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这是卓别林哪部电影急求~
《城市之光》是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1931年自导自演的一部默片电影,也是他第74部作品。影片诞生之时正是美国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卓别林也将此社会现实融入到影片的创作中。电影讲述了一个流浪汉与卖花女的爱情故事。《城市之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成功,深受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本片也成为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指定典藏珍品。
② 如何评价卓别林大师
卓别林对电影的贡献是很大的,他最大的贡献是他把为笑而笑的庸俗“闹剧”,提到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他一生主演过八十多部影片,他的电影充满了对受压迫受欺凌的人们的同情。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电影事业,并且在电影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曾经被排挤、被误解。但他的艺术天赋和极高的能力最终被人们认可,他两次获得奥斯卡荣誉奖。第二次时他除了获奖外,还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历史上最长的起立致敬。在明星齐聚的会场内观众整整起立鼓掌了五分钟。 通过这部电影,我了解到了以前从未知晓的、关于卓别林的爱情和婚姻的部分。这部影片又名《卓别林与他的情人》,不得不说,卓别林的一生中,与很多美女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埃德娜•普文斯是卓别林电影中的第一位主要女演员。两人在1916年到1917年间有过一段浪漫关系。但是,在1918年卓别林和16岁的演员哈里斯仓促结婚后而终止。卓别林和哈里斯很快也离婚了。在准备拍摄《淘金记》时卓别林与16岁的格雷发生了关系,格雷怀孕后两人于1924年11月26日结婚。后来他与演员宝莲秘密结婚,一起生活了八年后离婚。最后,他与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乌娜奥尼尔结婚,两人的婚姻生活很幸福,他们一起生活了34年,生养了8个孩子。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女儿杰拉丁•卓别林在本影片中扮演卓别林的妈妈,也就是她自己的奶奶。很多搞艺术的人似乎都很多情,但是这是他们自己的生活,我并不想说些什么。只是,对卓别林来说,几次的离婚和由此引发的官司让他筋疲力尽,对他的电影事业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
③ 卓别林电影里面有一部描述他被警察追到一座公园雕像上不小心被挂住了,<流浪汉>
电影,城市之光!!是歌曲是美国国歌
④ 美国喜剧大师卓毕林与夫人乌娜.奥尼尔
乌娜·奥尼尔编辑本段■乌娜·奥尼尔简介
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乌娜·奥尼尔。卓别林与乌娜·奥尼尔于1943年6月16日结婚,当时卓别林54岁,而奥尼尔只有18岁,此后奥尼尔的父亲没有再与他女儿说过话。两人的婚姻生活非常长,也非常幸福,两人在对方身上似乎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奥尼尔找到了一个爱自己的父亲角色,而卓别林则找到了一个忠实于自己,并在他在公众中的信誉不断降落的时候安慰自己的人。两人共有八个孩子,三个儿子克里斯托弗、尤金和迈克尔和五个女儿杰拉尔丁、约瑟芬、简、维多利亚和安娜特-埃米利。卓别林逝世后乌娜还活了十四年,但是她对卓别林之死非常悲痛以至开始酗酒。
其女儿维多利亚�6�4卓别林现为着名马戏艺人,创立“隐形马戏”,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
■乌娜·奥尼尔与塞林格的悲剧爱恋
典雅的脸庞,纤弱的外表,黑色的头发,以及飘忽不定的性格,这些元素集结在一起,构成了乌娜·奥尼尔的十六岁。她几乎是二十世纪最美丽的女人的代名词,她的美丽除了肉眼可观的神秘的面貌,更多的来源于羞涩,她的羞涩无可复加。当她走入一个人声鼎沸的房间时,房间里的人会马上停止交谈,深情地凝视她,像怜爱一件易碎的中国陶瓷。而走入房间对她来说,更需要足够的勇气,因为她是羞涩的,她的羞涩无可复加。
1942年初,当后来以一部《麦田里的守望者》影响了一代美国青年的作家塞林格被好友带领着第一次去拜见乌娜·奥尼尔和她的母亲,被乌娜深深地吸引一点也不奇怪。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人们谈到乌娜,还总将她和杰奎琳(肯尼迪的妻子)相比。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乌娜拥有着一个在塞林格眼中伟大的父亲——尤金·奥尼尔。193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尤金·奥尼尔带来了极高的声誉。乌娜是他和艾格尼丝短命的婚姻的产物。
他和乌娜很快开始约会,在曼哈顿的各个角落留下他们甜蜜的身影。塞林格对于爱情没有太多的经验,却有着独特的认识:真正相爱的人是不可能在一起的。这种隔离感和悲剧美让他和乌娜·奥尼尔一开始就没有了方向,塞林格谋求去参军,珍珠港的炮火将每一个美国人都不可避免地拖入战争时,他终于如愿以偿。在塞林格的心里,远离不过是为了更好地相爱,在乌娜·奥尼尔的心里,远离不过就是远离。这段恋情单纯得可笑,也短暂得可笑。
■乌娜·奥尼尔与“喜剧之王”查理·卓别林相伴的一生
乌娜·奥尼尔离开了曼哈顿来到了纽约,她第一次见到喜剧之王——查理·卓别林。那一年,乌娜17岁,查理·卓别林53岁。卓别林后来回忆他第一次见到乌娜·奥尼尔的情景:“我发现她真是一个光彩照人的美人,魅力藏而不露,温柔可亲,这是最惹人喜爱的。”他们进行了长久的谈话,一下子双双跌入爱河。
这段爱情一开始就阴云密布。乌娜·奥尼尔的父亲尤金·奥尼尔尽管自己的生活混乱得一塌糊涂,但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一个混乱的人。查理·卓别林的生活也规律不到哪里去,他的身边美女如云,在乌娜·奥尼尔之前他已经有过了三次婚姻,在和乌娜·奥尼尔坠入情网时,他的绯闻也没有间断。
在所有的麻烦都清理完毕之后,乌娜·奥尼尔和查理·卓别林结了婚。他们的婚礼上了全球报纸的首要位置,塞林格和别人一样,在报纸上看到了他们结婚的照片,怒火中烧的塞林格在其随后创作的小说中,狠狠地羞辱了卓别林:他就是那么一个小个子,永远被大个子追,永远也追不上女人。让塞林格不能释怀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个子,追去了他的女人。
乌娜的到来使得卓别林开始拥有一种从前不曾有过的安定感觉和幸福生活。查理·卓别林,银幕上的喜剧之王,生活中的浪子,他用一生的时间在消除贫穷投给他的心灵的阴影,“饥寒与穷困给人的羞辱,可能更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父母的过早离异,母亲的精神病发作,让卓别林天才的搞笑下面埋藏着深深的恐惧。此种恐惧只能靠一部接一部的作品和一个又一个不同面孔的女人来消解。
在他真正悲伤无助的时候,也许只有乌娜才能疗治他的伤痛,一个事实是:在卓别林和乌娜结婚之后,卓别林一改平日作风,开始了脚踏实地的生活,在别人一片不看好中,这次婚姻以足够长的时间延续下去,直到卓别林的死亡。许多人感慨卓别林和乌娜着名的老少配,却不知他们经历了多少的波折,世俗的目光,彼此生活习性的改变,父女反目,政治的重压。卓别林夫人这个称谓,让乌娜成熟与坚强起来,共同经历的苦难将俩人牢牢地捆在一起。
1952年,正在外演出的卓别林被美国政府驱逐出境,罪名是亲共。他们在欧洲流亡,不久后,在瑞士的德班堡威卫小镇永久定居。在卓别林的努力下,乌娜回到加利福尼亚,按照丈夫的主意,她将所有的银行存款换成支票,再将支票缝进大衣的夹层里。乌娜就是身穿这件大衣,躲过了海关的检查。回到威卫小镇,她将夹层中的支票存入瑞士银行。假设在此过程中,她有丝毫的犹豫迟疑,卓别林的一大笔财产就会丢失。完成这一切之后,乌娜放弃了美国国籍。
从羞涩的少女,到机智的类似特工的女人,乌娜完成了她人生的重大转变。她为卓别林生了8个孩子,也担当起了卓别林和孩子们的保护神。
乌娜非常适应“卓别林妻子”的角色。她时而朴素,时而讲究,却始终保留了一份纯真。在波伏娃随同萨特慕名去拜访卓别林时,乌娜在整个晚餐中的表现是一言不发,却控制着大局。
卓别林在回忆自己以往生活中的女人时,没有一句褒奖,或者不置可否。他在自传中说:“在我的生活中,我最感兴趣的仍是创作。我不打算在这里长篇大论地侈谈性爱,我认为这类描写是没有艺术性的,是不能动人感情的,是毫无诗意的。”只有在乌娜这里,卓别林才神采飞扬:“我们开始了天作之合的最幸福的生活。”“我一心只想将一切都毫无保留地献给她。”在卓别林的自传的扉页上,卓别林写道:“献给乌娜”。
1977年平安夜,卓别林家里子孙满堂。家里人将查理安顿在他自己的房间里,让门敞开着,以便他能聆听到回荡在别墅内的快乐祥和、热闹非凡的喜庆之声。
第二天早晨,该唤醒他并祝他圣诞快乐的时候,他被发现已在睡眠中安然辞世,享年88岁。对一位曾给世界人民带来如此之多的欢笑和鼓舞的人而言,这一天无疑是悄然谢世的好日子。
卓别林和乌娜结婚之后,再没有重大作品问世。对于电影界来说,这真是一个重大的损失,而对于卓别林来说,在瑞士的宁静幸福家居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快乐人生呢?
1991年,乌娜·奥尼尔死于胰腺癌。这个被誉为美国半个世纪的美的化身去了,在这个美女如云的时代,恐怕再没有一个美女能担当起如此的称号了。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 http://ke..com/view/2596116.htm
⑤ 跪求卓别林 电影《城市之光》刚开始的时候卓别林站在雕像上的那段快速的背景音乐
同求
⑥ 哪个电影开头是好多人在一个广场上,等着看一个大雕塑,雕塑上有一块儿白布,打开白布一看雕塑上有一个人
貌似是卓别林的电影,可能是城市之光,卓别林饰演的流浪汉在雕塑上睡觉。
⑦ 《摩登时代》是谁的着作
他的影片曾经是我们这一个世纪的光明,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
——法国着名诗人阿拉贡
这个名叫查理·卓别林的英国小个子几乎代表了整整一个电影时代,这个在银幕上永远戴着一顶破礼帽、拿着一根破手杖、穿着一双大得离谱的皮鞋的流浪汉,不仅是20世纪之初整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角色,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依旧是电影精神的最佳代表。他坚持一种纯粹的艺术性,也坚持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人们忘不了他拿自己的一双皮鞋当午餐的情景,忘不了他迎着狂风设法走出一扇门的窘态,忘不了他被卷进巨大的齿轮里时仍旧执着地拧着螺丝的神色,也忘不了他扮演的那个元首的举手投足。卓别林用他的电影给全世界的观众带来了无休止的笑声,甚至可以使人笑出眼泪来。然而,人们却无法说清那是欢乐的眼泪还是辛酸的眼泪。笑,是发自内心的欢乐;哭,则是流淌着真诚的泪水。别人只可以让观众发笑,卓别林却可以让观众笑完以后深思,这是同时代的任何喜剧演员不能做到的。这种笑中带泪的效果,来自于天才喜剧大师对人生和幽默的理解。这一切都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开创者,一位真正具有古典主义美的留守者,并因此在好莱坞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写下了最为光辉的一页。
1889年4月16日出生于伦敦的卓别林,从小就在同样也是一位出色的喜剧演员的母亲的影响下,学会了如何去体验生活和观察他人的言谈举止,从而在最初的成长中就有意或无意地丰富了自己的表演创作经验。可是不幸却很快降临到了这位喜剧天才的身上。在卓别林还是一个6岁的孩子的时候,由于年仅30岁的父亲因酗酒过度而病逝,以至于受到严重打击的母亲也在不久后因精神失常而住进了疗养院。于是,卓别林与同母异父的哥哥从此流浪街头,还一度被送进了孤儿院。为了谋生,两兄弟后来不得不开始在游艺场和巡回剧团里演唱、跳舞,做着各种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符的沉重杂活。
1913年,当卓别林随卡尔诺哑剧团去美国巡回演出时,被当时一家电影公司的着名制片人兼导演看中,并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电影生涯。就在1914年的时候,卓别林从他的第11部影片《20分钟的爱情》开始,决定保持一定的服饰、一定的胡子式样和一定的典型姿势,并给角色取了个固定的名字:查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常常能在银幕上看到一个走起路来像鸭子一样的流浪汉的形象,而世界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一个角色也由此诞生了。
后来,卓别林曾经解释过自己当初的这个决定:“查理的小胡子象征他的虚荣心,他的那条既皱且烂的长裤就是我们的可笑行为和我们的笨拙举止的写照。那一枝手杖也许是我最幸运的发现。正是由于它,我很快就被人们记住了。千百万人认为手杖是一个纨绔子弟的标记。”尽管其貌不扬的查理只是一个矮小、贫穷的、孤立无援的小人物,看上去完全无法与那些描写开发美国西部的“光荣往昔”的作品中的英雄相提并论,但正是这个滑稽可笑的小人物,却在性格中有着很多令人回味和值得崇敬的东西。在严酷的环境面前,他总是保持着人的尊严,在任何有钱有势的人和威武有力的人面前都没有丝毫的自卑感,相反倒是在精神上始终保持着人格的平等。
由于卓别林一贯对小人物、失业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对法西斯头子希特勒进行了无情的鞭笞,所以当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继续用自己的电影创作为生活在苦难中的小人物大声疾呼的时候,却因此受到了美国麦卡锡主义者的迫害,导致已经在美国生活了近40年的他不得不在此后的余生中长期定居于瑞士。直到30年之后的1972年,卓别林才得以重返好莱坞,接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因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所做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而授予的艺术成就奖。而在随后的1975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授予他爵士封号这一极为尊贵的荣誉。另外,因为卓别林对于德国法西斯统治的反抗以及对于世界和平运动的贡献,所以他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授予了1953年度日内瓦国际和平奖。
从1919年开始自己的独立制片生涯后,卓别林在他极为辉煌的一生中共拍摄了80余部喜剧电影,其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经典之作包括《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影片。这些影片不仅标志着卓别林从一个普通的人道主义者到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大师的成长过程,更把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电影从它的幼年时代带入了日渐成熟的黄金岁月。
1977年12月25日,当一代大师逝世于瑞士沃韦河畔的科西耶的时候,全世界热爱电影也热爱着卓别林的人们都为这个消息而感到深深的悲痛。查理·卓别林生前曾对一位友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的喜剧只需要一个舞台,一名警探和一位美女。”而当这个电影世界中最伟大的角色永远地从银幕上消失了的时候,我们却在永远怀念这位大师的同时,更加坚定地相信一个事实:那就是他确实做到了自己说过的这句话。
⑧ 在卓别林的一部电影中哪个是在镜子很多的房间里跟警察闹的啊片名我记不清了!
《大马戏团》The Circus(1928),个人意见:卓别林代表作中最没意味的一部,算是个失败的试验品,动作格外的夸张到了过火的程度,卓别林的作品要是没有表现小人物在社会压力下的挣扎这一内涵,就只能是低级搞笑了(国内的喜剧片很擅长这个),而这部片子恰恰在这方面表现不足,倒是把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意思解释的很清楚。
导演:查理·卓别林
主演:查理·卓别林、欧内斯特·加西亚、梅娜·肯尼迪
出品:Charles Chaplin Proctions
公映日期:1928年1月6日
片长:71分钟
流浪汉查理在一个马戏团里被警察误当作小偷,慌忙逃窜,随知他闪转腾挪,左躲右避的“逃跑技巧”竟在无意中被马戏团老板看中。查理并不想在马戏团营生,但为了维持生计却只能投靠这个老板。在马戏团表演的日子里,查理的节目很有观众缘,并和马戏团老板的“女儿”——一个杂技女演员暗生情愫,事态从此发生了转变……
《马戏团》是卓别林编导、主演的七十二号作品,拍摄于一九二七年。
卓别林在《马戏团》中扮演的流浪汉夏尔洛,是他独创的一个典型喜剧人物,留着小胡子,拿着一根手杖,穿一双翘头大皮鞋,有着特别丰富的表情和手势,走着象鸭子一样的步伐。这个生动的形象,早已为全世界观众所熟悉和喜爱。
卓别林通过塑造夏尔洛这一形象,向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挑战。我们看了影片会发出大笑,同时会感到一种辛酸,产生愤恨、不平,对这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深表同情。
卓别林的艺术成就是和他的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勤学苦练的精神分不开的。为了拍好影片中走钢索这场戏,他苦练走钢索本领,一直练到跟专业演员一样纯熟时才进行拍摄。为了增加这场戏的色彩,刻画小人物的不幸,卓别林又加上四只猴子,让他们在夏尔洛表演走钢索时抢夺他的衣裤,并爬到夏尔洛头上咬他的鼻子,这样就使走钢索的难度大大增加了。夏尔洛走在空中钢索上的动作是非常惊险的,我们看电影时也会替他捏一把冷汗。在拍这场戏时,卓别林曾被猴子咬伤,休养了六周才把戏继续拍完。为了保证马戏团的艺术质量,他特地组织了一个马戏班,并在摄影棚里搭了好几个高台,保证拍摄。卓别林这种严肃的创作态度,获得普遍的好评。
《大马戏团》是卓别林试图转型的一部作品,从街头流浪汉发展到了特定职业的小人物。尽管片中的马戏节目的展现和卓别林的招牌表演,依旧是吸引观众的首要法宝,但从总体上看,《大马戏团》的突破并不显着,尤其是小男人+美女的爱情套路,令当时的观众产生了一点审美疲劳。此外,《大马戏团》还是卓别林有史以来拍得最辛苦的一部电影——拍摄过程中,摄影棚失火造成了严重损失,致使卓别林精神崩溃,剧组停工。等到再次在纽约开工时,已是几个月以后的事——若在以往,这段空出的时间足够卓别林拍出三部电影了。
影片上映后反响一般,而更令卓别林心怀郁闷的,是该片在学院奖上的“遭遇”——那一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了第一届学院奖,卓别林本可以凭此片入围最佳男主角,却因为学院奖创办者——卓别林的好友玛丽·璧克馥和小道格拉斯·范朋克,觉得表演奖不足以表达对卓别林的敬意,而为他颁发了不痛不痒的“特别荣誉奖”,使得卓别林一直熬到13年后的《大独裁者》,才获得奥斯卡影帝提名的肯定。
⑨ 有一部经典系列喜剧我想你一定看过如果知道得清告诉我,我找了好久。
不是憨豆
是一个总穿着西部牛仔服的胖子。我记得有一集他站在大仙人掌旁边,一抬胳膊,拿大仙人掌就蔫了,因为它有狐臭。和一个美女拥抱,刚一台手美女也晕了。自己不相信,就抬手闻,结果自己也晕了。可惜就是想不起来名字了。大概叫莫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