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朝第一美女为何悬梁自尽叫什么
在崔玉贵的协助下,珍妃跳井自杀! 3.还有一种说法,珍妃之死咎由自取。 这是清朝名流商衍瀛在《珍妃其人》中的记载:说珍妃依恃皇宠,生活奢侈,挥霍无度,
❷ 清朝第一美女悬梁自尽的是谁
据当时的宫女回忆,四格格是当时宫中公认的最美美女。回顾慈禧的老照片中,除了太监和宫女。照片上最多的就是慈禧最喜爱的这位四格格。四格格是庆亲王奕劻的女儿,身为庆亲王的女儿。从小就接受过培养。她端庄美丽大方过人并且十分的聪明。不论是行为举止还是谈吐上都是十分优秀,所以在当时四格格十分受慈禧的喜欢。常常把她留在身边。 身为晚晴第一美女四格格有过一段婚姻生活。她嫁给了当时直隶总督裕禄的儿子。夫妻间不论是感情上还是生活上都十分的美好。唯一遗憾的是他们没有留下后代。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慈禧特别喜爱四格格经常留她在身边陪她聊天解闷,所以四格格常常回不了家。通常都是在宫里。因此四格格虽然结了婚,但是很少有机会和自己的丈夫见面,四格格的丈夫对此也是无可奈何。因为在当时没有人能够不听从慈禧的安排。没过几年四格格的丈夫就去世了。即使在当时四格格想要回去参加自己丈夫的葬礼都被慈禧一口拒绝。因为当时的慈禧爱上了拍照而慈禧最为喜爱的四格格自然被要求时刻陪在身边。
❸ 考古发现了哪些古代未腐美女尸体
探险家觉得最美的女人——“小河公主”
1934年,新疆小河墓地发现,年代比1980年发现的“楼兰女”更早。发现者是中瑞联合科学考察团的瑞典学者贝格曼,贝格曼惊讶于其美貌,在《考古探险笔记》称是“一个美丽的她”:“一具女性木乃伊面部那神圣端庄的表情永远无法令人忘怀!她有高贵的衣着,中间分缝的黑色长发上面冠以一顶具有红色帽带的黄色尖顶毡帽,双目微合,好似刚刚入睡一般。漂亮的鹰钩鼻、微张的薄嘴唇与微露的牙齿,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微笑。后由中国刑警学院教授赵成文复原,基本上体现了小河公主生前的面貌。
因为在一个被命名为小河的地方被发现而得名
在他们的最后睡眠中,一切都忠实地汇入了死亡。亲属们为他们准备了阴间的给养和维持以往人间生活的一切象征性物品。数不尽的风暴在他们头上呼啸,在宁静的夜幕下,永恒的星河就高高悬挂于头顶,每一个夏季,火一样燃烧的太阳都会照射在他们的躯体上,他们如此幸运地得以长时间拥有着一个和平的安息地,直到某一天,有陌生人来到这里,才搅扰了他们不醒的长眠——就为了发现一些未知的东西,为了揭开在这块孤寂的中亚大地上保持了如此长久时间而渐渐被人们遗忘的疑谜。——贝格曼
最典型的新疆美女——“楼兰女”
1980年在新疆楼兰地区出土,距今约3800多年,发现时已成一具木乃伊,与马王堆辛追尸体明显不同,属典型干尸。尸体保存完好,发现时脸面清秀,脸庞瘦削,尖尖的下颌,深目微闭,直而尖的鼻子,薄薄的嘴唇。古尸皮肤、指甲、毛发都保存完好,皮肤呈褐色,头发是黄褐色,蓬松地散披到肩上,尸具有古代雅利安人种的特征,应是中国古代一位少数民族妇女,死亡年龄在45岁左右,身长约有1.57米。此女虽然已近中年,但仅从木乃伊来看,也可知道她生前很漂亮,是一位典型的新疆美女。后中国刑警学院教授赵成文对其人相貌进行复原。
在一个百岁罗布老人的指引下,证实这是一个已成为废墟的罗布人的村庄。 小河也许是一个楼兰古遗址———古城居民们的公共墓地。经过近百年来探险家、考古家们的忙碌,已在罗布荒漠发现了许多大规模的墓葬及随葬物品。那么,在沉寂了千年的楼兰荒漠里,会不会隐藏着类似秦始皇陵兵马俑那样世间少有的旷世杰作或未被发现的奇迹?
最甜美的女人——“苏北女”
2002年在连云港海州区双龙汉墓内发掘出土,距今2000多年。结构为一穴两椁四棺墓,其中3号棺内古尸保存完好,为继湖南马王堆古尸后发现的又一极具考古和人类学研究价值的女尸。特别是苏北地区发现,更是罕见。尸身长1.58米,年龄在50岁左右。据棺内随葬的一枚龟钮青铜印章,知其生前名“凌惠平”。中国刑警学院教授赵成文将其相貌进行复原后,人们发现凌惠平是个小圆脸,在复原女中年轻时长相最为甜美。她生前应该是贤惠的“苏北女”,因为在汉代出土地一带属于东海郡,又称“东海女”。
最端庄的女人——汉王后
2000年8月在北京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发现。奇怪的是,出土的尸架竟然没有双脚,骨架右侧肋骨部位有珍珠花,古尸小腿末端部位有玉牙壁,腰部的玉带勾也小巧玲珑,由此推测该古尸为一女性。此墓早就被盗墓贼光顾了,能证明墓主身份的文物没有发现。但综合各方面情况,较有说法的观点是,老山汉墓可能是西汉晚期广阳穆王刘舜王后的墓,距今也2000年了。这汉王后到底长得啥模样?后由吉林大学人类学专家对其进行了三维人像复原。从复原图看,此女端庄大方,是一个大脸美女,还真颇有王后的华贵气质和富贵五官。
最具有经典东方脸蛋的女人——“明王妃”
2001年12月在南昌北郊华东交通大学一建筑工地发现。该墓距地面八米,外围是白色的三合土,其次为墓砖,在墓砖和棺木之间是厚15至30厘米的松香。楠木棺内,盛装裹体,尸体被丝织品包裹,第一层有5个节扣,第二层有12个节扣。解开三层尸布后真容露出:是一位穿戴华丽,黑发细眉,肤色如常的女尸,保存十分完好。从考古发现来看,此为明代宁王王妃墓。女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媳妇,即靖王朱奠培第四夫人吴氏的遗体。中国刑警学院教授赵成文运用高科技手段,成功将一明代王妃的头像进行复原,从复原图可以看出,明王妃是最典型的具有的鸭蛋形脸庞的东方美女。(风水www.azg168.cn)
身份最神秘的女人——“香妃”
2001年1月安徽省砀山县城西关梨苑小区建商业住宅楼挖地基时发现。发现时栩栩如生,等考古人员知道时,尸体早风化变形了。据说棺木刚打开的,散发扑鼻香味,好几米外都能闻到。考古人员她穿着带有麒麟补子的服装下葬,并且服装织物的纹样中还带有大量的龙、凤这些象征着皇权的图案。这不会是一般人家的女子,应该是贵夫人,有人误传其是干隆宠妃——香妃。更神秘的是她是非正常死亡,脖子上有一个T字形利刀切口,疑是被赐死。后有学者分析她是清一品诰命夫人,切口是尸体出被发现后,有人试图撬嘴割喉所致。但她的真实身份和死因到底是什么,成迷,最神秘了。
❹ 清朝第一美女干尸景区在哪里
清朝第一美女干尸景区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扎龙湿地保护区。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有个扎龙湿地保护区。当时有个农民在保护区附近挖土,挖着挖着感觉碰到了什么东西,一直挖不下去。他叫了几个朋友一起动手,想看看下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可挖开后却傻眼了,原来是一座古人的墓葬。于是他立刻拨打了当地文物局的电话。
发现
发掘现场共有三口棺材摆在墓穴内,让人惊讶的是,中间的棺材里有一具保存尚为完好的干尸。据目击者刘先生说,而另外两口棺材内则是两具骨架,位于最西边的棺材木板为两层。
墓坑占地约20平方米,离地约2米深,所处工地以前是耕地,现场未发现墓碑,但挖出了很多铜钱。
❺ 清朝女干尸金缕玉衣在哪傅物馆
清朝没有穿着金缕玉衣的女干尸出土,
金缕玉衣是汉朝的葬制,在三国时被曹丕给废除了。
汉代规定只有皇帝死后才能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死后穿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死后只能穿铜缕玉衣。所以不可能出现穿金缕玉衣的女性。
❻ 清朝第一美女干尸景区在哪里
摘要 当地的考古专家到来后,立刻对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专家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这里的墓室已经被盗,但墓主的棺椁却保存完好。一点也没有被撬过的痕迹。为了弄清墓主人的身份信息,专家们决定打开棺椁,看看里面是否有重要的身份凭证。可等他们刚打开棺盖看了一眼后,就吓得双腿发软,立刻叫停了相关的考古工作。
❼ 石景山干尸龙袍之谜的官方解释是什么
由于龙袍干尸存在种种矛盾,造成了对这位干尸的身份无法判定。不过这名干尸既然身着一套龙袍,陪葬一套龙袍,外着一品武官的麒麟补服。从服饰而言,就不可能是御赐龙袍这么简单。御赐的龙袍只有一件,不可能出现两套。其中身着的那套居然是皇帝的礼服,那是更不可能赐予臣子的。
笔者认为这名龙袍干尸最大的可能身份是被康熙皇帝废黜的太子————爱新觉罗·胤礽,理由如下:
一、年龄:专家复原后判断尸体死亡年龄为50岁左右,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于雍正二年十二月病死(史料记载),时年51岁。尸体随葬的康熙通宝恰好说明了雍正二年时雍正钱币尚未完全普及,也说明了对其父亲康熙皇帝的怀念;
二、名字:可以猜测为胤礽在康熙十四年和康熙四十八年两次被册立为太子,又两次被废黜。禁固在咸安宫内的胤礽郁闷交加,自暴自弃,因而自名为“黄拙吾” ,“黄”隐喻为“皇”,“拙”隐喻为“黜”,“皇黜吾”就是“被皇帝废黜了的我”或是“我已经被废黜了当皇帝的资格”;
三、龙袍:胤礽是最被康熙宠爱的儿子,在一岁半的时候就已经被册立为太子,成为大清帝国的继承人,然而由于他屡屡犯错,直至第二次被废前预谋逼康熙下台让位,彻底让康熙对他失去了信心。不过被废前的太子在被册立为太子之时就已经制作好了龙袍,随时预备在皇帝出现意外驾崩后立即登基。况且在雍正看来,这位不争气的哥哥毕竟也算是一位预备皇帝,是把帝位最终让给他胤禛的人,因此在死后下葬穿着和陪葬龙袍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顺便也可以体现雍正皇帝的亲情观念和大度之心;
四、武服:干尸最外层罩着的一品武将的朝服并不稀奇,毕竟胤礽是曾经的太子,被废黜后没有任何头衔,连理密亲王的头衔都是雍正在其死后追封的。胤礽的尸体不能直接穿着龙袍下葬,又没有任何王爷的头衔,所以只好在外面套上一件武将的补服用于遮盖。
五、发型:胤礽毕竟是被废黜的太子,康熙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彻底失去了皇帝的宠爱,雍正登基后更是一个废物,所以自然没人理会他。从专家的判断上,道教在清朝康熙年间和雍正年间比较兴盛,因此可以推定这位被废黜了的太子在没有事情可做、也没有任何希望之时就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修道成仙上,一个已经成为“死狗”的前太子把自己打扮成一位道士的模样,蓄发挽髻的修炼也是无伤大清帝国脸面的;
六、葬地:干尸的葬地在石景山,而史料中记载胤礽的葬地在黄花山。按照中国传统丧葬习俗,死人是应入祖坟埋葬的。但胤礽毕竟是曾经预谋“逼宫”而被废黜的太子,被废后不是亲王又没有封地,在传统观念中有“弑父”的嫌疑,不孝不忠不仁不义,所以即便他死了,处境依然很尴尬。北京毕竟是京城所在,雍正皇帝总不至于把这个不争气的哥哥扔到安徽去埋了,因而埋葬在北京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七、朝珠:东珠朝珠,陪葬有一串东珠朝珠,这个信息非同小可,想当初和珅如此的宠臣,还因为“私藏东珠”而获罪,说明近臣是无法得到东珠赏赐的。清朝规定有三种人可以用东珠,第一,皇帝,第二皇后,第三皇帝直系亲属。 所以从侧面也印证了墓主人就应该是皇亲国戚。
另一个
2006年5月北京石景山建筑施工地现场挖掘出一具清朝干尸灵柩,这具干尸身着一品武官服,而官服内部着蟒袍并随葬有皇袍。棺头上文字说明“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拙吾黄公之灵柩”。有关方面的解释是:清朝文官,中宪大夫黄拙吾,生于明朝末年,清朝为官。由于工作有建树,曾获蟒袍和皇袍作为赏赐。死后为满足其心愿,留有明代发髻。然而笔者在对其进一步分析之后发现,这具干尸是被精心编码的。它在透露此人的身份和发生了什么。经尝试性解码,笔者发现此人极有可能就是身份非常显赫的清世祖顺治皇帝!在他身上笔者看到了发生在300多年之前的离奇的事件。这个出土的清代干尸曝露出重多的疑点:北京出土干尸;棺头文字所描绘的身份与干尸的官服不符;身裹蟒袍及随葬有皇袍;“明朝发髻”;历史文件记录中并无此人;棺头文字中死者姓名不尽情理。这具干尸似乎在隐藏什么,似乎又在告诉我们什么。作者注意到棺头文字中出现有“黄公”二字,联想到皇公二字的可能性(身着蟒袍和随葬的皇袍)。因此,文章认为“拙吾”及“中宪大夫”都有可能给出关于“龙袍干尸”的重要的信息。 棺头文字“中宪大夫拙吾黄公”的尝试性解码正是由于这具干尸所曝露出众多的疑点(或者矛盾),促使作者产生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我们假定:
棺头文字有意暗藏谜底以透露真实身份;
蟒袍和皇袍的真实性;
对死者年代预估是真实的;
干尸发式反映死者生前的囚徒生涯
本文是基于上述的假定所作的判断。以下三点,使笔者确信这具干尸是
清代的一个皇帝。
1)在“皇清诰授”下身着蟒袍和随葬皇袍;
2)棺头文字中亦有皇公(黄公)二字;
3)对“中宪大夫”的解码中显示,棺头文字意欲显示死者“内有皇服”。
文章对“中宪大夫”四个字进行了尝试性译码。将“中宪大夫”读作“中现大服”(注:这里的“宪”被译成"现"的字,"夫"的读音有二声,与"服"字读音相同."大服"指的是帝王的服装-龙袍)。“中现大服”应是"衣服内部包有"大 "服.正好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蟒袍和龙袍.棺头文字为什么非要强调这些哪?服装对此人是非常重要的,那是地位的象征!
以下三点使笔者确信这就是历史上离奇消失的
清世祖顺治皇帝。
1)干尸的年代(随葬铜币)
2)历史上顺治皇帝的离奇失踪
3)对棺头表征身份文字的解码中显示:顺治皇公
"拙吾”二字在棺头文字的位置,是显示死者的身份。“拙”字的含义是笨拙,愚笨,而“吾”的一个含义就是防御。因而,"拙吾"的含义就是拙劣防御。那么不完善的防御其结果是什么哪?败退。而"顺"的一个含义就是"退"(参阅康熙字典:顺,退也。)拙吾"则"顺至 " 。"顺至"与"顺治"同音.因此“拙吾”指的就是“顺治". 黄公没有什么特别的说明,很明显就是皇公。这样看来棺头文字实际上是一个谜语。作者给出棺头文字一个整体解释:
皇清诰授内现皇服顺治皇公之灵柩
上面的猜测是可以理解的,棺头文字意欲给出死者身份又不一目了然,这种使用假籍之字的办法是实用的。尤其是当我们逐渐了解到了三百多年以前所发生的事情,我们就会明白顺治皇帝的灵柩为什么会被如此处理了。
明朝发髻的诠释
明朝发髻的出现又给这位“皇袍干尸”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着清皇服却留有明朝发髻!这个解释本身就是个矛盾!一个被皇清诰授身着蟒袍的国家要员,竟作有复辟的梦。作者对此提出了本文一个基本假想:
死者生前是一个囚徒!
“明朝发髻”实际上是囚徒的发式.就是说自顺治消失之后,他一直是一个囚徒!是一个被严密看管的犯人!为什么会是这样哪?以下三点理由使笔者确信:
孝庄发动了后宫政变,废黜了顺治皇帝
1)北京石景山发现的“顺治”干尸
2)死者生前被囚禁
3)身穿蟒袍和随葬有皇袍(穿蟒袍而内含皇袍,有被废黜之意)
我们回顾顺治皇帝的突然神秘消失:患天花突然驾崩;死亡过程的草草描述;奇怪的遗诏;关于孝陵的说明;顺治的贴身太监被处死;孝庄死后37年没下葬,最后陵寝被搁置在了清皇陵的风水墙之外。所有这些都可以被文章的这一结论所覆盖。
干尸和一品武官服的信息
干尸在北京的出现其自身就是一个迷!北京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一具干尸,就是说北京的气候条件没有使尸体变成干尸的条件。顺治皇帝也不例外!但是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这具干尸!本文认为:
这具干尸产生于北京之外!
就是说,此人在去世之后已经变成了干尸(那应该是一个气候干燥,人烟稀少的地方),后来由于需要又将干尸运回北京下葬!干尸是被从很远的地方运回北京的。文章认为,石景山墓地不应是他的最后下葬地点,而是等待时机,将它迁移到已经被认为是他下葬的地方-孝陵。这具干尸及其灵柩是被精心编码的。这身一品武官官服的外衣是在告诉我们:死者生前曾经由朝廷特设的一品武官及其军队来特别看守的。同时文章确信,这具干尸所给出的信息远不止这些!
恢复场景
作者将这具黄袍干尸看作是世祖章皇帝顺治,葬地是石景山墓地而没有在孝陵;留有囚犯发式;干尸;隐藏身份的棺头文字;结合历史上他的突然失踪,孝陵的内部无财宝的说明,孝庄的陵墓谜团,尝试着构图三百多年前所发生的这桩离奇事件的历史片断。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正月初四,这是一个绝佳的时刻。皇家内外正在热闹非凡准备着正月初五这个重要节日。大臣不用上朝,可以很自然地支走服侍人员(包括太监和奴婢)。与顺治独处。支走顺治皇帝的贴身太监之后,孝庄与其近身太监及女侍(预谋已久)一同将顺治用药酒灌倒,并在第三天(正月初七)制造了顺治驾崩的弥天大谎。废除顺治帝的理由已经在所谓的“顺治遗诏”中列出(这显然是与母子之间的治国政治观念的分歧有关)。太子玄烨继位,就是后来的康熙帝。同时由于顺治皇帝是孝庄的亲子,没有被处死,而是被秘密押往别处(气候条件可以形成干尸,但这显然不是目的),进行严密的看管。完全使其失去自由。在什么地方最合适那?一种可能就是留在深宫,令专人看管,但是不安全。另一种可能就是将人流放至人烟稀少,并且操完全不同语言的地方。因为万一走失消息,国家稳定就会被动摇。干尸的出现告诉我们,那是后者。(这或许依据对干尸的物理检测可以找到这个地方!) 孝庄死后,康熙帝按照孝庄的遗愿,并没有立即安葬祖母,等待着一同处理正在被看押的前皇帝。因此暂葬在遵化的清东陵外附近(等待顺治皇帝一同葬于清东陵,这一呆就是37年)。可是当顺治皇帝死后,康熙又面临着棘手的问题:顺治帝是他的亲生父亲,是他在位时继承的皇位。历史上看顺治皇帝并没有犯可以被废除的错误(孝陵的功德碑,就是后来以康熙的名义所立,完全肯定了顺治皇帝在历史上的功绩),却将他关押余生。孝庄的行为实属大逆不道。康熙在处理此事时,无法面对大臣,自己的皇子们,无法面对世人。在他撒手人寰之前,一直没有办法完成他和祖母的心愿。因此作者认为,顺治灵柩应该是在康熙皇帝临终前被运回北京的,旨在康熙死后由其继承人一并公开这段历史,处理后来的事宜。康熙帝只是暂时简单地掩埋了顺治帝的灵柩,等待日后真相大白。这事显然落到了雍正皇帝身上。可是雍正皇帝依然遇到了他父亲同样的问题:祖母犯有灭九族之罪,直接殃及到他皇位的合法性。祖父皇位被废弃,仅仅是由于母子之间的观念不同!国家命运曾经决定于一个后宫的女人!这一段清宫密史是无法再见天日的.无奈,只能草草安葬了孝庄皇太后,将其限制在清东陵的风水墙之外,(一是惩罚,二是在墙外陪同顺治)。草草下葬孝庄,意味着完全放弃顺治的后事。同时也说明雍正皇帝完全了解真相,而不愿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笔者同时认为干尸的最后下葬应是在雍正年间,而不是在康熙年间!理由是: 孝庄陵墓的没最后下葬,说明康熙有意要解决顺治的"复陵"之事,否则孝庄灵柩应该早已下葬.既然要同孝庄一起下葬,只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向世人说明发生了什么,再将顺治迁回孝陵即可,没有必要对尸体进行如此处理。孝庄灵柩的最后下葬,同时就是顺治皇帝被迁回孝陵(“龙袍干尸”完全确定了孝庄陵寝的走向)。然而雍正草草下葬孝庄,以及三百多年之后发现的顺治灵柩,连同留给后人的这些可以被一条线索联系的众多疑云,说明雍正皇帝完全了解真相,并彻底放弃对顺治的“复陵”。他把这个棘手事情交给了后人.因为这是一具被精心编码的干尸!用它独特的码制,在这具龙袍干尸上编汇了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至此笔者粗线条地勾画出了发生在清朝初期的重要事件,大体上给出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疑团的合理解释。无疑这将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感谢大自然留给我们保存了完整的“龙袍干尸”顺治皇帝,近乎于完整的历史情节。
❽ 中国最早的女干尸是哪一位
是“楼兰美女”。穆舜英等考古专家于1980年4月在罗布泊北端铁板河附近发现的一具女性古代干尸颇为有名。它就是因其体型优美、长发披肩、容貌超群而在后来扬名中外的“楼兰美女”。“楼兰美女”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古尸年代最早的一具,距今约有4000年历史。眼大窝深、鼻梁高窄、下巴尖翘的“楼兰美女”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
❾ 楼兰的历史
1901年3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维吾尔向导奥尔得克的帮助下发现了楼兰古城,从挖掘出上的佉卢文简牍“kroraina”一词推定古城原名楼兰。
历史上,楼兰是西汉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张骞通西域后,楼兰成为东西方交通的重要孔道。魏晋之时,西域长史驻楼兰城,使之成为西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早些时候就从楼兰分道。楼兰城作为亚洲腹部的交通枢纽城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汉朝、匈奴和周围一些游牧民族国家经常为争夺楼兰进行大规模战争。
楼兰被人们称为“一块紧张的世界史的纪念碑”。曾盛极一时的西域重镇在公元3世纪后迅速地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直到一千七百年后的今天,还保持着她“谢幕”时的姿态,令人恍忽觉得历史就发生在昨天,这一切至今还是个没有真正揭开的谜底。到了唐代,“楼兰”就几乎成了边远的代名词。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诗句。
楼兰王国的历史还远不是一个楼兰古城所能揭开的。根据孔雀河故道下游太阳墓地和小河 5号墓地出土的干尸,考古专家向人们揭示了楼兰的历史:上溯4000年左右的一段时期,楼兰地区生活着一支以游牧为生的金发碧眼的原始欧洲人种,他们留下几具干尸,就神秘地走了。
其后的2000多年,楼兰找不到一丝痕迹,史书中也没有半点墨迹。汉一晋时期,楼兰地区出现了蒙古人。这时的楼兰演绎出农业文明,并以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传递着东西方文明。而在晋代之后的1500年,楼兰再次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100年前,人们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缘,偶然看见了楼兰残破的城墙和佛塔。
有的学者认为:斯文·赫定发现的这个楼兰古城既不是早期楼兰王国的都城,更不是楼兰改国名为鄯善后的国都(扌于)泥城,因为楼兰古城碳 14测定的年代不早于东汉。斯坦因在黄文弼发现的土垠遗址西南不远处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城(编号LE城),新疆考古研究所称其“方城”,位于罗布泊北岸之西,铁板河末流的河网地带,“方城”距离楼兰古城24公里,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认为这是早期的楼兰都城。
当时的楼兰王国还是罗布泊附近一个半耕半牧的弱小国家,丝绸之路开通后,楼兰成为中西交通的枢纽。由于楼兰王安归与匈奴勾结,不断地在丝绸之路上劫杀汉使,汉朝大将军霍光便派傅介子前往西域刺杀安归。傅介子带着刺客来到楼兰,假称要赏赐安归金币。安归大喜,应邀与傅介子一起饮酒,傅介子有意灌醉安归,将其扶到屏风后,命两名刺客杀了安归。左右王公贵族见状纷纷逃散。傅介子立即召告楼兰国民:“安归王对汉朝犯下了死罪,天子派我来杀掉他,现在汉朝的部队已赶到,改立在长安纳为人质的安归的弟弟尉屠焉为新国王。”傅介子斩下安归的首级,派快马送回长安,悬于长安未央宫北门下示众。
平定楼兰之乱后,汉昭帝即诏立尉屠焉为新王,并改楼兰国名为鄯善,授予国印,赐宫女为妻及大批车马和辎重。行别时尉屠焉对汉昭帝说:“我长期在长安居住,现在回去当国王,孤身一人,恐难服众。而且前王子尚在,回去后恐被其仇杀。楼兰国中有伊循城,那是一块富饶美丽的绿洲,天子可派一名将领率部队到那里屯田积谷,也使臣有所依靠。”
于是汉朝即派一名司马,带兵40人随尉屠焉一起回西域。尉屠焉继位后,于公元前77年将国都从罗布泊北岸的楼兰故都(方城)迁到(扌于)泥城(今若羌县城),汉朝在(扌于)泥城以东的伊循城(36团米兰遗址)也设立了伊循都尉。此后楼兰故都没有再发展,估计只有原王室贵族仍居住在这里,从2003年楼兰贵族墓的发掘,也说明了这一点。
东汉时期,班超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任西域都护,派手下索励率酒泉、敦煌兵千人到罗布泊屯田造房,并召集鄯善、焉耆、龟兹等国士兵各一千人在孔雀河下游拦河筑坝,引水开荒,积粟百万。由于孔雀河被拦,导至下游楼兰故都水源断绝而废弃。屯田士卒在罗布泊西岸起“白屋”,建新城,逐渐形成了今天可看见的有“三间房”的楼兰古城,并将此发展成为西域长史府治所。
2003年3月19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楼兰考古队在对楼兰被盗墓葬进行清理时,发现了墓室中的壁画。这座墓葬距LE方城约4公里,距离楼兰古城24公里。墓室规模较大,前后室均绘壁画,前室东壁所绘身着华丽服装的男女人物形像,是墓主人高贵身份的显示。专家否定了这是楼兰“王陵”的说法,推测其为3世纪前后“城内一个贵族家族的合葬墓。
说法一:楼兰消失于战争,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
说法二:楼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楼兰曾颁布过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
说法三: 楼兰的消失与罗布泊的南北游移有关, 斯文·赫定认为,罗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欧洲人种部落生活在楼兰地区,1500多年前楼兰再次进入繁荣时代,这都和罗布泊游移有直接关系。
说法四:楼兰消失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经过哈密(伊吾)、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经过楼兰的丝绸之路沙漠道被废弃,楼兰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说法五:楼兰被瘟疫疾病毁灭。一场从外地传来的瘟疫,夺去了楼兰城内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侥幸存活的人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乡。
说法六:楼兰被生物入侵打败。一种从两河流域传入的蝼蛄昆虫,在楼兰没有天敌,生活在土中,能以楼兰地区的白膏泥土为生,成群结队地进入居民屋中,人们无法消灭它们,只得弃城而去。
参考资料:
http://kroraina.blogchina.com/2528612.html
楼兰古城遗址
位于若羌县东北部孔雀河下游三角洲南部,罗布泊西北岸,距库尔勒市340公里。楼兰古城形成于两汉,是汉代通西域南路必经之地,在东西文化交流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后被沙漠埋没,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楼兰古城遗址有4条干涸的河床,遗址坐落在第四条大河床的两条分叉之间。周围是高低不平的雅丹地形,城墙遗址混杂于风蚀台地中。城周方形:316米,总面积10.82万平方米。城内以古水道为轴线分为两区,一为东北区,残存遗迹较少,主要有佛塔及其附近建筑;一为西南区,有三间房遗址及一些小院落。佛塔残高10.4米,塔身用土坯、糯米浆、柳条砌筑,是全城最高大的建筑物。城西南住房已塌,墙壁大多用两排红柳、中间夹泥,以苇绳扎固外面抹泥筑成,屋顶亦用类似材料修筑。城中自西北向东南穿越而过的古水道,是研究古楼兰城内水源的重要材料,城北约四五公里处有一座古塔,已风蚀。城周围还有一些佛寺、烽燧等遗址、遗迹和古墓。出土有汉五株钱、贵霜王国的钱币、唐代钱币、汉文和怯卢文残简,丝毛织品残件,漆、木、玉、铜器、料珠、金银戒指、耳环及玻璃器皿碎片等文物,对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我国边疆与内地的历史联系等均有价值。
俯瞰楼兰古城,城中东北角有一座烽燧,虽然经过历代不同时期的补修,但依然从它身上可以看出是最早汉代建筑的风格。
烽燧的西南是“三间房”遗址。这座100的平方米的房屋,建筑在一块高台上,三间房正中的一间要比东西两间显得宽大,本世纪初,斯文.赫定曾在东面一间房内发掘出大量的文书木简。从三间房西厢房残存的大木框架推测,这里昔日曾是城中屯田官署所在地。 继续向西,是一处大宅院。院内,南北各有三间横行排列的房屋。在古城中,这座院落的建筑也是比较排场的。相形之下,大宅院南面的房舍多数是单间矮小、散杂而破败不堪。如果根据出土文书推测三间房毗邻的框架结构房屋是楼兰城的官署遗迹。
楼兰古城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她身边有烟波浩淼的罗布泊,她门前环绕着清澈的河流,人们在碧波上泛舟捕鱼,在茂密的胡杨林里狩猎,人们在沐浴着大自然的恩赐。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
辉煌的楼兰古城就这样永远的从历史上无声地消逝了。
稀世国宝楼兰彩棺隐身何处?
“死亡之海”腹地发现稀世彩棺
今年是楼兰古城遗址发现100周年,神秘的“东方庞贝”再次引起人们关注。早在1999年冬,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一个名叫“楼兰学会”的民间团体,就以极大的热情想借此机会宣传楼兰,并组织了一次考察楼兰的活动。
为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免遭人为破坏,新疆自治区政府曾于1996年5月,专门发布了禁止到楼兰古城探险旅游的禁令,强调楼兰、尼雅等是还没有开放的国家重要文物遗址,一定要归口管理,严格把关,不允许未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者擅自进入。
由于上述“背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不得不严格控制参加人员,并制定了不准破坏、带走文物等考察纪律。经过大量准备工作后,一支由51名研究历史、考古、社会学的专家、学者和部分游客(其中包括一名日本人)组成的考察队,于今年3月25日下午,乘坐十几辆越野车,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府所在地库尔勒市出发,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据《中华新闻报》报道,3月26日晚,张体先等7人回到宿营地后,集体向考察队领导汇报了发现彩棺的经过。据学者们判断,此彩棺极可能是汉晋时期西域36国中一个山国国王的墓葬。况且前两年考古学家在营盘遗址上,还发掘过一些颇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墓,所以考察队领导对此棺十分重视。27日上午10时,考察队一行出发去龙城前,有关领导特意告知张体先,要派一辆车去营盘寻找那具彩棺。令人遗憾的是,当时一名炊事员受了伤,等张体先为他包扎好伤口走出宿营地时,才发现寻找彩棺的车已走了。当晚在龙城宿营时,一位参加找彩棺的队员告诉张体先,因为他没亲自去,再加上沙漠里地貌极为相似,结果领导派出的那辆车,在营盘遗址周围转了很多圈,也没找到那具彩棺。
一在许多人的概念中,面积10多万平方公里的罗布淖尔荒漠,历史上名噪一时的楼兰城,只是在19世纪末叶沙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宣称自己在这里发现了“真正的”罗布淖尔湖,斯文·赫定在20世纪帷幕初揭之际向世界刊布他在沙漠中找到了消失近两千年的古楼兰城,才引起了世界的注意:此前,不过是一片被中国人民遗忘了的角落。
这实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清干隆时期(18世纪中)绘制完成的“嘉峪关到安吉延等处道理图”就清楚标示着“鲁普脑儿”(罗布淖尔);首任新疆巡抚刘锦棠及其后任魏光涛在1890年前后也曾命部属探察、绘制了“敦煌县到罗布淖尔南境之图”。现藏故宫档案馆的此图,不仅标明了自玉门关通往罗布泊的路线,而且在罗布泊西岸标示了一座古城址。而楼兰城,就在罗布泊的西岸。清朝的统治者们,既没有及时向社会刊布这些资料,也没有组织对古城的考察、分析。这使斯文·赫定有机会戴上了发现楼兰古城的金色桂冠。
现在假定虽有几说,尚无定谳”。主要原因在于记录缺略,且难免舛错;而历史学者面壁为文,少有实际考察资料,于是就难能深入。
1901年3月4日到10日,斯文·赫定雇佣农民在楼兰城中13处遗址内随意发掘,取得了大量汉五铢钱、精美的汉、晋时期丝织物、玻璃器、兵器、铜铁工具、铜镜、装饰品、料珠,�陀罗风格的木雕艺术品。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汉晋木简、纸质文书即达270多件;随斯文·赫定而至的斯坦因在楼兰古城又发掘了大量文物,仅汉文文书就达349件,不少文书均有纪年,最晚的纪年为晋建武十四年(330),其他还有不少�卢文,一件栗特文。日本桔瑞超在这里获得了汉文文书44件,其中最着名的当推国内外史学界十分熟悉的西域长史李柏写给焉耆王的信稿。如此丰富的文物资料,极大地推动了楼兰史的研究。
但他们在楼兰的发掘,却只是对珍贵文物的搜掠,是挖宝,而不是考古。桔瑞超携归日本现藏龙谷大学的李柏文书的出土地,因为当时没有记录,乃至成了一件公案,学术界为之探讨达数十年,才根据遗址照片肯定确是发现在楼兰城中。我们 1980年在楼兰城郊发掘一处汉代墓地,不少墓葬是当年斯坦因已经发掘过的。但他们却只掏了墓室的中部,斯坦因取走、也刊布了从墓室中部取得的部分精美丝毛织物,但只是在我们第二次发掘后,才得可能对墓葬、墓室遗存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笔者1997年曾得机会在汉城韩国中央博物馆库房中目验桔瑞超当年取之于罗布荒原的草编织物,精美绝伦。但具体地点却因不见记录而永远无法知晓,进一步追寻遗存的线索自然不可能得到,更不必谈什么验证。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在搜掠的指导思想下,只求取得文物、珍宝,必导致对考古遗存的破坏,从而制约和影响学术研究。
从地质时代第四纪起,罗布淖尔地区已经是一个干旱的内陆。但在不少地点,考古工作者还是采集到了五六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矛、石箭头、细小石叶、石核等,说明今天看去不毛的荒漠当年仍是可以进行狩猎,从事采集的天地;经过碳十四测年,结合出土文物进行分析,绝对年代在去今4000年前的古墓沟居民,当时种植小麦、饲养牛、羊,日常用品是胡杨木、兽角、草编类制器;规模稍大的男子墓葬,墓穴周围有七圈圆形列木,更外面还有放射状展开的木桩。统计一下,一座墓葬要使用大小木材600多棵。当时的人们当然意识不到,对身傍林木如此大规模的破坏,实际正在制造着毁灭自身生存的基础
据史料:古楼兰王国早在2100多年前就已见诸文字,在历史上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东与敦煌接邻。
《史记》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还说,楼兰等地盛产美玉,多芦苇、怪柳、甘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囊驼。其实,《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没有去过楼兰,而是根据同时代的大使节张骞的报告记述的。张骞一生三次出使西域,历尽千辛万苦,熟悉西域的各种情况。说明当时楼兰地处丝绸之路要道,加上水土肥美,曾经强盛一时。
《汉书·西域传》又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楼兰城是楼兰王国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楼兰城作为亚洲腹部的交通枢纽城镇。
正因为楼兰的地理位置重要,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为了争夺西域疆土,进行了长达七八十年的战争。楼兰国一时左右摇摆,曾一度斩杀汉使臣。直到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刺杀了楼兰国王,另立其弟为王,迁都后,改名为鄯善国。“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这首诗就是对那时将士征战西域情景的描述。此后,楼兰一直都是汉朝的西域重镇,与汉朝关系密切,在丝绸之路上作为中国、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中转贸易站,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也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过重要作用。然而,公元500年左右,它却一夜之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了,众多遗民也同时“失踪”。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多年来一直成为近代学者经常探索和争论的一个难解之谜。
楼兰的发现
1900年3月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领的探险队沿着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来到罗布荒原,在穿越一处沙漠时,发现他们带来的水泄漏了很多。于是去寻找水源,回来时又发现携带的铁锹不慎遗失在昨晚的宿营地中。赫定只得让他的维吾尔族助手阿尔德克回去寻找。这位助手回来的时候,不仅带回了铁锹,而且还拣回了几件木雕残片。赫定见到残片非常激动,他知道这一定是考古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第二年3月,他重新回到这里进行挖掘,发现了大批文物,包括钱币、丝织品、粮食、陶器、竹简和毛笔等。赫定回国后,把文物交给德国的希姆莱鉴定。经鉴定,这座古城就是令世界震惊的楼兰古城。随后,许多国家的探险队随之而来。1979年,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辉煌的楼兰古国终于面世。
破解楼兰消失之迷
关于楼兰消失的原因,近年来多有争论。为了破解这个千古之谜,国家从70年代开始组织科考队伍陆续进行了考察。据近年考古资料记载:197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大批珍贵文物,还出土了一具已有3800多年的古代女尸,立即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这具女尸出土于楼兰遗罚�侵泄�壳俺鐾恋氖贝�钤纭⒈4娼虾玫呐��?988年10月2日,中国和日本组织了一支联合探险队,到达沙漠之中的楼兰遗址,目的是解开这个在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消失了的神秘古国之谜。探险队从敦煌启程,进入沙漠,在沙漠中发现了佛塔和房舍的残迹。遭受风沙侵蚀的佛塔、房舍、墙壁和日常用具等。在此,探险队对楼兰消失之谜获得了一些初步的线索。楼兰总共有12个村,几万人左右,在部落首领领导下,平安快乐地生活着。可是就在1000多年前发生了一次瘟疫,许多楼兰人在病魔中失去了生命,一部分幸免于难的人就向南面的夏康利迁移到米兰。从此以后楼兰国便消失了。这仅是实际的考察,真正的楼兰消失之因,仍是众说纷纭。
一个说法是战争,认为楼兰是为仃零所灭,或者是被北方的匈奴游牧民族所灭。但疑点是战争只能毁灭一城一池,不太可能灭亡整个国家。
第二个说法是瘟疫,认为当时曾在国家里发生过一场大瘟疫。附近曾发现过一些群葬坑,里面男女老少尸体像垒砖那样层层叠叠。
第三种观点是气候恶化论,是目前较占上风的论点,认为是自然变化造成国家大迁移。那具着名的楼兰美女(3800年历史)在解剖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肺部沉积有大量沙土。说明当时气候已经开始恶化了。2000年10-11月,北京电视台组织了大型电视科考系列报道活动“百年发现世纪穿越————人与水的记忆”,得出的结论就是支持这一观点。北京电视台和新疆电视台还在楼兰古城遗址举行了大型直播节目“楼兰论坛”。整个科考活动从喀什开始,分为南北两线。北线全程沿塔里木河向东行进,途经巴楚、阿克苏、拜城、库车、轮台、库尔勒、营盘抵达楼兰。南线则从沙漠边远的县城麦盖提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经玛扎塔格山,过丹丹乌里克、喀拉敦、圆沙古城、大河沿,经英苏穿越罗布荒原到达楼兰。这次考察的目的,首先是对楼兰发现100周年的纪念,同时也是探索人和水的命运。他们认为,在塔克拉玛干地区,人和水的关系实在最敏感、最突出、最脆弱的问题,实际也是人和环境的关系,而这也正是新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科考队进入到了广阔平坦的罗布泊湖盆,在夕阳的金色余辉中,极目四望,除了远处的地平线,就是天边散落的一些雅丹地貌似真似幻的景象。许多人为之动容:高大的佛塔和“三间房”苍凉而悲壮,千年前的木桩在晚霞中好似要燃烧起来,陶罐的碎片撒了满地,粗大的胡杨树枝像干枯的绳子一样卷曲,轻轻一碰就会碎掉。一度歌舞升平的繁华古城,如今却成了安静的废都。人们不能不思索它由盛到衰,走到自己末日的历程。当然,人们在罗布泊最大的感慨还是所谓“沧海桑田”的变迁,可能并不需要预想中那么长的时间。比如有一种说法认为,楼兰人为大兴土木以及其奇特墓葬形式“太阳墓”砍伐了大量树木,最终带来了生态恶化。“太阳墓”外表奇特而壮观,围绕墓穴的是一层套一层的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原木。木桩由内而外,粗细有序。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整个外形酷似一个太阳,据今年年初的资料,在已发现的七座墓葬中,成材原木达一万多根,数量之多,令人咋舌。值得一提的是,用发掘于楼兰的卢文字书写的律法中,有这样的律条:“凡砍伐一棵活树者罚马一匹,伐小树者罚牛一头,砍倒树苗者罚羊两头”。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要生存下去必须保护生态环境。但楼兰最终还是湮没于风沙之中了。根据历史记载,楼兰国曾有几千人在一个叫善密的人带领下迁到义乌(今哈密一带),另一部分人迁到了和田的罗普(罗布泊的转音),另一部分人坚持生活在罗布泊内,一直到清朝末年。据说, 50年前在塔里木河还可以划船,还能打上1米多长的鱼。中上游的引水灌溉和水库的修建使塔里木河不再注入罗布泊,1972年,罗布泊蒸发完了最后一滴水,成为一片死亡之海。因为水的消失,一个湖的废弃乃至一个城市的废弃,这样的故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并不鲜见。他们认为楼兰就是其中典型的例证。
但现在更新的说法认为,政治和社会巨变是楼兰废弃的导因。着名考古专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孟凡人认为,楼兰的消亡是一个从废弃到彻底荒废的过程。公元376年左右前凉退出楼兰后,鄯善由于内部和苏毗人入侵等原因正处于衰落时期,故无力进驻并振兴楼兰城,遂导致楼兰城在政治上彻底失去作用。同时,因为自敦煌进入西域的古道有了很大的发展,开拓了交通更为方便的大海道,楼兰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也失去了。这样又使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各种商业陷于停顿,楼兰城失去了赖以繁荣的基础。西域长史机构撤走,大批屯田者和汉族居民离去使人口锐减,农业生产基本停顿,从而动摇了楼兰城的生存基础。由于没有足够的劳动力,也没有政府机构组织大兴水利,疏导河道,平整耕地,完全丧失了与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作顽强斗争的手段,致使风沙逐渐内侵,雅丹地貌逐渐发育,耕地面积和植被不断缩水,河流和渠道被风沙淤塞、改道、蒸发渗漏,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如此年复一年恶性循环,楼兰地区逐渐失去了人类聚居生活的条件。
也许上述四者都不无道理,至少兼而有之。也许最新的说法更全面、更符合实际些。
复活楼兰的梦想
据“天山网”2003年1月12日报道:在新疆自治区人代会上,若羌县委提出提案,将若羌县改名为楼兰县。早在2002年11月, 中科院院士张新时、中科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夏承训等16名专家也曾提出设立楼兰市的设想,新的楼兰市包括若羌、且末两县。专家们在考察中还发现,随着塔里木河生态治理工程的启动,干涸近30年的塔里木河终端湖—台特玛湖又当起了水波,旅游事业也呈现出了勃勃生机。鉴于此种考虑,他们认为设立楼兰县有助于加快当地经济发展。
回答:2007-01-05 08:33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谢谢您,辛苦了!
祝您开心每一天!!!
共0条评论...其他回答 共1条回答评论 ┆ 举报
齐王睿
[大师] 楼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距今约1600年前楼兰国消失,只留下处古城遗迹。楼兰古城位于东径89°22′22〃,北纬40°29′55〃,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 遗迹现状
楼兰古城现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接近正方形,边长约330米,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 楼兰王国最早的发现者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险队沿着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来到罗布尔荒漠,在穿越一处沙漠时才发现他们的铁铲不慎遗失在昨晚的宿营地中。赫定只得让他的助手回去寻找。助手很快找回铁铲甚至还拣回几件木雕残片。赫定见到残片异常激动,决定发掘这废墟。1901年3月,斯文.赫定开始进行挖掘,发现了一座佛塔和三个殿堂以及带有希腊艺术文化的木雕建筑构件、五铢钱、一封佉卢文书信等大批文物。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起延续到罗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就是楼兰古城。 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古代楼兰的记载以《汉书·西域传》、法显还有玄奘的记录为基础。《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旅游
楼兰古城遗址西北距库尔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县城330公里。
楼兰文明
历史上的楼兰国
据《史记 大宛列传》和《汉书 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着名的“城廓之国”。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
楼兰消失之谜
公元4世纪之后,楼兰国突然消声匿迹。关于其原因,一般有水源改道和外敌入侵两种说法。
楼兰古城的发现
1900年,楼兰古城被重新发现。有说法是新疆农民所发现,也有说法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所发现。在20世纪初的考察过程中,大量楼兰文物被国外考察团带走。
❿ 大清第一美女是谁
大清第一美女必须是慈禧的身份,不仅漂亮,还有气质。
真的是这样,看完这张照片像,世间传言她是绝世美人,这件事情想不信都不行啊。