悠思绪,久悬不散…… 陕北人爱吹唢呐,也爱听唢呐。陕北人吹唢呐吹得劲足气壮,痛快淋漓;让人听得回肠荡气、心肺跌宕。在陕北唢呐扬起的每一个音符中都放射着陕北汉子那坦荡无私、宽广浑厚的性格。陕北唢呐是雄性的,它那尖利的、百折不回的声音是雄性的,如黄河纤夫钢硬的脊骨扛起的黄河涛声,永远都震撼着这块广阔的黄土地!
Ⅳ 见过美女吹唢呐,但是这样吹的还是第一次见
哪样吹,还不都是要用嘴吹
Ⅵ 形容唢呐声音的词
抑扬顿挫、锣鼓喧天、铿锵有力、裂石流云、喉清韵雅。具体解释如下:
一、抑扬顿挫
释义:指语气或声音高低起伏伴随停顿,十分和谐。多用于形容悦耳的声音。
出处:西晋·陆机《遂志赋·序》:“崔蔡冲虚温敏,雅人之属也。衍抑扬顿挫,怨之徒也。岂亦穷达异事,而声为情变乎。”
译文:崔蔡冲虚温厚聪敏,是高雅的人之类的。那么语气或声音高低起伏伴随停顿的,就是心怀怨恨的人了?难道不是因为穷困通达不同的情况,而导致声音随情况而改变的吗?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二、锣鼓喧天
释义: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表示声音巨大,场面热闹。
出处:元·关汉卿《单鞭夺槊》第四折:早来到北邙前面,猛听得锣鼓喧天。
译文:早上来到北邙前面,突然听到作战时敲锣击鼓的声音。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三、铿锵有力
解释: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出处: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我们的总理,回答得最为铿锵有力;不用语言,而用电闪雷鸣般的一生的经历。”
四、裂石流云
解释:裂开山石,震动云霄。形容声音高昂响亮。
出处:《金瓶梅词话》第四三回:“唱出一句来,端的有落尘遶梁之声、裂石流云之响。”
译文:“唱出一句来,端的有落尘遶梁的声音、裂石流说的声音。”
五、喉清韵雅
拼音:hóuqīngyùnyǎ
解释:歌喉清脆响亮,韵味优美幽致。形容歌唱水平很高。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便命取了一支紫竹箫来,命佩凤吹箫,文花唱曲,喉清韵雅,甚令人心动神移。”
译文:“便命人取了一支紫竹箫来,命令他佩带凤吹箫,文花唱曲,喉韵雅清,很令人心动神移。”
Ⅶ 你们见过什么唢呐吹得特别好的人
任同祥着名唢呐演奏家。他演奏(自己创编)的《百鸟朝凤》、《一枝花》、《抬花轿》、《庆丰收》、《婚礼曲》、《驻云飞》等等许多唢呐名曲,更令听众赞叹不已,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Ⅷ 赵小飞的唢呐为什么这么火为啥他吹的声音和别人的不一样呢
为什么音乐七个音阶的3与4之间是半音?为什么不设计成等比递增的呢? 稍懂点音乐的人包括我,都会有这样的好奇心。网络搜索到的世界和中国音乐史,不会有直接答案,只能通过自已自行分析、联系和总结。我虽不是搞音乐的,也谈谈我的粗浅体会。 其实世界上有多种音阶的版本,但最常用的 1234567称为“自然七声音阶”,所以,要提的问题是:自然七声音阶1234567中,为什么安排3与4是半音,而不是递增的全音音阶,即为何不是 1,2,3,#4,#5,#6,这没有7了 ,因为一个八度仅有6个全音。这个问题问的非常自然、非常有趣! 这不能从简单七个数字、和一连串频率数所能得到答案的,要从音乐的发展史去分析才可能得到答案。自然七声音阶的音符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产生的,是十二音符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最后才名称数字化,并不是简单的递增。从中国古老的五音阶12356与西方的自然七声音阶1234567音高重合的这一现象分析,3与4是半音并不是偶然的。自然七声音阶实质是被分成了两组全音:前一组123,后一组是4567,两组之间隔了半个音,为何要这样做呢。 中国早在春秋之前就有了管乐器,而古希腊和西方有弦乐器,人们很早就发现:纯四度(1-4,2-5,3-6)、纯五度(1-5,2-6,3-7) 以及纯八度等非常和谐悦耳,动听的音乐离不开这种和谐音程。据此相关,中国春秋时很早就发现了“三分损益律”:纯四度的音高比为3:4而纯五为2:3,由此计算出五音阶“宫商角徵羽”的相对音高,相当于现代的123-56,中国古乐民乐以这五声音阶为主,难见4和7。随后古希腊也发现类似的“五度相生律”,并将纯五度作为音律要素。这两律与后来中国明朝所发现的“十二平均律”仅有千分之几的误差,人耳分辨不出这点差异,但误差多次计算积累变大仍产生了困惑。希腊为校正偏差,又有了“纯律”。这些音律围绕的核心都是“纯四度”、“纯五度”,用现在的术语,音程数分别是“2.5”和“3.5”,这就说明了音阶前后音程须含有“半音”。“纯五度”是 1-5、2-6和3-7,从音乐历史来说,这实际很早就已定好了123-567这种含半音程的两组式音阶架构了。七声音阶之所以选4而非#4,主要原因是1-4为音阶中第一个纯四度。因此,无论在中国、希腊还是西方,“纯四度”、“纯五度”等含半音程的优先存在和大量使用,奠定了自然音阶的基础,使3与5之间出现了一个“半音”4成为必然,而7与下八度1也是半音只是必然的结果。 显然,如果自然音阶是等比递增的六音阶123456,就无法最大方便地直接表达所有“纯四度”和“纯五度”等和谐音程,乐曲中必须大量使用升降半音而使自然音阶的实用性大打折扣。(叶宏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